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土为安

民国初,有个地方叫牡丹镇。这牡丹镇临江而建,水陆通达,相当繁荣。

有一年,镇上水灾,薄堤被大水冲毁,内涝了半个月后,镇上又突发瘟疫。灾祸连绵,镇上尸横遍野,哭声震天。人命关天,县里迫于压力,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洋舶来药品,好不容易才把瘟疫给控制住。

瘟疫是控制住了,但已被瘟疫折磨致死的人却不能复生。那会儿,牡丹镇的老百姓操办身后事,都讲究“入土为安”,当镇长领着镇保安团一行人,挎着长枪劝说百姓将亲人的尸身火化时,却遭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对。

镇长苦苦解释:“各位父老,这瘟疫的厉害,咱镇上的百姓都领教了,若不将感染瘟疫的尸身做焚烧处理,恐怕日后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殃及后人!”有人在情不自禁地点着头,但更多的,却是一意孤行。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只见镇长一挥手,保安团人员都“哗啦哗啦”拉起了枪栓。老百姓火了,纷纷操起棍棒与保安团的人对峙着。

正尴尬地僵持着,有人拨开闹哄哄的人群,走出来不缓不急地对镇长说:“镇长,其实这事儿好办,只不过代价大点,如果镇里和苦主双方各退一步,通力合作的话,可将此事处理圆满。”说话的,是镇上寿材铺的周掌柜。这周掌柜年已花甲,精通白喜事套路,在镇上较有威望。

镇长忙问道:“不知周掌柜有何高见?”周掌柜环顾四周,说:“民意不可违,私以为,还是遵循本地民俗民风,叫逝者入土为安为上……其实这瘟疫,只要处置得当,并不是那么可怕,只需将寿材特制,加固密封,将寿材四围填充足量的石灰,将逝者尸身安放中央,然后在墓穴中以石灰铺底盖面,瘟疫之毒便无法散出重重阻隔,年长月久自会消亡……”“这法子好是好,可这花费……”周掌柜一笑,对镇长说:“之所以说此事需通力合作,说白了,镇里需拿出一笔钱来贴补。当然了,本人绝不会袖手旁观,本人决定只取成本,就当是为镇上尽一点绵薄之力。”周掌柜话音刚落,四周响起一片叫好声。

在全镇上下的协作之下,活儿终于完工,一具具乌黑发亮的寿材密密麻麻地摆放在寿材铺里。此次周掌柜虽以成本作价,但寿材质量却是硬邦邦,材质实沉,结合处严丝合缝,三遍油漆一丝不苟。

周掌柜的宅心仁厚,引得一片赞叹,可也无端招来嫉恨。嫉恨周掌柜的人叫何立德,何立德跟周掌柜是同行,比周掌柜年轻了十多岁,也是开寿材铺的,只不过何掌柜的寿材铺在邻镇——麒麟镇。麒麟镇跟牡丹镇紧紧相连,最近处以一条不足五尺宽的渠道为界。那会儿做买卖,不仅是寿材铺,任何生意都有个规矩,那便是各占各的码头,生意不过界。就在牡丹镇水灾后突发瘟疫的时候,何掌柜便琢磨这里大有“商机”。他料定牡丹镇周掌柜的寿材铺没法拿下这大活。于是,他筹集了一笔钱,储存了几堆木材。

木材运到后,何掌柜一边吩咐寿材铺的伙计连夜赶工,一边揣着一点“心意”,只身去牡丹镇找到了镇长。何掌柜的意思,是要镇长出面,派人到他的寿材铺“求援”。这样做好处有二:一来大事当前,尽快叫逝者入土为安;二来何掌柜能师出有名,光明正大地分到一杯羹。

二、打下码头

镇长知晓何掌柜的来意后,连连推辞,并把周掌柜的作为直言相告。何掌柜顿生疑窦:“这……怎么可能,哪有做生意不挣钱的?”待镇长把真相告知,何掌柜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了。看着铺子里堆成山的木材,何掌柜好不懊恼,要知道,采购来的木材虽说还是整料,可进了他这不吉利的铺子,就没法转售出去,以后若是木材价码下跌,或是日晒夜露烂掉,损失都得自己扛着!

何掌柜正在气头上,有个叫王三的得力伙计不明就里,跑过来说了一句:“掌柜的,今儿兄弟们手脚都利索,已裁好了三方木材……”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何掌柜火冒三丈:“裁那么快干什么,是装你还是装我?”王三一下子懵了,弄清原委后,王三眼珠子一转,说:“掌柜的,这个事很好办啊。”王三的意思,就是去牡丹镇开一家分铺。没有规矩说外镇人不能在本镇做买卖,何掌柜若在牡丹镇境内再开一家寿材铺,不能算破了经商的规矩,而是打码头而已。这个码头该怎么打,何掌柜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无巧不巧,这一天机会来了,周掌柜碰上了麻烦。

按牡丹镇的民间风俗,即便遇到瘟疫这样的天灾人祸,一旦逝者进了寿材,必须三日后出门上山入土。更关键的是,逝者三代以内的亲人,不能出力抬杠。此次周掌柜犯了一个大失误,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寿材的分量。

本地抬杠运逝者上路的人数,少则10个、12个,最多有16个。但这回,寿材里放入了大量的石灰,重量大幅增加,该怎么抬杠啊?值得一提的是,这普通老百姓油枯灯熄后,制作寿材是有讲究的,那长度最多只能一边站8人抬杠,人多了迈不开脚,这一路上,除非情况极为特殊,寿材是不能沾地的。

正当周掌柜急得跳脚之时,何掌柜领着几个伙计,前来雪中送炭了。何掌柜一拱手,说道:“周掌柜,本人知晓贵镇出了大事,特地赶过来助一臂之力,以期逝者早登极乐……人多势众,本人的建议是,一具寿材32人抬,分作两班轮流上,至于这抬杠的人嘛,如有缺口,本人就卖个脸,去请我麒麟镇抬杠的班子,费用由本人的寿材铺一力承担!” 话说到此,周掌柜深深地吁了一口气。

逝者出殡那几日,周掌柜与何掌柜两家寿材铺的人马全体出动,忙上忙下地指挥。尤其是抬杠的场面,左右两杠,一边站16人,8人抬杠,8人搭手助力,抬至数百米后换人换肩,如行军布阵。事情办妥之后,两家寿材铺的声名便传开了。经此一事,何掌柜抓住时机,委婉地来了个广而告之:“牡丹镇的父老乡亲,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无人能免,生要张床,死要具棺,这寿材必不可少,今儿我何某人在贵镇落脚,求各位父老高看一眼,何某人定会竭尽全力,把镇上的白喜事办得顺风顺水……”

积德归积德,开寿材铺的掌柜伙计也得吃饭。何掌柜在牡丹镇打下码头后,自然也引起了周掌柜寿材铺上下的不满。

查看更多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神话故事民间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44802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