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教学设计反思

发表时间:2023-02-13

蝉教学设计与反思1500字。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一般要懂得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帮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写自己的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由我们为大家整理的“蝉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描写雪的作品或句子。

2、培养阅读散文诗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江南雪和北国雪的不同特点。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技巧。

教学设想

1、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3、鲁迅曾说过他的哲学全部在《野草》里面,让学生目前去理解《野草》还有些困难,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冬日里那纷飞的雪花,飘飘洒洒,无边的天宇,凛冽的北风,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自己积累的有关“雪”的诗句)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杜甫的《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另有: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正是这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的落雪,让鲁迅先生诗意顿生,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去欣赏美景,更有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拟人和比如的修辞手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写句子:

在作者的眼中“雪”就象_________________,你看他是这样写的,这些句子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句的分析总结出文章描写了两个地方的雪:

南国的雪和北方的雪

概括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江南的雪──柔美;北国的雪──壮美。

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就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背景看,应该说作者更喜欢北国的雪。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三、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用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富含深意,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说话。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2、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3、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4、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GSm600.com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3、这出剧本有哪些显著特点?

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4、剧本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

5、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艺人,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望你给我传宗接代。”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6、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二、课堂小结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枣儿》。

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⑵理解寓言的寓意。

⑶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⑷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教学分析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

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

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二、体会、理解文中寓意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

评析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板书设计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小编推荐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500字10篇


工作中多多少少都会遇上要写文档的时候,在动笔之前,我们可以找一些不错的范文来参考。可以扩宽我们的写作思路,优秀的范文写作有什么诀窍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1500字10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一、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二、教学案例(学习课文第三段后)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板书: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生修改画,添上了根和丫枝)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三、教学案例(学习第二段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四、教学反思

案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一能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二,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环节中,两次安排了学生说话训练:一次是在学生充分感受了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一次是在学生画树,看课件大榕树后,都是学生有感要发时,因此,学生的赞美都可谓有感而发,的确是由衷的赞叹,而教师分别选择一句话板书下来,看似不经意,其实也为最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作为总起句写一段话作了铺垫。

案例三,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虽然这个问题跟本课的教学重点关系不大,但既然学生提出来了,而且看得出当时还有好多学生也面露难色,就得设法解决。说实话,我备课时的确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学生提出来,我一下子的确感到有点突然,看到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便在承认自己备课时没考虑到后,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想不到孩子们的答案这么多,一下子又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争论也不会有好结果,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由此,我想,如果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怕它打乱教学进程,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简单告诉学生它跟课文主要内容关系不大,不用去浪费时间,那么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他可能再也没有兴趣去读、去思考、去质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学习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

1、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

板书:

天堂

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

(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2、板书:

鸟的

你想象中,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

(小鸟生活的乐园。)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查找了有关资料,关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五百年前,这里原有一个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有二公顷的小岛。岛上的榕林栖息着数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鹤和灰鹤最多。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飞舞,嘎嘎而鸣,蔚为壮观。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鸟的天堂》,1982年他亲笔题了“小鸟天堂”四字,更为这风景区增色不少。)

4、导语:

70年前,这里还名不见经传。巴金先生于1933年途经此处,写下了《鸟的天堂》一文,使这里名扬四海。那么,他当时看到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把所见如实写下来的呢?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幻灯片一:学习小钥匙)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可以边读边思考:

⑴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什么时间?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⑵每次看后“我”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划出有关语句。

⑶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3、把反复读书后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1、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可以小组推荐,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

⑴就三个思考的问题集中交流:

问题1是内容题,学生读文后很快就能知道,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一次是傍晚,鸟儿休息了,因此只看见大榕树,没有看到鸟;第二次是早晨,鸟儿开始活动,因此看到大榕树中栖息的许多鸟。

问题2作为交流重点。交流时,抓住第一次时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和第二次时的“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问题3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说出鸟的天堂很美、榕树大、鸟很多等即可。

⑵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在深入读文中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①大榕树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什么意思?

③最后一句中的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

④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⑤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⑥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用鸟的乐园(或世界)?“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四、选择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仔细地读读课文吗?

1、练习读课文,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或感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精彩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评议,相机引导。

朗读指导要点:

⑴关于榕树的“大”。注意通过突出数量词“许多株”、“一株”、“两株”、“真是一株”突出榕树的大。

(介绍资料:榕树占地达20多亩,相当于三百多个办公室、150教室那么大。)

⑵关于榕树的茂盛和美丽。

(同学先来读,然后请同学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榕树的茂盛和美丽的?)

①指导朗读:

要读出榕树的静态美。

看图片,读文字:

茂盛、全部生命力、簇、堆、翠绿、明亮、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美丽

“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②想象:

是啊!这榕树枝繁叶茂,绿得多么可爱!一簇树叶堆在另一簇上面,密密层层的阳光照在翠绿的叶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阵微风吹来,鲜亮的叶子一动一动,像在长呀长呀!请同学闭目想象。

⑶关于众鸟活动的场面:

①读一读,说说感受:

(鸟多:到处、到处大小花黑应接不暇;快乐:叫、飞、扑。)

②朗读指导:

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③(看鸟多的图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提问:

通过看这一幅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觉得鸟儿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再来读。

五、扩展讨论交流

1、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就是这里的一只小鸟,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呢?

⑴这儿生态环境好:

①这儿环境幽美。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

②这儿气候温暧,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有生机。

③这儿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各类虫子繁殖旺盛,因而鸟儿的食物就丰富。

④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是名符其实的鸟的天堂。

⑵人们保护意识强:

这儿的人们不许人捕鸟,因此鸟儿们得到了保护,能够列忧无虑地生活、繁衍。

(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2、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3、小结:

榕树为鸟的生活提供了美好的环境,鸟在此生活,使得榕树更能茁壮成长,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是多好呀!它使得人类的家园更加美好。

六、学习最后一段,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时候“我”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⑴“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体会到留恋之情。

(这句话中的“回头看”,是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见的,他被这美丽、奇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点儿也不愿离去。)

⑵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体会到无限赞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3、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人间毕竟有天堂,暂别浮华,拥抱自然,聆听百鸟和鸣,感受天籁之声;到人的乐园,远离尘嚣,觅一方静土,让疲倦的心灵得到片刻栖息……

亲亲小鸟,给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亲亲小鸟,给你一个自由呼吸休闲惬意的空间!

4、教师小结: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七、作业菜单

1、摘抄:

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

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通过朗读,读出鸟的天堂的美。

4、“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5、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6、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试将你的做法写下来。

(补充资料:人们最近前往“小鸟天堂”观鸟,却颇感失望,绕小岛两圈,没有见到小鸟群飞的盛景。据当地人介绍,由于小鸟生存的生态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即小鸟周边被开发,原有的农田、水塘被破坏,环绕小岛的天马河的水质遭到污染,小鸟不断地飞到其他地方觅食,不再回来,护鸟措施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板书设计

大榕树独木成林

鸟的天堂

鸟群鸟纷飞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纷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研究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想象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为“综合实践”作业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课文主要讲什么?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

1、你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

3、组织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在讨论中,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评价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

⑴“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地方”。

(实际上榕树只有一株,看起来却以为是许多株,可见树之大。)

⑵“真是一株大树”。

⑶“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好像一个颤动的生命。)

三、主动探究,悟“环保”

1、读了课文,我们仿佛也跟着巴金爷爷去游了“鸟的天堂”,赞叹之余,我们不免遗憾:

为什么我们这儿没有这“鸟的天堂”?为什么那里会成为“鸟的天堂”?

2、小组讨论,交流:

⑴生态环境好。

⑵人们保护意识强。

四、综合实践,练能力

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根据收集的资料,学写一段解说词:

写清楚导游的身份、旅游的地方以及这地方的特点,力求写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学做导游,练“交际”。

3、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

评选优秀小导游。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要有自己的理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引导学生去探究,透过表面现象看实质。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搜集资料,学会运用,学会交际。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后随感

《鸟的天堂》是一篇老课文,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教学第二课时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线索进行教学,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禀着《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了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再自己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组织学生赛读,挑战朗读佼佼者,通过评价,学生的朗读再现了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再现了鸟儿们在枝头欢唱的情境。

在讨论“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这一问题时,学生一下就看到了、抓住了实质:农民的保护是第一原因,这儿环境好是第二原因。有的学生甚至萌发了“这样的地方,真想亲眼见一见啊!”的感叹。于是又自然地过渡到第四环节的教学。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教师: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静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却只看见一株大榕树。

⑴朗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作者见到榕树后发出的赞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细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感情朗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⑶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含义理解。

②朗读指导。

⑷感情朗读7~8自然段。

⑸小结:

这真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它的硕大无比,美在它的生机勃勃,更美在它的独木成林。

板书:

独木成林

2、学习动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小组合作学习:

①以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13自然段。

②合作完成填空,看谁填得多、填得好。

这里的鸟真()啊!

⑵集体交流。

⑶默读这部分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番景象的句子。

(中心句)

⑷边看边想、边听边想:

①看(挂图),那鸟影绚丽多姿,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

②听(音乐),那鸟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

⑸小结:

这真是一幅众鸟欢跃图,鸟儿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与自然是那么的相亲相爱。

板书:

众鸟欢跃

三、领悟方法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两种景色,感受了两种形态的美。

1、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2、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情感

过渡: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作者感到了一点儿留恋,昨天是他的眼睛骗了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是怎么理解作者这最后的感受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诗歌、歌曲、绘画等。)

五、总结全文

过渡:让那鸟的天堂所显露出来的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作业设计

为“鸟的天堂”制作宣传计划。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

众鸟欢跃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主要问题

1、如何在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如何在阅读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新,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主要对策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专题。

2、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3、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4、抓住共同关注点,顺学而导。

5、品读体味课文,勾勒生态和谐图。

6、今昔对比,升华绿色教育的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式创新教学模式。

主要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

1、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3、强调共性,突出个性的理念。

4、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的理念。

主要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理“线索”。

3、自主学习,谈感悟。

4、主动探究,悟“环保”。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讨论、谈感受、谈见解等方式来品味“鸟的天堂”的确是“人间天堂”的美好境界。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有的激昂慷慨,有的婉转动听,有的低沉,有的嘹亮……这就是令人向往的天籁之音。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睛眼,静静的聆听一段旋律,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

板书:

鸟的天堂

二、初读课文,理“线索”

引导质疑:

师:看到题目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什么是天堂?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鸟的天堂”?……)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都看到了什么?说说你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把你喜欢的句子自由朗读,细细品味,从文章字里行间去寻找美。

3、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同桌互相交流体会,看一看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谈一谈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4、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

自读、品读、齐读、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⑴大榕树:

体会榕树大和茂盛的特点。

师出示课件,体会“真是一株大树”。

学生:再次读句子,感受榕树的大。

师: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这方面的资料?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

(简直太大了。)

师出示课件,感受榕树的大与茂盛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师: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榕树的大和茂盛的特点进行静态描写。

学生:质疑,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

过渡:这里的大榕树是如此的神奇,可是更让人们惊叹的要算久居榕树之上的各种鸟类。

⑵鸟:

体会鸟多的特点。

学生:交流表现鸟多的句子。

师: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请用“有的……有

的……有的……”来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

师出示课件“群鸟纷飞”的场面。

学生:齐读段落。

师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鸟多的特点进行动态描写。

师: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谁知道两个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吗?

师:读到这里,你也会象巴金先生那样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吧,你最

想说一句什么话?

四、主动探究,悟“环保”

师: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

五、总结全文

在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第一次第二次

榕树鸟

大茂盛多

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和群鸟纷飞的活动场面。

2、体会“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随巴金爷爷走进了“鸟的天堂”,知道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次看到了大树,第二次看到了鸟。

2、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榕树怎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读这个问题。

二、学习探究,体会大榕树的特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中有关描写大榕树的段落,找到问题的答案。

2、交流:

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⑴指名说一说,并到黑板上板书。

⑵把上述词语进行归类。

3、这些词语都概括出了大榕树的特点,那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4、交流,重点理解: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了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⑴你读懂些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理解“一簇”、“颤动”)

⑵指导朗读。

5、归纳榕树的特点。

(大、茂盛)

⑴那么大的榕树,那么茂盛的榕树,你觉得怎么样?

(美)

⑵指导朗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三、自主感悟,激发环保意识

1、你觉得这儿会成为鸟的天堂,还有其他原因吗?从课文的句子中找找相关答案。

2、交流:

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

(土地湿润,有利于万物生长。)

⑵一个朋友拨着船,让它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环境优美)

⑶有湖,食饵丰富。

⑷农民不允许人去捉它们。

(环保意识)

四、学法迁移,领悟“群鸟纷飞”

1、看来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那鸟的天堂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2、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交流:

⑴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到处”指哪些地方?

⑵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①你读懂些什么?

(种类、动作)

②能不能这样说:

有的大的、有的小的、有的花的、有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指导朗读。

4、作者置身于鸟的世界,为什么只这么一点有关鸟的句子?

⑴我的真是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

理解:

“应接不暇”的意思,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指导朗读:

读出欣喜,读出鸟的活泼可爱,读出鸟的多。

⑵除了写鸟的多,还写出了什么?

一只画眉飞出来,给我们的掌声一惊,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读出鸟的欢快)

五、课堂小结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案例】:

生:我曾去过云南的西双版纳,看见过这种榕树,很多枝干就像一张巨网,似乎要把人包围起来。

师:你能联系课外知识感受到榕树的气势,那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图片。(出示榕树枝干、根、叶的图片)

(师于指图片、介绍榕树枝干的相关科学知识)

师:因此,人们常常称之为独木成林,然怪,作者会惊讶地说: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卧在水面上的大榕树是什么样的?

生:

(出示图:卧在水面上的榕树)

师:这棵坐落在广东省新会县天马河上的榕树已尼有500多年的树龄,它的树冠覆盖面积达致函20多亩地。20多亩地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我们广南学校面积是21亩地左右,特别是新校园建好后在伙却感觉校园是那么大,那么美,有许多运动、游戏的场地。这棵大榕树的树冠面积几乎可以覆盖整个校园,我们全校师生坐在它的树荫下乘凉,做运动还绰绰有余呢!

【教学反思】:

怀海特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现在洛阳宫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因此,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能调动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储备,能接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能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来指导教学,整堂课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友善、民主;师生之间多的是探讨语气,少的是话语霸权,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

鸟的天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鸟的天堂》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

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部分。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第二课时的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让教师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除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以外,还启发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你是怎样读懂的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树立学习信心,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反思1000字集锦


课件之家精选栏目推选:“旋转教学设计反思”。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

一.目标:

1.学做纸风车,训练幼儿手指动作的协调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集体感。

二.准备:

1白纸2蜡笔3吸管4大头针

三.过程:

1.欣赏歌曲(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

幼儿:大风车。

(1)老师:小朋友们玩过风车,喜欢风车吗?

(2)出示风车范例作品: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大风车)。

(3)教师吹风让风车转动:这么漂亮的风车,你们想要吗?今天老师就要来教小朋友做这个风车。

2.引导幼儿学习制作方法。

(1)用剪刀沿着正方形纸上的黑线剪开。

(2)用蜡笔在纸上的一面作画,任意画出图形加以涂色。

(3)将剪开的四个角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用胶水固定住。

(4)将粘好的纸用一个大头针固定在吸管上即可。

(5)风一吹,大风车就会旋转。小朋友你们知道是怎么制作了吗?“那现在就请小朋友自己也来动手做一做吧。

3.交待要求,幼儿操作,家长与老师可进行指导。

(1)提出要求:在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沿着黑线剪。大头针的固定由家长和幼儿一同完成。

(2)在风车上画画,事先要构思好画什么,再下笔去画。

4.欣赏幼儿作品。

(1)请幼儿展示作品,幼儿相互欣赏风车,老师并加以评价。

(2)随着音乐,整理用具,结束活动。

上午游戏:

目标:

1.让幼儿感受做风车,玩风车的快乐体验。

2.培养幼儿跑的`协调能力。

要求:

1.听从老师的安排和指导,在跑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能相互碰撞。

2.不能用力的甩动风车,容易使风车损坏。

3.手指不能触碰到有大头针的地方,以防受伤。

反思

风车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玩具之一,他们更多的是看到外面买来的用塑料片制作成的风车。这一次却要求孩子们用纸来制作风车。根据以前的情况,总有孩子会说,老师我不会太难了,结果又是老师一个个手把手的教。如何让孩子独立完成呢。我的脑子里立刻呈现出一个好方法。有了!

接着我先把正方形的四个对角分别剪一刀,然后我拿出勾线笔,从左上角开始,沿着顺时针从1写到8.然后惊喜的一幕出现了。下面我请一个小朋友把这几个数字中的双数折向中心线。一个孩子很快的把2、4、6、8折向中心。然后让他把这4个角用双面胶粘起来,哇,一个风车的大致雏形就出来了。如果是4个单数的角粘起来,会变成一个风车吗?我先卖卖关子。接着另一个孩子把四个单数角也粘了起来。我们又成功了!!

这个风车的制作毫无悬念,每个孩子都独立完成了一个风车。多么巧妙的单双数,这就是学以致用。教师要做个有创新意识的人,只要自己肯动脑,一个个小惊喜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如何让幼儿的难点不成为难点,这就要我们老师多一些生活的灵感,这些灵感来自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反思(篇2)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多媒体课件,针管和钟表8个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境图

想不想去玩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一下,游乐场里都有什么?(学生说)

用手比划一下这些项目是怎么运动的。(学生感受)

谁能给它们分分类?(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移(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平移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2.感知旋转(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的都属于旋转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3.体验运动:(课件出示)

(1)、打开信封,自己感受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小组学习)

(2)、这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现象?(学生说)

(3)、拿出我们的文具盒,从桌面右边平移到左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文具盒平移后形状、大小不变。

生2:我发现文具盒的方向也没有改变。

师小结:对,文具盒在平移的过程中,文具盒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4.学习例2:(课件出示)

小组学习:根据要求完成每一个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总结:平移的特点就是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板书:(平移: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

5.学习例3:(课件出示)

看来大家对平移有了很深的印象,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

(1)哪位同学可以上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下旋转?(找学生演示旋转)

(2)看样子同学们对旋转也有很深的印象,那我们的铅笔盒可以做旋转吗?

(可以)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再做旋转。

(3)小组交流:通过旋转文具盒你有什么发现?

生1:文具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生2:方向改变了。

师小结:对,文具盒旋转时,它的形状、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了。

板书:(旋转:形状和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

6、比较平移与旋转,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1、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形状、大小不变。

生2:旋转方向改变,而平移不变。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合理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板书

平移和旋转

平移:形状大小方向旋转形状大小方向

不变不变改变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反思(篇3)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对旋转现象感兴趣,能积极主动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起来,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难点:能让所有的材料都转起来,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转起来。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种线形、长条形物品:毛线、布条、树枝等。

材料二:各种平面的物品:纸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种立体物品:积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记录纸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笔、大风车一个、小风车每位幼儿一个。

3.操作区域和集体活动区域分开。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发现

1.导入教师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风车,和小朋友边唱边走进活动室:大风车吱呀吱溜溜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风车转转转节目就要开始了,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风车。(幼儿玩风车)

2.探讨:你是怎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教师:我们不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风车会转吗?

教师:对啦,是我们用嘴巴吹,用手拨打,或者利用风吹,风车才会转起来。

教师: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动的呢?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转起来的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风车是靠风吹转起来的;而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用电的,叔叔按的开关就是电的开关;自行车的轮子是骑车的人用脚蹬才会转,原来啊,这些东西转起来都要外界给它力才能转起来。

二、尝试探索。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想请你们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老师这里有记录纸,你们看。

(教师讲解记录纸的用法:记录纸都是用图案符号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种物品用图形表示;猜是一个娃娃头像一个问号表示;尝试是用小手表示)

1.幼儿先猜测每种物品是否能转动,在猜的一栏中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转动,并在尝试一栏中进行记录。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问: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动的?

4.教师小结:立体的物品容易转动起来,线状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转动。

三、再次探索师:刚才我们让立体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办法,能不能让那些刚才没有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呢?。来.源教.案网,你觉得什么办法能让那些物品转起来呢?把你的想法画在第三栏里。

1.幼儿再次尝试,(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进行辅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发现:说说你的办法。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让你的那些物品转起来的,有的小朋友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教教他们吧!(教师根据刚才的指导与观察,请几个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实践归纳

1.请小朋友去尝试刚才没有尝试的物品,你可以试试刚才大家介绍的办法,也可以想想其它办法。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使物体旋转的多种办法。

3.交流归纳。

五、拓展体验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会旋转?

2.试试你的身体会旋转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各个部位的活动,体验自己在旋转时的感受,初步了解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

2、通过自由玩会转的玩具,与同伴相互交流的活动,初步了解物体的一些旋转方式

3、通过转动理发店标记牌、小鸟纸环、转转卡等玩具的活动,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旋转中物体图案的视觉变化,激发制作转转卡的兴趣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转转卡、理发店标记牌、小鸟纸环、各种会转的玩具、牙签、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听音乐做运动,转动身体各部位

2、幼儿讲述自己身体那些部位转动了刚才我们做运动时发现身体有很多地方可以转动,我想请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发现

3、幼儿玩会转的玩具,相互交流,讲述这个玩具哪里会转动

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玩具,请小朋友去玩一玩,找一找,看看这些玩具会不会转,它是怎样玩的,你去选一样,玩好后来告诉小朋友(幼儿自由玩玩具后交流)

4、出示理发店标记牌、小鸟纸环

你们在哪里看见过的?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老师把它转起来,你们看一看花纹有什么变化?你们觉得怎么样?反过来转你们又觉得怎么样?

5、出示转转卡,激发幼儿制作风转的兴趣

这张转转卡上有什么图案?这些图案转起来和不转时有什么不一样?

请小朋友一起来做转转卡,老师介绍做法

6、相互交流,欣赏做的转转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反思(篇5)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开始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起立面向前方听老师口令,向左转或向右转,向后转等。感受旋转的度数。向左向右是90度,向后转是180度。再从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如折风车游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先折然后旋转游戏。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篇4

平移和旋转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内容,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游游乐场的情境,来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1、情境图是静态的,物体如何运动的学生不能直接感知,只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认识,效果不好。于是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变静态为动态,让学生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像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等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像换气扇、吊扇、汽车轮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说说它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转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将判断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再说说自己生活中见到过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举例时,很多学生认为教室的门是平移运动,为了纠正我亲自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看门是如何运动的,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墙,门能不能转一圈,最终澄清了答案。但是又不同于家里卫生间的推拉门,那是一种平移运动。

3、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做一个表示平移或旋转的动作,在班内汇报表演。

4、平移与旋转教学中,平移多少格是个难点,不易突破。先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图形移动了多少格,然后由学生汇报结果,汇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观点,通过让学生发表观点,互相辩论后,最终总结出方法: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数图形上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而不是看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有几个空格。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反思(篇6)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多元智能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教师大量的实物演示,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然后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另外,教学中我注意了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参与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充分体现《课标》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课标新理念。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是《课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进行多种活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利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恰当点拨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但因为自己时间上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后的小结草草收兵,同时,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

[热门]《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身为教育工作者,常常被要求在课前准备好教案,教师能更加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是否对教案的格式依旧不太清楚呢?课件之家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2】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3】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4】

《欣赏与设计》这节课面对的学习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短,这节课如果只是设计一些由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案让他们来欣赏是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更是不会引起他们动手做的.欲望,于是在教研员虞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这节课中插入了一些由图形拼起来的故事,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考虑到一年级孩子天真,童话故事相对会更吸引他们一些,也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就设计了“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井底之蛙”“乌龟赛跑”,让孩子们在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想到故事同样也会感慨图形的魅力更有自己想亲手去拼一拼的欲望,本来设计是看完视频之后介绍点子图,我又考虑到一年级孩子记忆能力有限,而且只是在屏幕上跟着学习,看完之后印象不深,也害怕孩子们看完视频之后觉得有难度,所以为了再次加深印象,我又把拼好的故事放到课上,带领着孩子把每一个故事中用到的图形再说一说,通过“看视频”“分析图片”,孩子们的印象深刻。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5】

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表现欲强,适合采用歌、舞、角色表演、游戏、图片等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针对这些特点,情境教学一直是教师比较钟爱的教学方法。在那一个个故事、游戏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他们会自主地参与各项活动,并能从中学习掌握各种音乐知识,了解音乐欣赏的方法;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所创造的世界中去,任由想象的翅膀在那音乐的天空中驰骋、翱翔。那是否情境教学就是一年级音乐教学的万金油,百试百灵呢?

一次,我选择一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情境教学法来备课,我上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跳起舞》这课中的欣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和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两首曲子都是具有浓厚蒙古族的音乐特色的曲子。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在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地方掣马飞奔,是多么吸引人的事啊!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江南的我们,那异域的风光的确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对于好奇、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草原”、“骑马”怎会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室里铺上了体育课上用的绿垫子,一是为了创设一个草原的环境,让学生席地而坐,二也是为了使学生在表现时不受拘束。另外还准备了有关草原风景、蒙古族风俗的录像,设计了“骑马游草原”、“那达慕大会”等教学环节。但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

[事件]

上课了,我先播放草原风光的录像,看着电视中那与生活中不同的景致:平坦广阔的原野一直延伸到天边,与天相连,那在“绿毯”中缓缓移动的“白云”“白花”,还有那飞奔的马群,像帐篷似的蒙古包,能歌善舞的蒙古人民……学生们看得是那么入神,时常会发出“哇——”的赞叹声。“你看完后最想干什么?”答案是多种多样的,骑马,摔跤,躺在草地上睡觉……其实一位学生的“真想去草原!”便概括了所有学生的心声。接着我便开始进行《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欣赏环节,“随着音乐和小导游小骑兵一起到草原去骑马吧”。呀!要骑马了,多有意思,还没等我打开收音机,学生们都已早早的握紧了“缰绳”,提起了“马鞭”,有的甚至已开始小跑了起来,看着跃跃欲试的学生,我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正确的。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音乐开始不久,整个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学生的动作乱,律动的节奏并没有因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自己做自己的,这边快马加鞭,那边悠悠遛马,很明显,律动与音乐脱节了。这使我的情绪一下子便冷了下来。当音乐进行到一半,情况就更糟了。快马加鞭变成了你追我赶,追上了,便又来了场摔跤;溜达够了,坐着发呆,和边上的伙伴聊上几句。看着那一张张玩得不易乐乎的小脸,无聊得发呆的小脸,不知所谓迷茫的小脸,我心中涌起了无力感,失败——是这个环节的结局。……

[问题]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个环节中,经过情境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表现出了对草原的向往和对骑马的热情。情境可以说是成功地创设了,但结果学生并没有因这份“向往”和“热情”而仔细地去聆听音乐,去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我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学习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我所激发的兴趣与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脱节了。回头想想,不难发现,我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而组织活动:为了“草原”这个情境而让学生“骑马”,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让学生“骑马”,这两个目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这首欣赏曲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想象小骑兵的故事,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效果)。如何让所创设的情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激励学生去听懂音乐,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观点及对策]

情境应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把渗透着音乐知识的活动和音乐情绪有机地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怎样利用情境为教学服务?经过反思,我思考出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学目标,寻找正确的情境兴奋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参与与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明白了这点,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后,我都必须思考:这个情境所激发的兴趣是针对教学目标吗?是否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改教学设计时,针对《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想象出小骑兵的故事。于是,我把创设情境的兴奋点设定为“小骑兵”,增加了“认识小骑兵”的环节。从小骑兵入手,抓住一年级学生好奇——想了解小骑兵的心理,使学生主动产生想听音乐的欲望,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去。

二、根据学生特点,合理设置情境活动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的万金油,并不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欢快还是悲愁)到音乐的基础知识(节奏、音的高低……)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教授,才能为他们拥有一个音乐的耳朵提供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的“欲要取之于鱼,必先授之于渔”。要想一年级的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必得先教授他们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的方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力度变化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我根据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欣赏中有序地安排了以下活动:听渐进的马蹄声猜测是什么来了?(初步感受渐强的音乐效果)“小骑兵教大家骑马”(参与并感受节奏的变化)、“随乐骑马游草原”(动听结合,感受音乐营造的情景),“小骑兵暂别”(懂得和创编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由点到面,学生从了解到领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三、表扬、鼓励为主,强化情境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兴趣”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告诉我们获取和维持对知识的探索兴趣的途径,那就是肯定学生的行为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并处在培养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获取成功

如何利用情境激励一年级学生去“听”音乐——一次设计欣赏教学情境活动的反思,

的体验更是确保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全心投入和增强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抓住“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渐强、减弱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情抒发、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粗糙的、随性的,我都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持、强化学生对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结果]

(在公开课上,开头像试教时一样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同学们正沉浸在对大草原的幻想中,突然,由轻到重响起了马蹄声。同学们都被这声音所吸引,我就趁机问:“你听到了什么?”“马蹄声”“有马跑过来了”“有人骑马过来了。”……“那是蒙古族的小骑兵骑着他的小红马来接我们了。”我在一阵阵猜测声中作了小结。“小骑兵看到大家,心里可高兴了,急着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呢。身为能歌善舞的蒙古族的小骑兵决定用音乐来介绍呢,你能在音乐中想象出小骑兵平时都做些什么,遇到了什么吗?”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那跳跃的音符在空中舞动,学生侧耳倾听,想要了解这刚认识的朋友。然后把自己的想象与图片联系起来,就有了对小骑兵的初步认识——“他很喜欢骑马,骑得很高兴。”“他喜欢唱歌、跳舞。”“他好像有遇到很紧急的事情。”……小骑兵又说起了他最得意的事——骑马与暴风雨(困难)搏斗,并赢得了胜利。当听到音乐越来越急,学生的小脸上都变得凝重了,仿佛自己就是那与暴风雨搏击,跨越各种障碍的小骑兵。“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封急信一定要送出去,小骑兵不怕风雨,骑马把信送到了,他很高兴。”……这就是学生的想象……小骑兵要教大家骑马,兴致勃勃的从学握缰绳到随着双响筒的节奏,由慢到快有节奏地“骑着马”,那有板有眼的动作还真有点小骑兵的样子。去游大草原了,应着音乐,同学们上路了,那悠闲的溜达到遇到风雨的紧张到风雨过后的喜悦,都在学生们的动作、表情中表现出来。……小骑兵去联系他的朋友了,你看,学生们用弹舌、双响筒、木鱼、响板、拍手、踏步声等等各种道具创造出了各种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

[总结]

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在草原”听故事、学骑马、唱民歌、参加“那达慕”大会等情境活动,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中的大草原。可见,情境教学对于一年级的音乐的教学的确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前提是我们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合理地设计、利用它。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6】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

方案

,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反思二: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7】

《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课下收集的过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制成相片,演示出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8】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9】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10】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

1、通过欣赏图案,以及绘制图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出示教师收集的图案,组织欣赏、讨论每一幅图:这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下课铃响的前十分钟,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都展现出了雏形,只待上颜色了,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11】

活动生成

我所在幼儿园实施的“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美术教育教学内容里,名画欣赏占有很重要的比例,《盲女》就是其中的欣赏内容之一。此画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密莱(1829-1896)所作。这是一幅表现乡村现实生活的油画。密莱运用古典画法,一丝不苟地刻画出一对流浪儿在雨过天晴后的神态:盲女聆听着小伙伴对大自然的描述。我所带班级中的孩子,以前美术活动中名画欣赏接触不多,而且作为老师的我,这方面的知识也有限。名画欣赏应该从哪一点入手?如何让幼儿感受名画的独特魅力?目标又怎样定位及落实?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借此次欣赏活动,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欣赏名画?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活动,提升孩子和老师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帮助孩子和老师提高审美能力。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盲女》,领会画面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的沉静的自然之美。

2.在由音乐与环境烘托出的艺术氛围中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经历与人物的{情感。

3.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愿意给予生活中的盲人关心与帮助。

活动准备

1.柔美的音乐一段——班得瑞的《迷雾森林》,眼罩人手一份。

2.操作纸,各色彩纸,剪刀,胶水。

3.教学图片: 《盲女》

4.幼儿戴着眼罩做一些日常活动,感受盲人的生活。

活动过程

一、幼儿用眼罩蒙住眼睛,体验黑暗中的感受。

师:眼睛看不见,会有什么不方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放班得瑞的音乐《迷雾森林》。幼儿听音乐,用心感受大自然发出的美妙声音,体验只用耳朵去聆听的那一份宁静。

师:你听到了什么?这音乐带你到一个什么地方?

(分析:让幼儿亲自体验看不见感受, 用心体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带幼儿进入浓浓的艺术氛固之中。)

二、出示《盲女》图,师幼一起欣赏。

1.启发幼儿观察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地上有什么?远处有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2.与幼儿讨论画面中人物的关系。

师: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

3.帮助幼儿观察人物的表情,用心体验盲女的感受。

师:看看她们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呢?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

4.与幼儿一起感受整幅画面的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师:请你告诉盲人姐姐,在她的周围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是什么颜色的?

5.鼓励幼儿给画面起名字。

师:你喜欢这幅画面吗?请你为它个名字。

(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画面内容,体会画面所表达的意境,理解画面所反映的内涵。老师和孩子一样是观察者、聆听者、学习者,共同理解和体验画面带给人的心灵感受。通过给画取名字,促使孩子对整幅画面有个全面的概括,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引导幼儿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意境与人物的情感。

1.师:请你来学学画面上的盲人姐姐,用耳朵聆听大自然发出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请幼儿带上眼罩,听着音乐,静静地听老师讲述画面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人物感情。

师:亲爱的盲姑娘,轻轻地来到这里,用你的手去摸一摸,你感觉到柔软的小草了吗?用你的鼻子去闻一闻,你闻到清新的空气了吗?你闻到花香了吗?用你的耳朵去听一听,你听到小鸟的歌唱了吗?你听到牛羊在草地上奔跑的声音了吗?你听到……还有,我要告诉你,天空很蓝,蓝蓝的天空下还有一道明亮耀眼的彩虹,柔嫩湿润的青草在微风吹动下闪着灿烂的阳光,盲姑娘仰起的脸上发出红润的光,她是那样的平静,……(老师可以根据当时幼儿的回答自由创编)。

(分析:让幼儿学做盲人姐姐听老师的描述,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涵,对画面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充分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天籁般的音乐、轻柔的语调、优美的词语表达、浓浓的艺术氛围……这些对孩子和老师无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四、创设游戏《穿过树林》,激发幼儿给予“盲人”帮助和关心的愿望。

1.师幼商量创设树林场景(用小椅子摆成树木丛林)。

2.幼儿自由两两结伴,帮助“盲人”同伴穿过树林。

3.自由结伴的幼儿交换角色各穿过树林一次。

4、游戏过程中,音乐始终围绕画面呈现,老师去聆听孩子在帮助“盲人”穿过森林时低声的提示语。(例如:“小心。这里有小河!”“注意,别踩着小花!”等等。)

(分析: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永远不变的主旋律,更是孩子喜爱的学习形式。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但这次活动,通过对名画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情感。活动中的“穿过树林”游戏,从画面走向“生活”,从抽象到具体,又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出现,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应该主动关心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用心去创作一幅自然美景。

2.在晴朗的日子里组织幼儿去安静又美丽的自然界中写生。

活动后反思

可取之处

1.精心选择的乐曲增加了本次欣赏活动的艺术氛围。

我精心选择了班得瑞优美宁静的乐曲《迷雾森林》。一开始,孩子们蒙着眼睛,轻柔优美的音乐似乎把他们带入了神秘的森林里,那里有花有草,有潺潺流水,有唧唧鸟鸣,孩子们只用耳朵去静静倾听,细细感受。这样的艺术氛围,为第二步骤的名画欣赏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活动的主要部分——欣赏部分和活动的结束部分——游戏部分,这段优美纯静的音乐都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艺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的想象似一只只随风起舞的风筝,自由飞舞,充分体会、理解、感受这幅名画。

2.游戏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

整个活动,有幼儿蒙眼睛的体验,有开放式地探讨画面,有梦幻般的叙述,有

体验盲人活动的游戏……游戏在活动中的灵活运用,使得感受作品变为真实的生活

体验,跳出了单纯为了欣赏而欣赏的模式。

不足之处

1.作为艺术活动,太注重了艺术氛围的创设,而忽略了对孩子语言的引导。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不连贯,常使用单个的词,或者非常简短的句子。在孩子欣赏、叙述画面的时候,注重了使用优美的词句,忽略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这是要特别改进的地方。应该将语言和其他各领域目标恰当地渗透进来。

2.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对游戏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画家突出的是姐妹俩的流浪生活和周围美丽景色的对比,突出盲女向往光明的平和心态,让人们对盲姑娘产生深切的同情。但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似乎觉得蒙着眼睛做盲人很好玩,带着好玩的心态去体验,没有真正感受到盲人的无奈心情。这是本次活动的遗憾之处。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篇12】

北师大版教材在设计上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层次性。在几何方面的学习中,教材是以独立的篇章,由低到高,按年级分类学习!在本年级本册教材中,学生已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圆、三角形、菱形、梯形,在此基础上进行欣赏与设计,就不能局限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了,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底纹的设计纸,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构思选纸,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较为复杂的底纹纸,当然,也有的学生选择底纹简单的纸进行设计,在尊重个性差异上,作为教师不能只是说说,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上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本节课运用了很多信息技术课件,但没有泛滥的用,在欣赏中尊重教材的设计,在发现规律时从细节入手,在设计之前再欣赏,欣赏与设计穿插进行,学生在美中学,在美中感受与欣赏,课件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在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没有设计完,大家的兴趣都很浓厚,在我的再三督促下,学生还是舍不得放下笔。反思学生没有设计完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课上欣赏的时间较长,给学生设计的时间太少。

2、在底纹纸的选择上对学生指导得不够,很多学生选择了较难的底纹纸,设计难度加大!

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涂色速度太慢!

4、构思的过程过于简单,很多学生在没构思好的情况下动笔设计,边设计边想,耽误了时间!

由本节课上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不到位,对于设计课重视的还不够,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主动构思意识还很淡漠,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和锻炼学生。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4篇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般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计划,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学习到知识。怎么才能把这一篇教学设计写好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知其序:

①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声形线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潮来前(静)(急)

声巨大闷雷鼎沸

越……越……白线(喜)

浪罕见潮来时长粗(动)

城墙

战马(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潮过后(静)(赞)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加以运用。

2、了解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知道运用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能把事物表达得等清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4、让学生领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交流布置学生查阅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

天下奇观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就是作者在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后写下的文章。那么,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读课文来感受一下。

揭题:观潮。

生读书。

2、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

交流。

“观潮”和“天下奇观”,“观”意思一样吗?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观潮”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二、直奔重点,感受奇观

1、请学生自读3、4小节,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的感受。

(壮观、雄伟、气势汹涌等。)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呢?划下来,再读,把它的壮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例举:

⑴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你看到“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占整个江面,心里怎样(激动),来,把这份感觉读出来!

⑵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如开课时,已有学生说过的话,则联系起来说说,教师可借助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再说:这句子写得太妙了,可要把它读好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大家都一起来练练,比赛谁读得更棒?

⑷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响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轰隆窿),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写得多好啊,我们再来读读。

⑸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大家会说些啥,叫些啥?

(“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哪!快看哪!”……)

对,这就叫人声──鼎沸!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请你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⑴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这段文字。

⑵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⑶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再次练读、试背。同桌练说。指名配乐给录象配音。集体配乐配音。

(有难度的学生允许看着前面括号中的连接词。)

三、巩固基础,抄写片段

请学生抄写文章3、4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背3、4两节。

2、老师说词语的意思,请学生猜词语。

声音很响,好象雷在滚动一样。(闷雷滚动)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3、做填空题,可选择第二题中的词语来填:

我去海宁观潮,刚开始,看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顿时,()。后来,随着响声(),白浪翻滚,一浪浪(),一浪浪(),那声音如同()。

二、教学2、5两节

师:潮来时,场面非常得壮观,那潮来的前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文章2、5自然段,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自读2、5小节,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无论是潮来时,还是潮来的前后,钱塘江总是那么的美丽、迷人。)

交流第5小节时,理解“霎时”“风号浪吼”的意思,能给“霎时”换词。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师:苏轼称赞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钱塘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它总是那么叫人神往,再请同学们读全文,感受一下。

四、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

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

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三、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

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⑴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四、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和领悟的过程,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读体验自能读书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过渡性,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是训练重点,课文所写的“潮来之时”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而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观察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强,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调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手法,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壮美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想”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写作手法,把课堂这一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

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二、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1、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课文,感受大潮的壮观?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老师也提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使用。)

2、学习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分“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3、学习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静,观众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文,想像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写观众多的手法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品读重点段,领悟奇观:

⑴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让我们随着录像来观赏大潮的奇景。不过要边看边想: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感。

(学生看后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

声音样子

⑵品词句,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写下来的?哪地方写得好?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想象画面,品读课文词句,讨论交流。

(理解“闷雷滚动”“人声鼎沸”“横贯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和比喻句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体会“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语连句成段的作用。)

⑶感情朗读,表现奇观:

引导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出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背诵喜欢的片断。)

5、学习结尾段,潮头过后赏奇观:

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江水涨了两丈多高”体会潮头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按顺序、抓特点、词句准;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四、练习解说,内化语言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蓝本,练说解说词,为录像配解说词,内化文本语言,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1、熟背自己喜欢的片断,摘抄下来。

2、选用从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写一个场景或场面。

3、学习作者写景的写作手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潮来之时声音形状(远──近)

潮头过后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山河)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系列


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在职场和公司里,我们经常需要处理文档,聪明的人往往会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同时也要明白参考范文是为了让写作变得更好,而不是一模一样。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

一、课件引入,初步感知

1、课件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想办法识记。

2、同桌互助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玩游戏“采蘑菇”,全班交流识字:你认识了什么字?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引导学习独立识记有困难的字,共同来采摘“蘑菇”。

4、读读、想想、画画。全班交流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前,哪些自然段写雷雨中,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

5、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句的现象。

三、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自读、指名读、仿读、小组读),让学生感悟雷雨前的天气变化:乌云很厚很低,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刮起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接着又电闪雷鸣。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2、再次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或课件,引导观察,细读感悟雷雨中的天气变化: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先按自然段读,体会句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读出雨中的变化。说说雷雨中的景象。

3、展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或课件,引导想象:这时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你有怎样的感觉?练习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充满生机的美。说说雷雨后的景象。

四、趣味练习,引导积累运用

1、“小猴学样”。黑沉沉绿油油红艳艳

2、读读说说: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越……越……

五、课后延伸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2、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标题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平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

这个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

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朗读,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交流活动。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的房屋被炮火轰毁,他的男人死去,他视苏联红军为亲人,他的爱与恨是那样深沉。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对这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的情感是怎样的?

师:这篇文章如此感人,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题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感人因素进行了着力描写。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归纳小结。

归纳: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结婚蜡烛,悼念烈士。

六、问题探究

1、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现出法西斯的残酷和老妇人的勇敢。

七、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八、布置作业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3】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

(选文略)

使用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使亿万人民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然而真正强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间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与课文相似的是,《勇气》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两种勇气”“两次收留”,为学生尝试“归类品味”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为这种学法的“试验田”。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是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出示朱自清照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认读生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3、理解词语:

伶伶俐俐、徘徊、头涔涔泪潸潸。

4、放录音朗读全文,整体再感知:

听后说一说: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⑴把你找出来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再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⑵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教师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的重点品读做好铺垫。

四、作业

品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品读重点词句,重点感悟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导读题: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现象来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

2、集中品读:

⑴列举了如下现象来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伸手遮挽时、躺在床上时、和太阳见面时、掩面叹息时。

⑵感情朗读,体味时间无时不在匆匆逝去。

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聊天、玩耍、看电视等。)

3、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4、“我掩面叹息”是因为什么?

5、讨论:描写时间的飞逝,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样手法有什么好处?

(拟人,把时间的飞逝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6、喜欢这部分吗?背一背。

二、联系实际,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二、四自然段,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一想,能感受到什么?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点拨: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感受到什么?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你又想到了什么?

2、朗读体味时间在匆匆而过,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日日夜夜。

3、说说你所知道的劝人珍惜时间的诗词、格言。

4、喜欢这部分课文吗?读一读,背一背。

三、再读

找出文中的排比、比喻、疑问、反问、设问句式以及照应句和大量的叠词,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轻巧、婉转。

1、学生找句子,感情朗读句子。

2、小结:

诗人把珍惜时间的道理溶化在自己切身感受中,道理就生动了,文章也委婉感人。

四、指导积累

朱自清不愧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的散文委婉细致,意境清新幽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常给人以启迪,多读他的文学作品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课后请同学们背诵《匆匆》,课外还可以读读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五、总结

的确,日子总是匆匆而过,一去不复返,但只要我们能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我们就不会后悔。

六、作业

1、背诵《匆匆》。

2、读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题

1、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跨过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写的是什么?

2、板书:桥,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⑴黎明……像泼,像倒。

⑵山洪咆哮着,像……

⑶近一米高的洪水……跳舞了。

⑷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⑸水渐渐窜上来,放肆……

①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4、想象体验: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三、比较中体会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群众和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怎样做的。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品味。

3、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板书:

群众老汉

惊慌不说话、盯、像一座山

疯了似的沙哑、喊

跌跌撞撞冷冷

乱哄哄

排队、依次过桥

4、从中你体会到老汉一个是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无私无畏……)

5、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依次。

2、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⑴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

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⑵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冲、揪、骂、凶)(师相机板书:老汉小伙子)(吼、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⑴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⑵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⑵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⑶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⑷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四、归纳全文的表达特点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上很有特点,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构思:设置悬念(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语言:洗练简短(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表达:运用拟人、比喻(增强表现力)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⑵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⑶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媒体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介绍《诗经》,然后教师补充

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中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将子无怒 匪我愆期 尔卜尔筮 犹可说矣 淇水汤汤,渐东惟裳 于嗟女兮 自我徂尔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四、指导学生分章诵读。体会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历程,分析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开首第一、二章是写最初那个男子向女子求婚和她许婚、结婚的经过。一章前四句首先写那个男子如何带着笑脸,假借“贸丝”来与她会面,向她商定婚期,接着写女子在相送的路上,热情而慎重地答应了男子婚约。从后六句可以看出,诗歌的表现手法,总是简练、概括,带有跳跃性和跨度性的。第二章承上章,写女子的一片痴情和婚嫁经过。前六句写秋天婚约已到来,女子期待着氓的到来。不见则泣泪涟涟,既见则笑语殷殷,表现出她当时对那男子的一往情深。接下来写男子终于到来,经过卜筮以后,“体无咎言”,对这违反世俗的自定终身的结合,当时在这女子方面,正是对无媒自嫁的自我安慰。于是下决心“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家物、财产迁去,人也投入了心爱的人的怀抱。

第一、二章写得很细致,意思主要在说明当初男方对自己是如何主动,因而也引起自己对他的一片痴情,以便与后来的哪个男子负心作对照。

三四两章,主要改用抒情笔触,通过无限感慨的抒情显示出事情的经过。诗中的这段近乎议论的文字,是这位女子的自省,似乎也是对那时代女子们的告诫,痛定思痛,语重心长,令人酸楚。既表白自己心迹,也斥责变心的丈夫,表明这场婚变错不在己,而在男方的品质恶劣,反复无常,其中蕴涵着强烈的悲愤!

第五章,写自己来到男家以后,日夜操劳,并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刚过好一点,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忘恩负义和虐待,当含着委屈回到娘家时,兄弟也不能理解、同情。她是如此地孤立无援,在残酷、冰冷的现实中,女主人公的满腹苦水,只有自己吞咽。

第六章写那女子被遗弃后的复杂悲愤心情。她怨恨那个男子完全辜负了自己的一片痴情与信赖。回忆当初年少时曾经相处得那么欢乐美好,不想男子却把自己的海誓山盟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委屈、怨恨情绪一时涌上心头,最后她表示,过去的日子不堪回首,也就不再去想,决定与那个男子一刀两断。但真的能完全了解吗?这正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五、限时背诵第一节、第二节

六、领会《氓》中第三、四章运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然后学生齐读此部分,加深理解。

七、归纳总结

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积累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情感历程

初识 缠绵之情

允婚 思念之情

弃妇 情婚后奉献之情

背弃 痛悔之情

诀别 悲愤之情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7】

片断一

激趣导入

本片断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热情。

1、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谁知道谜底是什么?(太阳)

2、太阳有什么作用呢?哪些小朋友能给大家讲讲?(引导学生感知: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太阳可以把衣服晒干;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没有太阳,植物就不能生长等。)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板书课题:阳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认的生字。)

片断二

巩固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2个生字。本片断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学生字后,通过多种方法多次复现生字,进行趣味性的复习巩固。

1、(板画一座有12步阶梯的山峰,每一级阶梯上有一个生字)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勇攀高峰的比赛。比一比谁最先到达山顶,夺得红旗。

2、同学们真能干,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句子,你能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读给大家听吗?(出示由生字编成的句子,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一读。教师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句子,也可自己编写。)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8】

教学目的

1、读顺古诗文字,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训练。

2、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置疑解疑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画意入题,激发兴趣

1、谈话: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回忆一下自己在春天里都有哪些活动?你当时的心情怎样?能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2、学生交谈。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幅关于春天的画,请大家按一定顺序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并说说看了画面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出示插图)

4、学生交流。

5、谈话:

清朝诗人高鼎在有一年的春天亲眼目睹了这一画面,并且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村居》。

(板书课题)

6、齐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文字

1、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边听边想,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学生自己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并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检查生字和古诗朗读。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检查古诗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尝试释疑,读懂内容

1、这首古诗的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回答。

3、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看看弄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并把小组同学学习中共同的难点找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4、学生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学习结果:

⑴拂:做动作帮助理解。

醉:联系生活经验(喝醉酒的样子)帮助理解。

⑵结合插图及生活经验理解句意。

6、让学生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谈听后感受。

(鼓励学生结合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四、品味诗句,朗读悟情

1、朗读前两句。

抓住“醉”字,对照图画,联系往年见过的春日美景体会那种陶醉的感觉,然后将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读。

3、朗读后两句:

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和当时的的心情,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去读这两句诗。

自由练读。

指名读。

4、反复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生、师生比赛读。

五、合理想象,还原意境

1、播放音乐,教师根据诗意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展开想象。

2、说说刚才你在自己的脑海中都看到了些什么?有何感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创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面对着这迷人的景色,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回答)

4、那就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面对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来吟诗一首吧。

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面对画面吟诵古诗。

六、课外延伸,深化拓展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学完这首古诗后,你最想干什么?

(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想象)

2、古人特别喜欢赞美春天,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春天的优美诗歌。请同学们课下每人搜集两首,练习朗读,准备举行“春天,我爱你”古诗朗诵会。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二、对话平台

1、欣赏: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2、识字:

⑴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⑵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⑶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⑷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⑸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⑹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⑺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3、朗读:

⑴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自由朗读课文)

⑵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⑶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领读、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教者应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⑶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⑷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⑸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三、作业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课开展猜谜语竟赛活动。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导入: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用游戏的方式将上节课的生字再现,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2、感悟:

⑴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⑵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3、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4、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先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

5、游戏:

找朋友: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

游戏的形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锻练,提高了教学效率。

6、拓展:

⑴结合课前收集的谜语,举行猜谜语竞赛,评出“猜谜小能手”。

⑵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

7、写字:

⑴出示“文、六”这两个要求会写的字。你会读会写吗?(领读,齐读,然后书空。注意“六”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⑵这两个字怎样写好看?(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⑶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⑷评议展示。

在一年级起步阶段,要打好写字基础。教师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要教会学生运笔的方法,把字写工整、写漂亮。

二、教学建议

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可视时间和学生情况任选其一,不必面面俱到。

三、伴教锦囊

四、阅读在线

出门肥肥胖胖,

进门瘦瘦长长,

倚在门旁,

眼泪千行。

(雨伞)

一个小姑娘,

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荷花)

五个兄弟,

住在一起,

名字不同,

高矮不齐。

(手指)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4、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但在他的面前却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反对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1、生字:

械(xiè)轩(xuān)舆(yú)犀兕(xīsì)鼋(yuán)罨(tuó)鲋(fù)梓(zǐ)褊楠(piánnán)

2、多音字:

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禽滑厘(gǔ)

3、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⑴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⑵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见公输盘(拜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⑶翻译难点重点句子:(略)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要点句子、字词的理解。

2、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

一、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结构如何划分?

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是怎样说服公输盘和楚王的?

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

②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③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⑵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

⑶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艺术特色

1、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⑴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⑵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而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言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⑶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⑷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拓展延伸

1、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假如让你对墨子说几句话,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可以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可以称赞其机智、勇敢,也可以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掌握课文要点。

2、预习《孟子二章》。

相关文章

  • [热门]《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身为教育工作者,常常被要求在课前准备好教案,教师能更加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是否对教案的格式依旧不太清楚呢?课件之家的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时间:02-09 欣赏设计教学反思    
  •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4篇 作为一名照亮学生前方道路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般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计划,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学习到知识。怎么才能把这一篇教学设计写好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12-21 观潮教学设计    
  • 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系列 经过收集,栏目小编为您献上功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在职场和公司里,我们经常需要处理文档,聪明的人往往会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同时也要明白参考范文是为了让写作变得更好,而不是一模一样。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时间:02-10 教学设计反思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2000字(系列8篇) 作为一名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教师,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若要写好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做呢?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 [热门]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模板11篇 因种种原因,我们会写作大量文案,我们写作有困难时一般都会借助相关范文。还需要我们仔细的对其思路进行分析,还在为范文而发愁而苦恼吗?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模板11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一是在这样大型开课活动中,开设班会课还没有先例,也无章可循;二是对于一个刚组建不久的...
    时间:12-29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