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模板7篇)。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们需要针对课情准备好教案,教案对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写出一篇高大上的教案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1】
三月廿五日,周二第二节课,我在高一年级285班讲书法鉴赏《兰亭集序》,有幸得市政府教育处督学郭务强教授、县督导室杨荣主任批评指教,反思之余,成文以促己。
一、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书法教材①第六课《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内容,结合时间因素——一课时的容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素——基本没有毛笔书写经验,我确定《兰亭集序》为鉴赏主体,兼以其笔画“点”的欣赏临习为拓展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按新课程要求,我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书法艺术鉴赏方法,能正确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法气韵等方面对书法形式类别中的行书进行鉴赏。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比较法进行鉴赏。通过尝试书写进一步加深对行书艺术的理解与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国粹书法艺术的热爱,体会“中和”之美的重要意义。
3、教学过程的安排
本节课教学过程预设了五个环节:导入、新授、拓展、评价、总结。
1)、导入。以幻灯片将《兰亭集序》内容的吟诵歌咏与书法整体图、局部图、独字图结合,以期从视听感觉上多方位激发学生对它的兴趣。
2)、新授。分三步:领略文字之美(略讲)、领略书法之美(结合重难点详讲)、领略书写之美(略讲)。
3)、拓展。结合鉴赏经验,激发动手书写兴趣,现场临摹板演。
4)、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
5)、总结。结合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课堂作出总结和对学生们提出期望。
4、教学手段的运用
以课本为基础,以多媒体展示为主,结合范图展示、板书、师生板演等手段。
5、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师层面:讲授法、设问法、演示法等。
学生层面:观赏法、探究法、演练法等。
教与学的层面:师生互动法、比较法、
窃以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再到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设计,本人是作了一番深思熟虑,有全局的考虑,也有细节的预设。
然而预设与生成的差异甚至矛盾,凸显出自己种种不足和问题,值得深思。
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两位专家在给予我充分的鼓励后提出了既有针对性又有高度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深受鼓舞也深感惭愧,但更深的感受是受教后对未来的书法鉴赏课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1、基于课堂整体格局所提意见和建议。
内容深度尚可,但广度还可延伸。如《兰亭集序》创作背景的介绍,王羲之誉为“书圣”和《兰亭集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政治、文化、专业等方面因素的介绍,22种“点”的名称介绍等等,囿于时间关系不能详讲,但稍有涉及,有利于学生课后的探究。
2、基于教学手段细节所提意见和建议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尚可,但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如对板书的利用,对范图板贴的利用等。板书是提炼要点与强化主旨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专业化,便于他们举一反三。
三、个人的反思
从课程设计到课堂生成,感觉自己把握的东西远没有想象中的多和实。有些点也清楚问题出在自己哪些方面,但更深的领悟与更高的求索却来自于专家领导的指点。经两位专家屈尊与自己的恳谈,我从如下几方面反思了这堂课。
1、要从“教学”层面提升到“教育”高度。
诚如著名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课堂上是一问求一答,还是学生能自设问、敢存疑?这考验的是教师的格局。诚然,这方面我有待提高。“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中,如果我将行书书法作品的鉴赏方法归纳,再板书“文质兼美、书体特色、临习典范”,学生完全有可能在今后的书法鉴赏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品评。这也恰是郭教授对我的建议: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课堂模式要延伸甚至转移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维度模式。而这亦是教育的本义——学会学习,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2、要有由点到面的提问技巧。
虽然还是格局的问题,但更具体。比如运用比较式鉴赏对有公论的天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行书进行鉴赏,从整体章法、字形结构、笔法气韵各自分析到了,但没有串连,没有归纳,没有让学生站到“面”的层面去思考,而少了这种“面”上的思考,课堂自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长效。
3、要有“留白”的艺术和勇气。
讲多并非就是好老师和好课堂。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如何做到“无声、少声胜有声”?至少三方面的功课要做好,其一,对课堂知识容量的把握;其二,对学情的掌控;其三,对语言技巧的掌握。第一二点是基础,第三点是途径。我只能说,我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上进,在专家们的批评指正下,我深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助益。虽然没有完美课堂,但我坚信完美课堂是我穷尽一生的努力目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2】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写景语言简洁,议论语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韵味的文言语言,极富魅力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存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3】
今天学习《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极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一个乐字了得。可是第二自然段感情陡转急下,由乐而痛,让人猝不及防。
仔细想来古人的这种情感急转不是没有道理的。“女伤春,士悲秋”,其实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应该是"女伤春也悲秋,士悲秋亦伤春“。
为什么人会伤春悲秋呢?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一切生命都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春天繁花盛开,色彩斑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亦始于春天。所以有人把人生也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天象征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人们总是希望人生能永远停留在最美好的时期。
可是花开就有花落,人生的韶华也如春天的花儿一样,不能永远驻留枝头。但是人们又特别迷恋春天,特别迷恋人生中的韶华,所以才有”春且住”想要把春留住的痴心妄想。
四季终究会轮回,春天不是永恒的;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也会逝去,衰老死亡追究都会到来的。所以人们会伤春,其实借伤春感伤自己易逝的年华而已。
因为迷恋沉醉美好的事物,然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却不能永恒,所以才伤感。秋天落叶飘零,一枚树叶完成了此生的旅程归于自然。
人的生命,也终究会像树叶一样飘零。所以人们看到落叶就容易想起自己的生命也会有落叶的结局。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黛玉会葬花。
花儿绽放,悠然枝头,突然就来了那么一阵风一场雨,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摧残得满地落英,空留一缕香魂。落花飘落枝头,无依无靠,凄然委地,这落花的遭遇不就是黛玉的遭遇吗?在最美的年华里,寄人篱下,无依无靠。
人生如花一样,充满了变数和无常,这一刻无法预知下一刻的事。就像人们本来是坐着火车欢欢喜喜的去旅游呢,结果遭遇车祸了;本来周六想睡到自然醒呢,结果遭遇地震了。王羲之知道人生有聚就有散,“胜景不常,盛筵难再”,懂得人生的无常和变数,所以由乐而悲。当然是否由乐而悲也和一个人的人生观有关系,有的人就是活在当下,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有的人就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把未知的烦恼提前拉到今天。所以,有些人活得快乐有些人活得忧伤!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导学案完成情况比较差;也有我自己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5】
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美的,作为青年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成熟的。
自从接受这次公开课任务以来,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是忙碌的。我要讲的课题是《兰亭集序》,首先我专研教材,把课文和课下注释反反复复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参反复研究,接着利用电脑查找所有和本课有关的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让同教研组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才确定下来。回首这个过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为我对这课的内容已了然于心。
新课标要求《兰亭集序》一课时搞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认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会的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以及流觞的情景,天气好,视野广,人心乐,盛会难得。课文中没有生僻的字词,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这部分的重点设置为朗读、背诵。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齐读、齐背、单独背诵,加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短时间内紧张起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遗憾的是,由于学生预习时间有限,仅仅把课文内容结合课下注释通了一遍,甚至还有一些个别字词还不大明白,课堂上给的时间不多,达到大面积背诵的目标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赏者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时,笔锋一收,转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产生痛和悲的感情。对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情来的有点突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所以我会放慢速度,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具体语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说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反复,学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内容了,所谓的难点也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回归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层层递进的如剥笋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师大附中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一个又一个的回答把问题讲解的很透彻,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借用古人的话感慨死生亦大矣。
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为何还要进一步悲呢?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观,所以在此插进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观,崇尚老庄思想,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如海上浮萍随波逐流。此时再问悲什么就有来由了。通过和古人的沟通产生共鸣,都深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对当时士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给予批判,同时暗示自己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悲叹人生短暂,努力大有作为。且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说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雷锋也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当时王羲之能发出如此的感慨,不应看做是消极思想,而是积极的,难能可贵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课,怎样把握有限的青春,让生活更精彩。这其中渗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我这样进行教学,满满四十分钟也算是有张有弛。仔细思考,这课还需改进。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础上,再把能体现序这种文体的语句从文中找一下,学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就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定义了。
既然是作公开课,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点,但对于一些细节可能会考虑不周,欢迎各位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让我成长的更高、更快、更强壮。谢谢大家!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6】
观察要点:尝试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
活动背景:在围绕“我和空气做游戏”这一主题开展活动时,孩子们都知道空气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可孩子们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在开展这一主题时,我们就在科学区提供了材料,如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土、盆、水,让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幼儿行为描述:孩子们对于做这种小实验非常的感兴趣,只见幼1自己拿着塑料袋使劲的跑,等塑料袋的气充盈之后。他就开始扎住,可由于扎的时候力气太大,塑料袋里的气就瘪掉了。他只能垂头丧气的又开始漫无目的的跑。幼2就比较的聪明,他选择土,只见他小心翼翼的把土块放入水盆中,惊讶的说,你们来看,有水泡冒出来,引来了一堆小朋友的围观。
幼儿行为分析:幼儿特别喜欢这种小实验的东西,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好奇心特别强,“空气在哪里”这个实验中,我投放了两种材料让幼儿去感知空气的存在。幼1最终是失败了,分析其原因,他方法还没掌握,在捉空气的时候,他是跑动了起来,很好的把塑料袋充盈了起来,就在扎住的哪儿失败了,孩子手的力量上面把控力还不是很好,这边应该借助于老师的力量,或许会好一些。这样最后孩子在将扎好的口对着自己,更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幼2利用了土进行实验,选择的材料比较简单,技能性的东西比较少,所以较成功。
教育策略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发现,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教师还是特别需要注意它的难易度。在注重目标的同时,我们要多关注孩子本身操作的能力。哪些是孩子容易操作的,哪些是需要我们教师辅助帮忙的,心中一定要有数。本次活动后,我们还可以多增加一些材料,如扇子、充气筒、制作风车等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篇7】
1、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要启发他们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议论时的思想脉络,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喻之于怀”的是什么?和下一句的关系是什么?“悲”的原因是什么?
3、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4、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一要整理包括“研讨与练习二”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今天还常用的成语。如“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老之将至”“感慨系之”等。二要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与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