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分数除法》第8课时

发表时间:2023-06-07

[预案]《分数除法》第8课时wps版。

流畅地完成文档写作,想必是大家长久以来的愿望吧,范文可以作为资料来借鉴,精细的范文结构可以帮助理清文章脉络,你是不是想知道有相关的范文可以参考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预案]《分数除法》第8课时wps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

2、全盘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解决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重难点:

1、通过本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

2、全盘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解决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如何来解答分数分数应用题的?

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的步骤是怎么样的?

请学生进行回答。

二、练习

1、讲解分析对比题

1)、甲数是30,是乙数的2/3,乙数是多少?

分析:

哪个是单位1的量?

数量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乙数2/3=甲数

判断:单位1的量有没有直接告诉我?

我们选择用什么方法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学生进行板演。

2)、甲数是30,乙数是甲数的2/3,乙数是多少?

分析:

哪个是单位1的量?

数量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甲数2/3=乙数

判断:单位1的量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我们选择用什么方法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学生进行板演。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对比练习

1)轿车每小时行120千米,卡车的速度是轿车的3/4,卡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轿车每小时比卡车多行30千米,如果轿车的速度比卡车快1/3,那么卡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卡车每小时行90千米,是轿车速度的3/4,轿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以后再请学生进行板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探索和实践

1、做66页第8题

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图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做66页第9题

题中提供的条件较多,涉及了倍比和单价、数量和总价,所以有一定的挑战性。

请学生先进行尝试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再和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4、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学校买来5/8吨水泥,(),买来黄沙多少吨?

1、5/8+3/8补充条件:()

2、5/8-3/8补充条件:()

3、5/83/8补充条件:()

4、5/83/8补充条件:()

请学生独立的做,做好了以后请学生分析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让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

反思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说说自己学习中的体会及存在的问题,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课后反思:

通过对比题的讲解,学生对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于第9题,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而且还涉及到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时先让学生根据关键句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并且可以求出哪一个量,再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求各买了什么水果,使学生加深对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的理解。

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编推荐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集锦


教师就像是一个辛勤的园丁,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教案,好的教案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吗?经过收集,课件之家小编整理了《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字。认识8个偏旁“讠、、纟、火、、日、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

教学难点

认识8个带有偏旁的字。

教学准备

挂图;几个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偏旁与另一部分)的卡片;《我的好妈妈》的录音带;贴有苹果卡片的小黑板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本事可大的小妹妹,她把自己的家都搬来了。小朋友们想到她家去玩玩吗?(生答)那好,现在就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玩玩吧。(出示课文挂图)。

二、指导看图

1、指一生上台指认图上画的都有什么物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文中8个不注音的词语。

三、学习词语及其中的8个生字和5个偏旁

1、你认识哪些词语或生字?(指名认读不注音词语)你是怎么认住这些字的?(让学生了解识字方法)

2、学生借助文中拼音认读词语。(然后小组内汇报自学情况)

3、指名认读书中8个注音词语。

4、出示词语中的生字,学生先自读,再指名认读。

5、认识染红色的5个偏旁(先找会认的同学教认,然后再齐读5个带有红色偏旁的生字)

四、学习句子及其中的6个生字和3个偏旁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认识“晚”、“上“两个生字)都有谁,在做什么?(出示课文中3个句子)

2、学习句子中染红色的其他4个生字(随句子认识)。

3、认识偏旁“日、辶、竹”。

4、谁能把这几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指3名学生读,并让学生评出“朗读星”)

五、巩固生字

1、把本课14个生字放在一起,学生自认。

2、找一个学习伙伴,把你认识的字读给同伴听。

3、“找朋友”(学生动手拼合体字:沙、报、纸、视、晚)

4、打乱生字顺序,先让学生自认,然后男、女生比赛认,评出本节课的“识字大王”。

5、学生认记文中生字表中的生字,并自选其中2~3个字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6、游戏:摘苹果。(如果学生认对了苹果卡片后的生字,这个苹果就送给他。)

六、听音乐,进行思想教育

1、说说自己在家里做些什么?

2、听儿歌《我的好妈妈》,然后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3、教师对学生进行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七、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棒。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识字,多做家务,做一个既爱学习,又爱劳动的好孩子。

点评

《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识字教学更要体现学生自主识字,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王珺老师完全领会了《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把握了识字课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主动”、“兴趣”、“探究”上。无论是教学流程,还是教学设计,都理顺了自主和示范的关系,自主和合作的关系。识字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教师适时示范一些易读错的字。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主意识。

本课时生字的呈现形式采用了分散呈现和集中呈现相结合,识记的方法多样化,采用变换词序,变换字序,游戏活动等方式巩固识字,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还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不过,本课教学如果能更加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就会更好地体现识字课的特点。比如让学生在家里搜集电视、电话、台灯、挂钟等物品的包装盒以及一些旧报纸等,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愿望。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2

教学设想

本识字课共有14个生字,其中11个为虫字旁的生字,并配有生动而有情趣的儿歌,体现夏天的美好、快乐。学生都具有喜欢动物的天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文中提到的6种小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易于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电脑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偏旁识字、猜字、熟字带生字、象形识字等,主要以学生想办法,教师伺机点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中学习、识记。

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蝴、蚯”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和“展、运、网”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蚂、蚁、前、空、房、网”6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朗读儿歌。

4、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复合图、词卡、字卡、动物图片、小信箱、信件。

2、学生准备:

小字卡。

教学流程

一、引趣导入

1、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讲讲你喜欢的夏天景色。出示暗藏6种小动物的夏季风景图(即复合图)。

2、一些同样喜欢夏天的小精灵藏在图中,给夏天增添了更多的快乐,快找找吧!说说你在哪儿找到的。

二、学习字词

1、自由读儿歌,用“”划出藏在儿歌里的这些小动物,并大声多读几遍:

要求:

读准字音。

自由读儿歌→开火车读儿歌→读词。

重点指导:蜻(qīng)、蜓(tíng)。

2、(课件出示生词: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它们又从儿歌里跑出来了,还认识它们吗?

⑴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⑵去掉拼音再认一认。

3、观察特点,认记生字:

⑴观察生字,找出生字共同的秘密。

⑵开动脑筋,想想识记这些虫字旁的办法:

可独立思考,也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⑶检查识记结果:

(出示6个无拼音词卡)看图贴词,记住哪个词就贴哪个,并讲讲识记办法。

⑷指名领读词卡──齐读──抽读。

4、巩固11个虫字旁的生字:

⑴师生互动,给图找朋友。

(教师手持动物图,学生从字卡中挑选正确的字组成相应的词,以图片作为奖励。)

⑵学生互动:

学习伙伴用小字卡交朋友组词。

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11个带虫字旁的字全记住了。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在美丽的夏天,忙碌些什么?

三、学习儿歌,继续识字

1、(播放6种动物在夏季活动的录像)观看录像,注意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2、把看到的说一说、学一学。

3、指导朗读:

从儿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一行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和小动物的快乐。也可以上台边读边即兴表演。最后齐读儿歌。

4、继续识记“网、运、展”:

⑴(课件出示3个生字所在的句子)指名朗读。

(将生字变成红色)指名读字。

⑵学习生字,方法:

小游戏猜一猜。

(出示3个无拼音字卡。)

①猜“网”字:

(教师读字,学生找卡)说说你是怎么猜出这张卡是“网”字?

(课件辅助)

读句子:

蜘蛛为什么忙着结网?你还知道什么网?练习组词。

②猜“运”字:

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课件辅助,出示“云”与“之”组合的动画)还可以运什么?用什么运?

练习说话。

③猜“展”字:

(最后一张即是)做展翅动作。了解伸展的意思。

同桌一起想办法识记,看谁记得快。

四、巩固生字

游戏:

小小邮递员。

方法:

1、(出示有6种动物图案的小信箱,给每小组发一封信)小组阅读信的内容,并选派代表准确投递到小动物的信箱。

2、检查信箱。

3、阅读信件。

(注:信的内容均为含生字词的儿歌。)

五、小结

小动物收到信件,知道你们记生字真快,特别高兴,不过还有许许多多的小虫子,也过着快乐的夏天,夏天到了,你们赶快到大自然里去认识它们,观察它们,它们的生活可有趣呢!

六、板书

蜻蜓、蝴蝶、蚯蚓、蜘蛛、蝌蚪、蚂蚁

附录(没学过的生字要注音)

1、小蚯蚓,2、花蝴蝶,展翅飞。

挠痒痒,常在园中歌。

挠得土地软绵绵,它能传花粉,

挠得苗儿快快长。不会酿花蜜。

3、一只蚂蚁运米来,4、夏天到,蜻蜓飞,

搬呀搬呀搬不起。用网捕上一大堆。

两只蚂蚁来运米,不要!不要!

一齐用力进洞里。保护益虫才是对。

5、纺织娘,光嚷嚷,6、小蝌蚪,长尾巴,

一寸纱也没有纺。跟着鱼,跟着虾,

小蜘蛛,埋头干,东游西游找妈妈,

一夜织了一张网。哎呀呀,不好啦!

我的尾巴不见啦。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

2、学习课文1~7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夏夜之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夏天美吗?夏天的夜晚呢?

夏夜的池塘又是怎样一幅美景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5课《夏夜多美》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夏夜图画,想不想去细心领略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三、识记生字

读生字卡片:

出示无拼音生字,说说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

(歌谣识字;熟字带生字;偏旁归类;猜谜识字……)

生字宝宝回家了,小朋友是不是还认识他们?

(出示无拼音1~7段课文内容)

四、学习课文1~7段

1、自己读、个别读。

2、初步了解1~7段:

我们不但记住了生字宝宝,还认识了两位小主人。他们是──

读了1~7段,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3、朗读探究:

认真读课文,说说这两位小主人,你喜欢谁?为什么?

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齐读:

你瞧,夏夜多美啊!

啊,多美的夏夜呀!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蜻、蜓”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和“展、运、网”3个生字;正确、整齐、规范书写“蚂、蚁”2个字。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自主识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自主识字。

教具准备

挂图、词卡、字卡、动物图片、小信箱、信件。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识字4》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是一首写小动物在夏天的情形的充满童趣的儿歌。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会认的14个生字中,就有11个是带有虫字旁的生字。主要让学生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彩图,采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这首儿歌的学习时间正处于春夏交替之时,所以在设计教学第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快乐的夏天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接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挂图、动物图片、实物投影等辅助教学,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偏旁识字、猜字、象形识字等,主要以学生想办法,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识记。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都具有喜欢动物的天性,大多数学生对文中的六种小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易于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同时对于第二个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大多数学生识字量少,认记汉字缺乏灵活性。所以在教学上要以点带面,让他们在互教互学中扩大视野,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引趣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跟美丽的春姑娘说声再见。春天走了,什么季节就到了?说说夏天里想干些什么?

2、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在夏天里快乐地忙碌着,(出示图)找一找藏在图中的小动物。

3、这些小动物也藏在一首儿歌中,我们一起去读一读,找一找,好吗?

(板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入快乐的夏天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字词

1、自由读儿歌:

用喜欢的符号画出藏在儿歌里的小动物,并大声多读几遍。

2、说词贴词:

贴上6种小动物的“房子”词卡。

3、读词:

过渡:瞧!这些小动物又从儿歌里跑出来了,还认识它们吗?谁来试一试,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

⑴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读一读,同时指导读音。

⑵赛读、齐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读儿歌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那么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美丽的夏天里都忙碌些什么呢?

1、从儿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一行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和小动物的快乐。

(相机指导读准“展、运、网”)

2、多种形式读儿歌。

这一环节主要重视读的训练,以读代讲,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

四、观察特点,认记生字

1、这些生字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你们发现了没有?

2、动脑筋,想一想识记这些虫字旁的字的方法,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3、检查识记结果。

(小组派代表贴图“把小动物送回家”并说出识记方法。)

4、老师发现这些生字又有一个共同秘密了,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引导学生发现声旁)

5、猜字激发学生的主动识字兴趣。如渔、躲、睁、舰。

(说出读音和意思)

6、小结形声字规律。

7、识记“展、运、网”。

(用图画,肢体演示等方法识记。)

用富于童趣的话语,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贴一贴中,快乐地记住了生字,在猜一猜中,领悟形声字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巩固字词

活动:

小小邮递员──谜语专家:

给小动物送信,信中内容含有生字词的谜语儿歌,如:

小蜻蜓像飞机,夏天半空展翅飞,用网捕上一大堆,不要!不要!我们应该保护它。

方法:

第一步:出示6种小动物信箱。

第二步:给每个小组发信件及6种动物小词卡。

第三步:小组合作阅读谜语儿歌,猜一猜,贴上词卡,再派代表送信。

第四步:检查信箱,阅读信件。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生字,增强识字兴趣,体现了主动学、乐中学的新理念,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六、指导书写“蚂、蚁”

过渡:同学们,小动物收到信件,知道你们记生字真快,特别高兴,其中有一只小动物还给你们回信了,想知道它说些什么吗?快打开信件读一读吧!(一乙班的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快就记住了我,我真高兴,但是,你们会写吗?能写得漂亮吗?蚂蚁。)

1、观察字形:

找出关键笔画。

2、范写:

注意间架结构。

3、学生书空:

重点指导“义”的笔顺。

4、学生描一描,写一写:

你认为哪个字写得好,请你对它笑一笑,夸一夸。

(巡视指导)

5、展示评价。

让学生在看、描、写、评中感知感悟,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的教育理念。

七、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可真不错,不过,还有许许多多的小虫子,如:小蜜蜂、蝉等,也在过着快乐的夏天,老师真希望你们赶快到大自然去认识它们,观察它们,好吗?

自我评价

用富有童趣的话语,与学生平等交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贴一贴、猜一猜、送一送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没有任何负担,课堂充满乐趣,整个课堂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我认为这就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够,没有用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书写,在书写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展示台”,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评析

一、唤发情感,激发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挂图、动物图片、实物投影等教具,以及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学生在情感的支配自主地识字,感受到识字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探究,引导发现

教学识字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但要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愿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生认识了蜻蜒、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生字后,引导学生探究找规律“生字中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你们发现了没有?分组讨论后,有的学生发现都有虫字旁,有的学生感悟到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开展活动,巩固成果

教师在教学生字后,在班上开展了“小小的邮递员”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在五花八门的邮筒中,仔细辨认着自己该投递的邮筒,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识字兴趣,这一实践活动也体现了自学合作的新理念,对巩固生字教学的成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韩卫畴)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15课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夏夜多美》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学生分析

学生们经过一个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天真活泼,喜欢表现自己,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动画,配音乐。

2、故事中都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请告诉大家。

(教师相机绘画或粘贴小动物的图片。)

这些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把书打开,自由读一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感知课文,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圈画文中的生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学一学。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例:莲睡莲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

四、朗读感悟

1、刚才同学们读生字、读句子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认识了文中的生字,同学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指名分段读,然后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个童话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2、把你喜欢的故事中的小动物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对话:

⑴喜欢读同一种小动物语言的同学齐读。

⑵指名读。

3、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完,然后告诉老师你喜欢夏天的夜晚吗?

师读课文后三个自然段。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夏夜的美。

4、夏天的夜晚很美,文中的小动物心灵更美。我们班小朋友画的夏夜美不美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我眼中的夏夜(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

五、拓展延伸,说夏夜

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仅画画得好,而且说得好。这节课老师设立了睡莲奖,奖给说夏夜说得好的同学。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可以拿出你的作品介绍给小朋友,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说得好的同学到台上说。

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的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画促思,让孩子们的个性在绘画和解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巩固识字

1、做游戏,猜字迷。课件出示:

⑴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根)

⑵一排小朋友,各个背着手。

一排变两排,看看没有手。(非)

2、开火车识字:

课件出示生字,生分小组竞赛。

七、作业设计

画画写写:

把你眼中的夏夜画出来,并写下来好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讲述我眼中的夏夜的基础上,再修改图画,并写一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有话可写,避免学生将来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我感到效果较好:

1、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部分汉字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生字,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个人认读、同桌读、挑战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读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枯燥的认识生字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2、本节课设计了画画说说“我眼中的夏夜”的环节:

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又将画面还原成文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2、自主发现发现识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感悟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到夏夜的美好,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互相关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要有与他人互相关心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动物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给每个同学戴上有关文中动植物的头饰。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谁吗?看到这几位朋友,你会联想到什么?

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件事,就在一个美丽的百般夜,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这美丽的百般夜去看看吧!

板书:百般夜多美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平时同学们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做些什么?又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呢?

2、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3、分小组学习:

⑴自读课文,画生字、读生字。

⑵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⑶组内交流。

4、汇报交流:

⑴教师检查自学:

师生交流可利用歌谣识字、猜迷识字、偏旁归类识字等方法,引导学生选喜欢的方法识字。

⑵谁愿做小老师,领大家读─认读生字卡片。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以开火车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已读正确。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到七自然段:

⑴通过理解“谢谢您”、“着急”等词语,体会动物感情,并练习朗读。

⑵表达训练:

你以为小蚂蚁是怎样的孩子?

⑶指导分角色朗读:

小蚂蚁和睡莲的话被谁听见了,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3、练习朗读第八到十二自然段:

⑴小组同学练习朗读。

⑵通过蜻蜒、萤火虫儿的话,你感受到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⑶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几段。

(小组内交流)

⑷分角色朗读。

4、朗读十三至十四自然段:

⑴朗读表演这两段课文,看看哪个同学表演的更精彩。

小组内练习、再师生共同朗读表演。

⑵表达训练: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蚂蚁回到家了吗?它是怎样回到家的。

⑶通过“飞呀飞”“飞过”“飞到”等词语的理解,感受百般夜的美,体会小动物的行为。

⑷学生活动:

你看到了这样的事情,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学生讲座交流。

⑸学生汇报:

揭示主题,夏夜是美的,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人感到更美。

5、同学们的脸上都是高兴的表情,还有一具人和你们表情一样,那就是星星姐姐。

齐读第十五、十六自然段。

地起感受这夏夜的美好。

四、戴头饰分角色朗读全文,感受夏夜的美

五、总结全文

板书

15夏夜的美

睡莲救

蚂蚁

晴蜓送

莹火虫

关心人帮助人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7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措施:

1.瞄准“会写”的靶心。“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编排体系中的崭新板块,也是亮点之一,其承载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一个单元、多篇文本的阅读解构中集中破解“如何写”的问题。因此,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文本阅读”是载体,“学会写作”是阅读应该抵达的彼岸。在这一课例中,瞄准“会写”的靶心,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命题,在阅读对话中解构文本,在交流分享中建构写法。教学伊始,从屠格涅夫的盛誉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这样的设计,从“写”中生发话题,进而生成关于“写”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呢?”“谁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谁能加上时间、地点再说一遍?”让故事得以完整地存在,也是间接地告诉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一般“线路图”——起因→经过→结果。

2.把握“读好”的情趣。在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时,分三个板块指读文本,并及时追问:小麻雀遇险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两只麻雀脱险了,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在这样的连续追问中,学生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学生被“代入”故事之中。把故事的四个角色分别板书在一棵“大树”旁的对应位置,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通过板书实现了“可视化”。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后通过比较、品味、提取等方式补充板书“落”“想吃”“退”“唤”等关键字词,一个故事通过一幅图文并茂的板书简约而又直观地呈现。

3.架设“抵达”的桥梁。习作单元中的阅读课堂,读是此岸,写是彼岸。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努力借助教材提供的文本结构或者语言样式,为学生的读写铺路、搭桥,助推学生从“阅读的此岸”抵达“习作的彼岸”。在精读文本环节,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以“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栏重组文本语言,然后引导学生竖着读这三栏文字发现了什么,横着读,又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作者这样写,是否突出了老麻雀“无畏”的特点?在追问下,学生又有了更深刻的发现,作者笔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在细描老麻雀的无畏。紧扣“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一习作要素,让学生在理趣与情趣并存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屠格涅夫这一语言巨匠的写作奥妙,进而以发现的写作奥妙为桥梁,从此岸直抵“如何写”的彼岸。

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堂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虽然把握了习作单元的教学要素,处理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把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放在第一课时解决,会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语言密码;把描写“老麻雀”的无畏的文字段落直接放出来让学生去分析,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再出示整理后的表格;最后小练笔部分,没有给学生创造出情景,学生很难想想那个画面,而且视频材料与练笔要求不太贴合,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地表达。

本课教学后我的最大思考和收获就是要落实好“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不能每课面面俱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在备课上多去思考,在整册教材下、在整个单元下布局好教学设计和路线。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8

教材解读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识字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主要写小动物在夏天活动的情形,体现了夏天的美好快乐。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夏天这一优美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鼓励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教学要求

1、认识“蝴、蝶”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字,会写“蚂、蚁”这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3、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4、能仿照课文编编儿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教材、小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青蛙和知了的叫声。

2、交流。

二、初读儿歌

1、自由读儿歌。

2、认读带有虫字旁的词语。

3、再读儿歌:

看看小动物们在忙什么。

4、检查初读情况。

三、读悟儿歌

1、伙伴自由交流最喜欢的小动物,读读相关句子。

2、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有关小动物的知识,相机指导朗读儿歌。

3、齐读儿歌。

四、仿编儿歌

1、多媒体播放蜗牛、蜜蜂的录像。

2、小组合作仿编儿歌。

五、指导写字(蚂、蚁)

1、出示词语:

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说说发现了什么?

2、学写两个虫字旁的字:

蚂、蚁。

六、布置作业

观察小动物是怎么生活的,或者搜集一些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9

《田家四季歌》这篇儿歌朗读要有节奏感,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画,重点是在介绍农事,带着赞美的感情歌唱了种田人的辛勤劳动。这首时序歌既可使小朋友们获得有关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情绪感染中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以识词为中介,最后再以诵读活动来巩固加深识字、识词的成果,把看图到识字、识词,诵读连为一体。同时,注意处理好各部分的轻重。

2.注重朗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了解我国南方四季的主要农事活的,理解人们劳动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3.本课重点还应是识字、写字。所以我着重抓了识记字形、写字训练的教学。在分析字形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另外我还提醒学生要严格按笔顺去描红、临写,把字写规范、美观。本堂课写字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设想

本识字课共有14个生字,其中11个为虫字旁的生字,并配有生动而有情趣的儿歌,体现夏天的美好、快乐。学生都具有喜欢动物的天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文中提到的6种小动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这易于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在游戏中识字。

1、认识“蜻、蜓、蝴、蚯”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和“展、运、网”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蚂、蚁、前、空、房、网”6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朗读儿歌。

4、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词卡、动物图片。

2、学生准备:

动物头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春天就快过去了,夏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听,小动物们正欢快地唱着歌呢,快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呀?

(出示暗藏6种小动物的夏季风景课件。)

2、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动物把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学习字词

1、自由读儿歌,用“”划出藏在儿歌里的这些小动物,并大声多读几遍,要求:

读准字音。

自由读儿歌→开火车读儿歌→读词。

2、把动物词卡帖在图片下。

3、(课件出示生词: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它们又从儿歌里跑出来了,还认识它们吗?

⑴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⑵去掉拼音再认一认。

4、观察特点,认记生字:

⑴观察生字,找出生字共同的秘密。

⑵开动脑筋,想想识记这些虫字旁的办法。可独立思考,也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⑶指名领读词卡──齐读──抽读。

5、巩固生字:

⑴送小动物回家。

⑵开车旅行去。

⑶认识形声字。

⑷找一找:

哪些是形声字。

6、轻松一刻:

参加小动物音乐会(师生戴动物头饰)。

三、写一写,画一画

1、出示4个“蚁”字,观察哪一个写得好。

2、给小蚂蚁设计名片。

四、介绍一本好书

法国的蒂皮·德格雷小朋友写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板书设计

识字4

蜻蜓蝴蝶蚂蚁

蜘蛛蚯蚓蝌蚪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系列


课件之家相关专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严而不苛,宽而不纵,用爱心、耐心、细心陪伴学生。优秀的教师授课前,都会备好教案。教学方案应该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不可照本宣科。您是否也在苦恼如何编写教案呢?你不妨看看《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1)

课程设计理念

1、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2、培养学生语感,注重学生对语文的感性把握。

课程设计目标

1、深读课文,导入意境,感受荷花的美。

2、品读课文,激发情感,感受作者的爱。

课程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美读课文,体会荷花的美丽,积累语言。

课程教学难点

体会冒的神韵,导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检查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描写和赞美荷花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

2、图片揭示荷塘美景,引入新课。

二、选择式读,激发兴趣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读。

三、品读课文,领悟感情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自己觉得写得特别美和句子。用“○”标出用得最生动的词。

⑵引导学生通过看画面,比较等方法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荷的美。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联系一、二自然段及自己的想象,体会“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⑵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⑶学习第四段:

①教师配音朗读课文。

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③师生互动,体会变成白荷花的感受。

④引导学生展示想象:如果你也变成一朵白荷花,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四、总结全文,抒情表达

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五、课后作业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鹅的步态与吃相的研读,感受鹅的高傲,能凭借朗读和想象表现。

2、输理全文,体会文章的构段特色,感悟作者似嗔实喜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从步态与吃相中体会鹅的高傲,感受丰子恺似嗔实喜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丰子恺似嗔实喜的写法,体会文章过渡、总起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

1、由鹅身上的傲气引导学生回忆复现鹅的头姿与吃相的描写:

⑴咱们走进了丰老笔下的白鹅,他身上有股气──

指名说。

⑵昨天我们光学了鹅的姿态和叫声就感受到了。

指名说。

2、引读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引出下文步态的学习。

二、抓“步态”研究高傲

1、感受文本:

⑴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

鹅走来了。

自由读第4自然段:

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⑵学生交流:

①师:我听见了鸭、鹅……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②师:写高傲的鹅为什么写“鸭”?

(引出“对比”的写法。)

③出示词语,进行理解:

急速局促不安从容大模大样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⑴有不明白的吗?

(净角)

谁知道?

(课件出示)

指名说感受。

⑵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

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4、引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抓“吃相”研究高傲

1、默读感受: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

可以划出重要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

2、自由交流:

⑴指名说。

板书: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体现在哪儿呢?

⑵品读句子,说感受:

①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

(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3、小结,引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说得多好!这鹅真是有股傲气,架子十足!怪不得丰老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四、初步感受文章构段特色及话外之音

1、感悟写法:

⑴讨论发现过渡句,研究比较:

师:丰老是怎样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师: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思考。

师:对,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师: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

⑵引读。

2、体会文章的话外之音:

⑴初步体会喜爱之情:

师:不胜其烦,为什么还要管它?

师:这些句子表面上是说不喜欢这只鹅,在说它的缺点,而实际上更能感觉到作者特别喜欢这只白鹅。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所以鹅的“缺点”也就成了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

师: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所以鹅的“缺点”也就成了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

板书:

似嗔实喜

⑵感受拟人表达喜爱之情:

师:那么,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发现当作人来写。)

师:你觉得这只白鹅像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它叫的时候像一个严厉的警察,走起路来像一个京剧里出场的净角,吃饭的时候像一个要专人侍候的大老爷。总之,是一个很高傲的人。

师:怪不得丰老称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齐读。

板书:

爱在其中

⑶小结:

作者用这种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有许多好的方法,大可不必口口声声地说我喜欢它。请同学们课下也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着用我们发现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⑷课外资料引入,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拓展写话

1、读了丰老笔下的白鹅,你一定深有感触,如果你就是这只白鹅,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

2、练笔,展示,评议。

3、课后作业:

⑴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具体形象,我想读一读,还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⑵课外可阅读《白鹅》的其他片段,或丰子恺的其他散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3)

教材分析

《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文章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的姿态描写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为线索,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地刻画了鹅高傲的特点。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抓傲理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你们心目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课件出示丰子凯笔下的鹅图片)

2、课文哪句话直接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

出示句子: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个性化朗读这一句子,齐读这句话。

(这一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书,倡导个性化朗读,读这一句话时,可强调读出“好一个”,也可强调读出“高傲”这个词,虽是不同的读法但都能体现出鹅的高傲。)

4、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这只鹅的高傲?

师板书:

叫声步态吃相

二、挖傲品词语(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课件出示,听听狗的叫声,理解“狂吠”,听听鹅的叫声,对比狗的叫声,理解“不亚于”。

(充分利用课件这一优势,帮助学生从形和声去感受鹅的高傲,并能突破字词教学上的难点。)

2、指名读描写叫声的这段话,找出描写鹅叫声高傲的词语画下来,品读这些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相机板书:

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3、师与生合作朗读这一段话,读出鹅高傲的气势。

4、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课件出示句子:

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_________。”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________。”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当“鹅语”小翻译,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5、从作者对鹅叫声的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6、全班齐读这段。

7、正因为它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引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扣傲赏妙语

1、学习第二部分“步态”:

⑴刚才我们学习了叫声这部分,作者拿狗来对比,我们再来看看写步态这部分,课文拿什么与鹅对比呢?

(鸭子)

⑵出示这段:

请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的时候想象一下鹅与鸭走路的样子,想站起来表演表演也行,待会儿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鹅与鸭走路的样子。

⑶生自由读这段,试着演一演。

⑷指名两名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⑸请小评委根据课文的句子来评评。

⑹评议时相机解决:

①“局促不安”这个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个词说一句话。

②理解“从容”,指导读出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

③课件欣赏“净角”出场的样子,加深理解。

⑺分男女同学来比赛读读描写鹅与鸭走路的句子。

⑻全班起立,学学这只鹅傲然地站着,一起来读读这段。

(对于“步态”这部分的学习,师要注意动态生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重点句,自演自悟自评,体会作者对比的方法。)

2、学习第三部分“吃相”:

⑴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写得有趣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会喜欢这句。

⑵交流写得有趣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⑶默读课文,质疑。

⑷看动画读文,自己解疑。

(播放“鹅的吃相”这部分动画。)

⑸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习“吃相”这部分,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通过形象的动画场面,帮助学生质疑解疑,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齐读板书上的词语,积累下来。

2、摘抄描写生动有趣的句子,边抄边品读。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鹅的特点,我们来动手画一画鹅,把鹅高傲的特点表现出来,并用几句话写一写。

板书设计

13、白鹅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喜爱之情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效果

依据教材特点和孩子们的生活储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比较理想,先总结如下:

1、批文入境揭题激趣。

在学生初读课题后便引导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写了哪几个角色?指生交流并相机板书: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和我。再次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段说一说彼此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把紧张的气氛烘托出来,也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关键句段简单概括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谓是一举两得。

2、潜心感受体会情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仍然是先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相互检查,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作者是怎样将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和退缩。这一环节大约需要十几分钟,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不同角色在此时的心里状况,从而更好地感受角色的品质。比如,聚焦小麻雀时,抓住它的样子,为感受它在危险境地的无可奈何的无助埋下伏笔;聚焦老麻雀时,抓住关键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与“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通过比较,体会它飞下时的速度、救孩心切时的不顾一切。这种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如一座丰碑立在孩子们脑海之中。

3、合理想象迁移运用。

如果是你,会对老麻雀说些什么?先交流,试着写一写。通过交流再次去感受老麻雀的果断与勇敢!生活中有没有如此感人的一幕呢?此话题一打开,学生的生活储备便被激活,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知道的特别多,感恩的心受到洗礼,很好地落实了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成功之处

生活化场景的预设很受学生喜欢,他们个个乐于参与,情绪高涨,思维有深度。

三、不足之处

课堂的危险境况展示不充分,致使孩子们的感受流于表面,略嫌肤浅。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新再上这堂课,我会通过各种手段再现文本展示的场景,引领学生真正地感悟文字内涵,让教学更圆满!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5)

教材分析

《画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设计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分角色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教学准备

CAI课件生字卡片简笔画

学生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继续学习《画风》。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课题(板书:画风)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新朋友,还认得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赵小艺、陈丹、宋涛。相机贴在黑板上)齐读名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直接出示课题,同时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

二、引导朗读对话

过渡: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的郊外,吸引了三个画画的孩子。他们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呢?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全文,重点把他们画风的句子读一读。

2、抽学生读,教师相机在名字下一一对应粘贴简笔画,同时读图下句子,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句子表达图的意思。

3、三个孩子边画画,边交谈,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快速读课文,找找看,并把他们的对话勾下来。

(多媒体展示对话内容)

问:爱提问题的宋涛说的这三次话语气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读?(第一次疑问的语气,他也认为风不能画,同时也带有为难别人的意思;第二次表现出惊喜,读得大声,而且十分高兴)

问:宋涛提的问题难住了陈丹,陈丹是怎么回答的?(第一句用为难的语气;第二句受到启发,带有兴奋的心情,用肯定的语气读。)

问:肯动脑筋的赵小艺怎么说的?(用非常肯定、自信的语气朗读。)

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5、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提示:需要几个角色?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6、汇报展示:抽一两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人物的内心,读出文中人物的不同语气,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课内拓展

1、你们喜欢这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还有别的更多的办法画风吗?

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像老师黑板上展示的画一样,把风画出来吧!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看谁想得最妙、画得最快、写得最好。

3、抽一两位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四、指导写字

多媒体展示生字。

请仔细观察,这六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觉得哪个字不容易写美观?

教师范写这个字。学生写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外拓展

我们知道了风这种自然现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用画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你还知道有其他形式把风表现出来吗?

老师这里有一首诗、一首儿歌把风表现出来了。(让学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6)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小朋友,在识字王国里,我们已经交了许多朋友。瞧,它们坐着小火车来了,也想坐上这列小火车的小朋友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出示字卡)

鱼(鱼儿在哪里生活?)飞(做个飞的动作)雨风山牛(牛是怎么叫的?)马(骑马的动作)大田水

2、小火车顺利开到车站了,识字王国里的其他朋友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能干,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想认识它们吗?

在认识它们之前,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

⑴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

⑵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出示日月图)

二、新课学习

1、出示“日月”那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是从哪里认识的?

出示日月古文字,再来看看这两个字,古时候的人是这样写日月的,猜一猜哪个是日,哪个是月?

小结像这种根据物体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我们给它们起个名字叫“象形字”。

2、在这一课里还有很多这样的象形字,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认识这些汉字朋友,并记住它们的样子吗?

3、那么我们现在就找出一个生字一起来学一学。这个字笔画最多,我们就先把它请出来吧。(兔)

仔细看一看,它怎样读?

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引导学生用比较形体的方法学)

谁能给“兔”找个朋友?

我们都知道小兔子是一种可爱的动物,那你对它的了解多不多?(说说兔子爱吃什么,走路的样子等,学学动作)

小朋友们学的真好,了不起!老师决定把剩下的生字交给你们自己学,有信心吗?(自学生字)

4、都学会了的小朋友举手,谁来当小老师?(随机教学)

⑴学“羊”观察字形,说说怎么记。给“羊”找朋友,说关于羊的知识,学羊的叫声。

⑵学“木”用加笔画的方法记住字形,并和书上的图比较,找朋友,说说木头的用途。

⑶学“鸟”观察字形,说说怎么记。小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我们应该保护小鸟是不是?你想保护那些鸟儿?

⑷有些益鸟专门吃虫子,它们吃了田里的害虫,禾苗就能茁壮成长了。今天我们这里就有一棵禾苗,说一说你怎样记住它的?学“禾”

⑸看看还有哪些字我们没学到?

学“竹”说字形,找朋友,谁爱吃竹子?

学“火”记字形,找朋友。

学“口耳目”谁能在黑板上画一画口、耳、目?(请三名学生)

和篆文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出示字卡,说说现在的口、耳、目和篆文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认读生字。摸一摸口、耳、目。猜谜语。

三、巩固生字

小朋友们听,咔嚓咔嚓……小火车又来了,生字宝宝们也来了。我们快上车吧,哪组小朋友先上呢?(火车火车往哪开?)

四、拓展延伸

老师还要考考你,这里有一些地方的名称,看看你认识吗?

人民公园华庭街中山影城江南大厦肯德基穆湖实验学校

小结小朋友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书本中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当你走在大街上,当你看电视的时候,只要你留心、用心,同样也能认识许多生字。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1500字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可避免的要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提醒老师遗忘的内容,如何写教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呢?我们为您精选了一篇题为“《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的文章,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最后一段

指导朗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2)

【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

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划──议──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流,教师从中点拔。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潮来时雄奇、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赏析佳句的能力。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A级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电视机、录相机、录像带、幻灯片。

【座位排列】

采用异质分组5~6人一组,成马蹄形。

注:A级生为优等生,B级生为中等生,C级生为学困生。

评价:优☆☆☆、良☆☆、及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抓中心句,导入新课:

⑴质疑:

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

(个体活动。)

⑵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2、播放“潮来时”的录相:

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静观中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全体参与。)

3、提问: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呢?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描写“潮来之时”的片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用“ ”画出描写“潮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潮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观潮人们情绪的词语。

学生采用“读──划──议──悟”的学习方法:

生边读课文边分别画出描写“潮声”、“潮形”及人们情绪变化的句子、词语。

(个体活动。)

2、分析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组内讨论交流,A级生带动C级生。

3、这部份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组际交流)达成学习情况:

C级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B级生:能准确全面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A级生:能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及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能较清楚地说明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是以声、形、观众情绪变化这三方面来写的。

(全班齐读,小组读,互评。)

4、师生共同评价给予激励。

5、指导朗读,赏析佳句出示幻灯片(描写声、形的句子):

⑴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⑵读描写“潮形”的句子。

⑶读“潮来之时”这部分。

⑷让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学生在找、读、议中产生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

派代表汇报。

6、作者是依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潮来时”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潮来前”江面平静与“潮来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不同。

(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明。)

(个体活动。)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写法(点拔、引导):

⑴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

2、回扣题目,强化写作方法:

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并能概括出“观”:

看、听、想、多种器官一同活动才叫“观”。

四、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配乐朗读,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3、写一篇“观潮”的导游词。(学生选做。)

4、用一、两段话描写你留心观察后的某一种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A级生。)

【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钱塘江大潮潮来之时

(天下奇观)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余波汹涌恢复平静上涨两丈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3)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1、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

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板书: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2、请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天下奇观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4)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消失在()。”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5)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6)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7)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8)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2课时。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1、这样的画面,课文里也有,找一找在那个自然段(3、4自然段)。自己读读,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精彩,就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我们听。

2、刚才读时顺序打乱了,其实文章的描写是很有顺序的。下面请大家合上书,老师读3、4段,大家把描写顺序的词语记下来,再投影反馈。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按由远及近的顺序,随位置的改变及时间的推移来描写的。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1、3、4段词汇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想不想积累下来

⑴ 师说意思,生说词语,如:

“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天崩地裂、浩浩荡荡”等。

⑵ 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2、想一想、用一用:

出示一段不完整的话,请生用课文里的语句把这段话说得完整清楚一些。小组准备,时间1分半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渐渐消失在( )。”

⑴ 生汇报,集体订正。

⑵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指导朗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 )的钱塘江大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语第7册第1课《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初步谈话,理解课题;第二步,检查预习,反馈交流;第三步,观看录象,感受情景;第四步,突破重点,指导朗读;第五步,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第六步,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七步,按潮来顺序整理句序;第八步,丰富课文,拓展思维;第九步,激情结尾,整体感悟。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读体验自能读书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过渡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是训练重点,课文所写的“潮来之时”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观察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强,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手法,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壮美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想”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写作手法,把课堂这一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

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

2、学习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3、学习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想像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写观众多的手法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品读重点段,领悟奇观:

⑴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让我们随着录像来观赏大潮的奇景。不过要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感。

(学生看后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

声音样子

⑵品词句,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写下来的?哪地方写得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想象画面,品读课文词句,讨论交流。

(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和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体会“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语连句成段的作用。)

⑶感情朗读,表现奇观:

引导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出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背诵喜欢的片断。)

5、学习结尾段,潮头过后赏奇观:

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体会潮头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四、练习解说,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蓝本,练说解说词,为录像配解说词,内化文本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3、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之时声音形状(远──近)

潮头过后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篇10)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8篇)


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对于新教师来说,写好教案的意义重大。教案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我们的教学思路如何才能在教案中更好地体现呢?根据您的要求课件之家为您整合了一些优质的信息“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1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2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平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3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分数与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4

今天执教了一节《分数除法(一)》的数学课的教学。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内容涉及到以前整数除法意义的复习,加上本节教学知识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方法,设计难度除内容多外且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备起课来难度较大。不过越是有难度的课自己还偏偏有一种想要挑战的心理,毕竟自己迟早是要讲的,而且这样的讲课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只是为了一节精彩课的展示而有意避重就轻也许恰恰就失去了上课听课评课的本意了。

自知自己对于数学学科的造诣不是很精深,但个人感觉数学课应该要把握住几点:教学语言凝练、具有启发和点拨的作用;流程设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习题设计体现由浅入深的梯度性;教学覆盖面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也许是个性使然,或者是文科味道较浓的教学风格,因此执教较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也很喜欢赋予它一种文质兼美的特点,喜欢让知识性较强的数学课也能带上情感的韵味和兴趣的刺激。尽管事先对于教材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思考,对于课堂情景和学生进行了预设,尤其是对自己的教学语言也做了格外的注意和设计。但实施起来之后,自己之前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由于内容过多,加上课上生成的东西自己也没有做到较为妥当的处理,不可避免的遗憾随之而来,即课堂效果没有预期的理想,学生的学显得不够扎实和深透,自己在教学课件等一些形式的利用上与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没有达到一个有机的统一。度的失衡使得这节课不免流于形式而略显不实,假如在个别地方善于取舍或是科学的估计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的容量,那么遗憾也许会降到最低程度。

通过今天的讲课,感觉收获很多,要学习的、要改变的、要给予学生的还有很多很多。教学,真的是一门永远探究不完的艺术。即便今天的教学没有任何遗憾,即便学生的表现十分精彩,但我仍然知道,自己距离那种“突破”还有着很长的一段路……。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5

分数除法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安排了分数除以整数,第二课时分数除以整数的练习题,第三课时是一个数除以分数,第四课时是自主强化部分的分数除以分数,每一课时后面的练习相对单一,都是跟例题差不多,聪明的学生做的太轻松,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不动脑的照葫芦画瓢,效果不佳。通过进一步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重新安排了例题,把一、三、四的教学内容合并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二课时进行综合练习。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6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对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次,就得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二):把三个圆叠起,平均分成4份,得到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4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三):除以4得07,07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块饼平均分给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的重要的多!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7

理解与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其应用。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应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执教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我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一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足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 篇8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否则,会使学生陷入只背结论,不明道理的误区,这样的结果或造成学生出错率高,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了,“1除以2等于二分之一”的正确答案;

2、问:这半张纸,也就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那么这张纸里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呢?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于2”的结论。我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3、再问:如果把整张纸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于3,1除以1/4等于4的正确结论”,到了1除以1/5时,根本不用动手折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总结了“1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几”规律。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观察以上的算式河的书,你发现了什么?

二、观察讨论,形成规律

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终于发现了“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我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大部分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有个别学生在计算时有除号不变的现象。所以,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全部掌握计算方法。在解答方程时也不会出错,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相关文章

  •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系列 课件之家相关专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严而不苛,宽而不纵,用爱心、耐心、细心陪伴学生。优秀的教师授课前,都会备好教案。教学方案应该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不可照本宣科。您是否也在苦恼如何编写教案呢?你不妨看看《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01-09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8篇) 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对于新教师来说,写好教案的意义重大。教案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我们的教学思路如何才能在教案中更好地体现呢?根据您的要求课件之家为您整合了一些优质的信息“分数除法教学反思模板”,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 《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集锦 撰写文档可以算是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公文写作中,我们会经常搜索写作范文。参考范文的成文逻辑,提炼出写作技巧,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哪一些范文文章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集锦”,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我是个临时抱佛脚的人,闲是如此,忙亦是如此。在忙碌中用两天时间匆...
  • [推荐]影子第一课时教案模板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下面是我们精心整理的"影子第一课时教案",敬请您阅读本文!...
    时间:04-30 影子第一课时教案    
  •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 最渊博的教师也是最谦虚的学生,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就要准备好教案。教案也会为老师带来一个逻辑清晰的特堂体验,以下是由编辑为您带来的《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
    时间:03-12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