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发表时间:2023-04-2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准备好一份优秀的课件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课件时可以借鉴哪些范文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

“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我首先做到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首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点移动;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与原数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单位名称之间的转换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数的10倍,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扩大”的规律,去总结“缩小”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环扣一环的探究过程。

以往,学生即便掌握了规律,在做具体的这类题目时错误仍然很多,如何能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呢?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两个方法:

1、从网上找了2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规律:小数点,真奇妙,向左移动就缩小,向右移动就扩大,左小右大莫混淆。小数点,跳跳跳,几个圈圈跳几跳。

2、强化练习,并要求学生把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写出来。

教学中,我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我在教学中要改进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2】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3】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上了这节课后让我有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一、在活动中感知,培养实践意识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分别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然后亲自动手拉一拉,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埃及金字塔,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课堂上根据自学情况让学生进行交流,企图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独特的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并在练习中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自己来总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叫做三角形。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从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又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判断小兔和小猴谁围得篱笆更牢固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先学后教,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按照我校“问题导学”训练强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根据设问导读自学,先学后教,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在本节课探究三角形的高时,由于学生有了自学基础和画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基础,已经试着画了高,又在小组里交流了画高的方法、步骤,在展示环节,又让展示小组到黑板上画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高的画法,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从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快要结束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例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人类的智慧。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生活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4】

《邮票的张数》是四年级学生学习方程这一单元的最后一个关于解方程的类型。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利用四则运算关系及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的方程后,学生再进一步学习本课,就比较没有难度了。本课的重点应放在会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找到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将等量关系表示出来。即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课提供了三个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学生要有会选择信息的能力,感受到只要利用其中两个信息,便能建立起一个等量关系。即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本课题有两个未知数,一个是姐姐的张数,一个是弟弟的张数,要求学生能根据信息中两者的关系,把较简单的弟弟的张数,这一份设为x,姐姐的用3x表示,就能将问题解决了。同时也体现了算法多样化,选择不同的信息,就会有不同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不同的方程,但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本节课还应注意的地方是,第一次较完整地出现关于方程的应用题的书写格式,检验x是不是方程的解也有另外的检验方法,如直接把得数代入题目中去检验,而不用在所列的方程中去检验,这样能更快捷地进行自查。

学生在新授课后的练习中,会存在不大会寻找到等量关系,或者想要直接用算式来求问题的情况,但相信经过一定的练习,学生会自己发现、总结解决这种问题的好办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5】

一、在实践与操作中体验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三角形的特点“物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实践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掌握知识。课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画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沟通,通过让学生自主回忆找寻,并结合课件,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学生经历了数学过程,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学习有用的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以为上课应该很流畅的。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遇到两个难点:

(1)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正确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教师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这样,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

(2)在作三角形高时,从概念入手,由于教学环节忽略了对概念的反复强调和细致理解,结果学生在判断它们是否是一组底和高时,出现了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6】

1、困惑和不足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2、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7】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为防止把教学过程讲的琐碎,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三个环节运用点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讲解,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上。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8】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教材的安排是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万级和个级末尾含0、万级和个级其他数位含0的三个数。以这样的三种类型的数为代表,教学这类数的组成和读、写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0的读法。我在教学时,是让学生自己先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三个数的,没有采用书中直接呈现的方法。我是想让学生在拨的过程中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另外,在教学时,我提前讲了分级的方法,所以学生在认识组成时问题不大。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把重点放在0的不同读法的教学上的。把三个数分级以后,让学生反复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读法的不同和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的不同之处,重点放在0的位置区别上。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到学生掌握的要好一些。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体会和发现的,而不是老师告诉他的。数的读、写尤其是大数目的数的读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练习中错误较多。所以在这节课我尝试这样做,不知是否可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9】

怎样滚得远这一内容是教材安排在本册第二单元直线、射线、角后的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结束才进行教学。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拖,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回顾组织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我觉得以下一些做法比较成功:

1、保证活动材料。如果不能提供合适的材料,那么,活动是绝对无法开展的。活动之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次活动需要的材料怎么准备的问题。测量长度用的尺可以从其他班借米尺,三角板学生有,用来垫木板的砖是不需要的,有一名学生扶着就行了,可以滚的东西就多了。可教材要求用30~50厘米长的木板来搭一个斜坡,木板准备起来并不方便,因此一直在考虑,有什么可以替代。因为中秋节过去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些中秋月饼的包装盒材质比较硬,而且长度也差不多,就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月饼包装盒,这样就解决了木板这个大问题。

2、分工合作明确。这次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很强。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很难完成这次的实验。因此,在通过回忆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我马上提出了问题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让学生明确这就是这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随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8页的最后一段文字、下面的四幅图及第29页的上面一部分内容,明确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依次是:搭建斜坡、滚动物体、测量长度、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其中前四项是要分散在室外完成的。我问学生:这些事情你一个人能完成吗?学生表示不能,需要几个人合作。这时,我让学生根据前四个步骤考虑至少要几个人,学生认为5个。考虑到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必要指导,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全班47名学生按照自然组分成了8组,有的组多出来的1名学生可以协助测量等。具体的分工有学生自己商量决定。在随后的实验中,我明显感觉到了这样分工的好处,各小组的学生忙而不很乱,看他们合作得挺愉快,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一直很担心的纪律秩序等问题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3、提前预设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成为一个思考周密的设计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的特点预设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于这次活动的地点是有变化的,室内室外室内。第一阶段的室内指导很关键,因为到了室外,学生分散后,再要指导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对于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先进行了预设。例如,物体滚出去时被阻挡而停下了,怎么办?物体滚歪了,怎么量长度?这些都通过学生的交流来解决。对于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有些学生马上想到了刚学过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板平移,还有的学生认为把滚的物体平移比较方便。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活动拖到现在进行也不是一件坏事,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不正是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的之一吗?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这个问题反而不容易解决了。

应该说这次活动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我也有一些困惑:

1、我的提前预设是否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时自己发现并想办法解决?

2、由于各小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不同,对于最后数据的汇总和结论的得出已经没有时间了,只能利用另外的时间进行全班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数学实践活动的高效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0】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五课,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先让学生复习判断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并在练习中检查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接下来以情境导入,引出关于蚕丝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小数乘法的多种算法,加深对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算法及算理的理解,总结计算小数乘法的注意事项,随后提出问题“积一定比乘数大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计算,比较,找规律,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 1 和小于 1 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并通过举例加深体会,然后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最后以谈收获结课。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错误的脱式计算,为求让学生理解,我用画图的方法一步步展示,分析,让学生明白每一部分的意义,知道错在哪里,正确的算法是什么,比较直观,但花费时间也较多,致使后面练习的时间不足,找规律环节的举例也没能进行。课堂气氛在后面的环节也过于沉闷,通过反思,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估计不足,应变能力也较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