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9

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教案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案课件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本篇文章是课件之家精心挑选的一篇优秀的“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教案”文章,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

【教学内容】国标版第三册P32-33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徐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二、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三、试一试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题目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分呢?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课件演示。你能照样子分一分,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校对。

看看猴王是怎样分的呢?看课件。

出示第二题,猴妈妈摘了很多白菜,也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呢!你能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拿小朋友的书)校对。

2、出示第二题。我们来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组有6个胡萝卜,请三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只小兔。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小松鼠们在做什么呢?(课件)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课件)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方法呢?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平时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

六、开放、游戏

1、(课件出示第4题)

你能想出几种分法呢?动手分一分吧!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教师巡视。校对。

2、小游戏

想不想玩个小游戏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哦!

介绍游戏规则。同桌开始比赛!

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教案【篇2】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48页~第50页。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认识并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用具、学具:小棒 糖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探索新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

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根聪明的孩子。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20个桃子、10根竹笋、12根萝卜、15个松果。

师:竹笋是为谁准备的?

生:竹笋是给熊猫吃的。

师: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生1: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

生2: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

师:咱们来帮帮熊猫吧!(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

师:如果用小棒来代替竹笋,你准备拿多少根根小棒?(10)得分成几份?(2份)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汇报:

分法1,10根分成3根和7根;

分法2,10根分成4根和6根;

分法3,10根分成2根和8根;

分法4,10根分成5根和5根。(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分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根数的相同与不同,把它们进行分类吗?

生:分成两类,把前几种分法分成一类,把最后一种分法10根分成5根和5根分成一类。

师:你为什么把10根分成5根和5根分成一类?

生1:这样分一般多。

生2:一样多。

升3:同样多,?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像这样,把10根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同桌之间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分果子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比一比,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师:如果把10根竹笋平均分给5只熊猫,也就是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再拿出小棒,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总结不同的分法,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分的过程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展台展示自己的分法: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2根竹笋)展示两种分法分的过程。

师小结: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2根竹笋,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自主练习1,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在分的过程中,展示了不同的分法,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平均分作铺垫。)

师: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

出示信息: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小棒分一分吧!(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1根1根地分。生2:2根2根地分。

生3:4根4根地分。

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

师小结: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还是4根4根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教师边小结,课件展示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并圈一圈,让学生切身体会这种分法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师: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把12根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根?”)

(学生思考,得到结论每只小兔分到6根。)

再出示“把12根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根?”

(每只小兔分到3根。)

再出示“12根萝卜,每只小兔分3根,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

最后出示“12根萝卜,每只小兔分6根,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2只小兔。)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出示“12根萝卜,每只小兔分1根,可以分给几只小兔?”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把12根萝卜,平均分给几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几根?”和“12根萝卜,每只小兔分几根,可以分给几只小兔?”两种开放性题目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

1、自主练习2

2、分糖果游戏。四个糖袋里分别放有8块、12块、16块、13块糖要把它奖励到表现好的小组,平均分给4位小组成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哪袋糖?每人平均分得几块糖?(为什么不选13块呢?)

四、自我反思 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心得,教师给予补充指导。)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那你能创造一种新的算式来表示这根平均分的过程吗?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教案【篇3】

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任意分一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特点,从而认识平均分,并能够每几个一份地分,初步学会这种平均分的方法。

2.在分一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初步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14根小棒;教师:小猴图片,8个桃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果冻图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果冻引发的问题。

根果冻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呢?(出示问题)大家愿意挑战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学生操作:把6根小棒(代替果冻)任意地分一分。

(2)全班交流,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分法。

(3)观察分法,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出示这句话,教读)(同时板书课题)

(5)同桌之间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6)小结:同学们通过分一分,不仅帮助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学生用手势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并说理由。3.教学第30页“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2)请学生先各自想一想,再用小棒代替桃分一分。

(3)分完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全班交流,教师出示不同的分法。

(5)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分法都可以说“把8个桃平均分”?

(6)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平均分,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都符合要求。

4.教学例2(1)出示问题:如果把这8个桃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2)小组合作用8根小棒代替桃分一分(找一组到前面来分桃)(3)集体交流,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板书 4)你是怎样分的?(4)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5)小结:8个桃,我们按要求把2个桃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5.教学第31页“试一试”

(1)让学生按要求先动手分一分,再填空。

(2)集体交流,指名演示分的过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导入: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热情、这么能干,邀请我们去参加闯关游戏呢!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让学生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然后填空。(2)集体交流订正

(3)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块,每几块一份,分成了几份。(4)真棒,祝贺同学们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2.第二关:“想想做做”第3题

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用小棒代替分一分,也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并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后核对,并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太好了,祝贺大家又顺利地闯过了第二关。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

五、布置作业

1.一课一练P21 1—3题

2.拓展题:把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2米锯一次,可以锯几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平均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每只小猴分3个。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小结: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提问: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每次2个,搬4次。

②每次1个,搬8次。

③每次4个,搬2次。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②○○○○○○○○

③○○○○○○○○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编辑推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教师甘为学生进步的阶梯,那么身为教师,应该拥有一份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为教师更好更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色,你们想想看,绿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刀刚好有4个1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清楚,小刀占了几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教学设想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所以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于整堂课中,不论是用不同工具测量扶手的长度,还是担任蚂蚁王国测量大赛的评委,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软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用直尺测量实物的长度,认识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体会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分米、毫米的认识是本单元测量中第一节的内容。《标准》中指出对此内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分校是一所公有民办学校。学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先进。学生来自长春市区,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学生尺上有毫米,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活动,激发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于是,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小棒是数学课经常摆弄的学具,IC卡是学生给家长打电话经常要用到的。(注:我校的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就餐。学校为了方便学生打电话,在每个楼层都安装两部IC卡电话机。)通过用手指夹住小棒、以及捏住IC卡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的表象。因为学生缺少测量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从学具准备中可以看出),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并要保证有充分的测量时间。

〖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等。

学具准备:两人一把米尺,每人直尺、小棒、IC卡各1个。10厘米、30厘米的彩条各1根。每个小组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1分硬币、光碟盒、草稿本各一个。

(一)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

师: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有多长同桌上的米尺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同格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

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0厘米。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测量引入新知

师:请你先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长25厘米多8个小格,宽18厘米多4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5个小格。

生2:长是25厘米8毫米,宽是18厘米4毫米,厚是5毫米。

师:同学知道得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物展台。)

生: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cm=10mm。(板书:1cm=10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生:大约1毫米。

师:实际量一量,看估计的对不对

生:IC卡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

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师: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生:银行取款卡、1分硬币的厚度、缝衣针的宽度

(4)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估计草稿本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估一估,量一量

师:每个小组都有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物体,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填到表格里汇报。填写时,要写出长度单位。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2.认识分米

(1)游戏引入分米

师:这是两根彩带,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注:1根长10厘米,1根长30厘米。)

(请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给大家演示。)

师:先量出这根短的彩带的长度(10厘米),再用短彩带量长彩带的长度,这个办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怎么说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

师:1分米是几厘米3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3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等式还可以怎样写

生:还可以写成1dm=10cm。(板书:1dm=10cm。)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1的长度大约就是1分米。)

师:我们生活中或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电灯开关的长、光碟盒的长、小棒的长

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棒,把小棒拿走,拇指与食指间的宽度大约1分米。打手势,同尺子上的1分米比一比,谁的手势最接近1分米。

(3)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师:请同桌合作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从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生:0刻度到1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10刻度到2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40刻度到5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师:1分米与1米有怎样的关系请同桌两人研究、讨论。

生1:我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生2:我们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等式还可以怎样写

生:1m=10dm。(板书)

(4)实际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知道了1分米的长度。请你先估计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3.阶段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结果是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生2:我们小组补充,1米=100厘米。

生3:我们小组还有补充,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注:配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1.估一估,量一量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到表格里。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2.课件演示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长约15()

(学生回答一道题,教师出示一道题的答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答略)有什么问题没有

生:老师,毫米是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师:毫米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课外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课后,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小棒和IC卡。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的数学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现实原型还不够丰富。学生虽然建立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但此活动还不够充分。

〖案例点评〗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很自然地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建立了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动手量数学书、彩带的长度,用手指夹住小棒、以及捏住IC卡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编者点评〗

这个案例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教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深入地分析。教师没有仅仅介绍学校和本班学生的一般情况,而是特别根据本课内容,分析了学生对于毫米、分米认识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并根据这种分析在教学中采取了适当的策略。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3】

设计理念:

教育不是告诉。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一,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其二,再创造是一种发现,能激发其学习之兴趣,以及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其三,通过再创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策略:

1、注重激发兴趣,引导主动探讨,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2、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学生参与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主发现。

3、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有操作实践机会,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中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六一节快到了,小熊商店就要开张了。(媒体出示小熊商店,同时发出鞭炮声。)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小熊商店去玩,好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人见人爱的小熊和儿童喜闻乐见的商店开张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小熊拿出6只书包,想放进几个柜台里,犹豫了:该怎么放呢?

师:该怎么放呢?请同桌小朋友分工合作,用6个钮扣代表6只书包,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比一比,谁的摆法多,谁列的加法算式多。

(2)、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践。

(3)、汇报合作情况,把加法算式分类。

①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算式:

1+5=6,2+4=6,3+3=6,1+2+3=6,2+2+2=6,1+1+1+1+1+1=6

②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媒体显示。

3+3+=6 1+2+3=6

2+2+2=6 2+4=6

1+1+1+1+1+1=6 1+5=6

提问:为什么这样分成两组呢?(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让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

[设计意图: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书包,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1)、师: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认识了相同加数,谁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呢?

让学生举例,适时鼓励。

提问:谁能说出一个更长的算式呢?

一生说出一个较长的算式,这时,大家都很开心兴奋。(例如:10个8相加)

(2)、设疑:老师没听清,谁能重复一遍给老师听?

由于比较长,估计学生说不出,让学生再说一遍,要求学生认真听,想办法记住,并重复。

师: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是数的,他一共报了10个8相加。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也来试一试。

老师报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生重复,说出自己记的方法。(几个几相加)

(3)、媒体显示:小熊知道大家认识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想考考大家。

写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看谁先写出来。

小熊出题(放音乐)

①2个2相加。

②8个2相加。

③30个2相加。

到音乐停,前2题轻松完成,可第3题没一个同学写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和紧张的竞赛活动中,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实情境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力。]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话要说?

生1:时间太短了。

生2:算式太长了。

生3: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要写这么长呀?

(2)、激发再创造,认识乘法。

①让学生创造用简单的形式来表示30个2相加。

②生汇报,师板书。(先在视频投影仪上展示)

a、 学生创造发明的形式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再创造。(如:2+2+;2+2等等;2+2很多;等等)

b、 让学生再创造。(诸如2+30;230;等就会出现了)

进行点评:230最简洁,2表示相同加数,30表示个数,很好,那中间的点可否用其它形式来表示。

再让说一说,如2 30,2*30等。

[设计意图:教育不是告诉。此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困惑中不知不觉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中,让创造出新的算法成为学生的主体需要。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创新者。]

③拔乱反正,认识乘法。

师:小朋友们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a、媒体显示文字并配音: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了乘法,

b、介绍乘法的写和读及各部分名称。

30个2相加,可以写成:230或302。

230读作:2乘30

302读作:30乘2

小结:现在我们学会了一种新本领,求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3)、认识乘法意义。

a、师:大家看到230,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30个2相加)

b、让学生把2个2相加和8个2相加也用乘法表示,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

c、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改写乘法算式。

(1)8+8+8+8+8=40

(2)5+5+6=16

(3)7+7+7+7=28

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改成乘法算式。

2、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思维。

(出示药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药盒10片2板,让学生看算式猜测里面的药怎么放。

药片规格25,让学生说说药片怎么排列。

3、小熊请大家看电影,请你帮助算一算,能坐多少人?

(出示电影场地座位图,每排6张椅子,一共5排。)

让学生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

4、开放性问题:

媒体显示:小熊请你帮帮忙,顾客要买20盒饼干,要小熊捆成几捆,并且要求每捆一样多,这该怎么办?

分发给生20个长方形硬纸片,让生动手试一试。

说出有几种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把巩固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练习让学生动脑思考,训练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让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落到实处。]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

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简便。

(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将想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并讲明理由)

生1:(6+6+6+6+6=)两个3加起来是6,这样就加5个6就可以了。(教师与学生交流评价:比原来的算式简便了)

生2:(9+9+9+3=)这3个3加起来是9,这3个3加起来也是9,这3个也是9,还剩下一个3。(学生评价)

生3:(15+15=)5个3加起来是15,另外那5个3加起来也是15,所以我写15加15。

师:刚才这些小朋友都是把几个加数合并起来,列出了一个新的加法算式,这些新的加法算式都要比原来的简短。你们想的很好。

生4:这个加法有10个3加在一起,我就写10个3相加。

师:你说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用语言表示比写出这个算式要省事多了。你很聪明。

生5:我想用省略号。我语文课上学了省略号,我先在前面写上几个3,中间写上省略号,最后再写几个3。

师:你说我写出来好吗(生:3+3+3++3+3=)你能利用语文课上的知识,用一个符号代替那么多3,想的很好。

生6:我想发明一种写字机器,有遥控器,一按按钮就能写出这个算式来。

师:你的想法很大胆,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敢于想像,善于思考,老师相信以后你一定会有许多的发明创造。

生7:可以用乘法,写5乘6。因为两个3是6,有5个6。

师:你说的有道理,看来你已经了解到了有关乘法的一些知识。你知道的可真多。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乘法,对,因为有10个3相加,所以数学家们就在10和3的中间用这样的符号连起来(指)。3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3,10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写的时候也可以先写3,再写10。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中间这个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读作乘。大家看,乘号的样子像什么(生:像叉号)因为乘法是由加法得来的,乘法就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所以数学家就把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人们一直在使用它。

师: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1:比原来简单了。

生2:比原来简单多了。要是100个3相加,就写100乘3就可以了。

师:是啊,许多相同的数加在一起,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读乘法算式

指明学生读算式

师:现在你能把黑板上的其他连加算式写成乘法吗(生:能。)在你的作业纸上写下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并请你把它们改成乘法。(学生练习)

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来写

再写乘法算式,并说说意思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看来小朋友们对乘法的知识掌握得还真不错,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挑战练习(课件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摆小棒的游戏,接受了老师的挑战,还认识了乘法,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我们再到公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公园中儿童乐园的场景。)

师:儿童乐园是小朋友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呀(学生观察回答,有摩天轮、有过山车、有小火车)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提问: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摩天轮上有多少人?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可以选一个问题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学生自主练习,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到公园去游玩,大家有什么收获啊(学生回答略)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图

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动手完成。

5.“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要求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形成必要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台演示。

(操作: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课件出示文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二、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1、到生活中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2、到图形中找线段

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有线段围成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眼力大比拼。(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3、折线段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下面请大家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片,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提问:拿出第三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一些的折痕吗?

师提问:从这三次折线段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

三、学习画线段

谈话: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还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

指出: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画线段时,左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

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讲

提问:你还能用其他工具来画线段吗?

四、联系实际,拓展认识

谈话:下面我们来玩个连一连的闯关游戏。准备好了吗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不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齐读)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好,第1关小朋友们知道了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第二关开始啦,这儿有3个点,猜一猜,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有3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3条线段,画成的是(三角)形。

3、想想做做5题

师:真不错,第2关闯关成功,如果有4个点呢?第三关来了

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

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

4、最后一关来了,有5个点,

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又能画几条线段呢?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小结:按题目的要求一共可以画10条线段,并连成一个五角星。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谈话引入:

刚才田老师和大家一起玩了什么游戏,开心吗?你们知道吗,这条好看的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不想研究它?(引起学生兴趣。)

2、操作观察,并小结:

a、请小朋友拿出这条毛线,往桌上一放,你看到这条毛线形状是怎样的?(让学生感知放松的线是弯的。

b、大家把这条毛线拉紧。和原来比,它的形状有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拉紧的线形状变直。板书:直的)

c、为什么它会变成直的?(把它拉紧了。)对,我们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了。(感知线头的两端。)

d、生演示,师说明: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领读两遍。)

我们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齐读端点两遍。)

(3)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a、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右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b、好,交换!请坐在右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左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呢?

c、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吗?

(4)那,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画。(师画线段。)

(5)寻找身边的线段。

①你知道吗?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动手摸一摸每条边和端点,使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②下面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看谁先找到!(可动手摸一摸)

③小结: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记住线段的样子了吗?你能告诉大家吗?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等活动来直观地认识角。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街景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并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教材又设计了折一折练一练做一做比一比等几个小活动。其中,折一折这个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角的整体把握,在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练一练,让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一比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生来自城市,从小接触的新事物多,见多识广,勤于观察、乐于合作探究,善于思考、质疑,同时经常参加校内外的科技类活动,对放大镜等工具使用比较得心应手;家长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一起来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课堂实录〗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椭圆、正方形这五个图形小精灵依次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出来。课件配音:同学们,我们都藏在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小组合作,先找到我们,再把我们分成2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组,它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它们都没有尖尖的角。

师: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摇头)同意第一小组的分法。

师:点击相应的图形,把课件中的图形小精灵分成两组。

(课件配音:同学们,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你们愿意来认识它吗)

生:(异口同声)愿意。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学习探究,加深理解

1.感知角

师:同学们,从你学具袋里的图形中找到一个角,你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

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

师:(边演示角,边说)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上学的路上有没有角呢(多媒体课件出示:书64页的情境图。)谁愿意来指一指

(生纷纷上台,指主题图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到处存在着角,你还能从教室中找到角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谁来说一说

生1:黑板的四周有四个角。

生2:桌子的四周都有角。

师:把你们找到的角说给同桌听。

3.创造角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能想办法利用这张纸片来创造一些角吗

生:能。

师:那就快快开始吧!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的角

(学生纷纷在实物投影机上边展示边说。)

生1:这是我折出来的角。

生2:我画了3个角。

生3:这是我剪出来的角。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都能创造角了!下面,老师也要来创造角了,仔细看。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的

生:画的。

4.介绍顶点和边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5.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呀!现在让我们继续擦亮自己的慧眼,来辨一辨真假孙悟空。(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相应的配音。)

师:先看这个,是真是假(师点击其中的一个孙悟空图形,出现相应的图形。)

生:假。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图形上没有角。

师:擦亮慧眼,看一看,这个孙悟空是谁变的呢(师点击该图形,出现猪八戒。)

生:(欢呼)猪八戒!

师:再看这个,真还是假

生: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继续看,这个是真还是假一起说。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接着看,是真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呢请看。(师点击该图形,出现二郎神。)

生:(欢呼)二郎神!

师:一起看这一个。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仔细看,真还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

生:(欢呼)白骨精!

师:祝贺你们,每人都有一双慧眼!

6.角的标记

师: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个角,我们还可以给角标上标记,怎样做呢听智慧老人来告诉大家。(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配音。)闪动角的相关部分,出示角的标记,智慧老人讲解: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就读作角1;如果还有一个角,我们就可以记作2,读作角2。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7.标出图形中的角

师:小组中的答题纸上有不同的图形,选择你喜欢的一张,用智慧老人告诉我们的方法,把这个图形中的角标出来。

(生动手做。)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做的

生1:我选择的图形是五角星,找到了10个角。

生2:我选择的是第二个图形,找到了8个角。

生3:我在第三个图形中找到18个角。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用图钉时要小心,不要扎破手指。开始!

(学生动手做角。)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展示一下。

师: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看老师的这个角,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大吗

生:能。

师:做好后举起来。

师:来,我们俩来比一比。(和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与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生1:把两根纸条往外拉,角就大;往里推,角就小。

生2:把两条边向外拉,角就大:向里推,角就小。

师:对,把角的两边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角的两边合拢得越小,角就越小。

2.小实验

师:同学们,既然角有大有小,下面同桌合作,找出三角尺中最小的角。

师:你来指一指你们找到的角。

师:小组合作,把每把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们会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每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都一样大。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上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把它们的顶点先对齐,让它们的一条边重合,我们发现另一条边也重合了。

师:小组继续合作,用放大镜看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你们又会发现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这张实验记录单上。

变不变

角两边的长短□角两边的长短□

角的大小□角的大小□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的成果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变了。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变。

师:我们都同意角两边的长短发生了变化,那角的大小到底变没变想一想可以怎样来验证。

生1:可以折一个一样大小的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一量。

生2:我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直接用另一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就可以了。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好方法,下面请小组再来合作,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师:我们刚才验证的结果是角的大小变没变

生:没变。

师:下面请小组把这张实验报告单订正好。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张实验报告单,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原先以为用放大镜来看角,角肯定变大了,现在知道角的大小不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个实验,你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角。

生2:我会创造角了。

生3:我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

生3:我知道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数学王国的朋友们来到了课堂上这一段动画,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更好地巩固和运用知识,我设计了小游戏――真假孙悟空,在进行这个环节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巩固知识既高兴又轻松。

同时,我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做活动角这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让他们充分比较角的大小,使每个人都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点评〗

《标准》反复强调学习空间与图形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究。其中,有两点处理得比较恰当。一是利用多种资源,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课堂一开始,利用动画课件――图形小精灵激情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有关角的新知识顶点边角的标记等,教师适时地让智慧老人来讲解;尤其是设计的真假孙悟空游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得常规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效果极佳。二是教师在扎扎实实地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关于角的大小与角的长短无关内容的学习是比较难的,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一时明白,过时遗忘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本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技能,引入了用放大镜探究角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活动,虽然本次探究实验还不是很充分,结论得出的还有些困难,但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出能力,必将终生受益。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多边形。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的边来判断多边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2、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

师: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们认一认)

出示对话框:“小朋友好,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你们能猜到吗?”(学生猜一猜)

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再拿出依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

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

出示: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

谈话: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

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

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2、认识五边形

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

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

想一想、议一议:六边形是什么样子呢?

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数一数、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分小组讨论,汇报。(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

引导回忆: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照样子在书上填一填,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动手完成。

5、“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编写一份教案。教师的教案体现了很强的计划性,什么样的教案才是真正有用的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 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 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 学生造三位数。

3. 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 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 412-398=14 512-498=14 612-598=14 712-698=14 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准备。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算,并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2+2+2+2+2=4+4+4+4=7+7=

二、学习新知。

1、创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可以怎样数呢?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3)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4)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1×5=52×5=103×5=154×5=20

5×5=256×5=307×5=358×5=409×5=45

(5)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6)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7)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8)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

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

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

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

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

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

,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弱、应该”。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体会萨沙不甘为弱者,有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题。

1.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对子:美对丑,爱对恨,……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索取——奉献热忱——冷漠光明——(黑暗)白天——黑夜开心——难过喜欢——讨厌强大——(弱小)

出示词语:弱小。学习生字“弱”,注意翘舌音。

师:你觉得什么是弱小?(指名说)

2.小朋友们对“弱小”这个词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书上又是怎么来说“弱小”的。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并用“——”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弱小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娇嫩掀起

A、出示带拼音的(“萨沙托利亚”可多读几遍,“末”和“未”要注意区分,“铃、倾”是后鼻音,“掀”读准字音)

B、去掉拼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

1.检查提出的问题:怎样才是最弱小的呢?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师相机点拨)

2.你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再快速地读读课文。

(学生有的说蔷薇花,也有的说萨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不同说法)

随机板书:萨沙蔷薇花

(一)、学习3——6段

师:有小朋友认为萨沙最弱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前面的课文,课文当中那句话会让你觉得萨沙是弱小的?

1、引导学生找出句子并出示:

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从妈妈和托利亚的动作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

2、而萨沙又是怎么想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对话。

出示片断: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妈妈回答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请一名小朋友站起来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萨沙是怎么想的?

相机指导: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句话让你读懂了什么?“不解”说明他怎么样呢?(不理解,很奇怪)

萨沙为什么会很奇怪呀?妈妈的回答又让萨沙产生了新的疑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你觉得这个时候萨沙内心的想法是怎么样的?(不服气不甘心)

再自己好好读读,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萨沙内心的想法。

3、学生练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

4、是啊,妈妈说:要是你谁也不好不了,你就是最弱小的,你觉得萨沙听了这句话会怎么想,如果你是萨沙又会怎么想呢?(我不是最弱小的!)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萨沙会觉得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才会很自信地说出——我不是最弱小的(出示课题)齐读。

既然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谁又是最弱小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讨论。

5、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生字,你记住它们了吗?

6、生字小朋友都记住了,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萨沙内心的不服气,一起来读读3——6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1、师:小朋友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不是最弱小的,我们还应该保护(生:比自己更弱小的)。板书: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2、出示“应该、弱”,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这三个生字。

3、学生说说怎样写。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板书设计:7、我不是最弱小的

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蔷薇花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研组的磨课活动中,我们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通过商量,选定了《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作为磨课的内容。

我们选这篇课文的主要原因是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能感觉到,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着、爱护着。有了爱,不管生活中有什么风雨,我们都不会害怕。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我们的心,鼓舞我们战胜风雨。

在前两次的磨课中,在教案的设计上主要是体现在理清两条主线,一是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二是风雨前后蔷薇花的对比。通过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来引发学生的争议:萨沙和蔷薇花,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把这两条主线落到实处。

本来设计的意图是很好的,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的时候,把这两条主线在课堂上落实到位却有些困难,主要是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引导他们理解、感悟,并且朗读好,内容就略显得多一些,要把整堂课设计的教案上完,就会有匆匆过场的感觉,于是在第三磨中对前两次的教案设计进行了删改,最主要的是把先前设计到的两条线删减为一条,在第一课时的引领当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把重点放到研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上。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

本文的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所以在第三磨中,对于课题的出示也有了较大的改动,设计的想法是在课堂的伊始不要急着出示课题,在对课文的逐步深入中,当小朋友们逐渐理解到五岁的萨沙虽然在父母和哥哥的眼里是最弱小的,但他自己却能意识到自己并不弱小,或者说并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出示课题,这个时候学生们都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说出了萨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时的他是很自信的,小朋友们和萨沙一样,也会很自信来读好课题,理解课题,这样的设计安排真正使这个课题取到了题眼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好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并在读中有所悟,在自然和平实的对话中,蕴含着浓浓的感情和深刻的道理,要引导用心体会,并通过读好带问号和叹号的句子,表达其中的感情。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折一折,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27页的下半页部分)

三、课堂活动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练一练第1、2和3题。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8HM责文育

六、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的例1--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师让学生先摆2根小棒,说出这是1个2。教师问:怎样写出加法算式?学生可能不会回答。教师说明1个2无法写出加法算式,写上2就可以了,同时板书:2。教师问:1个2,相同的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有几个?写乘法算式时,被乘数是几?乘数是几?按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l=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小棒?问:我们摆的是几个2?,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图、式、口诀等板书形式可以类似于教科书上的排列形式)。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摆2根小棒,问;这是几个2根小棒?相同的加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最后,让学生默想,这两句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并复述口诀。

2、教师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提出跟前面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并根据摆的实物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让学生看图和乘法算式,问2个3得数是6,乘法口诀应该怎样说?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三三得九。

3、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课间活动。

4、教师挂出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朗读。教师在黑板上摆1根小棒,问:这是几个几?乘法口诀应该怎么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一得一。

二、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第3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4题,让学生看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三、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至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2、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1、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仪、积木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的算式。

(1)2×3=6(2)5×3=15(3)4×6=24

3×2=63×5=156×4=24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读,再指名读。

2、一共有多少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只)

二、新授

教学课本第6页例题。

1、投影出示积木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木图。提问:

图中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样算的?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汇报。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一共有35块积木。

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7?(5个7)

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什么?(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也就是求5个7相加是多少)

求5个7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5×7=35读作5乘7等于35,7×5=35读作7乘5等于35)

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叫什么数?(5叫乘数)

“7”叫什么数?(7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35叫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页的第1题。

该题是让学生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1)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1题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图意。

2、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2题。

该题是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各是几个几相加。

3、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3题。

小狗送信。

教师先出示三座房子,再出示一些算式卡片,说明游戏规划,请三位学生扮演邮递员,把对应的算式卡片送到家。

送信时,先让学生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把表示相同意思的算式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这个游戏可多让几组的学生上来表演。

4、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①比○多几个?

②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苹果比梨多3个。

②白兔比黑兔多2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听录音,口答。

①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12面

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

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评议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课件、圆形、正方形硬纸板、三角形、火柴棍、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的台式,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活动三、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回家做竹蜻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在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教案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写好每一份教案。教案中不要用笼统的说法。如何写一篇比较标准的教案呢?你不妨看看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123456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七三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七七()四七()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应用

1、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2

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4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4的乘法口诀并能熟记、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应用4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复习3的乘法口诀、对口诀。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小丑玩球研究了3的乘法口诀、咱们来开个小火车吧(出示课件对口诀)。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小丑顶碗中的数学问题。(重读顶碗两个字。)请看大屏幕、观察这幅杂技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个碗?

师:哦、你提了一个数学问题。图上都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生1:每个小丑有4个碗

生2:有5个小丑。

师:哦、这么多信息、那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碗?

师:哦、你是说5个小丑一共有多少个碗、老师把你的问题贴在黑板上。谁还想提?(重读5个)

生1:4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2:3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3:2个小丑有几个碗?

生4:1个小丑有几个碗?(教师逐个把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一个小丑有几个碗、用不用算?

生:不用。

师:数一数就行了。一个小丑有4个碗、表示?

生:1个4

师:1个4就是4、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14=4(板书)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

师:那两个小丑几个碗?

生:8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一个小丑4个碗、有来了一个小丑顶4个碗、所以一共有几个4?(在黑板上用图画出2个4)改为用课件展示2个4相加

生:2个4(板书)

师:2个4相加、怎么列算式呢?

生:4+4=8、42=8(板书)

师:那42=8中的4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组4个

师:那2表示什么呢?

生:有两组。

师:这样我们就知道了2个小丑有8个球。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3个小丑、4个小丑、5个小丑有几个碗呢?

生:想。

师:好、同桌两个人可以合作一下、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操作的、一个填好操作记录单、开始。(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导时再次提醒学生所用的方法、可以摆一摆、可以画一画。并将时间适当缩短。

师:请你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3个小丑几个碗?

生:12个。

2、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要求学生展示时拿着自己所画的图或摆的小棒到前面展示。

生:(学生实物展示)3个小丑12个小球、表示3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12、乘法算式是43=12。

师:嗯、那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是用小棒摆还是画出来的?

生:我是画的(实物展示学生的画图)这是一个4两个4、三个4。

师:嗯、他用一个小圆圈表示一个碗、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你是怎么列出的乘法算式?根据什么?

生:因为有3个4相加。

师:真棒。乘法算式中的4表示?

生:每组4个。

师:3又表示什么呢?

生:有3组。

师:我们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么4个小丑有几个小球呢?

生:16个。

师:怎么得到的16个?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生:(学生实物展示)4个小丑16个小球、表示4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4=16乘法算式是44=16。

师:那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学生摆放)

师:这个方法也很好、谢谢你给大家做了精彩的演示。同学们给点掌声吧。这样我们就知道了4个小丑有16个碗。还有最后一个问题。5个小丑几个碗呢?

生:20个。

师:哦、最后一个问题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你的成果呢?

生:5个小丑20个碗。表示5个4相加、加法算式是4+4+4+4+4=20、乘法算式是45=20。我也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求的。

师:哦、你也是用小棒摆的、看来啊小棒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好了孩子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那么多问题、不知不觉我们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快用你们响亮的声音读一读。

生:1个小丑4个碗、2个小丑8个碗、3个小丑12个碗、4个小丑16个碗、5个小丑20个碗。

3、编口诀

师:真好听。除了儿歌你还想到什么更简洁的记忆方法吗?

生:乘法口诀。

(师:1个小丑4个碗、可以用什么口诀来表示?

生:一四得四。

师:那2个小丑8个碗呢?

生:二四得八。

师:3个小丑12个碗的口诀就是?

生:三四十二。

师:那接下来的口诀是?

生:四四十六、四五二十)

乘法口诀是由乘法算式得到的、不是小儿歌。

改为:41=4怎么编口诀呢?生:一四得四。

师:那么42=8呢?生:二四得八。

师:43=12怎么用口诀表示呢?生:三四十二。

师:真棒、44=16呢?生:四四十六。

师:你们太厉害了、还有最后一个45=20呢?生:四五二十。

师:这些口诀中很多都是我们学过的、快来找一找我们的好朋友在哪?哪些口诀我们已经学过了?

生:二四得八学过。

师:哦、这节课我们知道二四得八可以表示成2个4相加、我们学过它还可以表示成?

生:4个2相加。

师:很好、二四得八既可以表示成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成2个4相加。找一找还有我们的好朋友吗?

生:三四十二。

师:哦、你在哪学过?

生:在3的乘法口诀中、表示4个3相加。

师:哦、说的真好。三四十二不仅可以表示成3个4相加、还可以表示成4个3相加。找到了两个好朋友了、还有吗?

生:四五二十。

师:哦、这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在哪里学过?

生:5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知道四五二十可以表示成5个4相加、还可以表示成4个5相加。孩子们、我们有这么多好朋友、那你把他们背下来吗?一起背一下吧。

(学生齐背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

生:都有四。:很好、所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4的乘法口诀。(板书标题)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多4.

师: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上到下的得数依次比前面的多了4。我们发现8比4多了4,12比8多了4、16比12多了4、20比16多了4。假如有个粗心的小朋友忘了四四多少了、但他记得三四十二、怎么办呢?

生:用12加上4得到四四十六。

师:真棒、这个规律非常好用。除了这个规律还有吗?

生:从下往上、得数一个比一个少4。

师:嗯、没错、这也是个很好的规律。如果有个粗心的小朋友不记得四四多少了、但他记得四五二十、怎么做呢?

生:用20减去4得到16。

师:所以得到四四十六。这个规律真好。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师:同学们学了那么多、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来奖励你们一下吧、咱们来对口诀吧、小火车从哪开起来呢?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背下来了4的乘法口诀了、咱们在这么短的时间解决了那么多问题。我们的舞台上除了有小丑在表演、装饰的也很漂亮、一共有多少个黄灯笼呢?怎样列式呢?

生:44=16

师:为什么这么列式呢?

生:每组有4个灯笼、有4组。

师:嗯、那用到了那句口诀呢?

生:四四十六。

师:回答的真响亮。

为了加强运用、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身边有哪些问题用到了4的乘法口诀。

师:孩子们、除了课本上用到了4的乘法口诀、你能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里还能用到4的乘法口诀吗?

生:一个凳子有4条腿、3个凳子有几条腿?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43=12

师:同意的同学坐端正。这个乘法算式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生:三四二十。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到了、相信你一定收获了很多、咱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生1:我学会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学会了这首小儿歌。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根据这首小儿歌编了4的乘法口诀、而且解决那么多的问题、那你们想不想知道6个小丑、7个小丑、8个小丑、9个小丑有几个碗呢?

生:想。

师: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思考一下。学了这么多、这节课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老师也很开心。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3

单元知识点:

编制和熟记6~9的乘法口诀。

能运用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简单估算。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方格有多少

1.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重点在后4句。

2.体验估计的策略,培养估计意识。

3.掌握6的乘法口诀,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一个星期有几天

1.独立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重点在后3句。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买球

1.探索、编制并掌握8、9的乘法口诀。

2.理解、掌握口诀间的联系,会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节整理与复习(二)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4

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体验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经历口诀产生的过程,找规律记忆口诀.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经历口诀产生的过程,找规律记忆口诀.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算式与口诀的关系,会用口诀计算乘法.

2、记忆口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你喜欢参加运动会吗?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你建议开设那些运动项目?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尝试解答.

①淘气特别喜欢跑步!看,他在自家小区街道上已经开始练习了!爱动脑筋的淘气在跑步中还发现了数学问题:(电脑出示画面)

从花坛到第一棵树的距离是5米,以后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淘气从花坛开始跑道第三棵树,跑了多少米?

②小朋友们,你们也象淘气一样发现数学问题了吗?你能有条理的提问吗?

③你会解答其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35=1565=3085=40)

④为什么用乘法?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

2、在验证得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乘法口诀

这些算式的得数对吗?你对哪个算式的得数有疑问,就请你想办法验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学具,也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先自己独立验证,再和同学交流.

个别发言:用小棒摆一摆、用笔画一画、在图上数一数、用口诀算一算

比较一下,那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快?(用口诀)

请学生说说算式与口诀之间的关系.

(板书:35=15三五十五)

⑤根据口诀,你还能写出别的数学算式吗?

(板书:35=15三五十五53=15)

3、整理5的乘法口诀

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有哪些算式需要调整?

你能按照这个规律整理5的乘法口诀吗?.

你知道乘法口诀的故事吗?(电脑课件)

你知道吗?西方国家的小朋友学习乘法口诀要用一年的时间,而我们只用一个多月,这是因为我们用汉语读口诀很顺畅,用英语可就有些困难了.先请大家读一遍5的乘法口诀,再听老师用英语读一遍,大家比较一下.

(老师:onetimefiveisfive;threetimesfiveisfifteen;

Fourtimesfiveistesfiveistwenty-five)

三、巩固练习

1、跳远比赛

笑笑参加跳远比赛,我们一起来帮忙好吗?比一比,看谁答的准?

(电脑课件)

五七?三五?五九?二五?五八?四五?

(随着题目的增加,笑笑跳的很远,她获得了第一名!)

2、机灵狗听说要开运动会,送来了一些旗子,(电脑课件)你认识这些旗子吗?旗子上的五环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这些旗子上一共有多少环吗?

3、运动会都有会徽,我们也来设计会徽好吗?

要求:用五根小棒设计会徽,比一比在一分钟内你能设计出多少种会徽?

展示学生作品,算一算你设计了几种会徽?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你用哪句口诀计算的?为什么用这句口诀?

②我用了四十五根小棒,你知道我设计了几种会徽吗?

4、淘气通过刻苦训练,在跑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现在一口气已能从花坛跑到第十一棵树了,你知道淘气跑了多少米吗?

(出示电脑课件)

5、找朋友

6、口算

56=45=25=57=

15=58=53=95=

55=7+5=59=51=

7、漂亮的文具盒每个5元,买7个需要多少元?

8、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

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为运动会做准备,练习跑步这一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有条理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运动会会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最后,在想办法计算出11个5是多少?这个练习启发学生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

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已会背5的乘法口诀,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一无所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注意算式与口诀之间的联系,防止两方面脱节.

二年级上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5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上册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在课堂中,教案是不可缺少的。教案设计的质量如何,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案可以让你了解的更多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二年级上册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并制作成乘法口诀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对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

(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请你心里默背乘法口诀,填写乘法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们在填写的时候想的是哪些口诀,能够写下来吗?

探究二

师:空格里还缺哪些口诀,请你把他补完整。

生: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七三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三八二十四

五九四十五

师:你是怎样补出来的?

生回答:根据上下左右推算出来的。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

生回答

口诀排列的有规律。

很多口诀都重复了。

小结:红色标出的正好分割出了上下重复的两组乘法口诀。

探究三

师:很多口诀都是重复出现的,那我们能不能整理一下,使口诀表变得简单些呢?

生:表格从斜线开始,成对称,所以可以省略一半。

师:在这张表中藏着很多小秘密,你们能不能把小秘密都找到呢?

小组讨论。

生回答。

小结:九九乘法口诀表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师:请你说说你用的哪一句口诀。

生回答。

练习二

师:请你把口诀补完整。

生:三七二十一

师:请你说说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生:3脳7=217脳3=21

生:五九四十五

5脳9=459脳5=45

生:六八四十八

6脳8=488脳6=48

练习三

师:请你说说你的思路。

生回答。

师:当遇到除法算式,要怎样思考呢?

生回答。

小结:做除法算式填空时,要用乘法口诀来思考。

练习四

师:根据老师说出的口诀的前半句,把口诀说完整

生抢答。

师:请你和同桌玩一玩。

生交流。

练习五

师:哪一组来开小火车?

生回答。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通过找规律,我们能更容易地记住乘法口诀表。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熟记乘法口诀表

二年级上册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2.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画手激趣。

谈话:(教师伸出自己的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能把自己的手画下来吗?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张白纸,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一只手画在这张纸上。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后(5人一组),在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2.数手指。

提问:请小朋友看自己小组画出的图,你能数出图上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吗?

学生5个5个地数出一共有多少个手指。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5、10、15、20、25。

谈话: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表格填一填。

手的只数

1

2

3

4

5

手指的个数

学生看图边数边填表。

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一边数一边填,也可能一边加一边填)

提问: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很好,除了这些方法外,你还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吗?(用乘法算)

谈话:很好,下面我们就用乘法算一算。(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说明:学生在有趣的画手、数手指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了几个5连加的结果,为下面编口诀的活动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想有没有更好的算法,可以引起学生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需要。]

二、自主探索

1.尝试编口诀。

提问:(指图中的一只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也就是几个5?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1个515=5

再问:你能根据15=5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五得五)

要求: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独立编出其他5的乘法口诀,并把编口诀的过程写在下面的练习纸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商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组交流。

要求:让学生把编口诀的过程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交流,并把自己组编出的口诀写在画有手指图的白纸上,由组长把写好的口诀贴到黑板上。

3.全班交流。

谈话: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编出口诀的。本组的小朋友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小朋友可以向他们提问题。

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编口诀的过程。

引导其他组的小朋友提问: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说明:通过独立思考编出口诀,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介绍编口诀的过程,同时让其他学生提问,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记忆口诀。

谈话: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5的乘法口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口诀。

反馈: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你是怎样记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中可能出现:由其中一句口诀推出与它相邻的两句口诀;5乘几结果的个位上不是5就是0;用手指帮助记忆,一个五、两个五)

[说明:学生把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记忆口诀的活动中来,既有效地记忆了口诀,又加深了对5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5.游戏练习。

对口令。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学生齐背口诀。

三、巩固深化

1.游戏:降落伞。

出示:你能让降落伞安全降落到相应的草坪吗?(降落伞上写着算式,草坪上写着口诀)

2.完成想一想。

学生在书上完成,再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3.游戏:乘法大转盘。

转盘转到相应位置,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口答乘法算式的结果。

4.游戏:乌龟赛跑。

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看谁先到终点。

[说明:三个充满童趣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和记忆口诀,体会利用口诀可以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后,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说一说如果忘了某一句口诀,可以怎样想。

6.找规律,填算式。(题目略)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填的?

7.送信。

出示四个信箱,上面分别写着10、15、20、25等数,学生按照信件上的信息(如:二五一十5乘4=25=5+5=等),将信件投入对应的信箱。

[说明:找规律,填算式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最后一朵花的两片叶子,只要结果是10的算式都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篇3】

单元知识点:

1.编制和识记25的乘法口诀,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

2.运用25的乘法口诀,能用一句乘法口诀,正确计算两到有关的乘法算式。

3.综合运用25的乘法口诀。

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五环旗

编制、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摘桃子

巩固5的乘法口诀,熟练进行乘法口算。

第三节:做家务

编制、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第四节:需要几个轮子

编制、掌握3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第五节:可爱的小青蛙

巩固2、3、5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第六节:小熊请客

编制、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第七节:回家路上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2至5的乘法口诀,能较熟练地口算。

第八节:练习一

巩固、应用2至5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由七巧板导入

二、自主探究,创编口诀

1、出示七巧板,拼出的美丽的图案。

2、一个图案需要7块拼板,是1个7。

两个图案就是几个7相加?(2个)2个7相加是多少?

那么,3个图案,4个图案又需要多少块拼板?

3、开火车汇报填写表格。

4、同学们,求几个几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法解决?那么,1个7是7,怎样用乘法表示?根据我们学习的1-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如何来编这句乘法口诀?2个7,3个7,4个7……又怎样用乘法表示,它们对应的乘法口诀又是什么?

5、出示学习提示,指生读,明确自学要求。

6、同桌交流自己填写的乘法算式与口诀,看看与同桌有不一样的地方吗?看看问题出在哪?

7、同桌一起汇报,一人说乘法算式,一人说对应的乘法口诀。

8、指生读一遍7的乘法口诀。

9、全体学生齐读一遍7的乘法口诀。

10、同学们,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11、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自由背诵7的乘法口诀。

12、记口诀,不仅要找特点与规律,也可通过一些小故事记住它,现在,同学合作拍手节拍记住7的乘法口诀。

13、同学与老师合作玩拍手游戏,老师说前半句,同学们说后半句。

三、巩固练习

1、看到同学们刚刚把7的乘法口诀背的很扎实,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的计算中,做一做。

2、你发现了什么?

4、师小结

四、巩固测评

1、第一关

(1)口诀大比拼。

课件出示乘法算式,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

(2)算式大比拼。

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

2、第二关

(1)出示一张日历

计算几个星期有多少天

(2)出示一张没有数字的日历,你能算出这个月有多少天吗?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篇5】

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内容:

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和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使学生经历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口诀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小猴吃桃情境图。

师:贪嘴的小猴子想要吃桃子,它该怎么办呀?(生:爬楼梯)

师:瞧,楼梯多高呀,小猴子爬一会就累了要休息一会,(课件演示小猴子爬前3段楼梯的动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休息的楼梯上的数字分别是3,6,9

生2:上面的数字是3个3个往上加的

生3:楼梯上的数字依次增加了3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下一次小猴子会在那个数字休息呢?

生1:12

生2:9+3=12,所以应该在数字12休息

师课件展示

师:12里面有几个3呢?

生:4个3

谁愿意上台来数一数?(请1名同学上讲台指给大家看,同学们齐声读出:1个3,2个3.3个3,4个3。)

师:接着会在数字几休息?它里面有几个3?

生1:12+3=15,15里面有5个3

师课件展示

师:多完整,谁能像他一样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展示猴子上楼梯过程。

生1:15+3=18,18里面有6个3。

生2:18+3=21,21里面有7个3。

生3:21+3=24,24里面有8个3。

生4:24+3=27,27里面有9个3。

师:小猴子终于吃上美味的桃子了。现在请仔细观察楼梯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依次增加了3。

生2:后一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3。

师:也就是说,这组数字都和数字几有关系?

生:数字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3个乘法口诀。师板书课题:3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的小猴吃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猴爬楼梯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小猴休息的数字都是3个3个往上递增的,楼梯上的数字和3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为下一步编制3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小组活动摆一摆。小猴每上3节楼梯休息一次,我们就摆一个三角形,再上3节楼梯休息一次,我们就再摆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你摆的三角形的个数和所用的小棒的根数,完成统计表。

学生活动交流,根据课件摆小棒,并填写统计表。

活动结束请几名学生汇报统计结果,师引导学生总结出:1个3是3,2个3是6,3个3是9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现在就请大家试着自己编出3的乘法口诀,编完后同桌之间交流,看看你们谁编的更合理一些。

学生活动,编制3个乘法口诀,老师巡视,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学生编制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完善。

请3名学生汇报自己编制的乘法口诀,学生点评。

师:3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生:9句

看看你编制的口诀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师课件出示3的乘法口诀,学生齐读。

师: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从第3句分开,前2句的3在后面,后面几句的3在前面。

生2:结果满十的没有得字,没有满十的有得字

生3:从上往下看,结果依次加3;从下往上看,结果依次减3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掌握了得数的变化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记忆口诀。比如老师忘了三五是多少,怎么办呢?

生1:它的前面是三四十二,给十二加三是十五,所以三五十五

生2:也可是想三六十八,十八减三是十五,这样也能得到三五十五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现在就用自己的方法快速记住3的乘法口诀吧!

学生自行记忆后齐读口诀两遍。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的编制3的乘法口诀,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和创造,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想法,全班交流寻求最合理的口诀形式。在此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练习巩固

1、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填空将口诀补充完整,使进一步熟悉有关3的乘法口诀。

2、摸石头过河

将乘法口诀和计算相融合,在计算表内乘法的同时,让学生说说用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3、列示计算,并说出乘法口诀。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4、解决问题

一条小船可以坐3人,25人要坐船,8条这样的小船够吗?

先让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5、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故事的情节,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联系,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总结

师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和反思,也是对知识的再次复习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梳理知识脉络,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相关文章

  • 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编写一份教案。教师的教案体现了很强的计划性,什么样的教案才是真正有用的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最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时间:01-25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模板 若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就得先从教案下手。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方案当中设定一些有趣环节,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了解,你对教案的撰写掌握了多少呢?希望这份"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模板"能够对您的工作产生帮助,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时间:05-09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课堂要生动有趣,在规划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和课业的完成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对于编写教案还有什么比较疑惑的地方吗?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时间:12-28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篇优秀的教案到底该咋写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上课之前备好教案是每一位教师的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这篇有关“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的文章,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时间:05-07 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思考(篇四) 有了优秀的课件,教室才能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课件就是老师的另一本教科书。如何编写一份规范的课件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思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