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12-17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简短。

优秀的人民教师会从头把复杂的工作贯穿到尾,打磨教案是教师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教案更能够让教师们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清晰。那么怎样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教案]三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简短,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和参考。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教案]三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简短”的相关资料敬请查收,如果您需要再次查看此页面请马上收藏!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不足之处: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精选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您所需要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现在可以使用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上应用落实素质教育。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⑴、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

⑵、根据板书,用“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巧设情境,生成问题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妈妈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③蛋糕还剩下多少?

……

⑷、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要求回答的学生把自己说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在创设的分吃生日蛋糕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

⑴生猜一猜:+等于多少?

⑵操作验证“+=?”

①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取一种自己小组喜欢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

验证一:

把圆形纸片(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验证二:

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②各组进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2份”、“涂了1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

③选取好的方法计算。

(设计说明: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93749.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片断一】

教师将抽奖箱正对着学生放在讲台上。抽奖箱正面标着抽奖箱三个字,右面标着欣欣超市,左面标着活动时间:1月1日~1月7日。

师:(指抽奖箱)瞧,这是什么?

生:(齐)抽奖箱。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边指着正面边说)这里写着抽奖箱三个字。

师:这里是抽奖箱的哪一面?

生:抽奖箱的正面。(板书:正面)

师:谁知道这个抽奖箱是哪个超市的?知道的同学举手!

生(坐在右面的):抽奖箱是欣欣超市的。

师:哎,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抽奖箱右面标着呢!

师:(指坐在中间和左面的学生)你们看到了吗?

生:没有。

教师移动抽奖箱,使右面对着学生,之后恢复原来的摆法。(板书:右面)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认识抽奖箱的左面,略)

师:(指抽奖箱的左面和右面)抽奖箱的左面和右面都是抽奖箱的侧面。(板书:侧面)

师:谁来指一指抽奖箱的上面?

(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指抽奖箱的上面)

师:你们坐着能看到抽奖箱的上面吗?

生:看不到。

师:怎么会看不到呢?

生:抽奖箱上面太高了,坐着看不到。(板书:上面)

【反思】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上述片断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抽奖箱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片断二】

师: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观察这些面。谁愿意上来观察抽奖箱的正面,要求只看到抽奖箱的正面,而看不到其他面。

一个学生上来观察,他实际看到了抽奖箱的正面和上面。

师:他观察正面,站的位置对吗?

生:(齐)对。

师:(对着正在观察的学生)你现在是只看到抽奖箱的正面,而看不到其他面吗?(学生摇头)自己调整一下,行吗?

学生点点头,两腿微微下蹲,使视线正好平视抽奖箱的正面。

师:(结合观察学生观察的姿态)只看到正面,必须面对正面,眼睛平视正面。你们想试一试吗?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模拟抽奖箱。请一位同学从抽屉里把抽奖箱拿出来轻轻放在面前,正面朝着自己,抽奖箱摆好后不能移动。活动时每个同学走到合适的位置,一个接着一个轮流观察。

教师以一个小组为例,具体指导学生如何6个人观察同一个抽奖箱。

【反思】

观察物体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形成对物体面的形状的认识。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安排了三次观察物体的内容,教材的编排是螺旋上升的。本节课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二年级观察实物为已有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观察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前提。在教学中,我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无论是个别演示还是组内观察,都注意突出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认识,注重学生观察物体的细节,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方法获取的过程。特别是组内观察,由于6个人观察一个抽奖箱,如果要求不明确,小组活动容易混乱,学生的观察很可能只是走过场,草草了事。因此小组活动前,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学生要一个一个认真仔细地轮流观察。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比较弱的特点,我又以一个小组为例,具体地示范小组活动如何开展,有效地组织了小组观察活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观察得很充分,体会和感受也很深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

导语:小精灵听到我们班的小朋友提出这么多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非常高兴,她想带到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你们高兴吗?(出示情境图)

(1)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问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②思考有几种算法:列式后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0+10=202×10=202+2+2……=20等

③根据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问哪种方法口算更简便,得出2×10=20最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学习例题2

导语:小精灵看到我们在旋转木马这项活动中玩的这么开心,她也很高兴,小精灵想带我们一起去坐碰碰车,你们愿意吗?(出示情境图)

(1)课件(小黑板)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0×3=

②思考:20×3=?小朋友们先自己独立地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进行班内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a、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b、因为2×3=6,所以20×3=60;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20×3怎样计算呢?小朋友们想出了这几种方法:a、20×3可以看作3个20,3个20就是60;b、这个同学更了不起,20×3想出了更为简便的方法,根据乘法口诀2×3=6,所以20×3=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的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个别提问

一列过山车开过来了,小朋友只要回答对车厢的问题就可以免费搭坐了。

车厢问题:2×4=20×4=200×4=2000×4=

2、课本问题(2、3)(出示答题卡)

学生独立做,教师集体订正,重点帮扶学困生。

3、探究问题

你在口算时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小结:我们再口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把这些题目看做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在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展到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迁移类推的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口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朋友们,这节课小精灵带我们在游乐园玩了坐旋转木马、坐碰碰车过山车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0.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纸片演示吃掉的过程。

3、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表示?(1,)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蛋糕?”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4、教学第3个问题:1减几分之几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⑴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⑵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⑶巩固练习1-1-1-(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的题目。

(建议:第1题学生做题后,让中等生或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对于说对的同学给予鼓励。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看图计算

3、小测所学,反馈成效

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设计说明: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蛋糕还剩下多少?1-=-=

相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9.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6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这几天我们在学习什么知识呀?

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同学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9142134

×3×4×7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教师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一所学校正在进行运动会的准备呢。

课件出示或观察课本情境图(搬3箱矿泉水的情景)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叙述的完整)

3、图中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出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现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特别多3箱矿泉水根本不够,又运来了多少箱呀?(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师:求9箱矿泉水有多少瓶怎么列算式?

指名说算式(师板书)

学生试做。

展示几名学生的答案(最好有个错例)

指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边说过程老师边板书)。

让出错的学生说说出错原因并纠正。

2、观察:黑板上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同桌互说。

(一道是进一次位,另一道是进两次位)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笔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3、同学们,运动会的准备已经结束了,我们去看一下入场式的表演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课本“做一做”情境图)

上面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说计算过程。同桌在互相说说计算过程。

4、运动场上的比赛就要开始了,你们看看台上的同学们看的多认真啊(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我们的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你能回答吗?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让这个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老师再带领学生说一遍。

5、今天我们学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次说计算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今天的题目你们学的怎么样了,试一试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习题)

1、出示423×6389×9

让学生任意选一道做,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指名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2、请同学们来当数学小医生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4.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7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

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大月饼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把这4个苹果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半个月饼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其实所有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分苹果和梨子,让学生知道是平均分,那么半个月饼怎么来表示呢,以单个物体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物体无法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这样引入的优点是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凸现出来,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但同时隐性的缺点却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把对分数的认识放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来表示。是否会更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边做边演示

平均分用“一”表示,表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2),取其中的一份(1)。

写作“”,想一想,这里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2和1吗?(师边板边讲解分数线、分母、分子,有谁能读出这个数?)

指名读数(读作:二分之一)

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

练习:判断下列图中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直观的看到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

要得到一个月饼的应该怎样分,这个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圆形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边说边演示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借助分月饼来认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的含义)

(二)教学例2

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出来,并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要折出它的,有多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他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

(三)认识其他分数

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观察课本91页主题图你能找到几个几分之一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5.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8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P105例1,例2,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现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分析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的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小黑板、小奖品

一、摸奖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抽奖盒。

问: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送大家一份礼物让大家免费摸奖,想不想试一试?

2、摸奖规则

摸奖规则是这样的。眼睛不能看盒子里,每次摸一个,摸到白球中奖了,有奖品的哦!摸到黄球没中奖,谢谢参与,明白了吗?

(反思:游戏的引入,很好地激起大家的兴趣。新课伊始,我的语言较之后面也是简短精炼)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1、第一次摸奖全是黄球体验不可能

盒子里一共只有六个球,机会非常有限,谁先来?

问:真遗憾!你们为什么都没有中奖啊?

师:对呀!都是黄球,一个白球都没有,你们可能中奖吗?

板书:不可能

你可能从这样的盒子里摸出红球吗?

这样的摸奖活动有人愿意参加吗?为什么?(因为根本都不可能中奖!)嗯!看来老师得把里面的球调整一下。

2、第二次摸奖全是白球体验一定

还是6个球,我们再来试一试,谁先来?

哇!真羡慕!你们为什么都中奖了呀?

师:所以这次摸奖结果如何?(我们就一定能中奖!)板书:一定

(反思:第二次的摸奖开始不久,就有学生在猜测,里面全是白球。孩子在游戏中,同时也在思考中)

在这样的奖盒里面摸奖,你们高兴吗?(高兴)可谢老师不高兴,因为举办这样的摸奖活动是要亏本的,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既能让别人愿意来摸奖又能让老师不亏本?

师:说得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来试一试。

3、第三次抽奖既有黄球又有白球体验可能

(请一个同学放球)同样还是6个球,抓住机会哦!谁先来?

(视情况问)摸完了四个后问:还有两个球,继续摸下去,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生: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同步板书)

师:为什么?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摸奖,如果中奖了就奖每个人一颗糖,好不好?(摸奖)

(反思:三次摸奖活动,是成功的。在带领孩子们快乐摸奖的同时,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也在真实地经历。)

4、小结

(1)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进行的3次摸奖,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

比如说:当盒子里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中奖。(在学生不能小结的时候老师提示)

(反思:越接近课堂的**,我也越投入,不过语言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重复,不够精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说得很好,不过我有一个最大的失误,没有将孩子们的总结和板书相结合,是直接导致孩子不能准确判断生活中例子的原因,也让孩子们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的时候表现不佳。)

(2)结合板书老师小结

①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能很肯定的说不可能中奖;只有白球的时候,也能很肯定地说我们一定能中奖;但是当黄球和白球两种球都有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中奖或不中奖了,因为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

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比如说:今天晚点吃鸡蛋,我们能肯定吗?(不能)那我们就只能说可能吃也可能不吃;再比如说:今年冬天可能会下大雪,我说得很肯定吗?(不肯定)那也可能不会下!你能像我一样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吗?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这样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这本书,老师一放手,它会怎么样?(掉到地上)还会不会有其他可能?(不会)那我们应该用上面的哪一个词?(一定)你还能找出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类像这样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比爸爸年龄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你能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吗?公鸡下蛋呢?

那么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可能性。

三、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吗?

老师这有6道题,请大家用符号来判断。一定

判断以后思考你这样判断的理由。请大家打开书105页,先自己做,做完后再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据统计:全世界每秒出生人口数量为4、3人,中国是每两秒不到出生一个人。

(反思:这两个环节在我最初的设计中是先判断再举例,由于担心孩子们不会说,所以采用了现在这个设计,课后反思觉得还是不妥,一是牵得过多,二是孩子们在没有接触生活中的例子前不能很好地举例。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认为与我的新知探究有关系,但也应当允许孩子对个别现象出现失误。这个概率的问题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要完全准确判断是很有难度的。)

四、动手操作,感知升华

1、说得很好。大家表现得这么棒,美羊羊、懒羊羊、喜羊羊也被大家吸引了。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他们吗?在你们的欢迎声中它们要隆重登场了!请你猜一猜第一个出来的谁呢?

可能是喜羊羊、也可能是美羊羊、还可能是懒羊羊,把懒羊羊贴在黑板上,剩下的再猜

第二次:问:还有两个,这两个不可能是谁?可能是谁呢?

第三次:最后一位了,它()!

你可以用今天们学的哪个词来猜?

(反思:这个活动的开展,选取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兴趣浓厚,在这个猜测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表示,确定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表示的理解。)

2、装糖果

他们三个今天来是想请你们帮忙装糖果的,愿意吗?想请每个组装一袋糖果,有要求的哦。

订单一:随意拿一个,一定是桔子味的

订单二: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桔子味的

订单三:随意拿一个,可能是凤梨味的

装好后,说说是怎样装的,为什么那样装?

师:我呀,最喜欢桔子味的糖果了,该选择哪个呢?

(反思:此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个拓展,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个原因是活动要求不够明确,交待不清。另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够。)

五、故事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喜羊羊为了感谢大家,托我讲个故事,想听吗?从前有一个忠臣被奸人陷害,被皇帝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要抽生死签。就写两张纸条放到盒子里: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闭着眼睛去摸。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你猜猜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两种,生和死。)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向皇帝进谗言,偷偷地把两张签都换成了死签,这时候大臣还有可能活下来吗?(不可能)一个士兵偶然知道这件事,很伤心地悄悄告诉了大臣,不料大臣知道后,反倒很高兴,抽完签后竟然没被处死,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生:把抽到签吃掉,剩下的一张是死签,他抽到的就一定是生签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臣这么做,不但不可能死,还一定会活。老师这个可能性故事说的好不好呀?那要给予掌声肯定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肯动脑筋,改变其中的条件,可能、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像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最后,我结合专家的点评,对整堂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三(3)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也可能是因为我是校长,我觉得大家很投入,完全放松,课堂上也就很有效果。我觉得如果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如果是在自己班上上课,班级接手之初应该好好和孩子交流,让他们在爱上这节课之前喜欢上你很重要。

本节课的课前交流其实也是我的一个组织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小朋友,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想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吗?知道我喜欢怎样的孩子吗?在大家一番猜测之后,我微笑着开口了,都有机会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因为我的要求很低。我喜欢敢说会听的孩子。不论你说的对与错,敢说就是有勇气,就说明你在思考,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表扬。说也是有方法的,要大声地说,让大家都听得到,我不喜欢重复你说的话;要完整地说,会让大家更好理解。只说还不够,要会听,听懂别人的观点才能和自己的比较,要做到你说我听,他说我听,我说大家听。

简短的交流,看上去是些套话,但我觉得还是让孩子们明白了课堂的要求,也让他们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记得课后戴主任告诉我,你今天怎么尽叫了些平时成绩不好的人来答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还高高地举起手。是呀,他们不单是高兴地举手,高兴地答问,还是高兴地坐下,并且是再一次勇敢地举起手。虽然很多次说得不准确,或者是错的,但他们是真的在思考的,他们回答错误的答案,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至少下次孩子们,不会去犯同样的错误。这些看上去会让我的课堂效果打折,不过我猜想,课后他们一定还在偷着乐。能让孩子在你的课堂快乐,有一点点进步,不也是收获吗?

2、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小学教师很多时候有点像演员。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投入,用你抑扬顿锉的声音,用你极富感染力的表情,用你一个个合适的动作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孩子,去引领他们的投入,带领他们的思考。这节课,这点我觉得做得还可以。

3、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奖、猜卡片和装糖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4、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5、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赛课,喻主任就告诉我,数学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认为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越到课堂的后面,语言就不由自主地啰嗦起来。有待修炼呀!

6、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总结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应该结合孩子们的总结完善板书。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放在第一个练习,让学生举例放到第二练习。

(3)装糖果。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三个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0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谁?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2、讲故事导入: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很爱吃西瓜,有一天,他找来一个特别大的西瓜,他很高兴地问:“师傅,这个西瓜我们怎么分?”孙悟空说:“还不简单,我们有4个人,每人吃”话音刚落,猪八戒就嚷嚷起来:“不行,不行,这个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些,我要吃”小朋友,你们说,猪八戒如果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奥秘。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出示第一组图和

(1)猜想和的大小并简单说一说理由。

(2)验证猜想

你打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用什么样的纸片折?

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判断出分数的大小,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生汇报交流后得出:

﹥。因为的涂色部分大,所以大。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和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直观比较、课件演示、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巩固和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比较到抽象比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解决猪八戒吃西瓜的问题。

现在你知道猪八戒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

(1)让学生直接比较和的大小。

(2)演示和比较的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三组分数的大小比较,都没给出比较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折、剪、比、观察直观图的帮助下进行比较,填出结果,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

4、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三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相信接下来你们的表现更出色。

1、完成93页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第3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

接下来的题目更具挑战性,有信心吗?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的分数。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乐于助人,你们能帮小红和小华判断一下谁看的多吗?

3、一本24页的漫画书,小红看了这本书的,小华看了这本书,谁看的多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4.html

[教案必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00字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编写教案已经成为教师工作任务的一部分。教无定案其有法,贵在倾心投入,常写常新。你是否清楚如何写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教案必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了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了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写成0.1米,0.3米,0.7米的变化,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促使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在关键之处。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分出整数和小数后,老师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对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老师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整节课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有点“赶”的感觉,特别在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教学环节中,学生已有了生活经验,可以重点放在总结小数各数位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00字合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每节课开始前,教师都要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所需重点,那么你知道该如何写好一篇教案吗?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500字合集,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2.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本节课中,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全员参与的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3)知识的应用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索创新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完成任务。

2.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双语实验学校,是一所现代化有特色的名校。学校由专家治校、名师执教,小班化智能教学,提供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优质教育服务。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吸引了省内大中小城市的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去的?

生1:我到过济南,是坐火车去的。

生2:我到过北京,是坐大客车去的,我看到了天安门。

生3:我到过桂林,是先坐公共汽车,又坐飞机飞去的。我看到桂林的山水,真美呀!(生3发出赞叹,陶醉在美丽的山水画中。)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今天淘气和笑笑要邀请你们出去游玩,愿意吗

生:(迫不及待)愿意,愿意,淘气、笑笑快带我们去玩吧!

(二)活动二:提出问题

1.师:(闪动图画)同学们,淘气和笑笑要邀请大家到哪里旅游?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智慧老人和机灵狗也跟我们一起旅游。

生2:我知道了我们要到大连去玩,我们坐的是晚上10:30的车。

生3:我知道了我们要在早晨6:00到大连。

生4:我知道我们要做火车去,火车每时行驶103千米。

生5:我还知道我们已经走了5时。

2.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1)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把较典型的两道题板书。(A.博兴到大连还需要多长时间?B.博兴到大连约有多少千米?)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为一组,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同桌两人很快就想出结果。

组1:从我们这里到大连还需要2时30分,我们是先算出5时之后是3:30,再用6:00减去3:30,就是2时30分了。

组2:我们的算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先算出从10:30到第二天6:00一共要经过几时,再减去已经走了的5时。

(教师对他们的算法都给予肯定。)

组3:老师,算出了博兴到大连一共要走几小时后,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算出博兴到大连的距离。

(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反应灵敏的学生。)

(三)活动三:租房

1.师:火车继续向前行驶,现在我们趁坐车时间看一下我们的住房问题吧!(闪动画面)在这个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关租房的信息?

生1:房子4人住一间的80元钱。

生2:房子3人住一间的66元钱。

2.师:我们班男生有13人,怎样租房?女生有11人,怎样租房?你能试着算一下吗?现在,我们临时组成4个学习小组来解决我们的男、女生租房问题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到了一起,开始小组讨论活动。)

3.租房活动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选的是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一种租房方案,就是男生3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2:我们组也是选的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2间4人间和2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

组3:我们组选的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2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4:我们组选的也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也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租3间4人间,另外一种是4间3人间。

组1受到了组4的启发,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男生也可以这样租房,租4间4人间或者是租5间3人间。

(这名学生说完后暗暗得意。)

师:我们听了大家这么多的方法,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租房最合算呢?

学生陷入沉思,突然,生1说: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一一罗列出来,然后进行计算、比较,哪种用的钱少哪种就最合算。

生2:这样做太麻烦了,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都罗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我想,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一定是最合算的方案。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这名学生也满心喜悦地坐回座位。)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合算的方案。

生3:男生13人租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恰好住满,最合算。

生4:女生11人租2间4人间、1间3人间也恰好住满,也最合算。

(四)活动四:游览

师:我们终于到达了大连动物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动物园,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分享快乐吧!(闪动画面:大连动物园)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动物园,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提出问题,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学生跃跃欲试。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要解决的问题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小组内交流。)

(教师到各个小组内巡视,参与交流。)

(五)活动五:课后学习

旅游结束了,学生意犹未尽,下课后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旅游真有意思,你带我们去旅游好吗?听到这里,我也很高兴,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教学反思〗

通过执教这一次的实践活动课,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实验教材更加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活动中,密切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教学中,我觉得还应该多加培养学生的一些习惯,例如,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乐于与别人合作的习惯等。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本节课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案例的设计,环节分明、结构巧妙,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激发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整节课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学习,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很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重点、难点: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4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师:大家都猜老师在工作,你们猜错了。每天这个时候,老师都睡得正香呢!这什么你们没猜对?

生:老师说的是凌晨的4时,我们都猜到下午4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4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4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凌晨4时下午4时

师:在4时前面加上:凌晨或下午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表示得就清楚明白,这是我们平时用的普通计时法。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

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教师边拨钟边讲: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2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及时训练(用小黑板出示):

判断下面的时刻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凌晨2:007:3012:10上午11:15晚上8:4018:06

4、进一步了解24时计时法

出示让学生填钟面上的时刻:

师:请仔细观察钟面,并小组讨论、学习:

学习提纲:普通计时法用到哪一圈上的数?

24时计时法用到哪几圈上的数?

里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参与、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5)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早上、上午、中午时数相同。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13时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三、解释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中午12:00()

下午1:00()晚上7:30()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12:00()

14:00()16:20()

3、填中枢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去了,希望同学们守时、惜时、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3单元的知识,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有序的梳理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3.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一)主要是对一、二、三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巩固,通过师生共同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促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看图说一说,是把前三单元的知识分别浓缩到一幅图里,让学生通过有关情境来回忆复习旧知。第一幅图考查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第二幅图考查的是第三单元两位数乘法的知识;第三幅图是巩固第二单元有关对称、平移、旋转的知识。

第二部分:与同伴说一说,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练一练,共五个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小数加减法和两位数乘法以及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标准》特别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设计来复习,只能算是一次知识巩固,应该按照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本班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对于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同学及个人的评价比较中肯。

2.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强。各学习小组有着高度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团结互助、合作探究,能够积极地完成对各类问题的调查、研究及应用,小组成员能取长补短,学习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交流整理

师:课前同学们对第一单元的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通过学习第一单元,我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例如,1.3,32.6等,我还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生2: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数点,我非常喜欢它,这个小数点非常重要,写它时要写在整数的右下角,要点得圆圆的,不能写得太长、太大。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这样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师:看来对这些细节问题十分重视,怪不得他的作业每次都那么规范、美观呢!

生3:我还知道小数是从元、角、分来学的。例如1.05就表示1元零五分。

(师板书:1.05表示1元零五分。)

生4:我不同意他的说法,1.05也可以表示1米5厘米。

师:(指板书)同学们怎么认为呢?

生3:应该说1.05元表示1元零五分。

师:对,我们学习小数时,是借助元角分的知识来认识的,实际生活中小数不但可以用来表示元角分,还可以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等等,以后我们会逐渐认识它们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生5:小数还可以表示考试分数,第三单元考试我考了94.5分,就是94分半的意思。

生6:(举着一个超市购物袋)我和妈妈到超市买汤圆、果冻时,售货员称好后,在袋子上贴一张纸,上面印着单价、数量、总价,都是小数。

师:你很注意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真了不起!请把你的发现让同学们看一下,好吗?(出示超市食品收款票据。)

生7:我们家的电费、电话费单子上都有小数。我也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生到台前展示。)

生8:我还知道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是2米26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2.26米。

师:你一定很喜欢打篮球吧,姚明的身高是2.26米,你估计有多高呀

(生有的踮起脚把手举过头顶比划,有的用尺子在墙上量。)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那么姚明比你高多少呢

(生计算:2.26-个人身高=小组检查订正)

(二)计算巩固

师:刚才同学们都计算出了自己和姚明的身高的差距,老师正好比姚明矮70厘米,你知道老师的身高吗?

(生计算。)

(三)生活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买东西的游戏吧,请听好游戏规则。1.小组成员每人拿出两件文具,用彩笔标上单价,注意是要用小数表示的,然后组成一个小柜台,大家可以自由组合,一个人当售货员、三个人扮演顾客,然后轮流活动。2.买东西时售货员要先算账报数,顾客如果发现售货员算错账,就是最佳顾客,如果售货员从来没有算错账,就是优秀售货员。获得优秀售货员和最佳顾客称号的同学,都可以在竞争栏的课堂表现一栏中加一颗星。3.买东西时特别注意维持商场秩序,不要大声说话,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做得很好!现在,开始吧!

(生分组活动,师参与并适当指导。)

师:刚才每个小组的活动都非常好,现在老师想看看谁是优秀售货员呢?

(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哟,这么多优秀售货员,祝贺你们!大家都为自己鼓鼓掌吧!最佳顾客都有谁?

(只有两个同学。)

师:看来售货员有时也会出错,以后买东西时可要自己算好账哟!

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生1:我有个问题不明白,2千克500克用小数表示是2.500千克,2千克5克用小数表示是2.5千克,本来不相等的,用小数表示怎么就一样重了呢?

(师板书:2千克500克2千克5克)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老师小时候也曾经有这个困惑,2千克500克和2千克5克用小数应该怎么表示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小组研究汇报,学生到讲台上讲解。)

小组: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的,2是千克,5是百克,十克没有,用0表示,克也没有,用0表示,所以2千克500克用小数表示是2.500千克。在2千克5克中,百克没有用0表示,十克没有用0表示,所以是2.005千克。

师:大家觉得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大部分同学点头)那么2千克50克用小数怎么表示呢(小组交流汇报。)

师:第一单元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请大家课后整理复习第二、三单元,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整理归类,把你的作业边框用学过的对称、旋转、平移的知识设计上最美丽的图案。

第二课时

(一)展示特色作业

投影展示优秀作业,主要欣赏美丽的图案,并且在欣赏的同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图形是由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平移而得到的。

(二)汇报交流第二单元的内容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或图形是对称图形?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记录,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生组内交流,师参与指导。)

2.全班交流,展开比赛

组1:(杂乱无章的)

(师边听边记或画图。)

组2:老师,我们小组是按类来找的,比他们的好记。

昆虫――蝴蝶、蜜蜂、蜻蜓、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汉字、字母、数字――中、田、;C,B,;8,3,

其他的――脸谱、衣服、建筑物、树叶

师:同学们看,他们组的做法怎么样?

生1:这样总结很有规律,乱不了,能找出很多例子来。

师:这个小组的方法很有创意,课后在你们的小组评价栏中加一颗金星。哪个小组还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

生2:昆虫类还有知了、蚂蚁、

生3:字类中还有很多,李吹础⑼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有很多很多,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们。

(小组总结汇报有关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组3:我们小组发现的平移现象有:拉窗帘、汽车(火车)行驶、空中缆车、升旗、拨算盘珠、;物体旋转现象有:转动的风车、开关水龙头、飞机螺旋桨、拧螺丝、转动的车轮、钟表指针、风扇转动、齿轮转动、方向盘转动

生4:我还知道司机方向盘右边那个东西能平移。

师:是那个能来回拉动的挂挡用的档杆吗?(师作手势)

生4:是。

师:大家都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生5:是平移,因为它能来回拉动。

生6:不是平移,它下边是不动的,只是上边动。

师:同学们自己验证一下,档杆运动到底是不是平移。

(生验证得出结论:平移是物体整体移动,它是上边动,下边不动,不是平移。)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36页图三,在这幅图上有没有对称图形或有关旋转、平移的现象?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

师小结:对于第二单元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三单元的内容。

(三)第三单元内容总结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两位数乘法,下面这些题你们能做吗?试试看!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2030=3040=1820=

2050=6200=1450=

3050=6300=1250=

20xx=7400=3230=

(学生按顺序写答案,共同订正。)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512,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竖式计算;

(2)2512=2510+252=250+50=300;

(3)2512=2543=1003=300。

(四)乘法的实际应用

1.师出示教材36页第二幅图,请学生看图提出1~2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小组内选最有价值的一个共同解决,完成后交流并汇报。

2.课本37页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两节课,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两年多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两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105这个小数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靠元角分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尤其是学生提到的2千克500克与2千克5克用小数怎么表示这个问题时,我觉得这个学生真的不简单,当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问题一直是高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多年来数学就是枯燥的代名词,就连最优秀的学生也不太喜欢数学,我的目标是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我与明星比身高美丽的图案设计优秀售货员评比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与数学的关系,认识到数学是真实的;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案例点评〗

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很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课上特别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也很善于表现自己,到台前讲话都是那么自然大方;教师也一直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发言予以肯定和适时引导,用真挚的感情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超市购物票据的认识和姚明的身高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当学生提出2千克500克和2千克5克用小数应该怎么表示的问题时,教师没有马上讲解,而是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这个单名数复名数之间的互化问题,是四、五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提出并解决这一问题,足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针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购物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使比较抽象而又枯燥乏味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变成生活的需要,于是他们情绪高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远比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效果要好。优秀售货员和最佳顾客的评选活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很注重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能让学生先说、先做、先想的,尽可能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教师尽可能为学生的说、想、做营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深化思路,理清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形成网络。而教师则只是在点拨、在引导,为学生提供话题,这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复习课的首要目的是温故知新,拾遗补缺,最关键的是通过整理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本课时一开始先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复习整理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理解更为全面。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讲,归类总结能力较差,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在总结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时,教师及时抓住其中一个小组分类总结的出色表现,表扬鼓励他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生也接受了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同时也看得出,这个班的课堂评价工作搞得较好,既有个人表现评比,又有小组竞争,学生都非常重视这些评比活动。评价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外,还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师有意识安排三次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在协作中互助互补,培养思维的辩证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xx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课件显示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三、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课件播放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四、朗读复述,积累语言

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

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4图是一个简单图形(花瓣或剪纸图案)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圆形或风筝)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中等发展学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三年级的学生会上网查询资料,会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或网页。通过三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初步学会调查、探究、质疑。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下节课一起来研究。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案例点评〗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课本P17过河

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小马最后过河了吗?对,小马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尝试终于过河了。今天我们就且解决数学中的过河问题,看哪位同学能象小马一样通过自己的尝试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思路,汇报结果。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可能有:

25+29=5429+259

549=6

3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6条船。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1)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呢?

三、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P20(理解题意,生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四、总结:

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推荐]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合集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案在教师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案可以协助老师更好的将教学核心表述出来。在编写教案时重点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为课件之家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1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技巧和能力。在整理与复习部分,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估算能力也很薄弱,所以本课对学生的进一步进行估算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希望通过这些练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学生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列出相应的算式,由于连乘应用题有多种算法,所以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学生能很清楚的表达算式的意义,也能正确的选出单位,只是在解决连乘问题时,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有些实际问题比较复杂,如:一件上衣128元,比一条裤子价钱的3倍少22元,这条裤子多少元?学生一开始都没看清楚题目要求,当我提醒他们时,学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灵活借助画线段图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的,主要是一些延伸的稍有难度的练习掌握起来稍困难,离灵活运用解题还是有些距离的。而且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比例中,计算是占大部分的,有漏写的、有错写的、有看错的,频频皆是。在解决问题中一个计算的错误可能会影响整个练习的正确性。所以在今后的练习中加大学生的检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很重要的。

课后反思:在练习时,注意把笔算与口算、估算相结合。并通过练习对比,帮助学生把握一些相似题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计算规律,逐步形成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要引导学生说一说答题的思路,例如,书架上下两层共放有120本书,如果从上层拿15本到下层,则两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上下两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先说一说原来哪层书架上的书多,移动后两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预设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预设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1.介绍园区欣赏金鸡湖景色沿边线走一圈。板书:边线

2.来到二实小,指出足球场的边线。

3.宿舍门牌的边线。

【周长】

1.老师指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老师摸一圈

2.请同学摸一下其他物体的边线。(数学书,文具盒,黑板等)

3.完成书62页/2上描出每个图形

【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研究周长。板书:周长

【活动一】

1.出示:树叶硬币名片用直尺能直接测量哪个物体的周长?

2.学生测量名片的周长。

3.p61试一试

4.P62页想想做做4

【活动二】

测量树叶、硬币的周长

【应用】

1.讨论:如何测量金鸡湖、足球场、门牌的周长。

2.数学小知识:测量地球的周长。

3.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周长

执教: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单国红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

师:你知道单老师来自哪里?

生:苏州。

师:苏州的工业园区,现在单老师带着大家到那里游玩一下。(欣赏苏州工业园区景色)

师:苏州的金鸡湖是苏州有名的湖泊,比杭州的西湖还要大,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看(出示金鸡湖景点地图,有水巷邻里、城市广场、湖滨达大道、金鸡湖大桥、现代广场、国际博览中心、望湖角、金鸡墩。)

师:你想到哪里去游玩?

生说景点名称,师点击介绍景点情况。

二、认识周长。

师:金鸡湖的景点很多,你怎么走可以一个不拉?

生:可以绕着它的边走。

师:(电脑勾勒金鸡湖的边)这就是金鸡湖的边线。我们学校在金鸡湖的东边,一起去看一看。(出示操场画面)这是我们学校的的操场。你能指出足球场的边线吗?

(生指出足球场的边线。)

师:足球场里面还有很多线,也是它的边线吗?

生:不是。因为这些线在周长的里面。

师:再一起到宿舍去参观。这是命名为玲珑湾的房间,它的边线在哪里?

(生指出房间门牌的边线。)

师:刚才我们到操场、宿舍找到了一些物体的边线,其实物体表面都有它的边线。拿出你的数学书,你能指出它的边线吗?

(学生指数学书的周长)

师:三角尺有边线吗?

(学生指三角尺的周长)

师:生活中其他的物体你也能找出它的边线吗?

(学生指铅笔盒、桌子、黑板、横幅、窗户、贴花纸、电灯的边线。)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有边线。我们把它们画下来看,这些图形有边线吗?你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

请你选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描出它们的边线。

(学生在作业纸上描。)

师:谁愿意把你描的边线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所描物体的边线。)

师:物体表面它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几条边的长度?

生: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它四条边的总长。

师:那么这个半圆形的周长是什么呢?

生:半圆形的周长是一条横线和一条曲线。

师:梯形的周长呢?

生:四条直直的线。

师:这个房子的周长呢?(生答略)

师:这个脚印的周长呢?(生答略)

三、测量周长。

师:(边说边出示)老师带来了一张名片、采来的树叶、一个硬币,它们的周长分别是什么?(生分别指出三个物体的周长)

师:你认为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呢?

生:名片的周长长一些,硬币的周长最短。

师:文具盒中有测量周长的工具吗?拿出来看看,你认为用这些工具最容易测量的是哪一个周长?

生:名片的周长最容易测量。

(学生四人小组,量出老师名片的周长。)

生1:我们一组先量长度是9厘米,宽度是5厘米,9加5等于14,有两条长和两条宽,就是28厘米。

师:(边指边说)他们通过直尺量出了这条边是9厘米,这条边是5厘米,然后再算出周长。

生2:我们一组计算方法不同,先量长两个9厘米,宽两个5厘米,就是28厘米。

师:他们也是只测量了两条边的长度,然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有测量4条边的吗?

师:请你测量出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出书上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三角形的周长是怎么得到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3厘米,先算出长的边,标上去,是5厘米,这条边4厘米,这条边3厘米,合起来算出是13厘米。

生2:他算错了,5加4加3是12。

师:四边形的周长呢?

生1:最长的边是3厘米,最短是1厘米,上面也是3厘米是7厘米。

生众:错了!

生2:它有4条边,3加3加2加1是9厘米。

师:哦,少算了一条边,周长应该是围成它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

师:下面老师给你一些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请你用合理的方法算出来它们的周长。

(出示一些标注各边长度的图形

○1三角形:5厘米、5厘米、6厘米。

生1:5加5加6。

生2:5乘2加6

生3:把6比作5,3个5是15,加上剩下的1是16。

○2三角形:3厘米、3厘米、3厘米。

生1:周长9厘米,3乘3是9厘米。

生2:3加3加3是9厘米。

生3:2乘3加3是9厘米。

○3平行四边形:3厘米、3厘米、4厘米、4厘米。

生1:4加4等于8,二三得六,合起来是14厘米。

生2:两个3加4等于14(厘米)。

生3:3加3加4加4。

生4:三四十二,加退掉的2是14。)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和算的方法得到了一些物体的周长(板书:测和算)。那么这两个物体你为什么不能用直尺测量周长呢?

生1:硬币是圆的,直尺不是圆的。

生2:可以量直径。

师(惊讶状):都知道直径了!

生3:量时做记号,就可以了

师:看来有的同学想出来了,要把这些弯弯曲曲的线变成直的线,然后再测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周长了。

师:可以用他们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好办法,从中挑选一个(硬币和树叶)小组合作测量出它的周长。

(小组活动)

师:哪些同学是测量的硬币的周长的?介绍一下?

生1:因为硬币很薄,我们把它摁在桌上,一个同学用线围它的边,再拉开是7厘米5毫米。

生2:我们也是量硬币,用另一种方法,把线围一圈再用剪刀剪断。

师:有没有同学量的是树叶的周长?

生1:把树叶对折,是两个这条边的长,量出一个就可以了。

生2:用线绕树叶,是16厘米5毫米。

师:除了用围的方法(板书:围)可以帮助测量硬币的周长,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疑惑状)

师:其实还可以用滚的方法(板书:滚。)。(教师教滚的方法:在硬币上作好记号,滚到那里停下来。学生用滚的方法试一试。)

四、周长测量的实际运用。

师:通过滚动的方法、围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些物体的周长。那么刚才我们认识了足球场的周长、门牌的周长、金鸡湖的周长。你认为用怎样合理的方法可以测量它们的周长呢?

生:门牌号用线绕一下线,再量。

生:足球场用尺量。

师:要用很长的尺量,用怎样的尺呢?

生:卷尺!

师:金鸡湖更大,它的周长怎么测量呢?相互讨论讨论,看哪一组的方法好。

生1:我们用卷尺量,作记号。

生2:金鸡湖弯的,我们可以量。

生3:我们走一步是1米,只要看走几步,就知道了。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数学上叫步测。

生4:我用真实的方法来测量。不是数学方法。我只要问一下那里的人。

生5:我只要去看一下路牌,上面会有多少米。

师:要测量比较大的物体的周长看来比较困难。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数学家测量了地球的周长。你想知道他是谁吗?

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就有一数学家叫埃拉托斯芬(结合电脑演示介绍)。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测量物体的周长。比如说,花坛的周长、手绢的周长、跑道的长师:还有爸爸妈妈带我们到商场去买衣服、裤子,要测量

生1:胸围。

生2:还有腰围。

师:谁来演示一下?(生上台操作演示)哦,这样就得到了他的腰围。

师:这两天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神舟六号。(出示神六轨道图片)它飞行的轨道一周长是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有了新的突破。我们要把基础打好,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下课!

说课反思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单国红

说教材:

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于周长的教学应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积累,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围、量、算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彼此交流,测量、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活动中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发展数学思考,并为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研究进行准备。

说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说教法:

一、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结构,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性,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理念。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游览金鸡湖为主线,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课的一开始,游览金鸡湖切入口,认识物体表面的边线,从而引出周长。接着,通过指现实中有关周长的事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此同时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这里分为两次层次,先通过教师范例和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充分感知,为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性奠定坚实的感性基础。接着,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求名片、树叶、硬币周长的方法,活动前提供一些材料,在教师地适当引导下学习数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三、在练习设计上,注意开放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个主要体现在以量、算为主要地数学方法,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其次测量周长方法上,也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滚、绕的方法重在得出,不求严密、规范。并要求学生进行拓展,如测量金鸡湖的周长等,同时引入古希腊科学家测地球周长的小知识,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最后联系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 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39页42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加和减。

2、通过对题组的口算,进行比较,发现、总结规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运用规律熟练地进行口算。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加、减口算,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把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软件出示)童童鞋53元帽子16元衣服38元师:如果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件东西,你会选哪两样?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提问,师分加、减两类板书。二、新授。

1、列式解答。师:请你列算式解答这几个问题。①童鞋和帽子一共多少元?③童鞋比帽子贵多少元?②童鞋和衣服一共多少元?④衣服比帽子贵多少元?53+16=69(元)53-16=37(元)53+38=91(元)38-16=22(元)

2、学生活动,说一说。师:现在,分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小结:我们在口算时,要从个位算起。加法注意进位加;减法注意退位减。

3、学生活动,比较。师:比较两组口算题,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小结:第一组的加法题,相同的是,有一个相同的加数;不同的是,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第二组的减法题,相同的是,减数都是16,不同的是退位减和不退位减。

4、口算练习。

①32+57②26+13③57-32④48-1538+5726+4357-3948-29

师:通过口算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加法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跟着变大;另一个加数小了,和也就小了。

师:通过口算第三组和第四组减法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吗?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大的,差反而小。

师:你会学着题组自己写出类似的一组加法或减法题吗?生写题组。

5、估算,下面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38+3245+1285-6251-3738+3849+1285-6851-13师: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6、解决问题。大同小学三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如下:三甲三乙三丙男生(人)363829女生(人)253226

师: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口头解答。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和减,你能把这些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吗?

《加和减》教学反思

殷蓉

1、关于学生。《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标准。还在寻找好文章不如看看“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xx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20xx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1500(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xx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xx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时间的计算。时间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出2时就是60加60(分),等于120分。再通过例2及做一做第2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景,图上提供下列信息:7:30离家,7:45到校,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上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题编排的是一学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动的画面提供了两条信息,即商店的营业时间和该学生到达商店的时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时间。本课时内容是后面运用时间解决较繁问题、计算时间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难点:退一小时当60分的时间的计算。(与其它单位十进制进率之间的不同)

1)游戏法:儿童的生活是快乐无邪的,学习也应该是美好、愉悦的。这节课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用游戏、活动、童话吸引学生,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例如:本节课开始的猜谜语游戏,口答竞赛等环节对学生学习新知、巩固新知无疑起着非常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节课中,学生处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例如,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最后回顾一节课40分钟的经历,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1)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如在学习例1简单的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已知1小时=60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这样子的学习就会是主动的,高效的。

2)动手操作的方法。课上可让学生在在黑板的钟面上拨一拨,学生轮流操作,验证自己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及算法的多样性。

六、说教学流程设计: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11时20,12时05分,4时15分,5时25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巩固已有的知识,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复习,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时间观念。]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已有的知识概念:1时=60分,再通过合作探究得出2时=120分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例2,使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当中进行简单的时间的计算。鼓励学生想出各种计算时间的好办法,实现算法多样化。]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巩固练习、做游戏,让学生从练习当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懂得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时间是无处不在的,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

合作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一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1、认识统计图各小组长完成全班的统计图,通过表格的谁多?谁少?陈述表格好处引导学生小结:这样的图都叫统计图。全班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

生1:__最多,__最少。

生2:__比__多__个

生3:__比__少__个。

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三、巩固提高——应用体验、梳理知识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四、对照目标——评价整理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前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说一说:学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张你一家人的“年龄统计图”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和解答简单文字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的文字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为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作好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和文字题结构及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学关键:为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递等式计算。

(1)942-136820(2)14613-3606

(3)73586-16940+40780-50245

先要求学生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哪几步可以同时脱式,然后集体练习,三人极演。

2、文字式题。(口答,要求列式并算出得数)

(1)37加上16的和是多少?(2)37加上16,得多少?

(3)350减去80,差是多少?(4)350减去80,得多少?

比较第(1)与(2),(3)与(4)题在列式上有没有区别?

(5)35个2是多少?70里面有几个2?

(6)11的6倍是多少?66是11的几倍?

(7)48除以6的商是多少?8与6的积是多少?

(8)60减去49,差是多少?17乘以3,积是多少?

二、新授。

1、引言。一步计算的文字题,我们可以根据和、差、积、商的意义直接列式计算。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呢?这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

2、教学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列出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积,差等术语。

(2)提问:这一道题与刚才口算的第(3)题比较有什么不同?350减去了什么?减去了多少?怎样列式?

被减数减数

350-803

归纳:因为这题的要求是求差,必须找到被减数与减数,被减数是350,减数是80乘以3的积,所以列式是350-803。

从运算的顺序来看:803应该先计算,这样列式是完全符合题目要求的。

接着计算:原式=350-240

=110

3、把例3改题。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样列式呢?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被减数乘数

(350-80)3

归纳:因为这一题求的是积,必须知道被乘数与乘数各是多少,被乘数是350-80所得的差,乘数是已知数了,要先算350-80,就要加上小括号,所以列式为:(350-80)3。

接着计算:

原式=2703

=810

从运算顺序来看,350-80应该先计算,所以(350-80)3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94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经过搜索整理,我们为你呈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篇1

教学活动背景:每人对数学的理解都与他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有关,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完善、优化,还能让不同的解题策略为大家所共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活动时间与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不断拓展思路,展现思维的真实碰撞。

案例:

片段一:

师:屏幕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年、月、日,当你读出这三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都有30天。

生:由年月日,我想到了时分秒,我们应该分秒必争,做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小主人。

生:能不能计算出一年有多少天?有多少小时?有多少分钟?又有多少秒?

生:我每年都要过一个生日,可有的人为什么4年才过一个生日?

[反思:探索的基础是发现。发现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学生们众说纷纭,无拘无束,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片段二:

师:请小组中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仔细观察,看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注意及时做好记录)

每个小组汇报反馈:

生: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2月份有28天,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每月都有30天是不正确的。

生:有的年份2月份是29天。

师: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份有29天的年份称为闰年,2月份有28天的年份称为平年,平年和闰年有什么区别呢?

生:2月份的天数不同。

生:全年的天数相差1天。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思路。

师:每个月的天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一年的天数呢?

生:把每个月的天数都加起来。

生:因为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2月,所以用317+304+28

可以算出平年有365天。

生:用317+304+29,可以算出闰年有366天。

生:我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因为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所以直接用365+1=366(天)。

生:还可以进行估算,每个月大约有30天,3012=360(天),一年大约有360天。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2000年2月份是29天,所以说2000年是闰年,20xx年是平年,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其他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生:查看万年历,看2月份有多少天?

生:这样太麻烦了,我想可能会有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

师:你的想法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点击电脑进入万年历)

生:四年中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生:1992年、1996年、2000年都是闰年,那这些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查看电脑桌面上下载的网络材料。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独立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

生:1900年能被4整除,说明1900年是闰年,而通过查万年历,它的二月份有28天,它确实是平年,这岂不是矛盾吗?

生:是不是万年历编错了。

生:用公历年份除以4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这种计算方法不准确。

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应该除以400这个判断方法。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4年过一个生日吗?

[反思:老师让学生拿出年历卡,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如鱼得水,激情高涨,因为他们从年历卡上发现了许多从未知道的知识。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整理板书,当提到平年和闰年有什么区别时,一生说:二月份的天数不同,另一生说:闰年比平年多一天。能说出二月份的天数不同不足为奇,但能说出平年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差一天,确实是了不起,说明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应该除以400这个判断方法,既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又恰倒好处,学生自然接受。一节课,我抛开了自己原来设计的思路,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既不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又能在关键的时候拉学生一把,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有机会得到最佳的展示。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听、说、交往等各项技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必正襟危坐,而是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中,这种放松着的思考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欲的状态。

思路一变天地宽,只要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变了,学生就会变得好学、乐学、会学,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新的生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篇2

教学目标

⒈感知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⒉在观察、分析、类比、综合、讨论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教师板书乘法。

师:同学们,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关于乘法的知识你已经知道哪些?

生1:我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生2:我会算一位数乘一位数。

生3:我会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3:232=46

生4:402=80

师追问生4:你是怎么算的?

生4:4个十乘2得8个十,8个十是80。

师再说出几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让学生口算,挑两题说说怎么算的。

(说明:此项设计教师不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口算卡片复习的单调形式,可谓一举两得。)

师:乘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⒉多媒体出示男孩、女孩跑步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1圈跑道长400米,男孩跑3圈,女孩跑2圈。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女孩跑多少米?男孩跑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掌握方法

⒈提出问题

师:要求女孩跑多少米,怎么列式?

生:4002

师板书算式。4002怎样算呢?小组讨论。

⒉解决问题

师:谁愿意将你们组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2个400米想加就是800米。

生2:4个百乘2得8个百,8个百是800。

(说明:生2的回答是整百数乘一位数算法与过程,应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此环节学生说出多种算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⒊知识迁移

师:要求男孩跑多少米,你能算出得数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⒋方法比较

师:4002和4003在口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把400看作4个百来乘的。

师:有什么不同点?

生:4002不进位,4003进位。

⒌整理归纳

做书上70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2368407250

20xx680040072500

实物投影仪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喊:老师,老师。

师: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我发现做整百数乘一位数,只要把零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两个零。这样计算简便。

(说明:学生在方法与过程的体验中,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自己总结出了类似于法则的计算方法,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探究与掌握的全过程。)

三、调动情绪,深化练习

⒈多媒体出示书71页第四题图

师:这些盒子里装着纸,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张纸吗?

生:不能,缺少条件。必须告诉我们每盒多少张。

师:老师透露一个秘密,每盒的张数是整百数,你能猜一猜一共多少张吗?

生1:如果每盒200张,那么一共有800张。

生2:如果每盒500张,那么一共1000张。

(说明:此设计赋予了练习的生命活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⒉多媒体课件出示12张扑克牌的反面

师:我们来做个翻牌游戏。请同学上来找出你喜欢的一张牌,用鼠标单击一下,牌就会翻过来,上面一道算式,请你大声地说出得数。座位上的同学作评委,看看台上哪个同学表现最好。

学生游戏,活动评价。

⒊多媒体出示旅游表

老师一家三口打算从江都出发外出旅游,有以下城市可供选择。

旅游城市扬州南京常州苏州上海

每人所需费用(元)100500200400800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下去哪里旅游,并计算出一家三口最少要准备多少钱?

生1:老师一家去苏州,苏州乐园很好玩,你孩子肯定喜欢(师生都笑了),最少需要1200元。

生2:我觉得老师一家去扬州比较划算,只要300元。

生3:老师一家应该去上海,因为上海有许多著名建筑,最少需要2400元。

师:假如你们一家到你刚才选择的地点旅游,你能算一算至少该准备多少费用吗?

生:我们一家五口人去常州,至少准备1000元。

无锡

499

多媒体显示表格后面再加一栏

师:老师一家如果想去无锡旅游,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大约准备多少钱吗?小组讨论。

生:大约准备1500元。

师:你怎么想的?

生:我想499接近500,5003=1500(元)

(说明:此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新知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另外,最后一栏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⒋师:电脑随机抽奖你们见过吗?谁来介绍一下。

生:许多号码在屏幕上跳动,喊一声停,号码停止跳动,屏幕上的号码就是中奖号码。

师: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不过屏幕上跳动的是算式,请你喊停的时候迅速地说出算式的得数,明白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跳动,指名游戏。

学生热情很高,抢着要参加,有部分学生甚至喊了起来: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老师,喊我呀!

师:这样吧,我们一起抢答,好吗?

学生抢答,气氛热烈。

(说明:口算的巩固练习,如果仅仅单纯的反复计算,学生肯定不耐烦,课堂也会很沉闷,因此,针对孩子的特点,我将巩固练习用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既掌握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同时活跃了课堂。)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同学们已经会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这些知识你还能推算出什么?

生1:我能算整千数乘一位数,如40004=16000

生2:我能算整万数乘一位数,如300003=90000

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所以,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我对现行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将生活中的现实带入课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中注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改变了以往课堂中计算教学的单调与枯燥,将生动有趣的游戏融入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篇3

本课总体来说自我感觉不是很好,因为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累,但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整千数的经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比较积极投入的,从课堂作业来看也还可以,不过显然也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

课中举的例子不是很贴近生活,现在反思下来,如果在学生会读会写,通过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初步认识了一万的含义之后在来通过这个例子来理解的话,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应注重指导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来认识整千数

学生数感的发展都有赖于对数的认识过程,因此,参照教参的思想,在认识整千数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一千一千地数来加深印象,并对整千数的组成进行一定的练习。

二、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整千数加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没有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在以后要注意提高学生们的交往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篇4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渗透化归思想。②操作与书写结合,探索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加强估算意识。③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④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教学重点是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探索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笔算方法(十位没有除尽的情况)

教学后进行反思,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联系生活情境,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新课的引入,创设了班里常见的分铅笔的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探索笔算方法。其次是练习中的扑克牌和买奖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计算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

2.口算、笔算、估算相结合,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解决分铅笔的问题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可以利用学具直接操作得出结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出来。计算又可以分为口算和笔算,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最后还可以用估算来验证自己的笔算结果。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从中选择更为方便实用的一种。

3.动手操作与竖式书写相结合,帮助理解算理,突破难点。

本课没有将操作与算理的讲解分开,而是融为一体。边操作边讲解,每一步算理都与操作紧密结合,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篇5

课前思考:

本课通过综合复习和练习巩固本学期的知识。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进一步深化基础知识,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不足或薄弱的地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进一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课后反思:

本次是对学生全面的一个检测,检查学生掌握书本基础知识的情况,主要是对书本上十个单元的一个综合的练习,因为是基础的,而且比较粗浅。所以从学生对整张练习的作业情况来,掌握的比较好,没有出现大问题的学生。但不排除有及个别学生的掌握不是十分的理想,对部分知识的灵活性是有所欠缺的。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加大对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适当给于延伸拓展的练习。

课后反思:

本次测试是一次综合性练习,难度不大,学生完成的情况还可以。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正确口算,列竖式计算的情况也不错。但从此次练习中也能看出学生的估算水平有限,判断得数是三十多这一题,学生错选或漏选的很多。学生读题还是不够仔细,填空题:从8、0、5、2、3这5张卡片中选出4张摆出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错误率很高,部分学生没有看清楚是选出4张卡片,所以填的数是五位数。看来,学生的考试习惯还得好好的培养。

课后反思:计算题竖式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的题目可以两部计算的引导学生进行两部计算,并理解题意。例如,9、校园里有杉树24棵,松树的棵数是杉树的3倍。杉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杉树与松树少多少棵?和11、可乐每箱24瓶,一瓶4元。买3箱这样的饮料一共要付多少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篇6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关于范老师提到的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热闹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2+3=5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节课上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等。我觉得这些与自身素质有关,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首先创设情境,以买东西为背景,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我从中挑出两道解决.一道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另一道是进位口算,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第一道算式的口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再交流汇报.这里应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强调把数字分开来计算,因为我在备课手册上看到的都是拆数这种方法,而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用笔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这样是否容易出错,是否属于口算,我有点不明白.不过我当时给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就无可厚非.

课件范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教师会为即将到来的教学任务准备教案,写教案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才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教案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件范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xx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 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 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


爱生如爱己,教生如教子。优秀的老师都会为即将教学的内容编写教案。优秀的教案,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怎样才能让教案饶有趣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 ”,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使用:三角板、不规则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2、生:三角板。

3、师:为什么它叫三角板?

4、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5、师:你能指出这三个角在哪里吗?

6、师:角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它。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从生活中感知角:

1、师:角是一种平面图形,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角,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它们。(师出示课件第一张:你能指出这些物体上的角吗?生说一处,标一处。)

2、师:你还在哪见过角?

3、师: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既然都叫作角,那它们身上肯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4、师:现在老师把它们从实际生活中请出来和大家见面,好不好?(课件演示第二张:把图片上的角脱离下来)

三、初步感知角: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生观察,自由发言。

3、师:书中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名字,角的尖尖的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课件演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师追问: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生:三部分,一个顶点两条边)

5、师:这个角的大家庭里又来了一些自称是角的朋友,你们看看!(课件演示第四张:判断: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二)画角:

1、师:想画一个角吗?请你们自学P87画角的方法。

2、师:分几步画一个角?(生:分三步)

3、师:你说,老师画。(师在黑板上画)

4、师:画角时要注意,顶点不要太大,边要画直,不要出头。

5、师:请你们自己在纸上画一个角。

6、师展示学生画的角,找问题。

(三)角的读法和写法。

1、师利用板书中的角讲读法和写法。

2、师:选择你喜欢的标注方法,标注一下自己的角。

四、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

(一)比较角的大小:

1、师:我们还回过头来观察这些角,除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演示课件第五张)

2、生:边有长有短,角有大有小。

3、师:那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我们选择其中的三个来比一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生观察比较(师用课件操作反馈)。

(2)师:你们用的是观察法。

4、(课件演示:一红一蓝两个角)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生观察可能出现的结果:蓝角大,因为蓝角边长)

5、师:到底哪个大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等我们探讨完这个问题,再来比较这两个角(请你拿出你们做的活动角,一条边不动,转动另一条边。)思考一下!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6、生活动、思考、交流。(课件演示结果: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7、师:现在请你比较红角和蓝角的大小。(师课件演示:两个角一样大)

(二)分类:

1、认识直角。

(1)我们还回到生活中这些角,有一种角长得很规矩,很特殊,是什么角?(生:直角)

(2)师:你们能把直角挑出来吗?

(3)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直角?

2、分类。

(1)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角分一下类,分类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不同角的特点。

(2)师:直角为一类,其它的角与直角比,分为两类,你会分吗?

(3)生:独立分类。(师演示课件:依据学生的回答拖动角进行分类)

(4)课件演示结果: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5)师:如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三类角,怎样排?

(6)师:请你们观察自己的三角板,指出上面的角都是什么角?

(7)师:又来了一些角的朋友,请你挑一挑。(课件演示)

(8)(课件演示一个近似于直角的角)师:请你判断这个角是直角吗?(生自由发言)当你用眼观察,无法准确判断这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量一量。(课件演示)

3、做直角。

(1)师:现在你们桌子上都有一张不规则纸,你能折出直角吗?(生折交流)

(2)师:你们是这样折的吗?(课件演示)

4、找直角(课件演示)。

(1)在平面图形中找。

(2)在钟面上找。

五、欣赏角。

课件演示: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小结。

(一)你有什么收获?

(二)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应该能发现,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们又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建立除法的逻辑推算。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2、方法与过程:经历自主探究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计算思维的灵活性。会用逻辑推理“因为??所以??”,能进行观察对比,提高对比能力。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整十数被一位数除、整百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方法。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好不好?请大家仔细听好。狐狸装了一筐苹果,今天它要卖苹果。狐狸说:我的苹果可甜了,而且还很便宜呢?2 个苹果只要12元哟?小熊看见了想买苹果,它说苹果价钱太贵了,狐狸就说:那好我再便宜一些吧,20个苹果只要120元钱,小熊高兴地说很便宜了,小猴看见了却说小熊上当受骗了。

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说为什么小猴说小熊受骗了?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讨论讨论,说说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3、师:哪组同学能说说你们小组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2个苹果只要12元。”

“20个苹果只要120元。”

4、师:其他小组能否根据他们小组找到的信息,列出算式吗?

生:(1)12÷2=6(元)

(2)120÷20=

5、师:在计算120÷20,该怎样计算呢?

6、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板书: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讨论算法

师:先请你们小组一起讨论计算方法,并试着算一算。

(核对答案)

方法一:因为12÷2=6,120里面有12个十,20里面有2个十,所以,12个十除以2个十的商是6。

师:请和这位同学做法相同的同学举手。

师:560÷70这道题,谁来说一说“因为、所以”?

生:略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做法吗?

方法二:因为

20=120,所以120÷20=6。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题目卡片200÷20、490÷70、300÷50、240÷30)

师:像这组同学这样计算,你们会吗?能不能说出思考过程?

200÷20=? 因为__×20=200 所以200÷20=

490÷70=? 因为__×70=490 所以490÷70=

300÷50=? 因为__×50=300 所以300÷50=

240÷30=? 因为__×30=240 所以240÷30=

师(小结):结合刚才两组同学的做法,在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时,同学们可以根据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来计算;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根据12÷2=6,求出120÷20=6;在做题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老师和这两位同学的做法都不一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板书:120÷20=6 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

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师:好,现在老师就来教你们一个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划去相同个数的0,划0的个数根据除数。

师:再看刚才那4道题,谁来说说该怎么划0?

生:略

2、讲解读法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算式?120÷20

(板书:3种读法)

生:120÷20 读作:120除以20

师:这个算式还有其他读法吗?

生:还可以读作:20除120

或:120被20除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已经在上课之前就做了预习,老师要表扬他。

(出示题目卡片:630÷7 400÷80)

师:请同桌两位同学小声地说一说这两题可以有哪几种读法?

生:略

师:(出示题目卡片)

选择:算式24÷3,下列读法错误的是( )

A、24除以3 B、24被3除 C、3除24 D、3被24除

师:请同学们手势准备、出

(检查手势答案,是否有同学错)

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几种读法。

3、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第33页,看例题;看完的同学完成练一练的1计算 师:做得快的同学,第一:请你仔细检查

第二:请你任选2题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核对答案)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看没有举手的同学,问他错在哪)

师:挑选200÷2、400÷8这两题,请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三、应用提高

1、第33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师:小巧和小丁丁和学会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后,来到超市里买鸡蛋,发现有两位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在超市里帮忙分鸡蛋,将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那么没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呢?

师:同学们能否列出算式,并试着算算结果。

生:210÷3=70(个)

师:如果要平均装入30只塑料桶呢?又该怎么列示呢?

生:210÷30=7(个)

师: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210÷3和210÷30的异同,并说说做法

生:略

师:210÷3 我们可以先算21÷3=7,再添一个0

而210÷30 我们可以先各划去一个0,再用21÷3=7

师:(出示题目卡片)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

180÷2= 160÷40=

270÷30= 400÷8=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以及“除法算式的不同读法”,请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540÷9= 500÷50=

相关文章

  • [实用教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您知道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算得上优秀吗?也许"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一、说教材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8、69页例1...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壹篇 在写课件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课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写课件是老师的基本工作,有值得借鉴的课件模板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壹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一、说教材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 [荐]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十年树木百年人,老师恩情比海深。一日为师终身父,毕生难以报师恩,教案可以督促教师备好教学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为课件之家的编辑为您收集并提供,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04-19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打印版 课件更有利于让学生吸收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我们可以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助于教学的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打印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打印版是由的编辑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老师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岗位...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500字 教师写课件的时候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写自己的课件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5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撰写教案时,教师要照顾到各个能力水平阶层的学生,如何写出很专业的教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