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2-12-31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范例。

成功需要不断的打磨和磨砺。教师的教案准备是教师的工作之一。编写教案能加深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反思,一篇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范例,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 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 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可以是图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等)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编辑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之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给予孩子最美好的回忆,精心准备好教案,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所必须的,教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卖教学目标充分灵活的安排多媒体演示。如何编写具备很强计划性的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之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1复习重点

1、从汉语拼音入手,正确认读、默写学过的词语,掌握一部分多音字的读音和组词,掌握拼音的标调规则,能正确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以及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和成语。

3、根据每个单元的训练类型进行训练讲解,使学生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4、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5、写好作文。要求:认真审题,正确选材,叙事完整,条理清楚。

2复习方法

1、单元复习和分类(写字、习作、阅读)相结合,两线交叉进行。

2、每天对复习内容检测、评价及时总结。

3复习内容

1、基础知识:

(1)词语:组词、多音字组词、成语、近反义词(不单独列出,放入阅读训练中完成)、根据句意写词。

(2)改错别字。

(3)用词语及关联词语造句、补充句子。

(4)加标点符号。(双引号的特殊用法、顿号、分号)

(5)改写句子。(陈述句、反问句等)

(6)排列句子。

2、课内每单元的重难点:

(1)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及重难点。

(2)课文后面的问答题。注重训练回答问题的模式、答题的规范性、全面性。

3、阅读训练:对阅读短文进行以下训练:

(1)找找中心句。(2)找找近、反义词。(3)词义的理解。(4)相关内容的概括。(听力)(4)回答问题。(如何回答到点子上)

4、习作训练:(1)审题训练。(2)对本册书中的作文类型有所了解,掌握每种类型作文的基本写法。(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会写书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1000字(精选5篇)


教师将学生领向更壮丽的人生。教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编写。教案内容的涵盖面比较大,如何在教案中体现板书和画图的内容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篇1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

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方法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学中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片断:

一、用文言警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先出示常见的几个文言警句,让学生诵读,再把理解的意思讲出来,体会文言文的一般

特点;②简要介绍学习古文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好本课提供动力。

二、树立朗读第一的观念,使文言文学习有一个良好开端

首先,指出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佳的办法;其次,给学生示范朗读,做到有声有色

,流畅自如(可以背诵最好),让学生边听边认真体会读文言文的特点:一速度比较慢,二句中停

顿较多。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的兴趣;再次,让学声小声跟读,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

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自由读,直到熟读或者背诵为止,进一步巩固朗读

文言文的技巧。

如此步步为营,扎实训练,较好的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篇2

一、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二、教学案例(学习课文第三段后)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板书: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生修改画,添上了根和丫枝)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三、教学案例(学习第二段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四、教学反思

案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一能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二,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环节中,两次安排了学生说话训练:一次是在学生充分感受了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一次是在学生画树,看课件大榕树后,都是学生有感要发时,因此,学生的赞美都可谓有感而发,的确是由衷的赞叹,而教师分别选择一句话板书下来,看似不经意,其实也为最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作为总起句写一段话作了铺垫。

案例三,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虽然这个问题跟本课的教学重点关系不大,但既然学生提出来了,而且看得出当时还有好多学生也面露难色,就得设法解决。说实话,我备课时的确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学生提出来,我一下子的确感到有点突然,看到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便在承认自己备课时没考虑到后,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想不到孩子们的答案这么多,一下子又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争论也不会有好结果,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由此,我想,如果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怕它打乱教学进程,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简单告诉学生它跟课文主要内容关系不大,不用去浪费时间,那么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他可能再也没有兴趣去读、去思考、去质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篇3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

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

比的写作方法上。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

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

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

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李大钊的了解,对革

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感悟学习上。这一任务的完成,

是通过以下环节实现的:1、课前音乐的播放,一曲二胡演奏的《血染的风采》很容易把学生带入

本篇课文的情境中。2、教师激情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自主阅读感悟给了学生

思考的空间,给了他们心与文本内容碰撞的过程。3、李大钊被绞刑后这部分,教师通过抑扬顿挫

的范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烈士的缅怀以及对敌人的恨。这些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都比较的顺

利。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节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

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

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

,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这节课,让我最感欣慰的事,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技巧的学习领悟。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都在不

停地反思、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步

步深入呢?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中心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是交汇在脑中的书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

教学案例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它让我在课堂中的导入和过渡也更显自然,不再呆板。也让我知道了

过度环节的设计不一定要死扣课本,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文本内容的延伸和再

创造。课前不断的反思让我豁然开朗,似乎感觉各种新奇的教学方法都向我涌来,这让我对今后的

教学工作也更有信心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由

于这次配合我上课的不是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的不是很深入,就一直担心课

堂教学的时间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学生阅读的机会减少了很多,这是课堂中最大的失误。课后,

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

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这次讲课,让我感受最深的

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篇4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读一读,再抄写中的词语。

2、让我们看看子弟兵怎样战斗的?战斗的结果如何?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描写场面1:大堤抢险

2、画出描写子弟兵动作神速、奋不顾身、豪言壮语和英雄气概的词语。

3、讨论:惊心动魄可以用在哪些情况下?

4、男生、女生分层次朗读。

三、精读第三、四自然段

1、描写场面2:铁汉本色

2、你认为黄晓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顾全大局、意志坚强、动作敏捷)

3、指导朗读。

四、精读第五自然段

1、默读,找出四个排比句,圈出排比词。

2、说说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3、闪烁可以用来形容什么?

4、男生、女生分层次朗读,齐读。

5、练习背诵:试背,齐背。

五、精读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完成练习

1、画出感人的语句,自读。

2、造句:回忆使用情境和对象,自己造句,交流,修改。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片断。

2、完成《练习册》。

3、完成《拓展阅读》。

4、完成感想文。

教学反思:

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强化语文诵读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需要画面丰富自己的认识。

小学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点,他们需要激情点燃自己的智慧。

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要重视读,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感来,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时间充分保证,练习层次递进,让诵读成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训练,成为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全身心参与的重要学习活动。

《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 篇5

《匆匆》这课教完了,留在我心中的除了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啧啧赞叹,对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能力和精彩发言的深深赞赏,还有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应对的久久思索。

《匆匆》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和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脍炙人口,但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因为文章中一些词的说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思想感情复杂而多元,想要理解作者的当时的思想并不容易,文虽短,若想理解深刻并不容易。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而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实现对文章解读的。

一、语言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找统领全篇的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给学生一个对全篇的整体印象,同时又用语言渲染: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在他的手中匆匆溜走,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的日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一起去追寻时间的踪迹吧!这样,学生就有了与作者一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

作者描述时间匆匆走过,自己无奈又留恋时,语言优美而与生活十分贴近,但光让学生读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必须要让学生与他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用______时候,______过去说话,说说自己与时间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与作者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时间也一去不复返了,真想留住时间。带着这种真实的感受去读,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感悟了语言。从学生的读中,我也听出了他们对于时间逝去的留恋。同时,也为下一自然段理解作者不甘虚度时光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引导提问,介绍背景,深入作者内心世界,解读文本

因为当时作者因为中国前途的不明,想奋斗却没有出路而苦恼。文章第四自然段抒写的就是这种彷徨的复杂心情。想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于是,我就让学生读文,看看能读出什么。学生读出了作者的徘徊时,我借徘徊一词,引导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问,“作者为什么徘徊?”真正走进了文本,我顺势导出背景,学生再读后面的问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心中那种虚度时光又无所适从的痛苦。而对两个“赤裸裸”的不同理解,又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不甘。

四、写话勉励同学,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最终目的

学会体会到作者的不甘,体会到作者在未来的日子的发奋,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我想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可贵,要珍惜时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写自己的格言勉励同学。请看几则学生的格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流逝,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让时间悄悄溜走,将来会一事无成。── xxx

2、时间是无私的,他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时间不会为了一个人停下来,时间时时刻刻都在走着,要看你是不是珍惜了。如果你珍惜了,你就会有收获;如果你没有珍惜,只能两手空空的。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吧!── xxx

 五、对比语言,学会评价鉴赏

学习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评价我写得一段文字,以此达到鉴赏语言得目的。学生都说我写得不好,进而从文中找句子证明作者写得有文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用词恰当。虽然只是鉴赏了一段文字,但学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在留作业得环节中,学生说可以找找文中有哪些好词好句,有哪些修辞手法。我想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在以后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热搜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夜色》教案简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夜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时候?谁能说说夜晚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

问:黑天的时候你害怕吗?

表扬不怕黑的同学,教师导入:孩子们怕黑是很正常的,在漆黑的夜里,老师一个人走路也会害怕呢,其实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夜晚也是很美的,你会看到璀璨的星空,微笑的花草,你会听到大地唱着无声的歌,现在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20课《夜色》。

教师板书:20、夜色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把书拿好,身子坐正,用心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的好的夸夸他,出现错误的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4、去掉拼音读课文。

(1)课件出示第一节的第一句话,

学生试读。

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这个小朋友胆子很小呢?

请学生读出相关语句。

认读生字“胆”“往”“瞧”。

学生齐读。

(2)课件出示第一节第二句。

问:小朋友的胆子那么小,妈妈想了什么办法?

学生读出相关语句,学习生字“故事”。

提问:妈妈的方法管用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请学生读句子,学习生字“窗”、“还”“乱”。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的语气,男女生分读。

(3)课件出示第二节第一句话。

提问:爸爸是怎么做的?

读出句子,认识生字“偏”,说说什么是“偏要”,再用这个词说句话。

提问:散步时我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认识生字“样”、“微”。

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用惊喜兴奋的语气来读。

(4)师:从此以后,这个小朋友还怕黑天吗?

课件出示第二节第二句话,学生齐读,认识生字“此”“怎”。

师:皎洁的月光柔柔的照着,小鸟在窝里安静的睡觉,多美的场景啊,老师特别想读读这句话,可以吗?

师范读,学生用心听。

指名学生读。

(5)师:黑夜的到来,是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夜色笼罩下的世界,潜藏着生命亘古不息的无声运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微笑的花草,睡觉的小鸟,你还会看到什么呢?

出示课件:夜晚的景色,引导学生表达。

(6)师:夜晚的景色美不美?你喜欢不喜欢?以后天黑的时候你还会害怕吗?

请学生带着感情齐读一遍课文。

 三、多种形式,巩固识字。

1、星星挑战赛: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挑战成功的大家拍三下手。

2、出示字卡,学生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学过这篇课文,你眼中的夜晚是什么样子的,课后把它写在小本本上,并配上漂亮的图画。

五、结束语:

白天的美是热烈而灿烂的,夜晚的美是沉静而甜美的,不管是哪一种美,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珍惜,用行动去感恩吧!

频道小编推荐: |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教师用自己的工作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对于教师来说,教案在授课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案应该巧妙构思。是不是很苦恼怎么编写出满意的教案呢?根据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精心整理了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我不是沉默的羔羊

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的启示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二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

师:祁黄羊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郑重地说?

生1:祁黄羊在想朝中谁可以担此重任。

生2:祁黄羊也应该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杀父仇人是让人不会忘记的。

生3:祁黄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举不举荐解狐呢?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国泰民安。他在彷徨,结果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他舍小家、为大家。还是选择了举荐解狐。

生4: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说了,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祁黄羊前思后想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所以才显得很郑重。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读的惟妙惟肖。有了对第一想的理解,第二想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

生1:祁黄羊可能在想,我举荐儿子祁午会不会有人说我偏心眼呢?可是,转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呀!为了国家,我只能举荐了祁午。

生2:祁黄羊很慎重,也很无奈。但他别无选择!

正当学生们说得正浓的时候,一位同学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生:我觉得祁黄羊什么也没想!课文中祁黄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悼公吗:。。。。。。我压根儿什么也没想。(第三想)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也感到很意外。这是我课前没有注意到的情况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球踢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以祁黄羊到底进行没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共分成三派:

1、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没有想。

2、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终,公战胜了私。

3、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

紧接着,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其中尤以持观点二的同学的表现最突出。他们认为祁黄羊举荐人才时,不仅想到被举荐者是自己的仇人或亲人,而且还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抉择。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择了唯才是举,把个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抛到脑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但撒谎并不能说祁黄羊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正如医生可以向病人撒谎、将军可以向士兵撒谎一样,望梅止渴不就是大军事家曹操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吗?祁黄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谎,但祁黄羊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样具有胸怀博大、不计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辉形象!

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观点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坚持己见。

暂且不说答案与历史相不相符,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有丰富细腻感情的祁黄羊就这样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诞生了!学生们懂得了祁黄羊也是人啊!这是多么难得的发现呀!与以往标签式、脸谱化的英雄形象相比,祁黄羊这个形象无疑是更鲜活的也是更有生命力的。

几点体会

教材: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文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把文本看成是实现文本和人本对话的一个话题,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汲取更多语文养料的切入口、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探索未来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坎。话题面前没有权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甚至也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对话者对话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话题,发掘这个话题中的资源,迎来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过开放话题、延展话题、迁移话题、超越话题,实现话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课文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课堂成为师生才智较量的阵地、使语文成为学生追梦的乐园。

杂音:最美丽动人的音响

杂音也是一种音,正是杂音的存在,才可以看出乐音的优美。教室中就应该存在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苏州市副市长、苏大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教育的叛逆就是教育的创新。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其实也意味着一分创新、一分超越、一分优美的乐音!杂音排斥顺从于任何一位权威、创新就应该鄙弃认同于任何一种正确答案、鄙弃定位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鄙弃信奉于任何一个传统的规则。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校长CharlesELane教授曾说过:组织内部异质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进化,避免组织走向衰退和死寂。

争辩:课堂灵性飞扬的翅膀

争辩,相同的声音在这里交汇、激荡,使思想驰骋四海,翱翔云天;争辩,使不同观点在这里碰撞、闪光。没有争辩,就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没有争辩,就没有智慧火花在闪烁,就没有灵性的飞扬。争辩,还使许多沉寂的生命被击活、迟钝的心灵被开启,使他们也焕发出生命的阳光,重新找到自我。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就是在争辩之中产生出来的,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争辩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话题中去,不仅要搜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观点。为此他们就要去读书,并且要把书上的东西搞懂,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们乐此不疲。争辩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较为明晰的结论,还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2

现在我们的教育科研还有一种体裁,就是写教学案例,我在论坛上也看到有同行们问如何写作?今年风舞参与了一个课题研究,在成果中也要求写教学案例,这也是我从未写过的,于是我找了以下资料,准备摸着石头过河吧,也把资料贴出来,给大家一起参考。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三、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3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了浓郁人文氛围的课文,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示了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行为,尽管课文说的是一件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理解萨沙一家对萨沙的爱就是他们对弱小者的爱。然后理解妈妈对弱小的定义,接着再对萨沙保护蔷薇花这一举动上体会萨沙的心理不甘于弱小、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事物。

1、先阅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其中贯穿对好词好句的理解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如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倾盆而下一句指导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当时雨下得有多大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倾盆而下词意,通过读再表现出来。

2、再阅读课文后六个自然段,重点阅读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以多种形式读。

另外,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设计的两个环节效果不错。全文我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作为中心提纲挈领,并发散思维,问学生妈妈说的是人,而萨沙保护的是花。这是为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作答,有的说萨沙认为花比自己更弱小;有的说花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也需要保护;有的还说,萨沙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瞧,一个问题的设置,孩子们的回答都找到了点,这比教师直接讲解要有效地多。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把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换一种说法:我是学生各抒己见,我是坚强的,我是保护弱小的人,我是有爱心的,我是自信的,我是勇敢的都表达了出来。用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地概括出了萨沙的性格特点,理解得很到位。

同时在本课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个别较难词的理解,映衬、滂沱、抵抗等不到位。拓展联系生活谈体会,学生的实例并不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课为例,多下功夫研究教材,渗透新理念、新方法的教学,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4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我在这节课整体把握上,是先由实际生活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通过指名读、齐读,扫清生字障碍,为分析古诗做准备。通过再读古诗,思考:诗中的小孩是个怎样的小孩?来灵活处理诗句,由易入难,让孩子能有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分析完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讲述这个小故事,巩固所学知识结束本课。

不过,通过这次讲课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1、把句子支解了,问题太细化,让孩子不能整体感知故事大意。如能从发生了什么事和怎么看出小孩小?两个大问题出发分析两部分内容,孩子会从整体来分析句意,效果会好的多。2、在分析后半句的时候,没有让孩子表演出他着急的心情,所以读的时候不太到位。3、注意孩子习惯养成还不太到位,如:有的孩子在读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应读错了,我是在读完后订正的,这样孩子可能已经成为定式,不好改,所以以后要及时订正。还有,在一个学生读的时候,应该及时布置其他生听的任务,让所有孩子都动起来。

这是我讲完课以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有所提高。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5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形成过程和磅礴气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一,以学生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学生朗读好课文.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第二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

想法是美好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朗读一开始并没有读出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而是在后来,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才稍微好了一点.我很是郁闷,要知道,教室后面坐着我们四年级组的两位战友.课后,我找了找原因.一是,学习课文时,除了找到重点词句指导朗读,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二是,应该想办法找相关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6

《丑小鸭》是人教版第四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作品改写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文章以充满情趣的语言,生动引人的情节,描写了一只丑小鸭出生后,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发现自己是一只漂亮天鹅的非凡经历。文中丑小鸭艰难曲折的经历,以及它身处逆境,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进儿童生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于文章的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学生并不难达到。但对于课文难点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一定的难度。

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为此,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在疑问中讨论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一:

师:找到写丑小鸭遭遇的部分读一读,画出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可怜的句子,有感情地把它读好,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这句话是说除了鸭妈妈疼爱丑小鸭外,大家都欺负他。因此要把都读得重一些。

生:哥哥、姐姐咬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养鸭的小姑娘本应照顾好每一只鸭子,可是她也讨厌丑小鸭,这使丑小鸭感到很难过,今后的日子怎么办呀?因此要把咬、啄、讨厌读重一些,这样就能看出丑小鸭在家里没人喜欢他,十分的孤单。

师:说得不错,很有道理,你真是一个读书认真的孩子。你能还把这句话读一遍吗?(生读,师给予评价。)

生: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因为大家都欺负丑小鸭,他没办法,只能这样做,生活得一点也不好。读时要读出孤单、伤心的感情,声音要低一些。

师:说得真好,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说明他不敢随便出来,怕被人欺负,非常孤单。

生: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是说身体冻得发硬,马上就要死了,丑小鸭十分可怜。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丑小鸭在家受别人欺负,就是离家出走之后仍然处境不好。

反思: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强调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到了朗读的方法,而且使他们较好地体验了课文的深刻思想含义。

教学片段二:

生:老师,丑小鸭在外面受了那么多的苦,还差点冻死,真是太可怜了。可我觉得丑小鸭不该离家出走,他在家毕竟还有妈妈喜欢他呀!

师:你读得真认真,说得真好!丑小鸭到底该不该出走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生:我觉得丑小鸭应该出走,因为他在家实在太孤单了,没有一个同他要好的同伴。没有要好的伙伴一起玩,那么多没意思呀!(众笑)

生:我觉得丑小鸭不应该出走。在家多好呀,又不用出去找吃的。再说他本来就是只小天鹅,虽说现在丑点,过不多久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

生:那怎么行呢?丑小鸭应该到外面去,要知道他到外面去可不是玩的。他有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想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呀。

生:对,虽说眼前吃些苦,但为了自己美好的理想是值得的。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丑小鸭是出走好还是不出走好呢?我们来听听安徒生爷爷的简介就能自己动脑筋想清楚了。

反思: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就有不同的方法的角度,对同一个情境下的刺激也就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对于这些,教师都要恰当地给予肯定,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个性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7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让学生领悟思想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再则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天鹅的故事》是一篇情满全篇的课文。我在备课过程中,曾深深地被文中的字字句句所打动。于是我有了借助这一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的想法。

1、指导朗读,与文本对话。朗读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理解能力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内容之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默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个别读体会字词句表达的情感,想象读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有效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获知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获得情感熏陶,乃至最后升华为对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

2、咀嚼字词句,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会发现天鹅的每一次叫声表达的意思、情感都不一样;在引导学生咀嚼字词句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读懂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观看画面,情景交融。一位老师曾说: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而这需要通过现象来实现。本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观看老天鹅用身体破冰的壮举,展开想象,再巧妙结合句子引读,达到了理解语言和把握文章意蕴的有机结合。

课文第5自然段,讲一只老天鹅破冰时情景,这是课文的精彩高潮部分,文中这样写: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不过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着冰面。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2次,第3次这段话的描写看似破冰求生却是很振人心魄的,上课时我让学生观看老天鹅破冰的的画面,看完就提问:

1、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与坚硬的冰面相撞击,不疼吗?(疼)它怕不怕?(不怕)这叫什么?(勇敢)

2、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撞击着冰面,可是冰并没有碎,它又是怎么做的?(学生接读)

3、镜子般的冰面仅仅被撞得颤动起来,可是仍然没有碎,它又是怎样做的?(学生接读)

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反复的阅读中,学生真正感觉到了老天鹅在破冰中表现的勇敢和顽强,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精彩,理解了课文又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完全是这个动画带来的效果

整节课中,我力求体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但对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回答,寻找到教育的契机的能力有待加强。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8

《我们的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手为主题的组合单元。《我们的手》一课则是从友爱的角度选编的课文。全诗共4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手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诗的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

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具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这学期已初步接触了做批注的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围绕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么?用手做些什么?在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导入。然后老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与小组同学交流。从中获得感悟,读得入情入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同时展开更深一层的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内涵。接着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手的不同姿势和动作所表达的特殊含义,调动学生的生活回忆,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手在传递情感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这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是感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深远意境的感悟、引申方面有所欠缺,在教学这种结构相同的诗歌时,还应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9

今天我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上完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能紧扣主题,并能有效地把握住教学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体现了长文短教,抓住重点,培养语感,读中悟情,渗透学法,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积极性,思维活跃性。

一、紧紧围绕教科书的珍贵这一重点主题展开四个层次的读。

一是激起关注读。一我就通过板画一捆书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先感受到我们的书普通而易得,然后又突出珍贵的这一关键的字眼,激起学生对珍贵原因的关注,从而激起读书的欲望。二是围绕问题读。让孩子们自己读书、感悟、发现,找一找、画一画,初步找到了文中的几个关键处。三是引导感悟读。通过抓重点词、句完整无缺压最困难渴望毛主席的关怀党中央印文件的纸里节省的理解与感受,同时通过补充介绍背景,孩子们一步步明白了因为这些书不但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孩子们非常渴望的,而且印书用的纸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从党中央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的,更是张指导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的珍贵。四是想象补充读。通过回看这捆书,想起哪些人,应该记住些什么,激发学生根据当时的情景,想象补充并写出指导员未说完的话,并进行多人次的交流读,从而让学生在补充读中领悟到教科书寄托着老一辈的激励。通过这堂课,我充分地认识到:多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绪,而且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以情为主线,读中体验情。整堂课我都紧紧围绕课题中饱含深情的字眼珍贵做足文章。在读书、理解、引导、感动中体验珍贵之情,表达珍贵之情,朗读珍贵之情,以情为主线,以老师的热情之情激起学生的真诚之情。以情贯穿,多次深情地读课题。

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想象、抓重点词、抓标点等培养语感的读

通过比较和想象的语感训练,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丰富的语感形象,丰富了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大量的训练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这篇课文中有些词语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它用得十分精妙,耐人寻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引导学生进行解一解、想一想、比一比,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神实质。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有这样一句话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比较:书被压在下面指导员的血肉之躯在上面;书完整无缺指导员却身负重伤。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指导员的舍身护书。又如:最困难的是没有书和文中的四个困难句作比较,突出句中的最字,让学生了解在战争环境中能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十分困难的,从而体会到教科书是十分珍贵的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这些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抓住关键词读书。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想象。因而,在教学中,我启发想象,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文中的四个没有,我通过一选读了解困难感受艰苦,二连读体会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三范读想象孩子们当时学习的情景,让学生身处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的教室之中去学习,真切感受书对于延安小学的孩子们显得那样神圣、重要、宝贵、渴望。对于渴望的理解,我创设又热又渴的情境,让孩子们想象当时的心情、希望,理解了急切希望就是渴望的意思。又如: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我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员在飞机呼啸而来,倒下那一刹那,心里想到的是什么,体会到文中没有描写但完全可以想到的感人场面:指导员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书,献出宝贵生命,与必须保护好书的内心。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书的珍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节课教学设计巧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因为围绕主要问题找句子答案的不唯一性、顺序的不唯一性,备课时,我注意设计多个策略,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交流顺序为老师引导感悟的顺序,使教学成为流动的过程,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较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同时以学生的研读、交流感受、朗读作为课堂互动的主体部分,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充足时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学生分析:非典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给每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那时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也在停课、与教师的电话联系中经历了非典时期的特殊生活,电视、报刊多次报道了医护人员拯救非典病人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会引发学生们对那个特殊时期生活的许多回忆,对于这首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能够感受、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1、以读代讲,培养自学能力。

2、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着感情诵读诗歌,体会医护人员的高尚品格。

3、想象意境,展开诵读比赛,把对白衣战士的敬佩之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4、自学生字新词,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查找有关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自己读、与同桌合读、小组互读、多人分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如淌应读tǎng,不读shng;烁应读shu,不读l。

3、汇报交流自学生字新词情况。如理解肆虐、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三、细读诗歌,了解背景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在旁边标上问号,读完后想想:为什么说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预设一:

(1)学生回忆非典时期的情景,并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抗击非典医护人员的事迹的资料。

(2)我们每一个人都忘不了20xx年春天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非典,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的医护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尽全力抢救每个患者的生命,让我们一同再去回顾那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吧!(点击教学软件,通过大屏幕放映非典时期医护人员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白衣天使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合课文和画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感受,接着在深情朗读中,感受医护工作者的高尚情感。

预设二: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如:面对肆虐的病魔,你的眼中充满着愤怒和冷静;在生死抉择的时刻,你的眼中饱含着信心和坚定等,边读边谈理解、说感受。在其中启发学生回忆非典时期人们的特殊生活,如当时人们的行为,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特别引导学生认识到医护工作者面临被感染的危险尽全力抢救病人,有些医护工作者甚至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品读感悟,美读背诵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找一找,读一读,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反复出现的作用,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要在深情地朗读中活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抒情的畅快。

3、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尝试背诵,美读比赛。

教学反思:

1、不要忽视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不光是指教师备课研究教材,还包括学生的准备。比如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需要了解有关的背景资料。所以课前我指导学生通过查找有关的报刊杂志、上网搜集、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与非典有关的资料,然后进行筛选整理,我还及时将学生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这个环节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激起学生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之情。

2、重在朗读。不要太多的分析,多给孩子们读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同桌合读、小组互读、师生合读等形式,细心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学生入情入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遵循这个原则,这节课我在设计上进行一些的尝试。课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完《猫》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除感动之外,还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得与失。[

得1.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让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语,在读书、思考、问题讨论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3、挖掘文章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失:1.对课文的深度和广度挖掘的不够。

2.导入介绍作者时时间花费过多。

3.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有一部分学生一直没发言,只是当听众、观众。

4.有的提问设计不够具体,没能把话递到学生嘴边儿。

5.课上学生读书不够。学生读书不充分,讨论问题、理解问题费时费力。

这节课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教师更要变,新的课程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这上课,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备课(回头看)更利于教师的教后反思,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反思中感悟,实践中出真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习。

师:老舍爷爷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这么可爱,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同学们可以用说它

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

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勇猛

摘录法说它的确可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2.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词品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2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把雨衣披在了郊外纤弱的蔷薇花上。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文看似浅显易懂,其实蕴涵了深刻道理。由于文章短小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课文,但是当我要求学生研究萨沙为何具有这样的品质时,很多学生落脚点只停留在是因为妈妈对他的教育。教学至此,我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太过片面不深入,这不能怪学生而是我备课的疏忽,要弥补还来得及,教育的契机在哪里,当大面积学生出现相似问题时是最佳时机。于是我紧跟一问: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仅仅是因为妈妈的教育吗?你们再读读课文,不要放过文章的细节,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话音刚落齐唰唰的头低了下去,孩子的目光在文字中搜寻着。没有多长时间,学生的眼睛闪烁出智慧的光彩,小手如雨后春笋纷纷伸了出来:

从母亲和孩子们做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们一家非常融洽。

从大雨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接过雨衣给了萨沙看出他们是相亲相爱和睦的一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萨沙一定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我从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中的赶忙一词体会到爸爸对比自己弱小的妈妈的爱护。

瞧,再次走进文字,学生感悟更深、更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世界及文学大师那学会了如何用细节来表现真情,今后他们的文章一定会更富有内涵

关于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00字精选4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打好腹稿,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合理地组织教材,写教案有什么技巧呢?课件之家的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2.在想象中感受彩虹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感受彩虹美。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题。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儿歌《彩虹》。

2.谁见过彩虹,说一说彩虹的形状、颜色。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美丽的彩虹》。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2.互教互学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虹晴空神遥银仙女戴定顶滑巨颜淡

4.给生字找邻居。

5.熟读课文。

6.分角色读课文。

7.说一说丁丁的眼里的彩虹像什么?冬冬的眼里的彩虹像什么?小弟看到彩虹想到什么?小妹妹看到彩虹想到什么?

8.他们的眼里彩虹这么美?你觉得彩虹像什么?

9.学生自由想象,然后说一说。

三.巩固复习。

1.读课文。

2.开火车游戏。(看生字卡片组词)

3.找朋友游戏。(音节和生字)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丽的彩虹,你喜欢彩虹吗?回家以后画一幅彩虹图。

五.板书设计:美丽的彩虹

虹晴空神遥银仙女

戴定顶滑巨颜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指名读课文。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彩虹晴天天空神奇遥远银河仙女戴上一定顶上滑下巨大颜色越来越淡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美丽空河定七巨笔

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īu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īu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教学重点

1、īu的正确发音。

2、īu的四声读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20xx年9月6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字母卡片。

2、听写aoe。

3、说说这三个字母叫什么。

二、引出新授内容

1、指导看情境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画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教学语境歌,出示īūǖ:

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他驮,鱼儿见了乐呵呵。

三、教学īūǖ读音和写法

1、教学ī。

(1)读音。出示蚂蚁图,告诉学生,蚂蚁的蚁变成第一声就是ī的读音。教师范读三遍。然后讲述发音方法。教学顺口溜:牙齿对齐īīī。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

(2)ī的书写。看笔顺图,说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一遍,学生跟着书空。

(3)在书上描红两遍。

2、教学ū。

教学方法同上。

读音与乌龟的乌相似。

顺口溜:嘴巴突出ūūū。

3、教学ǖ。

教学方法同上。

读音与小鱼的鱼相似,把第二声变成第一声。

顺口溜:嘴巴翘起ǖǖǖ。

四、巩固练习

1、告诉学生īūǖ也是单韵母。

2、看口型,拿卡片。

拿对了,齐读三遍。

五、作业

抄写īūǖ各一行。

教后记

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一、复习导入:

读词语:冲破掀翻唤醒

裹着娃娃迎着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雷声,说话:春雷公公仿佛在说什么?

2.指导朗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此处以点评代指导,在点评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悟冲破掀翻冒出来。】

3.句式练习: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

设疑自读:醒来的春笋在做什么?

4.交流,指导朗读: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5.表演理解,生朗读做动作。

6.齐读第一自然段。

7.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实物,简单观察说话

2.找出课文里描写春笋样子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读好嫩生生,读出春笋的可爱。此处可以由老师范读。

3.学习第二句:

(1)读句子。

(2)学习生字:笑

A.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B.出示古文字的笑,帮助理解并巩固字形。

C.指导书写:小口诀竹字头有高低,撇捺舒展站得稳。【这是习字册上的小口诀。】

D.扩词。

E.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这句话,以点评代指导。

4.学习第三四句。

(1)看视频感受竹子生长得快。

(2)指导朗读

(3)学习生字:节、再

再结合字理教学,扩词关注再向上的意思,指导书写,小口诀:四横匀,末横放,中间形窄有精神。

(4)小结竹子的精神,板书: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5.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夸夸小春笋:小春笋,你

五、拓展延伸:春笋【这首诗是补充习题上的内容。】

六、学生写字:笑、节、再

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iu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读iu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要求准确熟练地读带调韵母。

教学重点:

1.学会iu的音、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的四声。

教学难点: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在标调时头上有点。

教学准备:

课件、拼音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aoe三个单韵母和它们的四声

二、导入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新的字母iu。(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u,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三、学习字母

1、出示图1学习字母的音

图上画的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发音时,把嘴轻轻地张开一点,嘴唇不圆。

教师范读i、学生学读i

四、观察挂图学习字母的形

字母i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

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

五、指导书写

六、学习字母u,方法同i

七、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字母

2.练习写字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

二、学习iu的四声

注意:

1、i在标调的时候要去掉头上的小点。

2、在标调的时候不能去掉点,因为去掉点就和u一样,所以不能去点。

练习读:

1、按顺序读iu的四声。

2、给合日常生活的一些音和字进行练习。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学习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合编顺口溜记住读音

三、指导iuyw的写法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的写法

四、课中休息

听故事

五、看图读拼音说话

1、看插图上的音节读一读

2、根据图的意思,用这些音节分别说一句话。

六、巩固练习

1.开火车练习读

2.练习书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00字汇总


有备无患,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素质,在授课前,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教学更有效率。教案可以助力教师达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够让学生们更重视呢?为此,编辑花时间整理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感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激动盼望欣慰

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板书设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达情感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了解科幻小说,理解课文构思特点。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方法。

3.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说说你推测的理由。(唤起学生对未来学校的无限遐想)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走进未来的学校,感受未来学校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现在我们的学校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鄙夷不屑(xi)憎恶(w)

3.了解课文中四个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憎恶(喜爱厌恶)失望(希望绝望)鄙夷(崇拜鄙视)高傲(谦虚

傲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通过对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假想和反思。文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

2.通读课文,思考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质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了哪些了解

(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老师是真人。)

3.默读课文思考: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表格。

现在

未来

学习地点

专门的学校

家里

授课老师

真人

机器人

学习模式

学习同样的课程,一起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单独学习,人机对话;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进度

学习氛围

和谐、开心、有趣

讨厌、让人憎恶

四、交流探讨,拓展延伸。

1.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玛琪不喜欢未来教育。她厌恶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这样写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本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2.你对未来学校有什么期待发挥想象,描写一下吧!

(未来的学校足够安全。陌生人不能轻易进入。当我单独走进,或者和一群小伙伴走进时,系统会自动快速识别,经过认证后唰的一声,门就自动打开。等走进了学校,门会自动关上。)

五、领悟这篇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严谨,层次清晰,情节发展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板书设计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反思

1.文章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因为没有同伴在笑啊、喊啊,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以至于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孩子需要同伴,需要交流。

2.文章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小说深刻流露出作者对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暂(z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在法庭上,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习人物品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三、交流探讨,学习前后照应。

1.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呼应)

3.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①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文中照应:①前文: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文中照应:①前文: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②后文: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叶挺、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并和同学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懂。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和同学讨论交流,诵读。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2)师小结上片:上片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心情更加惆怅。)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师小结下片: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师: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这种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写景依依惜别

下片:抒情祝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n)俱(j)花重(huāzh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作文要写的是科幻类题材的作文,展现的是新异神奇的未来世界。

2.科幻作文既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又可以培养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轻松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学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吗(科幻类)

2.文中玛琪的机器人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玛琪做地理测试,玛琪非常痛苦,但是机器人老师知道吗(不知道,它是一台机器,只能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去教学生。)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下,托米的机器人老师为什么被搬走一个月(因为历史那部分内容完全显示不出图像。)

4.我们来想象一下,假如现在让你在一个机器人老师和一个真人老师中选择一个,你更希望是哪个老师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机器人老师的优点是可以就同一内容反复讲解,不知疲倦;而真人老师的优点是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个别辅导。缺点也各不相同)

5.未来的学校是这样教学的,未来的工厂是怎样生产的呢未来的农场又是怎样种植的呢未来的

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想象,让想象插上科技的翅膀,带领我们奔向未来的世界吧。(板书: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二、自由讨论,启发思路。

1.各位小科学家们,请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方面的内容去写。(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所描写的领域、范围或者方向等。

(2)同学们,我们勾画的未来蓝图如此美好、如此神奇,那么,要怎样把这些美好详略得当地描写出来呢(此处可作重点描写部分的探讨和简略描写部分的探讨。)

(3)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典型事例可以体现。选择一两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写下来。(注意:事件必须能够突出想象的特点。)

三、整理思路,解析题目,自由习作。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什么内容,想想神奇在哪里。学生先把思路整理出来。

2.老师讲解标题的重点,给学生讲解如何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起来。

(1)特点(学生归纳):

①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②翅膀:翅膀(或翼)是生物的一种飞行器官。翅膀的作用主要是飞行时提供前进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

③飞:字面意思是非常迅速地快跑,像飞起来一样,有风驰电掣的意思。

(2)事例(学生思考):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就是插上先进技术飞起来。

3.结构安排:选出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飞起来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三个事例可安排一个详写,两个略写。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未来的某某领域的神奇,事例能体现神奇的特点,语言通顺流畅,等等。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作为出发点,运用典型的事例来描写未来某个领域的形象特点,掌握刻画未来的技巧。

六、拓展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画出未来神奇的画面。(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板书设计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大胆想象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缺少想象力,缺少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注意词句积累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漫画作品,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

2.学习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能根据自己或同学的面部特征,或某一个主题画一些有趣的漫画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概括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以幽默的心态对待生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创作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

难点:创作的作品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意。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 收集漫画资料和有关漫画作品。

(教师)幻灯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幻灯显示一幅情境漫画,学生上台选一幅漫画介绍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主题、含义)。

2.探讨漫画。

师生共同探讨漫画特点(主题、技法、创意)。

3.欣赏漫画。

幻灯显示师生共同收集到的漫画作品,统一进行分析、讨论、欣赏。

4.试画漫画。

(1)学生自由确定主题进行创作。

(2)教师建议:想一个幽默的内容,试画下来;可以尝试改变书本及收集的作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6.课外拓展。

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体会它的含义,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自己和同伴,记住外貌特征;收集漫画资料。

(教师)幻灯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展示主题。

主题:漫画人像。

2.欣赏范作。

(1)辨别两张人像画(一为漫画,二为普通人像,说辨别方法)。

(2)说说漫画中的人像与平时绘画作品中的人像有什么区别。

(3)师生共同概括漫画人像特点。

(4)教师小结。(漫画经过夸张、变化,表现了一定的主题思想。)

3.学生创作。

(1)主题:为自己或同学画张漫画像。

(2)要求:仔细观察所画对象的面部特征,运用夸张、变形等技法进行创作。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4.互赠作品。

(1)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2)把创作的作品赠送给被画者。

5.课外拓展。

对喜欢漫画的同学提供作业超市:给爸爸妈妈画张漫画;画一张环保漫画;画一画生活中你思考的有意义的事情。(任选一个创作主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教师说爱校、爱生是职责。作为教师我们要花些时间准备一份教案。教师能够通过手写教案获取到教学信息,你是否提起教案摸不着头脑呢?或许"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发展。通过教学解决这类问题,既能使学生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简单,有固定的思路。但是在学生正式做作业的时候,常常是错误百出,思来想去其中的缘由,可能是我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强调机械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因此,这学期我在教学时吸取了以往的一些经验教训,作了一些改变,紧扣住百分数的意义,借助线段图这一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出示了两个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上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4公顷,大约相当于计划造林16公顷的1/4,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再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的含义时,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借助了线段图,使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了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25%,4公顷相当于20公顷的20%。从以往简单机械地训练关系式中解放了出来,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解法时,使学生明确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先要求出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得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在这里我要求学生指着线段图说说算式中的100%表示图中哪个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这儿有些糊涂,没有明确一点,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要先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要找准单位1。

由于借助了线段图,重点强调了百分数的意义,求多(少)百分之几,是将哪两个量进行比较,哪个数量是单位1,就是求哪个量是哪个量的百分之几,直观形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2

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传授策略不等于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课本以和倍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能便于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有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教授如何解决该类问题作为课堂重点,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其实十一册第一单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如果把该节课定位在训练解题技巧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如何解题,没有提升到利用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个未知量是一种策略的高度。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本案例,课堂开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导入,后进生如果感受到替换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难题变简单,他就有收获。而学习较好的学生能体会数学策略能应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

本节案例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替换。如果每道题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仅费时,而且受课堂条件限制,许多操作将不能进行。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取了结合画图,倒推等策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替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等策略,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点拨,能把题目的情景以线段图、实物图、数量关系式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多种的呈现方式,能对题目有更全面的理解,对替换的过程的认识就更深入。

例如:1个大杯和6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学生1:∵3小杯=1大杯

1大杯+6小杯=3小杯+6小杯=9小杯

学生2小杯:

大杯:

画图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示意图更容易理解其思路,促进生生互评,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回归生活

有部分学生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高深莫测的,是难以理解的,这和教师长期误解该课的教学重点有很大联系。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这些策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引入,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以本课为例,我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引入,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策略源于生活,而且不难理解和操作。最后我还以老师在麦当劳买套餐的例子让学生利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2李老师和朋友买了一份套餐:2只鸡翅+1杯可乐=16元

已知可乐的价格比鸡翅多1元,李老师吃了一只鸡翅该付多少钱?

从学生熟悉的麦当劳套餐引发数学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对策略的学习更有归属感。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其中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利用得当,学生思维可以得到更大提高。通过反思教学我们获得前进的动力,愿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愿我们能在反思中摄取营养,不断进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3

一、教学内容:九义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107和108页例1和例2。

二、设计意图:

1: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2: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3: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自己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在练习的设计中,练习可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为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全班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尽力完成,针对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设计选择题在选择的过程中纠正,以避免学生在互化过程中出现错误。

5: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4、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5、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二)教具准备:自制相关课件。

(三)教材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通过玩游戏吸引学生注意、融洽师生关系。

1、复习引入

(1)小数化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0.21.50.3751.25

问:要把小数扩大100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指名说(目的:为后面的移动小数点作准备)

(2)分数化小数,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题(指名化)(强调: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改写)

启发思考观察:百分数有什么特点(分母都是100的分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

(4)观察课件出示的图,填空。

指名说0.25=25/100=25%说明了什么?(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化)

2、教学新课

(1)学习例1。

a、出示例1,说说这几个小数的意义,再尝试化成百分数。

b、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把这些小数转化成百分数?

c、反馈讨论情况。

d、提问:是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比较:0.2525%1.4140%0.12312.3%

提问: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你与同桌说一说?

根据回答板书:小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强调: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怎办?(同桌说,再反馈)

e、做一做:教材107页。

(6)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2)学习例2。

a、合作学习:教材108页例2。(优生帮助差生)

b、学习反馈。

提问:例2是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观察与讨论:27%0.27124%1.240.4%0.004

你还能发现其它的化法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合作学习)。

指名补充板书: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百分数

注意让学生理解:去掉百分号时,原数就扩大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c、做一做:教材108页。

d、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学困生。讲评时学生要说出化法。

(3)归纳法则

a、请你用自己的话或结合板书说一说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b、结合教材理解,读一读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3、巩固练习

(1)教材110页第1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2)教材110页第2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

集体订正。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

(3)判断正误,并把错题改正过来。

4=400%()0.5%=0.05()3%=0.3()1=100%()

(4)课件出示抢答题。(小组为单位;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默契)

课件出示开放题(小组合作完成)

4、师生小结

小组总结有何收获?分工说化法?再质疑?最后全班共同完成总结。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由旧知引入知,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很自然过渡到新知,自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在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在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好。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时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在选择练习中潜意识渗透了百分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它们之间的互化。在最后开放题的练习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又进一步了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使学生的新知重新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本节课采用了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习、互动思考、互动操作、互动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4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导语:上星期在我们学校举行了什么竞赛(技能竞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积极参加,并取得好的成绩,幼儿园的老师想用4张同样大的饼来表扬和鼓励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2张,可以分几人生直接答并说说为什么得出2.

1,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如果每人分1/2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3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4张,可以分几人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猜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答案,你们猜一猜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画一画.

导语:分完了饼,幼儿园的老师想把它装在盒子里,并用彩带来捆住.

出示题目:有一条2米长的彩带,如果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2/3米,可以截几段

1,分组验证,让学生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小结: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探索,发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乘分数的倒数.

四,练一练.

导语:同学们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敢接受知识的挑战吗

1,算一算:61/421/5102/3124/572/3

2,有8瓶矿泉水,每人分2/5瓶,可以分几人

3,拓展题: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想用这9张红纸剪红心奖励给你们,每个红心需3/8张,我们班有32人,够分吗不够应需几张

4,思考题:算一算6112

五,聚焦反思,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幼儿园的老师想奖励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必要.

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知识的求知欲望后,赶紧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借助圆片和图形语言理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分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练习循序渐进:

设计练习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61/421/5,再算需要约分的102/3124/5,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经历设计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最后还安排了思考题,这是超出了教材的学习范围,可是学生已学会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我认为学有能力的学生解决此题并不难,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收获.

不足之处:

小组交流不深入,分工不明确,致使教学难点没突破.

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使后面的拓展题和思考题没讲,不能很好地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

改进方法:

1,布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时,应让学生先分工,并给学生温馨提示:每个学生应自己操作好,借助图形语言想好得出答案的原因,若想不出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选个学生登记每个人的交流.学生分组画图时,应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好再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这样可能会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避免有的学生只当收音机,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2,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后面的练习题可能就有时间讲,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5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

说出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教师利用白板上的尺,先量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根据给出的条件把长方形放大。

接着小组讨论,汇报两幅画之间的关系。

总结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书中的2句话)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按2: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2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讨论辨析

出示课件(天安门图)

问:哪些图属于我们今天学习的放大与缩小,哪些图不是?

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理由。

由于有两副图看不清楚,用白板中的工具尺和学生一起量放大图、缩小图的长和宽,讨论与原来图长、宽的关系。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上来再白板上操作。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观察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2、试一试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白板上画。

问: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动手量一量。

学生量书上的图,教师在白板上的图上量。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白板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4、练习九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在白板上边做边讲。

5、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

()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

()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用白板课件上,感觉到师生间的互动性很强。

在开始部分,课件出示一幅长城图,但很小,学生看不清,学生要求放大,我用鼠标把照片拉大,在这种放大与缩小的情况下,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他们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的发现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用电子笔直接在白板上放大和缩下长方形,学生感觉很奇妙,不再是以前在课件中设置的一种情况,现在任意拖动,任意变化,更加真实。

教学到根据一定的比画出原来图形的放大图或者缩小图时,让学生直接拿了电子笔到白板上去画,学生清楚地看出画图地过程,更容易发现学生中地一些问题,这部分学生很感兴趣,有了电子笔,教师也不需要握着鼠标不放,更不需要花很多地时间在制作课件上了,因为上课可以直接在白板上用电子笔操作,随机性强,学生说到哪就点到哪。最后欣赏现实生活中得缩小图和放大图,我采用白板中得链接得方法,边讲电子笔边点击链接,我觉得白板地教学使得课堂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师生间得交互性更强。

但由于白板、电子笔我们和学生才刚接触,所以上课学生上来用电子笔画图时,使用不熟练,浪费了一点时间。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听后感

黄老师上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课,是新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黄老师的课堂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了新课程一些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本课开始出示旅游时拍摄的两张照片,由图片过大、过小看不清,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老师借助电子笔拖拉图片,使图片放大、缩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图像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堂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

三、练习设计的精当

练习的设计,对本课的学习作了恰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加大,体现了一定的张力,练习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了。黄老师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到用电子笔到上面画,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7

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我想可能更多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那么我们更应该把第二种思路作为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例题出现前,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百分数联想其它百分数,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我想到针对今天的课堂实施情况,下一节练习课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什么?从理清思路的高度把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对比。应该包括:同一种思路内比多比少的对比,像第一种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应该突出百分数意义理解时的一个数相同(都是什么比什么少几或多几),另一个不同(即标准不同,单位1不同),一个是与多的哪个数比,一个是与少的哪个数比。第二种思路转化,同样转化后,一个比1多,一个比1少,所以分别-1与1-。不同思路之间的对比,一个是直接求,一个是先转化再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完成知识构建。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我就非常满足了。当然最佳的,就是一起参与进来,谈谈你在这个教学时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同分享教育的智慧与快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8

一.教学设想

分数除以整数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始课。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点,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⒈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⒉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⒊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二.课堂实录。

⒈直接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能写出除法算式的商。如,那么有4=,到底怎样计算4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板书:分数除以整数

⒉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红毛线。

师:对(同时把这根红毛线贴在黑板上)凭借你的眼力,说说这根红毛线大约有多长?

生:(进行估计并说出数据)60厘米、75厘米、83厘米

师:你们的眼力真棒!离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就差一点,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大声地说)想。

师:我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米。小数表示是几米?板书:米

师:如果把这根长米的红毛线平均剪成两段(教师用粉笔画一道),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每段长几米?(板书:每段长几米?)

师:怎样列式?

生:2

师:教师板书:2问:你估计一下,2的结果是多少?

(教师找学生说)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研究2怎样计算,并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⒊探究与交流。

⑴学生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研究。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或你们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1:我是先把算式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的,算式是:2=0.82=0.4(米)。

生2: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知道每段长米。(图略)

生3:我的算式是2==(米)。我是这样想的:米是4个米,把4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米,也就是米。经过验证2=,是对的。

生4:我是先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算式转变成整数除法后再进行计算的,算式是:2=410=(米)

生5:我是这样想的,把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也就是求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米)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2=呢?

(学生小声讨论,后有个别生举手)

生:我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给大家看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2=()(2)=()1=

(教师组织学生感悟,确实学生明白了)

⒋分析与概括。

师:大家在计算2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能否计算分数除以整数这类题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比较简单。

生2:我认为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也挺简单的,但有时候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如2。另外对于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也这样的。

生3:我同意他的说法,补充一点是用商不变的性质做题也不简便,所以这些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但很麻烦。

师:我同意大家的看法,其实画图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有时候用画图的方法也是麻烦的。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将选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呢?

生:(齐答)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做。

师:谁总结一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生:我补充一点,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这是一种较为简便、应用广泛的方法,但有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⒌质疑与反思。

师:对于这些方法,尽管大家的思维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用学过的倒数、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的。

师: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新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⒍实践体验(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⒈研究学生如何学比研究教师如何教更重要。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都有了足够的掌握。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础,我觉得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力教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

⒉对整个教学设计有了创新之举。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学生从各自的数学实际出发,用不同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对2的探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将题目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相除;有的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题目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后再计算;有的学生想到把分水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等等。当学生出现这些方法,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些方法放在分数除以整数的背景下分析,课堂上学生确实具备了这样的本领,能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评析。在学生们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思考,同时学生反思出这些方法都是运用旧知识解决的,教师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9

我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创设的情景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我用画图示意: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了10份,然后取其中的9份,问得到的是多少米?学生回答了9/10米和0.9米2种答案,接着我出示问题:把一条9/1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米?学生开始画图或演算。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能把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有机地联系起来,最后还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生1:9/103=93/10=3/10(米)

生2:9/10=0.90.93=0.3(米)

生3:9/103=9/101/3=3/10(米)

生4:9/103=9/103/1=3/10(米)

生5:9/103=27/1027/109=3/10(米)

师生共同分析每一种解答方法,师:谁能说明方法一的理由?生1:9/10表示有9段,所以把9除以3,得到每一份是3段,也就是3/10;生2:为什么10不要去除以3呢?生3:因为10表示的是整体;生4:因为10表示的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10份,我们在平均分成3份时,整体还是被平均分成10份的,所以分母不变。(同学们在讲解的时候,老师随着画出了示意图。)随着图示的演示,同学们都表示能理解这种方法。师:谁能解释第二种方法?生: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分数的除法,但我们学过小数的除法,所以我把9/10化为小数,这样我就会做了。师:很棒,你们已经能通过恰当的转化利用我们学会了的内容来解决还不会的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师:能解释第三种方法吗?除法怎么会变为乘法的呢?生1:我们在把除法变为乘法的时候,同时把3变为了它的倒数。生2:为什么9/10就不变呢?你的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呢?李响:因为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三分之一。生还是不很明白,黄钺虎:因为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9/10的1/3,9/10的1/3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9/101/3,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这个乘法算式的含义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这样转换。(在同学讲述的时候,老师在线段图上示意,帮助学生理解。)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转换过程中,哪些是要变的?哪些是不能变的?生:除法变成了乘法,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而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只要照写就可以了。师:谁能解释第四种方法?大家都说是巧合,是凑出来的。我示意同学们让这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这位同学说,他看到平均分成3份就去乘以3,结果发现不对,因为从图上看出结果应该是3/10,后来想到27/10只有除以9才可以等于3/10,所以就除以9了。(学生受到分数乘法的负迁移影响,这种迁移又和图形上的理解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了?学生采用了杜撰的方法。)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这名同学懂得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师:第5种方法我们今天不解释,等我们学完了后面的知识再来研究这个方法。

我还没来得及往下讲,文盛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你看7/133,用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就行不通了。老师和学生一道验证,同学们发现了问题:分子除以3得到了一个无限小数,第一种方法确实行不通;那第二重方法呢?同学们在实际计算中,又发现了7/13也不能化为有限小数,因此大家都同意文盛同学的看法,这个题只有用第三种方法来解决最合适,老师示意同学们用第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在同学们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李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当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可以得到一个整数时,第一种方法简单;当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结果不是整数时,第三种方法简单。师:你们真的了不起,不仅学会了方法,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教学反思:首先我深入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从苏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上细致地理解了转化和把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联系起来的教学思路,因此,我联想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分数的认识和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由于我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分数乘法运算的理解,因此我认为我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联系起来。同时,我又看到了一篇教学反思上,写到学生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解决,我认为也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它的出现说明了学生学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想到这里,我决定对教材的情境加以修改,因为教材中出现的6/7是不好转化为小数的,它将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位老师借助分毛线的实物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但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要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过度了,因此,我想通过线段图又和实物紧密联系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线段,并演示得到了9/10米的过程,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唤醒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储备了的知识,由于我的精心设计学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通过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每一种计算方法和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而思维活跃的学生更是对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用实例说明优与劣的原因所在,让大家心服口服,还有的则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我觉得他们是了不起的。就算是学困生也都借助图形语言理解了问题的答案,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正确的,但他们有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找到了自己出错的原因,所以我感觉这样的课堂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在收获。而我所做的就是对问题的设计和对细节的引发思考。当然,我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如:是不是每个问题都给所有的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肯怕是没有实现的;还有,学生出现的第5种方法,我没有及时给学生明确的答复,他们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会不会不理解甚至还会在练习中采用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在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做一些尝试,摘录了其中一些教学片断实录并将引发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一):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改变课首导入情境的创设

师:我们班的48位男同学是建设班级的生力军。今天我们就从他们身上找找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六年七班男同学人数的1/4是多少?

生齐:12人。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根据什么?

生①:把男同学人数48人乘以它的1/4就得12人。

生②: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

生③:12人就是相当于我们一个组的人数!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那这个组人数的1/4又是多少呢?

生齐:3人。把121/4=3(人)。

师:这里出现了两次的1/4,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能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吗?

生齐:不同,因为(大家说成一片)

生④:它们的意义不同。因为他们的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1/4的大小就不同。

生⑤:第一个是男同学人数的1/4,第二个是这组人数的1/4。

生⑥:第一个单位1的量是男同学48人,而第二个是每一组12人。

生④思考片刻:我知道了,单位1越大的,它表示的1/4就越大,单位1越小的,它表示的1/4就越小。

(教师板书出学生两个算式,标出单位1的量后,指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独立分析例2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反思:情境,尤其是承载着再现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现实问题情境,实质上反映了老师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只有同学生发展的实际起点一致时,只有是学生相当熟悉的生活实际时,情境才对学生新知的内化有所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问题情境时,首先要真正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要对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口。

教材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应该说,这一情境的创设基本联系了学生(可能更贴近城市学生)的生活。可是,生活在城镇和农村的大多数学生是不太有很多的零用钱供他们储蓄,而且所谓的小亮、小华和小新等人物也不是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人物。这就无法提供给学生一个让他们非常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也就不能给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认知情感形成强烈的冲击。

因此在我们创设的以表示本班男同学人数为背景的情境中,学生从他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深刻感受到单位1量不同它表示的对应分率的大小也不同,准确地找出单位1,清晰地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就找准了学习材料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当前问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倾向。自然而然地,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例2的自学。

教学片断(二):扩展练习、课后延伸,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下面同学们以分小组合作的形式,找一找在在你们身上或身边可以查得到的数据,并说出他们之间的分数关式计算。比如:这一组4个人笔的支数,然后找出文婷笔的支数是守真的几分之几?守真笔的支数是杨小小的几分之几?杨小小笔的支数又是喻周瑜的几分之几?或者只知道其中一个同学的笔的支数,其余同学根据自己支数与他的分数关系,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猜猜。你们可以充分挖掘你们身上或身边可以查得到的数据。然后请各个小组记下你们觉得最成功或最有意思的一组关系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评出最有价值的创意好吗?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采集在自己身边的数据。教师不断穿插其中,参与组织、指导讨论。约6分钟后,各小组跃跃欲试,准备汇报)

组①:今天项宏带了5元零用钱,凌阳带的钱数正好是项宏的2/5,张潇的钱数是凌阳的1/2,张潇今天带了多少元?[数量关系式是:项宏的钱数的2/5=凌阳的钱数,凌阳的钱数的1/2=张潇的钱数,列式为52/51/2=1(元)]

组②:守国家有8口人,德隆家的人数是守国家的5/8,马卉卉家的人数是德隆家的7/5,周雯家的人数是马卉卉家的4/7,求周雯家有多少人?[列式85/87/54/7=4(人)]

组③:觉明的故事书有80页,周鑫画册的页数只有觉明故事书页数的1/4,而春榆一本小说的页数是觉明故事书页数的6/5,丁烨的一本革命故事书的页数是春榆小说页数的5/8。分别求出周鑫、春榆和丁烨各自书本的页数。[周鑫:801/4=20(页);春榆:806/5=96(页);丁烨:965/8=60(页)]

组④:庆涵有12支自动笔芯,兴凯的笔芯数数是庆涵的1/2,林亮亮的笔芯数是庆涵的1/3,高韵又是庆涵的3/2,猜猜兴凯、林亮亮和高韵的自动笔芯各有多少支?[兴凯:121/2=6(支);林亮亮:121/3=4(支);高韵:123/2=18(支)]

师: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就在你们身边找出这么多的分数关系,实在不简单!课后,你们任意组合几个人,找找在你们的家里、社区中还有很多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们会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是对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巩固、深化与拓展。在设计此项练习时,我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反复机械的训练方法,取而代之是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性开放练习,让学生们去寻找身边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分数关系,创设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组②、③、④的学生能突破例题中固有的分数连乘的框架,清晰辨认中各个分率的单位1,并正确解答。他们已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从课首的创设情境、师生交流到课末的小组合作学习及课后延伸均努力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实景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人人都会学数学的乐趣,并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1

片断一:魔术激疑,感受空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表演魔术:一铁质茶杯中装满水(红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看,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别的哦。

(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观赏量杯中的水上了)

(师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地将一磁铁块放入铁质茶杯中。)

师:(将铁质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还有水吗?有东西吗?

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将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铁质茶杯中,猜猜会怎样?

生:还是满满的一杯水。

师:不见得,老师现在就把水倒回去,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师将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铁质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满后又往外溢出。)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这水很特别,这不,水溢出来了不是。

(学生很纳闷)

师: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铁质茶杯中的水没倒干净。

师:刚才我明明倒给你们看的,里面没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东西。

师:是吗?刚刚茶杯倒着的时候,明明没有东西掉下来,要不,你来查一查。

(生2上台查验)

师:告诉同学们,这茶杯中有没有东西?

生:有的。

师:(拿出磁铁给同学们看)哇,魔术穿帮了。同学们,老师趁你们不注意的时候,在铁质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现在你们知道水溢出来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是因为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的缘故。

师:那为什么茶杯中放了东西,水就会溢出来?

生1: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挤掉一部分水。

生2: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占了一个空间。

师:对呀,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指着教室里的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这三个物体哪个占空间最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

生:粉笔盒占的空间最小,电视柜占的空间最大。

师:看来,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所,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粉笔盒的体积最大,电视机柜的体积最小。

片断二:设置冲突,启迪思维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体积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师:(出示两个物体,一个正方体是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另一个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两个长方体均用纸包围)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我觉得正方体的体积大。

生2: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现在有两派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它们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个物体体积就大。

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从魔术中受到启发,只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这些可都是纸做的哦。

生2: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谁包含的小方块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师拆开两个物体的外包装)现在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它含的小方块的个数多。

师:对呀,谁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老师这边还有两个物体,我们也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比较比较谁的体积大。这样吧,我们分组数,男生数一个,女生也数一个,男生数时,女生不能看,女生数时,男生不能看,是男生先数,还是女生先数?

男生:女生先数。

师:女士优先。你们男生很有绅士风度,请男生闭眼,女生准备。

(师出示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女生(齐数):1、2、3、4、5、6

师:请男生准备,女生闭眼。

(出示由2个大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男生(齐):1、2

师:男生睁眼,刚才女生数了6个,男生数了2个,谁看到的长方体大?

生(齐):女生看到的长方体大。

师(惊讶状):真的吗?(同时出示两个长方体)刚才不是说谁包含的小正方体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急切地):这些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才能比。

师:对呀,要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才能比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统一一下。这种统一大小的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范文 篇12

1、请学生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学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说10米)板书:10米。

2、出题: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你们知道后面的教学楼大概有多高?

讨论: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生1:教学楼的高度是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生2: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启发: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讨论。

生4:10米减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检验一下是对的。

生5;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列方程

4、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应用题大概步骤大家都知道: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进行解方程。其重点是列方程,难点是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本节课也真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教学的。有几个体会值得注意:1、为什么要列方程来解题,学生不知所以然,其实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为今后的代数打好底子。2、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简单,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和我的举例差不多。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用线段图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涉及。在让学生找相等的数量关系时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个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学楼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转换成数学语言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

就是教学楼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或者等号两边对调:

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教学楼的高度

这样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码让学生怎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只是觉得后进生可能会不动脑筋,只会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弄懂数量关系。3、本节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检验的好习惯。

相关文章

  • 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模板 编写课件为教师更好更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课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优质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2023年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模板,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哲理。一、追求平等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 6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00字合集 一、《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篇 《蚁国英雄》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卑微、渺小的蚂蚁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整篇文章条理清...
  • [热搜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夜色》教案简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夜晚图片,...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1000字(精选5篇) 教师将学生领向更壮丽的人生。教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编写。教案内容的涵盖面比较大,如何在教案中体现板书和画图的内容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12-2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