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中国人对牛颇有好感,这是因为牛力气大,性情温驯,几千年来不求任何代价,一直辛苦地为人类在农田里耕种。即使今日农业已运用机械耕作为主,很少再用牛,但我们都喜爱牛乳这种价廉而营养丰富的饮品,对牛仍然有特别亲切的感情。以牛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一般百姓的务农生活,以及我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但“牛图”竟然出自一位宰相之手,大家会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宰相?《五牛图》的作者韩滉(723-787),在唐德宗贞元初年(785-804)出任宰相。据记载,韩滉文武全才,镇守江南的时候曾教导百姓治水养鱼,又与农人共商肥田种植大计。他后来当上宰相,上奏从来无一虚言,深得德宗信任。他出身尊一贵,仍关心农民疾苦,尤其善于绘画农村生活的题材,这在古代士大夫画家中并不多见。不过,韩滉画《五牛图》并不是为了消遣自娱,而是借着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来表达心声。

《五牛图》中从右至左画了五头姿势、形态、表情各异的牛。第一头沿着颈项,就着荆棘来搔痒;第二头一身花斑,懒洋洋地仰首向天;第三头完全画成正面,微微歪着脑袋,好奇地望向观赏者,加上它颈上松弛下垂的肌肉形成皱纹重重,仿如老翁模样,使它外表上添上诙谐效果;第四头是最顽皮的了,正在回头向前面三头牛吐舌。前面这四头牛都显得自由快活,可是最后一头却系着鼻栓和颈上系着红色缓绳,头虽直朝画幅末端,身躯完全背向其余的牛,但细心看它的眼睛,便发现眼珠子其实是向后瞪的,似乎正纳闷生气,要刻意孤立自己。乾隆皇帝看到这里,发出了会心微笑,因而在第三与第四头牛之间题诗说“一牛络首四牛闲”一州也感到第五头牛看见同伴身上没有缓绳和鼻栓,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于是自怜起来,并忍不住暗暗羡慕它们。

乾隆对那头失去自由的牛寄予无限同情,但到底韩滉借着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呢?由于画家没有把创作动机记录下来,我们不能得到肯定答案。相信不少人听过有牛在被屠宰之际流泪的新闻,所以有人相信牛是有灵性的。因此,牛对同伴得到自由会既羡慕又妒忌,这可能并不是在编造故事。只是,今日我们能从传媒报道中得知天下率.古代的达官贵人要是不肯纤尊降贵,亲临乡间,根本不可能发现这样的生态趣味,也不可能绘画出牛的自然精髓。这反映出韩滉是一位体察民生并热爱自然的好官员。当韩滉画牛时,发挥了他平常在田间观察所得,对耕牛的造型外表、举止动静,以及神情反应,都有细心观察,加以运用相应的技法绘画出来,描写得生动自然。图中五头牛的身体是以较粗和略有顿挫的线条来描写,以表现牛皮的厚实和韧性;牛角和蹄则很坚硬,所以画家用上浓墨和坚挺的笔法。五头牛整体造型准确,形态生动,恰当地表现出筋骨和皮毛的质感。尤其第三头是从正面绘画,这种角度甚难掌握,但韩滉却能准确地把握其前后透视关系,处理得相当成功。毋庸置疑,韩滉画牛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画史记载他画牧童牵牛饮水,居然可以在书良里画出牧童的身影,真是妙不可言!

其实,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绘画渐渐讲究传神和生动,追求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操,于是描写对象往往被人格化。正如韩滉本身是个忠臣贤相,所以他笔下的牛朴实雄健,正好配合画家务实和任劳任怨的高尚精神。可见中国传统品评艺术的标准,除了针对艺术品本身,也重视艺术家本人的德行和品格。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