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7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2000字。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案更是必要的手段。教案能帮助教师更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哪些内容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1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2

【教材简解】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页的例题、第41页“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这节课教学的加法估算,范围限制在两个加数都接近整百数,而估算的结果也用整百数表示。教材选择四种家用电器的单价作为素材,在例题中安排学生估计“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试一试”安排学生设想另外选购例题中的其他两件商品,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想想做做”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练习,第1题判断一些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第2、3题安排估算练习,第4题判断计算的准确值比估算出的数值大还是小。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设计理念】

1、体现计算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依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探索材料,并提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估数、估算,潜移默化地感受估算的意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

2、从关注估算技能目标转变为关注估算能力形成的过程性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做到同时落实;

3、充分尊重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独立探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感悟估算。

【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猜手机的价钱,引入新课,接着出示4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 “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要用几百元?”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估算的基本方法——把两种商品的价钱都看做接近的整百数,再把两个整百数相加。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行购买其他两件商品的所需钱数的的估算。巩固练习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估计一个三位数接近几百;第二层次,先把每个加数看做整百数,估计出结果再笔算,加强估算和笔算的对比;第三个层次,用估算的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判断两个数的和够不够某个整百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老师前些日子去商场买了一款手机(课件出示手机图片),它的价格大约是500元,小朋友能猜出它的实际价格是多少元吗?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如498元、490元、512元、504元等。课件出示这款手机的价格496元,让学生对照,猜得是否合理。

讲述:其实大家猜得都比较合理,因为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接近500元,也就是大约是500元。

2、商场里还有很多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电话机97元 电饭煲192元 自行车403元 电风扇105元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每种商品的价格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近哪个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学生在猜数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大约”含义,而且情绪高涨。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新知,过渡自然贴切。

二、自主探索,掌握算法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问题: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板书:97+192 提问:这道题不要求我们算出准确的钱数?要求的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办? 先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探索算法,再交流中体会估算的方法:(1)看97和192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2)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得到的就是大约需要的钱数。

学生汇报:电话机的价钱是97元,97元接近100元;电饭煲的价钱是192元,192元接近200元。100元加200元等于300元,所以,买一台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300元。

讲述:这样的算法就是估算(板书:估算),你们估算的方法是对的,但估算的过程不必全写出来,老师教给你们一种简便的写法。

板书:97+192≈300(元)

约等号

讲述:“≈”这个符号叫做约等号,表示大约相等的意思,读作“约等于”。(学生练习写约等号)

提问:算式中为什么不能写“=”呢?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用它来表示大约等于呢?(让学生体会既有等于的意思,又表示不完全相等)

2、教学“试一试”

提问:现在你能用刚才的方法估算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吗?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汇报:自行车的价钱是403元,接近400元,电风扇的价钱是105元,接近100元,400元加100元等于,所以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500元。(板书403+105≈500(元))

提问:如果我们带500元能买回这两件商品吗?

可能会有两种答案,通过讨论,形成不能买回的统一认识及原因,把403看作400,少算了,把105看作100,也少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结果小。

提问:下面每人设想任意选购两件商品,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 学生汇报:

(1)买一部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97+403≈500(元)(2)买一个电饭煲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192+403≈600(元)??

小结: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把要买的商品的价钱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得到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设计说明】估算的方法虽然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所以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掌握方法,而约等号及其含义则采用讲述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统一。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你知道下面各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学生自己思考后,同桌两人一组开展活动:一人报数,另一人说出这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估算下面的结果,在括号里填上整百数。

学生各自填写,指名说出填写的数。追问:这个数是怎样口算出来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用约等号直接在书上表示出估算的结果,再把竖式写在练习本上。

提问: 199+297笔算结果是496,估算结果大约是500,为什么估算的结果比笔算的结果多一点呢? 403+208笔算结果是611,估算结果大约是600,为什么估算的结果比笔算的结果又少一点呢?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199+297,把199看作200,多算了,把297看作300,也多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结果大;同样的道理,403+208,把403看作400,少算了,把208 看作200,也少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结果小。

想一想,其他几道题的笔算结果为什么有的比估算结果大,有的却比估算结果小呢? 【设计说明】笔算和估算都是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处理,有利于把估算和精确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前让学生估算或计算后让学生用估算验算,有利提高精确计算的正确率,帮助学生认清估算和精算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由被动估算向自主估算的转变。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一、二年级的同学去看木偶戏,瞧!他们多开心呀!一年级195人,二年级198 人,剧场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班内汇报交流,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汇报后小结:一年级195人,接近200人,二年级198人,也接近200人,因为这两个数都小于200,所以它们的和一定小于400,所以可以得到结论:400个座位够坐。【设计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题通过展现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估算的方法解决了不少问题,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出发前就要先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买过东西以后,还要估算一下钱花得对不对。除了买东西之外,还有许多事情也用到估算,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看看哪里还用到估算,利用课余时间互相交流。

【设计说明】这样的小结,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引向课外,进一步拉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22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73+27

58+37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

分别出示卡片:5+1=5-3=

师: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等.)

学生开火车口算6以内的加、减法.

2.7的组成

学生边打手势边说7的组成.(6和1组成7,5和2组成7)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2和5)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有关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马图1):左边有6匹白马,右边有1匹黑马.

师: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6+1=7

1+6=7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知道两个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问: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两道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想7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由学过的算式进行推想等.)

(2)出示例题图(马图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7-1=6

7-6=1

问:不看图怎样计算这两道减法题?(想7的分解,想加法算减法等.)

(3)比较例题中的两组算式.

6+1=77-1=6

1+6=77-6=1

师: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试着说一说6、1和7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7,从整体7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从整体7里面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2.摆一摆

(1)学生摆小棒、说题意、列算式.

(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5+2=72+5=7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2根,还剩几根?7-2=5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5根,还剩几根?7-5=2)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2=77-2=5

2+5=77-5=2

让学生看小棒图说一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摆一摆,边说题意边列式.

(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4+3=77-3=4

3+4=77-4=3

师:除了黑板上的算式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7的加、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7+0=77-0=7

0+7=77-7=0

学生齐读黑板上7的加、减法算式.

3.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7的加、减法,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加、减法,今后计算的时候,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5页的做一做.

6+1=□5+2=□4+3=□

1+6=□2+5=□3+4=□

7-1=□7-2=□7-3=□

7-6=□7-5=□7-4=□

订正时问: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还可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上面的算式写下面的得数.)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7页的第3题(出示蝴蝶图和树图).

3.游戏:找朋友

发给一组同学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其他的同学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拿数字卡片的同学依次到前面来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算式的同学到他面前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手里的算式是7以内的加、减法)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5+()=65+()()+147=()+274

56+74=()+()a+200=()+()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30+50+70=30+70+50

a+800=800+a

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课

1.教学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引出例2。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一班48人二班50人三班49人

共?人

提问: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还应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指名说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指名说出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一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人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

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

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板书:(48+50)+49=48+(50+49))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wWW.gSm600.COm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4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12、13和14这三个数相加,先把12和13相加,再同14相加;或者先把13和14相加,再同12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1)这三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据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提问:

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一看教科书第49页的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线结合律。

提问: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中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5.练习。

完成第5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6.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教学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325+75)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480+400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

=880可以省略不写。

(2)教学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教师板书:325+480+75

=325+75+480指出应用加法交换律

=(325+75)+480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400+480

=880

(3)比较例4、例5。

让学生说一说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例5,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例5也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把325调到480的后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使计算简便。

提问:

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哪些计算中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果学生想不出,再指出:

口算加法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9+8怎么想?9+8=9+(1+7)=(9+1)+7=17

36+48怎么想?36+(40+8)=(36+40)+8=76+8=84

应用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4)做第50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5、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0+9)=(a+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先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如37+8,先把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8、9、10题。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①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法,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初步理解凑十法。

②能正确进行9加几的口算。

③培养学生合作和用数学的意识。

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生活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师:上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你们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的比赛?

生1:我参加了接力赛。

生2:我参加了跳远。

生3:我参加了100米和60米跑步。获得了第二名。

师:今天张老师再带小朋友们到运动场上瞧一瞧。(课件出示场景图)你们看运动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1:有跑步的小朋友。

生2:有踢键子的小朋友。

生3:有的在跳绳。

师: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多少人?请你数一数。

生:一共有17位。

师:那么有这些人中,参加各项比赛的各有几人?比如说跳绳的有几人?

生1:参加跳绳的有3位。

生2:参加踢键子有9位。

生3:跑步的有5位。

生4:跳沙坑的有7位。

生5:1位。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在跳远。

生:还要准备呢!

生:后面6人在准备。

师:他们准备参加什么比赛?

生:跳远。

师:我们小朋友也参加过跳远比赛。

师指着一群在分饮料的小朋友问:你们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1:喝牛奶。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他们在数钥匙,我看见盒子里有好多钥匙。

生3:我不同意何俊择和田杰的意见,我认为是饭盒。

生4:我不同意田杰的意见,因为这个钥匙是细的,我认为是在分牛奶。

师:那么箱子外面有几盒牛奶?

生:2盒。

师:看着这幅图,你认为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提数学问题。是11-2=9。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本来箱子里11盒牛奶,拿出来2盒。还剩下9盒在箱子里。

生2:有5位小朋友在跑步,9位小朋友在踢键子。9+5等于几?

生3:不是这样的。应该是5位跑步的小朋友和9位踢键子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那么求合起来一共有几位?用什么方法做?

生5:用加法。9+5是14

师:都同意是14吗?

生:箱子里是鞋子,不是牛奶。

生2:我认为他们在摸奖。

师: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怎样列算式?

生:9+5等于几?

师:9+5等于几呢?

生:14。

师:9+5是等于14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两分钟思考时间)

师:想好的小朋友举起勇敢的举起你的小手。

生:因为9+1等于10,10+4等于14。

师:1是哪来的?

生:从5里面拿出来的。

师边表述边板书:你的意思就是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10再加4等于14。

师:他这样想可以吗?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三、巩固练习。

运动场上的比赛还没有结束呢?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像田杰那样的问题,你还能提吗?

生1:9位踢键子的女孩和3位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几位?9+3等于几?

生2:3位跳绳的小女孩和5位跑步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位?5+3等于几?

生3:张老师想跟你说为什么有一个球门没人踢?

生4:我不是9加几,我是7加几。(这个我们以后再学)

生5:5+7等于几?

生6:9+7等于几?跳键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几人?因为他们都是用到脚的。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请你选最喜欢的一题,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小朋友听。

生:9位踢键子的小女孩和在分矿泉水的6个人合起来有15人。9+6等于15。

师:刚才你们列的9+4、9+5、9+6。你能不能把他们补充完整。

生:我是来问你们的!9+1等于多少?

9+2等于多少?9+3等于多少?9+4等于多少?9+5等于多少?9+6等于多少?9+1等于多少?9+7等于多少?9+8等于几?9+9等于几?

师:算式都列出来了,请你给它们排排队。

生:9+2排第1,9+3排第2,9+4,9+5,9+6,9+7,9+8,9+9。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是你们的小脑袋转得快,还是电脑老师变得快。

师:刚才在变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顺序变乱了。

生2:一个9没变,另一个加数变了。

从9+6变成了6+9。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因为反过来了。

师:什么在娈,什么没变?

生:其实也没变,只是位置变了!

师:冬天来到了,天气渐渐变冷了,爱运动的小鸟却仍旧飞出去。回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家了,你们看该怎么办呢?他们来了!还好小鸟妈妈在它们的身上做了标记。(4个人一小组,把自己想送的小鸟送回去。)

生1:我要送9+4=13,因为13这座房子很漂亮。

生2:我要送9+6=15,因为15这座房子好像在海边的。所以我要送这只。

生3:9+7送16。

师:哇!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回家,身上的标志也看不清了,你们说说看这只小鸟身上的标志是什么?

生:9+2。

生:10+2。

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生活中引出课题。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次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在场的老师不禁发出惊叹:好聪明的孩子!太精彩的回答!

老师,我对这位小朋友有意见;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有补充;我是来问你们的,9加1等于几?9加2等于几?┉┉如此轻松活跃的课堂,不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吗?在课堂上,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更是快乐的。好奇、好问、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它们,去正确地引导他们。积极保护学生的好胜、好奇、好问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职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虽然今天他们的疑问与教学并无直接的联系,可是这种思想,却体现了一种趋势!一种好的发展趋势!多么难能可贵。再者,由学生引发的疑问,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内在的动机。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我们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本来在设计时已经为这个步骤留下了时间和时间。但是在课堂上因为个人原因,却并没有真正体现,确实感到挺遗憾的。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4~5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锻炼数学思维,体验成功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在炎热的夏天,你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泳馆,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投影出示游泳馆场景)

二、探究新知,落实目标

1.引导学生直观地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或男生、女生)两部分。随即提出数学问题:池里有5个小朋友,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说明:进入情境,从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题意,直观地理解加法含义。

学生列式后,再板书:5+3=8、3+5=8。

[说明:先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引导:刚才我们应用加法计算出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池里有5个,池边有几个?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8-5=3,同时要求学生再次用手势表示题意,巩固减法含义。

3.提问:刚才同学们把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两部分,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互相讨论、交流。

[说明: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想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分类方法,提出不同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说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课堂能呈现出开放、生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新知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得到的,而是自己悟出的。]

5.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思考问题很认真,明白了在求一共有多少时,是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在求其中一部分时,就用总人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森林里的聪明屋做客,那里有一位智慧爷爷,他的口袋里有很多的智慧星。如果想得到他的智慧星,就得回答智慧爷爷提出的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小兔拔萝卜的画面。

第一次呈现筐里2个萝卜,地上6个萝卜,要求看图列出四道算式。(板书:2+6=8、6+2=8、8-2=6、8-6=2)

随后拖动课件中的萝卜,依次使筐里的萝卜数为2、3、4、5、6、7、8,要求根据图意的不同,列出相应的算式。

小结:根据小兔拔萝卜的故事,我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说明:培养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有条理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课间休息: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不错,我们休息一下。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吧!

[说明:通过课间休息,调整情绪,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有序整理,深化思维

1.每组准备0~8这九张数字卡片,要求用这些卡片摆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

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出的算式最多,速度最快?

摆好后,引导学生按顺序整理这些算式。

2.出示8-1、8-2、8-3,先要求算出上述各题的得数,再要求按规律接着往下编题。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尝试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之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整理这些算式。

[说明:下课前五分钟,学生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因此,在课的结尾设计类似游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饱满的情绪。]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8

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处理得数里的0。

2.使学生能应用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的连加,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三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每道题的得数。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2.笔算。

13.26.9517.06+2.943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计算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节课按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进一步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让学生看例4,说一说题意。

提问:解答这道题要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这道题是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被减数是整数,你们能计算这道题吗大家来试一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减的,你认为得数的整数部分应该怎样写,为什么?

结合订正说明:当整数减小数时,也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小数,小数点就在个位后面。在小数部分相减时,可以从个位上退l再减。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时,这个0要写出来,并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让板演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得数与例4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强调指出:得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都是0时,这两个0都要写出来,并注意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3.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做的。

4.教学例5。

出示例5。

提问:按照小数加法的法则,竖式要怎样列

(老师板书竖式)

接下来会计算吗请大家算在课本上。(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注意指导学生十分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时用简便算法。

提问:谁能说说,小数的连加可以怎样算

小结:小数的连加,可以按小数点对齐的方法,把几个小数列成一个竖式,然后相加。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哪一位上可以用简便算法,并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3题前三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50元钱最多可以买哪几种物品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各组讨论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整数减小数和小数的连加。整数减小数仍然按照小数减法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得数里高位有0的写法:小数连加时,可以列成一个竖式来计算,关键是小数点要对齐,计算时按整数连加的方法算。在每一位上计算时,要注意用简便方法来算。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2题,第3题后一、二道题。

最新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篇9

整百数减三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4例3和练习十六3-5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口述竖式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教学例3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展示算法多样化

估算、竖式计算等

3、小结

总结计算方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练习六3、4、5题

2、P26思考题

相关文章

  • 最新小学语文备课教案范例2000字精选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职工,我们需要预先做好课堂准备,教案已经成为教师上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编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写好一份教案有什么要求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最新小学语文备课教案范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时间:01-23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    
  • 最新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000字集锦 下面是课件之家的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最新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老师们经常开会研讨教案。教案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时间:04-21 小学语文教案    
  • [推荐]最新小学英语教案模板2000字 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写教案已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了,教案,又称课时计划,通常以一节课为单位编写,大家是否在为编写教案而犯愁呢?下面是课件之家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最新小学英语教案模板”,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01-17 小学英语教案    
  •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000字通用 课件之家主题栏目精选:“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敬请访问。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课堂教学之中,预备教案是教师的义务。教案的创新取决于老师的智慧和才华。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2000字通用 课件之家主题栏目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敬请访问。...
    时间:04-27 小学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