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其出发点是好的,他最终要打到两个目的,就是“富国”和“强兵”,在王安石的坚持不懈下,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好的效果,加强了北宋封建专制统治,巩固了北宋政权。新法推行以来,大力兴修水利,共修建了17000多处,开垦荒地,垦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更是针对理财和整军颁布的新法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及恶势力,为百姓谋得了福利。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王安石图片

但是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创新型的全面社会改革活动,处于封建社会的人们因循守旧,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想法,而且这次变革严重的干扰和触犯到了官僚地主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攻击变法。守旧派与新法派双双对决。

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党同伐异,不听取老一辈改革家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意见,最终遭到了严重的抨击,让新法的推行难上加难。王安石则深陷变法中,不能自拔,他急于求成,对于各方面的考虑欠缺周到。不仅如此,王安石在用人方便有着严重的问题,只要同意王安石变法的人他对认为是一派的,不问其人品,从而引狼入室,培养了一批奸臣小人如曾布,魏继宗等人。

王安石只知理财和整军,却忽略了行政改革,北宋朝政千疮百孔,王安石在其伤口上继续撒盐,这显然是不可为的。新法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与缺点,种种内因外因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是一期百家讲坛的电视节目,主讲人是康震,讲述的是北宋名人王安石的故事。康震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后一直在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院教授等职位。康震发表了学术论文近40多篇,还先后出版了4部学术著作等,是一个资深文学研究者。

唐宋八大家画像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讲内容主要包括22讲,其重点讲述的是王安石变法这一功绩。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自幼聪慧,勤于读书,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年幼时期就能下笔成文,年纪稍长就跟着父亲宦游南北,对基层的人们生活感同身受,这对其的文学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历史上,王安石在文学长成就很高,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作品颇丰,其中留下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以至于后人对于王安石的功绩全部归于其在文坛山,却忘记了在政坛上王安石也是一个牛人。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期节目就是讲述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那就是王安石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就是根据早年的为官经历,结合社会现状从而推行的一些列新法,王安石位列人臣,官至宰相也成为了一名改革家,但是变法最终失败。

在《唐宋八大家王安石》这个揭秘中,就全方位的透析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得与失,成与败。

王安石晚号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是半山,人称王荆公。但是对于古人的字号都不是很了解,对于其最精辟的解释就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这是对于古人的名字号最简单最干练的概述了。

王安石名片

王安石的名是安石,这是毋庸置疑的,其父母出生的时候就为其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大名,在官府登记户口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名。

介普是王安石的字,字的出现是古人成年时取的一种称谓,通常是父母或者长辈为其取的第二种称谓,又称为小名。

而号是成年后是自己为自己取的,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王安石号半山,是否有点似曾相识之感,没错,王安石晚安时期隐居于金陵,住在半山园中,于是取号为半山,自称为半山居士。在半山园中王安石与文人逸士谈佛对诗,度过了他安详的晚年,在这段期间王安石顿悟人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北宋是一个以文人为重的朝代,喜欢文学的人都会为自己取号来明志或者来代表自己的某种情怀,这就是一个时代的魅力。

在古代,人们通常不直接称呼其名,而多以称呼其字,这样比较庄重,以对此人的敬重,而这个习俗也一直流传至民国期间。

王安石晚号也清楚明了了,这和古人的名字习俗有关,现代人通常以名字相称,古人用字号相称,这是一个时代的文明与标志。

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变法,一方面是理财,一方面是整军,最终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理财:

均输法:

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大力兴修水利,有效的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的发展。

免役法:政府当差的差役们不再用民户人员服役,而是采用雇佣的形式。不仅如此,各户民户,按照贫富等级缴纳不等的免役钱,之前那些官僚地主的特权被罢免。这种形式不但减免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同时还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土地由政府统一分配,并且按照土地面积大小及收益缴纳不等的税,有效的防止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新法对整个官僚地主,富商进行了打击,严重限制了这些群体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剥削农民的行为,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整军:

保甲法:通过将农户编排组织,10户人家为一保,50户人家为一大保,10个大保组成一个都保,然后在从每户人家中找一个保丁,农忙时劳作,农闲时练兵,以便国家战事来临能上战场杀敌。

设军器监,将兵法和保甲法这种做法都是用来加强军事力量的,以便用来巩固边防。

王安石世称

何为世称,世称就是被后人世世代代所称作的一个称谓,历史上李白世称为诗仙,王维世称为诗佛,更有成为聊斋先生的蒲松龄,而王安石人们则世称为王荆公。世称都有一段典故或者其蕴意,王安石世称是否也有一段典故呢?

王安石雕像

人们经常用王荆公来称呼王安石。王荆公这个说法来源于他的职位,1076年,宋神宗封王安石为荆国公,于是人们取其姓加职位来称呼王安石,这也就是王荆公的来历。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及思想家,在宋神宗时期,深得宋神宗的器重与信任,并在此期间推行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推行了一些列新法,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从而抑制兼并,改善北宋“三冗”现状。王安石从地方官吏升到宰相一职,位列人臣,可谓是事业的高峰。

但是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多方的阻碍,保守派强烈反对变法,各方反对声音依次崛起,最终神宗也对变法产生了怀疑。王安石也曾两次被罢相,可谓是起起伏伏,困难重重。

1076年,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因病去世,王安石就借故辞去相位,当了个小官,到1079年,王安石任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后被改为荆国公,王荆公这是世称也是从这个时候来的。

后人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各不一,有夸其好也有骂其名,历来都是不一的,但是王安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世也要站在公正的角度看王安石的功与过。

王安石赠太傅

《王安石赠太傅》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封诰命书,写给王安石的。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政治家及文学家,在他66岁那年病逝(1086年),去世后司马光等人追赠其太傅称号,苏轼则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所以王安石的诰命就是由苏轼一手起草的。

王安石赠太傅作者苏轼画像

《王安石赠太傅》这篇制词中,苏轼给了王安石很高的评价。太傅这个称号在春秋时期是朝廷大臣的称号,但是汉朝之后这个称号就无实质性内容,是对朝廷大臣的加衔。

《王安石赠太傅》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圣旨:朕纵观古今,灼见天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一定会出现一个才子奇人而且才华稀世。他的名气会在当时流传很久,其文采也会流芳百世;其智慧是他意识的最佳表达方式,其辩才风格是他言行的达标标准;世间万物可以用华丽的文章来修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惊动一整个国家。在有生之年他能将他的才能展现,那么这种行为一下就会被世人所学习,成为一种习俗。

王安石年少时期勤学苦读,学习孔孟之道,老了后依然拜在老聃、瞿门下,学习知识。王安石将六艺中有疏漏的文章进行整编陈列,然后用自己的见解将其批注。在这一批斯人中是属于较有作为的,在这一批贤良中是属于顶尖人物。对于其本人是信任有加,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论是在建功立业之时还是在建立皇宫都需要着他。浮云到处有,当脚不需要鞋的时候就可以随意遗弃了。(王安石)能多次被封太傅之位,遇事沉着冷静,做事进退有度,深受他人的赞扬。

朕刚开始治理国家,哀伤愧疚无限。关注三朝的老,远在长江之南。景观规划研究,想象风采。难道说结束的问题,在我居丧期间。为什么不百年,为的一个流。生死取舍的时候,谁能违背天意?赠送哀荣的文章,难道不属于我!陈宠认为老师我的位置,蔚为儒家的光。也许有人知道,服从我美好的使命。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