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发表时间:2023-01-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

在学习中我们偶尔也会需要去写文档,大多时候我们都会借助于范文去完成相关的写作。写作可以尝试一下范文的撰写方法,你收集整理了多少有关范文的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1)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

尽管这样安排,但我认为,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不是“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不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更不是“为什么求长方体表面积”,而是“每一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哪一个”。因为,如果学生弄不清楚这一点,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弄懂了这一点,后面的求表面积的方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这里。在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后,让学生自主标出长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求每个面的面积怎么求?每个面的长和宽分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并记录在纸上。经过小组的合作,对于这一点学生理解得很充分。在学生汇报之后,再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并要求,看谁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涨,不一会就研究出了各种解法:一个面一个面的加;用前(后)面面积乘二加上左(右)面面积乘二再加上上(下)面面积乘二;上(下)面面积加前(后)面面积加左(右)面面积的和乘二。还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用上面面积乘四加上左面面积乘二。虽然还有的方法没想到,但是这些方法我觉得已经足矣。

实践表明,我这样是正确的,我班学生对表面积这一块理解掌握比较好,即使是后三分之一学生也大部分掌握了它的求法。所以,深深的觉得,每一节数学课,抓住难点,抓住重点,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2)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12个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册北师大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牐犑导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5)

立体图形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动手操作更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知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上,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和。在第一节的知识经验上,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六个面可以分成三对,每对的两个面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学习兴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学生们除了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外,还得出了特殊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即有一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接下来,独立思考并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发言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经过多位同学叙述,归纳出要点和规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6)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电脑出示饼干盒、木箱)这两个物体大家认识吗?它们分别是什么体?

生1:饼干盒是长方体。

生2:木箱是正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生3: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生4:正方形的6个面的面积相等。

……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这两个物体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它们的12条棱共有多长?

生2:我想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

……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我们今天先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好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表面积的意义

师:那什么叫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拿出饼干盒、木箱)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1:(边摸边说)长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生2:(边摸边说)正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

师:(电脑演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师:现在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她们的表面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物体,你能举例说说它们的表面积吗?

生1:课本是长方体,它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生2:橡皮的6个面的面积和是它的表面积。(边说边摸)

……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物体(出示无盖杯子和香皂盒),这两个物体的表面积在哪里?谁愿意上来摸一摸。

(指名学生上来边摸边说)

师:象这些物体几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2、表面积的计算

(1)一般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物体的表面积,(拿出1号长方体木块)请同学们猜猜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会和它的什么有关?

生1:可能和长方体的棱长有关。

生2:可能和它的长、宽、高有关。

师:那请大家再猜猜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

生1:74平方厘米。

生2:90平方厘米。

生3:120平方厘米。

……

师: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到底会是多少呢?你们敢自己去探究它的表面积吗?

生:敢。

师:真勇敢,那请同学们拿出1号物体独立思考一下,求它的表面积需要测量它的哪几条棱,怎样计算3的表面积,好吗?然后再开始研究,研究时做好记录,完成表格,如果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数据记录计算方法

长方体长:

宽:

高:

(自主探究)

师:接下来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交流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说说自己的方法,交流结束后各小组准备派两个代表汇报。(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各小组准备汇报你们组里的方法,汇报时先说说记录下来的数据,再说说你们是怎样求得它的表面积?

生1:我们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再算左侧面的面积4×6,再算前面面的面积10×4,因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把3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再把它们的和乘以2,10×6+4×6+10×4(方法一)

生2:我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上下面的面积和是10×6×2,再算前面的面积10×4,因为后面的面积和它也相等,所以前后面的面积和是10×4×2,然后算左侧面的面积6×4,右侧面的面

积和它相等,它们的和是6×4×2,最后把他们加起来是10×6×2+10×4×2+6×4×2。(方法二)

生3:10×(4+6)×2+4×6×2(方法三)。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10×4×2,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是10×6×2,两部分合起来是10×4×2+10×6×2,我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把它改写成10×(4+6)×2,再加两个侧面的面积10×(4+6)×2+4×6×2。

师:你真聪明!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刚才的猜测,我们猜得准吗?

生:不准。

师:不过同学们还是很能干,研究出了这么多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的方法,那么,在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1: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第三种。

……

(2)特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两个物体的表面积,每个桌上还有两个物体,2号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也是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请你们求出他们的表面积。

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2号物体,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1:8×5×2+8×5×2+5×5×2。

生2:(8×5+8×5+5×5)×2。

生3:8×5×4+5×5×2。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3:因为这个长方体的左右两个侧面是正方形,所以中间4个面就相等,先算出一个面的面积8×5,把它乘以4就可以了,再加上两个侧面的面积5×5×2,就是8×5×4+5×5×2。

师:这三种方法,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第三种。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体,你是怎样求它的表面积的?

生1:5×5×6,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可以先算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

生2:5×5×2+5×5×2+5×5×2。

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第一种。

师:看来特殊情况下,我们还要灵活处理,可能回有更好的方法。

……

【教学反思】

1、鼓励大胆猜想,诱发探究意识

关于猜想,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饼干盒、木箱),要学生说说“对于这两个物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使他们自发地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猜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的表面积大概会是多少?”学生凭借自己直觉和自己的数学实际,提出各种看法,虽然有些“猜想”是错误的,但创新的智慧火花瞬间被点燃,同时一种种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和进行验证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台,挖掘思维潜力

在上面的教学中,在学生独立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活动中,先引导学生思考“求长方体表面积需要测量哪几条棱?”“怎样计算他的表面积?”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这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测量棱长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计算,而有的学生其实也测量长、宽、高,但他们需要测量6次,也有的学生测量12次。在探索其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积10×6,因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还有两位学生解决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是鲜活生动的,是富有个性和创造的,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3、提供交流机会,实现合作互动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活动自主。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有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7)

设计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类型的题当然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逐步优化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纸盒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选择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选择求长、宽、高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讲下列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

(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儿?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同时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边长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两条边一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的一条边相等。)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图略,选择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说算式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设计,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以“用”促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让学生从各种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再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学、愿学。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仍是我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简短(篇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表面积概念——当直觉无法判断时需要计算表面积——学生尝试求表面积——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条件和规律——学生独立解决正方体表面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回忆联想,使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做到“凡学生能想的,应该认学生自己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堂课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求长方体表面积必须具备长方体每个面是由哪两条棱相乘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投影片(立体图),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有规律地衬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与棱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立体图,将纸盒展开再还原整合,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与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独立探索长方体表面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学方法、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延伸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课堂是教师的“演武场”,教案是必须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怎么样才可以编写好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结束后,我上了两节复习课。教材中安排第一课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体积单位;第二课时为表面积与体积。考虑到这样安排第一课内容显的比较少,而第二课练习时间较少,我就作了一下调整,把第二课中的表面积移到了第一课,以使第一课内容充实些,使第二课有更多时间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这课中,对于第一板块的复习,主要以引导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为主。课的一开始,即明确了本课复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对照复习,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内先行交流,互相补充。汇报时,教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并要求学生口述时配合手的动作。这样一方面避免整理时的零敲碎打,提高时间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复习知识更为系统化,直观化,有利于掌握、巩固。对后面的多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第二板块练习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对表面积计算,较之基本计算方法,我更重视了对方法本身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列出求表面积的算式,不计算,但要写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么,这样就为后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在应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补条件后再组织练习,这样也比教师直接出示题目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纵观这一课,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发言无价值的重复与不必要的讲授,而在关键处适度点拨,突出要点,在学生掌握较好之处省下时间用以拓展练习,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2

上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节课后,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有遗憾也有欣慰,遗憾的是在引导新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受去摸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教师叙述不周,把“表面”说成“面”,再加上学生操作不熟练,造成学生在汇报时,有说摸到棱的、顶点的、长、宽、高的,就是不重点受六个面的,等教师再引导学生按顺序摸上、下、左、右、前、后6个面并标出来,再展开观察长方体展开平面图,进一步了解长方体的6个面及相对的两个的面积相等,从而引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本节课上完后,我不断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最终还是觉得有以下几点不妥:首先教师在设计上有问题,在此环节中不设计让学生去摸长方体的每个面,因为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已经通过摸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在此处再去摸一方面与整个环节衔接不当;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认知水平,浪费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佳时间,造成这一环节每一步比较生硬,学生纯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走得很不协调。另一方面是展开教师或学生无法用实物展示的东西。而本节课长方体、正方体,学生手中都有,根本没必要用多媒体展示。

本节课出现上述问题使我发现,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前提,了解他们的认知需要,了解他们的认知困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各个环节时间,加大课堂密度,增加课堂练习量,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还要注意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地套别人的设计,最终使学生和教师陷入不和谐,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3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观念不强,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 ,自主探究等方式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考虑到班级学生较多,所以活动主要以小组进行。思路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一条线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如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但是有的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另外在让学生做当堂检测第三关时,我发现有学生做错了,只是把错题通过投影仪呈现了出来,由于受条件限制,未能结合原题给学生好好评讲,这一点比较遗憾。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特征及其展开图有了较深的了解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是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边长(长和宽)。上课的时候直接揭题并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完成书第8页的第一题,通过这题,学生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边之间的关系,为计算各个面的面积作了准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这时,通过例4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就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的计算,可以用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表示出来。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做改正:如对长方体表面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应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长方体纸盒来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后,应该回到一开始的图上,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求什么,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些都是在以后备课和上课中要注意和更细致一些的地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6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宽×高×2;

上、下面=长×宽×2。

最后总结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S=长×高×2+宽×高×2+长×宽×2

方法(二):S=(长×高+宽×高+长×宽)×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S=棱长×棱长×6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1、 完整的(六个面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2、 无底或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粉刷教室、鱼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积)

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解答。

公式:S=长×高×2+宽×高×2+长×宽

3、 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四周的表面积

它指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周围四个面(即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积。

公式:S=长×高×2+宽×高×2

总体说来,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得很不错。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也能做到运用自如。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今后,我需要在这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7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8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9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

前、后面=长脳高脳2;

左、右面=宽脳高脳2;

上、下面=长脳宽脳2.

最后总结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S=长脳高脳2+宽脳高脳2+长脳宽脳2

方法(二):S=(长脳高+宽脳高+长脳宽)脳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S=棱长脳棱长脳6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1、完整的(六个面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2、无底或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粉刷教室、鱼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积)

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解答。

公式:S=长脳高脳2+宽脳高脳2+长脳宽

3、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四周的表面积

它指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周围四个面(即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积。

公式:S=长脳高脳2+宽脳高脳2

总体说来,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得很不错。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也能做到运用自如。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今后,我需要在这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10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 篇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册北师大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牐犑导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下面是课件之家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作为教师需要早早地准备上课需要的教案。教案中的教学方法要有创新,不照本宣科,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不足之处:

1.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2.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改进之处:

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表面积概念——当直觉无法判断时需要计算表面积——学生尝试求表面积——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条件和规律——学生独立解决正方体表面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回忆联想,使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做到“凡学生能想的,应该认学生自己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堂课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求长方体表面积必须具备长方体每个面是由哪两条棱相乘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投影片(立体图),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有规律地衬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与棱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立体图,将纸盒展开再还原整合,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与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独立探索长方体表面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学方法、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4)

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认识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结合学生家作中集中出现的问题,我把练习二第1、2两题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要求学生搞清楚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根据面积的大小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面面积相等;也可以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分成两组,把面积不相等的前面、左面和上面作为一组,后面、右面和下面作为另一组。

课堂上我把练习二第1题作重点交流,指名学生上来指出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时到底是看哪两条棱的长度。然后抛出例题解答“做纸盒要用多少硬纸板”,引出表面积计算的需求,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列的算式深入解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最大的遗憾来自于填表题,有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图形就不会思考了,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很多问题,虽说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是有些繁琐,但既然方法懂了,只要细致一点,计算结果的错误完全可以大大减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5)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一起分析题意后,学生列式计算。

生1:先算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后、左右、下面的面积,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简单些:(5×3.5+3×3.5)×2+5×3

三种方法都交流完后,我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班的数学课代表举手了,他说:“我还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讲完了吗?怎么还有?但我还是叫起了他,想让他说说。

他说:我从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个更为简便的式子:(5+3)×3.5×2+5×3

咦?这不是把生3的式子运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吗?这个式子每一步会有具体的含义吗?

我一抛出这个问题,该生起初一楞,当时只顾着寻求不同的列式却没考虑意思,现在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

但其余同学被他的思路启发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

一位学生解释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着高将玻璃缸展开,会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长方体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原长方体的高,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3)×3.5×2,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该学生解释,我配合着画图,在图形的帮助下,众学生豁然开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释!我庆幸没为自己的卤莽而抹杀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也为自己课前预设的不够周全而后悔。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发现用这种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学完例5后的练一练的第1题:一个长方体饼干盒,长17厘米,宽11厘米,高22厘米。如果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来做,且比较简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得用心去细细研读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题,力求做到预设全方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6)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7)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系列


课件之家专题“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老师是校园里辛勤的园丁,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案的撰写上下足功夫。教师在写教案时应该要注意一些原则。你积累了多少高质量的教案模版呢?课件之家的编辑特别编辑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册北师大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金校长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牐犑导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认真思考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知道: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宽×高×2;

上、下面=长×宽×2。

最后总结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方法(一):S=长×高×2+宽×高×2+长×宽×2

方法(二):S=(长×高+宽×高+长×宽)×2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S=棱长×棱长×6

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

1、 完整的(六个面都有)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类型的题目,直接套用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

2、 无底或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粉刷教室、鱼缸、游泳池等的表面积)

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要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然后再进行解答。

公式:S=长×高×2+宽×高×2+长×宽

3、 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四周的表面积

它指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周围四个面(即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表面积。

公式:S=长×高×2+宽×高×2

总体说来,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得很不错。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也能做到运用自如。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今后,我需要在这一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来提高同学们计算的准确性。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特征及其展开图有了较深的了解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难点是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边长(长和宽)。上课的时候直接揭题并板书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学生完成书第8页的第一题,通过这题,学生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边之间的关系,为计算各个面的面积作了准备。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这时,通过例4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就归纳出长方体的表面的计算,可以用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表示出来。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需要做改正:如对长方体表面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在讲完这个概念后,应该让学生拿出他们的长方体纸盒来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后,应该回到一开始的图上,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部分求什么,以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些都是在以后备课和上课中要注意和更细致一些的地方。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结束后,我上了两节复习课。教材中安排第一课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体积单位;第二课时为表面积与体积。考虑到这样安排第一课内容显的比较少,而第二课练习时间较少,我就作了一下调整,把第二课中的表面积移到了第一课,以使第一课内容充实些,使第二课有更多时间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这课中,对于第一板块的复习,主要以引导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为主。课的一开始,即明确了本课复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对照复习,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内先行交流,互相补充。汇报时,教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并要求学生口述时配合手的动作。这样一方面避免整理时的零敲碎打,提高时间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复习知识更为系统化,直观化,有利于掌握、巩固。对后面的多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第二板块练习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对表面积计算,较之基本计算方法,我更重视了对方法本身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列出求表面积的算式,不计算,但要写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么,这样就为后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在应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补条件后再组织练习,这样也比教师直接出示题目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纵观这一课,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发言无价值的重复与不必要的讲授,而在关键处适度点拨,突出要点,在学生掌握较好之处省下时间用以拓展练习,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7

设计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与反思案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这两个纸盒那个用的纸板多? 生:我觉得这个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我觉得这个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这个长方体比这个正方体长,而这个正方体又比这个长方体高。中和一下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只靠我们这样空口无凭地去猜,能否得出正确结果?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叫做他的表面积。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包括哪儿?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8个长方形,要求: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出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同时思考:(出示)①长方体的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两个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讨论结果写在之上。

生:小组活动。

生:反馈交流

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开,把相对的面摆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再用长×宽×2+高×宽×2+长×高×2,就能算楚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第二种方法写成(长×宽+高×宽+长×高)×2,也就是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上面、左面、前面和下面、右面、后面。

师:你能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很会学习。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便。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类型的题当然用第三种方法比较简便,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逐步优化求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纸盒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2、选择求上、下地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5×3+5×3+3×3)×2

②5×3×4+5×3×3×2

3、选择求长、宽、高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最优方法。

①3×3×6

②(3×3+3×3+3×3)×2

四、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1、讲下列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

(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

2、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儿?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8个长方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同时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②长方体每个面的两条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边长之间的关系?(每个面的两条边一定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面的一条边相等。)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图略,选择求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最优方法。①3×3×6 ②(3×3+3×3+3×3)×2 ③3×3×4+3×3×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说算式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设计,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以“用”促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先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1)无盖的长方体木箱(2)正方体纸盒(3)在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四壁和底面抹水泥(4)长方体包装箱(5)手提袋(6)灯管的包装盒(7)字典的封皮(8)火柴盒,让学生从各种物体的表面积所包括的面进行分类。从中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在求表面积是不可以千篇一律,死套公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再有,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乐学、愿学。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仍是我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关文章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模板 好老师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终生。教师上课之前最好准备一份优质的教案,编写教案促进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有效使用,怎样构思教案才能让课堂有趣呢?以下由课件之家编辑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模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时间:12-22
  •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8篇 想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编写教案的能力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教师每天上课前,都应该确认一下教案是否准备完成。写教案能帮助教师全面的讲述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想要查看“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相关资料您可以参考以下资料,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简短 教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教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你是否写教案的时候感到特别苦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简短”为课件之家的编辑为您收集并提供,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时间:04-24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育人先育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总归是要时常编写教案的,教案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上的氛围,有助于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什么样的教案值得我们去借鉴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可以有效实现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您知道怎样写好教案了吗?今天课件之家为大家挑选了一篇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有关的文章,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