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0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系列。

课件之家主题栏目精选:“将相和教学设计”,敬请访问。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将相和》,知道课文向我们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齐读三个小标题。

二、学习过渡段

1、自由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什么方法将三个故事连接起来的?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⑴过了几年,亲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⑵蔺相如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凤蔺相如坐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齐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又”于什么联系?承上的内容是什么?启下的内容又是什么?(这也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导:课文大意我们都了解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课文进行品、读、悟。

三、品悟第一个故事

1、上节课,我们从“和”字看出他们本来不和(板书:不和),那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不和的原因?

2、指名读16小节,理解廉颇为什么不服?

板书: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靠一张嘴

3、指导朗读。

4、那么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没什么本领呢?自由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画画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⑴汇报蔺相如的语言。

⑵将第四处改称第一人称。

⑶品悟第一处: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有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①指名读。

②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③感受到蔺相如有什么品质?

(抓两个如果、一定、秦国理屈,没有动兵的理由等词感受蔺相如的自信、计划周密、勇敢机智等品质。)

④朗读指导。

⑷自由品悟蔺相如的其他语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感受到什么品质?

5、小结:

在这个小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自信、聪明以及机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个小故事,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带着刚才的问题品悟蔺相如的语言。

四、品悟第二、三个小故事

五、小结

这张嘴的背后含着什么?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学习《将相和》,齐读课题。

2、“将相和”什么意思?

3、在古代“将”指什么?“相”呢?在本课文官是谁?武官是谁?

(相机介绍廉颇、蔺相如,并指导书写“蔺”字。)

4、“和”什么意思?“和”之前是什么?(不和)板书:不和──和,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们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围绕“将”和“相”写了几个故事?加小标题(3个)

3、自读3个故事,初步了解每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前两个故事是将相不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将相和的原因──共同的爱国思想。)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1~10段,思考蔺相如说了几次话,勾画出来。(4次)

2、读第一次话,这次说话中出现了一件物品,是什么?(和氏璧)谁来介绍一下这件宝物?从哪儿看出是件宝物?

3、那我们就还给他吧!为什么不行?

4、那就不换给他?为什么也不行?

5、那就打吧!从哪儿看出秦国强大?(一段)

6、齐读一段,师介绍战国背景。

7、于是只能派人去,指名读蔺相如说的话,指导朗读,读出坚决,充满信心的语气。

8、全班齐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气和决心。

9、他第二次说了什么?指名答

10、刚才说这块玉是无价之宝,而此刻却说有点小问题,到底怎么回事?是蔺在说谎吗?表现出蔺的什么?(聪明与机智)

11、秦王对这块玉垂涎已久,他捧住这块玉一边看一边称赞,你是秦王,你怎样称赞?指导朗读。

12、读第三次蔺相如说的话,蔺相如真地会连自己的脑袋和壁一块撞碎吗?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13、读第四次说话,从“大大方方”一词,你看出什么?(蔺相如勇敢、不卑不亢)

14、“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除了壁送回了赵国,还有什么完好无损地送回去了?(赵国的尊严)

15、蔺相如升官应该吗?

反思

课下,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蔺相如不诚实,和氏璧价值连城,不会有什么斑点,而他却说有斑点,他的行为有错误。

2、当时蔺相如孤身一人,无法从秦王手中抢回和氏璧,只好说谎欺骗秦王,先讨回和氏璧,才能保住和氏璧,所以说谎欺骗很有用,那么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谎欺骗了。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

1、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不会把事物与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不会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看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质。

2、教材本身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个骗局。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骗对骗。其实当时就是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的社会,只不过看谁的骗术高明罢了。故事之所以被选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爱国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积极的东西背后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些消极因素。

3、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种消极因素,却过分强调了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因为课后的思考题就是这样引导的。学生在“方法”上打转转,继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怎样才能避免产生这种不利的推理判断呢?

1、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既要抓住课文里正面的素材,又要看清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地确立教学要求。

2、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免得走弯路。比如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什么?蔺相如为什么说慌?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还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上下文中找出蔺相如说谎的理由。当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所以赵国担心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就会“派兵来进攻”。由此可见,秦国当时是强大蛮横的。蔺相如敢于担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时。说谎欺骗不好,他不会不懂,但要从秦王这个贪婪专横的对手中讨回和氏璧,除了说谎欺骗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从秦王手中蛮抢,又不可能用言语打动秦王,使后者恭恭敬敬地奉还和氏璧。只有说谎欺骗,才能从秦王手中讨回和氏璧,挽回赵国的利益;才能戳穿秦王的阴谋诡计,使秦王理屈词穷甘心服输。

4、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看本质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蔺相如的说谎欺骗和秦王的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强夺别人的东西归为己有,是以强凌弱,是非正义的;而蔺相如说谎欺骗则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为了战胜强大蛮横贪得无厌又不讲道理的对手,是正义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将相和》是一则历史故事,故事发生距今已然有二千多年。而今这个故事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或者说为我们所关注之处,我个人理解是在于第三个故事。当然,第一、第二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言、行、神态的描写,已经把他的大智大勇、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一点,学生在阅读感悟时并非难点。

教学,应按需定教。“需”有文本解读要求之“需”──这是教材要求;也有学生学习需求之“需”──这是学生为本。

按需而教,在本课中,我确定以下三点

1、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班级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学生在语言组织方面能力不是很强,突出表现在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方面,往往不能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在课堂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文章、独立组织语言进行说、写段意、主要内容的练习。在本课中我安排一环节,即组织学生自由读完第一个故事后概括,要求动笔概括。

2、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则故事,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这方面,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言行来深入感受人物优秀品质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通过阅读第一个故事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是难点,换言之即大部分学生均能实现这一点,区别在于感受领悟的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我确定扣住人物语言的提示语作为切入点把学生对蔺相如机智勇敢特点的领会引向深层,“想了一会儿”体现了他的魄力,也可以看出他关于把握机会,一个“理直气壮”则体现了蔺相如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一个“大大方方”更表现了胸有成竹的智慧。当然抓住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特点,也是应学生习作表达的实际而教。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不善把握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附带动作等,使学生习作描写表现力量大减。所以结合本文适时引入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语言描写的不足,以学生实际写作为例,指导学生修改提示语,并在课后结合进行人物语言的片段描写,以切实提示学生的习作水平。

3、开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阅读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一目标的落实基点在于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联结起来,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课文解读的需要,预设拓展了两个资料。其一: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前仅是赵国重臣缪贤的的一名舍人,时刻等待着机会的来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蔺相如凭借这一机会一跃成了赵国一代名相。其二:蔺相如何以敢在赵王面前许下承诺,何以敢背着秦王把和氏璧先行送回赵国而大大方方赵典,就是因为蔺相如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儒教思想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君王行为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动力。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揭题质疑

1、出示战国形势图,师生共读图。

2、揭示课题,读题解读。

3、再读课题,引导质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你现在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然后根据课文所写的三件事,给课文分成三个大段。

2、交流课文分段情况。

3、快速游览第一大段,并写下段意(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

4、交流段意:

蔺相如只身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献上宝玉后发现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就用计取回,冒死抗争,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最后自己也全身而回。

三、细读故事,走进相如

1、自由读文,从人物言行中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2、交流学习收获:

自由交流阅读体会,深入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板书:

语言、神态、行动

3、品读提示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提示语一:想了一会儿,说。

提示语二:理直气壮地说:……

提示语三:大大方方地说:……

小结:我们在阅读文章,感受人物优秀品质的时候,已经学会了从人物的言行入手,深入体会。但是,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会写上一些提示语,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结合着进行描写,今天我们其实就是重点通过对三个提示的研读来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同样要重视对提示语的解读。

当然,在我们在阅读时要重视提示语,其实作者在描写时也是非常重视提示语的。而事实上,作者在描写时,作为人物的语言那必须是如实描写的,不可能随便改动的,但人物的神态却是根据作者的感受进行描写的。这些神态的描写往往更能体现出作者对人物内容世界的了解。同样的,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写好人物语言的提示语。

四、运用语言

补充提示语:

1、奶奶说:“哎呀,怎么流鼻血了?快进屋去洗洗脸,把鼻血止住!”

2、“给,不要客气了,快喝吧!”奶奶对那个过路人说。

3、爸爸听了说:“孩子,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很无助?你是不是希望有人来帮助你呢?现在我们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呀!”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设计理念

高年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设计特色

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课文,突破难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插图投影,学生简要复述第一个故事。

老师表扬并点拔:复述的不错,从中你们知道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吗?

(聪明有胆识。)

2、回顾第一个故事的学法:

幻灯出示学法,学生齐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后两个故事: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

二、根据学法自主学习新课

分组讨论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性学习精神,小组代表领取讨论提纲,一组重点学习一个故事。)

1、汇报交流第二个故事。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小组汇报,第二小组认真听并从中学习第二个故事。

⑴渑池之会起因是随之赴约,经过是逼秦王击缶,结果是蔺相如再次立功。

⑵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幻灯出示,有感情齐读,让学生体会蔺相如不畏强暴,英勇抗争。)

⑶学生找出蔺相如行动的句子汇报。(体会人物品质,渗透写作知识。)

点拔:从渑池会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既勇敢又机智,战胜秦王,维护赵国尊严。可大家别忽视了一个人──廉将军,他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让学生理解文章前后安排的巧妙。)

⑷学生质疑。(通过边学边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⑸欣赏录音,指明朗读第二个故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结点拔:蔺相如再次立功被封为上卿,这下可引起一个人不高兴啦!他是谁?(廉颇)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汇报交流第三个故事:

第二小组汇报,第一小组认真听并学习。

学习方法同第二个故事,根据提纲由学生汇报为主,老师相机引导为辅。(过程略)

3、指名讲述第三个故事:

(让学生理解图文并茂的作用,提高学生欣赏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质疑难点:将相由不和到最后的和,从哪个词语看出/(同心协力)原因何在?(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三个故事,渗透爱国思想。)

三、梳理全文,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既联系又独立。)

四、拓展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1、理解文中是怎样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

2、学习写人的方法写一人物。

五、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谈及国家。)

六、课本剧表演第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合作表演能力。事先可排练一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点

讲故事,角色体验,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发探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指名朗读课文)

2、通过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答)相机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课件出示:

4、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生可能答:不满、嫉妒、不服。)

5、指导朗读:

想当年,廉颇在沙场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了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却一步登天,能不满肚子气吗?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生读)

6、激起冲突:

同学们,假如说蔺颇整天这样生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了台,整天想着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可能答:闹翻、矛盾激化,削弱赵国力量。)

二、深入研读,理解课文内容

1、相机引出: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责任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2、提供学习支架:

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3、学生自主研究。

4、同桌、前后练说──指名说。

5、引导:

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相信你们都有了劝服廉颇的好办法,谁想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点拨,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重点对这三个故事进行分析,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gSm600.COM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⑵“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还原对话,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选择写的较好的作品在课堂上交流: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5、(课件)想象说话:

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谁能对上后半句)

(生可能回答:将军背上能负荆、将军背上能背荆生、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出示: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感受,相机板书2人的优秀品质:廉颇“百战百胜”“知错能改”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2、说得真好!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3、总结:

这篇课文到此我们就学会了,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三者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第2个小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不和

(廉颇图)———(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渑池之会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

知错能改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材内容

《将相和》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二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文所描写的历史史实并不熟悉,学习课文如果只停留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生很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这恰恰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通过预习,你知道“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吗?对,课文就是讲战国时候关于将与相的故事。

2、“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二、学生预习反馈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几件事。

三、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⑵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四、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⑵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从“渑池相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⑴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⑵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⑶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二、总结全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全文。

2、复习总结:

⑴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⑵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四、指导认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⑴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⑵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

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⑴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⑵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⑶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⑷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

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⑴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⑵指名口述过程。

⑶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质疑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关文章

  • [参考]树和喜鹊教学设计及反思1000字精选5篇 作为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学前就要准备安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可以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教学设计怎么书写吗?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树和喜鹊教学设计及反思,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时间:01-20 喜鹊教学设计反思    
  • [参考]《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简短系列 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分析,重点难点知识点提示等。该怎样写才能把教案写好呢?以下由课件之家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简短”,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时间:01-03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 最新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系列10篇 课件之家相关专题:“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节奏。你知道教学设计怎么书写吗?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时间:12-31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 大班教案及反思系列 人自菁山出,先须问老师。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老师,通常都需要借助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设备上的创新。学生自制设备利用率高。关于教案你知道什么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大班教案及反思系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1.认识毛豆的外形及内部特征。2.能动手剥毛豆,锻炼幼儿的消极小肌肉运动。3.学会由...
    时间:04-15 大班教案    
  • 摘果子教案及反思系列 不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准备好教案,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达标。好的教案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怎样写教案中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件之家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摘果子教案及反思,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时间:01-09 果子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