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继承长征精神!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弘扬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后辈不忘历史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
我多次到村中进行调研和考察了历史,查阅资料将红军长征过田坝的故事收集整理,传承后人,不忘历史。
1936年3月23日,贺龙、任弼时等同志指挥的宣威虎头山战斗,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一组故事是根据(宣威市史志办何道勋、云南省田坝煤矿周玉伟的资料和本人调研搜集资料整理编发的)。
一、贺龙元帅长征住宣威田坝在翠峰村睡八仙大供桌的故事
在宣威田坝每当提起红军长征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翠峰村黄初信家那一方古铜色的八仙大供桌。
据介绍宣威虎头山战役后,1936年3月24日,红二、六军团继续向东转移,经龙场分别进抵宝山、格宜一带宿营。25日,分别进抵田坝、海岱等地宿营。26日,两军团均于原地休整,国民党中央军郭汝栋纵队追至宝山、格宜一线,红军指挥部令二军团一部前往阻击,双方对峙于四里座格香河两岸。此间,红军在宣威田坝、海岱等地开展大量的革命宣传和打土豪活动。二军团军团部还在田坝小学等地组织演讲和演出文艺节目,在这一带写下了不少抗日反蒋的标语口号。
听上辈老人介绍:1936年3月25日(农历三月三)红军从宝山到田坝(四里座、翠峰、龙德、回龙寺小河湾、湾子),正逢回龙寺赶三月三庙会,当地百姓,首先是躲,后来偷偷地看这些人,这些人到了村里打扫卫生,砍柴,挑水,刷标语等。后来百姓陆陆续续回到村里,红军进行了革命宣传,打土豪,分田地。
红军总指挥部设在恰租戛村(现名翠峰村),贺龙军长住在翠峰村黄初信家。黄初信家母亲介绍:他家八仙大供桌,贺龙在上睡了两个晚上。八仙大供桌为什么贺龙敢在上睡觉呢?猜测,当时,可能是给百姓做示范,不信神鬼,闹革命靠自己。这个故事越传越神,八仙大供桌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黄初信家)。
2006年4月19日,英国人李爱德博士先生“重走长征路”过田坝到翠峰瞻仰了贺龙军长睡过的八仙大供桌。接着就采访黄初信家母亲。据说当年贺龙就住在他家。
黄初信家在村子中部,大约两三分钟的路就到。敲开他家的门,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黄初信和他母亲吴小粉站在正屋的瓦檐下迎接我们。他们把我们引进堂屋,指着一个靠墙放着的大柜:“这就是贺龙当年睡过的大柜”。李博士问:“您们是否知道贺龙是谁?”吴小粉说:“是十大元帅!”“贺龙当年住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传说?”“我是这家的媳妇,今年七十多岁,我出嫁到黄家的时候就常听公婆讲,当年我丈夫才有八九岁。红军来时村子里的人都躲到四面山里去了,红军住下后就帮助打扫卫生,挑水,堆柴,然后又派人到四山上去找村子里的人,跟他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不伤害老百姓的,我公婆回家后才发现家里住了一个红军的大官,周围几家的房子里都架了机枪。这个红军的大官对我们家人都很好,晚上他就睡在堂屋里的大供桌上,我公婆还欠他不要睡,这是供神的神位,睡了是会得罪神灵的,这个大官说我们红军才是神,我们才是捉神拿鬼的神,后来他就在这柜上睡了两三晚上,解放后我们才听说这个大官就是贺龙,是解放军的十大元帅呢”。“对这个大柜您们怎么看?”“得知这个大柜睡过贺龙后,我们全家都把它当作圣物。原来由公婆直接保管,公婆去逝后把他传给了我丈夫,我丈夫去世后又把它传给长子黄初信,我们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吉祥平安的。”“我们现在要给这个大柜拍一些照,您是否允许?”“可以,政府的人原来也来拍过很多照。只是今天大柜上杂物太多,我叫娃娃们整理一下。”“不需要整理,我们就是要拍它的原始状态,这个大柜过去睡过红军的高级将领,现在您们还把它作为生活用品,这是最有意义的了。”我问李博士:“屋里光线太暗,是否要把大柜抬到院子里?”“不、不不,放在屋内拍。”杨肖插进话来:“李博士最怕的就是给当地居民带来打扰,一路走来,他很少要求居民为他提供不必要的方便。”杨肖接着说:“我们在很多地方采访都听村民说,原来外边的人来采访都要求当事人把关于红军的一些物件搬到屋外拍照,而李博士却是第一个不要求搬动物件的人,这充分体现了他对红军的尊重、对中国老百姓的尊重。”
在李博士他们拍照的时候我采访了吴小粉,“当年红军过田坝时您还有一些什么记忆?”“当时我还小,只是后来听公公、婆婆这些老人讲,当年红军在附近还有一个医院,我家院子里会来很多的女红军,据说是医院的医生和宣传队的人,这些女红军还教我们村的很多妇女唱过歌。”“在我家还住过两个两三岁的小孩,据说其中有一个是贺龙妹妹家的孩子。”“红军在我们村里从来不拿穷人的东西,如果需要他们都给大洋,如果需要派工他们都给工钱。红军吃的谷子和火腿都是背富人家的。红军住宿时多是打地铺、睡稻草,偶有几家的门板被卸下当床板,但离开时都装回原处。红军的条件很艰苦,很多人一住下来就找稻草打草鞋,多数人都穿单衣,服装也不统一,穿什么衣服的都有,还有戴瓜皮帽的。但红军还是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每人一个亮篾帽和一把大马刀。红军在我们村子里还写了很多标语,这些标语解放后被政府的人取走了。听我们村一些读过书的老人讲,有一个叫甘士其的红军大官还在村子前面的小学里讲过课,还召开了学生大会。开会时天上来了飞机,学生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他就说是蒋介石派来的铁老鸦,这个铁老鸦是会下蛋的。接着他又讲这是蒋介石的飞机,他们每天跟着红军的屁股转,不时还会丢炸弹来恐吓我们,但我们红军不怕,我们红军有钢铁般的意志,有金刚不坏的身躯,我们一定要杀富济贫,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打天下,我们一定要北上,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我们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阿沙嘎那边有一家人由于对红军缺乏了解,害怕红军会抢老百姓的东西,红军来时他家就把粮食和腊肉藏在床下用土坯砌严,结果红军走后他们回家查看藏的东西还在。可过两三天国民党的部队来了,就到处抢老百姓的东西,结果这家人藏在床下还没来得及取出的东西却被国民党军翻出来吃了,他们就找当官的理论,结果当官的说戡乱时期大家都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结果还给他家派了工,还得出一个人去跟人家当挑夫。”
等李博士他们拍完照,我也走过去认真地观察这个带有红色记忆的圣物。原来这是一个当地农村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神龛,俗称供桌。我找来尺子量了一下,长两点四四米,宽零点七一米,高零点九七米。正面上部为五格四抽,中部为五格两抽,下部为弧形花边内有隐约的云纹和龙形图案;两边有卷草花形镂空耳,两只象腿有卷云装饰雕花;整个柜为赭色,偶有红漆线条镶边。据黄初信讲:“这个柜的正面原来有很多精美的图案,漆水是土漆加银朱制成的,整个柜面黑红发亮,很有气派、很有王者风范,可惜*期间破四旧把花纹砍去了,后又用洋漆改了色。”看着这个带有不同历史记忆的物件,我们只能说它的命运幸福而又坎坷吧。我问:“政府是否采取过任何保护措施?”“目前没有,但您们放心,即使政府不保护我们家也会把它当作传*世代相传下去。”
李博士邀请吴小粉全家照相留念,吴小粉欣然同意,照完后她又单独请李博士合了一张影。
吴小粉拉着李博士的手说:“今天不要走了,我教儿子杀鸡给您们吃?”“不、不,谢谢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今后可能难见到了,希望您能把照片寄来,我们会永远记住您们的。”“您放心,我们一定把照片寄来。”
二、一条毛毯寄深情
在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的陈列室里,陈列着一块发黄的毛毯残片。它记述着一位红军烈士临刑时的一段动人故事。
那是1936年3月下旬,红军长征路过宣威海岱冲田坝,红军在田坝住了两天,又匆匆离开了,离开时,把一个无法带走的病员留在当地龙得村的黄子丰家的事。黄子丰当时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跟着母亲生活,母子俩的生活已经够困难了,还要增加一个红军伤病员,生活就更困难了。是出于对红军的感激,加之红军干部的嘱托。红军在寄留病员时说:“有钱人家,我们不会把我们的人寄托给他;良心不好的人家我们也不愿把我们的人寄托给他;你们家是我们信得过的人,希望你们收留下这个病重的同志吧!我们会留给他一些钱,让他治好病再找我们去。”红军干部的一席话,说服了黄子丰母子,这时候,被留下的红军也被感动的哭了。黄子丰母子答应收留红军病员,两个红军干部,给病员留下几块银元和一床毛毯之后,也忙着走了。红军走后,国民党中央军跟着就来到村里,这时,留下的红军病员是病情严重,发高烧,昏迷不醒。为了防止敌人搜捕,黄子丰把重病的红军放到母亲的卧室里,留下母亲在前屋守着,他自己便到外面的山上去隐蔽。
国民党中央军进村后,挨家挨户搜查,当打听到黄子丰收留红军病员时,他们找到黄子丰的母亲,硬逼着要交人,并责令说:“如果不交出收留的红军,就要把你儿子抓去坐牢。”最后还限定时间说:“你到底是要儿子还是要红军,限你在今天之内答复。”黄大妈被逼得发抖,只是一个劲地说:“先生,我们不敢!”好不容易把中央军打发走。
中央军责令黄大妈的咄咄逼人的话,都清清楚楚地传到红军耳里,黄大妈发抖的声音,刺痛着红军病员的心。所以,当中央军走后,他毅然决然地走到屋外,毫不迟疑地对黄大妈说道:“大娘看来我只有一死,他们心狠手辣,不会饶过我,我也不愿连累你们,我求你一件事,在我死后,用我身边的几块银元替我买口棺木,请个人深深地把我掩埋。”停了停又说:“我身边还有一条毛毯,是领导留给我的,我已用不着它了,就送给你们母子做个纪念吧!”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向了村头的大场院。那里,一群中央军正审讯一个身患重病的红军,……。就这样,两个身患重病的红军,在敌人的强迫下,互相搀扶着走向大场院的一角。在敌人的枪声中,他们一块儿泰然地倒下。
后来,他们的遗体,被群众掩埋在名叫“茶花箐”的山茶树下。一幌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9年,田坝煤矿的党委在矿区中心建立了红军烈士墓,把他们的遗体迁到红军烈士墓内,让他们安息在供人凭吊的墓地。红军临刑时留下的一条毛毯,陪伴着龙得村的穷苦人,渡过了几十个岁月,已变成了残片。但它记述着红军烈士的一片丹心。
三、一把铁勺寓深情
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我们海岱冲田坝那天,正值我们这一带的群众集中在回龙寺赶旧历三月三的庙会。当年,我们这里的人对赶庙会是很时兴的。像我这样一个两片赤脚,身无分文的十八岁的穷孩子,也挤到那里去凑热闹。
这天,红军来得很神速,刚刚听人说“红军来了!”接着便看到大队的人马从庙前的路上通过。绵延不断的队伍,秩序井然,其中有牵马的,背枪的,挑担的…一个个精神抖擞,和蔼可亲。啊,这就是红军,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好军队。好奇心驱使着我,我拼命地挤到人群前面去,看了又看,越看心里越激动。便不由自主地跟着红军队伍往前走,这时,有一个红军战士叫他“营长”的红军干部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拉着我的手深情地问我,“你的手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老茧?”,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心里非常激动。接着他又问起我的家庭情况来,他对我又关心又亲热,我便将家里只有母亲和我母子两人靠帮工渡日的情况统统告诉了他。还把我家前面山脚的草房也指给他看。这一来,这位红军干部便打开话茬,他说:“你看,苦成这样子还没有吃的,只有*土豪劣绅分到田地,穷人才有好日子过。我们都是穷人的队伍,就是为帮助穷人闹翻身,求解放才到这里来的。”他还说:“革命成功了,我们穷人就好了。”接着,这位红军干部一再动员我参加红军。我心里一时激动万分,我很想跟红军走。我说:“走可以,我也很愿意,但要取得我母亲的同意。”红军干部听后,满意地点点头。临分手时,他给了我一个纸条,叫我跟母亲商量好后,拿着条子到前面猪场村子里去找他。
我回到家里,一进门就看见我们家里也住了十多位红军,他们一边跟我母亲拉家常,一边烧火做饭。饭做好了,盛了两大碗叫我们母子同他们一块吃。白生生的大米饭,是我们难得吃上的,但是,我吃到嘴里,咽不下去,因为我想着的是如何说服母亲,让我参加红军。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住我们家的红军,第二天没有走,又跟我讲了许多打富济贫的道理。我心里越不平静,越想跟红军走,当晚,我鼓足勇气向母亲说出了我的想法。母亲听后,像晴天霹雳,吓得她老人家连嘴唇都在颤抖,她只说了一句话,“你走了,让我饿死?!”接着便是心酸的泪水不停地往下流。母亲的话,勾起我很多往事,我幼年失去父亲,家里缺吃少穿,无田地耕种,是靠母亲乞讨,在苦难中把我拉扯成人。现在母亲老了,我确实不能丢下她。但是,地主老财的气我受够了,我们穷人誓死也要出这口气。然而,摆在面前的残酷现实,不允许我离开,我的心像一块火石,刚刚碰上好钢溅起一阵火花,马上又熄灭了。这一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早晨,住我们家的一位红军班长也知道了这事,激起他对我的极大同情,他皱着眉头想了一阵,对我说:“走不了,就好好在家里照料你母亲,记住,穷人一定要翻身,红军一定会回来的。”红军临走时,这位红军班长把他身边带着的一把铁勺送给我。深情地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红军走了,我没能跟红军走。为这事,多少年后我心里是噎哽哽的。但是,红军讲的革命道理,我一直记在心里。就在红军走后不几日,一位名叫郭小鼎的红军病号来到我家里,要求在我们家安安身。当时,这位红军病号病得很厉害,又咳嗽,又拉肚子,而我们家里又一贫如洗,怎么照顾他呢?我思想非常矛盾。但一想到他是红军,尽管我们家里贫困,我们也就没有多余的考虑了。我们把他收养在家里,想尽一切办法上山找草药来为他医治。我们自己吃稀饭,但总要弄点干饭给他吃,调养了一个多月,他的病好多了。但这时乡里保甲长放出话来,说我家窝藏红军,我们又赶紧把他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山林里,由我姐姐家照顾他,直到他的病完全好了,才把他送回他的老家——贵州黔西去。
红军走了,红军第一次和我们相处仅仅三天,隔十四年后,第二次又来到我们身边,领导我们翻身闹革命,当家作主人。红军留给我的铁勺,我一直珍藏着,解放前我不敢用,怕乡保长看见借故勒索。每逢看到它,就增强了信心,也益想念红军,盼望红军早日回来。解放后,我也舍不得用它,因为它来之不易,它寄托着多少穷苦人的希望。
四、“我这条命是红军给的”
红军长征过云南时,云南军阀龙云经常派出飞机骚扰。那时,飞机不但常常盘旋在红军的行军路上,侦察红军的行动,还不时丢下炸弹,造成红军的伤亡。
1936年3月26日,红军住在宣威海岱冲的田坝进行整休,一些红军战士,便到村前的小河里洗衣服。中午时分,龙云派出的双翅膀飞机又飞到这里进行侦察。这天,村中一个十多岁的儿童,也在河边放牛,他名叫黄玉甫,瘦瘦的个儿。三月的小河,河水清澈,绿草如茵,小鸟在枝头鸣唱,山鹰在低空盘旋。黄玉甫,边听着红军叔叔讲故事,边帮助红军叔叔洗衣服。当天空中出现嗡嗡作响的飞机时,黄玉甫以为是一支大蜻蜓,高兴得手舞足蹈,欢蹦乱跳,直引得飞机飞向他们头上。情况万分紧急,一个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把他拉到身边,叫他躺下,用身体紧紧地护着他,当他还没弄清是什么事的时候,响声已经在附近爆炸。
飞机飞走后,红军战士扶起黄玉甫,微笑着对他说:“好险哟,小兄弟!”又说:“以后要小心,这种鬼东西和敌人一样,到处欺负人,碰上了是要命的。”接着还关切地问他,伤着没有。
红军的言行,深深感动了黄玉甫。以后,当他听到双翅膀飞机炸伤人的事,就更加激起他对红军临危不惧,救护他的行为的感激。后来,他逢人便说:“我这条命是红军给的。”红军就是这样,不顾自己的安危,时时刻刻将穷苦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红军真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好军队。
五、十个兰花瓷碗
“红军太好了,借的东西都要一一归还。”这是宣威海岱冲田坝的农民黄玉翠逢人便讲的传奇故事。
那是1936年3月下旬,红军来到田坝休整,一部分红军,住进了农民黄玉翠的家里。“红军到,干人(穷人)笑,”红军和穷人亲如一家,住进黄玉翠家里的红军,不但请他们一家人同桌吃饭,而且还请他们一家人同去看红军演出的戏。演戏时红军向他家借了用作搭戏台的桌子,戏演完时就完整无缺地送还到他家。可是他家的一套兰花瓷碗借给红军用,却未见归还。为此,他们一家人都很着急,因为碗是祖人留下的传*,万一被红军拿到别人家去,弄丢了以后找不回来,但又不便向红军问起此事,只是干着急。家人暗暗到村中挨家挨户去查访也未找到,最后认为他们的十个碗肯定是丢失了。
出乎意料的是,红军走后,他们突然发现十个兰花瓷碗一个不少地放在灶头上。原来,这十个碗是被借到红军指挥部去用,所以红军走时才送回来,传*“失”而复得,让全家人深受感动。的确,红军太好了!千军万马路过的地方,真的做到秋毫无犯,借用的东西认真清理赔还,连借用的十个碗也做到一个不少地奉还原处,这确实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军队。铁的纪律,使红军长征胜利了;铁的纪律,使中国革命胜利了;铁的纪律,使*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强国富民的道路。
六、“红军有菩萨保佑”
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不但展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而且还有机动慎密的军事行动计划。这种计划来自于分析、研究敌人的动态和不断调动自己队伍的行动。他们每到一处,都要通过收发报机和有线电话掌握各种情况,从而对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红军用兵如神,多数群众都听说,但就是不知道其究竟。因此,许多关于红军行动的神话,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开来。
1936年3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宣威虎头山战斗后,于3月25日转移到县境东部的海岱冲田坝一线,红军在这里进行了两天的修整,上万人的队伍,住满了这一线的村村寨寨。有几个红军干部,就住在弯子村的黄子勇老师家里。当红军知道黄子勇就是当地“复明小学”的老师后,对他非常尊敬,黄老师的媳妇刚生了孩子,红军怕影响他媳妇的情绪,特意按照当地的习俗,给他家挂红送礼,双倍地付给现款。
黄子勇的母亲,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红军的所作所为,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进门出门都乐呵呵地以笑脸相待。住他家的红军,安装有电话机,同时还满有情趣地放了两个小磁人在桌子上。黄大妈经常听着红军干部在电话机里通话,又看到桌子上的两个小磁人,从来没有见过用电话机通话的黄老人,产生了错觉,误把红军干部的通话,当做是红军在对着“磁菩萨”讲话。刚好,红军离开田坝那天,敌人追得很紧,还对着红军离去的方向开了炮,但是,红军已走得无影无踪。此等神速行动,更使她想到“红军和菩萨讲话”的事,于是,黄大妈便形成了一个谁也说服不了的概念:“红军有菩萨保佑”,她逢人便说:“红军供着菩萨,红军有什么困难都问磁菩萨,磁菩萨也常常把办法告诉他们。红军有菩萨保佑,因此他们走南闯北,为穷人打天下,他们决不会被打垮。”
黄大妈的这番话,反映了红军的机智、勇敢和乐观主义精神,也道出了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里,劳苦大众对红军的良好祝愿。今天红军长征的历史已过去半个世纪了,在*的领导下,一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话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而黄大妈的这段佳话,仍流传在当地群众中间。
七、真后悔没有把她留下
1936年3月25日,红二军团转移到宣威东境的海岱冲田坝时,上万人的队伍在这一线驻下修整,处于田坝南边台地上的恰租戛村(现名翠峰村),就是二军团军团部住地。村前的“复明小学”学校里,住着甘泗瑛同志等军团政治部,而指挥员贺龙同志,就在学校后面的村子里。
当时,村里的黄尊五和他的母亲,住着两间大瓦房,母子俩都爱整洁,屋子里一向布置得井井有条,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听说红军要来,而且还听一个红军战士说,要安排一位领导人住他们家的房子,于是母子俩都有些激动,动员全家人把房子收拾得更干净。
红军领导人来了,他不是别人,就是贺龙同志,战士们都叫他“贺军长”。随同贺军长一起来的,还有一位战士们都叫他“蹇先生”的女红军。贺军长很朴实,住在黄家的正屋里,经常和他们拉家常;蹇先生更是和善,就和黄尊五的母亲住在偏屋里。蹇先生还领着一个小女孩,女孩不到一岁,白白胖胖的,真惹人喜欢。在这里住下的红军,还在村头演了宣传抗日救国的戏,蹇先生和贺龙军长都一再动员他们去看戏,军民相处的很好。红军队伍要离开时,蹇先生看着他们一家人热情善良,勤快干练,便提出要把孩子交他们收养,说:“可以留下一笔抚养费,待到日后有条件时再来领回去。”黄尊五的母亲当时也动了收养孩子的念头,但又怕地方上的乡保长干涉,养不好孩子对不起红军,所以她没有下定决心把孩子留下来,让“蹇先生”背着孩子走了。为这事,黄尊五的母亲多少年后都一直心里不安,每回忆起来都会说:“那时的红军艰苦得很,蹇先生领着的女孩,是用芦苇草编成的背衫背着,我真后悔,没有把她留下。”还说:“不知娃娃现在怎么样了。”直到1976年,红军长征过宣威史实调查的同志对她说:“已经找到贺龙同志长征时的警卫员肖庆云(贺龙同志的亲外甥),说那时的女娃娃就是贺龙同志的女儿贺捷生,现在北京工作。”听到这话后,她才放心地说:“好了,好了,现在孩子还活着。”当时她仍然悔恨地说:“没帮艰苦的红军领两天孩子,真对不起红军。”
八、落伍红军唐占元
唐占元落伍在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宣威的途中已经半个世纪了,他落户的地方叫“四里座村”,处于宣威东北境的格香河边,是乌蒙山区一个深山峡谷中的小村。我于1974年七月中旬的一天,去他家里拜访他,那时,他已经69岁了,他小小的个头,瘦瘦的脸膛,和善慈祥的目光,一口四川腔。当我说明来意,打开记录本时,他顿时精神焕发,津津乐道地讲了很多关于他的往事。
(一)是重伤迫使他落伍的
1936年3月23日的下午,在红二、六军团进行的虎头山战斗中,唐占元跟着他们红七连的战士,在营长的带领下,在敌人占领的虎头山前已经冲杀了好几个小时。红军想凭着手中的步枪和刺刀,冲上敌人的阵地,把敌人打垮。但是战斗越打越激烈,敌人大批大批的增援上来,并凭借着火力优势,把炮弹倾泻到山前的红军阵地上来。初春时节的黄土地,被击起了万丈黄尘。斜阳中,只见敌人的弹头,像混水里的小鱼肚子在翻白,像密集的雨点落到红军战士的身边,一个个红军战士在冲杀中倒了下去。接着,唐占元也负了伤,敌人的子弹打伤了他的右肩,连背包带也打断了。他报告身边的营长,营长说:“火线辣得很(即战斗很激烈),顶着点”。确实是“轻伤不下火线”,他又忍着伤痛,跟着营长继续冲杀,这时,敌人又增加援兵,组成了外包围圈,把他们压缩在山前的开阔地带。红军完全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他们往往是回过头来击退外围圈的敌人后,又拆回身冲向敌人的高地。在反复多次的冲杀中,唐占元又一次负了伤。这次,他是在冲向敌人的高地时,被外围的敌人击中的。子弹从他的左脚脚底板打进来,穿透了脚背,爆炸的弹头,把脚背上的肉爆飞,他蹲下去就不能动弹了,这时,他再一次报告了营长,营长同意他撤出阵地。这天,当他拖着一支血淋淋的腿,从一条隐蔽的山沟爬到阵地后沿找到卫生队时,天已经黑了,这时,营长和连长都已经撤下来。大部队马上要转移,营长和连长都同时向团长汇报说:“这个班,只有唐占元是老战士了,其他的都是沿途补充的新兵,要保证这个班的战斗力,就必须把这个班的老战士带走”。结果是团长让出了自己骑的马,驮着他从虎头山战地转移到宣威境东部的格香河边来。在这里,又遇上了一个又陡又长,连马也不能骑的“红石岩”大坡,是同志们费了很大劲才把他搀扶到坡顶上的“海树垮”村。此时他想,总不能老占用首长的马,更不能老是拖累已经够辛苦的同志们,所以他一再要求留下。好说歹说,同志们才同意他留下,当夜,给他设法敷了药。第二天一早,便把他寄养在这个村的一户姓崔的群众家。临分手时,安置他的同志哭,他也哭,但有什么办法呢?因为是在转战途中,环境艰巨,部队无法掩护好伤员。因此,他为减少部队的负担,再舍不得离开部队也得下决心留下;部队的同志们再舍不得伤员也得忍痛把伤员留下。他本来是四川古蔺人,从小就过着穷苦日子,对人吃人的旧社会深恶痛绝。为寻求出路,20岁时他便到国民党川军当兵,1934年6月,被调到湖南围剿红军,接着,他便随部队中的一批人起义参加了红军。此后,被编入到红六军团十七师十团当战士,一直随着这支革命部队出生入死,转战南北,参加无数次战斗。谁知在这一次激战中,他负了重伤,不得不离开自己队伍了。
(二)落伍红军九死一生
红军战士在远离根据地的转战途中落伍,就像抛进乱山岗的婴儿,自己没有自卫能力,又没有母亲哺育照料,任满山遍野的豺狼野兽吞食。*的屠刀,随时可以安到落伍红军的头上;地痞流氓也随时可以强加罪名,敲诈勒索。唐占元又何尝不是这样,他被留下时,虽然受到同志们的关照,给他留下了二十八块银元,但是,不久就被保、甲长勒索干净。钱花尽了,还面临着反动政府随时对落伍红军的搜捕。没有办法,崔家又把他转移到格香河边的一个山村里,隐蔽在一户姓孙的人家养伤。但是,人家怕连累,唐占元也觉得不该连累人家,风声最紧的时候,他只好一个人住到深山中的岩洞里。野兽常常威胁着他的生命,一天夜里,一头豹子扑向他,他竭尽全力和豹子撕打,豹子用爪子把他的头皮抓破,但他仍忍着剧痛搏斗,终于把豹子赶走。在这里,他足足养了七个月的伤。伤养好了,和附近群众的关系也渐渐密切了,当地群众也接纳他为其中的一员,虽然不知道他的真名,但知道他姓唐,也知道他是红军伤员,所以都用“唐红军”三个字作为他的名呼唤他,并询问他养伤期间打豹子的事,似是褒奖的说:“我们这里有个敢和豹子打架的唐红军”还说:“这个人能干,也会做人”。其实,这是他付出巨大的艰苦才换来的,所以,当唐占元向我们介绍这段个人经历时,无限感慨地说:“我是个九死一生的人”。
(三)一双巧手谋生存
劳动人民都有一双能干的手。要说唐占元真正能够生存下来,度过数十年的异乡生涯,那还是全靠他一身手艺,他是劳动家庭出生,小时候就学会织篾货。当兵、当红军后没有时间织,落伍后他便又重操旧艺,织起篾货来。通过织篾货,把爱心送给了千家万户,后来,局面打开了,他又走村串寨,到方圆的村寨织;四十年代初期,他还走出宣威境,到威宁以至威宁县城去织。在威宁县城,他与一个名叫管四英的贫家女儿认识,并结了婚。婚后,便带着管四英回到宣威格香河边的四里座村来安家落户。从1947年起就一直定居在这个村。现在,他在这个村已有了一个像样的家,还有满堂的儿孙。虽然住房低矮了一些,但他总是心安理得,在他的身上,有着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历史铁证。
田坝花果山烈士陵园简介
进入宣威市田坝镇花果山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内碑、亭、甬道、水池、花池、草坪、林地焕然一新。这是云南省田坝煤矿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军精神,在企业处于非常困难时期出资数十万元整体修缮的结果。
花果山烈士陵园位于田坝煤矿矿区,占地60亩,陵园安葬了4名红军烈士,纪念碑建于陵园中。据史料记载,当时红军在田坝休整了两天,两名在来宾铺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的红军指战员因医治无效牺牲于田坝湾子村;另外两名1936年3月23日在红军虎头山战斗中负重伤转移时滞留龙德村的伤员被尾追的滇军杀害。解放后,当地政府为4烈士立了纪念碑。1979年,云南省田坝煤矿党委重修烈士墓地,作为矿区革命传统教育重要内容之一。1984年10月1日,地方政府和田坝煤矿重新修建了纪念碑。墓后山顶建有一座红军纪念亭,历经30年的修整完善,已形成集碑、亭、甬道、水池、花池、草坪、林地为一体的多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人们誉为“花果山陵园”。每逢清明时节,前往祭奠的干部、群众、中小学生络绎不绝。2012年被列为云南省、曲靖市革命遗址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列为宣威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陵园建得早,部分建筑严重破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了保护好陵园建筑,消除安全隐患,田坝煤矿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修缮。
这一组故事是根据(宣威市史志办何道勋、云南省田坝煤矿周玉伟的资料和本人调研搜集资料整理编发的)。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