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初二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3

[课件]初二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一名成功的教师所应当的,教案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案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课件]初二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制作精良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初二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或许能给您启示,感谢您的阅读!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 翻译课文。

小编推荐

小石潭记教案2000字


教师是课程主要的研究者。教案的选择要适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分配教学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20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2、难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 溪身——岸势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案(篇五)


教书育人往往时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上课之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公平地选择一个教案的教学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石潭记教案(篇五)》,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教案收藏」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基础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准备一份教案。作为新教师,必须了解教案的组成,学会写一篇结构完整的教案。你是否了解写教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案收藏」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基础版》,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5、略。

「课件收藏」 初二物理教案范文


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每一节课负责,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更有利于让学生吸收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怎样能将教案写的具有创造性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收藏」 初二物理教案范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43页第2、3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54 —— 2、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59 —— 1、2

2023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篇四)


教师是最无私的人。每个老师都要准备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写教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对于编写教案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2023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篇四),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一、导入新课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每有出行,动辄成年累月,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古人很看重离别,表达离情别意成为古代文人永恒的话题。

二、了解作者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原有集,已失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三、解题,回忆旧知

之:去任:上任送:送别

学生自说接触过的送别诗,

齐读下列两首诗,说一说何处能体现作者的伤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四、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书后简评,明确作者感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语调不过于低沉,语速略缓读出情感

听朗读——明确节奏——学生试读——个人展示

五、赏析名句

书后简评说本诗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理解: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道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

补充理解:知己是谁?

作者王勃所有志同道合的人

只要心中有朋友,老朋友好像就在身边;只要敞开心扉,新朋友则无处不在。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开阔!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六、分析诗歌

作者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劝诫友人:朋友无处不在,体现了豁达的胸襟,你认为,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诗人的高远志趣和旷达胸怀,为什么?

提示:扣住重点字词理解。

明确:首联:望五津交代离别的距离(长安—四川)望江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起来。

颔联:同宦游,离别是生活的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尾联:不沾巾既然距离不远,离别又是生活常态,就不需要落泪了。

七、思考质疑

简评中“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一洗”指完全洗净。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风烟:友人上任之所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表现了对友人前途命运的担忧。

离别意:伤感的情绪,不需要明说但不是没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你懂得)

八、拓展延伸(课堂反馈)

《别董大》《峡口进友人》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依依不舍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九、总结课堂

人生自古伤离别,但我们依然要学会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离别,期待再次的欢聚,面对离别,学会说“前路仍然遥远,但,谅我要以“你好”作别。”

[荐]初二政治教案精选


老师就是漫漫学习路上的铺路砖,准备好适合的教案可以让老师讲课更加流畅顺利。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什么样的教案算得上标准规范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初二政治教案,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初二政治教案【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无形的财产》,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效果预设六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学理念

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知识作为无形资产的理念是比较薄弱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尤其在世博会之后,这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设计本课时以世博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学习。

第二部分:说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框由“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两目构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智力成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勇于发明创造,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智力成果权。可以说: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本课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学会创新,积极创造智力成果,为祖国、社会做贡献;同时

增强学生尊重权利与法律的意识,不仅学会积极维权,更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依法维护自我智力成果的能力,并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帮助学生

提高基本的首先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等,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

知识目标:了解智力成果的含义、表现及意义,了解智力成果权的内涵及属地老妪,知道未成年人依法享有智力成果权及依法维权的途径。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智力成果的重要意义,及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

教学难点: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帮助学生提高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等,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

第三部分: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导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等。

学法:情境导入、分组讨论、作品展示等。

第四部分:说学情分析

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智力成果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人们的智力

成果不能侵犯。未成年人对此了解有限,一些未成年人购买了盗版光盘、抄袭了他人的作品,却理直气壮。通过教育激发起发明创造的热情,使其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

我在本课设计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体现本学科---时代感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中,我利用上海世博会通榆的闯关东年画进行导入。

幻灯片放映通榆闯关东年画

师:20xx年5月的上海世博会,奉献一场世界科技与文化盛宴,呈现给世界一份精彩,一份感动!而我们通榆也为世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县的闯关东年画亮相上海世博会,为世博增添亮丽的一笔,闯关东年画与农民种地所获得的成果相比有什么特点?

初二政治教案【篇2】

知识目标:

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板书忠实履行义务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

(二)相关链接——“五爱”

(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

(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3、教师小结

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

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6、结论

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

初二政治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谈了爱国情操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在一个重要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标。这一框为最后一框讲述为什么“爱国情操一向备受推崇”以及为什么要“立志培养爱国情操”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爱国情操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爱国情操的多种表现来认识自己在爱国情操方面的状况和存在的差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是本框的重点,这是因为讲好这个问题,会使学生心理受到震撼,产生向爱国志士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会使学生向培养爱国情操的目标不断去追求。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个较深刻的了解。再次为讲述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情感奠定了基础。

(2)难点是“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因为这个问题,不但要从我国角度来理解,而且要从世界角度来理解,而初一学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了解较少,所以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4、教材的处理:由于学生对全国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待教学重点我采取理论和事实结合,做到讲理论用事实、事例来说明,讲事实、事例要从中引伸出所要说的理论。理论通俗,事实生动,而且详略结合,对教学难点在理论上不一定多讲,而是多举些外国事例来说明。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把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

第二部分,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三部分,爱国情操的种种表现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当堂训练法、演讲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指导学生用以下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框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歌曲《祖国,慈样的母亲》,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2、讲授新课:

(1)学生回答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指出这种爱国情操不仅中国人有,而且外国人也有,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引入第一部分知识。

(2)举例说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看投影一:“朝鲜半岛曾被日本殖民奴役了30多年,朝鲜人甚至被剥夺了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每年3月是日本侵朝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这两月正是日本的假期,拒绝日本客人给韩国的客运旅游宾馆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韩国人全然不顾。没人号召,更没人命令,无论国营私营,全国一致行动,这一点令人钦佩。”

初二政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做人为什么要诚实?

坚持诚信守则,要求我们怎样做?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人为善、出以公心,不自欺也不欺人。

学情分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许多中学生身上都存有不讲诚信的现象和行为,而且有蔓延之势,因此全社会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加强诚信教育甚为重要。

教学重点:

自觉履行诚信守则。

教学难点:

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运用诚信“智慧”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法、启发法、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预定的教学过程和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小摊上买过东西吗?结合自身体验,你喜欢和什么样的摊主打交道?反感什么样的摊贩?(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基本结论:喜欢和朴实、憨厚、和气、诚信的摊主打交道;反感那些自吹自擂、弄虚作假、缺斤短两的摊贩。)

2、既然同学们都喜欢和讲诚信的人打交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应该遵守诚信守则,从自身做起。下面我们学习第一框:诚信守则

二、学习新课

1、布置任务:同学们阅读课文“小童卖瓜”,思考下列问题:“王婆卖瓜”给人什么感受?老板模样的人为什么买了小童两个西瓜?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集思广议: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弄虚作假

老板卖瓜——欣赏小童诚实的做法

个人启示——对人要诚实

提出问题:做人为什么要诚实?(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结论:对人诚实,就能赢得信任。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只有诚实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老师小结:诚信是金,对人虚虚实实,不能交到真正朋友。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2、指导学习:同学们看黑板,出示问题:坚持诚信守则,要求我们怎样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0页,归纳总结:坚持诚信守则,一要坚持实事求是;二在涉及利益冲突时要站在大多数人一边;三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站在长远利益一边;四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要站在国家法律一边。)

3、反馈巩固:

“小童卖瓜”坚持了什么?

“某记者拒绝为厂家做虚假宣传”坚持了那条原则?

“小松主动向老师反映自己的问题”是站在什么利益一边?

“铁柱检举表哥吸毒”是不是六亲不认,不可理喻?

教师小结:虽然诚信的要求是明确的,诚信的品德是高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切实遵循诚信守则,有时真的面对两难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运用“智慧”,学会具体问题妥善处理。导入新课,下面同学们看第二框:诚信的“智慧”

4运用情境:A、同学们阅读教材121页,讨论:小健和小奎是好朋友,现在他遇到了难题,班主任向他了解小奎的情况,他是该如实向老师反映情况呢还是尊重朋友隐身帮小奎隐瞒?真是难死人!假设你现在就是小健,你准备怎样做呢?请简要说明理由。(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展开讨论,老师穿插巡视,不时加以点拨。密切观察学生动向,发现走神玩耍者及时用眼神制止或暗示。)

B、观察图片“医生与重症患者”的对话,体验一下,呵呵,只是假设,假如那位患者是你,你愿意医生对你隐瞒病情吗?为什么?这和我们所提倡的诚信是否相违背?(仍然采取讨论式,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些谎言也是无害的。)

C、学生讨论发言结束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还能举出类似的“善意的谎言”?我们该如何看待“善意的谎言”?(设问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特定情境下,有时需要隐瞒一些事情的真相,只要不损坏他人利益,就都是“善意的谎言”不违背诚实的道理,甚至应该给予嘉许。)

5、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知你们对诚信做人还有如何运用诚信“智慧”是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但我相信,耍小聪明欺诈他人,只能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希望同学们记住一句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永远不会有亏吃!

教学反思:

如何把诚信观念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这对我们每一位课任教师都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思品教师,我们不仅要言传更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切实做学生的表率。

初二政治教案【篇5】

学生面临的问题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方面,现在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初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用,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而现在在初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完全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有的初中生动辄迟到早退,甚至逃避作业,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正在接受高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接受教育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⑵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⑶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⑷明确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⑴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⑵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时:2课时。第一框为1课时,第二框为1课时。

初二政治教案【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使用学案指导教学,对我来说还处在摸索阶段,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说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说的课题是初二下册第9课第一节《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屏幕显示课题)

一、本课教材分析(屏幕显示)

第9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从属于第五单元“学会交往天地宽”。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完善自我》这一课,从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学生要学会交往,积极交往。本课有两项内容,其中第一项“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主要帮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人生离不开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本课教学目标(屏幕显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交往的作用,树立积极交往的意识。

2、知识目标:认识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屏幕显示)

本课第二个层次: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也就是交往的作用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把这个问题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主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由于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学生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渴望交流,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往,认识不到交往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法(屏幕显示)

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乐于表现自己,形象思维丰富。因而,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是学案导学法:将编制好的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本课的学习目标,独立解决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发现其他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听讲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讨论法:针对授课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是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学法(屏幕显示)

在学法方面,本节课主要运用课前预习、质疑问难,课堂讨论、活动探究等学习方法。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下面,重点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屏幕显示)

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课堂练习。5、布置作业。

1、游戏导入:(时间安排3分钟)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利用游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讲课之前请两位同学做过障碍物的小游戏,先由一位同学蒙着眼睛很吃力的绕过障碍物,然后在另一位同学帮助下轻松地绕过障碍物。游戏结束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游戏有什么感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的,所以说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人与人都离不开交往。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和他人交往?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话题: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从而导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课件显示)

2、讲授新课:(30分钟)

其中,第一个层次:人生离不开交往。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往与人的关系,懂得交往的必要性。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人生为什么离不开交往呢?随后,课件显示图画:一群大雁和一只脱离雁群的大雁,让学生观看两幅画并让他们谈谈对这幅画含义的认识。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总结:孤雁难行,我们每个人也如同大雁一样,离开了社会群体就会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无法生存。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交往

的必要性,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离开社会交往带来的危害,课件显示事例材料:“狼孩”、“鸟孩”的故事。从脱离交往危害人的健康成长的角度,让学生讨论离开交往有哪些危害,感悟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件显示“狼孩”“鸟孩”故事)

在观看图片和分析材料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本中归纳出为什么人生离不开交往?这一问题的学习要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老师就学生的归纳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明确该问题的知识要点。(课件显示知识点)

即:从横向来看,每个人都需要交往。

在交往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

在交往中,才能体验人生各种感受;

在交往中,才能满足心理需要,适应社会

从纵向来看,人生各个阶段都需要交往。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变化的时期,交往尤为重要。

在学生对交往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接着设置了一个小活动:“说一说”。(课件显示)设计这一小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反思总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状况,感知交往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发现在日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与学的的互动效果。

在讲授完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后,老师接着进行过渡:可见,人生离不开交往,那么,交往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从而引出第二个层次: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这个层次的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交往对于个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对于交往的三点意义我是这样处理的。

对于第一点作用,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课本44页中的两幅图,并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人物分别会有怎样的心情?你喜欢哪边的情景?为什么喜欢?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肯定总结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明确交往的第一点作用,即:

通过交往,我们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保持心情愉快。(课件显示)

对于第二点作用的学习,主要结合课件资料:雁南的故事来分析的。组织学生阅读该材料,并引导他们分析思考:雁南的变化得益于什么?雁南在元旦联欢活动中获得了什么?

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后,老师总结归纳出交往的第二点作用,即:

通过交往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课件显示)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交往的这点作用,引用了教材中萧伯纳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课件显示)

对于第三点作用的学习,设置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给学生列举了几种生活中经常遇见的情景,让他们说出各自的心里话。(课件显示)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升华,归纳交往第三点作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这时候我们的朋友或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或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热情的伸出援助之手,获得别人的帮助和主动帮助别人,都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

交往中,朋友会帮我们战胜困难,克服挫折。(课件显示)

交往的三点作用讲解完之后,和学生一起回顾这一问题,并用课件形式将交往三点作用逐一显示出来,并指导学生在书中划下。(课件显示三点作用)

3、课堂小结,复习巩固。(4分钟)

在讲授完新课后,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交往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好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交往,谨慎择友,多交益友,让我们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在总结结束后,让学生结合学案知识梳理部分,识记、理解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并对学生记忆情况进行检查。(课件显示知识梳理)

4、课堂练习(8分钟)。(课件显示)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课前精选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少量习题,要求学生课上完成,老师就学生做的情况给予讲评。剩余时间布置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课内拓展练习题。

5、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课外作业。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写一篇交友心得。(课件显示)

七、板书设计(屏幕展示)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二政治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2、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准备:给长辈洗一次脚。

三、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爱的奉献》

2、【故事】:“小锋和妈妈”(课本P12)

小组活动一:妈妈为儿子的多动、成绩差而伤心,却为什么总在儿子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

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

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

你能说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爸爸、妈妈为你付出的爱吗?请具体说明。

3、【古诗欣赏】:《游子吟》

【小结】:唐朝孟郊的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它从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行动中,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

4、【承转】: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把我们养育长大。孝敬亲长理应是我们的天职。

5、【经典回放】:“阳光学子的感人故事两则”

6、【活动二:】:请结合课本P15表格并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你们有哪些孝敬父母的表现?能谈谈为父母尽了孝心以后的感受吗?

例一:沈阳市文艺二校门前,准时出现了两位扫街人。一个是中年女性,另一个是小伙子。中年妇女戴着厚厚的口罩,身穿橘黄色马甲,挥舞着大扫帚在灰尘中出没;小伙子则一身学生装束,一丝不苟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

例二:……

【小结】:孝敬父母就是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8、【倡议】:我们为爸爸妈妈只是做了一点点的小事情,可他们却十分的感动。为此,我想对全体同学提出几条倡议:第一:多关心自己的长辈,尤其在他们不舒服的时候。第二:早上走时对长辈说“再见”,回到家是主动打招呼,尤其是不对自己的长辈乱发脾气。第三:每天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帮助家长分担家务。我相信,在父母、长辈爱的渲染下,我们也一定会把爱回报。

9、【作业】:给长辈洗一次脚并谈体会。

附材料:

葛晓岚(理649分,考上浙江大学):小时候父母都身染重病,母亲一直瘫痪在床,父亲患了肝炎,但我们一家三口还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很大的打击,他拖了几年,也离开了我。现在我和外公一起生活,冬天的晚上,我经常听到外公的咳嗽声,好像要将他身体里的东西都吐出来。我很心痛很害怕,害怕外公也像父母一样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就这样长大了,我告诉自己,不能生活在阴影中,我还拥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意志、勇气、乐观和自信。我很少买新衣服,更没有零用钱;炎夏的午后,一碗自己做的冰绿豆汤就能让我拥有一天的好心情。

盛锋锋(理678分,考上复旦大学):我出生在新昌山区,很小的时候,父亲常在外地打工,母亲既要做农活,又要照顾我们姐弟俩,每天就一左一右两个箩筐挑着我们上山,直到天黑才回家。每逢春节,别人家都开开心心地过新年,父亲还要四处奔走,为我和姐姐的学费奔波。生活的艰辛,我深有体会。上高中时,我参加了许多兴趣小组,让我开阔了思维,使我克服了烦躁心理和单调的学习带来的乏味。今年我考上了复旦大学,我们家是山村里惟一的一户有两个大学生的家庭。

初二政治教案【篇8】

课程标准:

2.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2知道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

重点:通过参与体验活动,使学生领悟生命的可爱、可贵及生命的独特性,体会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的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地珍惜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命的可爱;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是可敬的;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是可贵的;让学生在欣赏生命之美好、领略生命之敬畏的过程中享受生命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体验活动,使学生领悟生命的可爱、可贵及生命的独特性,体会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的独特性的敬仰之情,并由衷地珍惜生命

三、学生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对周围生命缺少关爱,不懂珍惜,甚至还有摧残其他生命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与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关爱周围生命。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播放“动物世界”片段,展示“荒芜沙漠”画面,感受生命之精彩。

讨论:两种情境对比,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想一想:如果这个世界少了这么多的生命点缀,会是一种什么模样?

教师引导:生命是可爱的,世界因生命而美丽。

2、感受生命:书“沙漠玫瑰”,进一步感受生命可敬。

3、活动:我们校园周围有哪些生命?你了解它们的生存习性吗?(可让学生课前先作调查)

交流后指出: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生命是独特的。

4、观察和探究:

(1)采集看似相同的树叶,观察它们是否相同,能否找出它们的差异。

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道理。

(2)观察指纹4人一组采集各自指纹,观察形形色色的指纹。

发现:指纹大小、形状、螺纹形状、疏密、弯曲度等都有差异。

从两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是独特的。我们敬畏地球上的生命,不仅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生命的独特和神圣。

5、说一说:与其他生命相比,人的生命有什么同?

教师指出:人类的生命具有智慧,可以创造生活。

6、课堂拓展:向母亲了解有关母亲孕育自己及生下自己的一些细节。听听妈妈的感受。听后,你有什么新感受?

相关文章

  •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1篇) 爱岗、敬业、肯于奉献是职业道德观的三个层位。教案要明确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价值。教案要结合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你是不是在准备写一篇教案呢?根据你的需要,课件之家编辑精心整理了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简短,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01-21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 [最新]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集锦 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每个老师都应该在上课前把教案写好。教案要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对于编写教案还有什么比较疑惑的地方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简短"这样的内容,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时间:12-22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 「课件收藏」 初二物理教案范文 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每一节课负责,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更有利于让学生吸收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怎样能将教案写的具有创造性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收藏」 初二物理教案范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力的概...
  • 2023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篇四) 教师是最无私的人。每个老师都要准备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写教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对于编写教案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教案: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一、导入新课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他的《别赋》中说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课件 课件之家相关栏目推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课件”。“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课件”主题相关内容,是栏目小编为您呈送的。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