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大王的奖金闻名世界。

炸药大王的奖金不是为了征战。

更不是像炸药那样为了破坏。

他是为了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诺贝尔奖。

按照诺贝尔的遗嘱,文学奖和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及和平奖并列,颁奖活动也在一起召开。

爱因斯坦说过:“但愿那种促使阿尔费雷德·诺贝尔设置巨额奖金的精神,在那些决定我们命运的人的心里会占优势。要不然,人类文明将在劫难逃。”

诺贝尔奖是世界众多奖项的巅峰。

诺贝尔本人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技术会被用来救人,造福人类,也可被用来杀人。而往往是先杀人,后救人。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13世纪时,由印度传到阿拉伯。作为人类文化使者的阿拉伯商人,把武器和原料带到了欧洲。19世纪,蒸汽机等技术引发人们对自然的利用,然而也是一种破坏。而黑色火药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欧洲社会,开山采煤,炸岭铺桥等等,都迫切需要威力极大的炸药。

1837年,法国科学家贝罗慈得到硝化棉。他用浓硝酸浸泡棉花等纤维物,处理后可成为爆炸物。

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苏伯诺制得硝化甘油。这种黄色的油状液体是烈性不稳定的物质。一不小心就会爆炸,不能受热,不能碰撞。

1860年,27岁的诺贝尔在硝化甘油的基础上开始实验,他要制造出能安全地人工引爆的炸药。

诺贝尔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他几度死里逃生,耳朵也受到异常严重的损害。1864年的惨幕使人们耳不忍闻,目不忍视:在实验中发生了极为猛烈的硝化甘油大爆炸,整个房屋棚壁等等坍塌,一声巨响的爆炸使实验助理五人全部死亡,诺贝尔21岁的弟弟不幸身亡。诺贝尔的哥哥和父亲受伤致残。这是人类历史上相比于战争来说似乎是很微小的“海伦堡事件”。但它的意义却可与任何一件历史事件比肩,人们崇敬诺贝尔,他不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他是一个投身于技术造福全人类的人。

1866年8月,德国汉堡的诺贝尔实验室又突然爆炸。诺贝尔在“海伦堡事件”时不在现场,侥幸躲过一难,而这次他正身处其中。人们赶紧抢救,只见一个全身是血、伴着浓烟、满脸乌黑的人从废墟中冲了出来。诺贝尔又捡了一条命回来。

因为这种危险的实验,有些政府不同意研究。但诺贝尔认识到此举之伟大意义,仍然在未下禁令的地方或较为偏僻不易有人的地方继续实验。

1865年,雷管在诺贝尔手中诞生了。这个结果取得了重大突破。

1875年,历经数百次试验,胶质炸药诞生。

1879—1887年,无烟炸药诞生。

诺贝尔在这些炸药发明之前最先研制的是黄色炸药。从雷管之后,诺贝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公司。但是硝化甘油极其不稳定,在运送、存储的过程中,常常车毁人亡。人们禁止生产这种物品,而诺贝尔成为“贩卖死亡的商人”。

正是这样,诺贝尔继续研制,先后诞生了稳定的炸药。

现在,诺贝尔的名字恐怕是世界上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他拥有炸药专利及其他发明权共355项。在他有生之年,他成为富可敌国的财商。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一个为技术研究献身同时获得丰厚物质回报的人,一个因此也失去很多幸福的人,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他出身在一个工程师家庭,这个家庭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勇气:献身科技。但是诺贝尔自小时候起,就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诗歌。

他有极强的语言天赋,在16岁时,他的理想是当雪莱那样的大诗人。最终他融入了科技发明,正是他这些美好而浪漫的情感使他在各种失败面前毫不退缩。

诺贝尔说:“我的理想,是使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看到自己的发明既被用来造福人类,又被用来投入战争。而且所谓“造福”人类的人还经常破坏了自然,没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这一切现象,使厌恶战争、热爱真正文明的诺贝尔十分痛心。有时候,诺贝尔几乎天真地设想:能不能发明制止战争的“炸药”?

临终之前,除很少部分赠与亲人朋友外,他的绝大部分财产留给了世界,奖给为人类和平和真正的文明作出贡献的人,而不是破坏与战争。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