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四年级下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1-31

[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2000字(通用10篇)。

教师将学生领向更壮丽的人生。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准备?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2000字(通用10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1

数学活动课《怎样滚得远》是我本学期的第一堂活动课,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前,我仔细的阅读了教参,制订了课堂教学目标,尽量考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体验到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同时,自己亲自将整个实验做了一遍,是为了能够想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以便提前预设。课虽然是备好了,说心里话,还是没有底。都说活动课不好上,学生兴奋度高,课堂比较乱,不好控制,教师喊破喉咙,学生依然沉浸在自我活动中;另外就是学生不会合作,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这节活动课能否成功上下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所以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上课了,大家席地而坐,来到体育馆上数学课,他们透着一股新奇劲。我拿出一个圆木棍,问:如果将圆木棍不借助外力,轻轻地放在平地上,它会滚吗?不会。那怎样才能让它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滚动起来?放在斜坡上。对,有时候为了节省体力,我们经常会利用斜坡,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吗?在学生例举了一些例子后,我引入了正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滚得远。然后引导学生猜测,你觉得怎样滚得远?学生大多认为板放得越高(既斜坡的坡度越大,)滚得越远。适当介绍坡度就是木板与地面的夹角,并画出图示。也有个别学生认为不是这样,他们觉得坡度越大,向下的冲击力越大,反而影响它向前,坡度应该适中,才会滚得远。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大家一致认为在0到90度之间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数来进行实验,最后选定了30、45、60这3个度数进行实验。

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了。

我请了几个学生和我一起做了第一个实验,边做边讲了一些注意点,特别强调了要反复实验几次,求出平均数的必要性。然后再由学生分小组完成剩下的两个实验,得出结论。然而,我观察到,请上来的学生对于即将要做的工作毫无头绪,在我的指点下,完成了分工和实验,而其他旁观的学生,则只是好奇的看着,有的干脆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到了分组实验的时候,我观察到一些小组分工不明确,有的学生无事可做,造成其他学生既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费时费力;再有学生坡度搭好后,不经意间慢慢塌了,他们还没有感觉到,继续在实验,操作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对结果的判断。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我先前对学生的预设还是没有到位,对学生的困难分析不够。学生不会合理分工,课堂上除了对实验本身的指导外,对于如何合理分工也需要指导,而且在观摩实验时需要调动每一个人的注意力,以便对自己的独立操作有个好的参照。在反思之后,我开始第二个班的教学。

我将实验指导分这样几步进行:

首先我请学生思考: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做哪些工作?六个人该如何进行分工?指名学生回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要有人测量斜坡并要给予固定,要有2人;有人测量,要有2人;有1人滚木棍捡木棍;有1人记录。在此基础上让小组先进行分工。由于有了指导,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然后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第一个实验,同时要求其他的小组关注,并思考:你从事什么工作,你认为他们这组在这个环节中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这个小组由于分工明确很快完成了第一组实验,而其他学生由于刚才已经进行了分工,对于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很清楚,观察别人实验时就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并不时在窃窃私语。之后,大家针对刚才操作的情况,提出了改进,如:坡度要量准并适当用手固定,测量时皮尺要绷直,并在接头处做好记号,滚木棍时要轻放,不用力,每一次测量的结果都不相同,要多量几次,算出平均数等。

最后再分组进行独立的操作。在独立实验时,我不断巡视,发现学生的状态比较好,各尽其职,效率也比较高,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比两堂课,我深有感触。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困难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即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准确到位,只有这样才有有效的生成。第一堂课由于学生分工不明确,示范实验时又没有很认真的关注,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不断,效率不高。第二堂课由于学生对要做什么,有了认识,分工明确,实验效率就提高了,节省了时间。其次,老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学生提出一个合适的、具体的任务,有了具体的任务,他们才会认真地、有目的地去关注,去参与,才能尽最大可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第一堂课中,老师设计了示范实验,选了一些学生,让其他同学看,参与面比较小,看的学生没有明确任务,注意力很快分散,造成一些注意点没有听到,影响后面的操作。而第二堂课上,一组学生在实验,其他学生看,由于有了明确的任务,对照自己的工作,看他们操作时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他们带着问题来看别人的操作就比较仔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2

怎样滚得远这一内容是教材安排在本册第二单元直线、射线、角后的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结束才进行教学。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拖,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回顾组织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我觉得以下一些做法比较成功:

1、保证活动材料。如果不能提供合适的材料,那么,活动是绝对无法开展的。活动之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次活动需要的材料怎么准备的问题。测量长度用的尺可以从其他班借米尺,三角板学生有,用来垫木板的砖是不需要的,有一名学生扶着就行了,可以滚的东西就多了。可教材要求用30~50厘米长的木板来搭一个斜坡,木板准备起来并不方便,因此一直在考虑,有什么可以替代。因为中秋节过去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些中秋月饼的包装盒材质比较硬,而且长度也差不多,就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月饼包装盒,这样就解决了木板这个大问题。

2、分工合作明确。这次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很强。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很难完成这次的实验。因此,在通过回忆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我马上提出了问题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让学生明确这就是这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随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8页的最后一段文字、下面的四幅图及第29页的上面一部分内容,明确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依次是:搭建斜坡、滚动物体、测量长度、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其中前四项是要分散在室外完成的。我问学生:这些事情你一个人能完成吗?学生表示不能,需要几个人合作。这时,我让学生根据前四个步骤考虑至少要几个人,学生认为5个。考虑到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必要指导,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全班47名学生按照自然组分成了8组,有的组多出来的1名学生可以协助测量等。具体的分工有学生自己商量决定。在随后的实验中,我明显感觉到了这样分工的好处,各小组的学生忙而不很乱,看他们合作得挺愉快,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一直很担心的纪律秩序等问题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3、提前预设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成为一个思考周密的设计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的特点预设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于这次活动的地点是有变化的,室内室外室内。第一阶段的室内指导很关键,因为到了室外,学生分散后,再要指导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对于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先进行了预设。例如,物体滚出去时被阻挡而停下了,怎么办?物体滚歪了,怎么量长度?这些都通过学生的交流来解决。对于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有些学生马上想到了刚学过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板平移,还有的学生认为把滚的物体平移比较方便。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活动拖到现在进行也不是一件坏事,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不正是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的之一吗?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这个问题反而不容易解决了。

应该说这次活动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我也有一些困惑:

1、我的提前预设是否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时自己发现并想办法解决?

2、由于各小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不同,对于最后数据的汇总和结论的得出已经没有时间了,只能利用另外的时间进行全班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数学实践活动的高效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于毫升之间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收集毫升做单位的不同容器、1瓶100毫升的饮料、1只纸杯

(分组)自制1升容器、50毫升水、瓷碗、茶杯、微波盒各1只

教师:教学光盘、1个1000毫升量筒、1个10毫升量筒、滴管1支、500毫

升量杯2只、水一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初建观念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有一张工作单,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操作观察,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填写下来。

1、组内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单位。

2、将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与自制容器中的1升水进行比较,填写结论:

我们认识到:计量比较____的液体常用________作单位。

3、交流导入:

(1)指名汇报结论。

(2)展示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读一读容量。

(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容器比通、锅要小得多,用升做单位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另一个容量单位毫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4、光盘出示例题,你能说说它们的容量吗?

介绍并板书:容量还可以用ml表示。

5、小结:学到这,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以生活中的毫升切入学习内容,符合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比较直观地帮学生建立起毫升表象]

二、观察实验体验概念

大家都认为毫升时比较小的计量单位,到底1毫升是多少呢?

1、观察滴管中的1毫升水有多少。

2、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数数1毫升水有几滴,填写结论并组织交流:

我们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中四幅图,猜一猜药水的容量,学生猜完出示答案,齐读。

4、分组操作,估测容量

将50毫升水分别倒入瓷碗、茶杯、微波碗,观察水面在哪里,讨论估算三种容器的容量,并填写结论:

我们看见:水面大约在瓷碗()处,容量大约是()

茶杯()处,容量大约是()

微波盒()处,容量大约是()

你能实验验证吗(量筒测量)

小结: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由直观的观察提升到抽象的估测,学生对毫升的认识递进式提升。自主实验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收获颇丰]

三、自主探究提升认识

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介绍量杯的用法

2、指名将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思考升与毫升的关系,填写结论:

可以倒()杯,因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

3、再做实验验证。

小结板书:1升=1000毫升

4、小练习

(想想做做3):

①估测:三种饮料分别是多少毫升?

②计算:每种饮料分别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

(想想做做4)

①独立填写。

②指名交流答案与思考过程。

5、小结:学到这里,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一定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能谈谈你现在的认识吗?

[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好地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估测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升与毫升的进率,也可感知一些常用饮料瓶的容量]

四、生活应用体验价值

1、实践活动

倒出100毫升饮料,按正常饮用习惯喝完,填写结论:

数一数:()口能喝完

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是()毫升

2、阅读拓展:

(1)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2)师小结:阅读部分结合毫升知识向我们介绍了人体血液与义务献血的常识。

指名交流读后感想。

[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容量观念;你知道吗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毫升与我们息息相关,了解科学知识并接受关爱他人的教育]

五、小结延伸拓展升华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途?

[简要回顾新知的学习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认知建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4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多元智能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教师大量的实物演示,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然后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另外,教学中我注意了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参与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充分体现《课标》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标新理念。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是《课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进行多种活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利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恰当点拨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但因为自己时间上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后的小结草草收兵,同时,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教科书第10--12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容量忽然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由此过度到第二个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估计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联系实际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3、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4、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看来不能以杯作容量的单位,大家知道容量用什么作单位吗?

二、感受容量单位升

1、出示挂图,说说这些商品的标签上发现了什么?(升、L)

2、介绍升:是一种常用的容量单位,也可以用字母L来表示。

3、联系生活: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容量单位。并相机说明,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三、感知1升有多少

1、谈话:实际上,里面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

出示正方体的容器,用直尺示范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2、引导验证:如果我们把水倒入量杯,可以看出这些水正好1升。

3、体验1升

(1)如果我们把这一升水倒入一次性纸杯,估计一下大约可以倒几杯?(操作验证)指出:一个正常人大约每天要喝1-1.5升水。

(2)如果把1升水这个可乐瓶中,(操作)估计一下这个可乐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

(3)出示水桶,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升上水?(引导学生参照纯净水桶的容量,来估计水桶的容量。)

四、应用拓展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和第4题。

五、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实践作业:

找一个容量是1升上的物体,用倒水的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教学反思】:

今天是教学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也为高年学习体积和容积打下基础。

1、在观察、操作、比较中认识容量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小明显的两个杯子,让学生发现杯子的容量是有大小的。然后组织学生应用操作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杯子,掌握比较杯子容量大小的方法,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2练习,进一步感受这种比较方法,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

2、在认知冲突中引出容量单位升

创设一个比一比,谁家的水壶的容量大?这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争论中产生统一和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这时及时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容量单位?关于升你知道些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对学生容量单位的欲望。

3、在估计与验证中认识1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来感受1升有多少,使学生形成1升的清晰表象。在估计与验证中积累对1升的直观经验,在交流中去强化对1升大小的体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6

新课程理念下,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本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从把1米的尺子看成一条线段,到学生感悟这条线段可以表示很多事物,步步清晰,层层深入。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捷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由此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产生神秘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该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获得分母是10的分数与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与两位小数等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小数的意义就水道渠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案例中,如1分米=1/10米=0.1米,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鼓励学生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在概括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比,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并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大胆猜测,仔细验证。归纳小数的意义时,先将1米抽象成一条线段,去掉单位名称,由这条线段联想到可以表示很多的事物,最后抽象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抽象化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是既重概念形成结果,又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7

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活动中的,在每位学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更清楚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还有机会分享别人的看法,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的,老师没有丝毫的强加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3个不同层次的观察活动,使学生真正经历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使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1.关注了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看图片猜物体的形式导入,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在教学中有序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3个不同层次的观察活动。首先学生观察的是长方体,在观察中学生有许多发现,如:观察位置高低的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站在任意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等等。在演示和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带着这样的观察经验再去观察球和圆柱体。在观察中,这两个物体各个方位的形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最后,再去观察球和圆柱的组合体,学生觉得轻松自如。3个活动层层递进,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明确了自己对空间的看法。所有的结论都是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的。

3.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学生在走动中体验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结果不同。这样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一环节猜物体。学生在猜的过程中经历了想象、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100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2)估计勺子的容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比较的方法,估计约10毫升)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1)拿出碗、杯子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仔细观察水面,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

(2)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杯子容量约200毫升,碗的容量是350毫升。

(3)说明: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4)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猜测:通过测量我们知道刚才的杯子的容量约200毫升,5杯大约是1升,猜一猜,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

2、验证:我这里是1升水,用这个量杯来测量一下看一看是不是刚好1000毫升,在实验中先依次倒入100、250、500毫升的水,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读出数据。

3、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对的,1升=1000毫升

4、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三、生活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猜数游戏

(1)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350毫升的果汁、150毫升的旺仔、50毫升的墨水)

(2)学生进行估计,教师用太大了和太小了进行引导。

3、阅读你知道吗?

说说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四、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拿出100毫升饮料,喝一喝,大约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教学反思】:

今天是在学生学习容量和升的基础上来学习毫升,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容量都是用毫升作单位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知道升与毫升的进率,并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估计的能力。

1、生活引入,唤醒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容量,发现这些物体的容量都用毫升作单位,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升作单位,从而初步认识在计量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

2、观察实验,体验1毫升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知道毫升是一个较小的容量单位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毫升有多少,并及时出示1毫升水,让学生在观察中修正自己在头脑中1毫升的表象。为了在头脑中形成对1毫升的清晰的表象。组织学生数一数1毫升约有多少滴水,放在手中,看一看1毫升水有多少,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

3、猜测验证,掌握升与毫升的进率

对于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而是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1升可以倒5杯)应用简单的推理去估测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量杯去验证1升=1000毫升。从直观的操作中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9

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数学教案反思篇1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一)(P116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 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 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 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 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

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 数 ÷ 份 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3、深化

(1)5个同学身高分别为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

142厘米、14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大于( )

厘米和小于( )厘米之间。

(2)小芳、小华各有一些书,小芳的书比小华多4本。要使

两人的书同样多,小芳应给小华( )本书。

(3)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举行科技小制作展览会。高年级4个班,选出172

件作品;中年级5个班,选出188件作品;低年级3个

班,选出96件作品。平均每个年级选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3

(4)书P119/8

四、回家作业:

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数学教案反思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一提到位置与方向,老师就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炮兵小王,小王在炮兵连里开炮技术算是的一个,但就是判断不好目标的位置与方向。咱们一起到他那里看看好吗?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在以前的学习中提示方向时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方向轴。那你们觉得今天这个方向轴应该画在哪比较合适呢?

也就是画在我们的大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分辨它们的方向,可以标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条件够了吗?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 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2、我们不能这样总帮助王叔叔确定位置呀!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数学教案反思篇3

设计思路

1、本节微课以小灰灰上学记的故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角的认识产生兴趣;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演示和介绍,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你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故事——小灰灰上学记!

早上小灰灰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羊村的学堂,但是喜羊羊却很生气地跟小灰灰说,昨天我听到你跟灰太狼谈论角的问题,你们是不是想打我们羊角的主意?小灰灰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村长村长慢羊羊来了,你们都误会小灰灰了,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文化真可怕!他们说的不是羊角,而是数学图形中的“角”。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来“认识角”。

2、认识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中找到角,继而从具体到把角抽象出来,仔细观察,再摸一摸感受角各部分的特点,尖尖的顶点,滑滑的、平平的边,引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角的张口有关。

利用动画过程:一把剪刀把角的两条边剪短了,提出问题:这个角变小了吗?

容易得出,角是没有变小了,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比一比

比一比一中,比较的是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再一次熟悉只要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影响两个角一样大这个结果。 比一比二中,比较的是一个边短张口大的角和边长张口小的角,结果是张口大的角大,即使角的边长角也不会变大,还是再一次强调角的大小只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4、小结儿歌

用村长送的一首儿歌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符合二年级小孩子的心里年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回忆起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数学教案反思篇4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年级下册新教材数学教案反思篇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2.内容解析

这节课承接了上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本节继续研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课本先设置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发现结论,形成猜想,然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个结论,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性质,在九年级上册“旋转”一章,通过旋转平行四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和对角线互相平分,学生会有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具体化,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判定的重要依据.

教科书例2是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的直接运用,而且涉及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2)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和简单的证明题.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结论并形成猜想,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猜想.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等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会运用等量代换等进行线段长、图形面积等的计算,掌握简单的逻辑论证.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在已学习了三角形全等证明,平行四边形定义,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的基础上,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情况下学习本节课内容.例2是既是巩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又复习了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些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勾股定理求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这些问题比较综合,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前面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1. 引入要素 探究性质

问题1 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的过程,并请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研究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的过程,总结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一般活动过程(即观察、度量、猜想、证明等),积累研究图形的.活动经验,为本节课研究对角线要素作准备.

问题2如图,在ABCD中,连接AC,BD,并设它们相交于点O,OA与OC,OB与OD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发现的结论吗?

师生活动:启发学生去发现并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你能证明上述猜想吗?

教师操作投影仪,提出下面问题:

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全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思路,并讨论不同的验证思路.

教师点拨:图中有四对三角形全等,分别是:△AOB≌△COD,△AOD≌△COB,

△ABD≌△BCD,△ADC≌△CBA.有如下线段相等:OA=OC,OB=OD,AD=BC,AB=DC证明中应用到“AAS”,“ASA”证明.

师生归纳整理: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我们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猜想并验证所要学习的内容.

2.例题解析 应用所学

问题3如图,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

师生活动:教师分析解题思路, 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求出BC=AD=8,CD=AB=10,在求AC长度时,因为∠ACB=90°,可以在Rt△ACB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出AC= =6,由于OA=OC,因此AO=3,求ABCD面积是48,学生板演解题过程.

变式追问:在上题中,直线EF过点O,且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图中还在哪些相等的量?

设计意图:对于几何计算或证明,分析思路和方法是根本,本题既巩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又复习勾股定理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通过本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渗透“综合分析法”.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的应用价值.

3.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ABCD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交于O,△AOB的周长比△BOC的周长大8cm,则AB、BC的长分别是_________.

(2)如图,在ABCD中,BC=10,AC=8,BD=14,△AOD的周长是多少?△ABC与△DBC的周长哪个长?长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化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高选择运用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小结

(1)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2)结合本节的学习,谈谈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思想方法.

(3)根据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套路,你认为我们还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问题?

5.布置作业

教科书P49页习题18.1 第3题;

教科书第51页第14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10

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曾经计算过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前面学生又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乘法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

本节课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列出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探究简便的笔算方法,教师注意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算理的重点讲评。试一试利用例题中的信息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数末尾都铀的乘法算式,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最后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最后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后反思

这题在上课的时候特别的简单,但在学生作业的时候错误非常的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没有按照简便算法的写法来列竖式。(当然这类不能简单地说它是错的,但既然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简便的写法,学生再按照自己原来的认识来列式,显然是说明了没有认真听讲,老师肯定是要指出的。还有,以后学生会学习小数加减法,如果学生坚持末尾对齐的话,那么在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这个错误就会更加明显。)

2、两个乘数末尾都分别有一个0,有的学生写完后补0就只补1个0。(这可能和我课上只说补0,没强调为什么补0有关。)

3、比如说50036,列成竖式的时候应该先写36,再对齐6的下面写5,后面是2个0,但有不少的学生还是把500写在上面,或是把十位上的0和6对齐。(说明还是没有掌握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4、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但就是有的学生要出现。(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

策略:加强个别指导,多加练习。

相关文章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900字合集 用全心忘我育人方为优秀。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写好教案。在培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方面,编写教案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您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都包含哪些内容吗?为此,课件之家的编辑花时间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欢迎你的品鉴!...
  •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 在写课件的时候,重点是设计精彩的教学过程。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课件课件。那么您知道什么样的课件才能算得上优秀吗?也许以下内容“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合你胃口!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一、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
  • 四年级下册数学确定位置教案及课件 课件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四年级下册数学确定位置教案课件”等专题内容。成功的教师必须要充分准备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准备教案是老师上岗之前就要学会的技能。教案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先决条件。怎么才能让教案更出彩呢?以下“四年级下册数学确定位置教案及课件”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
  • 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案2000字通用 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成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提前把教案准备好。教学过程的运行科学、有序、有效,确保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什么样的教案算是好教案?以下是课件之家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01-18 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案    
  •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教学方案的设定上,要做好学生们引导,常需要做到温故知新。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格式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