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说课稿个人反思

发表时间:2023-11-26

说课稿个人反思通用。

教师培育祖国的栋梁,当教学进度出现严重滞后时,就需要拟定一份教案。 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果您对“说课稿个人反思”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您一读,请相信这篇文章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说课稿个人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⑵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⑶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揣摩语句,体会文章的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大意,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大雁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情景导入:

我出个谜语请大家猜:天空捍卫小飞军,井然排列人字形。冬天朝南春回北,规规矩矩纪律明。打一动物(大雁)。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下面我们跟随利奥波德一起走进他的《大雁归来》,看他在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后,向我们展现了大雁的那些趣事和作者对大雁怎样情感。

2、检查预习:

⑴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凋零迁徙缄默窥探雾霭狩猎顾忌目空一切

⑵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⑶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大雁的资料并与课文内容对照,明确作者笔下的大雁的特点了解科学性。

(①三月春暖北飞。②飞行路线很直。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⑤爱寻食玉米粒。⑥雁阵由六或六的倍数组成。⑦孤雁时常哀鸣。⑧雁过群体生活。⑨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整体感知

1、释题:听配乐朗诵,找出扣题的句子和体现作者对大雁情感的词语,解释标题的含义。

(体现对大雁情感的词语:爱鸟。标题的含义:一是指大雁回来了,二是呼唤大雁,表达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感受抒情性:

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问题:作者喜爱大雁的什么?

提示: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并据此进行概括。

⑵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找到的相关语言材料和自己所概括的要点。

(喜欢它聪明、执着、机灵、活泼、友好、是报春使者、有群体意识和合作的理念、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等)

(体现情感的相关的句子: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⑶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自由朗读体味。

明确: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3、品位形象性:

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是通过形象的描绘中体现出来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教师指导示范:以课文第四段描写大雁欢快活泼的飞翔的语言材料为例,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⑴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⑵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

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对大雁进行了具体的刻画,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要掌握品析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学以致用,提高鉴赏水品和表达能力。

三、质疑探究

学生针对课前预习的疑点和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根据问题合作探究学习。

指导策略:本文为译文,句子长而且不好理解,可以指导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再结前后语境分析语句内容。

如:

1.“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意思?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大雁知道维斯康星的法规什么意思?

3.“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为什么?

4.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四、归纳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五、积累拓展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李清照《虞美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雁的诗句。

[唐]李益:“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唐]李世民:“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唐]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六、布置作业

播放有关珍贵野生动物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拟写一则广告词。

七、板书设计

知识性保护动物

大雁归来抒情性

(爱)形象性珍爱动物

教学后记

本文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但侧重点不在知识的介绍,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教学的重点落脚在“情感性”上面,对“知识性”则一笔带过,这个问题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与课文相对照就很容易解决。而“情感性”又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因此,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切切实实让学生咂摸到语言的味道,学得扎实、有趣。学生针对课前预习的疑点和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根据问题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内容又是一个补充和深化。作业布置有些流于形式,缺乏创意。

说课稿个人反思 篇2

设计说明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并重,同时作文教学也占了学科教学的不少比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作文教学进入到了教师教得累,学生无兴趣学的境地,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明显。于是,我不断探索、尝试、创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作文教学中来,三三九式快乐作文教学研究让我眼前发亮。我深入的学习三三九式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的实施理念,在教学中尝试进行合作学习习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今天所做的是一堂如何写学生发现了什么的作文指导课,整体教学设计是利用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结合,六年级学生正处在习作成型阶段,同时还存在小学生共有的习作弊端,有想法,也能写,但兴趣性不高。在写作活动中,要先充分调动他们的习作积极性,让他们想写出自己的发现;在他们积极畅谈自己的发现后,以《童年的发现》为契机,推动进程记录下学生的自己的发现。自主习作之后,突破教学重点:他们能较为流畅的写出发现的过程,但不知道该如何突出发现的重点及细节场面,于是我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运用合作学习教学,强调合作的重要性,突出合作的有效性:

1、积极的相互支持。

2、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3、积极承担在习作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4、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鼓励。

5、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优势互补。

6、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使枯燥的作文课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掌握写活动时的写作方法。

从而达到,互帮互助,快乐习作,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

1、用舒缓的音乐,动听的文字,调动学生潜在的习作欲望。──想写

2、触动心灵,激发兴趣,提出要求,自主习作。──会写

3、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相互修改,共同评议。──综合认识写作,提高写作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写作乐趣。

2、让学生学会多方面探究习作材料。

3、让学生学会进一步体会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课外不限,课内三课时。

习作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展示自我

1、激发回忆兴趣,从中寻找快乐:

听着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发表自己的感慨。

师:同学们,随着时光的流失,你已经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孩童,长成与老师可比高低少年,那童年的回忆,时而是你发笑,时而让你叹息,甚至成了我们课间交流的话题。

童年的回忆,如梦幻般,时而模糊时而清晰,透过脑波,来回的传送在脑间。童年的回忆,天真、活泼、灿烂,没有烦恼,没有忧虑,只有可爱与机灵。童年的回忆,煊染着春天的色彩,到处都是一片生机与蓬勃。童年的回忆,是你飞身的一脚球,是你踩在牛粪上的大哭,是你不分冷热满天雪地的奔跑,是你穿上新衣服的笑声,还是你好奇时无声的发现。

在我们学完了《童年的发现》后,你们感慨万千的畅谈了深刻感想,甚至跃跃欲试想笔下生花,诞生你的杰作。是啊!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回忆起来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有趣生动的、天真烂漫、甚至是科学的发现,她既是你成长的痕迹,也是你天真的身影。

例如,我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学生们喜欢在放学后惹张宇琛(我的女儿5岁)玩。你们熟悉的张宇琛总是问我一些诸如爸爸,为什么我走的时候,月亮也跟着走?为什么母鸡下蛋,公鸡不下蛋?是不是男的生男孩的,女的生女孩的?等等既有趣又啼笑皆非的问题,你们说这不也是天真发现吗?转动你们聪明的大脑,回忆你精彩的瞬间,记录你成长的印记。如果实在回忆不起来,可以回到家中,与家长共同探讨,在你成长中有什么趣事和发现?

(探讨理论搜集,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写作或没有什么写作天赋,在写作中屡遭失败的学生,他们的确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故此,教师要想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在本环节,教师通过舒缓的音乐,优美语言和对童年的生动描写,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让童年的影子在学生的心灵中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高兴得面对自己的童年,产生畅谈的欲望。进而,在自己的记忆中与家长的探讨中找到自己的发现。)

2、畅谈自我发现,开启学生心灵,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之间自由畅谈中找到了自己的发现,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一段时间后小范围内,学生可以相互推荐说的有趣的、流畅的、具体的。

(学生们谈的内容,大部分围绕生活中,学习中这两个范围。)

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抓好时机,及时表扬和鼓励,适当的评价:你们说的发现也激起了我对童年的怀念,你们真是有心人!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开启学生愿意习作的心灵。

(本环节是习作思路构建的一个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欲望。)

3、立足现实,留下精彩瞬间:

你们的发现就在你们的言谈中,就再你们精彩的回忆中,根据自己畅谈的内容,进一步向大家呈现你的发现吧!可体会《童年的发现》的写作方法,回忆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把你的发现生动地、真实地、具体地在你的笔下诞生,留下童年的美好瞬间。

二、自主习作,挑战自我

1、针对习作缺点,进行心理暗示:

针对学生有出现事情借用,甚至抄写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委婉的教育学生:能力是自主锻炼、自主培养出来的,有趣天真的童年是自己的,无论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大小,只要写出来那都是真实的,是让人高兴和值得分享的。改掉写作中存在的缺点,肯定自我写作的能力,展现自我,挑战自我,我不比别人差。

(把过去的作品中,有进步的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了。别的同学行,他们也行,这样先给他们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2、正确对待学困生,积极鼓励,帮助提高:

学生在畅谈中构思了习作思路,在鼓励下增强了习作的信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习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习作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告诉他们:别急,慢慢来,怎么说的怎么写,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就行。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题目。

(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

三、合作学习,超越自我

在习作完成后,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朗读文章,教师出示写作要求:

1、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

2、语言是否流畅?

3、用词是否准确?

组员之间相互听读之后,相互评价,然后推荐改后典型的文章给老师,教师安排好,抓住典型的读一篇,师生共同评价。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互助性,学生做到: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2、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3、积极承担在习作任务中个人的责任。4、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鼓励。5、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优势互补。6、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结合评议,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修改:

咱们大家在学习《泊船瓜洲》时,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定稿的故事。这说明一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而不是一气呵成的。希望大家,平心静气,认真修改,再创造一篇佳作。努力进取,超越自我,你们能行!

(赞扬是照在每个人心灵上的阳光,同样不失时机地鼓励也会使学生心情舒畅,心情好了,信心足了,兴趣就高了。)

教师心理暗示引导后,学生开始修改。修改时,先自我修改,改后再请同学帮助修改。最后,进行誊写。

四、佳作欣赏,评价表扬

在批阅之后,教师抓住符合习作要求,在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进行简单的品析;然后针对本次进步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欣赏评析,肯定引导时的鼓励没有说错,同学们有写作的能力,也有有趣、天真的发现,要进一步表现自己呀。

说课稿个人反思 篇3

创意说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口述: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____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四、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说课稿个人反思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是对写法。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力拦在中间。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小编推荐

个人教学反思11篇


学生思考和说话也是一个教学的关键点,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质量,怎样规划一份合理的教案呢?经过搜索整理,课件之家小编为你呈现“个人教学反思”,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个人教学反思【篇1】

学者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流行、普及,在社交化技术工具的支持下,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都在走向社交化,呈现网络社交化的趋势。教育领域同样不例外,也呈现教育社交化的趋势。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被应用于教学,教育社交站开始流行并运用于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受到了社交化的影响。社交化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教师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以及进行更为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只是教师在社交化活动中更多的是进行个人的分享、交流,专门用于教学反思的情况还比较少。社交化学习的出现为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一、社交化学习的内涵

社交化学习也叫社区学习或人际学习,人们在社交化学习中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人或者人群进行互动分享和学习。社交化学习往往依托于网络。社交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模式,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更有效的交互[2]。便于分享、互动交流及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是社交化学习的显着特点,正因如此,社交化学习满足了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技术需要和互动交流的深层次要求。

二、利用社交化技术开展教学反思的优势

通过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分享交流,从更广的社交范畴获取反馈意见,实时和异步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借助社交化技术,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炼经验知识,促进教学反思。

社交化技术手段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社交网络教学平台或者通过像QQ类社会性软件提供的群视频功能进行授课直播并进行录制,课后教师自己观看视频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把视频直接进行分享,让不同的人(学生、专家或者其他非专业领域的感兴趣观众)来给予意见。教师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获取更多的反馈意见,并且这些互动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化技术工具的便利性,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的各种软件在闲暇的时间实现碎片化的教学反思,最后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最后的经验总结。社交化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空隙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效率,弥补传统教学反思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技术的帮助下,这一切都变得简单。

当然,社交化学习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社交化交流中有可能被大量“感兴趣”的信息所吸引,而这些信息对开展教学反思可能无用,教师在交流中有可能“沉迷”,然后偏离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社交化教学反思时要把握好互动交流的度,不然会适得其反。

社交化技术改变了交互的方式,把从以信息为中心的交互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交互[3]。通过社交化技术,可以把“志同道合”的教学反思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教学主题类内容学习探讨,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交流、定向交流和专家分享,在网络中共同进行教学反思。以人为中心交流的社交化技术可以建立更为广泛的交*群体并建立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反思团体,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三、社交化技术下教学反思的渠道

1.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理念等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国内代表性的社交网络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微博。不管是现实(线下)还是网络中(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熟悉的人。在线社交网络就是把我们现实的社交网络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能够连接到一些可能平时不是我们现实社交网络中的人,实现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虚拟延伸,使时间和空间差异都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4]。借助在线的社交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跟其他人进行协作交流,进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反思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同事、其他教师和专家可以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给予反馈,而且跟教育行业不相干的朋友都可以给予反馈意见,只要教师自己需要或者社交网络中的人愿意。这是传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的。

2.微共享和聊天

通过聊天工具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分享、交流和学习。社会性软件是指一类基于互联网强调协作与交互的工具,它将技术和人际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5]。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是微信和QQ。通过微信和QQ,教师可以跟需要的人群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时,微信和QQ除了分享和聊天功能,还内置了朋友圈类的社交网络,教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在需要的时候接入互联网进行所需要的教学反思,这一社交化的教学反思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

3.博客和微博

利用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方便地书写教学日志,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选择把教学日志发布到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分享。借助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信息的互补。

个人教学反思【篇2】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选拔总导游”。先由人人做小导游带领明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乘1路车去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并看谁表现得最好,最后确定谁为总导游。别看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给了同学们无限的力量,为当选为“总导游”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部激起,没有一个甘于落后。这为一节课的成功打响了前奏。

其次是小组的合作。我将学生每4人分一组,其中有3个小组中各有一个方向感很强的同学,同时也各有一个方向感特差的同学,由方向感特强的同学带领着方向感特弱得同学共同学习、探究,其余各组也有个别方向感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带领着操作,而且着重强调“人人参与”。

再者是适当借助辅助性教学手段。我这里讲的是利用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帮助我们去识记一些东西。如我在教学第一课时《辨认方向》时,为记住八个方向,我让全班同学站立,跟着我用手指出图上的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左上方为西北、左下方为西南、右上方为东北、右下方为东南,每次制作方向板之前也用手势来帮助回忆和记忆这八个方向。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效果确实不错,以至于本节课上学生在叙述路线时,反应之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

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份快乐的心情。给孩子一份快乐的心情,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因为快乐心情让学生神采飞扬,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点,所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也落到了实处。另外老师的激励评价,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这份自信让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加出色,我们不可以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赞许的目光给孩子们,把欣赏的话语给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孩子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个人教学反思【篇3】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是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诗人用洗练的语言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另一首是孟浩然作的《春晓》,全诗平实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

在教学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两首古诗都已耳熟能详,因此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两位著名唐代大诗人,在初步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我采用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当众演读、师生共读、比赛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接受诗歌的熏陶,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生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学生认识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字型,认真描红,写好生字。

总之,我觉得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切忌对古诗的字意、词义进行细碎的分析,而应把重点放在朗读、体悟上。

个人教学反思【篇4】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主题图”是“人教版”新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探究愿望。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习者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然而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直接真实地在课堂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用模拟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如教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几”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需要,让学生做模拟排队购票的游戏,说说自己排在第几?然后实际“买票”,前面的人买完票走了,再说说自己现在是第几?这样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

虽然学生对于排队这一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真正要掌握“第几”这节课的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第几”与“共几”更是难以区分。这也是本个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可是在课堂上真正的去参与“买票”之后,很多同学一下子就懂了“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较好理解了自然数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我想这是本节课的情境教学成功之处。

但是本节课之后,也伴随了一些思考:本节课我认为自己能够认真理解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设计了实际“买票”的情境教学活动,使一部分学生较好懂得了“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但是从中也发现,没有真正参与“买票”的同学,他们的理解程度并不是很好,而且在其他同学参与游戏时,一部分没有参与到游戏中来的同学并不想听他们说,他们的注意力没有在教师设计的“买票”这一情境上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也就理解不深刻,反馈练习情况也就不是很好。

这一节课使我想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自己亲自参加的游戏活动很积极,也很认真,收效也会很好。但是不是自己能亲自参与的,自己的热情就不高,或者说不感兴趣了,那么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整节课堂中来呢?也是使我陷入深深思考的问题。因为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使有限的,我们虽然可以设计出来一些情境教学活动,但是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全部参加活动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怎样才能设计出来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盼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个人教学反思【篇5】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谛。沉醉于这份平凡,感动于这份真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哽咽,读到最后甚至是泪流满面。同时也有一种很想教学此课的冲动。

于是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2、抓住课文主要自然段深入咀嚼重点词句,体会母亲之“苦”。

3、研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感受母亲的自豪、高兴,结合前文的“苦”,深入领会这份“爱”的无私、伟大。

4、拓展练笔、针对“母亲”的形象带“我”的震撼,插写“我”的心理活动,进行课后延伸,升华情感。使学生更整体、全面的体会到这份母爱的深沉和博大。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并反复朗读,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

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上课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的环节不知不觉花了不少时间。但在仍没有足够深入的前提,如“塞”字地体会,时间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还有机会,应该调整课时,有利于学生全面吸收消化。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完美的课堂也讲究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用“你眼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本课教学,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

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很充分,同时自己的感情也非常投入,很好的感染了学生。因此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朗读得到较完美的展现。此文转自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

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高年级的语文更要注重应用。

学生在体会慈母情深之后我让他们发挥想象练笔:这时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会跑出去干什么?学生内在的感动在笔尖尽情倾泻,再一次得到升华。

个人教学反思【篇6】

幼儿在上学期已接触过5以内的分合学习,所以本节活动内容对于本班幼儿来说并不陌生。贴窗花是在5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6的分合,并且能够用数字准确的记录把物体分成两部分之后的结果。

我首先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来导入活动,请幼儿帮助小猴分窗花,在这个集体学习环节当中,主要以个别幼儿上台操作为主,引导幼儿把这6朵窗花分给小猪和小兔,你会怎么来分呢?并且每一次分的结果都要不相同,进行一两轮之后,再引导幼儿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同样的还是要求每一次分的结果都不相同,讨论之后再引导幼儿进行操作。

结合幼儿的学习情况,我注意了以小组操作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以帮助幼儿在练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第一、二、三组幼儿“分窗花”,第四、五组幼儿“涂气球”,第六、七组幼儿“连线”。在操作时,大部分幼儿能够写出3组以上分合式,部分幼儿能够全部记录出来。针对能力强的幼儿,我鼓励他们完成了分窗花、涂气球这两部分操作,并且做到能够有序的进行记录,但是仍然有个别的幼儿不能正确的进行操作。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我进行了课后辅导,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数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今后的一日常规生活中,我将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巩固这方面的知识,真正帮助幼儿学以致用,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快乐。

个人教学反思【篇7】

──体会燕子的可爱,学习观察的方法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好奇心,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不够全面、精细,难以抓住特点。这也是导致他们描述事物时往往不够细致准确、缺乏生动性和难以根据事物的某一具体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燕子》一课描绘了生机勃勃、如诗如画的春天美景,赞美了学生熟悉的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课文用词生动准确,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明快。教学本课时,除了完成其他方面的教学任务外,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学习作者按顺序细致观察的方法,应成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根据课标和教材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可采取以下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学习。

一、细读课文,体会燕子的特点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每段课文,想想每段写了什么,表现出了燕子的什么特点。课文第一段写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整体外形特点:第二段写燕子的到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表现了燕子的可爱:第三段写出了小燕子在飞行中的各种优美姿态,为春天增添了情趣,进一步表现出了燕子的可爱:第四段写出了停歇在电线上的燕子形成的五线谱般的美丽图景。读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的段落让学生讨论(落实课后第二题的要求),总结出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等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点拨作者的观察顺序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了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之后,可让学生回顾课文描写的先后顺序,教师视学生理解情况,对本文的写作顺序进行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确本文作者是按照由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写春天里的燕子的。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进行观察,是观察景物时最常用的观察顺序,这样观察的结果才会比较全面,表达时也容易做到条理清楚。教师还可联系以往学过的方位观察顺序明显的课文,帮助学生强化这种认识。

三、结合有关内容,学习细致观察的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和语句,并结合观察插图,使学生认识到,作者之所以能把燕子的特点表达得这样生动,不仅做到了按顺序观察,而且做到了对各种状态下的燕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如写它们羽毛的乌黑光亮,翅膀的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形状,“斜着”身子“掠”过或“横掠”过以及尾尖偶尔“沾”一下水面的姿态,落在电线上像“五线谱”上的“音符”的景象,分别是作者在对燕子的外形、飞行(动态)时的各种姿态、停歇(静态)时构成的美丽图景进行仔细反复的观察,在抓住了它们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又展开恰当联想写出来的。

四、安排相关练习,巩固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

学生从课文中获得了按顺序、细致观察的观察方法后,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布置相关的观察和表达的练习,以便学生及时巩固运用学到的方法。

个人教学反思【篇8】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必须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所以,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进取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进取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必须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力。

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所以,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活力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主角”,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样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完美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也能

充分理解,并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活力,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资料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必须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到达。(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一样年段有不一样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很多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所以,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经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构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构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本事。学生仅有具备了必须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本事。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个人教学反思【篇9】

声母教学的第一课,是难点的开始,弄不好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我惴惴不安,因此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b、p、m、f,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二部分是拼音练习,读拼音认字。第三部分是声母与单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练习。第四部分是给音节说词语。因此,我也将教学过程设计紧紧围绕这几部分:

1、字母的发音及字形。

这节课的四个声母,每个声母都配有一幅图。而且我发现图中的这些物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比较常见:收音机、泼水、摸一摸、大佛等。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图入手,观察图画,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图画内容,有机地进行了口语训练。接下来让孩子找出图中与新朋友相似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发音,在学习b、p时,课前我已经发给每生一张薄纸,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试验比较,区别发音。进一步体会发b时,薄纸基本不动,发p时,薄纸会明显颤动。就是在教学m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出小朋友在捉迷藏,小男孩蒙着眼睛在“摸”。学完发音,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些字母像什么?编些顺口溜记住它们,学生们也踊跃发言,展开他丰富的想象力。我发现学生乐于表达了,但在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还要加强训练。

2、书写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观察b、p、m、f的笔画笔顺和每一笔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同时结合班级的“小博士”评比表,比一比谁能拿到小星星。课堂上我听到“我要把字写好”“我一定要夺小星星”这些话语。调动了学生认真写字的欲望,我也感到高兴。

3、与单韵母的拼音教学。

这一课是教学拼音方法和带四声的声母和韵母相拼音节的起始课,刚开始我就出示小朋友在推卡片,让学生观察,并体会“推”就要用力。再结合“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这一口诀引导学生拼读,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拼读练习。(但大部分学生对声母与“o”相拼转不过来,因为受单韵母发音的影响,这时要变为“喔”的音。)“找朋友”这一游戏把学生气氛推向高潮,在游戏中巩固拼音方法,乐中学知识。

4、认读字词。

我主要引导学生凭借已掌握的音节认字,着力让孩子认识到拼音的用途是可以帮助我们识字,目的性十分明确。

在教学中,学生拼读困难是意料中的事,甚至还处于声、韵不熟练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我们要降低要求,多做示范,带领学生读,发现跟得较快的学生,帮助困难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多予以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个人教学反思【篇10】

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内在规律,教师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有兴趣时,当教学内容能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ai ei ui 》一课时的指导思想也定在“趣”字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各种活泼页面的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较好地激活了他们的兴奋点,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记忆形象性的特点,在学习ai ei ui 的时候,我创编了儿歌加深记忆,比如在学ai的时候,我利用儿歌“你拍拍,我拍拍,a前i后我叫ai”这种形象的儿歌,学生们是非常喜欢的,记忆深刻,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同时,采用我会读、我会写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把枯燥的拼音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联系口语的语音自主的学习所学内容,从中体会复韵母ai ei 的发音及四声的读法,最终达到能正确拼读相关音节。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体现了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创新等能力,促使学生想学、乐学。

关于书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设计的写一块本来还有老师写,学生说笔画笔顺;30页描一描等环节,但是由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这后面的写的环节时间不太够用,有些环节我省略了。我只是自己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一遍,课件出示了几个错误的书写以及正确的书写方法,然后请2名同学上黑板书写,再进行了点评。这一环节我做的不是很好,以后上课的时候我应该注意:上课的时候应该老师在黑板上些,让学生把手指拿出来比划,同时口里读,这样效果会更好。

关于教学常规这一块,我做的不是蛮好。课堂上同学们学习有激情,有兴趣,不是发出哇的赞叹声,但是由于学生太兴奋了,反而坐姿不够端正,以后这一点我要注意在学生非常兴奋的时候,我要注意再强调一下坐姿。

个人教学反思【篇11】

在《温度计》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ppt课件,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学会看温度计的刻度,同时帮助学生总结梳理对温度计的认知经验。在活动开始通过对热天的人和冷天的人,让学生初步感知冷热。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同时出示温度计,请学生观察。让学生对温度计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温度计测量。为了攻客这个难题,我利用ppt,采用图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迁移经验,丰富知识。科学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科学知识原理对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ppt的运用能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学生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正如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刻度,在此环节采用ppt,利用图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实际操作,这个方法很好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科学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反思经过此活动后,通过测查,所有的学生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所有的学生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发消息时没有强调一定要带温度计和水温计,家长带来的大多是体温计,体温计上的刻度很小,小朋友看起来很费力,所以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看温度的方法。还有就是体温计上的刻度不容易数,所以记录过程中小朋友也有定困难,应该拿大的温度计和水温计看起来更容易一些。

个人教学反思之一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各种需要撰写文档的工作,我们需要参考范文是怎么写作的。很多范文的用词和语句写法都十分精妙,你对哪些范文有了解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教学反思之一》,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转眼之间,一个学年的工作即将成为历史,回首反思,感慨良多。仅就教学工作而言,想首先谈一下,首届运用新教材教学之感受。

新教材的编选,从内容上更具人文性。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既切合学生年龄、经历特点,又兼顾文体特点。如,从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方面则修改为:习惯的培养,个人的成长,挫折教育,理想的确立等方面。从文体方面看,则有散文,传记作品,科学小品文,小说等等。

同级教材不同,关于一些修辞知识、文体知识和汉语知识,对他们的处理没有硬性规定,讲小说,讲到什么程度,完全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结果就容易出现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就不讲的随意性的问题。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尤其是抱着对孩子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凡是教材规定的东西,都要处理(有些是有主次之分的)。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有些是我加强的东西。如:字词,拼音等教学,不仅都要发小纸条听写,还要写在作业本上,预习的时候,要求先查字典正音,这样反复读、写、记,自然会加强他们的印象。

对读的基本功训练,更是从始至终不敢放松。一是利用好早读时间,要求学生群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悟情感。二是在课堂上,讲解之前,必先读书,这样,学生怕读不好,必然在下边准备一些。这样长期坚持必有好处。还是那句话:你读都读不顺,何谈理解呢?古人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就在于此。

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今后仍要继续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也不可偏废。下面说说存在的问题,也是自己近年来深为苦恼的问题。就体特班(自己所任教的班)来看,语文课很难进行。不带书者大有人在,当堂订正练习册,做练习册,而不带练习册,或者扬言丢失者大有人在,对这种人到底应该如何做,道理也讲了,要求也提了,照样不带,学校到底有没有这方面对学生的管理规定。现在的做法是,一不准哄出教室,二是不能叫他回家拿,三是没有理由让家长不上班来送作业,书本。到头来,也只能是不带不带吧,老师该讲讲。在我印象中,我在小学时学校好像有关于学生不交作业方面的要求和处罚措施。

再者,也是我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最痛苦的事。那就是:对某些老师,包括学校的某些安排而言,个人的什么事都重要,没有给孩子们上课不重要,耽误几节课没关系。尤其是一到期末,班主任可苦了,只要停课的课,班主任就要去看自习,(有的个别科目)有的科老师做得很好。班主任不看吧,怕学生出事,看吧,心里有气――这课的结构工资,课时费谁拿呢?一句话,学校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有没有这方面的管理和检查,检查出来又怎么样呢?难怪听某些老师说:上什么上,自习叫班主任看去。请问:班主任难道就是给人看自习的吗?

故为之文,以俟夫观学风者得焉。

下蛋说课稿通用


很多人苦恼的事情就是写文章时不知道如何下笔,不放搜索一些网络上的范文来看。学习范文的写作模式并形成自己的写作方式,书写范文具体要落实到什么层面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下蛋说课稿通用》,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第二册第六课,名为《咯咯哒》,本单元的中心内容都是围绕着动物—鸡来写的,在单元内容里,有公鸡、母鸡、小鸡三个角色,让学生们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对鸡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产生、表现自己对鸡等动物的喜爱之情。

而在这个单元里的两首表演唱里,讲的都是母鸡下蛋,在歌里,讲述了母鸡下蛋的辛苦,也讲述了母鸡下蛋后的喜悦心情,不停的在给所有人报喜。

课文内容也很有趣,都是用的儿歌创编的,朗朗上口,学生们都会很喜欢的。

我在这个单元里选择了《下蛋罗》这个内容,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曲子显得很风趣,特别母鸡的叫声完全用节奏表示,说说唱唱很是有趣;而且,音域只有五度,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和表演;此外,歌曲形象的表现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的样子。相信,这样的曲子,也同样会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一、整个课堂线路:

我在上这节课的线路上,特别设计了农场这个环节,主要是联系了本课内容,大多与农场的动物有关,那么,我在这节课中加入的所谓的练声和节奏,并不是说要在本节课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因为,我一直认为音乐是具有连续性的,而非一节课定终身。我最大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只到用音乐怎么来表示动物的叫声,以及用什么样的动作把动物的长相特点准确的表现出来,同时,也想让学生增强对节奏的敏锐、准确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展示课是应该展示自己所有的内容和安排,而不是只展示其中一节课的设计的。

二、在学习歌词前学会节奏部分

在学习歌曲以前,我提前把歌词里的'节奏部分引出来,并让学生放在节奏中解决掉,先把学生要学习的节奏和休止放到游乐中解决掉,这样,再去学歌词,学歌词的时候,我就把动作加进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记忆下来了。

三、分角色唱

分角色唱,可以让学生能多听一遍歌曲,并加深印象,同时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免去了后面的纠正和教唱,这样,学起来就更容易了。

四、加入打击器乐表现

在歌曲的表现中,我想到了用打击乐器来表现动物的声音,为歌曲伴奏。本学年,一年级的学生还在节奏学习和认识各种打击乐器的阶段,建立在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上,对打击乐器的使用格外感兴趣,有助于学习节奏,而他们所创作的节奏,我想:只要他们自己认为好就行了,不需要刻意的判定。等他们有了更多的节奏型积累,就会做得更好。

五、创编歌词

本来我没有这个环节的,但既然已经带出来了,也是件好事情,让学生学会编创自己喜欢的歌词。

整节课下来,我唱歌的时间用得有点少,这也说明了我自身对以节课的具体时间概念还不够强烈,把握不够好,这也有待于以后的教学里继续学习。

本堂课我做了一些准备,很希望自己也能和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在认识、探索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进步,望大家多加指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够参与表演;

4.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5.自由体验打击乐伴奏。

重点: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难点:

选择伴奏型为歌曲伴奏。

一、组织教学:

1、开着火车进教室;(唱《火车开了》进教室)

2、情景设计:

(1)导入情景:

师:嗨!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新农场。瞧,老师们已经先在这里等着我们了,让我们扬起手打个招呼吧——嗨,老师们好!(示意学生一起打招呼,减缓学生课堂压力)

(2)简单节奏、音型练习

师:听,农场里的小动物们叫得多欢啦,聪明的小朋友们,听一听,是哪些小动物的声音啊?

师:小牛 | 怎样 | 叫 — ?‖ 生:哞— | 哞— | 哞哞 哞哞 哞— ‖

师:小鸡 | 怎样 | 叫 — ?‖ 生:叽叽 叽 | 叽叽 叽| 叽叽 叽叽| 叽—‖

师:小鸭怎样叫? 小猫怎样叫?(依次)

师:哟,小动物可真多,有小牛,有小鸡,有小鸭,还有小猫,多热闹啊!可这个时候,小猫说话了:瞄—,我平时是这样叫的,可不象你们唱的那样快啊!

师:对呀,老师告诉你们啊,歌里的声音总是把生活里的声音美化了,所以会有一点小小的差别,那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学学小猫平时是怎么叫的。(学猫叫)

(3)学习新课节奏片段

A、引出节奏段落

师:好的,我亲爱的小猫们,让我们一起来唱唱歌吧,也请你们猜一猜,谁和小猫在一起?

学生学猫叫,老师念节奏:咯咯咯咯 哒 ︱ 咯咯咯咯 哒︱ 咯哒 咯哒 ︱ 咯咯 哒 ‖

B、出示节奏型,学习节奏

师:你们猜出来了吗,谁和小猫在一起?(抽生)

师:恩,原来小猫和大母鸡是好朋友,大母鸡不停的叫着,象是要告诉小猫什么事情,那大母鸡在说什么,让我们来模仿一下:(拍手读节奏,生模仿师打节奏)

师:真棒!那大母鸡还给它加上了歌词,我们再来学一学。

师:或许小朋友们都听不懂大母鸡在说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它很高兴,让我们带着高兴的情绪和表情再学一学。(拍手、带情绪读节奏)

二、新课导入:

1、初听,了解歌曲内容:(播放音乐)

师:真是棒极了,那大母鸡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聪明的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听一听下面的音乐,猜一猜,看谁猜得最准确?

2、揭示课题:

师:大母鸡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它生了好多好多的蛋,而且非常的大)

揭示课题:所以,大母鸡才会大声的告诉所有的人:《下蛋罗!》(打出课题)

3、展开想象

师:那么,谁能告诉我们,母鸡下蛋的样子是怎么样的?(涨红脸儿,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坐草窝)能模仿一下吗?

师:大母鸡下了那么多大大的鸡蛋,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快乐、幸福)

师:猜一猜,大母鸡下蛋后,它最想把这个消息先告诉谁?

三、感受:

看动画听,感受其中趣味:(播放动画)

师:是啊,做妈妈真不容易啊,让我们再来看看大母鸡下蛋的辛苦,和它下蛋后的快乐吧!

四、学习歌词

1、教师做示范

师:大母鸡下蛋后可开心了,你听:(教师做动作朗读歌词)

2、感叹号:

师:认识它吗?(感叹号)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黑板上有两种颜色的感叹号,分别代表马路上的红绿灯,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师:让我们试着把感叹号的用意读出来!(试读一次)

2、学生跟师做动作、学歌词

师:真不错!你看,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的想来学一学大母鸡生蛋的样子,请你们起立,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一学。(跟读歌词,跟做动作,把大母鸡的快乐表现出来)

五、学唱歌曲:

1、范唱,跟师做动作

师:真棒,同学们学得真好,那么现在请你们一边跟老师做动作,一边听老师唱一遍。

2、生对唱

师:真不错,你看,农场里所有的小动物都围过来了,他们也想来学唱这首歌呢。这样吧,老师来唱歌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拍读节奏部分,看谁最认真、最准确。(教师在节奏部分加上响板)

2、轻声跟唱(教师弹琴)

师:哟,小动物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好吧,我亲爱的小动物们,让我们轻声跟琴完整的唱一遍吧,在节奏部分也请你们把手拍起来。

3、完整演唱

师:真好听,可惜啊,要是再把母鸡快乐的样子表现出来就更好了,让我们试着表现得快乐一些!

六、认识、使用响板:

1、认识响板

师:老师用了一个打击乐来模仿大母鸡的声音,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响板)

2、使用响板

想一想,如果让你用它来模仿大母鸡的叫声为歌曲伴奏,你会用吗?(抽生)

七、合作创编:

1、伴奏(演示、提炼、训练、表演)

师:好的,我请同学上来模仿大母鸡,请你先从老师黑板上拿到大母鸡的头饰戴到头上,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你是谁?

那谁来小鸡呢?

老师的农场里还有谁?哪个同学上台来。

2、处理歌曲:

师:母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感受到了自豪和快乐,老师也越来越喜欢它了,相信大家都会很喜欢它,请坐在座位上的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唱起来。

3、学生分组上台展示:

分成打击乐组 表演组 演唱组

八、作业:创编歌词

师:看,小鸭过来了,小鸭这回可不依了,它也想小朋友们为他创编一段歌词,那聪明的小朋友们,就拜托你们啦!下节课请你拿来送给小鸭子吧!

九、小结:

好了,我亲爱的小鸡们,天色不早了,老师们和我们一起游览了一天,也很辛苦了,跟老师们说再见吧,拜拜!(下课)

个人教学反思8篇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写教案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教案可以让教师有一个清晰的上课流程,希望这份“个人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个人教学反思【篇1】

准备了一个多星期的汇报课终于在今天第二节课上课了。准备这节课时李老师给了我充分的指导与建议。在之前的讲课里,李老师就告诉我上课前必须要先管好纪律,没有好的纪律一节课是没办法完成的,特别像一(4)班的学生,他们爱玩、活跃、难管,上汇报课最好是在一(3)班。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绝不可说些伤害学生信心的话,例如上一次课中有个学生上讲台演示如何几十数加几十数,可他不会,我却说了:“不会?没关系,可以找其他同学代替你。”就这样的一句话就会打击到学生,李老师的建议是:“你可以鼓励他的,给他一点提示帮助他完成。”学生是很需要老师的鼓励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奖励些小礼物给学生,例如小花、贴纸,这点我记住了,汇报课上我也加入了这一环节,只是我在发奖励贴纸时速度过慢,也拖慢了后面上课进度(这是李老师的点评)。

汇报课上课前,我按照李老师在前一节试讲课后给的建议,请谢锦霞老师提前给学生发下学具,并强调说明学生不可乱动学具袋及里面的学具,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求拿出来才可以拿出来,结果就是比一(4)班试课时好很多,没有出现一(4)班的乱象,一(3)班的学生都很自觉、配合,整节课还算顺利。

不足的方面还是很多的:

一、各个环节上时间不能紧凑,特别是拍手动作引入有规律的定义时做不到干脆利落,有点拖沓重复。

二、让学生在书本中圈出图中的规律,却没有利用投影仪评讲。

三、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规律,课件中的一副图是错误的,图中的彩旗是没有规律的。原只是让学生知道国庆节时街道上的彩旗是有规律的,并不打算让找其中的规律,结果就是不能找出规律。这就说明我的粗心、不严谨。

四、动手摆有规律的图形环节中,原是要求学生按我的规律摆,再让他们自己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摆。时间问题,自由摆就省去了,这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五、一节课中很重要的一环必须要学生动手画,这是李老师在试讲前就跟我强调过的。课本85页做一做,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这是学生做的,就应该在课上展示点评,指出对错,却因为课前没打开投影仪,课中想用也没法打开,听课老师也指出在这一环节必须要给学生讲评,不能一带而过。

以上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教学中一定要改正,认真对待。感谢能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感谢他们宝贵的意见。

个人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g k h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能力目标;读准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情感目标;初步学会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节,掌握三拼连续的拼音方法。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教学重点、难点:

g k 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课前准备:拼音、生字卡片。

刚刚接到自己要上公开课的时候,心里顿时一片茫然。原因之一是因为申报公开课时的内容更换了,使得先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搜集的全部资料都成了没用的废物。其次是时间太仓促。从知道上公开课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的十二天时间,扣除双休日及放假的时间,仅仅只有七天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想上出一堂公开课来,对与我而言,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从上课的实际情况和效果来看,确实暴露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 缺乏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案,但又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表现在书面上应该客观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采用简洁的语言,运用简单适用的方式方法,切忌机械模仿,照搬照抄教学参考。原则上应力求节省教师时间,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等等。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主体部分,即意识明确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型、教法、学法后,就应该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事先计划好的。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环境等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的决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来进一步规划教师教学行为。一个教学设计是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教学修养,教师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创意是设计魅力所在。—个好的教案设计必须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主的和谐,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协调组合。

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说不仅要弄清编者的意图,也要理解作者的用意。那就要求教师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全面分析,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其次是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以及如何突破的问题,也是在课堂上教师重点体现的部分。在“g k h”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识记“g k h”的发音和字形。而声母的发音特点就是又轻又短,于是在指导发音的时候重点就是倾听学生发音是否准确到位。

教学设计能力其次表现在对学生学情的预测能力上。我们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基于儿童已有的经验,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他们最难理解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简化、补充、排序等。并由此来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起点,能高速高效地建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短路程,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在设计教案时,因为考虑到是去实验小学借班上课,而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暑假中参加了学前培训班,所以基础是相当好的。对于我这个乡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学习程度我虽然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如“g-a→ga”、“ke”、“ hǔ”这样的三种形式,层层递进,逐一加大难度。谁知我一出示这些音节,学生早已经会拼了,连我自己认为最难的带声调拼读音节,学生拼起来也像小菜一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样好。所以在修改教学设计时,我把“g-a→ga”、“ke”这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带声调拼读音节上再提高一步,增加了一个新形式,将新授的声母与单韵母组成新的音节词语,如“dǎ gǔ” , 这样的形式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拼读的劲头更大,也更符合实验小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

教案设计能力还表现在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上。设计者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即根据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情预测,制定促进学生更高效学习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在设计教案时,我太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对于“g k h”这三个声母都已经会读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念准确,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范读。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声母的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师范读,指导发音。其实可以在重点指导“g”的发音后,用“扶”和“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习“k h”,可能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也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全部都把“k h”两个声母念准确,但只要教师稍加暗示或者请会读的学生当小老师,可能学生会更有成就感。

二、 缺乏组织、调控教学的能力

原以为有了完备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就可以按部就班了。但是教学过程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富于变化的活动过程,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与“预设”的一样,谁也不得而知。教学过程呈现的复杂性和多边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这种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个人教学反思【篇3】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

《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环境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应保护好小动物,体会到小动物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成为了互相学习的合作伙伴。

个人教学反思【篇4】

一、成功之处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我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同时,我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

4.熟读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⑴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

⑵《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老师的范读不够十分优美。

2.由于一时疏忽而没有把较简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致使学生在读的时候,感受节奏有些吃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对学生的评价少。

三、改进措施

1.在范读时,应该更多的注意语速和感情。感情要充分,节奏感要强。

2.充分备课。

3.应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与评价,多给学生以自信。

个人教学反思【篇5】

苏教版小语第六册《雪儿》一课,讲述了小作者从受伤的白鸽重新飞上蓝天得到启示和鼓舞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确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写出了作者对白鸽雪儿的关切、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悟,让学生在读中生情、悟中激创,真切、扎实地在文章中“走个来回”。

一、以形促读,读中生情

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受到感染,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文中情感,就需要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生动实在的形象及生活的体验挂起钩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形象感,这样学生才能“读得进”。

《雪儿》描写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鸽。学生对可爱的小动物一般兴趣很高。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积极性,增强形象感,课前,老师可带一只白鸽让学生仔细观赏,告诉学生这就是雪儿,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教学伊始,教者先出示一只白鸽图,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完成下面作业:“这是一只——。它的名字叫——,我喜欢它是因为”借助这样的训练方式,来唤起学生课前的形象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整体了解,激起学生对雪儿的喜爱之情。

然后,教师出示第二幅“受伤的白鸽”图,引导学生读思:“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你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会怎样呢?你会怎么办呢?文中‘爸爸’、‘我’是怎样做、想的呢?”这样的设计,由形激情,以形促读,学生的自身情感与文章里所表达的情感交融一体。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为雪儿疼、替雪儿急、盼雪儿伤愈的情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教者在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时,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同时出示文中内容:“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翅膀,被春风高高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并引导学生:“看到雪儿痊愈了,你是什么心情,你能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这段话吗?”此时,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中的感情。

二、以境促悟,悟中激创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唤起创新意识,激起创新欲望。

《雪儿》一课教学中,当读到受伤的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时,可播放雪儿自由翱翔蓝天的画面,并配以轻快的乐曲,使学生进入愉快、兴奋的情境中,此时师生模仿雪儿飞翔的样子,一边朗诵第四自然段课文一边进行表演,学生人情入境,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教者及时促悟:“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我们多么高兴啊!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美好的想象空间里遨游。最后教者及时设问:“此时翱翔在空中的雪儿,它的心情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把课堂气氛又推上了另一个。

个人教学反思【篇6】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 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个人教学反思【篇7】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个人教学反思【篇8】

《藏戏》一课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先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也许是课文结构的原因,我感觉这篇课文教得特别爽,而学生学得也特别轻松。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说说藏戏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课文开头的三个反问句其实就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三大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藏戏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具体描写这三个特点的自然段。在找的过程中,我随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感悟藏戏的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中间写面具的一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这些面具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再通过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藏戏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充分地读这部分的基础上,轻松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最后,我让学生读读课文4-7自然段,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写什么?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这是写藏戏的形成。

就这样,我引领学生这么轻易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领略到了藏戏的独特魅力,并学习了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了语言,领悟了表达方法。而学生所领悟到的一切,所积累的一切,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相关文章

  • 个人教学思考word版 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离不开大量文档,使用范文是大家写作时心照不宣的惯例,参考范文,可以让我们写作时少走弯路,那么怎样写范文才是比较合适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个人教学思考word版,带给大家。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每个人都是天才》这篇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激励每个人都...
  • 幼儿园中班个人教学反思精选 你真的掌握了教案的写作吗?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如今编写教案对于教师而言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每一份教案都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性,小编通过深入理解和细致的拼凑为您呈现这篇“幼儿园中班个人教学反思”,我的心愿是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支持让你找到你的力量和自信!...
  • 教师个人教案精选12篇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教案在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真正的教案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做好教学工作的案头必备材料,我们在写教案时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课件之家编辑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教师个人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时间:02-02 教师教案    
  • 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简短精选4篇 老师让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教案方式有利于内容传授的时间和空间的发展,优质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呢?请看下面课件之家为您整理的“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简短”相关的完整数据,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时间:05-11 语文教学反思    
  • 教师个人教学思考范例 在进行的工作的时候,需要撰写不同的文档,需要看一下范文是如何写的,我们需要看看同类的范文是怎么去写的,那么如何去正确的使用范文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教师个人教学思考范例,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教师个人教学思考范例,如何在范文中全面地描述自己的学习呢?我们不妨向范文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