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1-16

[荐]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1000字系列9篇。

老师也算是学子们第二个父母的角色,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教学前写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会为应该怎么寻找一篇好的教案而忧愁嘛?你也许需要"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这样的内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丢弃废纸的现象,设计了“调查全班同学每天扔废纸的情况”这一实际调查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同学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报出自己每天扔废纸的张数,有个别同学有报数时出现报不出或是随便报的现象。围绕这一个调查活动,教材设计了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记录自己每天扔废纸的情况;

2、将全班同学一天扔废纸的张数进行统计;

3、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描述这组数据的特征;

4、将调查情况进行分段整理;

5、利用调查的结果计算“全校同学一年要扔多少张纸”、“全校同学一年扔掉的纸相当于多少棵树木”等问题。另外,在“议一议”中,给出了两组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式,明确数据统计的方法和特征。

在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无误地进行整理和计算,但也有个别同学不能对自己统计的数据进行较快检查。比如:在计算中位数时,因为数据较多,有同学找不到简单易行的方法;在进行分段整理时,个别学生不能把各部分的人数进行相加利用总人数来判断一下是不是全部统计了;在谈对扔废纸情况调查的感受时,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受或想法;在谈到数据的收集方式时,学生不能说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验结果等方式。无奈之下,老师只有参与其中,亲口说出,虽然得到了结论,心里却总也欣慰不起来。今后的教学工作,还需要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能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科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2)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采取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

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WWw.GSM600.COM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3)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因为是长加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只有两个变量才会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4)

优点:

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我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适当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1/3Sh,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不足:

1、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理解不深入,虽然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2、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公式计算时往往丢失“1/3”,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再教设想: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锥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5)

一.教学设想

分数除以整数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始课。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点,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⒈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⒉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⒊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二.课堂实录。

⒈直接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能写出除法算式的商。如,那么有4=,到底怎样计算4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板书:分数除以整数

⒉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红毛线。

师:对(同时把这根红毛线贴在黑板上)凭借你的眼力,说说这根红毛线大约有多长?

生:(进行估计并说出数据)60厘米、75厘米、83厘米

师:你们的眼力真棒!离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就差一点,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大声地说)想。

师:我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米。小数表示是几米?板书:米

师:如果把这根长米的红毛线平均剪成两段(教师用粉笔画一道),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每段长几米?(板书:每段长几米?)

师:怎样列式?

生:2

师:教师板书:2问:你估计一下,2的结果是多少?

(教师找学生说)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研究2怎样计算,并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⒊探究与交流。

⑴学生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研究。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或你们研究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1:我是先把算式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的,算式是:2=0.82=0.4(米)。

生2: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知道每段长米。(图略)

生3:我的算式是2==(米)。我是这样想的:米是4个米,把4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米,也就是米。经过验证2=,是对的。

生4:我是先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算式转变成整数除法后再进行计算的,算式是:2=410=(米)

生5:我是这样想的,把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也就是求米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米)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2=呢?

(学生小声讨论,后有个别生举手)

生:我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1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给大家看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2=()(2)=()1=

(教师组织学生感悟,确实学生明白了)

⒋分析与概括。

师:大家在计算2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能否计算分数除以整数这类题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比较简单。

生2:我认为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也挺简单的,但有时候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如2。另外对于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也这样的。

生3:我同意他的说法,补充一点是用商不变的性质做题也不简便,所以这些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但很麻烦。

师:我同意大家的看法,其实画图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有时候用画图的方法也是麻烦的。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将选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呢?

生:(齐答)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做。

师:谁总结一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生:我补充一点,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师:这是一种较为简便、应用广泛的方法,但有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⒌质疑与反思。

师:对于这些方法,尽管大家的思维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用学过的倒数、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的。

师: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新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⒍实践体验(略)

三.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⒈研究学生如何学比研究教师如何教更重要。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都有了足够的掌握。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础,我觉得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力教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

⒉对整个教学设计有了创新之举。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学生从各自的数学实际出发,用不同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对2的探讨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将题目中的分数化成小数后再相除;有的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题目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后再计算;有的学生想到把分水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等等。当学生出现这些方法,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些方法放在分数除以整数的背景下分析,课堂上学生确实具备了这样的本领,能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评析。在学生们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思考,同时学生反思出这些方法都是运用旧知识解决的,教师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6)

教学片断:

师:哪些同学知道3/103的计算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9/1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9/10。

(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有个别学生表示是从课外数学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

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对于这个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师:多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几分钟以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3:我是这么想的:3/10表示3个1/10相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所以分母不变,只计算分子3+3+3,也就是33就可以了。

师:你能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真好!

生4:3/10里面有3个1/10,3/10的3倍就是有9个1/10,也就是9/10。

师:你对分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个数理解得很透彻!

生5:如果将3/10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是3/10,而不是3个3/10。

师:生5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

生6:我认为3/10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9/10。所以,3/103等于9/10。

生7: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103等于9。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3/10,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9/10。

师: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数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反思]

在这一片断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讨和解决之中,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在第一次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7)

【教材分析】

《现代小学数学》新读本对分数的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分数单位统一的观点来组织、呈现知识结构的。分数除以分数同样,也从分母相同的分数除法开始研究,进而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除法算法,最后观察结果,发现规律,概括、统整分数除以分数算法。它的知识组织脉络提示了我们的教学法――有层次地探索,促进学生主动迁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建构主动,容易体验成功,较好地解决了现行教学中的两个误区,其一,常见于公开课:只抛出问题,等待聪明的学生聪明地发现;其二,常见于家常课:讲20分钟,练20分钟,订正还要40分钟。

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新数学读本》第十册: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可与整数除法相通,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法则所蕴含的算理;

2.通过计算法则的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举例、类比、迁移等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形式化过程的体验。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8)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导语:上星期在我们学校举行了什么竞赛(技能竞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积极参加,并取得好的成绩,幼儿园的老师想用4张同样大的饼来表扬和鼓励小朋友们.如果每人分2张,可以分几人生直接答并说说为什么得出2.

1,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如果每人分1/2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3张,可以分几人如果每人分1/4张,可以分几人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猜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的答案,你们猜一猜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画一画.

导语:分完了饼,幼儿园的老师想把它装在盒子里,并用彩带来捆住.

出示题目:有一条2米长的彩带,如果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如果截成每段2/3米,可以截几段

1,分组验证,让学生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小结:同学们经过自己的认真探索,发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乘分数的倒数.

四,练一练.

导语:同学们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敢接受知识的挑战吗

1,算一算:61/421/5102/3124/572/3

2,有8瓶矿泉水,每人分2/5瓶,可以分几人

3,拓展题: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想用这9张红纸剪红心奖励给你们,每个红心需3/8张,我们班有32人,够分吗不够应需几张

4,思考题:算一算6112

五,聚焦反思,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幼儿园的老师想奖励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必要.

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知识的求知欲望后,赶紧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借助圆片和图形语言理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分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练习循序渐进:

设计练习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61/421/5,再算需要约分的102/3124/5,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经历设计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最后还安排了思考题,这是超出了教材的学习范围,可是学生已学会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我认为学有能力的学生解决此题并不难,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理念: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收获.

不足之处:

小组交流不深入,分工不明确,致使教学难点没突破.

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使后面的拓展题和思考题没讲,不能很好地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

改进方法:

1,布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时,应让学生先分工,并给学生温馨提示:每个学生应自己操作好,借助图形语言想好得出答案的原因,若想不出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选个学生登记每个人的交流.学生分组画图时,应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画,画好再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这样可能会增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避免有的学生只当收音机,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2,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后面的练习题可能就有时间讲,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篇9)

1、确实复习课是很难上的一种课型,很容易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学生厌烦,老师没劲。这次的数学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班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算律的运用。提问时,学生很快回答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学生练习中也证明了学生对基本运算律的运用掌握的不错,只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复习中增加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帮助学生记忆,事后证明学生掌握的不错。

2、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回忆规律、公式,并且对学生自己做得题目也让他们自己分析、讲解、评价。学生参与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说的多了,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节课只是把书上的练习刚好做完,没有时间补充新的题目。今后要想办法尽量弥补这个不足,充分利用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系列9篇 教师像一座通向知识海岸的长桥。教案的准备工作在每个教师的工作中都举足轻重,教案的编写应该是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你知道要怎么动笔写教案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吗?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 关于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案系列9篇 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学生。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是不是一写起教案就感觉毫无头绪?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关于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案系列9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落实基本的技术和技能教...
    时间:12-27 小学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汇总 教师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教案课件的编写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之一,教案是一个老师辛勤工作的证明,你知道教案是什么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通用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课件之家推荐更多专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育人先育己,很多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都会先写一个教案。编写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与掌握知识,对于教案你知道如何才能写出彩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