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2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10篇。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案你知道如何才能写出彩呢?今天我们推荐给大家这篇关于“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的优质文章,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1】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醋、果汁、胶水等液体,石块、笔、文具盒等固体。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铁锤、放大镜、醋、果汁、胶水、牙膏

师:上课前,我们先以二人合作小组把下面内容复述一下。

1、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石头是什么样的物体?

2、把食盐和沙子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3、把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

1、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

2、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3、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固体的混合体?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手上有两个鸡蛋(一生一熟),我把他们打碎,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教师谈话:

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去掉蛋壳的生鸡蛋是液体,煮熟的鸡蛋是固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会流动的。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充分讲出自己知道的固体,把不同学生的个别认识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的,但还是粗浅的整体认识,为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固体性质打下基础。

(1)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上台分类)。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瓶子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的,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解决办法:刚才有同学说液体是会流动的,固体不会流动,你们看(演示):这里的水和沙子都能沿斜板流动,它们都是液体吗?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呢?如何验证?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会流动,但没有形状,水是液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研究物体,除了直观观察外,还可以借助其他物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此处的验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师: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

师:接下来老师将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成都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份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钉、玻璃沉在水中分一类;我们小组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类,其他固体不易打碎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这里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找到答案。

(预估出现的问题:当材料不够一杯,点拨学生分别取半杯材料再混合,渗透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强调取两杯同样多的米和豆子)

4.发现混合后体积变小了。那么,重量会因为混合而变少吗?

6.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

7.教师演示称20克的花生、20克的小米,混合后称:40克。

8发现混合前后重量不变。

1.由于做实验,我们将很多的花生米和小米混合在了一起,你有好的办法将他们分开吗?

2.比较费时间,有更好的办法吗?

3.用像纱窗一样有眼的材料分离。

4.请利用带来的材料钉子自制筛子并分离。

(预估出现的问题:制作的筛子网眼大小不同,分离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有困难。)

5.汇报活动的发现:

筛眼的大小直接影响分离混合物的效果。

六、总结,

1.将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可用筛子将小米和豆子的混合物分离开。

5、用()可以把混合的豆子和沙子分离开。

1.小明不小心把绿豆、小麦、沙子和米混到一起,你有办法帮忙吗?

1.小明不小心将铁钉洒落进木屑里,你有办法分开吗?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4、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5、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2】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我是把认识固体和认识液体完全分开来的,第一节课讲固体的性质,第二节课讲液体的性质,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很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是不成系统的。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改进中。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3】

本课是《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充分参与探究活动,需要两课时完成,这节课是属于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这次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关注原有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当我了解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后,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与本节课无关或距离较远,若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可能被忽视为“给教师添麻烦”,而且花几分钟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这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二)、关注观察材料,获得探究体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提出了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有塑料棒、石头、乒乓球、黄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还提供了学生可以自选的工具:小锤子、放大镜、烧杯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的还是经常玩的。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物体。在接下来的10多分钟都是学生在进行观察、研究,看起来这一环节似乎与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正是教师在通过材料进行教学。在以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主要通过中介——活动来体现,也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的探究经历。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4】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认识固体》教学反思2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知道固体的共同性质,正确地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固体。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6】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在《他们是怎样做的》单元认识了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纸、纺织材料之后,第一次通过观察认识固体的共同性质并发现各种固体有很多的不同的性质。本课也是在渗透本册过程技能--“观察”的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观察不光可以用眼看,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感官以获得所观察物体的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本次是在北师大导师进小店进行课题指导而作的一次汇报课。确定课题后,我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参考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的《美国主流科学教材》及由南京市教科研中心编写的《做中学教材》,整合了三套教材各自的优点,凸显科学课标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苏教版教材注重学生过程技能训练的特点,设计了初稿:首先,布置学生带来一种他自认为是固体的物体,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他调动自己的关于固体的前概念并运用这一标准判断身边的物体的过程,之后,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带来这一固体的原因,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关于固体前概念的碰撞过程,学生会列举出各种各样他们自认为是固体的公共性质,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对固体的共同性质并不熟悉,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观察固体,发现他们在颜色、软硬、形状等方面并无共同之处,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教师出示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水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而固体有固定形状。之后,为了巩固固体的共同性质,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试讲之后发现,由于布置了学生提前带一样固体,所以学生对于固体的共同性质的认识只局限于自己所带的固体,而没有所有的固体,只是有学生的心理发展所决定的,说明自己的设计主观性太强,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将环节调整为:布置学生带一些物品,既有液体又有固体,课上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既复习巩固液体的共同性质,又为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打下基础,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的对比,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有固定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发现固体在颜色、形状等方面的不同,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教学环节的调整反映的其实是教学思想的改变,通过这次的调整,我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以学定教,虽然自己也看了不少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但把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实践真的还有一段距离,通过这次教学展示,也使我明白了: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只钻研理论就能达到的,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首先通过从吸水珠,这一学生喜欢并熟悉的事物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想要去认识固体、探究固体的热情。然后,又让学生在教室当中寻找固体,以初步的检测学生对于“固体”这一知识了解的程度。接着,提出纱巾、羽毛、食盐、面粉这些学生说不准是不是固体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固体所固有的几个共同特征。因为上面提到了固体的体积,所以在接下来的环节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如何测量固体的体积,在这个部分一共有三个探究活动,也都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自己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是起着一定的引导的作用。活动结束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到对比不同固体的体积时,根据固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最后,播放在大自然中由于风力的作用使岩石风化,让学生知道风化后的岩石,虽然形状、体积、质量都发生了变化,但依旧使固体。让学生可以将科学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时间的生活当中。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在与学生的问答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实验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不过,在比较固体体积大小这一部分,因为需要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活动,并且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又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这一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这一环节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的操作,但是教师也一定要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做好引导与提示。否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导致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完成。这一点是授课教师需要注意。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生活。所以,在探究活动和实验设计之后,教师将本课探究所得到的知识,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引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用科学知识来指导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科学密不可分。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8】

一、几点不成熟的成功之处: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二、不足需改进之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9】

知识目标:

(一)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认识“光”,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光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学情分析:对每个人来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光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光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光的知识,但熟悉的现象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它们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切入点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悄悄的变化着,特别是我们城市的夜景。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我们城市的夜景。(播放城市夜景录像)师:看了夜景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我也觉得我们城市的灯光很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 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师:是的,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光》。(板书课题)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二)研究光沿直线传播:

师:有了光人们才能看见世间的物体;有了光人们才能感到温暖;有了光植物才能生长等等,关于光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后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学生交流想研究的问题) 哪些物体会发光?

哪些地方需要光?

光有几种?

光的应用?

光的传播速度?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根据你已有的经验猜想一下,光有可能是怎样传播的? 师: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这个答案,都没关系,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还要进行实验,因为实验是解决我们科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师: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请各小组设计实验,验证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填好记录表。

师: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我发现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都很注意相互合作,设计出了很多的实验方法,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一下?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并介绍实验步骤,提出问题)看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4、实验三:手影游戏。学生做手影游戏,并用光是直线传播的来解释这一现象。

生:因为蜡烛的光穿过小孔后光就反过来了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生:因为蜡烛很大,小孔很小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生:因为蜡烛火焰上部的光穿过小孔后到了屏幕的下部,火焰下部的光穿过小孔后到了屏幕的上部,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师:雨天的雷电,我们先看到闪光后,过一会才能听到雷声,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人造光源自然光源生物光源热光源…….

光是四面八方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突出,讲的很透彻,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学生几乎全部掌握,效率很高。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和动手实验,总结出:光是沿直线传向四面八方的。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篇10】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

1、演示。

教师手里有两个鸡蛋(一生一熟),把它们打碎,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生鸡蛋是黄色的,会流动;熟鸡蛋是白色的,像一个球。 生:我发现了生鸡蛋是液体,会流动;熟鸡蛋是固体。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去掉蛋壳的生鸡蛋是液体,煮熟的鸡蛋是固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木块是固体,钢笔也是固体,墨水、牛奶是液体。

生:我还知道固体是有形状的,液体没有形状,是会流动的。

生:我知道河里的水是液体,人身上的血液也是液体。

生:我知道液体没有形状,我们常用的胶水就是液体。

师:大家知道得真不少,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

生:我想知道,石块为什么会沉在水中,油却漂在水面上?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出示演示桌上的物品(果汁、胶水、醋、木头、石块、文具盒、铁锤等)。 教师谈话: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看看讲台的物品,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并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瓶子里的果汁、醋是液体,而液体是固体,因为果汁、醋是流动的,而瓶子不会流动。

生:我认为铁锤、木头、石块是固体,因为它们都有形状。

生:我认为钢笔有形状,不会流动,钢笔式固体;钢笔肚中的墨水会流动,是液体。

师:刚才有同学说液体是会流动的,固体不会流动,你们看(演示):这里的水和沙子都能沿斜板流动,它们都是液体吗?这种说法是不是准确呢?应该如何验证?

生:我们看到水没有形状,而沙子捏住手里小小的、圆圆的,所以水是液体,沙子是固体。

生:我们小组认为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而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来证明(演示):用杯子装满一杯水后,在加水时,多余的水都溢出来了;而杯子装满一杯沙子后,再加沙子,杯口形成了一个塔尖,这就证明放在斜板上的沙子虽会流动,但有一定形状,沙子是固体;水也会流动,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水是液体。

三、探究固体的性质

师:接下来老师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大信封中的固体,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哪些标准给这些固体分类,最后我们再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分类方法最多。

各组组长拿出大信封里的固体(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橡皮、塑料泡沫等)。小组成员观察各种固体,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给固体分类。

1、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根据固体的轻重分类。海绵、布、橡皮、塑料泡沫比较轻,石头、玻璃、磁铁、白铁皮比较重;我们小组还根据颜色分类,把红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蓝颜色的布、橡皮放一类,白颜色的石头、布、木块、橡皮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透明程度分类。玻璃是透明的分一类,其他固体不透明分一类;根据木头、塑料泡沫浮在水面上分一类,石头、铁定、玻璃沉入水底分一类;还根据固体是否易碎分类,橡皮、牙签、玻璃易碎分一类,其他固体不易碎分一类。

生:我们小组根据用火能否点燃进行分类,布、木块可以燃烧放一类,石头、白铁皮、磁铁不易燃烧放一类;我们还把能被磁铁吸引的白铁片、铁钉放一类,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木块、石头、橡皮等放一类。

生:我们小组认为木头是木头、铁钉是铁钉、石头是石头、布是布。 师:噢,你们是根据材料来分类的。

生:我们还发现钉子、石头、白铁皮掉在地上会发出声音,而海绵、布掉在地上没有声音。

生:我们小组发现石头、铁钉摸在手里很硬,布、海绵摸在手里软软的。

2、各组任选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

(1)教师谈话: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得仔细、全面。

学生活动开始。

讨论研究方案,研究时所需的材料。

学生小组探究,填写活动记录表。

各实验小组张贴实验记录,并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了石头、玻璃、橡皮、木块四种固体,我们发现石头很硬,用铁锤很难敲碎,石头是白色的,不透明,石头是椭圆的,没有气味;玻璃没有颜色,透明,玻璃是长方形的,用铁锤一敲就碎了,摸在手上滑溜溜的;橡皮是红色的,长方形的,有香味,用手折一折很容易断裂,橡皮摸在手中很柔软;木块很轻,用手摸时感到很粗糙,木块方方的,用小刀可以把木块切开。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案例分析: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们要善于创设好的情境,来创设良好课堂答问氛围。

老师创设的情境最好要来源于生活,因为源于生活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这样能更快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入答问的状态。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激趣导入中,就创设了将一生一熟的鸡蛋去掉蛋壳,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杯中的.生活情境。学生对此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因此很快就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也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固体”的求知欲望。

在接下来的提问当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的活动中,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探究欲望强,老师顺应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特别创设了这一动手探究的情境活动。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纷纷投入到活动当中,而在“玩”与“看”的切身感受中,他们也对“固体”这一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们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们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的安排,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从整堂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不再像以前传统课堂那样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活力。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