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

发表时间:2023-01-02

高中数学教案2500字。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在新授课程内容前,一般会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体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高中数学教案25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扩展阅读

中班数学教案拼搭简短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图形进行拼搭。

2、发展小朋友的想象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片,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 找图形(把各种颜色、形状不同、小不同的图形片放在一起)

(1) 一组拿正方形,第二组拿绿色长方形,第三组黄色三角形,第四组蓝色圆形,第五组梯形,第六组码圆形,看看哪组拿得又对又快?

(2) 请每组幼儿分别拿5个红圆,6个黄正方形,8个绿梯形、7个蓝三角、4个红半圆。每组一个幼儿在按要求拿的时候,其他幼儿在该幼儿拿好后要他数一数,看他数得对不对?“(幼儿积极性很高,动作较快,也有一个组总是在最后,可组里的成员都在忙,着找图片,着数图片。)(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考虑本班有这学期新来的幼儿,有的幼儿照着图形会找出同样的图形来,但如果老师叫他自己拿一个图形来,可能要找半天,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混洧,梯形也不能很快找出来。通过这两个操作活动,一是助幼儿复习图形,二是助幼儿复习正确地数实物。)

2、 拼一拼,说一说,记一记。

教师为幼儿提供图形片,老师说一个东西,让幼儿来拼,拼好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拼的?每种图形用了几个,记录下来。

(1) 请幼儿拼一个小人。

我在巡视的时候,有个叫王志鹏的孩子对我说:“老师我拼了一个女的。”我当时只是看了一下,随口说了一声“不错”,但心想:为什么是女的?随后又去看其他幼儿拼的情况,这时由于受王志鹏小朋友的启发,我注意看其他孩子的,发现了孩子们拼的小人各有不同,全班只有几个孩子和别人拼的是一样的,其他都不相同。

拼好后,我就先请王志鹏说一说,他是怎么拼的?王志鹏说:“我用圆形拼了这个女孩子的头,用正方形拼了她的身体,用长方形拼了她的手,用梯形拼了她的裙子……”张洁说:“我也拼了一个女孩子,是圆形拼了她的头,三角形拼了她的手和身体,梯形拼了她的裙子,腿被裙子挡住了。”也有好多是拼的女孩子,但他们不是体现在裙子上,而是体现在头上,如赵磊用两个半圆拼女孩子的辫子,冠晔是用两个圆拼了辫子……(就拼一个小人,幼儿就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了不同的女孩子而且每个孩子都能把自己拼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果孩子不说给你听,你可能粗看一下还不能明白,但经孩子这么一讲解,当时真是恍然悟,正如瑞吉欧所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2) 拼一个房子幼儿有的拼了三角形的房顶,有的拼了梯形的房顶,有的拼了长方形有房顶……有一个窗子的,有两个的窗子的;有单扇门的,有两扇门的……各式各样的房子呈现在你眼前。

(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幼儿拼房子该用什么图形来拼,而随幼儿用什么来拼,正因为这样,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幼儿都好像是建筑师,造出了各式各样很美的房子,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活动总结

活动思:

1.让数学变成好玩的,有意思的。

为什么学生喜欢这节活动课,因为这节课直观形象,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好玩。所以,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等就是让数学变得好玩一点,学生积极性才高。数学教学应该向语文课学习,让学生能感知数的灵动,让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2.数学要多让学生操作。

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会更深。滚一滚,如果要对低年级的学生说是很难说清楚的,但学生动手滚一下,不言自明。包括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就是让学生多操作。

3.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有人说感觉器官用的越多,记得就会更牢固。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手去摸,动手去堆,用眼睛观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

4.了解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

低年级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时,有时候不太准确,这时候就不要强求学生记住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等一等,现阶段只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就行了。如平面,曲面等。

5.放手让学生讨论。

不要小看这些小孩子,他们思维活跃,想法多样,只要你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精彩演绎。在搭一搭这个活动中,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搭出哪些物体,学生搭出了很多新奇的造型,我都给与了肯定和表扬。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1100字10篇


同样是教师,如果快人一步,就会成为优秀的老师,课堂是教师的“演武场”,教案是必须的。教案的编写应该是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写教案有什么技巧呢?栏目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起床”活动,学习5以内数的形成、数数、认识数字5。

2、激发学数学的兴趣,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5的圆卡和数字卡若干。

2、幼儿用彩笔和练习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帮助我们的小娃娃。师:娃娃要起床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娃娃好吗?(好)

(1)穿衣服:边给娃娃穿衣服边说:1件衣服添上1件是2件,2件添上1件是3件…?(小朋友一起点数)

(2)扣纽扣:我们来数数,扣了几颗(4颗)再加上1颗是几颗?

(3)梳辫子:我们帮娃娃扮维吾尔族人,边梳边数1、2、3、4(复习4以内数)的形成。

(4)系鞋带:帮娃娃穿鞋带孔提出:已经穿了几个?(4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

(5)老师:我们帮娃娃穿衣、扣纽扣、梳头、系鞋带,并学习了数数,今后我们自己穿时也可以边穿边数。

2、认识数字:5

(1)5件衣服、5粒扣子、5根小辫、5个鞋带孔可用几个圆点表示?

(2)观察、讨论:“5”像什么?

3、老师请幼儿涂色:今天老师给了许多礼物,请小朋友找出可以用数字5表示的礼物涂上美丽的颜色。

4、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与“5”有关的物品并作统计记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各位老师的评析,达到了教学目的,本节课的优点就是幼儿大部分都能参与活动,不足的地方就是有一小部分幼儿没有被调动起来。通过各位评课老师的点评,如果重新让我再上这节课,我根据幼儿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探究合作学习。再创新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保护能力弱得自尊和积极性,让全体的孩子得到锻炼和发展。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4。

2、手口一致地正确点数物品。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糖果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1、出示数字看片,与数字宝宝打招呼。

你认识这些数字宝宝吗?

他们是谁?跟这些数字宝宝打招呼。

2、这些数字宝宝像什么?

二、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几,幼儿就拍几下手。

师:宝宝的眼睛看清楚,看到几,拍几下。

三、数一数

1、宝宝们真聪明,都认识了数字宝宝,数字宝宝奖励你们,请你们吃糖果。这些糖果数字宝宝都给你们分好了,你听好了,不要拿多了,也不要拿少了。在你的椅子上找找有没有数字宝宝,数字宝宝是几,你就拿几粒糖,别弄错了。

2、幼儿根据数字卡拿糖果。(重点关注:幼儿点数拿糖果)

3、看看糖果拿对没有,互相说说、数数你拿了什么好吃的糖。

跟数字宝宝再见。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3

【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认识门牌,说说大家对门牌的认识与了解;

第二环节利用在逐一递进的对房间号的认识与探索中,在送信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能按指定的序数来找到相应的位置;

第三环节,运用六层的楼房增加楼层的层次与房间,激励幼儿的挑战。

【活动目标】

1、在理解4以内序数的基础上,了解数字在序列中位置的不同意义。

2、在送信的游戏情境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报贴。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门牌号码

1、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些数字?

2、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3、门牌号有什么用呢?

小结:原来“几零几”的这些数字表示门牌号,方便大家知道家在哪一间。

二、给小动物送信——在送信的情境中引导幼儿按指定的序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1、这是一幢小动物住的楼房,谁来数一数有几层?一楼在哪里?

(从下往上数楼层,巩固幼儿在纵向方面序数的经验。)

2、每一层有几间房间?(从左到右数房间,巩固幼儿在横向方面的序数经验。)

3、认识门牌号

从左往右,一楼的第一间是101,前面的1表示楼层,后面的1表示第一间房间。

听明白了吗?前面的1和后面的1个各表示什么?

小结:前面的1表示一楼,后面的1表示第1间房间,所以一楼的第一间就是101。

谁能帮我找找201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的?

小结:原来门牌上的数字有秘密,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三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

403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4、快速寻找:小老鼠住在X0X?

303是谁的家?

5、幼儿操作:给小动物们寄信

要求:看仔细,看清楚门牌号码,请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信都送完,不要送错哦!

6、分享交流:我们来看看信都送给动物朋友了么?

三、提升难度——高楼送信。

瞧,这里有一幢楼,比刚才小动物的家大多了,楼层高了,房间多了,你能把这么多的信都送对么?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4

教学内容:比较大小、长短、高矮

教学目的:1、使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长短和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矮。

2、使幼儿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大小长短和高矮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仪器: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幼儿对实际生活中大小.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幼儿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分别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幼儿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种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大小‘长短”、“高矮”。

(1)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幼儿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

4、小结

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大小.长短、高矮的,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大小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1”和“许多”,能用短句表达“1个XX”、“许多个XX”。

2、会用视觉、触觉等感官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备1个水果,并知道其名称。

2、切好的水果3~4盘,红、黄篓子各一只(红篓子里有1个水果,黄篓子里有许多个水果)。水果(色彩鲜艳、品种多样)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感知1个物体。

介绍自己的水果——水果宝宝真可爱啊,你带的是什么水果啊?带可几个?

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硕果后,将水果放在桌上。

说说发现——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这里有许多种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他们有大、有小、,有不同颜色。

2、猜猜说说,区别“1”和“许多”

猜一猜——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拿出红、黄两只水果篓子后请幼儿睁开眼睛,提问:猜猜篓子里面有什么?

说一说——红篓子里面有什么?有几个?黄篓子呢?(鼓励幼儿说出:1个XX,许多个XX。)

3、送水果,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实践操作——红篓子里只有1个水果,怎么办?

幼儿想办法往篓子里送水果,边送水果边说:我送了1个XX……

自由交流。

教师:红篓子里原来只有1个水果,现在有多少呢?

篓子里有许多水果,引导幼儿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活动延伸:尝请幼儿在水果盘中自主的选择一块(片)水果尝一尝,并说一说所尝的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6

一、活动目标

1、复习认识5以内的数,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手口一致点数。

2、能按数取物,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3、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力量,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发展。

二、活动准备

各色不同的夹子若干。

幼儿人手一份学具:橘黄、绿、蓝夹子各5个,1——5的数卡。

教师用1——5大数卡,橘黄、绿、蓝夹子各5个,数字火车。

三、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夹夹子,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通过夹夹子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手口一致点数。

a、第一次游戏:复习1——5以内手口一致点数。

老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夹夹子。

请幼儿帮助老师点数,边数边把夹子排成一排放在地板上。然后请幼儿数一数你夹了几个?也把它们请到地板上排成一排。”

b、第二次游戏: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并和老师比较多少。(单一物体比较多少。)

请幼儿先帮助老师点数老师衣服上的夹子,边数边把夹子排成一排放在地板上。幼儿数自己的夹子 “谁和我一样多的请举手。”“谁夹的夹子比我多的,你夹了几个?”老师表扬夹夹子多的幼儿。

c、第三次游戏:分色点数,并比较多少。(按三种颜色比较多少。)

教师延长夹夹子时间,帮助幼儿体验成就感。数一数每重颜色夹子有几个?哪一种颜色最多?

3、给数字宝宝找朋友,引导幼儿进行数物分配。

(1)出示数字卡片,复习认识1——5以内的数。

(2)给数字宝宝找朋友,看看卡片上是几,想一想应该给它送几个夹子?教师示范操作一次

(3)请幼儿找出自己的数字宝宝,帮所有的数字卡片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检查幼儿的完成情况。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进行排序。

4、数字火车,引导幼儿集体进行数量的分类。

教师用变魔术的方法引出数字火车。认识数字火车上的字。

(1) 把数字宝宝和夹子送到相应的车厢乘坐。

(2) 将剩下的空篮子整理放在最后一节车厢里。

(3) 老师开火车带领幼儿走出教室。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2、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能用三角形组合,变化出新形象。

活动准备

兔子、萝卜、蘑菇图片,幻灯片,图形拼图2幅,各类几何图形散放到桌子上,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利用体态动作复习3的数数。

拍手拍手,123;拍头拍头,123;拍肩拍肩,123;拍腿拍腿,123。

二、小兔子找食物。

“小兔子出去找食物,走着走着,采到了一个大蘑菇。又继续走,找到了一个大萝卜,小兔子带着蘑菇和萝卜,高高兴兴回家了。”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找食物所走的路线,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三、认知三角形特征。

每人从各种图形中找出一个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进一步感知图形特征。

四、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

1、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哪些物品像三角形。说一说,自己见过哪些像三角形的物品。

2、观看教师搜集到的像三角形的物品图片。

五、小小魔术师。

1、观察三角形拼图。说一说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2、我是魔术师。

幼儿用三角形拼摆,教师巡回指导,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3、互相欣赏,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8

感知4以内的数量

活动内容:

感知4以内的数量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能按数取物。

2、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分类能力。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透明的袋子若干个(贴有2-4的圆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糖果;贴绒动物卡片四只;货价三个;

活动指导:

1、小猪的“旺旺食品店”要开业了,激发幼儿的兴趣。

“我是只快乐的小胖猪,下午我的“旺旺食品店”就要开业了,食品店里的糖漂亮吗?是什么颜色的?我一个人忙不过来,瞧,我的好朋友都来帮忙了。”(兔子、小狗、小猫)

“有几只兔子?几只小狗?几只小猫?”

“两只兔子和招牌上的什么东西一样多?三只小狗和谁一样多?四只小猫和谁一样多?”

“小动物们说要帮助小猪包装糖,小朋友愿意一起来帮助小猪吗?

2、帮助小猪装糖:

(1)“包装时,小朋友要先看清楚袋子上有几个圆点?是什么颜色的?然后就装上和圆点一样多颜色相同的糖。”

(2)“小朋友把糖装好后,可以和旁边的朋友说说:我装了几个什么颜色的糖。也可以互相检查装对了没有。”

(3)先请幼儿互相交流:我装了几个什么颜色的糖?请几个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老师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3、帮助小猪将糖果按货架上的标记归类摆放好。(难点)

(1)请幼儿看看货架上有什么标记?(画有糖的卡片标记、数字2、3、4)

(2)货架有几层?每一层有什么标记?(颜色不同)

(3)提出糖果摆放要求:两个糖就摆在和它一样多的货架上,红颜色的糖就摆在红色那一层。

(4)幼儿分组按标记摆放。

4、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帮助小猪把糖归类摆得这么整齐,小猪说谢谢小朋友,下午我们一起玩食品店的游戏,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来唱首歌庆祝食品店开业,好吗?”

游戏规则:当老师唱3个朋友围成圈时,三个朋友就要手拉手围成圈。

5、活动延伸:

(1)请幼儿饭后检查食品店的糖有没有摆错的。

(2)下午请幼儿来玩食品店的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把数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在最后一个活动中,教师针对班级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的不同,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数量卡,找到相应的糖果,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个环节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9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制作颜色标记。

活动准备:

教具二色圆片6个(3个红片,3个绿片。),方格2个,彩色笔,制卡纸。学具第一、二组:人手1盘三色花片(3个红片,4个绿片,3个蓝片。),每人1个计算盒,彩色笔若干支,卡纸若干张,第三.组:人手l套图形片(见图二),每人1个计算盒,大小、形状、颜色标记物每人各6个,操作卡片2、3;第四组:人手l套塑料小动物(3种,数量分别为1,2,3。),每人点卡3张(数量分别为1,2,3。)、计算盒1个,操作卡片1l;第五组;人手1张实.物排序材料纸及实物卡片(4张,见图三。),操作卡片13。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 按颜色特征分类。

出示圆片,“这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二个方格,“这两间房子是片片的家,谁会把片片送回家?相同的片片要住在一起。一边送要一边说:什么片片我送你回家,什么片片和什么片片住在一起。”请个别幼儿在绒板上操作。“谁能说说这两伺房子里住的都是什么片片?”(红片片,绿片片。)

(2) 学习制作颜色标记。

想想给每间房子放一个什么样的标记来表示这里住的是什么片片?”指红片片、绿片片,“谁来做这个标记?”帮勘个别幼儿用红色笔、绿色笔在卡纸上涂色,(见图一)“这是什么标记?送给谁?表示什么意思?”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为花片做标记。

“把相同颜色的花片放在一起,看看是什么颜色的花片就做什么颜色的标记。一边送标记,一边要说:什么色花片,我送你什么色标记。”

第三组,送片片回家。

“把相同的片片放在一起,再为片片找标记,一边送标记一边说:什么色片片,我送你什么色标记。”

第四组,给动物送点卡。

“先把相同的动物放在一起,按每种动物数目的多少排队,再给动物送点卡,边送边说:几只动物送几的点卡。”

第五组,给卡片排队。

“先说说材料纸上前面的卡片是怎样排队的?后面接着应该排谁了?卡片排完后,再从前到后地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的。”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重点观察第一、三小组小朋友的活动情况。

3.活动评价。

(1) 展示个别幼儿制作的颜色标记,从正确与否和涂色方法两方面来讲评。

(2) 对边操作边大声讲述操作内容的幼儿给予鼓励。

小班数学教案谁掉了 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将两种物体对应排列的不同方法。(重点)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述自己排列的过程与结果。(难点)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教具:

1、图片:小猫、小狗、小兔、小猴。

2、头饰:小企鹅一个

(二)学具:

1、衣服颜色为红黄蓝的喜羊羊、红黄蓝色的帽子和鞋子;

2、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标记的袋鼠妈妈和袋鼠宝宝、奶瓶;

3、手拉手的妈妈和宝宝;大小不同的盘子和水果。

(三)幼儿已有知识经验:

幼儿已掌握横、竖排序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企鹅请客”的游戏情境,诱发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企鹅。今天我请了许多小动物来我家做客。(播放敲门声:当当当)

——我们一起看一看谁来了?

二、通过“快乐的聚会”情境,诱发幼儿探索两种物体对应排列的不同方法。

1、创设“小客人排队”情境,引导幼儿探究排序的不同方法。

——哎呀,小动物们站的太挤了,谁愿意帮他们排成一队呀?

——你是怎样帮他们排队的?

——还可以怎样排?

2、创设“为小客人分碗”情境,引导幼儿尝试将两种物体并置对应排列。

(1)个别幼儿示范

——要开饭了,哪个小朋友能为每只小动物发一个碗。

——他们是怎么发碗的?

——还有谁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2)启发幼儿探究送碗的多元方法

——这几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发碗的?给横着排队的动物发碗有几种方法?

——给竖着排队的动物发碗有几种方法?

(3)检查、验证

——我们来看一看,每个动物是不是都对应放了一个碗?

3、创设“送食物”情境,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重叠对应排列的方法。

——饭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妈妈为我们做了哪些食物?

——请小朋友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分到每个小动物的碗里。

——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每个小动物的碗里都有它爱吃的食物?

三、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练习对应排列方法。

1、介绍操作材料

今天还有一些好朋友也遇到了困难,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2、鼓励幼儿自由操作。

请小朋友们帮助你喜欢的好朋友去解决困难吧!

3、展示幼儿的成果。

小朋友们,你们是怎样帮好朋友解决困难的?

四、通过“小企鹅的感谢”,帮助幼儿体验助人的快乐。

小朋友,你们可真棒,帮助我和我的`好朋友解决了困难,我想请你们到我家来做客好吗?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合集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花些时间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应该从哪方面编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1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2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__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5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班学生只有少部分新转来的,从上学年老生的考试试卷分析,学生的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大部分学生的解决问题掌握基本良好,但是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也较差。本学期首先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及复习,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同时,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概念的掌握。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奖励机制,让孩子齐头并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加强四则运算的口算练习。

2、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

3、会算24点,能用不同的方法算24点。

4、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

用四张牌算24点

教学准备:

每人A—9的扑克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今天数学课小朋友们都带来了什么?

生:扑克牌。

师: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演示,介绍牌的知识:一副牌有54张,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其余52张代表一年中的52个星期。有四种花色,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种花色各有13张牌,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把J、Q、K当作11、12、13点,大王、小王为半点,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点。若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共366点。

【说明:开课伊始,从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和熟悉的扑克牌入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介绍扑克牌与时间相关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揭示课题

师:你们玩过牌吗?用牌玩过哪些游戏呢?

师:你们用牌会玩这么多游戏。刚刚听到有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你知道算24点是怎么玩的吗?【点击课件】

师:哦,我们在玩算24点时,把A看作1,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今天我们就用九张牌来玩个益智游戏——算24点。(板书课题:算24点)

师:想玩好算24点,要掌握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对对碰!

(二)游戏活动

1、游戏一:幸运对对碰(2个数算24点)

师:游戏规则是:我出一张牌,你用你手中的一张牌和我碰,碰成24。准备好了么?

(点击课件:闪现对对碰页面)

1. 三八二十四(点击课件:出现扑克牌8)

师:我出8,你能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手举8)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手举3)

师:你怎么想得这么快?适时板书:三八二十四

师:真聪明!很快就想到用口诀来算。

师:我还出8,你能拿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1,3)(3,6)(1,2)……生说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两张牌的?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第二步,都是3×8=24,第一步呢?都是先用两张牌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如果还有学生举手,请他们与同桌说说。)

2. 四六二十四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也只出一张牌就能跟你碰成24?

生:我出4。

师:谁拿牌跟他碰?(6)

师:小脑筋转得真快!你怎么想到出6的?生答师板书:四六二十四

师:拿两张牌跟他碰,你会吗?师有选择的板书。

3. 师(引导观察板书):我们刚刚都是先凑成几来和4碰的?再利用四六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想口诀从牌中寻找能算出24点的里找能算出24点的算式,为后面三、四个数算24点做好基础工作。】

2、游戏二:幸运凑凑碰(3个数算24点)

师:如果我出9呢?你能用一张牌碰出24吗?两张行不行?

师:大家猜得很快。现在给你三张牌,你们能把牌上的数字加减乘除,算出结果是24吗

【点击课件:闪现3张牌的题目】

1. 师:你能用这3张牌算出24点吗?【课件出示:】

(2,3,4) (7,6,3) (9,8,3) (3,5,9)

①2×3=6,6×4=24 7-3=4 9÷3=3 3×5=15

②2×4=8,3×8=24 4×6=24 3×8=24 15+9=24

③3×4=12,12×2=24

让学生边算24边寻找算24点的秘诀。

师:你们的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你们发现什么诀窍没有?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师:多数可以凑3和8,4和6,应用口诀进行计算,不能应用口诀的再想办法进行加、减、乘、除混合算。

【说明:在活动过程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让他“玩”有组织,“玩”有目的,“玩”有方法,“玩”有收获。 ]

3、游戏三——幸运比比拼 (4个数算24点 )

【课件出示:】(1,2,5,8)

师:先独立想一想,想好了可以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一个四人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活动。

汇报板书。

师:看来用4张牌算24点也难不倒你们。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想试试吗?

好,请拿出纸和笔,老师出题,你们把方法写在本子上。开始!

(4,6,7,8)(2,6,7,9)(2,3,4,5)(5,6,5,3)

学生写完后,逐题汇报 。

与三个数算24点比较,小组讨论、交流。

师小结:刚才大家都开动脑筋,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了24,下面我们来分组比赛,好吗?

【说明: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三个数算24点和四个数算24点方法相同,只是后者算法更多样些。】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5、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三、教学反思:学生对高矮和长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上课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小兔这一环节容易出错。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3

一、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4、5、6题。

二、 教材分析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复习,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性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分数与百分数的运算与整数运算完全相同。

三、 学情分析

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结构化,是“整理与复习”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复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查漏补缺,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计算法则;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梳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内 在联系,沟通与四则混合运算、简算的关系。

2.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 小卷子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有关计算的复习课。请你看小卷子完成第一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把这几道题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530+380= 83-57=16×50= 96÷8=0.37+1.6= 1-0.74=0.25×4=3.2×0.4= 8.4÷0.7= (加减乘除、整小分)出示表格:课题:整数小数的计算 动画:各种运算意义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这节课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整数加减法

计算并验算4325+385=(学生板演)

师:进行整数加减法计算应做到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向前一位 进1)(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为什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二)小数加减法

请你把这道题改编成一道小数加法题。

出现:43.25+38.5=81.7543.25+3.85=47.1 43.25+38.5=81.75 强调:小数点对齐问题,小数末尾有0的问题。

选择一题由学生验算,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计算方法) 强调:

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逆运算)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整数乘除法

出示:102×37= 3774÷37=请你选择一道题完成。 这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自己的话说方法) 观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逆运算)

(四)小数乘除法

以小组为单位,把102×37改编成小数乘法计算,看你能写出多少道,并迅速写出答案,不写竖式。 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无数个) 展示学生成果。(小结方法) 强调:补0占位的问题。

(1)47.5+7.65=73.06-3.96=

(2)32.5÷0.25=1.2×750= (集体订正,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4

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及意图

这是我上周五的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本节课评价都很高。现整理出来,供大家评议,多提宝贵意见。

学案(预习提纲)

1.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从和、差、积、商这几个方面研究。)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4、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50.2:2.5和4:50

5、试解下列比例。

5:8=x:160.2:7=1.5:x

6、什么叫做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步骤是什么?

教案

教学内容:p67~68页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导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齐读课题。很显然,这节课有两块内容,一块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另一块是解比例。

师:这两个概念已经由咱班的小书法家板书在了黑板上,谢谢吴炳蔚同学。那咱们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概念)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因此,授课内容不用再掖着藏着,新课中的概念提前让学生板书在了黑板上。老师一上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学习新知。】

二、预习汇报。

1、比例的基本性质。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

师:我们先来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对于这个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上来给大家说一说,可以可边批注边说?

生1:在比例里,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两个外向的和、差、商和两个内项的和、差、商……

师:他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来进行解读,厉害!谁还想说?

生2:是两个外向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不是大于或小于……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元,只要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元与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合集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身为合格的教师,预先准备教案是家常便饭。教案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那么优秀的教案还有哪些亮点呢?经过收集,编辑为您献上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建议: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

2、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3、重视发展学生数感。

4、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数铅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

二、探索新知

学生自由数,师可以个别辅导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圈一圈,数一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小朋友的的人数。

(2)由学生圈一圈,一共有几个小圆点。核对

2、拨一拨。

把学生的人数43,在记数器上表示出来,生说,师拨。

四、学生反馈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同桌报数,全班交流。

2、看谁数得快。

学生自己数,数完后,汇报。

3、接力赛。

34、36、38、()40、42、44

20、30、40、()、()、();

45、50、55、()、()、();

22、32、42、()、()、();

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

全班汇报。师生,生生。

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

六、教学反思:

刚过完春节,第一课的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的课堂作业,正确率非常的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下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2)

单元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单元学习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学习的负数主要是学生生活中一些觉的负数,并且只要求学生会运用负数进行简单的表示。

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觉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在理解上的要大一些。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数据的收集过程,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每天天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可以从电视、广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在温度这节中,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方法,从而概括出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要求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这样的编写方式符合学生理解数学新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以后掌握和运用正负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温度

3

正负数

整理与复习

1

评价建议:

本单元在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要把握好难度,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检测。如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的内容,教材中是结合具体量如温度的比较进行的,没有出现抽象数之间的比较,所以在本学段不作要求。二是增加一些学生活动性评价的内容。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负数的数据,在评价时请学生写几个自己收集的数据,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这些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它对学生理解正负数是委有意义的。对活动性的评价着重有两点:一是准确性,是否正确地说明了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二是多样性,即数据中的量是否多种多样,反映了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如-15元(表示支出15元)、(20.5)㎝(表示测量误差范围是上、下0.5㎝)、-1层(表示电梯到达楼层为地下一层)等。

第一课时温度

(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课件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三、试一试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四、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和5℃的比较,1℃和0℃的比较,0℃和零下2℃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5℃的比较等。

五、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1℃○0℃0℃〇─2℃―2℃〇―5℃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3)

学材分析

已抽象出比的概念,学会了求比值。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比表示比较合适。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巩固求比值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

2、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和()的比,是()∶(),比值是()。

2.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和()的比,是()∶(),比值是().

3.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4.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5.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二、求比值。

三、实践活动

这个实践活动很有趣,既巩固了比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一些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比。由于测量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测量,课上组织交流。

四、课后作业。《伴你成长》

写出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写出这个小组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

写出运来橘子的重量和运来水果的总重量的比.

1、4∶50.8∶0.4

2、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

3、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

4、商店一共运来8.2吨水果,其中有3.5吨是橘子.

教学反思

掌握的还可以。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

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认一认

1、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想一想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说一说

1、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2、计算比值。

四、练一练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六、【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读作6比4。

6:4=64=1.5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是6:4的比值。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为后面学习比的知识作铺垫

学生填表。

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认识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的了解,会求比值等。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并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探究后回答。

对比的有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了系列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学反思】

教材的取舍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决定把第四个情境中放到下一节课,选择前三个情境然后引入比的概念。

比的化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NextPage]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五、扩展练习

1、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7厘米和2厘米,试求它们的直径之比,周长之比和面积之比分别是多少?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20%,求杨树的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是多少?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

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这个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巩固学生对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身高与影长的关系,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实践,可以发现:在同一时刻,不同人的身高与影长的比可以看成是一样的;在不同时刻,由于太阳照射点的变化,一个人身高和影长的比一般是不一样的。测量时由于误差可能影响发现,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说明。这一活动也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了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

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还有少数同学对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不清;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通过在参观数字展览区的情景中,幼儿获得按照数字内容归类的经验.

体验到生活中各种数字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到马路上寻找过数字,数字展区内是幼儿找到的数字照片,记录纸,以及其它的资料等,剪刀,双面胶

活动过程:

参观数字展览区

1,回忆

1)在哪里看到这些数字宝宝?

2)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意思?

2,归类

1)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这么多数字,它们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2)这么多的数字贴在一起,看也看不清楚,怎么办?

幼儿教师讨论

总结:按照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这样的一样的内容放在一起就能看清楚了.

3)幼儿操作:

把相同内容的资料粘贴在一起。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6)

学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矗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

导学策略

联系实际体验概念。

教学准备

表格、情境设计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1)出示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二、情境延伸感悟新知

(1)如果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那我们怎么比?

(2)、出示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

(3)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4)出示图形分类的情境。

三、结合情境教学概念

1、在以上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出比的概念。再次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

2、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四、拓展应用加深体验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学生活动: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50页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

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认一认

1、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想一想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说一说

1、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2、计算比值。

四、练一练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六、【板书】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如:64写作6:4,读作6比4。

6:4=64=1.5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1.5是6:4的比值。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为后面学习比的知识作铺垫

学生填表。

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认识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的了解,会求比值等。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并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探究后回答。

对比的有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了系列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篇8)

日期:2011-05-0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托班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讨论等内容,寻找生活中的数字,感知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托班数学生活中的数字教案吧。

活动目标:

寻找生活中的数字,感知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写有数字的常见物体或图片(手表、闹钟、日历、尺、磅秤、药瓶、家用电器、温度计等),陈列在室内。

教师准备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或图片,分类陈列。

活动过程:

幼儿介绍自带的有数字的实物,说明物体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看到过数字,并猜想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功用(如门牌、车牌、交通灯、声音分贝表等)。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或图片,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途,让幼儿体验到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说说家里哪些物体上有数字,

它表示什么意思?想想你还在哪些地方或物体上看见过数字,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

[课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优秀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要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合格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课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二年级】

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

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三年级】

课内知识: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课外趣题: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四年级】

课内知识:(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课外趣题: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五年级】

课内知识: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课外趣题: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二年级】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解答:本题的规律为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乘积,因此应该填7。

【三年级】

1.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个人,而这一行一列必有一个人是重复的,所以减少的人数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答:第一个去掉的数是18×7-19×6=12,第二个去掉的数是19×6-20×5=14,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2×14=168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级】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解答:在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则原数列的第10项之前共插入了3×9=27项,故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10+27=37项。

【五年级】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解答: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就是它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因此按照题目中的操作办法,每个数最后都会变成它除以 9的余数。连续9个自然数除以9的余数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说明这20xx个数中除以9余2的有224个,余3的有223个,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个数中,2比3多。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合集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花些时间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应该从哪方面编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12-26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认真教书是每一个好老师心中的义务,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什么样的教案是值得拿来被借鉴的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
    时间:01-01 数学教案人教版    
  • [课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优秀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要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合格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
  • [课件参考] 有趣的图形数学教案900字 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同时也说明老师一定在讲课前准备好了一份教案。教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后进行补充和思考,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 有趣的图形数学教案9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分类。...
  •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1500字模板7篇 课件之家专题“小学数学教案”推荐内容。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编写教案要符合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老师教案的设定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课件之家的编辑精心整理的"最新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时间:12-24 小学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