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

袁世凯也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可以称得上是晚清一位务实干练的能臣,而且之后加入改革派,建新学的学校,主张废科举,引进西方学说,又成立了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都有极大的贡献。然而袁世凯只有当臣之才,却无为君之能,加上他不切实际的皇帝梦,使得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军阀混战,给中国本已伤痕累累的历史又划上了一道伤口。

1913年3月20日,上海火车站一声枪响,刚刚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胜的宋教仁在准备北上时倒下了,为他送行的黄兴、陈其美、于右任、廖仲恺等立即把他送进了医院。两天之后,这位缔造中华民国的功臣就在民国政府成立仅仅一年时黯然离世,年仅32岁。

宋教仁人是谁,笔者相信熟知民国历史的读者一定不陌生。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舞台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担任临时政府的法制院长。他曾在民国唐绍仪内阁中出任农林总长。正是他联合五党组成了民国第一大党国民党,而他也是国民党的实际领袖。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头脑明细。手段灵敏”,在政治上表现出倔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极强的活动能力和丰富的宪政知识。

宋教仁之死对于刚刚建立的民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宋教仁逝世举国震惊,几乎所有在位、在野的政治人物都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反应。在近代史上政治人物被暗杀几乎是常见的,但各界反应之强烈以宋教仁之死为最。

宋教仁被刺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上海都被震惊了,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愤怒,无数素不相识的人自发地赶到宋教仁逝世的医院对逝者表达哀思。两天后,当宋教仁不治身亡的噩耗从医院传出之后,整个大上海都被笼罩在悲凉而激愤的氛围中了,吊唁者更是络绎不绝。当宋教仁的灵柩安葬之时,前来送行的人有几千人,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道路阻塞。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唯有一个人最为兴奋。在得知宋教仁的死讯前后多次“慰令”、“慰电”、“慰唁”,称宋“奔走国事,缔造共和,厥功甚伟”、“学识冠时,为世推重”,在假惺惺地表示哀悼、愤怒的同时,抑制不住的是内心的喜悦。这个人就是袁世凯,民国政府第一任正式总统。

1859年,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官僚世家。和大部分读书子弟一样,他也摆脱不了世俗的影响,功名利禄就是他的人生目标,可惜考了两次科举都没中。不过,袁世凯的父亲有一个好友名叫吴长庆,当时正担任赫赫有名的淮军统领,于是袁世凯立即找到了父亲的这位好友。在吴长庆的通融下,袁世凯在“庆军”的营务处当上了会办。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于是请求清廷出兵平乱。由于当时朝鲜与清朝有宗藩关系,吴长庆领兵前往镇压。于是袁世凯便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这时候的袁世凯在清军里已经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了,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于是23岁的袁世凯便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而仅仅过了一年,1883年,就升为浙江温处道。

不容置疑,袁世凯刚刚年过20就升职为温处道,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人都能这么官运亨通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袁世凯很聪明而且熟谋略。

关于袁世凯熟谋略,当时的清朝贵族察存耆曾这样对袁世凯的笼络人心、阿谀奉承进行了描述:

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有一次袁世凯拜访我父亲。我因为平日在报上见过不少关于袁官保(袁世凯)的故事,想见识一下,遂进客厅上前请安。

转瞬间,只见袁世凯闪电般离开座位,也抢前几步,一边对我还安如礼,一边口中说:“不敢不敢。”他这样的举动,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我父亲忙说:“小孩子,小孩子,大哥太客气了。”袁世凯双手紧拉着我的双手,连声说:“老弟好!老弟好!”

他半侧脸用炯炯的目光看着我,同时又半侧着脸看着我父亲说:“老弟真英俊,真英俊。”又回过头去对我父亲说:“让我们先谈一谈。”我父亲便不再言语,原来那时的习俗,尤其在官场里,若要同人家的子侄说话,并不直接问本人,而要先向其长辈说明。这时袁世凯便问我说:“经书都读了吧?”我说:“现在才读了周礼,易经还未读。”袁世凯说:“读经是要慢慢读,不可太快。”又说:“老弟需要什么书,我可以送过来。”又很郑重地对我父亲说:“世兄真聪明,好得很,好得很!打扰老弟用功了。”于是,父亲对我说,你回书房去吧!我便退了出来。

第二天的中午,我刚下早学,就看见门房的院里摆着五个木板箱子,门房的人对我说:“袁大人差人给少爷送书。”

从小细节上足以发现袁世凯逢迎拍马的功夫是多么了得。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前夕,在朝鲜当了10年官的袁世凯回到了天津。在他回国的第二年,即1895年,清政府就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了。清政府认识到了新式陆军的重要性,于是荣禄、李鸿藻奏派袁世凯到天津,扩练驻扎在天津小站的新建陆军。正是这次任命,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在这里他培植了一批后来成为民国风云人物的亲信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曹锟、张勋等。

到达天津小站后,袁世凯积极行动起来。一天,张之洞到小站视察,他发现部队中到处弥漫着对袁世凯的个人迷信,每个士兵都把袁世凯比作“衣食父母”,而且部队的营房里到处都挂着袁世凯的肖像,张之洞大为不解。

袁世凯得意洋洋地向张之洞炫耀说练兵的事,表面上看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能让士兵“绝对服从命令”就行了。而让士兵绝对服从的手段就是,袁世凯经常派人到各营演说,向士兵灌输自己是所有士兵的衣食父母,大家都是他养活之类的鬼话。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袁世凯笼络人心的手段。当时,他的手下有个叫阮忠枢的文案,喜欢上了青楼的一个妓女,于是准备买回来做老婆,结果让袁世凯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没面子的袁世凯痛骂了这个下属。

但过了一段时间,袁世凯却秘密派人将那个妓女赎了出来,然后收拾了一个华丽的房子,让妓女人住,自己亲自带着这个文案到了新宅里。从此这个下属对袁更加忠实效劳,甚至在袁称帝失败,落到了国人皆日可杀的地步的时候,阮还在四处活动让袁留任大总统。

从袁世凯甲午战争前回国,到他被派遣到天津小站操练新式陆军之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件事,可能就没有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也可以说就没有他的飞黄腾达,以及后来的民国大总统,乃至中华帝国的皇帝了。这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

1898年4月23日,主张变法的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但是由于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严重危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因而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和阻挠。这些顽固势力中就包括大清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随着变法的深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并且形势进一步恶化,山雨欲来风满楼,守旧势力开始预谋政变了。有所察觉的光绪帝颁密诏给维新派,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决定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但他们既没有军队也没有军权。这时候他们想到了袁世凯。

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特别是天津小站的练兵,袁世凯的羽翼日益丰满。其实在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善于钻营的袁世凯为了飞黄腾达,就开始和主张维新的重要人物有了密切的交往。本质上说,袁世凯并不是那种热衷于维新的人。这一点,从后来他的复辟行为中就能发现,这不过是他的投机行为而已。表现出倾向于变法、积极推动变法的热忱,只不过是为了借机捞一把。

为了获得维新派的信任,袁世凯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1895年,主张变法的康有为等人,想给光绪帝上书,但苦于无法见到皇帝。这时候,袁世凯见机行事,主动帮忙到督办军务处,请求当时手握重权的荣禄代递。虽然被荣禄拒绝,但他已经被维新派看成了知己。而袁世凯也从投机中获得了好处,他的职务之所以能够越级提升,主要就是维新党康有为等在光绪帝面前大力举荐才得以实现的。

1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