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4-02-23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精选。

想要打造优秀的教学效果,如果是新手教师,上课前一定会精心准备教案。编写规范的教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写教案时有哪些我们会忽略的点呢?课件之家的编辑根据您提出的要求特别为您整理了一篇“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如果愿意可以查看本文希望你喜欢!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1)

简便计算相对于普通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说既又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又有让人头痛的方面。简便计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运用了运算定律后,计算变得很简单。但是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复杂,难理解的。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总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这堂课上得扎实有效,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习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迷你句子网 jzD365.COM)

在复习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运算定律,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分类比较,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习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出示学生课前测试中简便运算出错的题目以及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接着又出示学生课前自己搜集的错题让学生分析错误,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习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

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学生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好。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2)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便计算》教学反思。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这几周我一直在教学简算,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于是,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我认为计算达不到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还是会自觉的用乘法分配律的。比如算几套课桌椅价钱的问题,学生会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也就是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教学反思《《简便计算》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内容这部分时,学生确实很难达到自觉地运用分配律去计算,特别是一些变式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学生对于计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这也跟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有这样一道题(80+8)×25,学生完成后,我随即将该题改为“88×25”让学生做,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25=80×25+8×25=20xx+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25相乘,最后再乘11。

听完学生的介绍后,我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两种答案的正确,然后对两种答案进行了分析: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8与25相乘非常简便,可以凑整。于是想方设法对88进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所以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3)

连减法的简便运算这节课,我用的是导学课的模式进行组织教学的,首先我进行的口算练习,有利于本节课学生在计算时提高速度,本节课我是先出示了导学提纲,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讨论交流算法,“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可以使学生由具体算式,发展到一般情况,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规律,进行总结的能力。我担心有的学困生不能做到完全总结,我出示了“友情提示”给出提示语,让学生思考、总结,收到了良好效果,再出示规律,学生齐读掌握了重点,通过反馈精讲,使学生更加清晰了简算的要点,所有同学都能学会,我还在最后的时候,出示了能力提升题,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在备课过程中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注意力更集中,运算过程可以大量演示,效果比较好。

我在四年一班上了一节同样的课,课堂结束后,听课教师对本堂课的评价较好,我自己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然而在同学年的二班讲授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一开始的时候探究减法运算性质时过于拖沓,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我也关注了班级的学困生,但是他们中的个别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好,在让学生上前面板书的时候,减法运算性质逆用这样的题型,个别学生能力比较弱,不能逆向思维,这也造成时间的浪费。

所以在上二班的课时,我都有点困扰,因为我总是把握不准班级差异,也许是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精心备课的同时,还应该备学生,认真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应因班级,因学情而有所不同,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4)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教学简算,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于是,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与4相乘”、“125与8相乘”、“5与任何双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其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根据以前的教学我发现,特别是一些变式简算就更加的困难了。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觉观察算式特点的习惯。学生对于计算的目的是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计算的过程,这也跟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这样一道题(80+8)×25,学生完成后,我随即将该题改为“88×25”让学生做,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25=80×25+8×25=20xx+200=2200;②、88×25=11×(8×25)=11×200=22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25相乘,最后再乘11。

听完学生的介绍后,我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两种答案的正确,然后对两种答案进行了分析:两种答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发现了8与25相乘非常简便,可以凑整。于是想方设法对88进行分解,因此都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关键,所以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此可见,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5)

核心提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

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到,始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根据数学问题选择正确的数学信息来有效解决问题。例题中的三个问题可以依次给出,让学生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容易理解12×25=3×4×25的算理,但可能对于12×25=12×100÷4比较难理解,教师应给予启发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学生的不同算法中,注意学生对自己不同解决方法的描述,重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最后,在新授的自由提问并解决问题环节,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依据了例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6)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

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到,始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根据数学问题选择正确的数学信息来有效解决问题。例题中的三个问题可以依次给出,让学生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容易理解12×25=3×4×25的算理,但可能对于12×25=12×100÷4比较难理解,教师应给予启发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学生的不同算法中,注意学生对自己不同解决方法的描述,重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最后,在新授的自由提问并解决问题环节,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依据了例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7)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8)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又买了8个篮球。

例3:463-82+18例4:9600÷25×4例5:25×(400+4)

=463-(82+18)=9600÷(25×4)=25×400+4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9)

在本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重点,学生能利用它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成为源于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自己领悟出的,而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在算法交流、比较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和感悟到运用除法运算的规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加强连减和连除的简便运算的比较

让学生明白减法的逆运算是加法,而除法的逆运算是乘法。这样简便运算时也便于区分。

本课是有遗憾的',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和准确,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但课堂节奏的把握欠佳,至少有这样几个环节可以让时间更加紧凑:

1、在第一个环节,男女生比赛计算的时候,我本来的预想是女生计算的快一点,然后再观察算式的特点,他们的结果相同、数据相同,运算的顺序和符号不同,男生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女生是除以这两个数的积。在男同学出来20xx÷25÷4=20xx÷(25×4)、1280÷16÷8=1280÷(16×8)简便计算的情况时,没有处理好,在这里,应该有第二套方案,请男生说说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重点要抓住这里,可以把结论先板书出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然后再让学生举例等等进行验证。

2、巩固练习,举一反三,讲评学生作业1280÷(16×8)=1280÷128=10,不变成连除,按原来的运算顺序算,你认为可以吗?完全可以解决“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这一数学思维,简洁、紧凑、实效。比展示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省时得多?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

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

最新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篇10)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今天,老师先让大家尽兴地去超市逛逛,好吗?

[推出购物超市流动车,上面有98元的足球、1999元的彩电、395元的VCD、48元的乒乓拍、4999元的电脑、29元的《三国演义》、159元的大衣等,让学生分别以顾客和营业员的角色进行买卖。待每个同学都有了购物体验后,回到座位。]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能介绍一下你买到的东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经过吗?

生1:我买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营业员找给我2元。

师: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给我2元。

师:噢,原来这样。

生2:我买的是彩电,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买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这样就不用营业员找了。

……

师: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们感到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认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让营业员找一些零钱比较方便,这样我们不必带一些零钱去购物了。

生2:我认为身边正好有零钱的话,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不用营业员找了,也好把零钱用了,减轻负担。

师:营业员们,你们的收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们买足球的话,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钱后,再找给他们2元。

师:为什么还要找给他们2元?

生1:因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给他们,否则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记得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VCD,他付给我3张100元,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钱给他了。

师:看来,你们都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利用生活中的'这些经验来进行计算,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想试试吗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投入到愉悦的“购物”活动中。热闹、欢快的购物场面,似乎使他们忘却了那是在上数学课,而考虑较多的就是怎样付款和收款,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多收了钱要找给人家,多付了钱要找回”。在热热闹闹购物之后,让学生交流购物经历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要找给2元?”“为什么能找回2元?”“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为学生探究简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起了良好的铺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