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人,姓贾名昌,是长安宣阳里人,开元元年出生,到了元和五年,已经九十岁了。他的视力和听觉都没有减退,说话安详徐缓,记性和精神也还好,讲起从前太平年间的事情来清清楚楚,值得一听。

贾昌的父亲贾忠,身长九尺,力气大得能拉着牛倒走,以武职当差在皇后住的地方任卫士。景龙四年,他拿着一根幕竿跟随玄宗冲入大明宫,杀了韦后,护卫睿宗登上皇位朝见众臣,就成了景云年间的功臣,佩带长刀当上皇帝的侍卫。皇帝下诏让他把家搬进皇城,到大明宫东云龙门居祝贾昌七岁时,身手敏捷超过常人,能抱着柱子爬上房梁。他能说会道,善于对答,还懂得鸟语。

当初玄宗还住在王府里的时候,就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游戏。

等到即位做了皇帝,便在大明宫和兴庆宫之间建造了鸡坊。搜罗长安城的雄鸡,挑选毛色金黄、爪子坚利、鸡冠高举、尾巴上翘的雄鸡上千只,养于鸡坊。从军队里选派五百个少年,让他们训练和喂养那些鸡。

因为皇帝喜欢斗鸡,民间这种风气更加盛行。于是皇亲国戚、公主王侯,都倾家荡产用于偿付鸡价。京城中不少男女,把玩鸡作为谋生之道;家境贫寒的人就玩假鸡。有一次,玄宗出游,看见贾昌在云龙门的路边玩一只木鸡,就召他进宫,在鸡坊当弟子,衣服粮饷由右龙武军供给。贾昌不过是三尺高的小孩,走进鸡群,就像跟一些小孩玩一样。

哪只鸡强壮,哪只鸡羸弱,哪只鸡勇猛,哪只鸡怯懦,什么时候给鸡饮水喂食,鸡生病时有哪些症状,他全都知道。他随手举起两只鸡,就能让鸡害怕而驯服,像人一样听他的指挥。管鸡坊的中谒者王承恩将此事报告了玄宗。玄宗召贾昌到殿外庭院中试验,看过后很满意。当天就任命他当五百个养鸡少年的头领。加上贾昌性情忠厚谨慎,玄宗十分宠爱他,每天都有金银绸缎等赏赐之物送到他家。

开元十三年,贾昌用笼子装了三百只鸡,随玄宗去东岳泰山举行封禅礼。他的父亲贾忠在泰山下去世,因儿子受宠,尸体得以运回长安埋葬。当地官府为他备办了棺木和丧车,经洛阳回去时沿途派差役护送灵柩。开元十四年三月,贾昌穿着斗鸡服,在骊山温泉朝见了玄宗。当时天下人称他为“神鸡童”。有人还编了一首歌谣这样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

富贵荣华人不如。

能叫金鸡分胜负,

白绸绣衫随君王。

父死长安千里外,

差役沿道送丧车。

昭成皇后当初在相王府的时候,于八月五日那天生下玄宗。玄宗即位之后,便把这天定为千秋节。赏赐天下老百姓牛肉和酒,让他们玩乐三天,称之为“酺”,成了每年的常规。每逢这天宫里举行合欢大会,有的年份还到洛阳去过节。元旦朝会与清明节,大都在骊山过。

每到这些日子,各种歌舞杂技一起演出,六宫嫔妃全部随皇帝出来游玩。贾昌头戴雕翠金花冠,身着锦缎袖子的绣花衣裤,手执大铃和拂尘作引导,让群鸡依次排列在广场上。贾昌目光炯炯,顾盼有神,指挥时风生四面。那些鸡竖起羽毛,拍打翅膀,磨喙擦爪,按捺着怒气以争取胜利,它们一进一退寻找时机,随指挥的鞭子低伏高昂而没有差错。

等到决出胜负之后,强的在前,弱的在后,跟着贾昌依次而行,回到鸡坊。这时那些摔跤的人,耍剑的人,爬竿的人,踢球的人,走绳的人,在竿顶跳舞的人,神色沮丧,在场外徘徊而不敢入场表演。贾昌难道真是古人说的养猴驯龙那一类的人吗?

开元二十三年,玄宗给贾昌娶了梨园弟子潘大同的女儿。新郎穿有玉饰的衣服,新娘穿绣花的绸袄,都来自宫中。贾昌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至信,一个名至德。天宝年间,他的妻子因为能歌善舞深得杨贵妃的宠爱。夫妇二人得宠四十年,恩泽始终不变,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技艺超群,小心谨慎的缘故吗?

玄宗生于乙酉年,属鸡,却叫人穿着朝服斗鸡,在太平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祸乱的苗头了。可是玄宗并未觉悟。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攻陷洛阳,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贾昌想赶去护驾,连夜出便门,因马踩在路上的坑洼里而跌倒摔伤了脚,不能继续前进,只好拄着拐杖躲进终南山。每逢到了从前进献斗鸡的日子,就向着西南方大哭。安禄山往年进京朝见玄宗时,曾在横门外见过贾昌。等到占领长安和洛阳后,就悬赏千金在两地寻找贾昌。贾昌改名换姓,皈依佛门,在那里扫地敲钟,为佛效力。

等到太上皇返回兴庆宫,肃宗在别殿即位,贾昌才回到原来的住处。家中被乱兵洗劫一空,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他身穿布衣,面容憔悴,不能再进宫了。第二天,他又出了长安南门,路过招国里时在路边遇见了妻子和儿子,他们都面带饥色。儿子背着柴,妻子披着破棉衣。

贾昌跟家人大哭一场后,在路上诀别。然后就长期住在长安的佛寺里,学习大师的佛经禅理。

大历元年,贾昌跟随资圣寺的大德僧运平,前往东市海池,建造一座有陀罗尼经的石幢。那时贾昌已经能书写自己的姓名,读佛经,也能了解其中深奥的道理了,并用自己的善心来感化市井百姓。他修建僧房佛舍,栽种花草树木。白天培土养护树根,挑水浇灌竹子,夜里就在禅房打坐参禅。

建中三年,运平和尚去世。贾昌服丧行礼完毕,侍奉运平和尚的骨灰到长安东门外镇国寺筑塔安葬,亲手种植松柏百余株。又搭了一间小屋,住在塔下,早晚烧香扫地,对待师父就像他活着时一样。顺宗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曾捐钱三十万,替贾昌建造师父的影堂和斋舍。另外又在外面建了一些屋子,让游民居住,贾昌收取一些租金维持生活。贾昌每天只吃一碗粥,喝一升汤水,睡草席,穿棉衣。除此之外,所有收入都用来供佛。他的妻子潘氏后来也不知去向。贞元年间,大儿子至信在并州的军队做事,跟随大司徒马燧入京朝见皇帝,在长寿里看望贾昌。贾昌好像没有生过这个儿子一样,绝情地要他离开。二儿子至德回来后,在洛阳的集市上贩卖丝织品,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每年都把钱和绸缎等送给贾昌,但他都拒绝了。于是两个儿子离去后,再也没有来过。

元和年间,颍川的陈鸿祖带着朋友出春明门,见一片竹林和柏树林很茂盛,香烟的气味路上就能闻到。一行人下马到塔下拜访了贾昌。听他谈话,不觉之间天色已经暗淡。贾昌留鸿祖等人在斋舍住宿,谈起自己的出身和经历,都很有条理。后来谈到了国家大事,鸿祖问起开元年间治世和动乱的理由。贾昌说:“老汉年轻时,以斗鸡献媚于皇上。皇上把我们当歌妓戏子一般看待,又住在宫廷外面,怎么能知道朝廷里的事呢?但也有些话要说给你们听听。老汉曾看见黄门侍郎杜暹去碛西任节度使,兼御史大夫,以他显要的官衔使远邦的人畏服。我还看到哥舒翰镇守凉州,攻克石堡,驻守青海城,又领兵出白龙,越过葱岭,把边界延伸到铁关,总管河左道,经过七次任命才兼理御史大夫。看见张说管理幽州的军政事务,每年进关,都要用高大的车子装满从河间、蓟州征收来的绸布。车辆行至京城,聚集在一起进入关门。但送到皇家府库中的,只有江淮出产的绸布和绉纱,四川来的锦绣,以及供后宫用的一些玩物而已。河州敦煌道每年驻军垦荒种田,收的粮食供给边疆军民,余下的粮食转运到灵州,从黄河水路运下,放入太原的粮仓,以备关中地区荒年之用。而关中生产的谷米,则由老百姓收藏。玄宗去游五岳,随行的官员成千上万,从来不吃老百姓的粮食。老汉每到逢年过节、伏天腊月,回家休息时,到街市中走走,总可以看见卖白衣和白棉布的。行至邻近的市场里,有人用符咒和祈祷治病,需要用黑布一匹,但出高价也买不到,竟用包头的黑布来代替。最近,老汉拄着拐杖出门上街去,四面到处看,只见穿白衫的人不到一百。难道天下的人都去当兵了吗?开元十二年,皇帝下诏,三省侍郎有缺额,由曾任刺史的官员补用;郎官有缺额,先挑选任过县令的人补用。但近来老汉看到四十位三省的郎官,在处理政务和司法方面有些才能的,却都被派出去了,大的出任刺史,小的任县令。自从老汉住在大路旁,常有州郡官员在这里歇马,都面色惨淡,不愿被朝廷淘汰出来,派去治理州郡。开元时代选用人才,注重人的品德行为,没有听说只以文才作为取士标准的。我要说的大致就是这些。”说着流下了眼泪。接着他又说:“从前太上皇北边制伏匈奴,东边制伏新罗,南边制伏南诏,西边制伏昆夷。他们三年一次来长安朝会。皇上召见他们的礼仪很隆重,让他们感受朝廷的恩泽,给他们锦绣衣服,宴请酒食,完成任务就让他们回去,京城里没有外国人留居。而现在北方的胡人和京城百姓杂居在一起,通婚生子。这样长安城的青年人,都有胡人的思想了。你看看他们的首饰、靴子和服装,已经跟从前大不相同,这难道不是反常怪异的事吗?”鸿祖默不作声,不敢回答就离去了。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