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发表时间:2023-02-07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之四。

老师的教诲像春风一样。一份优秀的教案是很多老师的追求,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就更需要教案,写好教案的基本方法都有哪些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之四,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本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__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__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扩展阅读

「必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500字合集


耐心去打开潜在学生身上的知识泉源。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学生能力的提高往往和教师设定教案的具体情况有关。写教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相信你应该喜欢课件之家的编辑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1

教学内容:

1.分数的乘法

2.分数混合运算

3.用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感知计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数学美。

教法和学法:

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授课时数:

10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2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分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活动要求:先独立进行,再分组交流。通过动手“折、量、画、数、比(估)、看、议”等,总之随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探索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围绕“学习卡”上的有关内容进行。)

分组汇报,全班交流。(填写学习卡)

学习卡

名称意义用字母表示在同圆()里

条数长度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直径

半径

②重点请学生说明你是怎样发现的,展示发现的过程,让同学们评价。

③操作检验,内化提升。

a.考考你的判断力。

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圆的认识及圆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提示: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单元主题图呈现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情景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呈现有圆的物体,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出圆的平面图形。通过圆规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归纳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例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特征。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众多所画图形中较为准确地辨认出圆。有一定的研究图形特点的方法积累(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研究圆的特点有一定启发。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圆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能举出生活中圆的例子。但不能很准确地对于生活中圆的例子进行准确性描述。举例说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圆,学生回答:笔筒、胶条……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物体上的某个面是圆形的。但对于让学生做到真正深入认识圆是由之上的若干个点连接而成,以及在学生头脑中充分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还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对圆规都有一定的了解(平时买作图工具时都是成套的,包含圆规),一般都有画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物品或圆规画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能力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两张白纸、一个圆片。

学具准备:

圆规、圆形物体、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单元主题图,激趣引入。)

1.观察主题图。

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注意:①学生自带的圆形物体可以让学生用手指一指;②在指物体时,要明确指的是哪一个面;③不能把球误认为圆。)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圆规画圆。

(投影展示例1图中圆形物品)

教师: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物品,它们是什么形状?

预设:(生:圆形。)

教师: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独立用画圆,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由于是第一次画圆,学生画的可能不规范)

教师可以提问,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

此时教师可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两脚来画圆)

然后跟着要求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学生独立画完之后,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指明学生说画法。

预设:我用圆规画圆,我把圆规的一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个脚绕这个点旋转1圈,就画出了一个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步骤,明白到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用圆规画圆很方便。】

2.认识圆。

(1)提问:观察对比上面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预设:不一样)

哪些地方不一样?(预设:大小、位置)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画圆时,固定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线段是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与圆上的线段是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圆规画圆的体会,介绍圆心、半径,明确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初步感知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

(2)强化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我们还认识了半径?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来,画得越多越好。

教师可以提问:想一想,圆有多少条半径? 能画完吗?

预设: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

预设: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条合适。(预设: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

质疑,请学生说理由: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强化认识圆的直径。

①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小。(预设:直径)

教师:指明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并提问画时要注意什么?(预设: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②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

③揭示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④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通过对折等活动,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揭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1

/

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预设:同一圆内)

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三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长度。

2.完成第13页课堂活动第1题。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画完第一问之后,教师可提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

(预设: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问画完后,教师可以提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预设: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第1题(2):学生独立画半径为2.5厘米的圆,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小组内交流。

3.独立完成教材13页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圆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对于圆的特征更加熟悉,对所学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

四、达标反馈

1.说一说圆中什么样的线段是半径、什么样的线段是直径?

2.判断题。

(1)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2)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填一填。

(1)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厘米,半径是( )厘米。

(2)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 )分米。

4.盒子里刚好放下三个罐头,每个罐头的半径为3厘米,盒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有哪些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畅所欲言。

教师: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把“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数学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生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搭建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会把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的方法。

2、体验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量有关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不同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教学设计:

一、基本训练

1、分析关键句找单位1

请同学们指出下面每题中把准看作单位1?你还想到了哪些数量关系?(逐一出示)

⑴、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5

⑵、已行的比未行的少2/3

⑶、实际节约了20%

⑷、第一次比第二次多做总数的1/4

2、导入新课

判断:蜡笔画比水彩画多2/5也就是水彩画比蜡笔画少2/5

师问:这句话对吗?

我们来验证一下

一、自主探索、归纳整理

{复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1、教学例4

教师板书

(80-50)50=3/5答

(80-50)80=3/8答

师:通过验证刚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问题的异同

2、比较异同掌握解题规律

比较问题和列式的异同

共同点:两个问题中所要比较的两个数都是已知的(被除数差量相同)

不同点:把哪个数作单位1不同,因此算式中用哪个数作除数不同

3、反馈运用

比较问题和列式的异同

共同点:两个问题中所要比较的两个数都是已知的(被除数差量相同)

不同点:把哪个数作单位1不同,因此算式中用哪个数作除数不同

4、引申扩展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条

逐条出示让学生做

第1条出示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列式

第2条直接出示给学生做

第3条在第2条的基础上改四月份实际为四月份计划

5、自己小结归纳

这类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组合编题

自主解答

{复习已知一个数和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的应用题}

1、出示一组条件

投影出示下列条件,请同学们选择把它们作为条件或问题编题并解答

水彩画50幅

蜡笔画80幅

蜡笔画比水彩画多3/5

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

2、展示学生的编题和做法

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编题和做法

显示:1水彩画5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3/5蜡笔画多少幅?50(1+3/5)

50+503/5

2蜡笔画8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3/5水彩画多少幅?80(1+3/5)

X+3/5X=80

3水彩画5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蜡笔画多少幅?50(1-3/8)

X-3/8X=50

4蜡笔画8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水彩画多少幅?80(1-3/8)

80-803/8

师注意表扬用两种方法解的同学

特别是2、3两题还可以用方程解

3、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12两题的异同

34两题的异同

2413的异同

1423的异同

重点:问14为什么选择乘法?

23为什么选择除法?

4、整理、归纳

思考:怎样解这一类题?关键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先分清为什么数作单位1再看单位1是否已知,来确定解答方法。如果单位1已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求;如果单位1可以设它为X列方程解或根据除法意义,直接用除法解。

5、扩展到百分数

如果把上题的分数改为百分数

解答方法一样吗?

四、练习巩固

1、P111做一做第2题

第1小题将分数1/9改为10%

让学生练习

第2小题不改

2、做一做第1条

提问:合格率最高可能是多少?

说明什么?一批产品的合格率与废品率有什么关系?

3、课内作业

练习二十二/2、3、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篇5

教学内容:练习一6~8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一、游戏引入:摆子连线。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一.6.

(1)出示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平移。从平移的过程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变化?

(3)试一试,小组交流。

2、练习一.8.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怎样编号?

(3)全班汇报交流。

三、提高训练。

练习一.7.(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小组合作探究a.移一移,说一说。b.比较区别。c.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五、补充练习。(单元格自行设计)

1、先标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再分别画出三角形向右、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再标明平移后图形各个顶点的位置。

2、(1)赵东家在少年宫以东200m,

再往南100m处;李倩家在公园以

西的400m,再往北200m处。请在

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2)赵东从家出发,依次路线是

(12,2)

(10,3)

(9,5)

(3,4)

(4,2),你知道

他今天先后去过哪些地方吗?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位老师都应该致力于提升撰写教案的水平。教案也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必为写教案而烦恼了!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页

【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应该说它是学生对比的完整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前,除法、分数的认识,为学生认识比搭建了坚实的台阶,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的学习,为比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平均分方法的掌握和对平均分结果特点的理解为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比的应用提供了策略上的可能。而且比的应用的研究,也将为学生后续知识正比例的学习积累重要的感性经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和数形结合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小旗,水杯、水、筷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奥运圣火已经点燃,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为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也做一回奥运小使者,把奥运精神带进幼儿园。现在我们有一些印有奥运会会徽的小旗想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幼儿园有两个班,要把这些小旗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理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分,因为这样每个人分到的会同样多。

2.经调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这回如果我们还把这些小旗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还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不合理,因为每个人分到的就不一样多了。

怎么分合理呢?请你静静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答案:按人数比30:20=3:2进行分配。

3、3: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沟通按比分与平均分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活动1:合作研究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详细记录下当次分给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数,直到分完为止。(提示:记录时,不累计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数)

大班

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学生合作研究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u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约三种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投影上。

u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要求

(1)在组长带领下逐一分析每种分法,你们能理解这些分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2)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插问:你觉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为什么?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那这一次是把几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预设:

分法1:每次分给大班3面,分给小班2面。

表扬:认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分,分的次数明显减少。

表扬:很会动脑筋,在分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调整。

分法3:先按人数分给大班30面,分给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扬:很会联系实际情况,这种分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五个,其一,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记录单能够恰好的保留学生最初的思维轨迹。其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三,让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二)验证

1.问题: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数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

小班

分得小旗的总面数

人数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数

30:20=3:2=36:24

2.师生一起小结: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样多吗?

(2)把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吗?

(3)虽然不知道小旗的总面数,但是大家动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这些小旗按3:2进行分配?

[设计意图]正式打通人数比与小旗面数比之间的关系,深化比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按比分的本质:即每个单位分到同样多。

(三)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的按比分配

1.问题: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样按3:2进行分配?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2.四人一组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方法。课件配合演示

学生可能的答案: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据大、小班分别所占的份数,求出各应分得多少面

小国旗。

方法3: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国旗的面数

3.小结: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采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为按比分吗?按怎样的比分呢?

三、问题解决活动2: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一)问题情境

因为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礼物想要送给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边听边观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

(二)师生活动

1、看《小星星》演奏的视频

学生可能发现了水的体积和空着部分的容积竟然存在着一个比。

2、出示如下信息:

杯子的容积:320ml,杯子装满水敲击出的声音为1.

音阶

杯水的体积与空着部分的容积的比

2

29:3

3

25:7

4

23:9

5

37:27

6

1:3

3、提问:29:3表示什么意思?。

4、算一算2这个音所需的水量。

5、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音,计算出所需水量。

6、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7、倒水演奏

8、小结:比与音乐的关系最早是由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老师认为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是今天课堂上里最闪亮的小星。

[设计意图]通过比与音乐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问题解决活动3(拓展练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一)情境与问题

花坛设计稿征集启示:

某小区修建了一个36平方米的正方形大花坛,决定在花坛中栽种菊花、兰花和月季,两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的比是2:3:4,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请设计出栽种的方法,并画出示意图?(菊花用黄色,兰花用蓝色,月季用红色)

(二)师生活动

1.提问:2:3:4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计算并根据比设计花坛。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4.教师小结。

五、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比的应用的例子吗?

【我的思考】

一、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体验策略多样性,感悟数学文化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数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都几乎无一例外的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或非常规问题时,能够主动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努力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力图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能力将会在学生步入社会时,使他迅速的调整和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它也成为我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焦点。

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能力培养的需要,还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孩子都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并渴望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成功。不能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将使孩子面对智慧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但同时也会从中获得双方面的提升。

二、六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分一分吗

这个问题也曾经不断的困扰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终于彻悟,在这里分一分与算一算具有同等地位。首先说按比分的策略我认为基本有两大类:(1)不数出总数,按比逐次分配,直至分完,结果即为按比分配的结果。(2)先数出总数,通过计算得出按比分的最终结果,在经过一次分配完成。而且第一种方法在不知总数又不方便得到总数的情况下很有实用价值。因此我设计了给幼儿园两个人数不同的班怎样合理分配小国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分一分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比的意义深化过程。因为学生每一次都是在按人数比分配小国旗,每一次分得小国旗的面数比都是3:2,最后两班分别共分得小国旗面数的比也是3:2,成功地完成了人数比到小国旗面数比的深化,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要实现数学教育发展学生数感的目的。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一个数感发展好的学生能够自然地、有意识地把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这也就是主动地、自觉地甚至自动化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维过程。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了比与音乐的关系,他比任何人更早地把一种看来好像是质的现象声音的和谐量化。为此我设计了怎样利用比的知识,使玻璃杯敲出美妙音乐的有趣地问题解决活动。期望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比与音乐之间奇妙的联系。通过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发现数学元素和研究数学问题的题材。

【网络研讨与评论】

编写组特约指导教师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钱守旺的主要评论:

l这部分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是有特色的。如果没有给出总数,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学生首先要去理解这个3:2是什么意思呢?

l看了你的设计、又听了你的说课,我觉得前半部分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刚开始的引入部分,比较自然、新颖;操作活动的设计可能也更便于孩子操作。

l后半部分,活动:杯琴的活动建议演奏不必太做大。出于时间方面的考虑,把它做为数学文化介绍给孩子们就可以。如果做大,会占用很长时间。数学文化的渗透应适度,不要占时太长;教学应更多关注中、下的学生,不应过于重视形式上的东西,强化更基础的东西会更关注多数学生的发展。做为第一课时,应有一些基本的练习,书上的一些题目应穿插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

l课堂热闹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现在很多老师总是一味求新,其实这是一种偏差。

l尽可能在第一课时不要出现连比。

l这节课有两个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地突出:那就是比与原来的平均分、还要联系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网友六年级的评论:

1.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操作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友林志杰的评论: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人才果然很有深度不管在教学教学水平还是在教研方面以及个人能力方面。

网友生洁的评论:

我非常喜欢送奥运小红旗这个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也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人文,与生活结合非常紧密.音乐与比的关系这个活动非常新颖,相信学生都会喜欢,而且从此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网友尚待解答的困惑:

l如果有学生仅停留在平均分的水平上。教师该怎么引导他按3:2分?

l比的性质没有学,会不会影响比的应用?

l百分数和比是不是数?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9页例2《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

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请下载附件:《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比的应用》(本地下载在线阅读)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正数、负数意义的理解,体会0是相对的。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0的新认识,体会0是相对的。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三、学习难点

研究问题时,会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四、教学建议

1.学生准备6张小楷纸。

2.教材中给出的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汛情资料,学生可能对其中的术语不熟悉,如,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媒体、图片资料或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防止水患,一般在河流的堤坝上都有一个警戒水位,如果水的高度超过了警戒水位,就应提防小心,采取措施。历史最高水位,是指历史上达到的最高的水位,它往往比警戒水位要高。

五、参考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每年的7月、8月是洪水多发时期。下面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8月1-7日期间,每日下午3时的汛情公告。

警戒水位42.00米

历史最高水位42.48米

8月1日水位41.80米

8月2日水位42.60米

8月3日水位42.35米

8月4日水位42.36米

8月5日水位42.00米

8月6日水位41.86米

8月7日水位41.94米

(二)引导探究

1.为了能更清楚地看清每天水位的高低变化,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2.讨论交流:

你准备怎么去画统计图?

3.在书上画出水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标明警戒水位。

4.那你还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各个水位吗?怎么表示?

预设:

方法一:把警戒水位看做0米。

方法二:把历史最高水位看做0米。

完成书上的表1和表2.填写前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0.20、+0.60、-0.68表示的意思。

5.反馈表格填写。

6.学生自主制成折线统计图。

制作前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困难?

预设:负数的点怎么描?

负数的点的方法与正数的点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往下数,一个是往上数。

7.把上面的三幅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完全一样,是可以通过平移互相得到的。虽然每次的0点不同,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变化,所以折线统计图的形状是不变化的。

8.对于0点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0是相对的,可以人为规定0点。

(三)应用拓展

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其中小芳高142厘米,小胖高144厘米,小明高145厘米,欢欢高146厘米,苗苗高148厘米。

(1)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2)如果把小芳的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3)分别把(1)(2)的结果制成折线统计图,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关系?

预设:折线统计图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虽然参照的标准变化了,但他们五人的身高及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不变的。

(四)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这一课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六、补充练习

以下是小明5个单元的成绩。

84,85,81,89,80。

以下是王刚5个单元的成绩。

96,98,92,95,95.

(1)你认为他们分别以几分看作0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2)制成折线统计图。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圆面积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难点: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同样大的等分成16份的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教材第16页的农田喷水图。

2、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自己从图中发现的数学知识。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教师指明回答。

学生甲:因为喷水头喷出水的距离一定,所以我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刚好形成一个圆。

学生乙:这个圆的半径就是喷水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

学生丙:这个圆的圆心就是喷头所在的位置。

3、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肯定。

师:请大家说说,这个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呢?被浇灌的农田是属于圆的什么?

学生:农田边缘一圈是这个圆的周长,被浇灌的农田面积就是这个圆的面积。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二、新授教学

1、教师:我们学习过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个喷水头浇灌的农田面积,也就是这个圆的面积,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不行,以前没学过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可以使用的公式。

教师:那好,下面请大家估计一下,半径为5米的圆的面积大约应该是多少?

(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估计圆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的面积。

教师:大家讨论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种统一的方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下面,我们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计算一下。

(1)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6页的方格图,让学生看懂图意后估计圆的面积,可以讨论交流.

(2)反馈估计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学生1:我是根据圆里面和外面的正方形来估计的,外面正方形的面积为100平方米,里面正方形的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大约在50---100平方米之间。

学生2:这样的结果范围太大,太不精确了。

学生3: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计的。我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估出其中的一份大约为2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大约为80平方米。

师:同学们的估计很有道理,但是还不精确。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要有一个精确的结果,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3、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教师:原来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教师: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可以可以由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转化得来呢?

教师质疑: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摆的方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教师:(1)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圆是有曲线围成的图形,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教师:如何能把曲线转化成近似的线段呢?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教师:沿半径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拉直,你会发现什么?

投影:把3个等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拉开,看曲线的变化。

教师:继续分,32份、64份,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曲线越趋近于直的线段。

教师: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试着把圆分割、拼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学生拼。

教师: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沿着圆的什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近似的什么图形?

每小组选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

学生1:我们小组把剪开的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把拼成的长方形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教师:为了看清楚长方形的拼摆全过程,看电脑演示,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

同组互相讨论。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3.推导公式。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

学生1:拼前是圆形,拼后近似长方形。

学生2:拼前圆的面积与拼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学生3:拼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展示学生推导的公式)

学生1: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学生2:S=c2r

学生3:S=rr

学生4S=r2

教师:你们推导的公式是正确的,都有道理,但是学生4推导的最好。

板书:S=r2

教师: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什么就可以了?

学生:半径。

教师:如果告诉我们圆的直径,那怎么办?

学生:先求出半径,r=d2

教师:如果告诉我们圆的周长,那又怎么办?

学生:先求出半径,r=c2

4、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现在请大家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喷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的农田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

(2)投影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求它的面积。

教师: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2.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求它的面积。

教师:已知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圆的面积怎么求?圆的面积与谁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18页试一试1,2题,第19页练一练第1,3,4题。

板书设计: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一半半径

2

S=rr

S=r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5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比的应用的拓展练习。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大班分的多,小班分的多,一个班一半。)

师:一个班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1:1)

师:两个班级还可以怎样分?

(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2、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多找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明确: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00个

方法三: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列式法:

(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为小朋友分橘子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作用还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试做练一练的2题,并说明理由。

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明确:药水由农药和水混合而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希望大家用你智慧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

比的应用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生1:给小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小!

师:爱护小朋友,真大度!

生2:给大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吃的多!

师:按照需求,很有道理!

生3:一个班一半,这样最公平。

师:一边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生:1:1

师: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4: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

生1:按30:20来分。

生2:按3:2来分。

师: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1: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生2:画图

100个

生3: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师: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学生的主要方法:列式法(板演)

生1:(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生2:(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师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15分钟)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师: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试做练一练的1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要将周长除以2呢?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2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做到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用数学思想进行交流。通过观察、实践、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解答实际问题,并形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课堂语言缺乏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今后用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同时注意数学建模的灵活性。在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时,应该看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灵活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1、教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还要联系前面的相关内容,甚至是后面的相关教材,这样才能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2、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实用性。

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从现实出发,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由橘农的一筐橘子引入,如何分给大小两个班级,不同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平均分的分法导入1:1的比,建立了分法和比的直接联系,为按人数比来分打下基础。利用按3:2给大班和小班分橘子,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无源之水,数学就在身边。

3、建构模型的开放性、挑战性。

对于比的应用的相关内容,容易建构一定的解题模型,但是也要防止照葫芦画瓢似的学习情况的产生,这就需要题目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因此,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重视了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练习的设置注意了有层次,有梯度,既有两个比到三个比,亦有总量不确定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灵活,要理解算理!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三单元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例7开放式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示意图(图略)

师:请大家结合线段图,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知识求出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1:我用方程解,数量关系是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所以设原计划用水x吨,得方程x-x=480

生2: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x

生3: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实际用水的吨数相当于原计划的(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方程:x(1-)=480

师:这三位同学都是从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们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4:我用算术方法解。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9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那么实际用水的吨数就是这样的8份,这正好是480吨。48089,先求每份的吨数,再乘9,就得实际用水的吨数。

师:对他的解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认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当然也可以这样列式:4808。先求出每份是60吨,这60吨相当于原计划用水的,所以再除以就是原计划用水540吨。

此时,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私下小声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生6面带疑惑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列了两个算式,不知对不?

师:你先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6:我的算式是4809和48098

师:对这两个式子,你们议一议好吗?

生7:这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如果这两个算式是正确的,那么刚才列出的48089或4808就是错误的,而刚才的算式我们已经算过了,是正确的。

生8:我来补充,我也认为这两个算式是错误的。从线段图来看,480吨与9份显然不相对应,所以480除以9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生6略有所悟地点着头,表示接受。

生9:老师,我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受到启发,480吨的对应分率是(1-),直接列式是480(1-)。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原有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们对刚才的这些解法还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0: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此时其他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生10,老师也为之一怔,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师:对480你们理解吗?

生11:我能理解。这是变换了思考角度,如果反过来把实际用水的480吨看着单位1,那么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吨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题目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的情况下,教师善于挖掘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大胆放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综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主要体现了:

1、不唯解题模式,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而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围,自由的放飞,唯此学生才会不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致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尽管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

2、不唯师不唯本,允许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听讲的义务,而无评价的自由,唯师、唯上,这样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愿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案,才会评价别人的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敢于解除对学生的束缚,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总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简要地搭条线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必备」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


事先对自己的教育内容做好计划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准备一份合适的教案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怎样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课件之家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更多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点击: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三单元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例7开放式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示意图(图略)

师:请大家结合线段图,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知识求出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1:我用方程解,数量关系是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所以设原计划用水x吨,得方程x-x=480

生2: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x

生3: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实际用水的吨数相当于原计划的(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方程:x(1-)=480

师:这三位同学都是从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们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4:我用算术方法解。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9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那么实际用水的吨数就是这样的8份,这正好是480吨。48089,先求每份的吨数,再乘9,就得实际用水的吨数。

师:对他的解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认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当然也可以这样列式:4808。先求出每份是60吨,这60吨相当于原计划用水的,所以再除以就是原计划用水540吨。

此时,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私下小声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生6面带疑惑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列了两个算式,不知对不?

师:你先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6:我的算式是4809和48098

师:对这两个式子,你们议一议好吗?

生7:这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如果这两个算式是正确的,那么刚才列出的48089或4808就是错误的,而刚才的算式我们已经算过了,是正确的。

生8:我来补充,我也认为这两个算式是错误的。从线段图来看,480吨与9份显然不相对应,所以480除以9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生6略有所悟地点着头,表示接受。

生9:老师,我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受到启发,480吨的对应分率是(1-),直接列式是480(1-)。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原有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们对刚才的这些解法还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0: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此时其他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生10,老师也为之一怔,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师:对480你们理解吗?

生11:我能理解。这是变换了思考角度,如果反过来把实际用水的480吨看着单位1,那么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吨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反思]

在题目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的情况下,教师善于挖掘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大胆放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综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主要体现了:

1、不唯解题模式,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而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围,自由的放飞,唯此学生才会不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致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尽管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

2、不唯师不唯本,允许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听讲的义务,而无评价的自由,唯师、唯上,这样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愿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案,才会评价别人的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敢于解除对学生的束缚,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总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简要地搭条线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义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2页例4-分数连除应用题的教学。

2、教材地位。本课是一节新授课。这里出现的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应用题的逆解题。它是在前面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复合。紧接着出现的例5为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复合。

2、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分数连除应用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和比较,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提高。

⑶通过过师生交流总结,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请下载附件:《六年级数学说课稿:《分数应用题》》(本地下载在线阅读)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2、能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3、使学生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数字编码的编排规则和方法,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数字编码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研究途径

上网搜集、查阅书籍、社会调查、咨询专业人士等。

四、研究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教案设计说明:

1、我们学校经常使用学号(如校卡、家校联系册、班级网页等等),学生对学号很熟悉,也很清楚每个数字的含义,因此对学号的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

2、学生在十一假期,利用各种调查手段积极参与调查,学生对邮政编码和身份证的知识了解比较多,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主要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再由学生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3、活动四是学生自愿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在作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合作制作PPT,这部分内容由学生来介绍有关的知识。(刚才看了学生做的PPT,发现学生的潜力真大,比预期的效果好很多。)

4、活动5是一个开放性练习,既要发挥个人的智慧,又要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才能完成。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放松放松好吗?请仔细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说1你们就举左手,说2呢你们就举右手,说3的时候你们就拍拍手,听明白了吗?好,开始了,1、2、3.再来一次,3、1、2.刚才这几个动作同学们是一个一个做的,下面要求同学们能按老师给的指令连起来做动作,有困难吗?(没有)好,请听好:3、2、1,再来一个3、2、2、3、1

2、师:,游戏做完了,老师有问题要问了,在以前的学习中,数字1、2、3可以表示什么?(数量、顺序),在刚才的游戏中,数字1、2、3表达和传递的是什么?(信息)也就是说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活动一:编学号(6分钟)

1、师:老师报到哪位同学的名字,请你大声回答到,好吗?

(叫2到3个后)问:如果不报姓名,还可以报什么?(座号、学号)

师:你的学号是多少?(板:20xx0612)

2、师:这个学号是不是随便编写的?你能从这个学号中获取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020601

入学年份班级座号

师:谁还有问题要提?

生问:表示班级的数字为什么用06,而不用6?

生答1:一个年级的班级数可能超过10个,所以班级要用两个数字表示,6班没超过10,所以6前面的0是占位的。

生答2:一个班级的人数肯定超过10人,但比100个人要少,所以座号也是用两个数字来表示。

3、师:谁来概括一下这个学号是按照什么规则编排的?各用几个数字表示?

师:如果要求从学号中还能看出性别,你该怎么办?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出示书上练习)

电脑出题:根据这个编排规则,我校三年(10)班座位号是7号的男生的学号应该是多少?

4、师:像这样把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就能表达特定的信息是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数字来表达信息的?

学生发言,如邮政编码、汽车牌照、身份证、条形码等等。

师:老师在课前也做了一些调查请看屏幕。(电脑出示)边出现边大声读出来。

还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编码进行信息处理的高科技产品。

师总结:是呀,数字的用处真大呀,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数量,表示事物的顺序,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数字更是人们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字的用处。板书课题:数字的用处

活动二:邮政编码:(5分钟)

1、师:(出示课件)这是一个信封(出示),信封上528300是什么编码?

生:邮政编码。

师:这个邮政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呢?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则编排的呢?各用了几个数字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28300

省市区投递局

2、师:邮政编码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则编排的。不同的地区,邮政编码也不同。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学校和自己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请大家拿出来看一看。和这个邮政编码前四位(5238)一样的同学举手。为什么一样?

师:最后两位可能不同,为什么?

生:因为所在的投递局不一样。

师:有没有外地的邮政编码,请你说一说这个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

3、对邮政编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问1:寄邮件时已经写了收件人的详细地址了,为什么还要填写邮政编码呢?

生答:分拣机可以根据邮政编码快速分拣邮件。如果不写邮政编码、或邮政编码写得不规范,机器就分拣不出来,就需要人工分拣,这样费时费力。

生问2:信件是怎样从寄信人手中传到收信人手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看录象。

活动三:身份证。(10分钟)

1、电脑出示:000112234466677899

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编码?(不知道)这串数字没有规律,如果按照一定规则重新排列一下呢?请看:电脑再次出示:440623196901076827

问:现在知道了吗?为什么现在很快就知道了?

师:老师布置大家十一假期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你调查的是谁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又有什么奥妙呢?从号码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呢?在小组内交流课前你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课件配乐)

2、各小组同学汇报了解的有关身份证编码知识,教师穿插提问,并板书。

440623196901076827

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前两个数字表示省份。(如44代表广东省。)你还知道别的省的代码吗?

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如06表示佛山市。)

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如23表示顺德区)

第714位上的数字表示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

师:提问:为什么1月用01表示而不直接用1呢?(0是占位)

15-17位上的三个数字顺序码,,顺序码是指在行政区代码所表示的区域范围内,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号,奇数是男性,偶数是女性。

有了这个顺序码,即使是双胞胎多胞胎,他们的编码也是唯一的了。

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数字是计算机根据前面17位数字按一定的公式自动生成的,叫做校验码。是用来识别身份证真伪的,只能用09和字母x中的一个表示。

3、一张身份证编码上的知识还真多啊!还有人要补充吗?

生问1:有些身份证是15位,为什么会不同呢?不同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电脑把多出的三位用不同颜色突出)

440623196901076827

师介绍:因为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不断增加,百岁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19,那么1969年1月7号和2069年1月7号出生的人的有可能都是这个号码,这样两张身份证就重复了。明白了吗?

生问2: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可以用文字表达吗?那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

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而且是唯一的,使用起来也方便,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明、科学、唯一)

4、小练习:

A:郭老师的身份证

课件出示:老师的身份证号码:362429196810110021,请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关于郭老师的信息?(多让几个学生试试。)

B:考考你:

师:(电脑出现刘家亮的头像)咦?这不是刘家亮吗?他呀想考一考大家刚才学得如何?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课件:(声音)我是刘家亮,在课前我也收集了一些身份证号码,我收集的是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码吗?

440103199512210412440623199406073531

440623196401012040440102196309280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5、生问: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回答:如登机、出关、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修改密码等等。

教育学生: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活动四:其他编码(9分)

(活动形式: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幻灯片,课上汇报、展示)

师:你还想了解其他编码呢?老师知道我班有些同学在假期自愿组成调查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幻灯片,想让大家都来共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呢!好不好?(由学生上台介绍其他编码)

1、房间编号

2、电话号码

3、汽车牌照

师总结:真是太精彩了,真的非常谢谢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像他们学习。

5、师:学到这里,我们认识和了解了那么多的数字编码,你有什么感受?请你想象:假如没有数字编码会怎样?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特别精彩,想象很丰富,下课后就写一篇题目是假如没有数字编码的数学日记。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8分)

师:数字编码的作用可真大呀!你们知道的也可多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来设计编码呢?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将举行小小设计师比赛。

(课前准备:自己设计的一张校卡,可以是圆的、方的、椭圆的、菱形的等等)

课件出示:

设计要求:

1、每个同学为自己设计一个能代表自己身份的个人信息编码。

2、发挥个人的智慧,又要发挥小组的力量,请你们先独立设计,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评出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或最有创意的个人信息码1到2个展示在黑板上。

提示:

1、哪些信息能代表自己的身份,又有创意?

2、这个编码要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每一个部分要用几个数字表示。

生: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身份证号码:42272319961012单。

生:我设计的是20xx0901052,因为我是20xx年9月1日入学的,我的学号是52.

生:XPY6648,前3个字母是我姓名中每个字的声母,66表示我现在读66班,48是我的幸运号。

把设计得好的同学的校卡展示在黑板上,老师颁发优秀设计师荣誉证书。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页

【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应该说它是学生对比的完整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前,除法、分数的认识,为学生认识比搭建了坚实的台阶,比的意义和化简比的学习,为比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平均分方法的掌握和对平均分结果特点的理解为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比的应用提供了策略上的可能。而且比的应用的研究,也将为学生后续知识正比例的学习积累重要的感性经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和数形结合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小旗,水杯、水、筷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奥运圣火已经点燃,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为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也做一回奥运小使者,把奥运精神带进幼儿园。现在我们有一些印有奥运会会徽的小旗想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幼儿园有两个班,要把这些小旗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理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分,因为这样每个人分到的会同样多。

2.经调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这回如果我们还把这些小旗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还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的答案:不合理,因为每个人分到的就不一样多了。

怎么分合理呢?请你静静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答案:按人数比30:20=3:2进行分配。

3、3: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沟通按比分与平均分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活动1:合作研究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详细记录下当次分给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数,直到分完为止。(提示:记录时,不累计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数)

大班

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学生合作研究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u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约三种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投影上。

u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要求

(1)在组长带领下逐一分析每种分法,你们能理解这些分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2)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插问:你觉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为什么?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那这一次是把几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预设:

分法1:每次分给大班3面,分给小班2面。

表扬:认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分,分的次数明显减少。

表扬:很会动脑筋,在分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调整。

分法3:先按人数分给大班30面,分给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扬:很会联系实际情况,这种分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五个,其一,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记录单能够恰好的保留学生最初的思维轨迹。其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三,让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二)验证

1.问题: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数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

小班

分得小旗的总面数

人数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数

30:20=3:2=36:24

2.师生一起小结: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样多吗?

(2)把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吗?

(3)虽然不知道小旗的总面数,但是大家动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这些小旗按3:2进行分配?

[设计意图]正式打通人数比与小旗面数比之间的关系,深化比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按比分的本质:即每个单位分到同样多。

(三)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的按比分配

1.问题: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样按3:2进行分配?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2.四人一组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方法。课件配合演示

学生可能的答案: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据大、小班分别所占的份数,求出各应分得多少面

小国旗。

方法3: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国旗的面数

3.小结: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采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为按比分吗?按怎样的比分呢?

三、问题解决活动2: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一)问题情境

因为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礼物想要送给大家。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边听边观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

(二)师生活动

1、看《小星星》演奏的视频

学生可能发现了水的体积和空着部分的容积竟然存在着一个比。

2、出示如下信息:

杯子的容积:320ml,杯子装满水敲击出的声音为1.

音阶

杯水的体积与空着部分的容积的比

2

29:3

3

25:7

4

23:9

5

37:27

6

1:3

3、提问:29:3表示什么意思?。

4、算一算2这个音所需的水量。

5、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音,计算出所需水量。

6、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7、倒水演奏

8、小结:比与音乐的关系最早是由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老师认为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是今天课堂上里最闪亮的小星。

[设计意图]通过比与音乐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体验比的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四、问题解决活动3(拓展练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一)情境与问题

花坛设计稿征集启示:

某小区修建了一个36平方米的正方形大花坛,决定在花坛中栽种菊花、兰花和月季,两种花卉的种植面积的比是2:3:4,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请设计出栽种的方法,并画出示意图?(菊花用黄色,兰花用蓝色,月季用红色)

(二)师生活动

1.提问:2:3:4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计算并根据比设计花坛。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4.教师小结。

五、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比的应用的例子吗?

【我的思考】

一、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体验策略多样性,感悟数学文化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数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都几乎无一例外的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或非常规问题时,能够主动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努力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力图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能力将会在学生步入社会时,使他迅速的调整和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它也成为我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焦点。

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能力培养的需要,还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孩子都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并渴望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成功。不能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将使孩子面对智慧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但同时也会从中获得双方面的提升。

二、六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分一分吗

这个问题也曾经不断的困扰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终于彻悟,在这里分一分与算一算具有同等地位。首先说按比分的策略我认为基本有两大类:(1)不数出总数,按比逐次分配,直至分完,结果即为按比分配的结果。(2)先数出总数,通过计算得出按比分的最终结果,在经过一次分配完成。而且第一种方法在不知总数又不方便得到总数的情况下很有实用价值。因此我设计了给幼儿园两个人数不同的班怎样合理分配小国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分一分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比的意义深化过程。因为学生每一次都是在按人数比分配小国旗,每一次分得小国旗的面数比都是3:2,最后两班分别共分得小国旗面数的比也是3:2,成功地完成了人数比到小国旗面数比的深化,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要实现数学教育发展学生数感的目的。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一个数感发展好的学生能够自然地、有意识地把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这也就是主动地、自觉地甚至自动化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维过程。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了比与音乐的关系,他比任何人更早地把一种看来好像是质的现象声音的和谐量化。为此我设计了怎样利用比的知识,使玻璃杯敲出美妙音乐的有趣地问题解决活动。期望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比与音乐之间奇妙的联系。通过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发现数学元素和研究数学问题的题材。

【网络研讨与评论】

编写组特约指导教师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钱守旺的主要评论:

l这部分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是有特色的。如果没有给出总数,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学生首先要去理解这个3:2是什么意思呢?

l看了你的设计、又听了你的说课,我觉得前半部分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刚开始的引入部分,比较自然、新颖;操作活动的设计可能也更便于孩子操作。

l后半部分,活动:杯琴的活动建议演奏不必太做大。出于时间方面的考虑,把它做为数学文化介绍给孩子们就可以。如果做大,会占用很长时间。数学文化的渗透应适度,不要占时太长;教学应更多关注中、下的学生,不应过于重视形式上的东西,强化更基础的东西会更关注多数学生的发展。做为第一课时,应有一些基本的练习,书上的一些题目应穿插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

l课堂热闹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现在很多老师总是一味求新,其实这是一种偏差。

l尽可能在第一课时不要出现连比。

l这节课有两个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地突出:那就是比与原来的平均分、还要联系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网友六年级的评论:

1.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操作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友林志杰的评论: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人才果然很有深度不管在教学教学水平还是在教研方面以及个人能力方面。

网友生洁的评论:

我非常喜欢送奥运小红旗这个活动,在数学教学中也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人文,与生活结合非常紧密.音乐与比的关系这个活动非常新颖,相信学生都会喜欢,而且从此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网友尚待解答的困惑:

l如果有学生仅停留在平均分的水平上。教师该怎么引导他按3:2分?

l比的性质没有学,会不会影响比的应用?

l百分数和比是不是数?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正数、负数意义的理解,体会0是相对的。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0的新认识,体会0是相对的。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三、学习难点

研究问题时,会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四、教学建议

1.学生准备6张小楷纸。

2.教材中给出的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汛情资料,学生可能对其中的术语不熟悉,如,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媒体、图片资料或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等,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防止水患,一般在河流的堤坝上都有一个警戒水位,如果水的高度超过了警戒水位,就应提防小心,采取措施。历史最高水位,是指历史上达到的最高的水位,它往往比警戒水位要高。

五、参考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每年的7月、8月是洪水多发时期。下面是某市水文站发布的8月1-7日期间,每日下午3时的汛情公告。

警戒水位42.00米

历史最高水位42.48米

8月1日水位41.80米

8月2日水位42.60米

8月3日水位42.35米

8月4日水位42.36米

8月5日水位42.00米

8月6日水位41.86米

8月7日水位41.94米

(二)引导探究

1.为了能更清楚地看清每天水位的高低变化,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2.讨论交流:

你准备怎么去画统计图?

3.在书上画出水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并标明警戒水位。

4.那你还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各个水位吗?怎么表示?

预设:

方法一:把警戒水位看做0米。

方法二:把历史最高水位看做0米。

完成书上的表1和表2.填写前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0.20、+0.60、-0.68表示的意思。

5.反馈表格填写。

6.学生自主制成折线统计图。

制作前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困难?

预设:负数的点怎么描?

负数的点的方法与正数的点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往下数,一个是往上数。

7.把上面的三幅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完全一样,是可以通过平移互相得到的。虽然每次的0点不同,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变化,所以折线统计图的形状是不变化的。

8.对于0点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0是相对的,可以人为规定0点。

(三)应用拓展

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其中小芳高142厘米,小胖高144厘米,小明高145厘米,欢欢高146厘米,苗苗高148厘米。

(1)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2)如果把小芳的身高记为0,如何表示这5名同学的身高?

(3)分别把(1)(2)的结果制成折线统计图,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关系?

预设:折线统计图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虽然参照的标准变化了,但他们五人的身高及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不变的。

(四)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这一课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量作为基准0。

六、补充练习

以下是小明5个单元的成绩。

84,85,81,89,80。

以下是王刚5个单元的成绩。

96,98,92,95,95.

(1)你认为他们分别以几分看作0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2)制成折线统计图。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5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比的应用的拓展练习。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大班分的多,小班分的多,一个班一半。)

师:一个班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1:1)

师:两个班级还可以怎样分?

(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2、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多找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明确: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00个

方法三: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列式法:

(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为小朋友分橘子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作用还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试做练一练的2题,并说明理由。

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明确:药水由农药和水混合而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希望大家用你智慧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

比的应用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幼儿园运来了一筐橘子,要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小班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生1:给小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小!

师:爱护小朋友,真大度!

生2:给大班多分点,因为他们吃的多!

师:按照需求,很有道理!

生3:一个班一半,这样最公平。

师:一边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比来表示?

生:1:1

师: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生4: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师: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按人数分配怎么分合理?

生1:按30:20来分。

生2:按3:2来分。

师:按照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3:2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10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1: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生2:画图

100个

生3:列式法

(1)分数:3+2=5

1003/5=60(个)

1002/5=40(个)

(2)份数:3+2=510053=60(个)

10052=40(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师出示题目:这筐橘子如果是140个,按人数比3:2应该怎样分?

师:按照以上的方法解决,注意方法优化。

学生的主要方法:列式法(板演)

生1:(1)分数: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生2:(2)份数:3+2=514053=84(个)

14052=56(个)

3、师小结:我们利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呢!

三、巩固新知:(15分钟)

1、独立完成:试一试。

师: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试做练一练的1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四、拓展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

(1)三个比的拓展:

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2:1:3,这样一个18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长中的比: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长和宽的比为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要将周长除以2呢?

(这一过程是比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防止学生将比的应用知识类型化)

五、课堂总结:(2分钟)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做到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用数学思想进行交流。通过观察、实践、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解答实际问题,并形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课堂语言缺乏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今后用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同时注意数学建模的灵活性。在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时,应该看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灵活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1、教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还要联系前面的相关内容,甚至是后面的相关教材,这样才能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2、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实用性。

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从现实出发,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本节课由橘农的一筐橘子引入,如何分给大小两个班级,不同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平均分的分法导入1:1的比,建立了分法和比的直接联系,为按人数比来分打下基础。利用按3:2给大班和小班分橘子,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无源之水,数学就在身边。

3、建构模型的开放性、挑战性。

对于比的应用的相关内容,容易建构一定的解题模型,但是也要防止照葫芦画瓢似的学习情况的产生,这就需要题目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因此,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重视了基础性,综合性,拓展性,练习的设置注意了有层次,有梯度,既有两个比到三个比,亦有总量不确定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灵活,要理解算理!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

1、同学们画面中的这个图形叫什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你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2、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请拿出自己做的圆形纸片,在里面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3、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同一圆或等圆)你还知道圆的那些知识?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对称图形?在这些对称图形中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少,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多?

4、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周长和面积是指哪一部分?摸摸看。

二、回忆所学的方法。

1、你是怎样求圆的周长?(量公式)是指什么?你还了解圆周率的那些历史?

2、你是怎样知道圆面积的?(数方格剪拼)

3、圆面积的推导实际用到了什么思想?(转化思想)

4、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出示课件)

5、求圆面积有几种方法?

6、你能不能算出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和面积。指名说算法。

7、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公式单位)

三、指导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半径是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2)两个半圆一定能拼成一个圆。()

(3)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4)把半径3厘米的圆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

(5)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2、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

(2)运动场上为什么运动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出示课件:

(3)小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有多大?

林业部门需要测量一棵古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后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4)一根长4米的绳子围了一圈后还剩0.86米,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5)用篱笆靠墙围一个直径是4米的半圆形的养鸡场,求篱笆的长和占地的面积。

四、师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怎样的收获?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检查课前准备):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留时1 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 师问: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你怎样发现的?(大约 8 分钟)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 分钟)。 师问:你是如何画圆的?(指名回答)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出示: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 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4 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 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a: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b: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c: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小结: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游戏(猜谜语):

师: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问题一: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 问题二: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 问题三: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 问题四: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 问题五: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 问题六: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3、延伸:

3.1、用圆作画。

3.2、谈谈你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 圆中心一点 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 确定圆的大小 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 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 长度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r=d/2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正负数的意义,了解正负数的符号和读法,并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借助提供的教学情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认识正负数的作用。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收获与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的问题。

3、知道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

课前游戏:相反动作游戏

举起左手举起右手举起双手坐下向左转向右转起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

1、正负数的意义

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可以干什么?这几天我们杭州有点冷,如果往北方走,气温将会(越来越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最北面几个城市的气温。

城市

最低气温(C)

最高气温(C)

哈尔滨

-2

5

齐齐哈尔

-5

4

大庆

-3

3

⑴观察此表,谁能说说哈尔滨的气温状况是怎样的?齐齐哈尔呢?

(应对:如果用负数读法,引到零上零下。)

⑵引导负数意义

方案一:我们再来看最低气温这列中的数,你认识这叫什么数吗?那相对应的这些数又叫做什么数?是啊,正数有时我们有表示成+5、+4、+3.

方案二:既然-2读负二,拿这个(-5)呢?前面的负号叫做?这列数又称为什么?

⑶引导正数意义:相对应的这列又叫做什么数呢?符号,读法。集体读第三行。

⑷如果要把大庆的最低温度-3表示在这温度记上,该标在哪里?(应对一:同学们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如果杨老师在这里表上0呢,可以标在这里吗?这里呢?。应对二:为什么把-3标在这里,他的上一个该标几?直至得出0)。最高温度3呢?你是怎么想的?我们把齐齐哈尔的两个温度也表示上去,该标在哪里?如果我们再往上表示,则温度?(越高),往下呢?(同时用箭头表示)0在这里是什么?(0是分界点)

⑸揭示课题。

⑹刚才我们通过温度了解了正负数,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负数?说说个别的意义。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存折、电梯、班级扣分表)引出相反意义

⑺刚才同学们都表现的相当棒,相信下面几题也难不倒你们。我们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可是要计分的哦,计分规则是:答对一方记1分,则对方记?分,(-1),都答不出来记0分,要举手回答。我还要请人帮我计分,谁愿意?现在开始,请听题:

①从学校出发向东走100米用+100米表示,则用-150米表示从学校出发()?学校这个地方用什么表示?

②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43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③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是()。

小知识:请一生读一读。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负数比中国迟了数百年。

我们的老祖宗多厉害,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

二、探索活动,体会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请看这张计分表,谁愿意把这个计分情况简略的给大家说一说。

2、说的很好,请大家想一想男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思考过程?

(引导:突出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

谁能说一说另一个的最后得分是多少?得分是怎么来的?

3、语言用的很准确,请同桌说一说.

4、刚才的比赛哪一方赢了?如果要想赢得对方至少还要赢几次?

5、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6、总结:通过这个游戏我们知道了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用到这个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正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体会。

模仿练习:请看大屏幕:

5袋纯味精净含量质检结果

第1袋

第2袋

第3袋

第4袋

第5袋

比净含量多多少/克

-2

+2

-5

+3

0

1、从味精的包装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净含量:100克)这种味精的净含量是否标准呢?质检人员抽查了其中五袋,我们来看看检查结果;

2、表格中出现了正负数,-2表示什么意思呢?+2呢?0呢?(引导学生规范的说,强调0这袋)比标准质量轻的在这里都用什么表示?重的呢?

你对生活中的知识了解真多!

3、我们知道了正负数表示什么意思,以此为基础,你能求出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吗?

你是怎么想的?(此题中的各想法关键突出相互抵消,其余方法以顺其自然为主)

有没有和他不同的想法?

4、很好,这里他运用到了相互抵消。那第三袋与第四袋呢?

5、说的非常好,刚才我们分别求出了第1袋和第2袋、第3袋和第4袋味精的总质量。那你能求出5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吗?(同时多媒体出示问题)

关键是引导学生用抵销的多种方法述说想法。

大家的方法可真不少啊!

6、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正负数作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许多时候是可以相互抵消的,但在有时也可以求得两个量之间的间隔。

变式练习:太空游戏时间表

1、观看神舟七号升空片段视频。你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

2、认真观察这个时间表,从中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任意调整准备的三个问题)

⑴-3表示什么意思?太空人什么时候穿上太空衣?

⑵说一说太空人的活动安排?

⑶两餐之间相隔多长时间?

⑷可以把进餐的时间设为0时吗?全体集合该用即时表示?发射火箭呢?第二次进餐呢?

⑸现在我们再来看两次进餐的间隔时间,怎样?

机动:综合练习: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六年级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竞赛。规则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得-10分.在第一轮竞赛中,六(1)班答对8题,得()分;答错3题,得()分;最后得分是()分.

2、某村共有5块水稻实验田,每块实验田今年的收成与去年相比情况如下(增产为正,减产为负):

45千克,40千克,30千克,16千克,5千克

今年水稻试验田的总产量与去年相比情况如何?

3、再次利用引入图:大庆的温度是-3~3℃。齐齐哈尔的温差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整体回忆正负数学习所得。

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可以相互抵消.

2、正负数还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并且可以求得两个量之间的间隔。(板书:求出间隔)

师:我们有这么多的收获。在具体的题中你可以灵活运用它们吗?

五、布置作业,再次引导对正负数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不光要在题中能灵活运用,对正负数感兴趣的同学,你可以根据我们的在校作息时间表,制一张类似太空游戏时间表的数轴,也可以在学了这节课后,多留意生活中的正负数,并想想他们表示的意义。因为只有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才能掌握的更牢固,理解的更深刻!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呈现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况,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让学生瞬间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制造了一个积极动脑的'气氛,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中来。

⊙自学探究

课件出示例题。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

师:例题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1.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对比教材93页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5.展示解题过程。

(1)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解:设笑笑家20xx年的总支出是x元,那么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生1:为什么设笑笑家的总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为什么用“620÷(55%-45%)”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后对照教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桌的交流更优化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将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贯穿在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的体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煤体课件,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草坪喷水插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估计圆面积大小

师:请大家估计半径为5米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大?(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感官,估计草坪面积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大小

①投影出示P16方格图,让同学们看懂图意后估算圆的面积,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②指明反馈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1、根据圆里面的正方形来估计

2、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计。

三、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来的吗?(学生回答,教师订正。那么圆形的面积可由什么图形面积得来呢。

2、探索圆面积公式

师:拿出我们剪好的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成为一个什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学生在说的同时教师注意板书)

请大家来观察一下刚才拼成的哪个图形更接近长方形呢?[等分为32份的更接近长方形。]

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呢?[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否由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生说,教师板书)

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半径。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圆形面积公式=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S=RR还可以写作S=R2

师: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半径即可,那我只告诉你们圆的直径又如何求出圆的面积呢,请大家自己把这个公式写出来。教师板书。

3、应用圆面积公式

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d=0.8厘米r=1.5分米

师:现在请大家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

四:拓展应用

习题设计:

1.填空: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

(2)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列式(),求它的面积,列式()。

(3)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这个圆的直径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2.判断: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让孩子知道得数虽然相同,但计量单位不同,不能进行比较。]

(2)一个圆形纽扣的半径是1.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列式:3.14X1.52=3.14X3=9.42平方厘米。()。[此题在计算1.52的时候把1.52看作1.5x2,而1.52=1.5x1.5]

(3)直径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不一定相等。()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

(5)两个不一样大的圆,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实际应用: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实践练习:

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

修改稿: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草坪喷水插图)

师:同学们,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你们谁知道喷水头喷射一周,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回答:圆形]

[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你们想知道这样一个自动喷水头它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第二环节估计圆面积大小的两种设计哪个好呢?

方案一:出示课件::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

三、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过程。)

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16等分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

初步汇报:你们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的4种情况:

(3)操作反思

小组内拿出32等分的圆形,剪一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和用16等分的圆拼成的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转化思考: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

(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课件演示]

(5)观察汇报: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的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小组探究尝试,然后汇报,]

[师根据汇报演示:1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2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3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7)总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8)升华:今天我们探究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在人们没有总结出这个公式的时候,如何计算圆的面积,是各国数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段小故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内容:刘徽在校注《九章算术》时,创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割圆术来进行有关圆的计算。《九章算术》中已有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没有说明是怎么来的,刘徽为此苦苦思索,有一次他看见石匠在加工石料,石匠把一块方石砍去四角,就变成八角形的石头,再去掉八个角又变成了十六角形,这样一凿一斧地干下去,一块方形石料就被加工成一根光滑的圆柱了。刘徽因此得到启发:原来圆与直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一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周长就会越接近于圆的周长。同时,通过求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之比,可以越来越精确地求得圆周率(即圆周与直径之比),这就是所谓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刘徽割圆术的实质。同时,刘徽在这里还用了极限这个数学概念,今天我们知道极限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后来,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恒,利用割圆术,得出了3.1415926<<3.1415927。没有前人这样艰苦的努力,我们现在就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出圆的面积和周长,一切与圆有关的计算无疑也要大打折扣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生说感受。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以下下面的问题。

四:拓展应用

1.填空: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

(2)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列式(),求它的面积,列式()。

(3)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这个圆的直径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2.判断: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让孩子知道得数虽然相同,但计量单位不同,不能进行比较。]

(2)一个圆形纽扣的半径是1.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列式:3.14X1.52=3.14X3=9.42平方厘米。()。[此题在计算1.52的时候把1.52看作1.5x2,而1.52=1.5x1.5]

(3)直径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不一定相等。()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

(5)两个不一样大的圆,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3、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d=0.8厘米

4、实际应用: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5、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师: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能计算出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了吗?(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

实践练习:

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

3稿教案设计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师: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推导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过程。)

师:大家说的真好,我们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今天这堂数学课的学习,你一定会增加新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本领,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喷水动画):

师:请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圆形,知道半径是5M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自动喷水头它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三、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估计圆面积大小

你能估一估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大平方米吗?

(1)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2)汇报

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实物展台展示

初步汇报:如何分的,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的4种情况:

(3)操作反思

根据同学汇报,观察反思(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转化思考: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

(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课件演示]

(5)观察汇报: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的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小组探究尝试,然后汇报,]

[师根据汇报演示:1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2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3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无论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以下下面的问题。

四:实践应用

你能计算出人民大会堂前的这样一个石柱的占地面积吗?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师总结:大家真是太聪明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的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更强了,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好吗?

3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试讲觉得学生对活动的设计比较喜欢,思维活跃,教案设计基本满意。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和网友和学校领导的悉心帮助,总结出以下不足:

1、教学语言迟钝。

我平时讲课领导总说我语速快,可这次今天试讲后领导首先说的一句就是:今天的语速有点慢了。分析原因是:修改完完成3稿教案,做完课件已经凌晨了3点,6点起床,9点30分试讲,思路虽然清晰,但教案熟悉内化的时间太短,语言组织不够自然,加上有领导和摄象,所以不自觉的紧张。

2、复习占用时间不当。

复习设计方式不够合理,教师的演示过程加上学生的叙述占用了宝贵的时间,现在反思,这一环节如此精细是在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

3、探究没有充分放手。

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孩子的兴趣是很高的,但在学生汇报的环节,我总是担心孩子,在孩子操作演示的时候给予帮助。造成了放手不够,造成了引导过度的现象。出现了探究一直是在我的控制下进行。

4、没给问题爆发的机会。

教学中很关注R2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直接提醒学生这一运算顺序,本以为做的很好,但现在反思,我的先预防错误出现的做法,失去了让学生经历在错误中反思的珍贵体验,也就是说由于我的认真,在计算应用环节孩子们失去了精彩的错误分析与错误反思。这也是我们学生为什么学过知识遗忘快的根结所在,没有充分理解,怎么能记得好呢?

参赛的过程,是雪燕子学飞的过程。我在一次次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幼稚,发现并改正自己教学不足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

有以上的反思要谢谢网友们的帮助,区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引导。由于自己数学教学的水平有限,也许我的反思还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继续热心指导。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汇总


教师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教案课件的编写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之一,教案是一个老师辛勤工作的证明,你知道教案是什么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10和9:15

(2)20:5和4:1

(3)5:1和6:2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x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其中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题。

解比例2:7=16:x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2x=716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4)指导学生进行检验。

(5)看书质疑。

3.练习:课本P66练一练第3题。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竞赛练习,提高学生做题兴趣。

课本P67页练习九的第4题。

(四人小组共同完成,小组长分配组员每人做一小题,做完后互相交换检查,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

(3)课本P67页练习九第7题。

(4)深化练习。

课本P67页练习九第5题。

(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四、全课小结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7页练习九第6题。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千米=()米

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一第1、2题,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

50米=5000厘米3米=3000厘米

5:5000=1:10003:3000=1:1000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0102030米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

课前思考:

比例尺的含义比较抽象,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潘老师在导入部分想到了从地图的比例尺导入,我想是否可以再接着借用地图来理解?

导入设计修改如下: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2、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尽管这些地图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按一定的比将实际情况进行缩小后得到的。

3、有谁知道这幅地图是按怎样的比缩小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知道是缩小多少倍后再画出来的?让学生来分别介绍。

4、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课前思考:

比例尺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正如潘老师教学目标中所说的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在做练一练时,要让学生完整的说出比例尺的意义: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我觉得应该多让几个学生起来说说。

课前思考: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看了高教导的导入部分的设计后,我想这样的导入应该是更有效的,能为突破教学重点服务,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前面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就有学生谈到比例尺的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所以我想这节课中,我们也可以补充把实物放大的比例尺,如:一个精密零件实际长度始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将两者相联系:图形放大或缩小写比时用变化后的长度比原来的长度,比例尺也是用变化后的长度比原来的长度,变化后的长度就是图上距离,原来的长度就是实际距离。这样可能更便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平面图形是把实物缩小或放大到何种程度后画到平面图上的。

如何指导学生看懂线段比例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潘老师在课始部分设计的复习题要好好利用,并且可以再增加几题,如20千米=()厘米,3000000厘米=()千米等,要让学生能正确、数量地进行千米与厘米之间的改写。这样也能为突破难点扫除一些障碍。

课后反思:

课前我在钻研本课的教材时考虑到应该将前面学习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比例尺的意义有机结合,这样也便于将新知转化为旧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可是今天实际教学时,我感觉自己没有借助例题6的学习将这两个知识有机结合,这样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计算比例尺时,出现用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关于线段比例尺的教学,我感觉结合数值比例尺把线段比例尺的含义讲清楚了,并将两种比例尺进行了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两种比例尺的内在联系。但还有一点说得不够清楚,就是关于线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我只是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下,没有介绍清楚,如:应向学生说明,线段比例尺一般应画连续的3-4段,每段必须是1厘米。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转化也应补充一些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比例尺的转化方法。

课后反思:

这堂课看似很简单,但上下来总觉得自己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在和学生总结归纳这点时,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有时候比例尺也可以写成后项是1的比,如孙老师补充的这题:一个精密零件实际长度始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这时就需要把比例尺写成后项是1的比。由于课堂上没有让学生练习,所以在做补充习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就有困难了。

这节课上每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我让学生说的比较多,因为两个班的学生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好,所以一开始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时他们说的还不很完整。说多了,学生自然就说的很流畅了,关键还是在于理解。

课后反思:

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会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后,根据孙老师补充设计一个精密零件实际长度始4毫米,画在一幅设计图上是2厘米,求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通过学生计算后,再小组讨论,这个比例尺是什么含义?与课本上常见的比例尺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上好一节课是需要很多准备工作的,认真专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备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认知心理,要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

在自己进行课后反思时,我已习惯先学习组内老师的课后反思,和她们的情况对照再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感觉收获会更大!

在这节课上,我还是结合例题,让学生体会比例尺的含义,说明:根据例题中的情况,可以写出很多比,但习惯上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称为比例尺,这是约定俗成的,并结合比例尺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如果告诉你一个比例尺,你能说出这是放大还是缩小吗?放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在教学求比例尺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书写格式,教学了两种书写格式:1、先列式再统一单位;2、先统一单位再列式。并对这两种写法进行了比较,学生普遍喜欢先统一单位再列式的方法。

本节课时间上把握不好,课堂上说比例尺的意义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都是在自习课上完成。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两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3、化简比:

12:4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

说说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前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6.4/4=9.6/6

问:这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看是不是相同的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补充练习: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6.4:4=1.69.6:6=1.6

6.4:4=9.6:66.4/4=9.6/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0:12和25:30

因为10:12=5/625:30=5/6

所以10:12和25:30能组成比例:10:12=25:30

课前思考:

教材借助例题3中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面对这些问题可能很多学生被搞得有点头晕了。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后,我想能否在这里做一些改动,让课堂适当开放些,如出示了例题3的两张照片后,提问:同学们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吗?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看看这些比有什么特点,能否有所发现。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很自然地引出比例的意义。

课前思考:

比例的意义是传统内容,教材上还是承接第一课时中的放大与缩小来得到两组比例。在教学方法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采用潘老师的方法。分两次提问,每次提问后可让学生说说要我们写什么与什么的比?等学生弄明白要求后再写。如果放开,写比估计学生是可以得到的,但对这4个比的处理要复杂了。

第二,在比例的导入中,潘老师的设计是: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我觉得上面的提问指向不明确,学生可能很难想到,是否改为:这两个比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第三:为了节省时间,是否可以将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数据换用练一练中的题目,这样学生可直接根据复习中的结果进行判断。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仔细观察,请说出一个比)

提问:仔细观察,请用一句话来描述下刚才的操作?

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

师:这种分法叫什么?

生:平均分配。(板书)

师:你能否用一个比来表示下平均分配?

生:1:1(板书)

师:这个比的前项后项有什么特点?(相等,都等于1)

师:如果我想取其中的一份,我可以怎样表达这一份?

生:

师:这里的2是什么?1是什么?

生:2表示总份数,1表示其中的1份数。

2、要求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按3:1分配。

提问:平均分配行不行?(不行)

学生操作。

提问:分成了几份?

再说出几个数?(、)

3、再次要求学生拿出8本书,按3:1分配,该怎么分?

学生操作。

4、通过刚才的几个操作你能想到什么结论?(一个数量可以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新课教学

1、师:接下去我们来当一位小法官,事情是这样的:

小赵、小张合伙开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年终时,共创利润440万元,你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分配这笔收入呢?(同桌商量)

商量结果:平均分配,4402=220(万元)

2、出示:如果当初他们在创办公司时,小赵投入的资金和小王投入的资金的比是3:1,那么一年后,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合理吗?你觉得该怎样分配,请你帮忙算一下年终后他们各得到多少万元?

(1)同桌商量

(2)反馈汇报,指名回答

(3)统一意见:平均分配不合理。如果平均分配,肯定有人吃亏,有人不劳而获。

(4)解决该怎么分配,学生独立动手做。

(5)学生板演反馈:

A.440=110(万元)B.440=110(万元)C.4404=110(万元)

440=330(万元)440-110=330(万元)1103=330(万元)

3、出示:如果当初他们在创办公司时,小赵投入的实际资金是45万元,小王是10万元。年终后,他们的利润该怎么分配呢?

引导学生得到一个怎样的比例进行分配。

4、经过核算,他们发现,还漏算了一位朋友小李,他在当初创办公司的时候也投入了33万元,年终后,这笔利润他们三人该怎么分配呢?

引导学生得到三人连比进行分配。

三、加深巩固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分配东西的时候经常要用到按比例分配,只要你留意一下,我们身边就有:

(1)你的体重()千克,通常人的血液与体重的比约是1:13,那么你的血液()千克。

(2)学校图书馆买来162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段学生阅读,你认为他们各年段得到多少本?

(3)学校把一块包干区按2:4:6分给401班、501班、601班,已知601班比401班多了200平方米,三个班各分到多少平方米?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3,那么长和宽各多少厘米?

板书设计:

2份1:1平均分配

4份3:1按比例分配

A.440=110(万元)B.440=110(万元)C.4404=110(万元)

440=330(万元)440-110=330(万元)1101=110(万元)1103=330(万元)

相关文章

  •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汇总 教师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教案课件的编写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之一,教案是一个老师辛勤工作的证明,你知道教案是什么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课件收藏」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其四 课件可以拓展老师的思维。作为教师准备一份优质的课件是很有必要的。关于好的课件要怎么样去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课件收藏」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其四,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我们以前用的教材,一般讲完一个概念、一条法则,接着讲一两个例题,然后让学生模仿做几个练习。这种教材有两点不足,一...
  • 六年级数学教案1500字汇总9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好的教案可以在师生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您是否也在苦恼如何编写教案呢?以下是课件之家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带给大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时间:01-08 六年级数学教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1500字汇总 每一位辛勤的老师,都甘充当学生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合适的教案。对于教案的书写不要墨守成规,应该做到继往开来,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精神。可以传授一些编写教案的心得吗?以下“小学六年级数学周长教案1500字汇总”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教材分析:这部...
    时间:01-13 小学六年级教案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文明之树的培育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使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经过搜索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现“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时间:02-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