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语文教案《桥》

发表时间:2023-01-01

[教案分享] 桥教案(篇二)。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所在。身为人民教师要学会正确编写一份教案。教案能帮助教师增强教学信心。教案的层次是怎样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教案分享] 桥教案(篇二),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定义标准将桥梁分类;

能够开展研究不同桥面的承受力大小差异的实验。

2、科学知识

知道拱桥的承受力最大,悬索桥次之,平板桥最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体验动手运用工具比感官观察来的更有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平板桥、拱桥、悬索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难点:有效、合理地搭建三种形状的纸桥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结构的桥梁图片;硬纸板;空牛奶盒;牢固的细绳;钩码;筷子;胶带;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桥的特点,并按不同的标准给桥分类

1、谈话:我们的家乡福州是一个临江而建的美丽城市,母亲河——闽江为我们带来了生命之源——水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有河流的地方我们常常能见到桥。

2、提问:课件上显示的是一座跨越闽江的大桥,你们认识吗?

3、学生汇报交流。

4、课件展示福州解放大桥图片,对其做简要介绍。

5、过渡:不仅福州有许多桥,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的桥梁,以各自的特色文明于世,接下来我们进入名桥欣赏。

6、课件展示卢沟桥等名桥图片,简介后提问: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分类吗?要说出分类的依据。

7、学生自定义标准给桥分类并汇报。

8、小结:各种各样的桥,如果按材料可以分为木桥、石桥、钢桥、砖桥、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如果按形状可以分为平板桥、拱桥、悬索桥(吊桥)……(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概括)

二、认识桥梁的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

1、谈话:建筑桥梁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坚固,也就是能承受很重的压力,简称为承重力。现代桥梁的建筑材料基本上是钢筋、水泥等,在建筑材料差不多的情况下,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

2、学生猜测。

3、谈话:到底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4、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中唯一一个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必须保持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5、小结: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桥的形状,其他方面,包括建桥的材料、桥墩的距离都应该保持不变。

6、强调:为了使我们的造桥过程能够顺利,大家要注意:(课件同时展示)

(1)建桥要用牛奶盒做桥墩,纸板做桥面,桥墩间的距离要一致;

(2)为节省时间,3座桥梁可以同时开工。拱桥的拱形必须与桥面相接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吊桥比较复杂,每根细线的长度要相等,先把线系在筷子上,用胶带固定,再把线分别粘在纸板中央;

(3)测试的的时候,当桥梁塌了时要减掉一个钩码才是这座桥的承受力。

7、分组造桥,并做好测量的记录(教师深入各组,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保证“施工”顺利)

8、提问:通过比较,哪一种桥的承重力最大?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10、提问:你认为桥梁的承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1、教师归纳:桥梁的承重力与其形状有关。拱桥最结实,因为它把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吊桥又比平板桥牢固,平板桥最不牢固,因为它的桥面没有支撑结构。

【板书设计】

建桥梁

一、给桥分类

按材料分:

按形状分:

《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 ……

二、《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认识桥梁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

《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建桥梁》教案设计

平板桥 拱桥 吊桥

承重力比较:拱桥>吊桥>平板桥

编辑推荐

[精品]《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通用


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每个老师在工作中都要编写教案。书写教案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思路清晰,效果肯定会提升。是不是有很多人觉得教案很难写?也许下面的“《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正合你意!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篇1

设计理念

《匆匆》一文是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文章用细腻的笔调叙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已流逝的时间的惋惜,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诘问。文章语言优美,尤其适合朗读。

读这样的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且别说九十岁的读者和十岁的读者理解不同,就是同一年龄段的读者也会因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同或理解能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学生搭建读文、悟文的平台,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得──能读的同学展现自己朗读的魅力;善悟的同学交流自己感悟的心得,在读与悟的交融中,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本文是一篇精品散文,人人都能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好,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可能每个都有相同的理解。因此,课堂上应该怎样读好这篇课文作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个性化感悟与有感情朗读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

一、读题释题,引入情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匆”字,引导学生体会“匆匆”的含义。)

2、大家预习了课文,说说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觉。

二、交流学法,初读课文

1、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样的文章?(板书:美文)

2、可以说,不同年龄的人都能读这样的文章,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师顺势引导,美在内容、感情、语言。)

3、对这样一篇美文,大家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它?

(生交流学习方法,师归纳。)

⑴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动自己。

⑵也可以通过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来打动听众。

板书:

通过美谈、美读,打动别人

4、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再悟,深入交流

1、不管是美读的同学还是美谈的同学,都要用心去读,去谈。

2、默读课文,感悟课文。

3、交流感悟所得。

四、拓展感悟,适时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这样一篇精美的文章,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对你自己说点什么?或者对同学们,或老师说点什么?

板书设计

内容谈

感动自己

美文感情美打动别人

语言读

《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认真改正,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教学重难点

1、认读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背诵课后《背诵积累》。

畅所欲言。讲授新知1、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2、范读课文,提出要求。

3、解决汉字词及难读句:

⑴出示带汉字的词语。

⑵认读汉字、组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⑴个别指导朗读。

⑵反馈朗读。

5、细读课文:

⑴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

指名把这一段的内容讲一讲。

⑵第二、三自然段:邻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劝他的?谁来读一读?

他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第三段。

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分角色朗读这两段。

⑶第四自然段:他不听劝结果怎样?

⑷第五自然段:指名读

他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改正,还晚不晚?

畅谈他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齐读课题,畅所欲言。

边听边注意课文中的难读词句

自由练读、自荐读、轮读。

自由练读课文。

轮读课文、互相指正。

自荐读、畅所欲言。

自荐发言。

自荐读。

自荐读。

畅所欲言。

同桌读。

畅所欲言,自荐回答。课堂小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析本文写作方法。

师: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自由读。

畅所欲言。

自荐回答。

布置作业1、练习给汉字组3个词,并选择其中一个词造句。

2、练习讲这篇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

结果又少再没丢

《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篇3

设计说明

《孔乙己》是一篇传统经典小说。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的鲜明特点,对学生把握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教法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读,以研读探究为主。安排三课时(后两节连堂为佳)。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履历表的方式,整体把握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特点。(第一课时)

2、从文本切入,分析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二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曾对他的朋友说,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阿Q、祥林嫂、闰土、狂人……如此众多的经典形象,为什么鲁迅会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人的形象的呢?认真阅读课文之后,你们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2、整体把握:

⑴从填写履历表入手,总体把握人物特征。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经历主要工作成就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

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教师可先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点说明:

“社会关系”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生活经历”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事;表达要准确清楚,可以使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要注意把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罗列出来。

⑵孔乙己几乎是在众人的嘲笑中度过一生的,可以通过分析文中不同的笑,揭示人们的冷漠麻木和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以乐写悲,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却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从笑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看到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也是人性的。)

⑶从作者写孔乙己的手入手,看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对孔乙己双手的描写,贯穿着小说的全过程。孔乙己这样一双能写一笔好字的手,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了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孔乙己的手”是一条非常鲜明的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它可以串起人物和情节,串起叙述和描写,串起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小说的思想内涵。

⑷从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入手,品读这些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起到的重要作用。

3、重点、难点突破:

⑴孔乙己姓甚名谁?为什么一个读书人没有名字?

⑵孔乙己为何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最后出场时“穿一件破夹袄”,长衫哪儿去了?

⑶“窃书不能算偷……”仅仅是孔乙己的狡辩之词吗?

⑷如何理解文末“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话中的矛盾?

⑸“我”是鲁迅吗?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可以从中选择两个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四、拓展延伸

在网上搜索,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多类似《大话西游》性质的现代版《孔乙己》,组织学生对这种随意改编名著以达到搞笑目的的做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课《匆匆》。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⑵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读悟结合、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3、解决办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诗歌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同学们读到六年级一定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请大家注意听。看你能出这首诗歌中听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时间相关的散文《匆匆》。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检查性朗读):

指名5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朗读的时候,大家边听边看边想,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

学生评议。

师相机板书生字词。(注意评价)

从这篇课文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个人朗读,找重点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时间在无声无息中匆匆流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

谁来读一读。(2人)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用CAI出示句子: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读了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也可以抓住写作手法来谈自己的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引导生自己谈。)

请你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自己读悟。

指名朗读,试着读出时间的悄然流逝。(2~3人)

师范读后,全班齐读。

4、教师指导朗读:

师引导:是啊,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悄然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呢?(慨叹与惋惜)你从哪里知道的呢?(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相机出示。

那么什么叫“头涔涔、泪潸潸”?

文中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而惋惜流泪。)

谁来读出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两句连起来读。

(读后学生评议。)

全班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引导:

是啊,时间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那作者在第三段又是如何具体地描述他去来的匆匆的?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述时间匆匆流逝的?谁来读?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便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再次指名朗读。

3、读了这几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可以抓住字词简单的说一说。(引导生谈)

4、是啊,作者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小事的描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逝了,写得多朴实,多好啊,让我们再次在读中品味吧,自己读悟。

5、指名朗读(2人)。

6、是啊,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中悄然流逝,难怪作者要说: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7、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让我们展开想象,说说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在不知不觉溜走的。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可以相互的交流一下。

(比如:……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指名来说,评价及时。

五、朗读、背诵升华

1、放朗读录音,欣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碰到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伴奏朗读。

4、现在大家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下来呢?你可以背一句,聪明的,你也可以把全段背下来。

5、背诵(个人,也可以喜欢的一起背。)

板书设计

匆匆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时间流逝轻轻悄悄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篇5

一、课文悟读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令人痛惜!

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令人叹服!

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二、亮点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探究学习: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探究学习: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探究学习: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探究学习:“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选题设计

1、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⑵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⑶ 《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2、从屈原的作品看“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研究方法:

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应立足“楚辞”本身,将研究的领域拓展扩大到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参读书目:(同前一题)

《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篇6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本课时主要安排了品味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和探究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两个环节,希望学生能与教师、文本之间产生对话过程,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得到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安排小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孔乙己》全文不到3000字,凡读过此文,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形象。阅读此文,需从语言、人物、主题三方面进行赏析,才能真正领略到鲁迅小说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不妨陪伴满怀着问题与好奇的学生,透过文中充满着“笑声”的几个真实的场景,试着去追寻鲁迅笔下那个已经走远的时代,去亲身感受一下孔乙己的生存环境,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跟随“大约的确死了”的孔乙己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探究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3、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主题,探究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源。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画像和咸亨酒店的资料。)美的东西让人深思,美的东西也让人留恋。鲁迅的《孔乙己》就是这样。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学习新课

1、析人物,体会其悲惨命运。

⑴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是第几段?

明确:第四段。

⑵从文中看,孔乙己的身份有什么与众不同吗?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⑶“站着喝酒”和“穿长衫”分别表明什么?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关语句具体说明。

⑷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背景,那么孔乙己究竟有怎样的遭遇?他又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可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提示:作者写了孔乙己的哪些语言、神态、动作、外貌?

明确: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总之,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⑸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乙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脸色黑而且瘦,腿被人打折了,穿着破夹袄,面孔很颓唐,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喝,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2、品主题,探究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讨论: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明确:“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所以“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作者正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

3、扩展延伸,对比阅读:

请学生回忆上学期所学课文《范进中举》一文,将范进中举后的有关情节与本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异同。

明确: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都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三、作业设计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以后”为题续写小说。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桥》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教材分析

《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培养调查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上集市调查、收集、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行动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书面描述归类和评论。

教师:

1、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2、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一周的搜集都搜集到哪些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呢?请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教师播放录音、录像)。吆喝声于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从作者缓缓的追忆中体味愉悦和怀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三、学生默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很多吆喝声,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吆喝声首先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其次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

追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学生朗读相关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卖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2、课文思路清晰,这要归功于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请找出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并谈谈其作用。

⑴“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⑶“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⑷“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4、按课文思路分段,概括各部分内容。(见板书设计)

四、品味语言

1、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明确:(乙)对吆喝的描写,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者从这门“戏剧性”的艺术中,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走进富有京城特色民俗风情的世界。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学生自选例子品析)

五、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六、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板书设计

(1~3)引出话题(乐器表演声乐表演)

(5~9)从早到晚

吆喝(4)介绍吆喝声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教案:掌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残、犹、豫、眶、稳、绪、鞠、躬、寂、寞;积累8个词语:掌声、取笑、轮流、犹豫、眼眶、稳定、情绪、寂寞。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热烈”、“寂寞”、“经久不息”、“犹豫”等词语。

3.能围绕重点句子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4.感受“掌声”的魅力,增进同学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说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听到掌声呢?

生自由回答,师补充点拨。

(如:生说:演员表演结束,观众会给他们掌声,师及时点拨:是啊,那是对演员的表演表示感谢;生说:校长在升旗仪式讲话完毕,我们给他掌声,师及时点拨:那是对领导表示尊重;生说:小朋友课堂上回答问题回答得好,我们会给他掌声,师说:那是对他表示鼓励……)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和掌声有关的课文。

板书:27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学习小建议”预习课文。出示媒体:

(1)轻声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口头完成形近字组词。

残()犹()眶()鞠()

线()优()框()掬()

(3)边读边思:课文写谁获得了掌声?获得了几次掌声?

2.学生交流、反馈预习情况

(1)出示媒体:生字:残、犹、豫、眶、稳、绪、鞠、躬、寂、寞

抽读生字,正音。音:眶残(眶是三拼音,残是前鼻音)

形:豫(注意左半部的笔画,不要多加一撇),书空。

(2)出示媒体:词语:掌声、取笑、轮流、犹豫、眼眶、稳定、情绪、寂寞

抽读词语。

(3)出示媒体:形近字组词

残()犹()眶()鞠()

线()优()框()掬()

双人小火车口头辨析组词。

(4)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5)交流:谁获得了掌声?获得了几次掌声?

三、细读课文,学习提问

1.小君获得的两次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2.学生交流后,媒体出示句子:

不知是谁带的头,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君的眼眶红了。

当她演讲结束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3.学生轻声读句子,质疑。

(可能提的问题有:为什么第一次掌声会热烈、持久?为什么第二次掌声会经久不息?)

4、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师:想一想,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请你们轻声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到有关句子,用曲线划出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小君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慢地站了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3)指名读句子,想一想:“犹豫”是什么意思?

(4)小君犹豫什么呢?默读第一、第二小节,然后根据这个句式同桌说一说。

出示媒体练习:

小君犹豫了一会儿,她想:如果我上台,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_______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师及时点评。

师:尽管小君犹豫了一会儿,最后她还是鼓足勇气、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同学们送给她热烈、持久的掌声是对她的——鼓励(支持)。

板书:鼓励

5.师:难怪小君激动得眼眶红了。谁来读一读这几句句子?

出示媒体句子:

小君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慢地站了起来,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不

知是谁带的头,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君的眼眶红了。

(1)指导读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2)指名读句子,男女生比赛读,体会小君激动的心情。

6.师: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是同学们对小君的鼓励。第二次掌声为什么经久不息呢?请你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找找答案。

出示句子: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当她演讲结束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学生交流。

师:故事真动人,老师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加上她的普通话也很好。所以同学们又送给她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次掌声其实是对她的——赞赏。

板书:赞赏

7.谁能带着赞赏的语气读一读描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

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第一次掌声是同学们对小君勇敢地走上讲台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对她出色的演讲表示赞赏。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掌声对小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齐读第三小节。

8.师:那次演讲以后,小君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成了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交流后,出示句子:那次演讲以后,小君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开始和同学们交谈、游戏,不再那么寂寞。

(1)这里的“寂寞”你能换一个词语吗?(孤单、冷清)

(2)“不再寂寞”就是她不再孤单、冷清了。

板书:寂寞不再寂寞

9.小君真的变了!请小朋友用填空的形式来说说小君的变化:

出示:小君真的变了!演讲前,她________________,演讲后,她_______________。是同学们的掌声______________。

同桌互说,指名说。师及时归纳、点评。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掌声》,知道了掌声使范小君这么一个残疾学生从一个寂寞的、不善于和人交往的人变得不再寂寞。她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我们的生活需要掌声。因为掌声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鼓励和赞赏,能使人变得更乐观、更自信。

出示句子:掌声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鼓励和赞赏,能使人变得更乐观、更自信。

齐读句子。

师:祝愿你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掌声响起来。

3、复习字词。媒体出示:

生字:残、犹、豫、眶、稳、绪、鞠、躬、寂、寞

词语:掌声、取笑、轮流、犹豫、眼眶、稳定、情绪、寂寞

(1)双轨小火车。

(2)抢读词语。

板书设计:

27掌声

鼓励赞赏

寂寞不再寂寞

教学后记: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继续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更是至关重要。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范小君同学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时候,教师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节,在了解范小君身患残疾的情况的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她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就是这样,在读的基础上加强理解,在理解之后加深感悟,才能真正地读懂文本,体会文本的主旨。

《观潮》教案(篇二)


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当下一阶段的教学即将开始时,也是时候准备教案了,教案内容很新颖,组织得很好,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观潮》教案(篇二)”,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教学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内容。

3、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自然千姿百态,令人神往。前面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领略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没和凄婉美;领略了陶弘景笔下人间天堂的美景;领略了苏轼笔下平常地方月夜的美。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周密给我们带来的钱塘江大潮。(出示课题《观潮》)

首先我们来欣赏几幅钱塘大潮的图片,然后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学生观看,发言]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周密是如何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掌握几个生字:

雷霆 震撼 吞天沃日 艨艟 倏尔 一舸无迹 鲸波万仞 珠翠罗绮 僦赁

2、齐读课文。读完后纠正字音及朗读停顿。

3、继续检查预习,请同学说说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多媒体出示有关内容)

4、请同学提出预习中有关翻译的疑难。

5、用“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翻译全文。

三、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概括,教师明确:

1、翻江倒海图

2、水军操练图

3、吴儿弄潮图

4、观潮盛况图

四、赏读课文,思考:文章用了哪些手法表现出事物的特点?每组赏读一段,全班交流。

小结:文章用了准确生动的词语,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的手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水上表演的精彩和观潮的盛况。

五、布置作业

《纸桥》大班教案之五


教师是真正推动社会提高的精神巨匠。老师应该做好教案为上课打好基础,通过编写教案可以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编写教案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呢?或许你需要"《纸桥》大班教案之五"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制作不同形状或结构的桥面。

2、感知体验纸桥的结构对其承重力的影响。

3、学习做简单的记录,愿意表达自己在小实验中的猜想与发现。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一定的折纸经验,会折叠小扇子之类的东西。

物质准备:纸杯2个、彩色卡纸4张、积木块若干、关于各种桥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知道的桥

1、你看到过桥吗?你知道的有哪些桥?

2、(出示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木桥、竹桥、石拱桥、吊桥)

3、看了这么多的桥,那你知道桥有哪些部分组成(桥墩、桥面)

二、试验任务:我的猜想

(一)提出问题

1、今天我们就要用以下的操作材料来制作自己的小桥。我们需要取一张纸铺在桌面上,将两个纸杯分别倒立在这张纸的两条短边上,"桥墩"准备好了。接着取一张纸搭在"桥墩"上作为桥面,小桥就搭好了。

2、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取1块放在小桥的中间,试一试这座桥结实吗?注意哦,需要把积木放在桥面的中间位置,不要把积木放在桥墩上。

2、好,我们发现了什么?一块积木放上去这个桥面就怎么样了?那我要是再放一块积木这个桥面会不会塌了呢?

(二)、认识记录表

1、出示记录表。今天我们就要来验证三种不同桥面,找出哪种桥面最结实并可以承载最多的积木。

2、表格有三部分组成。第一栏是表示桥面的形状。直线表示桥面的纸张是平的,U形线表示桥面的纸张折成了U形,连续的折线,表示桥面的纸张是经过反复折叠的。第二栏是请你来猜一猜每个桥面能放几个积木块,我们可以用数字或圆点表示。第三栏是记录验证的结果。可把每个桥面实际能承载的积木数量记录在上面。

3、我们先来猜想一下吧。你觉得直线桥面能承载几块积木,把你的猜想数字写在纸上,交给我。幼儿填写上交,我们展示在黑板大记录表上。

三、操作改进:我的结果

1、我们对这三个桥面的承载性都进行了猜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请你记住自己的猜想结果。我们现在动手来验证吧。

2、直线桥面我们知道是直接放一张纸上去的,那么U形桥面我们怎么制作呢。(教师师范)将长方形纸的两个长边向内翻折后立起来,然后搭在桥墩上。积木放在哪里?

连续的折线桥面就像扇子一样折叠。

3、幼儿操作: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一份材料,你可以把框放在地上,桌面上进行操作,同时将操作验证结果记录好拿到上面黑板上来。

4、幼儿动手操作,结果书写张贴在黑板上。

四、小结:

1、验证完的小朋友可以将材料整理好放在桌子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大家的验证结果。

2、我们今天搭了几个纸桥?哪种纸桥最不结实,哪种纸桥最结实?为什么?

3、你的猜想和试验结果一样吗?

4、今天的纸桥想要把它压变形所需要的力量同它的形状有关系的。一般来说,越长的物体、越长的纸越容易弄弯。我们把纸折叠了以后,折痕的改变分散或抵消一些外来的压力。所以纸也可以承受较大的重量。承重能力即取决于材料,更取决于结构。

5、你看,要是用我手上这些纸来做桥面的话,你觉得承重会不会更大呢!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优秀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要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合格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课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二年级】

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

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三年级】

课内知识: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课外趣题: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四年级】

课内知识:(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课外趣题: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五年级】

课内知识: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课外趣题: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二年级】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解答:本题的规律为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乘积,因此应该填7。

【三年级】

1.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个人,而这一行一列必有一个人是重复的,所以减少的人数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答:第一个去掉的数是18×7-19×6=12,第二个去掉的数是19×6-20×5=14,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2×14=168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级】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解答:在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则原数列的第10项之前共插入了3×9=27项,故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10+27=37项。

【五年级】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解答: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就是它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因此按照题目中的操作办法,每个数最后都会变成它除以 9的余数。连续9个自然数除以9的余数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说明这20xx个数中除以9余2的有224个,余3的有223个,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个数中,2比3多。

相关文章

  • 分享玩具教案小班1000字通用 教师应该尽量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内在趣味性,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大量的阅读分析优秀教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编写一篇优秀的教案,你需要做到这几点或许你需要"分享玩具教案小班"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时间:12-31 玩具教案小班    
  • [课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优秀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要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合格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
  • 《袋鼠》音乐教案(篇二)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教师在上课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借助教案能了解本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和地位,知道怎么写教案吗?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袋鼠》音乐教案,欢迎你阅读与收藏。活动目标能创编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内容。体验表现袋鼠妈妈的动作和表情的乐趣。活动准备袋鼠妈...
  • [教案分享] 还物的教案之三 勤于给一棵棵稚嫩的幼苗松土、浇水、捉虫,园丁终将迎来争奇斗妍的春天。编写教案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纲扣本,具有科学性。你是否也在寻找优秀的教案范文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 还物的教案之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活动目标:1、练习双腿夹物跳的动作,...
  • [课件分享] 《采花》教学思考1篇 熊妹妹采花这是一个非常长又非常好听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占领了大量田地却不肯耕种的懒惰的大熊,一个是没有田地可耕种却很勤劳的兔爸爸,兔爸爸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向熊借地,并与熊达成三次协议,熊三次不同的回答得到却是一样的结果。最后,在兔爸爸的良苦用心下,熊决定自己耕种,最终大家都过上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