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4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8篇。

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课堂之中的节奏要求。好的教案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进度,您是否也在为写好教案而烦恼呢?要找优质文章您可以考虑看看“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1)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还行,

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

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2)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3)

认识厘米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还要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这些任务和目标来开展。这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毛线、直尺等学习用具以及上课开始前的一些准备,这节课的课前准备还是做得非常充分的,90%以上的同学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也做得非常成功,教学开始,老师今天想请大家帮个忙,可以吗?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很快就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然后同学们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操作,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了本节课《认识厘米》的学习。新知的教学,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然后通过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常用厘米作单位,并讲述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因此1厘米可以写成1cm,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尺子比划比划,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让学生通过比划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通过找一找尺子上其它的一厘米以及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1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认识了厘米之后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熟悉测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学画一条几厘米长的线段的方法。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

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6)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wWW.Jk251.CoM 教师范文大全)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7)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8)

认识厘米是在学生认识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也是今后学习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曲子,那么情境的创设好比其中美妙的和弦。在导入环节,我选用了当下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人物背景作为教学材料,出示村长慢羊羊卡通形象,教学一拃的概念,并设计了看一看、学一学,看老师如何用自己的一拃测量手臂的长和课桌面的长,通过讲解与演示,让学生也用自己的一拃测量课桌面的长,为之后学生直尺测量一拃的长度做铺垫。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老师和学生测量得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思考探究,总结得出选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多种活动,通过实践加深认识。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在认识厘米之前,我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当学生对直尺上的刻度线、刻度数和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在此基础上,再认识1厘米。

在认识1厘米时,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1厘米有多长,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指一指:1厘米有多长?并且利用听录音的形式,侧重识记在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借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再认一认,在尺子上,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当学生有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再利用小棒,让学生用两根手指比划比划,1厘米有多长?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又让学生找一找、估一估,在我们身边或身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也是大约1厘米,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反复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正确而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

如果说认识1厘米已经建构好了,那么认识几厘米就变得简单多了。

在认识几厘米时,一般学生都能正确说出物体长几厘米。于是我反问他们: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不能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几厘米时,我顺势引导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并运用动画的形式,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新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学生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进行测量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三、巧用奖励,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很难长时段保持注意力集中。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我设计了分小组的秩序类五角星排行榜和分个人的问答类五角星奖励方案,以求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小组的秩序类五角星排行榜指的是在活动和练习环节,如果本组整体秩序良好,活动时遵守课堂纪律,练习时认真完成并且速度较快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分个人的问答类五角星奖励指的是当回答问题时举手被叫声音响亮,思路清晰,回答正确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上课结束后,酌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回顾整节课,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本节课的活动比较多,在及时调控和评价反馈方面做得还不够妥当和完善。在学生活动前,我没有指导到位,部分学生并没有在学习,而是自己玩自己的,做着一些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又比如当学生回答和思考困难时,我的引导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引发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我又着急着替学生回答,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认识几厘米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经历几厘米就是几个1厘米的学的过程,教学时间略显仓促。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做到方法优化时的水到渠成,在测量时可以使用减法求物体的长度,即大刻度数减小刻度数这一方法的教学出示偏生硬。总的来说,不管是教学语言的凝练还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都有待再琢磨和重构。一切皆因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来反思教师的教。

相关文章

  • 二年级音乐萧教学反思1000字8篇 教师如同彩虹,指引着学生绚丽的人生,好的教案是讲好一节课的先提条件。教案是老师独立进行编写,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好的教案模板是什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二年级音乐萧教学反思”,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时间:04-26 二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篇二) 课件要逻辑清晰,符合认识的规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编写课件你有自己的心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它是一篇自然常识故事,叙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
  •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9篇 课件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二年级数学教案”等专题内容。课件之家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经过自己设计的教案,教学思路往往很清晰。...
  •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课件也会在课堂上帮助老师分担很多教学的压力,打磨课件是教师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好的课件课件是怎么写成的?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
  • 二年级教学反思之三 写课件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课程第一步就是写课件。怎样撰写一份标准的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教学反思之三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虽说是二年级了,但看到同学日常写话训练所回答及交上来的作业仍然沿袭上期的形式,我不禁有些担忧:孩子们的作业水平仍停留在一年级。大部分孩子写出来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