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

发表时间:2023-04-28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通用。

课件之家专题“古诗说课稿一等奖”推荐内容。

我想职场人应该都逃不过写文档,自主撰写文章时可以试着用用范文,借鉴整体思路是很重要的步骤,写范文时可以从何处构思呢?经过搜索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现“古诗说课稿一等奖”,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1)

如水儿

第一教时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古诗。(认读、你怎么记住诗?)

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小朋友,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读完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读课文,比比谁的收获多?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意思照一层白霜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英静层唐翘舌音诗照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bei),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4)如果你是英英,你会把这些说给奶奶或者别人听吗?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5.同桌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同伴的书上打上:

***(要努力)****(很不错)*****(你真棒)

(要读出课文的层次,保证一次有一次的进步。)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教首静思

2.请对照生字在文中圈出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3.同桌同学互读互查,并在同学的书上标记不会认读的字,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全对的适度压力。

4.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对一些如加、减、换偏旁的方法要及时归纳并推广给全体学生,以便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识字方法,对富有儿童情趣的记忆方法要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3)首的本义是头、脑袋的意思,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

5.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书写情况,即时矫正或激励。)

(五)课外作业

1.1.请小朋友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争取背出李白的另两首古诗

2.参照教参的作业样式适当补充。板书设计:3英英学古诗第一次诗句第二次诗意第三次作者

第二教时

一、本课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的大转盘、课文挂图、诗与文相照应的句子、(与宁静夜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认字情况,尤其要关注学困生。)2.评读课文(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二)逐层领悟,诗文整合1.学习第一层(1)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先自己读一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静夜思》)(2)指名读,交流读懂的地方。(3)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师巡视指导。可能会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举的意思?(4)小朋友,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2.学习第二层(1)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生交流,各抒己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2)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齐读。(3)抽查学困生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诗中字词的意思。(教师要用期待的心态、鼓励的目光等待他们的进步,并要让学困生感受老师与同伴的温暖。)3.学习第三层(1)齐读奶奶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2)请学生简要介绍李白,也可教师介绍。(3)师生接读最后一次对话(三)引导体会,感悟诗句(这个环节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1.出示挂图,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元宵、中秋-----)2.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圆又亮。你们说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生加上动作配乐试读。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师可以引导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五)学习生字1.认读意、照、层、代。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这几个生字?交流。3.师范写,生描红、临写。4.反馈写字情况。(六)课外作业模拟课文对话形式回家与父母对话学古诗,可以是《静夜思》,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其他古诗,如:《悯农》《锄禾》〉等。板书设计:3英英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2)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

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3)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四

课题

3、英英学古诗

备课者

许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堂资源

投影片、词语片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看图。

(1)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自学课文。

(1)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一首意思古诗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静夜思》。

5.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描红练习。

2.背诵《静夜思》。

附:板书

英英学古诗

背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意思

说作者唐代大诗人李白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4)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古诗说课稿一等奖(篇5)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六

课题

3、英英学古诗

总课时

3教材分析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以生动自然的对话形式,介绍了《静夜思》。课文有意创设的生活情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又蕴籍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课文还配有两副精美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更有利于增添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静夜思》这首诗学生耳熟能详,背诵、理解诗意学生都能较轻松地完成。但本课有10个生字且笔画较多较复杂,正确掌握10个生字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5.小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后感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艹()()()()

讠()()()()

板书设计

3英英学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教后感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教学手段

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同桌交互背。

四.写字指导。

作业设计

请你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填空。

静夜思

,疑霜。

,。

1.”举“的意思是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

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一等奖如何写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身为教师应该提前为教学内容编写一份教案。教案的好坏往往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写教案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一等奖如何写,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编织我们自己的童话故事教学目标:★把握童话的特点,编写完整的童话故事★启拨想象,发展...
  • 古诗说课稿范本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写大篇幅的文章,在撰写文档之前,我们可以找优秀的范文来进行参考。学会正确的使用范文,不仅高效,而且省时省力,写一篇好的范文有哪些要点?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古诗说课稿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
  • 古诗词教学反思模板通用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现在的教师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编写教案。教案可以给予教师授课的勇气,写教案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于是,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古诗词教学反思模板。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时间:01-09 古诗词教学反思    
  • 大班教案《等明天》5篇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教案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案有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的关键,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教案呢?课件之家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大班教案《等明天》,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时间:04-22 大班教案等明天    
  • 关于古诗《风》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您觉得教案难写吗?优秀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案的帮助,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古诗《风》教学反思,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时间:04-26 古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