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发表时间:2023-03-2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重点一定要及时突破难点,在开始讲课前,老师都会打开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教案可以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哪些教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篇2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篇3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篇4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相关文章

  • 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一位优秀的老师,其课堂前的准备一定是充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件之家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你的品鉴本文!...
    时间:02-08 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 在写课件的时候,重点是设计精彩的教学过程。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课件课件。那么您知道什么样的课件才能算得上优秀吗?也许以下内容“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例”合你胃口!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一、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
  •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推荐 课件有助于帮助老师对各个教学节点的时间把控,对于教师来说,课件在授课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您一定也在考虑如何写好课件吧!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推荐”,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及时更新教案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与...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 根据课件的节奏,老师也可以轻松掌管课堂的节奏,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课件。你知道课件的写作模板吗?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 成功偏爱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每位老师来说,写好教授科目的教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