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最贫贱的出身,最刚猛的皇帝,朱元璋谋权与固权就一个字:狠!他以“狠”得天下,以“狠”治天下,也因“狠”巩固天下。

谋权之道:王者心态才有王者命运

一个贫寒家庭出身的人,想出人头地必须先取得心理上的优势,让自己的心“站”起来,而不是“跪”下去。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的命运是“跪”着的,但是,他的心灵却从来没有“跪”下过,始终“站”得笔直笔直。

元末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洲钟离(今安徽凤阳),小名叫重八。长大后才有了正式名字,叫兴宗,后改为朱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从小聪明过人。父母对他格外喜欢,送他去念私塾。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只读了几个月就退了学。七八岁时,为了生计,他就为地主刘德家放牛。在放牛的日子里,他结识了不少童年伙伴,如徐达、周德兴、汤和等,后来这些人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小的时候虽然家贫,但是有不甘为人下的性格。王文禄《龙兴慈记》中记载:小时候他替地主放牛羊时,小伙伴们都听他调遣,大家经常在一起玩的游戏是装皇上。朱元璋光着脚,把棕榈叶子撕成细丝,挂在嘴上当胡须,找来一块破水车板顶在头上当皇冠,要求小伙伴们排成一行行的,整整齐齐地向他三跪九叩头,并三呼万岁。

朱元璋十七岁那年,天降灾祸,除了朱元璋与他的一个哥哥,家人都在瘟疫中死了。成为孤儿的朱元璋只好到附近皇觉寺里去做行童。行童就是做粗活的童仆,干活吃饭没有工钱。朱元璋非常能干,人小有志气,吃苦可以,受欺负不干。他每天要打扫佛堂、打钟、击鼓、上香、点烛,伺候长老高彬一家,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多苦多累也不在乎。但是,比他早来的师兄们欺负他年纪小,经常支使他干那些本不是他该干的活。时间一长他就憋了一肚子火,可为了吃这口饭,他又不敢向他们发火,不得不忍下来。

可是有气无处撒,心里憋得慌。一天,朱元璋打扫伽蓝殿,本来就够累的了,不小心又被伽蓝神的石座绊了个大跟头,摔得好疼。这下他可气急了,举起扫帚将伽蓝神痛打一顿,才消了一点气。不久,供在佛殿上的红蜡烛被老鼠啃坏了,长老发现后把朱元璋好一顿数落。朱元璋这时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伽蓝神本来就是护卫大殿的,老鼠啃蜡烛你不管,害得我挨了一顿骂。气愤之下,挥笔在伽蓝神的背上写下“发配三千里”几个大字,将菩萨一下就发配三千里外去充军,以泄心中怨气。

他当皇帝之后,那家寺院果真没有了伽蓝神,据说是被皇帝给发配走了,因为按迷信的说法,皇帝也是神,他的职位比伽蓝神高。

瘟疫之后是灾荒,朱元璋所在的寺庙主要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和接受善男信女布施为生,如今年成不好,佃户交不上租,施主的布施也少得可怜。住持和方丈无法维持寺中二十号僧人的吃喝,只好动员大家自谋生路,要求和尚们有家的先回家,无家的云游四方化缘,等灾年过后再回寺庙里来。逢此荒年,大家都不愿回家里去,哭哭啼啼地要求留下来。刚入皇觉寺仅五十天的朱元璋不堪忍受僧人们的欺压,主动要求带上木鱼和瓦钵云游四方去化缘。

离开寺院后,朱元璋一直往西南方向走去,走遍了安徽、河南的名川大邑,一路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尽艰辛。遇到村少人稀的地方,要不来饭就得饿上一天两天,或挖点野菜充饥。白天走乡串村,晚上找个破庙栖身。山栖野宿,受尽风霜之苦。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时,回忆这段经历时对群臣讲道:

“早起看谁家烟囱冒烟,就赶紧去讨口饭吃,天黑了踉踉跄跄地找个古寺暂栖身。”又说,“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几年的流浪生涯,他受尽冷落和嘲笑,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

一般人在这样艰难的生活面前,会产生苟且偷生的思想,可朱元璋不但没有偷生的思想,反而萌生了要做人上人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成为他谋权与固权的思想利器。

谋权之道: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能不能让他人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这是作为领袖的基本要求,它实际上反映出领袖对下属的驾驭能力。任何一位领袖都不会亲自拿着刀枪上阵打仗,而是通过他人去执行自己的意图,去为自己拼命。

朱元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想了很多办法,甚至不惜使用各种小手段。

元末的时候,群雄并起。朱元璋在外面化了一段时间缘之后,又回到寺院里栖身,但他认为这是权宜之计,他要想想自己以后到底干什么好。

一天,小时候的朋友汤和从濠州给朱元璋捎来一封信,说眼下兵荒马乱,在寺庙里待着也不安全,不如一起去参加起义军。朱元璋看了信以后,又想了一阵子,觉得参军是乱世中一条较好的出路,于是决定参军。

参军前朱元璋说:“大丈夫即使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壮烈!”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身穿袈裟,来到濠州城下,声言要投奔郭子兴。当时的濠州城戒备森严。城外三十里有元军驻扎,虽未敢攻城,但也是屯营与红巾军对峙。故濠州城上、城下哨兵林立,剑拔弩张,气氛非常紧张。天还未亮,守城士兵发现一个和尚来到城前,话语不多还挺倔,三言两语就吵翻了。士兵怀疑他是元军派来的奸细,不由分说就捆绑起来,准备请令问斩。郭子兴得报后,骑一快马飞奔至城门,见朱元璋虽被五花大绑,却毫不畏惧,神情自若,看上去浑身是胆的样子,郭子兴打心眼里喜欢,下马问明情况,下令松绑,收为步卒。

时年朱元璋二十五岁,这年是朱元璋政治生涯的开始。

朱元璋在军队里很快就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不久,郭子兴攻打和州城,朱元璋在此役中表现神勇,打下和州城之后,便被提升为统帅和州兵马总兵官。

这一提拔给朱元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驻守在和州城中的众将官,多是郭子兴的老部下,资深年长,而朱元璋是一个新人,论资历他最浅,论年纪他最轻,诸将都看不起这个毛头小伙子。

朱元璋想,一定要臣服诸将,树立自己的威信。可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呢?朱元璋想了好久才想出一个好办法。

一次开军事会议时,朱元璋先让手下人将议事大厅主将的公座撤掉,只摆上几条长木凳。次日五鼓,召集诸将议事,朱元璋有意迟到,一看十来个将领都已就座。当时坐席以右为尊,给朱元璋留下的是左末一席。朱元璋未动声色,照平常一样与大家讨论议决军政大事。

诸将见他坐在最末的一个位置上,心里有些慌,谈话语无伦次,说不出一个东西来。轮到朱元璋发言,他对敌情形势剖析准确透彻,提出的办法有理有据,诸将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开完会以后,朱元璋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批评诸将,诸将很佩服他的宽宏大度,对他有了敬意。

日子一长,大家觉得朱元璋年轻有为,有胆有识,办事公道,确有过人之处,大多数也就比较心服了,但仍有个别将领口服心不服。于是,朱元璋接着又来了一招硬的,他召集诸将商议修筑城墙的事,他把城墙分成若干段,每位将领认定一段,限三天完工。三天过后,朱元璋同诸将一同检查验收。朱元璋负责的一段,已由徐达率众修完,其余各段均未完成。朱元璋认为这是整顿纪律、制服诸将、树立威信的好机会。回到议事大厅,朱元璋把主将公座朝南一摆,将郭子兴令牌放在上面,板起脸来,命令诸将对令牌叩头朝拜,然后非常严肃地说:

“我这个总兵乃是主帅下令任命的,总兵一职责任重大,不可以没有法纪。今修城一事都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谁担当得起?今天我要把话说明白,这次修城一事就既往不咎,自今以后,再有违令者,军法从事。”

各诸将自知理亏,谁也不敢吭声,只好谢罪而去。朱元璋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

收拾完了各位将领之后,朱元璋开始收拾手下的士兵。

1234

查看更多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

文章由儿童故事迷(http://www.gsm600.com/g/34302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