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不仅仅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也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精神与文明向导。他是一座人格与思想的丰碑,永远令各国人民缅怀和敬仰。

法、英、德三国的工人运动,引起了当时一位年轻人的极大关注。这个人就是少年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是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人。第一次里昂工人起义时,马克思刚刚13岁,还在中学里读书。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博学多才,当时任当地律师工会会长。亨利希看见儿子生性聪明过人,是块天生的奇才,所以对儿子寄予厚望,盼望着他将来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好律师。小卡尔也的确聪明伶俐,才华隽拔,17岁时就读完了中学,升入波恩大学就读。因为父亲一心想让他成为律师就让他在大学专修法律。但年轻的马克思却另有所好,他更喜欢读诗和研究哲学,并没有安下心来研究法律。提起读诗,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呢!

原来,亨利希·马克思既为出名的律师,平素与他交往的人里,自然少不了官员。其中老马克思与参事官威斯特华伦的关系特别好,两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很小的时候就常到威斯特华伦家玩。参事官很喜欢马克思的聪颖机智,就常教他读古希腊荷马史诗以及近代英国莎士比亚的诗作。马克思对诗歌的喜爱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威斯特华伦的子女也和马克思交往甚厚。在嬉戏之间,马克思对比他大四岁的燕妮小姐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爱慕之情。燕妮长得温雅秀美,楚楚动人,娇态可掬之中又带着富贵与端庄,清灵脱俗。马克思当时稚气未脱,还未能过多地去感受这种隐隐的情愫。就在这时,他被父亲送到了波恩大学就读。

少年马克思初次离开家门,去大学就读,就像出笼的小鸟,自由地在天空飞翔。到波恩大学以后,他曾发奋攻读,竟同时选听9门课程。亨利希怕儿子负担过重,劝他改为6门。但是一个学期过后,情况就不同了。那个时候大学里的学子,不是出身名门也是富家子弟,当然就少不了放荡的纨绔习性。马克思正处在少年时期,难以把持自己,不免效尤起来。他曾因为常去酒吧,又下饭馆,违反了大学的纪律,被学校罚关禁闭。他因为喜爱诗歌还加入了“青年作家协会”,诗兴发作的时候就得意忘形起来。由于花费无度,欠了不少债务。不得不为他还债的父亲,既舐犊情深,又忧心忡忡,连连在信中告诫他,一定要为人正直,勤勉学习;喜欢诗歌是好事,但不要荒废了学业。马克思在兴头上,父亲的话怎么听得进去?

父亲看到马克思不听教诲,就决定把他送到以学风勤苦著称的柏林大学去学习。当时唯物哲学的卓越代表费尔巴哈曾经说过,“要是和柏林大学深入钻研的学风相比,别处的大学简直就是酒馆”。于是,马克思在1836年夏天离开波恩,回到了故乡特利尔城。

18岁的马克思已经是情窦初开,当他看到燕妮的时候,就再也难以抑制爱恋之心。不过,燕妮比他大四岁,威斯特华伦家的地位又比马克思家显贵得多。想到这一客观现实,马克思就想此事难成,心里十分痛苦。他实在抑郁难耐,最后还是忍不住鼓起勇气向燕妮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并提出向燕妮求婚。燕妮虽然是名门闺秀,却通情达理,没有门第观念。她慧眼识人,对马克思也早有爱恋之情。等燕妮向他表白了苦心,马克思几近狂喜。于是,两个人私定了终身,双方的父母并不知道。随后马克思把这件事禀告了父母。亨利希曾考虑到门第的差别,觉得高枝难攀,而迟疑不决。但他看见马克思对燕妮情有独钟,自己也很喜欢燕妮的温雅慧洁,就答应下来。不过对燕妮父亲的态度还是有些担心。这件事就瞒着威斯特华伦参事官定了下来。暑期过后,马克思满心欢喜,恋恋不舍,又有些隐忧地离家去了柏林。柏林大学的确就像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教授严于施教,学生勤于用功,绝对没有饮酒作乐、决斗、恣意闹事的事情发生。马克思来到这里,也决心要收心向学,在信中他向父亲禀告说,他已经“打算埋头科学和艺术”。不过他还是常常想念燕妮,可是燕妮还是拘泥于旧礼,在婚约未经双亲允许公诸亲友之前不肯与卡尔有书信往来。马克思爱恋之情难抑,就借诗抒情,写下了三部诗稿。他的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写信给他说:“你在诗中所显示出来的对爱情的夸张和过度的亢奋,并不能使你要为之献身的那个人得到平静。只有用模范的品行,英勇和坚定,能赢得众人好感的举止,才能使你们亲密,才可以使她在心里和在别人眼里,深感自信和安定。”信中还要马克思做一个“令世人尊敬与折服的堂堂男子汉”。这一次,马克思听从了父亲的善言相劝和谆谆教诲,立志勤学成才,所以他以异乎寻常的毅力开始了他的学业。

马克思选听的课程不多,但教课的老师都是著名人物。那个时候,在德意志尤其是在普鲁士,哲学家黑格尔的学说最为盛行。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的时候,黑格尔已经故去5年了,但是他的学说却依然受到人们的钦佩和景仰,他的学生也都在极力地宣扬他的学说。黑格尔也的确不愧为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学识渊博,触类旁通,创下了辩证法哲学的学派,在欧洲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黑格尔把自然、历史和精神都看作是活动着的过程,永远都处在运动、演变、改造和发展之中,没有静止的时候。他解释说,人和自然是统一并相互作用的;在人类历史中,人总是把劳动当成手段去自我创造,而人的自我创造也就构成了历史。这样解释历史,黑格尔还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不过他的整体哲学观点却陷入了唯心主义,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绝对精神”产生。黑格尔还宣称,他的自然哲学就是通晓了“绝对精神”,所以也就是绝对真理。在政治上,黑格尔虽然也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却更加看重君权。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将怎样完成统一,他全然寄希望于普鲁士。他的“绝对精神”、君权的学说以及由普鲁士统一全德的论点,使他的辩证法以及人的自我创造权利等闪光的人类哲学观点变得暗淡多了。所以普鲁士政府对黑格尔的学说很是欣赏,视为官方哲学。柏林大学本是黑格尔生前执教达12年之久的高等学府,是他的弟子聚集的地方,自然也成为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中心。马克思的老师中,很多都是黑格尔的传人。

黑格尔学说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那些黑格尔的门徒,现在作为柏林大学教授的人中也是各有选择地继承他的学说,渐渐地分了派别。有些倾向自由主义的激进学者,建起了“青年黑格尔派”,专门用黑格尔学说去抒发自由主义的观点。教马克思《刑法》的甘斯教授就属于这一派别。甘斯教课的时候,赞颂了法国大革命,甚至称圣西门的社会主义学说也“说得很对”。马克思极细心地聆听甘斯教授所讲的课,获得了甘斯给予的“极为勤勉”的评语。出于对自由主义的神往,马克思也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结识了该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布鲁诺·鲍威尔。较马克思年长9岁的鲍威尔及另一位该派首要人物科本,那时都已著书立说,小有名气,但却平等地看待马克思,相处十分和谐。从此以后,马克思手不释卷,研读黑格尔的学说。马克思不仅把他的学说熟记于心,而且更把他的辩证法全都记在心里。就是因为有了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学说的剖析高出了鲍威尔他们很多。更重要的,是他用辩证的目光鉴察自然、历史和世事,为人类理解自然、开发自然开辟了新的道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学到了辩证法,却扬弃了唯心主义。而后他又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吸取了唯物主义,成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由于马克思心智大开,学业精进,1841年在柏林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以一篇关于希腊哲学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申明自己信奉无神论,并在论文的序言中极力推崇普罗米修斯,称颂普罗米修斯为自由和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向普鲁士国家和封建制度开火。马克思本想在大学里执教,但是普鲁士政府驱逐大学里的进步学者,因而马克思也不能在大学工作。1842年,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活动家在科伦创办《莱茵报》,24岁的马克思最初被聘为该报的编辑,不久担任该报的主编。这样,马克思就直接投身了社会政治活动。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该报日益带有民主主义的性质。马克思通过每天的斗争和亲身体会,彻底认清了普鲁士贵族地主的本质和这个国家官僚政治的腐败及专横。他在文章中以犀利的笔调反对普鲁士秩序,反对普鲁士的地主私有制和专制统治。他赞成社会进步,要求自由和民主权利,特别为贫苦的劳动人民辩护。他强调指出,没有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自由是不可能获得的。那时,马克思依然发奋研读,把费尔巴哈以及法国许多社会主义者的论著详细剖析,如傅立叶、卡贝、德萨米、勒鲁、孔西德朗、蒲鲁东等人的论著。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已发展成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已开始提出用革命方法消灭私有财产制度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由于《莱茵报》宣扬民主思想,普鲁士政府对《莱茵报》越来越憎恶。1843年1月,普鲁士政府决定从4月1日起封闭该报,并通知报社只可以出版到3月31日,并且须经过政府的严格检查。该报的股东们想改变报纸的言论方向,以顺从政府,保全报纸。马克思自然不能容忍,3月便声明退出编辑部。但仍无济于事,马克思仍遭到普鲁士政府的追害,迁居到巴黎。在巴黎,他和友人卢格商量创办新刊的大事,决定邀请德、法两国的民主人士共同办好此报,并把刊名定为《德法年鉴》,在巴黎出版。巴黎给马克思带来强有力的感受和经历。他面对着的是一个新的世界。马克思迫切希望熟悉这个新世界包括它的进步之处和各种矛盾。巴黎是当时工人运动非常活跃的城市,马克思积极参加法国工人运动,同流亡在法国的德国工人团体保持经常接触。就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这从他在1844年发表的《论犹太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章中看到,新的哲学——无产阶级的哲学建立起来了。他在对黑格尔哲学作系统批判时,得到了这样的见解:在阶级社会中,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无产阶级才有能力摧毁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国家及其经济基础——私有制,并通过摧毁这一切实现社会革命。

1843年夏天,马克思回到罗茨纳赫小城暂住。那时,燕妮的父亲威斯特华伦参事官早已答应把女儿嫁给马克思,婚约在1837年,且已经公布亲友。不过燕妮的兄弟们,特别是她异母的哥哥斐迪南,对这件亲事极为反对。燕妮却对马克思情有独钟,虽然因为少女的羞怯极少和马克思有书信往来,但两情相许,相惜相怜的感情与日俱增。于是燕妮终于一个人来到克罗茨纳赫,在6月19日和马克思完婚。从此他们就相濡以沫,白头携老,再也没有分开。新婚之际,马克思仍在奋笔疾书,剖析黑格尔的法哲学。《德法年鉴》出版的事已经大致备办完毕。婚后4个月,马克思就决定迁居巴黎。这时的马克思已较以前大有进步了。他在剖析黑格尔哲学关于国家与法的唯心主义观念时,以锐利的眼光看出,黑格尔实际上是把整个世界全都颠倒了。马克思回首历史,明察现实,判断出国家与法的特征原来是由社会形态所决定,而不是由国家决定的。于是他把黑格尔的哲学翻过来,使自己踏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路。他首次明确地分析了以前英法的革命,指出他们所求的只不过是“政治解放”,落入了国家决定社会的窠臼。只有谋求“人类解放”的革命才堪称彻底,而能够进行这种革命的,就是不久前在里昂起义和宪章运动中显示出无穷力量的无产阶级。所以,哲学必须依托无产阶级,并且为无产阶级指明道路;而无产阶级也必须懂得哲学,把它作为斗争的武器。两者结合就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就可以改造整个世界。当马克思的思想深入到这一步的时候,也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完全摒弃了唯心主义,树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在政治观念上由革命民主主义升华到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偕爱妻燕妮迁到法国首都巴黎并安顿下来之后,就全力以赴去筹办《德法年鉴》出版的事了。1844年2月,年鉴头两期合刊问世,载入了马克思的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文章,篇名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那时马克思还不满26岁。虽然这篇文章蕴意极深,字字珠玑,马克思还是感到不足。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有很多缺憾。他能洞见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指明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但怎样去剖析市民社会,却需要有政治经济学的根基,马克思对于这一领域了解不多。就在这时,从英国寄来的一份文稿却正好弥补了马克思的缺憾。文稿的题目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见解十分深邃,赫然又是一篇科学社会主义的雄文。文后署名就是马克思在两年前曾与之谋面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是后来与他并肩战斗一生的亲密战友。从此,马、恩开始了伟大的合作与战斗历程。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查看更多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272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