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2-12-29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位老师都应该致力于提升撰写教案的水平。教案也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必为写教案而烦恼了!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页

【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应该说它是学生对比的完整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前,除法、分数的认识,为学生认识比搭建了坚实的台阶,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的学习,为比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平均分方法的掌握和对平均分结果特点的理解为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比的应用提供了策略上的可能。而且比的应用的研究,也将为学生后续知识正比例的学习积累重要的感性经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和数形结合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小旗,水杯、水、筷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奥运圣火已经点燃,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为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也做一回奥运小使者,把奥运精神带进幼儿园。现在我们有一些印有奥运会会徽的小旗想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幼儿园有两个班,要把这些小旗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理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分,因为这样每个人分到的会同样多。

2.经调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这回如果我们还把这些小旗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还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不合理,因为每个人分到的就不一样多了。

怎么分合理呢?请你静静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答案:按人数比30:20=3:2进行分配。

3、3: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沟通按比分与平均分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活动1:合作研究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详细记录下当次分给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数,直到分完为止。(提示:记录时,不累计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数)

大班

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学生合作研究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u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约三种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投影上。

u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要求

(1)在组长带领下逐一分析每种分法,你们能理解这些分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2)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插问:你觉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为什么?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那这一次是把几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预设:

分法1:每次分给大班3面,分给小班2面。

表扬:认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分,分的次数明显减少。

表扬:很会动脑筋,在分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调整。

分法3:先按人数分给大班30面,分给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扬:很会联系实际情况,这种分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五个,其一,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记录单能够恰好的保留学生最初的思维轨迹。其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三,让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二)验证

1.问题: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数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

小班

分得小旗的总面数

人数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数

30:20=3:2=36:24

2.师生一起小结: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样多吗?

(2)把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吗?

(3)虽然不知道小旗的总面数,但是大家动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这些小旗按3:2进行分配?

[设计意图]正式打通人数比与小旗面数比之间的关系,深化比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按比分的本质:即每个单位分到同样多。

(三)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的按比分配

1.问题: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样按3:2进行分配?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2.四人一组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方法。课件配合演示

学生可能的答案: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据大、小班分别所占的份数,求出各应分得多少面

小国旗。

方法3: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国旗的面数

3.小结: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采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为按比分吗?按怎样的比分呢?

三、问题解决活动2: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一)问题情境

因为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礼物想要送给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边听边观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

(二)师生活动

1、看《小星星》演奏的视频

学生可能发现了水的体积和空着部分的容积竟然存在着一个比。

2、出示如下信息:

杯子的容积:320ml,杯子装满水敲击出的声音为1.

音阶

杯水的体积与空着部分的容积的比

2

29:3

3

25:7

4

23:9

5

37:27

6

1:3

3、提问:29:3表示什么意思?。

4、算一算2这个音所需的水量。

5、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音,计算出所需水量。

6、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7、倒水演奏

8、小结:比与音乐的关系最早是由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老师认为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是今天课堂上里最闪亮的小星。

[设计意图]通过比与音乐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问题解决活动3(拓展练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一)情境与问题

花坛设计稿征集启示:

某小区修建了一个36平方米的正方形大花坛,决定在花坛中栽种菊花、兰花和月季,两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的比是2:3:4,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请设计出栽种的方法,并画出示意图?(菊花用黄色,兰花用蓝色,月季用红色)

(二)师生活动

1.提问:2:3:4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计算并根据比设计花坛。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4.教师小结。

五、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wwW.gsM600.com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比的应用的例子吗?

【我的思考】

一、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体验策略多样性,感悟数学文化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数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都几乎无一例外的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或非常规问题时,能够主动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努力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力图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能力将会在学生步入社会时,使他迅速的调整和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它也成为我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焦点。

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能力培养的需要,还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孩子都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并渴望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成功。不能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将使孩子面对智慧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但同时也会从中获得双方面的提升。

二、六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分一分吗

这个问题也曾经不断的困扰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终于彻悟,在这里分一分与算一算具有同等地位。首先说按比分的策略我认为基本有两大类:(1)不数出总数,按比逐次分配,直至分完,结果即为按比分配的结果。(2)先数出总数,通过计算得出按比分的最终结果,在经过一次分配完成。而且第一种方法在不知总数又不方便得到总数的情况下很有实用价值。因此我设计了给幼儿园两个人数不同的班怎样合理分配小国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分一分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比的意义深化过程。因为学生每一次都是在按人数比分配小国旗,每一次分得小国旗的面数比都是3:2,最后两班分别共分得小国旗面数的比也是3:2,成功地完成了人数比到小国旗面数比的深化,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要实现数学教育发展学生数感的目的。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一个数感发展好的学生能够自然地、有意识地把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这也就是主动地、自觉地甚至自动化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维过程。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了比与音乐的关系,他比任何人更早地把一种看来好像是质的现象声音的和谐量化。为此我设计了怎样利用比的知识,使玻璃杯敲出美妙音乐的有趣地问题解决活动。期望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比与音乐之间奇妙的联系。通过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发现数学元素和研究数学问题的题材。

【网络研讨与评论】

编写组特约指导教师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钱守旺的主要评论:

l这部分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是有特色的。如果没有给出总数,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学生首先要去理解这个3:2是什么意思呢?

l看了你的设计、又听了你的说课,我觉得前半部分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刚开始的引入部分,比较自然、新颖;操作活动的设计可能也更便于孩子操作。

l后半部分,活动:杯琴的活动建议演奏不必太做大。出于时间方面的考虑,把它做为数学文化介绍给孩子们就可以。如果做大,会占用很长时间。数学文化的渗透应适度,不要占时太长;教学应更多关注中、下的学生,不应过于重视形式上的东西,强化更基础的东西会更关注多数学生的发展。做为第一课时,应有一些基本的练习,书上的一些题目应穿插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

l课堂热闹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现在很多老师总是一味求新,其实这是一种偏差。

l尽可能在第一课时不要出现连比。

l这节课有两个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地突出:那就是比与原来的平均分、还要联系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网友六年级的评论:

1.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操作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友林志杰的评论: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人才果然很有深度不管在教学教学水平还是在教研方面以及个人能力方面。

网友生洁的评论:

我非常喜欢送奥运小红旗这个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也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人文,与生活结合非常紧密.音乐与比的关系这个活动非常新颖,相信学生都会喜欢,而且从此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网友尚待解答的困惑:

l如果有学生仅停留在平均分的水平上。教师该怎么引导他按3:2分?

l比的性质没有学,会不会影响比的应用?

l百分数和比是不是数?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正数、负数意义的理解,体会0是相对的。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0的新认识,体会0是相对的。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三、学习难点

研究问题时,会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四、教学建议

1.学生准备6张小楷纸。

2.教材中给出的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汛情资料,学生可能对其中的术语不熟悉,如,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媒体、图片资料或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防止水患,一般在河流的堤坝上都有一个警戒水位,如果水的高度超过了警戒水位,就应提防小心,采取措施。历史最高水位,是指历史上达到的最高的水位,它往往比警戒水位要高。

五、参考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每年的7月、8月是洪水多发时期。下面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8月1-7日期间,每日下午3时的汛情公告。

警戒水位42.00米

历史最高水位42.48米

8月1日水位41.80米

8月2日水位42.60米

8月3日水位42.35米

8月4日水位42.36米

8月5日水位42.00米

8月6日水位41.86米

8月7日水位41.94米

(二)引导探究

1.为了能更清楚地看清每天水位的高低变化,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2.讨论交流:

你准备怎么去画统计图?

3.在书上画出水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标明警戒水位。

4.那你还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各个水位吗?怎么表示?

预设:

方法一:把警戒水位看做0米。

方法二:把历史最高水位看做0米。

完成书上的表1和表2.填写前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0.20、+0.60、-0.68表示的意思。

5.反馈表格填写。

6.学生自主制成折线统计图。

制作前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困难?

预设:负数的点怎么描?

负数的点的方法与正数的点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往下数,一个是往上数。

7.把上面的三幅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完全一样,是可以通过平移互相得到的。虽然每次的0点不同,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变化,所以折线统计图的形状是不变化的。

8.对于0点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0是相对的,可以人为规定0点。

(三)应用拓展

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其中小芳高142厘米,小胖高144厘米,小明高145厘米,欢欢高146厘米,苗苗高148厘米。

(1)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2)如果把小芳的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3)分别把(1)(2)的结果制成折线统计图,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关系?

预设:折线统计图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虽然参照的标准变化了,但他们五人的身高及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不变的。

(四)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这一课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六、补充练习

以下是小明5个单元的成绩。

84,85,81,89,80。

以下是王刚5个单元的成绩。

96,98,92,95,95.

(1)你认为他们分别以几分看作0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2)制成折线统计图。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圆面积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难点: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同样大的等分成16份的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教材第16页的农田喷水图。

2、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自己从图中发现的数学知识。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教师指明回答。

学生甲:因为喷水头喷出水的距离一定,所以我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刚好形成一个圆。

学生乙:这个圆的半径就是喷水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

学生丙:这个圆的圆心就是喷头所在的位置。

3、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肯定。

师:请大家说说,这个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呢?被浇灌的农田是属于圆的什么?

学生:农田边缘一圈是这个圆的周长,被浇灌的农田面积就是这个圆的面积。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二、新授教学

1、教师:我们学习过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个喷水头浇灌的农田面积,也就是这个圆的面积,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不行,以前没学过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可以使用的公式。

教师:那好,下面请大家估计一下,半径为5米的圆的面积大约应该是多少?

(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估计圆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

教师:大家讨论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下面,我们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计算一下。

(1)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6页的方格图,让学生看懂图意后估计圆的面积,可以讨论交流.

(2)反馈估计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学生1:我是根据圆里面和外面的正方形来估计的,外面正方形的面积为100平方米,里面正方形的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大约在50---100平方米之间。

学生2:这样的结果范围太大,太不精确了。

学生3: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计的。我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估出其中的一份大约为2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大约为80平方米。

师:同学们的估计很有道理,但是还不精确。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要有一个精确的结果,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3、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教师:原来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教师: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可以可以由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转化得来呢?

教师质疑: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摆的方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教师:(1)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圆是有曲线围成的图形,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教师:如何能把曲线转化成近似的线段呢?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教师:沿半径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拉直,你会发现什么?

投影:把3个等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拉开,看曲线的变化。

教师:继续分,32份、64份,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曲线越趋近于直的线段。

教师: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试着把圆分割、拼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学生拼。

教师: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沿着圆的什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近似的什么图形?

每小组选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

学生1:我们小组把剪开的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拼成的长方形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教师:为了看清楚长方形的拼摆全过程,看电脑演示,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

同组互相讨论。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3.推导公式。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

学生1:拼前是圆形,拼后近似长方形。

学生2:拼前圆的面积与拼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学生3:拼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展示学生推导的公式)

学生1: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学生2:S=c2r

学生3:S=rr

学生4S=r2

教师:你们推导的公式是正确的,都有道理,但是学生4推导的最好。

板书:S=r2

教师: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什么就可以了?

学生:半径。

教师:如果告诉我们圆的直径,那怎么办?

学生:先求出半径,r=d2

教师:如果告诉我们圆的周长,那又怎么办?

学生:先求出半径,r=c2

4、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现在请大家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喷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的农田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

(2)投影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它的面积。

教师: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2.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求它的面积。

教师:已知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圆的面积怎么求?圆的面积与谁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18页试一试1,2题,第19页练一练第1,3,4题。

板书设计: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一半半径

2

S=r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5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比的应用的拓展练习。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大班分的多,小班分的多,一个班一半。)

师:一个班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1:1)

师:两个班级还可以怎样分?

(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2、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多找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明确: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00个

方法三: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列式法:

(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为小朋友分橘子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作用还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试做练一练的2题,并说明理由。

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明确:药水由农药和水混合而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希望大家用你智慧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

比的应用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生1:给小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小!

师:爱护小朋友,真大度!

生2:给大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吃的多!

师:按照需求,很有道理!

生3:一个班一半,这样最公平。

师:一边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生:1:1

师: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4: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

生1:按30:20来分。

生2:按3:2来分。

师: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1: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生2:画图

100个

生3: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师: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学生的主要方法:列式法(板演)

生1:(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生2:(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师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15分钟)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师: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试做练一练的1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要将周长除以2呢?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2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做到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用数学思想进行交流。通过观察、实践、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解答实际问题,并形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课堂语言缺乏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今后用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同时注意数学建模的灵活性。在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时,应该看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灵活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1、教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还要联系前面的相关内容,甚至是后面的相关教材,这样才能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2、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实用性。

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从现实出发,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由橘农的一筐橘子引入,如何分给大小两个班级,不同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平均分的分法导入1:1的比,建立了分法和比的直接联系,为按人数比来分打下基础。利用按3:2给大班和小班分橘子,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无源之水,数学就在身边。

3、建构模型的开放性、挑战性。

对于比的应用的相关内容,容易建构一定的解题模型,但是也要防止照葫芦画瓢似的学习情况的产生,这就需要题目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因此,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重视了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练习的设置注意了有层次,有梯度,既有两个比到三个比,亦有总量不确定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灵活,要理解算理!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三单元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例7开放式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示意图(图略)

师:请大家结合线段图,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知识求出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1:我用方程解,数量关系是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所以设原计划用水x吨,得方程x-x=480

生2: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x

生3: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实际用水的吨数相当于原计划的(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方程:x(1-)=480

师:这三位同学都是从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们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4:我用算术方法解。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9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那么实际用水的吨数就是这样的8份,这正好是480吨。48089,先求每份的吨数,再乘9,就得实际用水的吨数。

师:对他的解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认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当然也可以这样列式:4808。先求出每份是60吨,这60吨相当于原计划用水的,所以再除以就是原计划用水540吨。

此时,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私下小声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生6面带疑惑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列了两个算式,不知对不?

师:你先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6:我的算式是4809和48098

师:对这两个式子,你们议一议好吗?

生7:这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如果这两个算式是正确的,那么刚才列出的48089或4808就是错误的,而刚才的算式我们已经算过了,是正确的。

生8:我来补充,我也认为这两个算式是错误的。从线段图来看,480吨与9份显然不相对应,所以480除以9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生6略有所悟地点着头,表示接受。

生9:老师,我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受到启发,480吨的对应分率是(1-),直接列式是480(1-)。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原有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们对刚才的这些解法还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0: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此时其他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生10,老师也为之一怔,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师:对480你们理解吗?

生11:我能理解。这是变换了思考角度,如果反过来把实际用水的480吨看着单位1,那么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吨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题目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的情况下,教师善于挖掘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大胆放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综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主要体现了:

1、不唯解题模式,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而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围,自由的放飞,唯此学生才会不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致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尽管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

2、不唯师不唯本,允许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听讲的义务,而无评价的自由,唯师、唯上,这样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愿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案,才会评价别人的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敢于解除对学生的束缚,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总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简要地搭条线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系列9篇 教师像一座通向知识海岸的长桥。教案的准备工作在每个教师的工作中都举足轻重,教案的编写应该是以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你知道要怎么动笔写教案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吗?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 最新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1000字汇总 课件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等专题内容。教师的教诲,是需要我们一生都铭记的,老师一般都会通过撰写教案提前梳理好知识点,做教师,教案设计能力必不可少。优秀的教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课件之家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时间:12-20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1500字模板 教师的课件应该巧妙构思。每位新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编写好课件,一篇好的课件包括哪些要素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1500字模板,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考虑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上就采用了正比例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逐层深化的方法慢慢帮...
    时间:12-27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课件可以作为以后上课的参考资料,课件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写好课件都有哪些要点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模板,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二) 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糖果》教学反思“分糖果”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三个“分一分”活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并能准确地完成记录表的填写。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小棒”的情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