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文太子朱标

皇帝不听。

恰好,适逢轮到马后侍驾。元璋回家后兴冲冲地来吃饭,却发现餐桌上没有酒肉,这让他怎么吃得下去。

元璋问道:“咋的没有酒肉,如何让朕下箸?”

皇后闭目答道:“臣妾在为宋老师持斋祈福啊!”

元璋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生气之余有些愧疚,随后就赦免了宋濂的死刑,改判流放茂州(今四川茂县)。屠刀虽从宋老师的头顶掠过,但却并未止步,杀戮大戏才刚刚开演。

话说,元璋做了皇帝以后,随他征战多年的淮西老乡也纷纷鸡犬升天,位列朝堂之上。洪武四年(1371)论功行赏,共封六公二十八侯,其中淮人占据三十一席,淮西帮权势熏天。相形之下,即便是那位常被元璋誉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也不过爵封“诚意伯”而已。

明朝建立伊始,中央承袭元朝旧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由左右丞相负责,又以左为尊,位列百官之首。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为相四年后退休;徐达常年征战在外,挂名而已;汪广洋喜好饮酒作诗,只图自保,唯唯诺诺,看胡惟庸脸色行事,却依旧被淮西帮排挤出朝,构陷致死。唯有胡惟庸,作为李善长之后的淮西帮领袖,居相位达七年之久。然而,位极人臣的胡惟庸脑子发热,犯了为官大忌:身为奴才却独揽大权,骄横跋扈不知检点,抢了主子的风头。这令权欲颇重、猜忌好杀的领袖十分忌恨。

相权的膨胀引起了皇帝的狂躁不安,遂指使检校(特务)罗织罪名,以“擅权植党”的罪名干掉了胡惟庸,同时将与胡来往密切的官员抄家灭族,之后屡兴大狱,使得“胡案”不断牵连扩大,一直杀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将早已退休在家的李善长以谋反罪名被灭族之后才告一段落。

此次大清洗,开国元勋被诛杀大半,共有三万余人身首异处,流放充军者不计其数。不难看出,绰号“百官之首”的丞相在皇帝的面前是如何不堪一击,相权对皇权的所谓制约作用实在是浪得虚名。

朱元璋趁此机会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总揽大小事务,并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昭告天下,将该决议写入《皇明祖训》(虽为家法,但如同宪法大纲),永为定制,后世臣子若有妄言恢复者,杀无赦。此举将朱元璋杀戮功臣的终极目的暴露无遗。

杀人如麻的父亲,使得主张以宽治国的朱标无法容忍,斗胆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元璋愠怒,莫不吱声。

第二天,朱标入宫请安,元璋命他将提前放在地上的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捡起来,朱标面有难色。元璋开始训诫:

“你怕有刺而不敢拿,朕将这些刺儿统统去除之后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朕所诛杀的全是天下的恶人,屋里收拾干净了,你才好当这个家,老子这是为你好,明白了吗?”

朱标不以为然地嘀咕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上有仁君,下有良民。放到这里显然是讥讽暴虐的皇帝只会生出暴虐的臣民。元璋勃然大怒,拎起椅子就朝朱标砸去。谁知,朱标练过凌波微步,致使元璋一击未中,元璋捡起椅子继续追打。情急之下,朱标只好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奔跑途中,刻意将藏在袖中的母亲画像掉在了地上。元璋一看见糟糠之妻的遗像,顿时蔫了。想起了往日夫妻之间的点点滴滴,也想起了老婆当初劝他善待儿子的话语,于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朱标因此逃过一劫。

俗话说“妻以夫贵”,但朱元璋的早年却是绝对的“夫以妻贵”。投奔红军头目郭子兴时,他不仅一贫如洗,且相貌极其丑陋。后仗着作战勇猛和脑子好使,逐渐受到了领导的青睐,郭子兴竟将义女马氏许配与他。自此,重八(朱元璋本名)地位上升,众人不再称其绰号“朱老八”而改称其为“朱公子”。后来,子兴病死,余部逐渐由“朱公子”掌控,成为日后称霸东南,问鼎中原的基干力量。马氏虽和丈夫一样,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是位颇识大体的贤妻良母。她不仅辅助丈夫,艰苦创业,而且关爱子女,体谅臣下,经常充当君臣父子矛盾的缓冲人,挽救过多人性命。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病逝,元璋悲痛不已,感念夫妻情深,遂不再立后。然而,朱标深感与父亲矛盾日深,常常内不自安,愈加思念母亲。为防不测,他就把母亲的画像随身携带。危急时刻,果真派上了用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标奉命巡视陕西。此次出行,他肩负着两项使命,一是核实二弟朱樉的诸多不法行为是否属实;二是考察关中地区是否适宜建都。

年初,秦王朱樉在封国内的斑斑劣迹被人告发,大致如下:

母丧期间,毫无一丝的忧伤之色;偏信侧妃邓氏(宁河王邓愈之女)之言,虐待并囚禁正妻王氏(元朝河南王王保保之妹);公然强抢民妇,纵欲无度;发明种种酷刑,虐杀宫人。

元璋震怒,感慨道:“古所未有,罪不容诛!”

另外一个就是建都问题。此前,元璋已经钦定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故乡濠州为中都。然而,他似乎对于以上三地都不太满意,仍然在考虑着更好的立都之处。胡子祺上书阐述了关中地区最为适宜建都的几条理由。他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朱标赴关中考察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转达最高领袖慰问三秦百姓的圣意。

关中之行,倒算顺利,可死神却已向朱标招手。

回京不久,朱标得知父皇要将罪名属实的二弟朱樉处以极刑,遂奔赴宫中求情。尚未步入大殿,朱标就高声喊道:

“不要杀啊,皇帝爸爸,求您放了二弟。”

元璋郑重地说道:“今天朕要替天行道!”

朱标跪求:“皇帝爸爸,手下留情啊!试问人谁无过,他总算是我的弟弟,弟弟有错,做兄长的也有责任,求皇帝爸爸放他一条生路吧!”

元璋声色俱厉:“朕不消灭他,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

朱标呜咽:“儿臣不会使您为难的,请皇帝爸爸跟全国人民说一声,儿臣愿意一命抵一命。”

元璋大惊失色:“啊?”

朱标哭泣道:“正所谓,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求爸爸您体谅。我这样做,无非是想感化二弟,以彰显吾皇慈悲的伟大公正形象啊!”

元璋敛容:“善哉,善哉,朱樉,希望你有一天能够领悟到你大哥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经过朱标的苦苦哀求,元璋终于人性大发,放过了朱樉,准许其返回藩国。二弟得救了,朱标却病倒了。

由于他长期生活在魔鬼父亲为他营造的压抑而恐惧的环境当中,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从西安回来后,旅途的劳顿,外加精神的刺激,更由于长期的高度紧张、惊恐和郁闷得不到排解,终于导致了此次疾病的总爆发。

养病期间,心忧社稷的朱标还将考察团绘制的陕西地图呈上,并多次汇报出行期间的见闻,以及对于定都的看法。可无情的病魔终究吞噬了他的生命。

次年四月,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N天之后,朱标的病情突然恶化,最终医治无效,逝世于南京。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无不为失去这位好太子而感到深切悲痛。朱标的英年早逝,对于伟大领袖朱元璋,对于朝野上下,对于大明朝未竟的各项建设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他尚未尝到做皇帝的滋味,便匆匆走完了他尊贵而郁闷的一生,享年三十七岁。悲哀,实在是悲哀!

二十多年的悉心培养付之东流,白发人送了黑发人,怎能不令老年丧子的元璋悲痛欲绝。朱标死去多日后,思子心切的老皇帝依旧穿着丧衣,迟迟不忍脱去。

八月,朱标被葬于孝陵东侧,谥号“懿文”。原来,文章开头部分提到的那座陵墓的主人就是这位可怜的懿文太子。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