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帅就是张勋。此人进入民国之后,脑后依然留着辫子。张勋不仅自己留辫子,而且麾下三万大兵,个个都有辫子。

辫帅留辫子,是为了显示他对清朝的忠诚。可张勋是民国的将军,他的部下是民国的士兵,民国明令剪辫,他们却坚持不遵行,严格说来,这属于违法行为。袁世凯做民国总统,自己都剪了辫子,但拿张勋就是没辙,没有丝毫的处罚,连句硬话都没有。

张勋的驻地,先是兖州,后为徐州,部下士兵都是鲁南和苏北的农民,个子高,块头大。当地穷,当兵吃粮,是个好去处。但是,这样的士兵观念保守。听说当张勋的士兵可以不剪辫子,个个都高兴。

辫帅在历史上,名声不好,因为他闹了次复辟,把小皇帝溥仪拉出来,重新做全国的皇帝,结果混了十二天,就混完了。他把自己的官位、地盘和士兵都混没了,名声也臭了。

其实,张勋的名声不好是历史记录的缘故。中国的历史记述,一直在进步史观的指导下,帝制复辟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哪怕你仅仅是要君主立宪,也是大逆不道,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历史书上的张勋当然臭了。然而在当年,复辟似乎没有怎么不得人心。在好些人的心里,都觉得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退回去走君主立宪的路,也许可行。已经习惯了有皇帝的国民,一下子没了皇帝,还真是不习惯。复辟当日,北京市民欢声一片,家家户户挂起龙旗。

而从当时人的回忆来看,张勋这个人头脑是有点旧,但也仅限于留辫子,效忠清朝皇帝。其他方面,倒也不是那么惹人恨。跟其他军阀比起来,他的地盘小,地方穷,但他会投资,善经营。别的军阀买房置地,他却把钱都投到新兴产业上,结果是财源滚滚。他善于理财,人也大方,对家乡人特好:自己出生的那个村子,给每一家造一座大瓦房;凡是家乡江西奉新县出来上北京读书的人,一律资助;江西会馆,也是他建的。

每到过年,来徐州的火车上,净是他的家乡人,只要来了,肯定有好处,好歹也得弄点银子回去。他对家乡人好是好,但他的部队基本上不用家乡人。他的部队都是苏北人和山东人,他不乐意背个任人唯亲的名声。辫帅麾下的辫子兵,在外人看来都像怪物,但个个对张勋都很效忠。复辟的时候,张勋带了五千人进北京,讨逆军打来,花大价钱收买,基本上没有买动。一个说法是,买动了一半,另一半没买动。

张勋在军阀中,人缘也不错。跟人交往,憨直,不藏奸,关键是大方,舍得花钱。张勋没复辟前有盟主之名,军阀们开会都喜欢到徐州去。不是徐州风景好,也不是徐州的妓女漂亮,而是因为张勋舍得出钱,好吃好喝好招待,哪怕花大价钱从上海找厨师,从北京请戏班子,也要让大家吃好玩好。虽说军阀们不缺钱,但抠门的人也不少,碰上这样的大头,大家乐得奉承,张勋也吃这个奉承。

张勋对文化人也好,当然对老式的文化人就更好。张勋三代贫雇农,没有文化,是自己混社会的时候,识了几个字,据说是到了可以看《论语》、写大字的水平了。对有文化的人,他格外尊敬。当年清末有名的文人,如沈曾植、郑孝胥、刘廷琛、赵尔巽之辈,都是他礼遇的前辈。张勋特别喜欢向这些人求教,他们有困难找他,也一准帮着解决。诗酒酬唱谈不上,但酒肉招待绝对没有问题。这些人经常跟张勋发脾气,张勋却没脾气。当然,这些人都是怀念清室的遗老。张勋之所以复辟,跟这些人绝对有关系。

最喜欢张勋的人,要属艺人。跟多数有身份和地位的老粗一样,张勋特别喜欢听戏。当年京剧的名角,个顶个地跟他有交情。民国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甚至老一辈的谭鑫培、孙菊仙都买他的账。只要他开堂会,请谁谁都来。据说,跟他交情最好的,当属梅兰芳。复辟当天,他就在江西会馆请名角唱戏,突然动议晚上要进宫请溥仪出山复辟,所以把梅兰芳的压轴戏挪到了前面。

艺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出手大方,不拿架子,而且懂戏。经常跟人称戏子的人,打打闹闹,打成一片,真格地爱戏,也爱戏子,他还把一个有名的坤伶纳为姨太太。他对艺人好,艺人也投桃报李,对他也好。复辟之后,讨逆军起,在他穷途末路之际,所有人都开溜了,原来的合作者都变脸倒戈了,唯有艺人,还跑到他在北京南河沿的家里去看他。复辟失败,他在荷兰使馆躲了一阵,然后回到天津租界的家中,无权无势,名声大坏。但是要唱堂会,北京的名角还是趋之若鹜。孙菊仙老了,已经多年不登台了,但张勋的堂会他却自告奋勇,非给大帅唱一出不可,拦都拦不住。

张勋复辟的失败,其实不像我们以前历史书上讲的,是因为复辟不得人心,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当年的老百姓,对于上面有个皇帝,其实没有什么不高兴。因为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大家都习惯了。正因为如此,喜欢张勋的人,不会因为他闹了复辟,就不喜欢他了。都复辟过去好些年了,名士张伯驹先生还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发现了一座小庙,庙里供着张勋的塑像和他的牌位。所以,他的人缘不像我们历史书上说的那样不好。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