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3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2000字12篇。

教师就像是一个辛勤的园丁,身为教师为了上好课,要学会编写一份教案。教案也会在课堂上帮助老师分担很多教学的压力,有哪些实用的优秀教案模板值得我们参考的呢?以下是课件之家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案及反思”,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完璧归赵”“绳池之会”“负荆请罪”的只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渎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分别是在哪几个自然段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

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2、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⑴学习任务:

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是靠一张嘴,他是有什么能耐的。

⑵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先画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⑶友情提醒:

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用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看出蔺相如并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对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⑴蔺相如看这情形……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写话的心情,有感悟得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⑵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说在绳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出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二、角色体验

1、导入:

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写下来。

4、学生练笔,交流。

5、想象说话。

三、总体提升,课后延伸

1、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这一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青年时期曾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传说做过深入广泛的考察和研究。42岁时开始编写《史记》,47岁时被处以宫刑。他忍辱苟活,集中精力著述,经过十多年功夫,终于完成五十多万言的巨著《史记》。这部巨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希望你们课余时间光顾一下这部名著。

好,咱们一起欣赏《将相和》这篇文章。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么“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呢?

(板书:“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宰相蔺相如;“和”就是和好。本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团结的故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自学收获

1、检查生字词:

(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绝口不提、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给文中三个小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一升再升,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而负荆请罪体现了将相重新和好。

3、指生读三个小故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和同学交流。

4、跟大家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三题“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⑴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思考:秦王叫赵王鼓瑟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体会到: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支配赵王,这对赵王、赵国都是一种侮辱,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正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⑵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使学生知道:秦国不攻打赵国,至少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借口;二是赵国将相联手,很难对付;三是秦国暂时没有精力攻打,只想先吓住赵国,占一点便宜。)

阅读小资料: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三、总结

通过交流自学收获,看得出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地了解。学习中,使我们了解了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点、语言、行动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咱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总结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分析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指导朗读

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人物的特点,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蔺相如:

⑴机智勇敢。

⑵热爱祖国。

⑶胸怀宽广。

⑷顾全大局。

⑸不畏强暴等。

2、廉颇:

⑴英勇善战。

⑵热爱祖国。

⑶知错就改等。

3、交流时相机理解廉颇的一段话,并指导朗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⑴廉颇当时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要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相如的不服、不敬。

⑵你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如何凭借唇枪舌剑、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重点结合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语言,读出蔺相如不卑不亢、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三、读喜欢的段落,再主动读给同学听

总结:《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各自的机智勇敢或英勇善战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读一下几千年前他们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齐读“负荆请罪“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看“负荆请罪”插图,观察想象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从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是否具体等方面评价。

例文: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荆条,徒步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早已在门口迎候。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地说:“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请重重责罚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廉颇感动得直流泪,蔺相如心感快慰。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有条件的可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3

教材内容

《将相和》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课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需3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让学生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知道名著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⑴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⑵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⑴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⑵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⑵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⑷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4

教材内容

《将相和》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二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文所描写的历史史实并不熟悉,学习课文如果只停留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生很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这恰恰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通过预习,你知道“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吗?对,课文就是讲战国时候关于将与相的故事。

2、“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二、学生预习反馈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几件事。

三、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⑵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四、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⑵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从“渑池相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⑴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⑵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⑶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二、总结全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全文。

2、复习总结:

⑴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⑵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四、指导认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并会正确应用。

2、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学习课文,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中,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故事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词句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点画品析词句,合作自学讨论交流及预习、质疑、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在自学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拟定了标题,并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文章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生答后概括板书: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确定目标

通过提问,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自学中任务完成得很棒,对课文有了这么多了解。根据以往经验,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该完成什么任务呢?

(小组讨论,屏幕出示:朗读、词句、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三、精读点拨

1、理解“完璧归赵”领悟学习方法:

⑴看清因果:

请同学们速读“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生速读,归纳交流)

⑵领会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轻声读这个小故事,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用“△△△”标出关键词,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生自读自画)

问: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说一说?

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①蔺相如第一次说话,从中不但看出他的勇敢,而且表现了他的智谋。

②蔺相如第二次说话及当时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通过表演来理解“理直气壮”。

③蔺相如第三次说话,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理解“大大方方”。

④说一说对其它句子的理解。

⑶指导朗读:

作者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生练读后指读)

⑷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小组讨论后教师小结。

2、运用学法,合作完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⑴出示自学提纲: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的?朗读课文“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你是抓住哪些语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复述本故事。

⑵先个人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⑶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渑池之会”在完成以上问题同时,让学生弄清秦王不敢怎样的原因,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请同学复述。

3、小结:

蔺相如履立新功,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团结,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使廉颇受感动而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现在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治国。

四、总结教育

1、通过学习,我们更深体会到蔺相如、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爱国)

2、总结:

学习本文有什么收获?(与目标结合,自由总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鼓励质疑)

五、作业

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学习《将相和》,齐读课题。

2、“将相和”什么意思?

3、在古代“将”指什么?“相”呢?在本课文官是谁?武官是谁?

(相机介绍廉颇、蔺相如,并指导书写“蔺”字。)

4、“和”什么意思?“和”之前是什么?(不和)板书:不和──和,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们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围绕“将”和“相”写了几个故事?加小标题(3个)

3、自读3个故事,初步了解每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前两个故事是将相不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将相和的原因──共同的爱国思想。)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1~10段,思考蔺相如说了几次话,勾画出来。(4次)

2、读第一次话,这次说话中出现了一件物品,是什么?(和氏璧)谁来介绍一下这件宝物?从哪儿看出是件宝物?

3、那我们就还给他吧!为什么不行?

4、那就不换给他?为什么也不行?

5、那就打吧!从哪儿看出秦国强大?(一段)

6、齐读一段,师介绍战国背景。

7、于是只能派人去,指名读蔺相如说的话,指导朗读,读出坚决,充满信心的语气。

8、全班齐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气和决心。

9、他第二次说了什么?指名答

10、刚才说这块玉是无价之宝,而此刻却说有点小问题,到底怎么回事?是蔺在说谎吗?表现出蔺的什么?(聪明与机智)

11、秦王对这块玉垂涎已久,他捧住这块玉一边看一边称赞,你是秦王,你怎样称赞?指导朗读。

12、读第三次蔺相如说的话,蔺相如真地会连自己的脑袋和壁一块撞碎吗?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13、读第四次说话,从“大大方方”一词,你看出什么?(蔺相如勇敢、不卑不亢)

14、“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除了壁送回了赵国,还有什么完好无损地送回去了?(赵国的尊严)

15、蔺相如升官应该吗?

反思

课下,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蔺相如不诚实,和氏璧价值连城,不会有什么斑点,而他却说有斑点,他的行为有错误。

2、当时蔺相如孤身一人,无法从秦王手中抢回和氏璧,只好说谎欺骗秦王,先讨回和氏璧,才能保住和氏璧,所以说谎欺骗很有用,那么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谎欺骗了。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

1、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不会把事物与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不会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看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质。

2、教材本身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个骗局。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骗对骗。其实当时就是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的社会,只不过看谁的骗术高明罢了。故事之所以被选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爱国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积极的东西背后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些消极因素。

3、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种消极因素,却过分强调了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因为课后的思考题就是这样引导的。学生在“方法”上打转转,继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怎样才能避免产生这种不利的推理判断呢?

1、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既要抓住课文里正面的素材,又要看清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地确立教学要求。

2、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免得走弯路。比如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什么?蔺相如为什么说慌?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还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上下文中找出蔺相如说谎的理由。当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所以赵国担心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就会“派兵来进攻”。由此可见,秦国当时是强大蛮横的。蔺相如敢于担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时。说谎欺骗不好,他不会不懂,但要从秦王这个贪婪专横的对手中讨回和氏璧,除了说谎欺骗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从秦王手中蛮抢,又不可能用言语打动秦王,使后者恭恭敬敬地奉还和氏璧。只有说谎欺骗,才能从秦王手中讨回和氏璧,挽回赵国的利益;才能戳穿秦王的阴谋诡计,使秦王理屈词穷甘心服输。

4、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看本质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蔺相如的说谎欺骗和秦王的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强夺别人的东西归为己有,是以强凌弱,是非正义的;而蔺相如说谎欺骗则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为了战胜强大蛮横贪得无厌又不讲道理的对手,是正义的。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7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评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8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的感悟内涵。

2、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词语,议事说理,阐述见解,布局谋篇,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

2、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哪位同学了解他?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将”指的是──出示卡片“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读准两个人的名字。

2、课题中的“和”什么意思?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

(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

3、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看出,小到个人,再到家庭,大到国家,“和”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4、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指名读,齐读课题。

评析:开课时,能从题眼入手,围绕课题的三个字,进行了正音、解释并积累“和”字的四字词语,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

二、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归纳出这几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巧妙地揭穿了秦王的骗局,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讲了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立了功,被封为上卿。第三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地位高于廉颇,却处处注意团结,使廉颇知错,并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如果老师要你们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

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并分别强调生字的写法和词语的意思。

评析: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注重了本课的字词教学,体现双基教学扎实。

三、研读第一个故事,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1、通过初读课文,同学们大致了解了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中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蔺相如”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位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师口述:“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当秦王知道赵王得了和氏璧这块无价之宝时,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问蔺相如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

师口述:“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就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师口述:当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着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

师口述:当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2、同学们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在展现“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进行刻画的。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从蔺相如的四次话语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来细细品味,然后与同桌交流交流。大家在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时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谈自己的感悟,一种是先读句子再谈体会或者是先谈体会后读句子,还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3、把自己读懂的与伙伴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你喜欢用哪一种方式把自己读懂的与同学分享呢?

4、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预设学生回答和教师的应对策略:

⑴我从“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您看”这句话体会到了蔺相如很聪明,他不仅能看透对方的心思,还能够随机应变。

⑵我体会到蔺相如非常勇敢,他为了保全和氏璧而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体会到的,尤其这句话中的几个动词“捧、退、站、撞”更能看出他的勇敢。指导长句朗读。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仅能抓住句子进行体会,而且能抓住重点词来进行理解。谁能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蔺相如的勇敢和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指名生读、评议,再齐读。

⑶学生继续发表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9

说教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

(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举一反三法,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迁移方法,因为这三个小故事独立成段,结合相似,可以“举一隅”而使学生“以三隅反”,省时高效。

(如果一个个都讲出来,不仅影响进度,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养成学习不假思索的习惯,丧失独立工作的能力。)

引探法,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对蔺相如品质的探讨文章更强调哪一种品质?你认为廉颇的品质好不好?好在哪里?

说学法

学生到了高年级,大纲对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巩固“圈点批注法”和“浏览法”,着重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情和积累之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从题入手,初读课文,找出将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点导读“完璧归赵”,并小结学法。

第二课时:

1、通过学法的迁移引导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继续探讨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

2、通过总结概括人物品质,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现以第一课时为例说说教学程序。

一、从题入手,提契全文

揭题:将相和。(板书)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出谁?“和”又是什么意思。本提问的目的是:

1、检查学生的预习。

2、突出“题眼”和“字”,因为“和”字是本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和”字的意思可借助体态语言,用手由外向内合拢的姿势助解,既避免了生硬的定义,又为故事的结局作象征性的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和”就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文中哪能个段落、哪个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

(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用浏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为下面将围绕“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一问题的展开找到了“思维点”。)

2、轻声快速地再读课文,看课文的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第二次读书,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三、导读“完璧归赵”,归纳学法

1、幻灯出示导读提纲:

⑴“完”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当时赵王和大臣们表现怎样?(了解当时的情况)

⑵蔺相如是怎样接受任务的?他是怎样同秦王作斗争的?结果怎样?(边读边想边动笔图画,并定上自己的看法)

⑶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

2、学生讨论交流(要求画出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

3、师生交流:

第2个问题:

⑴接受任务采用对比法,既把赵王的着急与大臣的为难失态与蔺相如的坚定勇敢的句子拿出来读。(指导朗读)

⑵秦王捧壁细节我采用了设计“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秦王的失信。

例:秦王双手捧住壁,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请把这里的“绝口不提”换上别的同义词。)

⑶蔺相如临危不惧,欲人壁同毁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评议朗读→组织试读,在读中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这样教学过程着眼于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使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第三个问题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师又抓紧主线,紧紧围绕“和”与“不和”展开教学。做到有张有弛。

4、引导学生领悟:

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蔺相如凭自己的机智勇敢,(板书)做到完璧归赵,我们是怎么学习这一段?(归纳出三个步骤──即导读提纲)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在教学方法上,我特别强调抓住“和”字提契全文。这样,前两个故事就不再是孤立的而应看作造成“不和”的外部原因。三个故事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前后联系,环环相扣。这一教学过程对基本功进行扎实的训练。突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同时渗透学习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式。

说板书

这一板书与教学过程抓住“和”与“不和”探究相一致,暗示前因后果,突出教学的重点,又为下一节的总结作铺垫。

蔺相如→完璧归赵→不和

(机智勇敢)

↑爱渑池之会

↓国↓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和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10

《将相和》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著名历史文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的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学习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评价人物,并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学习,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节课为了完成前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直扑主题,组织教学

《将相和》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了,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直扑主题,整体感知,激发读书兴趣:

1、读课题,回忆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

2、初读课文后,将、相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通过什么感悟到的?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引到对两位人物的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体会,自然导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对第一部分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在学习了前两个故事后,继续用学习前两个故事的方法,力争把这个故事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然后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一番话后,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有时如何做得?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的知识发挥想象,说的头头是道。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字词句,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在第一个故事学完之后,总结了学习的方法,然后请学生按照此方法继续学习第二、三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在读议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自己想象到的和感悟到的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就体现了由读到感悟到想象画面再倒读的过程,也就是由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习第二部分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部分开始,我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部分时,又提出按照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并将这一部分进行了创造性的复述。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精心设计思考题

1、一个问题贯穿始终,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题,就需要学生回到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

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

比如,第三课时中,我问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

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11

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被选入10册第五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作为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兼顾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的之维目标体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能力目标:

会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其中,读懂故事是重点,难点是体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课前作如下准备工作。【zf133.cOm 趣祝福】

1、课前学生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2、将文中插图扫描进电脑,上课时更清楚,更直观地显示给学生。

说教法,学法

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指导下,我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法和教法设计的出发点,特制定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⑴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

⑵以读助讲法:在读中感悟语言。

⑶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立学习。

2、学法:

边读边想,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说教法

一、谈话引入,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1、师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将相和》的故事。

2、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3、师质疑谈话:

既有“和”,也有“不和”。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他俩闹不和的原因,并勾画相关语句。

4、生找出第16节廉颇不服气的语,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5、生互相交流:你是否同意廉颇的话?你的看法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步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意识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因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因此,可给予学生选择学法的余地:

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己的理解,只要有感情,听得出文字表达的内涵即可。具体操作如下:

1、生默读课文,自学后讨论,或相互朗读标划的句子;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生在文中容易找出直接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2、在此基础上渗透多角度思考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否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课文中对大臣,赵王,秦王言行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来,不论学生找哪一句,都要请学生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再进行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观察辩论,强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渑池之会上的秦、赵两车外交之战是谁胜了?我估计学生会持两种观点,赵国胜和秦赵打平。

2、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从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充分找了理由之后,师总结:从秦、赵两国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瑟与缶两种乐器演秦的技巧,以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得出赵国胜的结论。

四、在学生充分明白蔺相如与廉颇

1、一个顾全大局,一个知错就改,都具有爱国精神后,出示文中“负荆请罪”这幅插图,利用教材中略去不写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思考: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他和蔺相如会说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结合成组,演一演,并从多角度思考他们会说什么?教师则引导学生从怎样认错追悔、自愧、原谅、共谋大计等方面描述,请将有关内容表演出来。

五、回顾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学习了全文之后,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全文第一句话与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完成教学目标1、解决重难点。

六、巧设结尾,延伸立体活动

教师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时协办保卫赵国。”

设疑:此后赵国真的强大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读课外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

说板书

完璧归赵和不和

以上板书凸现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绎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篇1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⑴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⑵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⑶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⑷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⑸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⑴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⑵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⑴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⑵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⑶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⑷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相关文章

  • 奇妙的水教案及反思1500字(模板12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是有具备一定方法的,每个负责的老师都会花很多时间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教师们必不可少的事物之一。如何让教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系统化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奇妙的水教案及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时间:01-23 奇妙教案反思    
  • 中班中秋节教案及反思1000字12篇 教师是人类进步的工程师。越是新手教师越被要求写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手段推行教育活动,做到这几点就能帮助你完成一份完美的教案!下面是栏目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中秋节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时间:12-27 中班中秋节教案     中班教案    
  •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很多经常写文档的人,并没有总结过写作规律,范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阅读范文可以明白文章为何而写。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写好一篇范文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精选12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进一步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容...
    时间:04-22 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 大班语言教案及反思2000字精选 以下为课件之家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及反思。老师就像蜡烛一样,通过不断的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对每位老师来说,写好教授科目的教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步骤等。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时间:03-13 大班教案    
  •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2000字(通用8篇)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就要认真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那么有哪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能给我们参考的呢?下面,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时间:12-30 秋天教学设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