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2-12

[课件]《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

工作中需要用到文档地方还是很多,参考范文是黑暗路上一盏指引你前方道路的明灯。范文可以提供更好的整体框架和思路,书写范文的注意事项大致有哪些?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课件]《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欢迎你的品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讲读篇目。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影片,以轻柔的具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相伴,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不多,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采用的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预习内容设计: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查找些写离别的诗作。

2、创设情景。

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展示作者头像,让学生陈述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学板块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学板块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一、教学板块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

再别康桥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主要任务是认真倾听老师的导入内容,并通过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在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

初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慢慢走进课文。尤其是校园图片的直观展示和徐志摩的话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眷恋和不舍。

二、教学板块二: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播放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欣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2、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诵,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课本上标注字音。

2、在听完老师朗读后,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

听读和自己朗读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先听后读,并且要不断尝试,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对康桥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教师活动

1、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2、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透露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的基调。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句中“油油的”“招摇”两个词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自然景物。

指导学生进行炼字训练。可以对比练习,让学生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关于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涉及过,所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意在引导学生和高考考点进行对接,锤炼、推敲词语,鉴赏诗歌。

四、赏文品美,感受“三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教师活动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2、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师点评。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预设学生活动

1、学生展开诵读小赛,

在诵读中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徐志摩进而了解新月诗派和改派的特点。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喜欢诗歌,从而尝试鉴赏诗歌。

2、意在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诗派。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篇目,所以诵读是本课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重点,通过诵读和把握意象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也是以诵读和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辅导,让学生走近康桥,走进作者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对康桥的那一份痴情和眷恋、不舍。

延伸阅读

课件范文: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word版


夜深人静时,我们可能还在拟写有关报告,不放搜索一些网络上的范文来看。优秀的范文可以助我们写作更连贯与完整,如何学习范文的撰写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课件范文: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word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比一比,组成词语”。

2、完成“读一读”。

3、完成“照样子写一写”。

4、完成“开卷有益”。

5、完成“金钥匙”。

教学重难点:

1、完成“同音字组词”。

2、完成“反义词比较”。

3、完成“造句”。

4、完成“自读课文”。

5、完成“金钥匙”。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与“通讯”有关的三篇课文,知道了通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开卷有益”。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互联网上》。

(2)指名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3)讨论:互联网能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

(4)指名说说。

(5)小组中读课文。

(6)齐读课文。

2、完成“比一比,组成词语”。

(1)出示4组同音字,学生认读。

记()技()接()厉()

纪()计()结()历()

(2)同桌比一比,并指名说说。

(3)自由组词,并指名说说。

3、完成“读一读”。

(1)出示12组反义词,学生自由认读。

内与外扁与圆本与末正与反

茅与盾开与关今与昔后与先

曲与直长与短兴与亡危与安

(2)齐读。

4、完成“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2个句子,学生读。

*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样机。

*菲利比斯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2)照样子,自由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

5、完成“金钥匙”。

(1)出示“金钥匙”,学生自由读。

丁丁:你看什么报纸的什么栏目?它在哪一版?

(2)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说说。

(3)指名说说。

三、布置作业 :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1、通讯

语文天地

1、开卷有益

2、比一比,组成词语

3、读一读

4、照样子写一写

5、金钥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畅所欲言”。

2、完成“笔下生花”。

教学重难点:

1、完成“畅所欲言”。

2、完成“笔下生花”。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收集一些资料。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畅所欲言”

(1)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并想办法告诉节目主持人。

①学生自由在小组中交流。

②指名说说。

③在小组中讨论办法。

④指名说说。

(2)你和远方的亲友怎么联系?说说你的经历。

①指名说说:和远方的亲友怎么联系?

②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

③指名说说自己的经历。

(3)你知道哪些手势语?

①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手势语的意思。

②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知道的手势语。

③指名说一说,做一做。

2、完成“笔下生花”。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本单元的活动中选一项,写一写。

(2)学生自由选择写一写。

(3)指名汇报。

三、布置作业 :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1、通讯

语文天地

1、畅所欲言

2、笔下生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完成“自检。

教学重难点:

完成“自检:选出一篇最好的习作,在全班朗读或展示”。

教学准备:

学生的习作。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自己最好的习作。

二、新课:

完成“自检”。

(1)学生在小组中朗读。

(2)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展示。

三、布置作业 :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1、通讯

语文天地

自检:

最好的习作

五、教学后记

课件范文: 教学设计方案其三


我们经常回需要撰写各种各样的文档或者文章,大家在写作时经常会遇到问题和困难,更多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架构是怎么样的,写一篇好的范文有哪些要点?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课件范文: 教学设计方案其三,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课件范本] 我妈妈绘本教学设计范文


社会的快速运行发展,对写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们会运用到各种优秀的范文。学会正确的使用范文,不仅高效,而且省时省力,你对写范文是怎么看待的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课件范本] 我妈妈绘本教学设计范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渗透绘本阅读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激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3、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图文并茂的创作。

教学重难点:学会看图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图意,诱发创作欲望。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展示,揭示课题。

《游子吟》

小朋友从小就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也很喜欢唱这首歌。很多诗人也写了诗歌来歌颂母爱,比如《游子吟》等。有一个世界著名的,获得过安徒生绘画大奖的一位作家,他叫安东尼,专门为我们创作了一本童话书,就叫《我妈妈》。今天,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我妈妈》。

板书课题:我 妈妈 !学生齐读,读出你对妈妈的爱!

二、介绍绘本的封面、环衬(也叫蝴蝶页)、扉页等。

(提醒孩子:也有很多内容在里面,可不能轻易错过哦。)

[封面]一般而言,图画书的封面取自书里面的某一幅画,而这

幅画往往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也有一部分图画书的封面是根据图画书的内容而单独创作的。封面上除了画之外,还要注意书名、作者及译者、出版社等信息。这些都是阅读者不可忽视的地方。

[环衬――蝴蝶页] :打开封面之后,我们会看到封面与书芯

之间有一张衬纸(简装本则没有)。这就是环衬,又称为蝴蝶页。《我

妈妈》的蝴蝶页就是妈妈的那件花衣服,给人喜悦、温暖的感觉。

[扉页]翻过蝴蝶页之后,我们便看到了扉页。扉页上一般写着

书名、作者和会者以及译者和出版社。有点扉页上还有作者、绘者的简介以及本书的获奖记录。读图画书,扉页一定要仔细地看,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会告诉你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大致发生了什么事。大部分图画书的扉页总是阅读的起点。

三、读文赏图。

(一)第一组画面

1、P1 你看,这就是我妈妈,你觉得这个妈妈怎么样?(生发言) 安东尼说:“这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出示画面,生齐读这句话。) 师问:“她真的很棒吗?棒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2、P2 看,你觉得我妈妈怎么样?

问:你是从哪里看出妈妈是个厨师的?(生观察画面,回答。)

看看安东尼是怎么说的?(出示图片,学生齐读。)

3、P3 为什么说妈妈是一个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是真的杂技演员吗?

钱包(很会理财) 玩具熊(好玩伴) 房子(妈妈很会打理房间) 汽车(妈妈会驾驶好手) 茶壶、橙子(妈妈很会照顾家人)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妈妈?

4、P4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妈妈也不例外,看妈妈在干什么? 生:化妆。(涂口红)

师:妈妈不用化妆师就能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所以说:妈妈是个神

奇的画家。

5、P5 师:妈妈不但是个神奇的画家,还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女人。快看,妈妈一次就能提那么多东西。看,多能干的妈妈呀!我们一起来夸一夸“我妈妈真的很棒!”

为什么说妈妈是最强壮的女人?妈妈为什么要提这么多东西?(生答)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妈妈?

看看安东尼是怎么称赞妈妈的?(出示图片,齐读)

问:猜猜,安东尼还会画妈妈什么呢?(生猜想、回答。)

(二)第二组画面

1、P6 (园丁图) 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生观察,大胆发言:花盆里开出一朵红红的大爱心,长出鱼,结出苹果、香蕉、橘子,妈妈的身上、头上开满了花儿??

引导,看看妈妈的手----绿手指(大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绿手指。师解释一下。)

师:所以,安东尼说妈妈是一个有魔法的园丁,其实是赞美妈妈很会照顾家人!(课件随机出示)

2、P7(仙子图) 看看,妈妈变成什么了?怎么会是一个好心的仙子呢?猜猜,妈妈可能做过什么好事,帮助过谁?(学生大胆狂想、发言)

师总结:这说明妈妈很善良!(课件出示,并板书)

3、P8(天使图)为什么说妈妈像天使?你妈妈会为你唱歌吗?

4、P9(狮子图) 这是谁啊?是妈妈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妈妈怎

么会变成狮子了?(生答:宝宝做错事了,妈妈很生气!) 问:猜猜:孩子会做错什么事呢?那你还爱妈妈吗?

看看,安东尼还是称赞妈妈真的、真的很棒!(课件出示,生齐读) 猜猜:安东尼还会说妈妈怎么棒了?(生自由发言)

(三)第三组画面

1、出示四幅图:蝴蝶、沙发、猫咪、犀牛

你发现了什么?(生大胆猜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四幅画面四个句子:你发现这四个句子有什么特殊的吗? (生读读、观察,回答)

2、说话练习:我妈妈像()一样()。

3、问:现在,你觉得我妈妈怎么样?

(四)第四组画面

1、我们接着往下看,妈妈还棒在哪里?

依次出示画面:舞蹈家、宇航员、电影明星、大老板、超人 说话练习:不管她是、 ,

还是 。 她都是我的妈妈。

是啊,我妈妈很棒,可是你发现没有,我妈妈真的是一个魔法园丁,好心的仙子和超人吗?她真的像狮子一样凶猛、河马一样强悍吗?可我为什么偏偏就要这样说呢?(我爱妈妈抽生板书 “爱”)是的,不管我妈妈有怎样的优点和缺点,我都爱她。(完善板书)我爱她,而且你知道吗?(连续问多人次)

她也爱我!(永远爱我!)

课件出示,齐读:她也爱我!永远爱我。(再读)

四、活动延伸。

师:那你的妈妈又是怎样的呢?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生介绍自己的妈妈)

师:你们的妈妈爱你们吗?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这本书的作家安东尼非常厉害,他曾经获得20xx年的国际安徒生奖。而老师相信把你们刚刚介绍的妈妈画下来、写下来,也可以像安东尼一样画得那么出色。拿起你手中的笔,打开你们的绘本,让我们画下最美的妈妈、最棒的妈妈、最爱你们的妈妈。

课件范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篇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使用文字来梳理思路,一篇标准的范文,可以让我们写作时事半功倍,多看范文不仅可以累积知识,更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范文的写作格式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课件范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预先扫清生字词障碍。

2、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刘成章。

3、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或:课前听《黄土高坡》。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安塞腰鼓》艺术特色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其中两相对应、相辅相成的表现技巧。

一、虚与实

如果实是指具体、客观,虚指抽象、主观,那么《安塞腰鼓》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范例。它以实的描写给人以最强悍、直观的视听冲击,又把读者带入一种虚的境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是写现场感受,写安塞腰鼓的强大震撼力;“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这是写鼓声,鼓声引发出主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以“思索”的空灵形态附于“鼓声”之上;“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这是写舞姿,由实而生虚,实的形体幻化成虚的思绪,虚的思绪又具有了丝丝缕缕纷飞的若有若无的状貌和无形的沉重感。虚与实的这种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还有用其他实体事物来侧面映衬和表现安塞腰鼓的,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甚至化虚为实,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这是一种“诗化”的表现手法。《安塞腰鼓》的作者是曾经致力诗歌创作的,读者因而能够在一篇散文中读到许多具有诗性的佳句,感受到虚实结合的抒情美。

二、隐与显

《安塞腰鼓》透过传统乐舞表演的独特魅力,歌颂人的生命力量,写来粗犷、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这是它显的一面。然而作者又将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联的内容隐含起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束缚”、“羁绊”和“闭塞”指什么?“挣扎”、“冲破”和“撞开”的是什么?作者没有确指。“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思索”的是什么,“阵痛”因何而生?作者也没有确指。然而作者是站在20世纪80年代回溯黄土高原的千百年时光,审视着传统的乐舞,他笔下所要“冲突”、“撞开”的东西自然也包含此时此地的贫穷和落后。用心的读者也会毫不牵强附会地联想到这些社会背景。作者将这些内容用暗示的笔法写出,自有其意味深沉、寄寓丰厚的效果,比用显笔更能发人深思。

三、大与小

作者的视角是独特的,知觉的选择性与艺术的创造力被完美地结合起来。感知事物,或选其大,或取其小,观其大则浑然一体,观其小则细致入微。一方面,为适应腰鼓表演的恢宏气势,作者采用全景式乃至俯瞰式的视角,使阔大的场面、深远的背景尽收眼底,我们看不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人的个体以及景物的个体,人的穿红着绿、山石树木的参差斑驳,种种繁杂、零乱而无用的细枝末节都被过滤,被省略,于是,“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大片的山崖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所有的心灵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这是何等的壮阔,也只有这样的壮阔才能适应安塞腰鼓的气势。另一方面,作者又把最耀眼的细节提取出来,我们仍是看不见人物的个体,却看见了这些个体的局部;锤把上的流苏——旋风一样,舞姿中的脚步——乱蛙一样,明眸里的瞳仁——火花一样。这些最精粹的局部内容给浑然壮阔的大场面点染上闪闪的亮点,是整个画面上最灵动、鲜活之处。有了它,那些粗线条的场面勾勒才更具活力而不显单调。同时,百十条流苏的飞扬,百十双脚的蹦跳,那么多的“火花”的闪射,合起来又是一种独特的大,独特的整体。

四、繁与简

《安塞腰鼓》的表述总体而言是很简练的,一切烦琐的交代都被省略掉,只见粗犷的线条轮廓,只见粗线条轮廓中的数个亮点。但在这样的总体风格下,在短短的篇幅中,又令人惊奇地存在着许多繁笔。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以及上面提到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在这些地方,充满了对一个内容的多重表现。“发狠”、“忘情”、“没命”;“束缚”、“羁绊”、“闭塞”;“震撼”、“烧灼”、“威逼”,一组组近义词的铺排连用,虽然没有产生出新的语义内容,但多层次的复沓表述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冲击波,具有明显的强化效果。古人谈文笔的详略,形容详处是“密不透风”、略处是“疏可走马”,《安塞腰鼓》已深得此语的精髓。

五、动与静

为了增加行文的跌宕感,调动一切手段映衬安塞腰鼓的表演,作者刻意安排了两次动与静的转换,分处散文的开头与结尾。先是由静入动,意在蓄势。“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似一组沉静的塑像,一片静默的庄稼做了他们最好的背景,除了风的吹动,一切都是静止的,就连响鼓也“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突然之间就爆发了,火烈地动起来,响起来了,一种“骤响易彻”的表达效果由此而生。这里的妙处还在于大的动静关系中套着小的动静关系。开始时高粱、后生的静像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的动感,而风吹高粱叶子与衣衫的动感又衬托了后生及高粱的静默。结尾处的第二重动静转换,意在余味。当腰鼓最响、舞姿最狂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一切归于静寂,留下一个巨大的感觉空白,静到空洞,静到陌生,静到让人滞留在上一刻无法自拔,难以适应,“像来到另一个星球”。与开头一样,这里也有两重动静关系,安塞腰鼓的“愈捶愈烈”到复归静默是大的一重以静衬动,那一声“渺远的鸡啼”又映衬了眼前充满陌生感的寂静,似真似幻,让人难以确定是否真的置身于天外,因而留下独特、悠长的余味,这是小的一重以静衬动。

“《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刘锡庆),正是上述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使这种“火烈”和“诗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安塞腰鼓》教后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安排以下几个板块:播放视频,激发兴趣;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诵读,感受安塞腰鼓气势;品读,感受安塞腰鼓内涵;质疑交流;创读,宣传安塞腰鼓魅力;实话实说,收获盘点。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朗读指导应抓住重点,围绕关键句子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

2、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目的要明确、专一,在达成这一目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广泛交流,激活思维,张扬个性。

3、为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角度进行剖析,让学生真正走近安塞腰鼓,走近黄土文化。

4、语文味体现不浓,应从细读文本上下功夫,如词语的使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从细处入手,引导学生知微见著。

5、板块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使文章条理清楚,但环节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文本。

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课件范文: 《匆匆》教学思考


写作有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作之前我们会查阅范文,范文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你撰写过多少范文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课件范文: 《匆匆》教学思考,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一直在纠结中,对于《匆匆》这样的散文该如何教?孩子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提高点”又在哪儿?

带着忐忑与困惑,我经历了第三次试教,按照原先的设计,分为四个板块进行:一、开门见山,引出“匆匆”;二、品词析句,体味“匆匆”;三、研读问句,思索“匆匆”;四、总结回顾,延伸学习。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让我出乎意料。一部分孩子对文本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是与孩子的阅读积累分不开的。比如:在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一个孩子提到“游丝”,另一个孩子立刻举手帮助。她说曾从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气若游丝”,联想到文中的“游丝”应该指细微的东西。当时,我对这个孩子能自觉主动联系所学知识的行为给予肯定。还有的孩子在交流描写时间匆匆的句子时,发现语言上的奥秘。比如:发现了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自己的表达效果,关注了动词的巧妙运用,觉察到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

而老师所能做的呢?带着孩子们在文字中游走,在读与悟中徘徊,课堂形式单一,关注内容理解,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最明显的问题是教师的角色依然是课堂的中的“首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的“提高点”不明显。问题多多,无从下手,始终超越不了以往课堂的禁锢,没有真正体现“让学于学生”。

最折磨的莫过于发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刻,我依然在苦苦挣扎着,试图冲破窘境。李老师告诉我:“学会换个角度看。不能只是关注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教,关键是指导学生怎样学。想清楚孩子们能从这节课上学到些什么。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静下心来梳理着课堂上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安排的内容多,容量大,匆匆的赶时间,学生的理解仅处于“空洞的说”,并未真正体味文中流露的心绪。其次,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语言运用中的精妙,也只是浅尝辄止罢了。孩子们究竟能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些什么?走马观花般游历,没有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好平台。

李老师建议我从小处着眼,细节入手,关注“语用”。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三、四小节上。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发现用词的精妙,在换词练习中,对句子进行对比赏析,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准”。提醒学生关注叙述顺序,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进行背诵。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体会“问句”的好处。引发讨论:为什么连用六个问句?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个个问号的背后,流露的是作者无法挽留时间的无奈,惋惜与不甘心,进而有感情地诵读这诗一般的语言。

我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来设计。我又一次地进行着教学预设,面对鲜活的学生,不可预知的课堂,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生成”?我依然在忐忑中寻找突破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