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3-01-16

关于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000字汇总9篇。

老师是栽培祖国花朵的园丁,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先把教案提前写好。教案对于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你是否在找一篇参考教案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000字汇总9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辩别一定的空间方位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彩笔、图画纸。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这个学期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你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愿意。)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

学生指并回答:鼻子下面是嘴巴。

嘴巴上面有什么?(可以是鼻子,眼睛等。)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用学生熟悉的事引入课,为进一步感知上、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新知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联系生活激发儿童兴趣,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事例感知上和下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师: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

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敢说,敢想,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进一步感知上下关系,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师:你们想问什么呢?

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3.打开书,把第1页空白补充完整。

活动

1.拍手游戏。

a.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b.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通过趣味练习,既联系了学生的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又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给小朋友们介绍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这些问题,使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初步感知上、下的基本含义。

在新知部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进一步感知上下的基本含义,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最后又通过数学游戏,动手摆、画自己喜欢的画等在实践中充分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多项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专家评析

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一方面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丰富了学生对位置的感性认识,逐步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听阿凡提的故事吗?让电脑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阿凡提的故事!

(播放)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这一份契约:将自己的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是表示长度。

生: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一块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是呀,那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感知面积

师:拿出课本,摸一摸它的边,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是一条线。

师:如果想量出边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

生:尺子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再仔细观察,课本的封面与桌面哪个大?

生:桌面大

师:再摸一下,和摸课本的边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一样,封面和桌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

师:如果要知道面的大小,能用尺子去量吗?

生:不能。尺子量的是长度,不是面的大小

师:说得对。我们给物体表面的大小一个新的名称,叫作面积。

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有面积吗?

生:(略)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谁能比较一下,谁最大?

生:长方形最大

师:你是怎样比的?

生:把圆放在长方形里面,还没放满。

师: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可以放在圆里

生:正方形可以放在三角形里

师:说得真好。现在谁能说说,哪个平面图形最大,哪个最小?

生:长方形最大,正方形最小。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作面积。现在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三、引导探索面积单位

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1和图形2,比比哪个大?说说怎么比?

生:图形2大。我是把图形1和图形2叠起来,图形2还有多出来的部分。

师: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么你还能想办法比一下图形2和图形3,谁大?(说明:图形2和图形3重叠后,都有一部分多出来,只用重叠法无法比较)

生:老师,我先把它们叠起来,再把图形2多出来的剪下来,剪下来的部分再和图形3多出来的比(学生边剪边说)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你真会动脑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发现他们的边有长短,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也可以比。

生:还可以算一算。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但如果要比较两张桌面,你还能用剪的方法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如果剪桌子,桌子就坏了。我们要保护桌子。

师:你真有爱心!是呀,我们不能用剪刀去剪桌子,要保护他们,他们是工人叔叔辛苦生产出来的。

师:老师给你两张铅画纸,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以在铅画纸画出桌子的大小。

生:做一个桌子的模型。

师:但是,如果只有这么小的铅画纸呢?

生:可以一个个摆过去。

师:怎么摆?请同学们在这两个图形上(长方形和正方形)摆一摆小方块(教师统一发给小方块),看看分别要摆几个?

生:一个(长方形)要摆8个小方块,另一个(正方形)要摆9个小方块。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生:正方形大,因为它摆了9个,比8个多。

师:请同学们再来摆一下你刚才找出来的图形1,用你信封中的小方块摆一摆,有几个方块那么大?

生:有4个小方块那么大。

生:不对,应该是9个。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吗?

生:是的。

生:没错。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生:小方块小了,所以摆的个数就多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如果这个方块再做得小一些去摆,结果会怎么样?

生:需要的小方块会更多。

师:做得再小一些,再小一些,还可以再小一些

生:老师,这样方块的大小就定不好了

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先预定好有多大。

师:预定这个词用得真好!小方块需要有统一的大小才能进行比较,而且这大小不是我们统一就行了,国际上都要统一。我们就把确定下来的统一的大小,叫做面积单位。

四、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平方厘米,它是指边长1厘米大的正方形的大小。请同学们先在铅画纸上(说明:教师课前发下,上面已画好所需要的图形)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下来,贴到黑板上来。

生动手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

生:开关的按钮

生:信封上写邮编的格子

生:指甲

生: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我们来估计一下图形1有几平方厘米?

生:(略)

师:到底对不对?让我们来测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汇报。(教师发给学生装有很多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信封)

生:一共有16平方厘米。

师:大家再用这些小方块来测测课桌的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方块太小了,很麻烦

生:把小方块做得大一些就好了

师:那么,我们就需要再大一点的面积,是吗?你觉得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会是哪个?

生:平方分米

师:你能从平方厘米中得到一点启示,说说什么样的叫做1平方分米吗?

生: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1平方分米

生: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就是1平方分米。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用纸片比划)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有道理,相信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也能及时改正错误。

师:请同学们再从铅画纸中找到1平方分米,剪下来,比比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谁大?

生:1平方分米大。

师:想象一下,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又多了一个方块。找找生活中有哪些1平方分米?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用1平方分米来测测桌面,小组合作,哪组最先测出来?

生:24平方分米。

师:猜一下,下一个要学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生:1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米?从铅画纸中找出1平方米来

生:老师,找不出来了

师:为什么?

生:你发给我们的纸太小了

师:那要多大呢?

生:边长要1米长。

师:原来是这样。老师这儿有1平方米,请看!(缓慢展开)你想到了有这么大吗?

生:我没想到1平方米有这么大呀!

师:是呀,1平方米确实挺大的。谁想到上面来站一站,感觉一下到底1平方米有多大?

(生上台)

师:现在你感觉如何?

生:我感觉很舒服,像在白地毯上(师生大笑)

(另一生上台)

师: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空

师:也就是还可以站一些同学?

生:是呀

师:你估计一下最多可以站几个同学?

生:6个

师:好,我们就来试一下!(6个学生上台)

生:还是很空

师:你觉得还可以再多几个?

生:再上3个(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站吗?

生:我觉得再站3个也没问题

师:谁愿意来?(3个学生上台)

师:现在还可以站吗?

生:差不多了

师:同学们,你觉得1平方米怎么样?

生:很大

师:想想1平方米可以测哪些东西呢?

生:(略)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大家看到的契约,现在你能估计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生:我觉得问题就是出在60米上

师:怎么讲?

生:60米是指长度,而巴依老爷是想得到一块地,应该写地的面积

师:那么,你们觉得正确的应该怎么改?

生:改成60平方米?

师:这样改和刚才的60米有什么不同?

生:60米只有一条边,60平方米才是整块地

生:60米是线段的长度,60平方米是面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巴依老爷是想从阿凡提手中廉价买这块地,但阿凡提抓住他不懂数学的缺点,机智的保护了自己的院子,还使他白白地丢了10元钱,真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能像阿凡提这么聪明!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惑吗?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

生:(略)

师:你想想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生:平方毫米,平方千米

五、应用巩固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笔记本的大小是24______,黑板大小是4______,讲台桌面是50______,篮球场是420______。

2、按要求测出长方形5(信封中)的面积:首先判断用哪个面积来测?再动手测一测。

师:有没有用的小方块比其他同学少的?说说你是怎样测的?

生:长边放5个,宽边再放2个(演示)

师:为什么这样也可以知道是15平方厘米?

生:因为长边放5个,就相当于每排放5个;宽边放3个,就相当于有3排。53=15个。

师:好办法!有没有更少的呢?

生:只要一个

师:只要一个?怎么放?

生:一个放好后,翻过去再放数数一共放了几次

师:这个办法更妙了!还有更少的吗?

生:这样不是一个也不要了吗?

师:是呀,你能不能不用小方块,也能知道它的面积?

生:可以,用尺子量

师:怎么量呢?

生:先量出长,再量出宽,然后再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左重右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为学习10以内的加法做铺垫.

活动准备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码各1个,2克的砝码2个

活动题目

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克和6克的砝码各1个,天平的左边放入5克的砝码1个,现在天

平是左轻右重.从剩余的4个砝码中任意选择两个,放入天平的托盘上,以改变现在天平左轻右重的情况,可以怎样放?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

2.总结方法.

3.分组演示并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边放.

1.使天平左右平衡:

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2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2+5=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2.使天平左重右轻:

(1)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2)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3)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4)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5)在左边放入质量是3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3+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方法二:在左右两边都放一个.

左边放入质量是4克的砝码,右边放入质量是1的砝码,由于4+5=1+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课堂总结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你打算怎么做?

板书设计:

可爱的校园

1 2 3 4 5 6 7 8 9 10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能感知物体实际数量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为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奠定了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重要内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设计〗

(一)猜数游戏,激发兴趣

师:我很想知道你们的年龄,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纷纷举手)还是让我先来猜一猜吧!

(请一名学生上台,把自己的年龄写在黑板上,教师背对黑板,面向学生。)

师:请同学们帮我提示一下,我猜的数是大了还是小了。

师:(故意地)20岁。

生:(哈哈大笑)太大了!

师:(故意地)5岁。

生:又太小了!

师:10岁。

生:大了!

师:8岁。

生:对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1)提出问题

师:小猴和小狗觉得我们的同学很聪明,邀请你们去他们的动物餐厅做客,好吗?(出示挂图)

师:你从动物餐厅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进行汇报,并请两名学生模仿小猴和小狗的对话。)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他们一共拿了多少个盘子。

生2:小狗比小猴多拿了几个盘子。

生3:小猴比小狗多拿了几个盘子。

师:究竟谁拿得多?

(2)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小组成员说一说。

师:下面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组1:我们组认为小猴拿得多,因为21里面有2个十和1个一,18里面有1个十和8个一,2个十比1个十大。

组2:我们和他们的答案一样,但想法不一样,18再往后数3个是21,所以21比18大。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组3:我们也认为21大18小,因为21比20多1个,18不到20。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又学会了哪个小组的方法?请你把这种方法再说一说。

(3)再次比较

师:小狗上次输了,决心再和小猴比一比,这次小猴拿了35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32个盘子,超过了它。你认为小狗说得对吗?

生:(大喊)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师:通过和同桌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又学到了一种比较的方法。

生2:他说得比我清楚。

生3:他会用三种方法进行比较。

(4)填写符号

师:①21()18,②35()32,这两个数之间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请两名学生板演,并试着说出符号名称。)

(5)开放练习

师:我们为小狗想想办法,小狗拿多少个盘子才能赢呢?

(板书:()35)

生1:可以填36。

生2:37,38,39,

生3:也就是比35大的数都可以。

2.借助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第6页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独立在书上完成。

(让两名学生上讲台板演,然后说出比较的方法。)

师:谁还有问题向他俩请教?

生1:第2小题的左面只有1个珠子,右面有18个珠子,为什么要填大于号?

生2:(板演者)因为这1个珠子在百位,表示100,右面虽然珠子多,但十位上是9,个位上也是9,表示99。

生3:(另一板演者补充)99再添1才是100。

师:请你用计数器再来拨一拨。

3.抽象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板书:58()9180()64

(分别打手势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

师:(指着一位同学)我发现你每次打手势的速度都特别快,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窍门吗?

生1:(得意地)我一看就知道,5个十比9个十小,8个十比6个十大。

生2:我的方法更简单,就看十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

师:也就是说,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只需要比较十位上的数就可以了。

板书:58()5680()8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数和前面的两组数有什么不同?

生:十位上的数相同。

师:这又该怎么比较呢?

生3:看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独立完成

(1)你父母今年各多少岁?谁大一些?

(2)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完成

调查你们小组每个同学的体重,谁最轻,谁最重?并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数游戏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问题:究竟谁拿得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试图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并在猜数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区间套的思想。

2.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构建活泼、富有个性的课堂。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学生经历了具体情境、利用计数器、抽象地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是在原有认知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在丰富的感知积累上,体会到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虽然较好地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但又有些囿于教材编写的程序,教学设计上如果能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更有利于课堂的学习活动。

〖案例点评〗

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课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猜数游戏既巩固了2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间,还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动物餐厅这一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模仿小猴和小狗的对话,突出了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

2.教学设计层次清楚,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最终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先比较个位和十位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再比较十位相同,而个位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个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又围绕动物餐厅这一情境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我们为小狗想想办法,小狗拿多少个盘子才能赢呢?(板书:()35),这样的问题更具挑战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最想知道什么?教师预设到的问题是:谁拿的盘子多?小猴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个盘子?小猴比小狗多拿多少个盘子?小狗比小猴少拿多少个盘子?如说出第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如说出第三或第四个问题,就让学生试着讲一讲你怎么知道小猴比小狗拿得多(小狗比小猴拿得少)?没想到,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名学生说:小狗比小猴多拿了几个盘子?另一名学生却说:小猴比小狗多拿了几个盘子?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争议时,教师紧紧抓住时机,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究竟是谁拿得多?这正是本节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4.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当教师提出:究竟谁拿得多?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后,没进行任何提示、引导,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我们看到,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此问题并不困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又学会了哪个小组的方法?通过和同桌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中倾听的习惯,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教师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挖掘出来,师生之间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5.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

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你父母今年各多少岁?谁大一些?(独立完成);调查你们小组每个同学的体重,谁最轻,谁最重?并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小组合作完成)。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巩固新知,又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合作意识,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

3.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初步体会数位、数序及数量多少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标题是生活中的数,从中可以看出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百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单元及本节课的重要资源和必备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课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资源:数豆子、做游戏、写门牌及抓小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紧张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数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县级实验学校,教学条件较好,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新教材实验已有三年的时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也总结出大量的教学经验。学生平均年龄不大,入学前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学前教育,进入一年级后经过半学期的指导,学生基本上能够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大于20的数接触的机会不是很多,缺乏生活经验,在脱离实物的情况下抽象地数数,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计〗

(一)设疑激趣

(教师事先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其中一个里面放上一些豆子(内装22粒),另外一个是空杯。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下,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两个杯子,一个装有豆子,一个是空的。

生:老师,你拿两个杯子来做什么?

(二)正确估计

(教师举起其中一个装有豆子的杯子。)

师:同学们都很注意观察,问的问题也很好,老师今天带来的杯子里装有一些豆子,你们猜猜看里面有多少粒呢?

(学生对杯子里豆子数目多少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因而说法不一。)

生1:有30粒。

生2:有40多粒吧!

生3:不对,也许比40粒还多,也许是50粒。

(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微笑着取出另外一个空杯。)

师:同学们,我们先在这个空杯中装进10粒豆子,看一看。

(教师一边说一边带着学生一起数10粒豆子,放入空杯中。让学生观察,然后拿出第一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估计出这个杯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吗?

生1:我估计有20粒。

生2:我估计比20粒多一些。

生3:我想,杯子里的豆子有两把多,一把大约有15粒,我估计有30粒。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找两名学生到讲台前,其他学生跟着一起数。1,2,3,4,一个一个地数,最后是22粒。)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数法吗?

生4:我可以这样数:一五、一十、十五、二十,还剩2粒,与20比较接近。

生5:我数的方法是这样:先数出10粒放一堆,再数出10粒放一堆,最后还有2粒,一共是22粒。估计20粒的同学最接近。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评价,鼓励和引导用不同的方法去数数。同时在屏幕上出现数字:22,对估计较为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三)小组合作,加深理解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小组里做一个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抓小棒,其余同学估计是多少根。估计完成后再数一数,看哪位同学估计得最准确。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是怎样估计的,是用什么方法数的。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合作、乐于表达、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学生数小棒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要求有统一的方法,只要数的结果正确,数数的过程熟练即可,数数与实物不相符的给予个别指导,选取几种数法特别的在班内交流。

(四)寓教于乐,探索新知

师:做完游戏我们再来看屏幕上的数字。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看到22这个数字,你们有什么问题和老师交流吗?

生:老师,这是刚才数出的一杯豆子的个数,数字都是2,两个2一样大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呢?

生1:两个2应该一样大,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上。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回答,两个2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它代表的数也就不同。

(教师把屏幕上22上方加上计数器。)

生3:两个2,右边一个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左边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生4:左边的2用两捆小棒表示,是20根;右边的2,它只表示2个一根。合在一起才是22根。

师:这些同学说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拿小棒来试一下。

(学生一边读数一边拿小棒。)

师:哪位同学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生4:33,44,也是这样的数。

师:同学们认识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不同,那么右边起第三位又是什么位呢?

(学生齐答是百位。)

师:百位上的一个1是多少?

生:百位上的一个1表示100。

(出示带有计数器的数字,让学生认识100,然后指导学生在计数器帮助下学写两位数。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写一写及练一练的第2题,对两位数的写法及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

(出示练一练的第4题。)

师:小熊今天要给新建的房子写上门牌号,可是它遇到了困难,同学们能帮助它吗?

(全班学生一起完成,进行交流;并把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个接龙游戏可以吗?

(按小组进行,一个同学报数接下来的同学继续数,可以是正着数也可以是倒着数,数错的同学表演一个小节目。)

(五)小结

(教师在愉快的活动后进行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小,哪位同学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数豆子是生活中的数的第二节课。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通过智慧老人抓一把豆子,估计一下有多少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入估计活动,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采用的是用一个透明的杯子装进22粒豆子,让学生去猜有多少,因为最初学生是无意识、无根据地去想,所以我用了一个词猜一猜;然后我又取了10粒放入另外一个杯子,通过学生对这10粒豆子数量的感知,对第一个杯子中物体的多少有了大致的认识,然后通过推理去进行判断,因而这个过程我又巧妙地将猜一猜改成估一估,让学生学会思考,用推理的方法去估计,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有益的。为了进一步结合实际正确地去估计,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数豆子不好操作,因而用学生熟悉的小棒来代替,采取一个抓小棒的游戏,使学生对数形成感性的体验,在具体活动中发展数感。

此外,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数一数、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让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本课中我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小组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做自己能做、会做、要做的事,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思考、表达、交流及尝试。

〖案例点评〗

1.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课中教师出示一个装有豆子的杯子,引导学生先去猜一猜里面有多少粒,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感知水平,可以看出学生的原有数感是有差异的;教师再数出10粒豆子放入第二个杯子,这就建立了一杯豆子与10粒豆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去进行推理判断,采取正确的估计方法;接下来是教师组织学生数一数,进一步去验证学生的估计,在操作过程中建立实际数量与学生感知的联系。教师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数数的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有益的。

2.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豆子的内容学生有较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抓小棒接龙游戏等小组活动,关注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的体验。教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乐于和同学交流合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敢于提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充分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交流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探索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展现不同的方法,体现重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学会和进行估算,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结合加法运算,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估算,例如主题图发新书,让学生估计40本够吗,还有第53页我们去春游,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鼓励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或预先估计运算结果的习惯。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例如第52页发新书的情境,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算,方法是什么,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打破教材设计算法――教师示范算法――学生记忆算法――训练强化算法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列举了4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建构来学会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计算,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材还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来解决问题,将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安排了一些应用问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材创设发新书情境,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出新的计算,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探索新的算法。这样去解决问题,就和计算融合在一起了,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练习中也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53页第3题我们去春游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教材还设计一些形式丰富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如53页的第2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历来都非常重视教学教研工作,教学设备也比较先进,为教师进行课改实验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较强,对数学充满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发展不很均衡。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部分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较容易,可能有少部分迁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也有部分来自农村。由于自幼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受的教育和家庭、社会影响的不同,因此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就不可能相同,这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新奇,厌静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寓教于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学,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课间都在跳绳锻炼身体,下面我们来个跳绳比赛好不好?

师:咱们每个大组选一个代表,时间半分钟,看谁跳得多。其他同学做裁判,把他们跳的个数记录在这张统计表内。(教师出示统计表)

比赛开始,学生边数边记,热情高涨。完成如下统计表:

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生1:一组和二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呢?

生2:一组和四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36。

生3: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27+53。

生4:一组、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53。

生5:4个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53+36。

(教师选择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进行板书:18+27,18+36,27+53,27+36。)

师:还有这么多的同学想提问题,下课后再跟老师说说好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指黑板上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把他们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来解决。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师:我们先来解决18+27这一问题,算一算答案是多少。请每个同学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2.全班交流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18+20=38,38+7=45。所以18+27=45。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把27分成了20和7,先用18+20,再加上7,等于45。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老师,我的方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27分成了20和7,但是我是先算18+7,又加20,结果也是45。

师:你们的方法一样,只是加的次序不一样。

生4: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跟他的也差不多,我的是把18分成10和8,8+27=35,35+10=45。

师:你听得很认真,也很爱思考,你们的方法都是把一个数拆开,变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这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方法叫转化方法。

生5:(着急地喊起来)老师,我的也跟他们差不多,他们是拆了一个数,我是拆了两个数,18分成10和8,27分成20和7,10+20=30,8+7=15,30+15=45。

师:你真棒!能发现自己的办法跟他们的差不多。还有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6:我是用竖式算的。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一下你的竖式,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生6:(边写边说)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师:你讲得真好,长大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生7:我是先算20+27=47,47-2=45。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

生8:他是把18看成20,用20+27=47,因为多加了2,所以再减掉2。

师:说得真有道理!

生9:我的跟他的有点一样,我是20+30=50,50-2-3=45。

生10: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又减2又减3?

师:谁听明白了?谁来替生9回答?

生11:因为他是把18看成20,多加了2,把27看成30,多加了3,所以要再减2减3。

师: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好,说得很清楚。还有同学想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2:我是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的。

生13:我是这样想的,18是2个9,27是3个9,一共是5个9,五九四十五,所以等于45。

师:你真会动脑筋,你怎么能很快算出五九四十五呢?

生13:我妈妈教过我乘法口诀。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方法很巧,但只用于一些特殊的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三)应用升华

1.师:下面,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黑板上这几道题。

2.出示课本发新书情境图,让学生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后,师问:大家估计一下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你怎么想的?

生:够,因为19接近20,18也接近20,20+20=40,所以够。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出示课本53页第3题我们去春游情境图,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估算,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能力。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下面几点感触较深。

1.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空,还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18+27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2.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充分交流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师应该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要引导相互间的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比如在课堂中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深化理解,让他们真正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和碰撞,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熟练灵活地计算的目标。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要求。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跳绳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拉近二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为整节课确定轻松、自然的基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2.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

一是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是创设了一个现实、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三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四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适当点拨、引导;五是对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六是在教学中照顾到每个学生。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现算法多样化

本课基础知识的教学较扎实,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恰当地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4.注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让学生把现实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充分体现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又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5.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处于动态的循环过程。

〖编者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的清晰、具体,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的要求。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没有照搬课本上的案例,而是创设一个跳绳活动,让学生根据活动结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了18+27=其中,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了18+27的准确值。学生的想法非常好,我是先算20+27=47,47-2=45。当老师提出: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另一个学生把估算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他是把18看成20,用20+27=47,因为多加了2,所以再减掉2。

以上这种算法策略的思维过程值得详细品读,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类解决近似与精确这一对矛盾的大智慧。这种算法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还可以发现它的一个优点,因运算中没有进位或退位的问题,这意味着这种算法差错率更低,准确率提高。所以老师们要重视这种算法。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并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统计兴趣

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那好,老师正想请咱们班和二班的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而且特意准备了四部动画片,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逐一出示《西游记》、《葫芦兄弟》、《猫和老鼠》、《黑猫警长》的图片)

师:可是这里有四部动画片,我们只能选一部来观看,你们最希望选哪一部呢?

生1:我要选《猫和老鼠》。

生2:我最喜欢看《葫芦兄弟》。

生3:不行!我们要看《西游记》,孙悟空最厉害了。

师:(面露难色)大家喜欢的动画片都不一样,怎么办?

生1:我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每部动画片都放上一小段。

生2:老师说出一部动画片的名字,喜欢的小朋友就举手或者站起来,数出每部动画片喜欢的人数。

生3:哪部动画片喜欢的小朋友多就看哪部动画片。

师: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

学生按喜欢的动画片分别排成四队并数出每队人数,教师填写统计表。

师:刚才我们把全班小朋友按照喜欢动画片的情况分成四队,数出了喜欢每部动画片的人数,这种方法就是统计,这个表就叫做统计表。(板书课题:统计)

[评析: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活动是决定大家观看哪部动画片的一种需要,初步体会统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探究统计方法

师:通过统计,老师知道咱们班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小朋友最多,可不知道二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怎样办呢?

生:让二班的小朋友也用排队的方法统计一下。

师:可老师现在就想知道结果,怎么办?

生:派一个人到他们班去统计。

师:二班的小朋友现在正在上语文课,不能打扰他们。(稍停)课前,老师已经让二班的小朋友把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片名写在纸上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把他们喜欢看动画片的情况统计出来吗?

生:愿意。

师:老师报动画片名,小朋友在纸上记。报完名,你们要告诉老师每部动画片二班各有多少人喜欢?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记?

老师开始报动画片名,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统计。

师:请统计好的小朋友举手。(环顾全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生1:老师,您报得太快了,我记不了。

生2:我不知道怎样记。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记录的。

师:记录下来的小朋友,谁愿意上台展示你的记录方法?

指名上台展示。

师:能给其他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吗?

生1:我听到老师报哪部动画片,就在那部动画片的名字下面画个○;《猫和老鼠》老师一共报了15次,我画了15个○。

师:你真聪明,记录得很清楚。如果老师想让你给这种记录方法取个名,你觉得叫什么记法好呢?

生1:叫画圈记法好了。

师:其他的小朋友有没有不同的记法?

生2:我是画记的,我叫它画勾法。

生3:老师,我是用记的,我叫它画叉记法。

生4:我发明了竖线记法。

教师将学生想到的记录符号板书在黑板上。

师:其实记录的方法还有很多,你觉得怎样记清楚方便就可以怎样记。刚才不会的小朋友,现在会记录了吗?

生:会了。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检查学生的统计结果,发现统计结果不一致。

师:为了做到准确公平,老师想请小朋友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把二班喜欢看每一部动画片的情况再统计一次。

学生同意后,师生第二次统计。之后交流,填写统计表。

[评析:看似重复多余的环节,其实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让学生从众多的记录方法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加以巩固,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师:看看统计表,你们觉得两个班到底应该选哪一部动画片来观看?为什么?

生:应该选《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因为两个班都是喜欢它的人最多。

师:很好。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了两个班看哪部动画片的问题。小朋友想出了用符号来记录人数的方法。(板书:符号)你觉得这种用符号记录数据的方法怎么样?

生1:我觉得用符号记又简便又快。

生2:我觉得记得很清楚。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太棒了!老师要奖励你们先看一段动画片。

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

[评析:在学生圆满解决问题后播放动画片,既是对学生出色表现的奖励,也是为了调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稍作放松后继续后面的学习。]

三、解决问题

师:看完动画片,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主题图。

师:我们课后要开展这几项体育活动,不知道每项活动各要准备多少体育器材,你们能帮老师统计出来吗?

生:能。

学生分组调查,并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统计方法记录调查结果,完成书上第99页的统计表。

师生共同统计全班情况,填写统计表。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活动器材各要准备多少吗?

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

师:我们班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少?

生:

[评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统计的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和总结

师:今天的数学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用简单的符号统计数据。

师:你对老师今天的教学满意吗?如果很满意,就给老师打5分,比较满意就打3分,不满意就打1分。(故意悄悄地问个别学生)你准备给我打多少分?

师:把你想好的分数告诉组长,并和组长一起统计出你们小组的打分情况,填在统计表里。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师生交流感受和意见。

师:绝大部分小朋友都给老师打了5分,老师衷心地谢谢你们。其实,全班小朋友表现都很出色,你们个个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马上要下课了,你们还有什么话或者意见想对老师说吗?

生1:老师,您给我们看动画片的时间太短了!

生2:让我们看看另外三部动画片可以吗?

师: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学习。

[评析:教师巧妙地将课堂评价与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学和老师的教。师生平等对话,充分体现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关文章

  • 关于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00字精选4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打好腹稿,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帮助老师合理地组织教材,写教案有什么技巧呢?课件之家的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模板 准备工作要做好,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是每个优秀的教师所必需的,想要事半功倍的实践教学成果,就需要有一份优秀的教案作指导,如何编写教案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模板。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
    时间:12-28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篇 教师编写课件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课件。课件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第16页的例题,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
  •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案1500字 教师是我们学习生活之中的组织者。教案逐渐与教师授课密不可分。优秀的教案可以为课堂提供养分和动力。怎样为自己的教案润色呢?课件之家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案”,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01-10 小学一年级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思考范本 课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能让自己吸取经验,课件的编写要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以教学目的。你知道一份正规的教学课件怎么写吗?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思考范本,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统计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体验到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