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次品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2-12-27

有关《找次品》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对于教师,写教案是很有意义的,教案对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是怎样写出合乎规范的教案呢?下面由我们帮大家编辑的《《找次品》教学反思》,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平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习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3

《找次品》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数学与生活中有一节内容是“找次品”,仔细研究教材,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交流、商议,确定低起点、小跨度、多操作、重发现,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数学化,因此学生理解较好,兴趣也较浓。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其实要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首先我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其次重视“数学化”。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叙述起来就十分麻烦,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称时。教材中是采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记录方式?孩子们经过探讨,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用树形图,就像原来学习的数的组成一样,每称一次,接着向下画一次。这种树形图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既准确、又形象。

一点思考: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练习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呢?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时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就尽量平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平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平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简洁,如: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5

从选课到试教,再从教学到收获,这其中波折不断,但我依然收获着它馈赠给我的那些独特的感悟。

1、体验那些深邃的理念

通过这次磨课,让我对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一种活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初始教案设计阶段,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重在从具体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找其中1瓶次品的规律,重在结果的呈现。而后期教案设计则围绕着2个数学活动:在5瓶和9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开。课前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至始至终贯彻: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反思、讲解、再总结。教学重点从教学结果转向了教学过程。数学活动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活动与数学活动之间则用反思来联结。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做了什么与想了什么之后进行反思。因此,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每个环节做什么、反思什么、教师讲解什么,一目了然。

2、重视小组讨论

为了避免合作交流走过场或流于形式等倾向,本教学处理如下:

①为了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时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案,在小组讨论中才不会空谈。

②小组合作交流,每人环节有明确的问题,并让学生能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或任务。

如:5瓶的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学生要讲清每一种思路的思考过程。在9瓶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如何用规定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过程和结果。

③每次合作都有反馈,明确合作的成果,为新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础。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5瓶的探索活动中,通过反思让学生发现,把5瓶转化为从2瓶、3瓶中找,要比直接从5瓶中找要来的简单,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另外在9瓶的探索中,在学生汇报的多个方案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平均分成3份时则是次数最少,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

4、有指导的再创造。学生可以创造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新的,而对指导者是熟知的东西。如;在5瓶探索中,学生在经历操作、语言表述、画图来表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后,教师问:如果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以上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你们会吗?学生动手用自己认定的数学符号进行着自由性的创造。在学生展示的方案中,教师进行对比指导,确定出最简洁的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思考过程和结果的方案。当然每节课上完后都有遗憾,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练习6瓶、7瓶、8瓶的探索,这样可能更能说明规律。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它总是缺失弥补的机会,就让我们及进总结、及时反思、争取下一次的渐趋完美吧、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6

执教《找次品》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用孩子们最常见的事物——“口香糖”引入课题,既与本课内容相关,又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从而引出“次品”。

在探索新知环节中,我让孩子从易到难,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然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置了一个环节:让电脑大屏滚动起来,最后停在哪个数字上,就从那个数字的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最后电脑停在了19683瓶上,学生的兴趣陡然升高。此时老师告诉孩子们,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类似问题,作为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授以鱼”,更要“授以渔”,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接着从6瓶、9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次品,其中在从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旨在让孩子自己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找次品的规律,发现规律后再从27瓶、81瓶、243瓶、729瓶、2187瓶、6561瓶、19683瓶口香糖中找次品,当学生发现从19683瓶口香糖中至少9次就能找出一瓶次品时,孩子们的情绪立即达到了高潮,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接着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当待测物品数不是3的倍数时又该如何找次品?引导学生得出当待测物品数平均分成3份后余一瓶或余两瓶时如何放就不影响我们用天平找次品,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旨在让学生养成勤动脑、细观察的好习惯。最后,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口述出找次品的最优化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总结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中,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闯关模式,练习由易到难,让孩子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得到升华。

执教过这一节课后,感到存在的不足是:

1、学情把握不准,准备不充分。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对待测物品分份数时,不大胆,导致老师提示过于明显。

2、对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8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平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平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平上、一份在天平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平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平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近。”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平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称。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一堂课要想上得成功,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落实到位。这三次的上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是整节课的引领人物,教学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学的节奏该怎样把握呢?以后要多听听高段老师的课,多学习他们教学时节奏地把握,哪里该讲,哪里不该讲。

相关文章

  • 少年王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 课件之家主题栏目精选:“少年王教学反思”,敬请访问。要想知识、技能;方法将符合教材单元的要求,撰写教案是教师们每堂课所必须的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帮助老师更有条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多久写一次比较合适呢?请你阅读课件之家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少年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时间:12-23 少年王教学反思    
  • 有关可能性教学反思通用版1000字 如果讲课能很顺利的进行下去,说明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了。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教案编写的方法。教案可以帮助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您了解教案的格式都有哪些要求吗?栏目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可能性教学反思通用版,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时间:12-20 可能性教学反思    
  • 幼儿数学活动教案反思1000字系列9篇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即使是老教师,在课前也需要教案的辅助,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写教案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子的?相信你应该喜欢课件之家整理的幼儿数学活动教案反思,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时间:12-23 幼儿教案    
  • 有关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 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因材施教。作为新手教师,每次上课前都需要精心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时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12-25 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 有关中班有趣的梦教案反思1000字模板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许多老教师将课前写教案已经当成了习惯,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提前弄通教材的内容,教案书写要注意哪些问题?为此,编辑花时间整理了中班有趣的梦教案反思,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时间:12-26 中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