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芦花荡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6

芦花荡教学反思合集5篇。

优秀的教师总是会快人一步,新手老师把编写教案当作一个挑战。教师可通过教案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点,写好教案有什么好方法?课件之家小编为您整理了“芦花荡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1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一个他们喜爱的模拟“欢乐话吧”,让学生自由讨论这篇课文。关于“欢乐话吧”,可直接进入语音室实际操作。条件差些的地方可在教室内分组对话即可。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⑵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铁道游击队》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学生谈观看《铁道游击队》的感受。

师导: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小说家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

二、寻读:感知内容

1、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概述这个传奇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2、寻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教师示例:他“奇”在“将近六十岁”却不在家休息。

学生活动,交流: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奇”在敌人封锁严密,他却来去自如。

“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他却快乐而悠闲。

“奇”在他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奇”在他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奇”在他工作那么繁忙危险,他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却仍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

3、教师评价并巧妙过渡:读了一遍课文,居然有这样的发现,真不简单。老师读了课文后,发现老头子的传奇色彩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上,就是“不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含有“不怕”的语句或暗含“不怕”的内容。

二、析读:认识人物

(一)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

师生交流: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抓住时机追问,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课前预设:

1、三个“不怕”:

“不怕,洗一洗吧,多麽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师指生读,指导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问:这三个“不怕”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特点?

过于自信,这里的“过于”是过头的意思,大女孩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

师小结:这三个“不怕”从语言描写的角度,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文中的哪些语句也体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

如: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师: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有关“不怕“的语句和内容?

2、不怕牺牲,不怕危险:

敌人封锁严密,由大菱挂花可以看出,老头子出入很危险。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老头子的胆量真让人佩服,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然,艺高胆大,不怕敌人。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不怕艰险,自信乐观:

再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批注:面对生活的艰苦和危险的处境,老头子竟如此悠闲,可看出他毫不畏惧,自信乐观

4、不怕年迈,不怕累: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的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在白洋淀上。”

批注:老头子不怕年迈,身单力薄,可仍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不服老的精神值得人敬佩。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批注:老头子不怕任务重,恪尽职责,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

教师组织深入讨论:老头子为什么会不怕呢,这种“什么也不怕”的精神来自于什么?

讨论交流:“不怕”来自于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不怕”来自于高超的水上能耐。

“不怕”来自于他爱国抗日、守卫家乡的热情。

“不怕”来自于他藐视敌人的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不怕”还来自于老头子的”智勇双全。

(二)

过渡:老头子有没有怕的事呢?他怕什么?(怕丢脸面),从那些自然段可看出来?

1、指生分角色朗读28~54段(一男生读老头子的语言,一女生读二菱的话,一人读旁白)。

2、读完后指生评价,在评价中指导朗读。师问:你认为他们那一句读的好,那一句读得还不够?

朗读指导(课件展示):

“她挂了花!”(与前面的“她挂花了!”读来又何不同?着急,还有一点恼怒,突出重音“花”,声音稍大。)

“谁?”(应当读出“很吃惊,很意外,不相信,有如晴天霹雳”的意味。)

“谁挂了花”平淡多了。

其他的句子如: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心理活动,可以猜想)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很落魄):

“我──没脸──见人。”(过于自尊,爱脸面,怕丢人。)

……

3、文中有一段话直接描写了老头子的心理,请找出来细细品味,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朴实真诚,有强烈的责任心。

此刻面对如此愧疚、自责的老头子,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4、老头子又怎样找回了自尊?

他用莲蓬引诱鬼子,把他们带到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钩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

5、你能体会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假如你就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引诱、痛打鬼子的场面,你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了老人的智慧,自信和自尊,富有传奇色彩。

(三)

师: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主旨:

1、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的,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时,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品读:学习语言

1、师: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美好达到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示例:“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2、学生活动交流: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芦花荡的夜色是非常优美,非常安宁。我想,芦苇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师:是啊,就在芦苇荡、荷花淀里,孙犁看到了一处无形的力量,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师: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中还有没有描写水淀月色的佳句?

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⑶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生:《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⑷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师:你觉得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⑸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般境界。

(师生齐读。)

3、追问: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补充材料:《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来了锦绣江南玉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

五、反思体验,读出自己

阅读文章既要读文、也要读人,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好似拿了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钥匙。历史可以过去,但不可以忘记,那么就让我们直面心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吧。

六、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5

抗日的硝烟渐渐弥失于历史的尘土,尘土中的抗日英烈却愈发光彩,小兵张嘎机智灵活,地道里的英雄儿女神出鬼没,铁道上八路军智勇双全,芦花荡里更是演绎着老英雄的传奇:六十岁的无名老汉,不放一枪,却让一群鬼子命归黄泉。

一、登缆车收全景,方知秀色春满园

(指南针:读文章犹如看风景,只看一处是难名其妙的,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乃知创造者之匠心独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的梗概,留心人物的活动,感知语言的特点。)

1、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一口气读完这篇扣人心弦的小说的?如果让你把这篇小说用三幅彩色图片展示出来,你打算怎样去设计画面内容、色调和主题?

内容天气色调画面主题第一幅芦花荡、船、老头子、炮楼月明星稀轻松、神秘第二幅第三幅

2、合上书本,你能说出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吗?你最喜欢哪个人?他有哪些特点?

3、这篇小说的语言读来犹如一幅清丽的画面,你能说说它的语言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吗?

二、走曲径看幽处,远近花木各千秋

(指南针: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说的就是作者能将情巧妙地融于景,人物的活动、故事的发展与景的色彩和谐相生,语言技法娴熟,每读一次便有一次美的享受。阅读时用心去感受作者是怎样以美的语言去再现美的世界的。)

4、精辟的语句犹如珠宝,晶莹剔透,让人把玩不已,试挑选几句赏读。

示例: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赏析: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船喻为苇叶,写出了小船细长、轻盈的特点。小说以芦苇荡为背景,顺手将身边的苇叶信手拈来作为喻体,自然、贴切而形象,毫无造作之嫌。

⑴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⑵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三、涉远足探幽谷,风光无限在险处

(指南针:美文耐读不仅仅在于它语言的隽永,而在于它文字背后的深意,反复推敲探索,才能悟出其精妙。把文中的人物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中,置于民族的情感之中,置于生活的热爱之中,我们就能读出作品的深沉与韵味。)

5、芦花荡里抗日的英雄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一个老头子,而且还不知其姓名?

6、“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子复仇仍不带枪,这是不是鲁莽呢?

7、有人说老头子不值得当作英雄来崇敬,因为他第二天打鬼子是为了维护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是自私的,愚陋的,不高尚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四、品析精段习技法,活学巧用开眼界

(指南针:阅读好的文段,不单单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我们还可以细心揣摩,学习、掌握作者的文法,并联系我们生活的积累动笔写一写。)

精段: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8、第一个鬼子写得详细,其他的写得简略,为什么这么安排?

9、文章的灵气在于使所写的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试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10、如果你来到当年老头子的墓前,能发挥你的想象力,描绘一下周围的一草一木,使这一草一木也饱含对老英雄的敬意吗?

相关文章

  • 快速跑教学反思简短(合集5篇) 我们为您筛选整理了一篇非常不错的“快速跑教学反思简短”文章。真正的教师,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实用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有效的进行讲课。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时间:05-12 快速教学反思    
  •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 谈到“月球之谜教学反思范文”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欢迎大家参考阅读。老师为了学生而奉献一生,设计出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案可以使教师总结讲课内容。...
  • [精]春雨色彩教学反思合集5篇 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春雨色彩教学反思,欢迎你阅读与收藏。老师是雾海中的航标灯,教师要掌握备课的方法与技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出现教学事故。...
    时间:04-15 春雨色彩教学反思    
  • 《捉迷藏》教案反思(合集5篇) 下面由编辑给大家来分享《捉迷藏》教案反思。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间:04-07 捉迷藏教案反思    
  •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 优秀的教师总是会将预备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作为教师要努力学习写好一份教案的方法。教师借助教案能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感谢阅读课件之家的编辑为你整理的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04-16 分配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