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7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下,撰写文档的工作越来越多,范文的在各种场景的应用非常广泛。范文的整体构思才是我们借鉴的重要目的,要怎么样做才能写好范文文章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1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时,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我认为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应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认识。

本节数学课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2

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

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因此课上才出现精彩的回答:当谈到“1 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时,有学生想到了“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3500平方米,大约3个这样的篮球场才相当于10000平方米的面积”;

又马上有学生说“如果3个这样的篮球场相当于10000平方米的面积,那么300个这样的篮球场就相当于1平方千米面积”!精彩的回答折射出了智慧的火花!台下类如“我们教室的面积是60平方米,1平方千米就大约有16667个教室的大小了,1平方千米真大啊!”诸如此类描述层出不穷,我喜欢这样的回答,对于这样描述的同学给予了星级奖励。教室里不能看到但可以想象到1平方千米有多大,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让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3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认识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且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复习题:口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求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分别为1厘米、1分米、1米,为接下来的“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或“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千米(1000米)”的新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阶梯,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和过渡。

如:欣赏美丽的风景图,找找新的面积单位的环节。学生在看着优美的大自然,感受着九寨沟、杭州西湖的美丽,三峡水库的辽阔,体会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发现新的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进而探究平方千米这个大的土地面积。知识虽新、虽陌生,可伴随者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的感官享受中出现,一切却变得那么的自然与深刻。

“1平方千米”比较大、比较抽象,要感受它的实际大小并不容易。通过地图、卫星导航图去举例、分析校园附近的路段及大家熟悉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想像由这些路线所围起来的图形的面积。这里教学手段鲜活、具有科学性,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探讨的'兴趣。

教学中不管从时间的长短去感受面积的大小,还是闭上眼睛去想像,还是到最后的以大家熟悉的中山体育场为参照,想像它的4倍的大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1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同时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需改进的地方: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也没考虑到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比较大,要转换它们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导致在做单位的转换这一练习时用时较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为此以后上此课时,复习中该增加:一个数扩大或缩小整十、整百、整千等等倍时,小数点该如何移动这类题。

编辑推荐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7篇


教师是最无私的人,教案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下面的介绍将会帮助您全面认识“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篇1】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氛围较好,但是到课堂最后,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太好,应该引起教师注意。

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需要老师的激励和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在复习完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后,给学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标、汽车仪表盘等生活较常见的千米使用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节课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例如,马拉松比赛全程用千米做单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长;还有,学生了解了汽车、磁悬浮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时速之后,学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弹、火箭、宇宙飞船、飞机它们的飞行速度,还有方程式赛车、高铁的时速。然而,我课前并没有充分发现我班学生的40个男孩子的兴趣点。

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弹: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飞船:每小时28440千米;飞机:每小时850—900千米;方程式赛车:每小时400千米;高铁:每小时350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篇2】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习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习。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篇3】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篇4】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篇5】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篇6】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认识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且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复习题:口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求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分别为1厘米、1分米、1米,为接下来的“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或“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千米(1000米)”的新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阶梯,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和过渡。

如:欣赏美丽的风景图,找找新的面积单位的环节。学生在看着优美的大自然,感受着九寨沟、杭州西湖的美丽,三峡水库的辽阔,体会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发现新的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进而探究平方千米这个大的土地面积。知识虽新、虽陌生,可伴随者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的感官享受中出现,一切却变得那么的自然与深刻。

“1平方千米”比较大、比较抽象,要感受它的实际大小并不容易。通过地图、卫星导航图去举例、分析校园附近的路段及大家熟悉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想像由这些路线所围起来的图形的面积。这里教学手段鲜活、具有科学性,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探讨的'兴趣。

教学中不管从时间的长短去感受面积的大小,还是闭上眼睛去想像,还是到最后的以大家熟悉的中山体育场为参照,想像它的4倍的大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1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同时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需改进的地方: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也没考虑到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比较大,要转换它们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导致在做单位的转换这一练习时用时较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为此以后上此课时,复习中该增加:一个数扩大或缩小整十、整百、整千等等倍时,小数点该如何移动这类题。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篇7】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测,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二是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于是,我带着学生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了7圈,课上还结合教材内容列举了“如果是200米、250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多少圈是1千米?”这些填空,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其次,在制作课件时,特意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附近的路线示意图,因为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线路,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当然,课后王金发老师指出,如果能在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那就更好了。这处细节,我在课前确实没有考虑到,十分遗憾。

细节决定成败,我十分认同这句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细节问题考虑得周全、到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系列11篇


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文档的参与,我们不能忽略了范文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范文的构思比文字更加重要,你现在是否准备好写范文了?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系列11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1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第7页,《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2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平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3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课间我先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回到课堂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可见,学生知识的形成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也越感兴趣,让知识有根,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4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行整体观察,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由于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计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还有个别学生还是需要亲自引导他实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5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6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氛围较好,但是到课堂最后,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太好,应该引起教师注意。

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需要老师的激励和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在复习完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后,给学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标、汽车仪表盘等生活较常见的千米使用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节课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例如,马拉松比赛全程用千米做单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长;还有,学生了解了汽车、磁悬浮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时速之后,学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弹、火箭、宇宙飞船、飞机它们的飞行速度,还有方程式赛车、高铁的时速。然而,我课前并没有充分发现我班学生的40个男孩子的兴趣点。

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弹: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飞船:每小时28440千米;飞机:每小时850—900千米;方程式赛车:每小时400千米;高铁:每小时350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7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 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张家港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锦绣花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二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8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千米,并且由于上个学期口算本中出现过,学生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转换也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对于千米有多长这个概念是相当模糊的,因此,课堂上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对1千米、几十千米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认知。

在介绍千米和米的转换时,我借助了上学期的千克和克的单位转换的类比,学生很快能记住,千米到米是三个0的差别,并且在课上让学生尝试容易混淆的单位换算,例如50千米=()米,以及700000米=()千米这样0较多的单位换算。而单位换算在实际作业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操场一圈500米,小明跑了4圈,跑了多少千米”学生往往算出来20xx后忘了把单位换算到千米,甚至直接把千米作为20xx的单位。

而学生在填写单位时最容易出错,因为他们的日常经验缺失,对于建筑物的高度、路程距离的长度没有明确的概念,往往会混淆。尤其是物体的运动速度,例如,高铁每小时运行200(),自行车每小时20(),或人每分钟步行200(),等单位的比较和填写,首先“每小时”“每分钟”和“每秒”这样的概念需要区分,后面的千米和米的填写难度就明显加大,因此,学生在这一块的练习中的能力十分薄弱。而课堂上能够涉及到的单位填写是有限的,因此这方面需要课后的练习中不断地补充和评讲。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4、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准备。

在上千米的认识前一天,我专门抽下午自习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学生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学生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

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准确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领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出发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总算是对1千米有了比较感性、准确的认识。

三、课后巩固。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学生建立了比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10

本节课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毫米”,我首先以学生提的问题:1毫米到底有多长?引入。后让学生自己探究、交流。最后我再总结: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接着观察尺子上的一小格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并找一找你身边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有的同学说:尺子的厚大约是1毫米,有的说:铅笔袋的拉头厚大约1毫米。

“分米”的认识,我提出质疑,1分米有多长呢?让学生自己读课本: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1分米=10厘米。接着让学生自己体会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量一量,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在学生感知1分米有多长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课桌高7()?学生很积极的思考并回答,有用米的,有用厘米的,有用分米的,回答非常热烈。之后,我带领学生一个一个的分析并用尺子和实例证明是否合适,最后确定只能用“分米”。最后,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排序,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换算单位做铺垫。

“千米”的认识是在第二课时学习的,它是最抽象的长度单位,而且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个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我给学生举了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从而间接地了解“ 1千米的长度”。并让学生知道“千米”是现在所学的长度单位中最大的长度单位。

通过做练习题,发现这些知识出现问题较多:

1、测量长度。有学生在测量是几毫米数不清,还有学生忘记写长度单位。

2、比较大小。80分米○600厘米75毫米○7厘米

3、填写长度单位。方凳高7()一根钉子长30()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

4、解决问题。小华:我的身高是13分米。小明:我的身高是145厘米。

总之,对于长度单位的学习,要给学生建立知识基础,要把抽象的知识在学生心中建立表象,让学生真正明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 篇11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记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时思考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习的。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

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合集5篇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下,撰写文档的工作越来越多,我们要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优秀范文,范文向我们指示了写作的方向,还在犹豫怎么样寻找范文?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合集5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1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平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平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平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太大,尽管我说了南到大润发,北到文峰大世界,西到通掘路,这样大的范围差不多是一平方千米。但孩子们只有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且书上的例题虽然有配图,但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到底有多大。所以,这样说来,竟是我疏忽了。但这样大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2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3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4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5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习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习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习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700字通用


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撰写大量的文档,看看好的范文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范文的结构、要点可以多多借鉴,怎么动手写一篇优质的范文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700字通用,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1】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第7页,《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2】

关于千米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的,而千米对小学生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度单位。他们可以用手势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几个长度单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体会。教学中只能告诉他们千米用于比较长的路程,如武汉到北京的距离等等。

在学习《了解千米》之前,利用体育课之便,我让学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计要几分钟,然后又让他们绕学校操场跑一圈,回来告诉他们一圈是200米,几圈是一千米?然后,让学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学生通过课前的铺垫,已经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结论。但老师仅停留于此,没有想到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知识构建和记忆,如果问学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记住1千米=1000米?你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这种深层次的追问,能帮助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对知识的把握和构建。

课前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经验的综合,学生能基本判断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可以说这个课前体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3】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4】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900字(模板8篇)


疾学在于尊师,相信各位老师对写教案已经熟能生巧了,教案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你知道如何写出一篇脱颖而出的教案吗?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1)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认识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基础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来达成目标的。

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

课中,告诉学生昨天我们沿着操场跑道走了5圈,跑道一圈是20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200×5=1000米。告诉学生就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说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体验到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50米、400米,那么分别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让学生回忆昨天出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几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桥的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让学生到书本或网络上去查找一些资料,如马拉松长跑比赛的全程、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时速、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的千米数、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的长度。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深入生活,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所以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2)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3)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平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平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平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太大,尽管我说了南到大润发,北到文峰大世界,西到通掘路,这样大的范围差不多是一平方千米。但孩子们只有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且书上的例题虽然有配图,但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到底有多大。所以,这样说来,竟是我疏忽了。但这样大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4)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5)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6)

关于千米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的,而千米对小学生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度单位。他们可以用手势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几个长度单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体会。教学中只能告诉他们千米用于比较长的路程,如武汉到北京的距离等等。

在学习《了解千米》之前,利用体育课之便,我让学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计要几分钟,然后又让他们绕学校操场跑一圈,回来告诉他们一圈是200米,几圈是一千米?然后,让学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学生通过课前的铺垫,已经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结论。但老师仅停留于此,没有想到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知识构建和记忆,如果问学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记住1千米=1000米?你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这种深层次的追问,能帮助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对知识的把握和构建。

课前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经验的综合,学生能基本判断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可以说这个课前体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7)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8)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虽然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但是1平方千米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还是很远,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首先测量出一名同学伸直手臂的长度约为1.5米,再测量出7名同学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长度约为10米,最后用我们班的28名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平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900字(模板8篇) 疾学在于尊师,相信各位老师对写教案已经熟能生巧了,教案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你知道如何写出一篇脱颖而出的教案吗?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时间:01-15 千米认识教学反思    
  •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集锦6篇 课件之家专题“千米认识教学反思”推荐内容。自古以来老师在社会上的地位都是非常重的,教案实际上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做出的具体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一篇优秀的教案都有哪些特点呢?以下是由我们为您带来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时间:04-19 千米认识教学反思    
  •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三年级合集 成为老师之后,总是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能培养教师科学思维的习惯与能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到底要怎样写呢?我们挑选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三年级”,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汇总 俗话说,身为师范,为人师表,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教案应简明扼要,不应写得过详,希望你会喜欢我推荐的“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4篇 课件之家相关栏目推荐:“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身上背负着艰巨而充满意义的使命,教案一定要体现扎实的基础知识类。教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文书更是教师的能力体现,下面我们为您呈上“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相关主题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时间:03-07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