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4-21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集锦5篇。

课件之家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感谢您的浏览。任何一项工作开始之前,都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教学方案应该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不可照本宣科。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数据整理--教材第23-24页例1,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六1-4题及5*。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整理数据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5.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订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于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条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于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作合计(一共多少人)。从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它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先填写在书上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出,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24页五个问题。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小芳的成绩: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它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第4题、第2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5*题。

活动性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例2的学习,能初步理解移多补少或剪长补短的简单的教学思想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2.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实质是各数量的和数量=平均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拔河比赛的绳子、秤(称人体重量用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导出问题

1.全班同学都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

(1)注意挑选一、二组6人、三、四组6人。

(2)教师挑选一、二组气力,个子最小的6人,挑选三、四组气力,个子最大的6人。

(3)结果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交锋胜负不明,持续时间长;第二次交锋时间短,不比亦知胜负。

(4)宣布比赛规则。(6个人的总体重要相同)(两个队的总重量不变)(相同重6人或轻重搭配)

(5)自报体重,验证体重。

一、二组先挑选6人,称好体重的总重量,然后算出平均数,由三、四组的平均体重较接近的6位同学参加比赛。

2.设问:为什么要求两个参赛队的体重相等?

(读比赛有关规则)

(二)自学自问,感知平衡

1.自学课本第73页中的准备题。

(1)是否只有搬动的惟一办法,即总共有多少,堆成了3堆,每堆有几块?

(2)可以机械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

(3)可以把三堆加起来,求共有多少块。

(4)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块?

2.先算例2,再看结果。

由投影出示例2,每位同学自己独立计算。

例2:(1)体育锻炼小组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6厘米,152厘米,149厘米,147厘米,15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校对答案:予以评价。

(每一个组派一名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例2,自我校对,自我评价。

(三)练习试一试,开展比一比

1.出示课本第74页中的试一试:

第一中队的少先队员捡麦穗。各小队捡麦穗的重量是:第一小队845克,第二小队913克,第三小队1014克。平均每个小队捡麦穗多少克?

(分四组进行比赛。分两步:第一列式,第二计算)

2.比一比。

(1)先叙述列式。

(2)再进行计算。

(3)评出优胜组。

(四)练一练第75页第1、2两题(要求课堂完成)

(五)课堂小结:平均数=各数量的和数量

(六)作业:《作业本》第61页[五十八]。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内容来自闪亮儿童网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3、做一做第2题

4、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频道小编推荐: |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问:①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问: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问: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平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要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第二小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问: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问: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例2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

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

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单位:厘米)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7

平均

第一小组

136

142

140

137

135

144

第二小组

132

141

133

145

138

135

142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6+3+5+2)4(136+142+140+135+137+144)6

=164=8346

=4(厘米)=139(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是4厘米(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27-29页例2、例3,第29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相关文章

  • 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优选 课件的取材内容要合理,需切合课程宗旨。面对新的课程第一步就是写课件。如何根据课件写课件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四年级下册说课稿优选,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师恩重如山,学生不敢忘,准备好适合的教案可以让老师讲课更加流畅顺利。编写教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我们搜集...
  • 「课件收藏」 《平均数》教学反思(篇一) 在工作场合中,撰写编辑文案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范文对于我们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人们获取写作材料,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你的范文有一定的深度?小编特别编辑了“「课件收藏」 《平均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课件收藏」 《平均数》教学反思”,欢迎...
    时间:02-16 平均数     平均数课件     平均数教案    
  • 小学平均数教案精选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教案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能让自己吸取经验。你知道一份正规的教学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平均数教案精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理解平...
    时间:02-07 平均数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教案集锦 课件之家栏目精选:“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欢迎阅读。...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教学设计 办公人士每天都会涉及文书的撰写,优质的范文深得文档编写者的喜爱。参考优秀范文是为了避免也犯一样错误。栏目特意为你整理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教学设计,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