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红军桥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22

红军桥教学反思精选。

生活中,文档写作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我们或许要尽可能接触更多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调动我们撰写的积极性。那些优秀的范文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红军桥教学反思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1

(一)要相信学生。

不足之处:最初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撰写红色旅游词,可在上第一节课时,我降低难度,改为了介绍图片上发生的历史。由于自己缺乏自信,更对我们的学生能力缺乏信任,虽然学生介绍得比较清楚,但让他们失去了个性化的精彩展示。

处理方法:与学生一起树立自信心。对自己对学生说‘行!一定行!’

(二)课堂语言,要千锤百炼。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于教学语言的组织有了新的体会。

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里,一定要让每句话都实现它的价值。

教学机智:我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言简意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与语境相吻合,而不是与预设相一致。

(三)三维目标,应浑然天成。

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三条平行线或者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例如本课,通过图片,重走长征路,了解长征的历史,培养探究能力,并从中体悟长精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过程中,我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奉献与团结,学生只能谈出“大无畏、不怕牺牲、不屈不挠”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而我在某一节课中,和学生一起谈到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挽救年轻红军的生命,将唯一的一点食物留给他人而饿死牺牲的故事,学生再谈出“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前我鼓励学生,分小组编排历史剧。课堂上,学生们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表演的非常逼真形象。而且跨越了组与组之间的界限,联谊演出,气势磅礴,让大家耳目一新。

通过在不同的班级上《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后,我反思了许多,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发现的这些问题,是我教学思想的新认识,教学行为的新矫正。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2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进行分组,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问题探究。

但本课内容比较繁杂,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自学探究和分组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去说、去动、去想、去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下面本人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教师必须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填写“自学提纲”和写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后整理到教学课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增强教学的效果。否则,教学将难以开展下去。

2、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历史教师不妨尝试一下做导演的滋味,将课堂变成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史教学的舞台。“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辩论赛、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座、,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清一色的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采用分组导学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辩析、钻研、合作与竞争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爱心、自信心和成功感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分组导学不失为一种改变历史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这一工作,唯有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做到精益求精。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有三部分内容,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由于新课标删除了部分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本课中,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教材一点都没有交代,所以在课上必须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和长征的经过,难点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和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要理解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为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这节课时,我向学生提了个问题,“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诗《长征》,你能背诵出来吗?”接着引领学生们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重走长征路,数一数当年红军走过的千山万水。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金沙江”“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等,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

本节课的“亮点”,我觉得是长征精神的引入,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当我问到“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含有哪些精神?”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都能从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中去体会,当问到“‘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时,全班同学一致持否定意见,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又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同学说:“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还有同学说:“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发扬长征精神,要勤俭节约,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家长、老师的期望,才能在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通过这个设计,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最后,我送同学们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师生同感之情升华。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妥:新课导入时教师讲得不够生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活跃;课堂组织讨论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新课讲授时与前面知识联系的不够密切,从而历史的延续性体现的不够突出,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弥补。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4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跨度比较大,内容繁杂,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对《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围绕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将课本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建立了新的课文结构,把整课内容分成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红军的远征”(史实再现)。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把它们制作成视频,并且伴随着音乐,以滚动播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来看。在观看完之后让学生来讲讲他们所了解的长征和长征中的故事。然后通过看书和填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使学生对红军的长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这一部分的最后,通过动态地图的播放让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第二板块“红军远征难”(史实探究),通过图片、文字材料以及学生看书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讨论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让学生感知红军长征的艰辛,突出“难”这个特点。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究竟是什么支撑红军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完成长征这个历史上的壮举,从而感悟什么是长征精神。第三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史实感悟)。在这一部分,通过诵读毛泽东诗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亲历过长征的毛泽东在长征进行的不同阶段思想情绪的变化,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展示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认识到红军长征虽然是一个历史事件,但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要相信学生。在这节课中,过分注重了老师的引导作用,没有让学生的活动积极开展起来,本来应该让学生讨论的地方,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而是在得出了老师预期的一些结论后,很快就结束了学生的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活动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让学生通过活动,锻炼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知得更加深刻。

课堂语言,要千锤百炼。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于教学语言的组织有了新的体会。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里,一定要让每句话都实现它的价值。例如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言简意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要与语境相吻合,而不是与预设相一致。

另外,长征路线示意图设计空格太少,不利于学生掌握落实长征的基本情况,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在《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发现的这些问题,是我教学思想的新认识,教学行为的新矫正。对我来说,这些就是最大的成功与收获。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5

“盼盼的树朋友”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在春天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下,对树木有进一步的了解,知道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树木的影子。通过本次的活动,不仅孩子们在其中取得了价值体验,也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首先,从目标设计来看,我把目标定为“了解故事内容,通过故事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树木”及“能发现生活中的木制品和树的果实等树的产物”,符合主题活动的进程,也贴近幼儿现实生活,在活动中能达成的比较充分。从幼儿的已有经验来看,对生活中的木制品也不陌生,本次活动的提升之处在于把木制品和树木联系起来,让幼儿发现木制品最终来源于树木,感受树木的重要性,所以,目标的制定和幼儿已有经验是相适宜的。第二个目标在活动环节中能有所体现,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本次活动分为三个大环节,紧紧围绕目标步步推进。第一环节我用律动“小树长大了”的方式导入,自然地引出活动的主角“树”,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活动中来。第二环节通过完整和分段欣赏,细细寻找盼盼生活中的树朋友,发现更多的惊喜。

在设计活动过程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加强与幼儿间的互动,我自己制作了相关的课件,不仅把单调的故事内容放进了课件里,在互动的过程中愉快地获得经验。由此,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在社会活动中,“互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没有互动的教学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常规单调的师生互动,让孩子们和课件进行了有效的活动,孩子们在得到多媒体课件回应的过程中,得知自己的结论正确与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然而指导、支持、引导幼儿主体意识,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加重要。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6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7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桥教学反思 篇8

《倔强的小红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学习小红军的高尚品质,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已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这一课教学的:

一、关注个体差异,引导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伊始,我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边听《过雪山草地》边观察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带着“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先走?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二)读课文,找重点词句:先让学生轻声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红军神态的句子,如:“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等。而后,又引导学生对描写小红军表情的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学生自学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用“当陈赓 ---小红军却----”的句式说小红军是怎样进一步说服陈赓的?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小红军为什么“把腰一挺”,做出准备赛跑的姿势? “倔强”在这里指什么?当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的时候,小红军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小红军说他干粮多,实际上他鼓鼓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又让学生速读课文第11~15 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陈赓同志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朗读课文,升华感情

课后,许多老师都给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本着“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

相关文章

  • 《桥》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 写大量的工作文章文档是困扰着很多人的一件事,我们不妨花一些精力和时间搜寻一下范文,熟读范文三百章,不会写作也会说。写作范文时需要关注的几个点你都清楚了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桥》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六年级是我刚接手的年级,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我在二年级的时候...
    时间:01-20 教学反思    
  • 纸桥大班教案精选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写教案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编写教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产生导向作用,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那么该要如何写好教案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纸桥大班教案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
    时间:02-14 纸桥大班教案    
  • 各种各样的桥教案反思精选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好的教案可以让学子更清楚理解老师教育的知识、教学后记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你懂得教案的结构吗?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各种各样的桥教案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时间:01-21 各种各样教案反思    
  • 《桥》的教学反思系列 时时保持敬业精神,处处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在上课之前,预备好教案是十分重要的。教案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你知道怎么写教案才能收到表扬吗?课件之家编辑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与“《桥》的教学反思”相关的知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时间:05-10 教学反思    
  • [荐]奇怪的桥大班教案精选 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教案的编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要利用教案,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你知道要如何向优秀的教案学习和借鉴吗?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奇怪的桥大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间:04-28 奇怪的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