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

和珅出身贫寒,能做到“二皇帝”这种地步,相当不容易。谋权与固权的时候,他深知人性的弱点,能根据其弱点逢迎有术,获得对方的欢心,以达到窃取高位、敛聚财富的目的。所以,只要他想得到的,他就不可能得不到,能做到这一点,可谓空前绝后了。

谋权之道:性情机敏,靠逢迎起家

性情机敏、善于逢迎的人很容易得到官场人士的喜爱。但是好材料也看怎么使,和珅认为要拍就得拍大人物,他以皇帝为目标,一拍登天。

和珅,公元1750年出生,字致斋,原名善保,姓钮祜禄,满洲正红旗人,出身于名门。和珅的祖先跟着清太祖、清太宗不断打仗,曾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父亲名叫常宝,曾任福建副都统。

和珅小的时候经历了由富及贫的生活。三岁时,他的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和琳的时候难产死了,九岁的时候,父亲常保因病死在福建副都统任上。父亲死后,留下的三妻四妾都把钱花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和珅两兄弟无依无靠,成为了孤儿,日子一天不如一天,过得很凄惨。

童年的悲惨生活扭曲了和珅的性格,使他成为了贪图钱财、善于揣摩他人心意、很注重家庭关系的人。这些性格既让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如鱼得水,也让他最终一败涂地。

公元1759年,父亲还在世时,和珅到咸安宫官学上学,由于他天资聪明,记忆力强,能过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学习,因此也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除了能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外,和珅的满文、蒙古文、藏文也学得相当不错,为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和珅还写得一笔好字,对诗词歌赋都能来上一首。尤其与众不同的是,为了后来的发展,和珅还精心研究乾隆的诗作文章,到处模仿乾隆的笔迹,心想,将来万一遇到皇上,能攀谈两句就是命运的转机。

少年时代的和珅由于家庭的衰败,成为了一个不受人欢迎的人。但是,世上总有慧眼识珠的人,他在上学的时候引起了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的注意。英廉的儿子和儿媳妇早逝,只有英廉和他的孙女相依为命。因为他只有一个孙女,所以他天天为自己孙女的前途担忧,经常到人才云集的咸安宫官学去转,转久了之后,他发现里面只有和珅是一个日后能成大器的人,这小子老成持重,稳重、聪明、机智,办事能力也很强,于是决定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等到和珅十八岁,英廉就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了和珅。

结婚以后第二年,和珅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因为和珅是满洲人,他有两种当官的渠道:一是靠科举考试;二是靠祖上的功绩,凭借祖上给自己创下来的基业,直接当官。和珅世袭了祖上留给他的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过了三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七年,由于聪明伶俐,二十三岁的和珅被任命为三等侍卫,这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职,在皇帝出巡的时候随驾护卫,随时听从皇帝的吩咐。如此一来,和珅就有机会接触皇帝了。

尽管每天都可以看得见乾隆皇帝,但是乾隆帝并没有在意他,和珅并没有由此灰心丧气,而是耐心地等待机会接近乾隆。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和珅的一生。那天,乾隆皇帝坐在车舆中游览春光,踏青,突然之间有一个侍卫急匆匆跑到轿子前面,说云南传来急信,一个要犯跑到缅甸那边去了。当时皇上很生气,脱口而出,“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一连说了三遍,左右的人没有一个吱声。

和珅见状,觉得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大着胆子回了一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帝一听,十分惊讶,自己的话源自于《论语》,而答话者也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而且应答得合情合理。高兴之余,乾隆帝又考了和珅一段《论语》,和珅竟然全背了下来,而且阐释得非常准确。乾隆帝大喜,心想,清军自入关一百二十多年来,满洲人有几个能像和珅这样研读汉民族的经史子集,在众多的满洲人当中,和珅算是文武全才了。乾隆龙顔大悦,当即提拔和珅为贴身保镖。

和珅就成为了乾隆宠幸的大臣,大清帝国的一颗政治新星升起来了。

和珅成为皇帝的保镖之后,开始不离皇帝左右。他时时刻刻留意乾隆帝的一举一动,揣摩乾隆帝的一言一行,日久天长,乾隆皇帝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他都能猜出个十之八九。往往不用皇帝开口,他就能把事情办得非常妥当,乾隆皇帝对和珅也就更是宠爱有加了。当然和珅得宠远不只是因为他会逢迎讨好,这与和珅确有些真才实学是分不开的。

乾隆帝是清王朝皇帝中学问较高的一个人,平日里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对,于是和珅在这方面苦下工夫,吟诗学画还练琴,在后世流传的和珅所作的诗歌中,有不少值得玩赏的佳句,从其诗作中也可以看出和珅精通音律。凭着自己精心磨砺出来的诗歌功底,他经常与乾隆切磋诗艺,应和诗句,很得乾隆帝的欢心。

乾隆帝酷爱书法,其字雄浑遒劲,颇具大家风范,和珅早年就刻意临摹乾隆帝的手迹,与乾隆帝朝夕相处就更有机会临摹乾隆帝的手迹,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研习,和珅的笔力与乾隆帝相差无几,达到了能以假乱真的程度,及至后来乾隆帝有些诗匾题字就干脆让和珅代笔了。如今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专家考证就是由和珅代劳的。

乾隆帝还喜欢古玩、字画,对各种文物和工艺品也爱不释手,于是,和珅挖空心思研究这方面的学问,鉴赏能力几近专家水平,每每跟乾隆帝谈到这些时,总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乾隆帝也就像找到了知音,也乐于与和珅交谈切磋。

乾隆帝崇奉喇嘛教,对佛教经典也颇有研究,和珅于是也研习佛经,经常与乾隆帝一起谈论佛法,修炼密宗。和珅的兴趣皆因乾隆帝而起,共同的志趣使和珅能紧紧地攀附在乾隆帝的左右,升官发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仅如此,和珅还用小恩小惠收买乾隆帝身边的太监,这些太监因为整天伴在皇帝和皇后的左右,有时跟他们几句闲聊,说不定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和珅与宫中太监的关系也是异常密切。

就这样,和珅能过自己的逢迎与固宠手段,成为了乾隆皇帝眼前的红人。

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六岁的和珅升任军机大臣,四月,兼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八月,调镶黄旗副都统,十一月,充任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他的一家也由正红旗转入正黄旗,成为“上三旗”的一员。这样的升迁速度在历代官场极为少见。此时的和珅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了。然而和珅的仕途还在延伸,乾隆四十二年,和珅晋级为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还兼任了御前大臣和理藩院尚书。一年后,二十九岁的和珅又担任了兵部尚书。乾隆四十六年,和珅又兼任了吏部尚书,执掌整个满清王朝大大小小的官员的沉浮升迁,可以说位高权重的和珅是一手遮天了。

谋权之道:敏于事,慎于言

要得到皇帝的宠爱与赏识光会拍马逢迎还是不够的,还得会办事与解决实际问题。

和珅虽善于逢迎,但也是一个很有办事能力的人,他的许多事情都处理得很巧妙、很到位。

和珅的发迹并不仅仅是靠逢迎巴结,夸夸其谈,据史书上说,和珅“敏于事,慎于言”,颇有才学。乾隆皇帝毕竟是一代名君,而且朝中尽是天下英才,和珅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也足见和珅有其他人所没有的才华。

和珅初入仕途,就遇到了一桩大案,在审判这场案件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他的精明强干,可谓初试锋芒。

和珅初得乾隆帝的宠幸,就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党羽,颇费心计地把处于西南蛮荒之地的按察史海宁调往沈阳任奉天府尹。对于和珅的帮助,海宁感恩不尽,上任之前,特意携带丰富的礼物到和珅府上拜望,同时带给和珅的,还有李侍尧在云南贪赃受贿的消息。海宁对和珅说:“当今圣上对纳贿、贪赃深恶痛绝,几番下圣谕要官员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尧在云南作威作福,横行无忌。”海宁知道自己官卑言轻,向皇上参奏位高权重的李侍尧,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于是向和珅求教,并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罗的李侍尧受贿的证据。和珅听了这些,如获至宝,立刻把海宁夸赞了一番,并鼓励他不必畏李侍尧的淫威,尽管上奏皇上,弹劾李侍尧。

12345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