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

发表时间:2023-03-03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系列3篇。

课件之家内容专辑推荐:“教学反思”,敬请浏览。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教案一定要写得仔细且明细,不然教学过程必然目标模糊。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或许你需要"《猫》的教学反思简短"这样的内容,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1】

能参加今年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的评选,我感到非常的荣幸。经过这次参赛,我感触颇多,下面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

我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八章第二节《菱形》,首先我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整理思路,书写教案,制作课件,接着就是我们数学组老师为我献策鼓劲,一位位老师的精彩点评、耐心指点,让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从教学设计上看:设计的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都是可行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引导方式上来看: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从学习方式上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发现、验证、归纳除了菱形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教师的评价语言有时不够准确,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教学环节中的学生活动探索时间设置稍有不足,教师应该预留更充足的时间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从而更加完整的经历自主的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三)本节课留下的思考:

课堂教学如何能最大时效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让学生更多更好的感受不同的数学思想,并深刻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与总结。

总之,这节课的每一步,是我成长的脚印。辛苦而快乐,忙碌而幸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2】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大脑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体会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有关人体生理机能方面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让学生轻松而又直接地达到《课标》中提出的“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指挥中心”的目标。本节课安排了很多活动:用脑筋急转弯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将两只握着的拳头靠在一起来类比大脑的大小;通过观察猪脑来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通过测记忆力来体会大脑的记忆功能等。课外活动结合穿插书中的有关活动,力求通过“活动——交流——活动——归纳”这一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过程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入体验大脑对人体活动的指挥作用。

大脑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神秘的。虽然我们都有一个大脑,可我们没有见过更没有研究过大脑。因此,教师要引领着学生热情探究,揭秘大脑,并实现多元化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动脑筋急转弯引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了探究情境,并直奔学习主题。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把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形态结构,我在ppt课件图片的基础上准备了与大脑某些特征相似的具体实物来让学生比较认识。比如:脑的重量,我让同学们用自己最熟悉的课本进行类比,亲自体验;学习脑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拳头模拟自己的大脑;认识大脑的形状以及脑的表面结构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核桃仁的样子;了解大脑的软硬时,让学生碰一碰豆腐……这样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就更具体了,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然后借助学生对大脑形态结构的了解,讲解大脑表面的沟回,并通过人脑与猫脑的沟回的对比,引出记忆力、创造力与大脑的密切的关系。并及时组织记忆力测试和拼七巧板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使知识巩固与智力运用有机结合,使科学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一个“趣”,强调了学生的获得体验,强调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而不是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美中不足之处,教学设计时有设计到,但在实际讲课时,没有准备猪脑,使学生少了最为直观的观察与体验。对于准备的其他材料有些学生不是很热情,这样有些学生对大脑的一些结构及功能认识就不会很到位。

《猫》的教学反思简短【篇3】

第四模块的的教学重点是掌握6个单词head、eye、ear、mouth、nose、face,并较好的运用句型This is my(your) …介绍自己及他人的五官。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英语不同于母语,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几个方面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通过画画的形式把五官画出来,每画一个五官让学生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为了巩固学生单词的认知,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几次游戏----“话筒传音”、“炸地雷”、“开小火车”等;在这节课将要结束后,我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然后用“this is my ?”来介绍自己的五官。我在课堂教学中以游戏、歌曲、chant、TPR等多法并用的方式组织教学,将课堂变为活的情景,让学生在听、说、读、玩中感知语言、实践语言。

其次我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通过课堂语言的不断输入,让学生在多听的基础上脱口而出,从单词到句子,既而到能较流利的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但我也有几点做得不到的,例如,在复习句型“this is ?”的基础上,可以导入“my”的学习,可以指着pencil来说“this is my pencil”,让学生也模仿老师的动作和语言,明白“my”的意思,这样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其次,学生的单词巩固形式太少,直接切入到游戏,所以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说得疙疙瘩瘩,游戏也不能顺利开展。这节课中,我没有给多一些机会给学生合作学习,只是老师不断的输入,不仅老师累,学生也辛苦。

小编推荐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系列12篇)


栏目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课前写好教案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教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1】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对分米长度单位的认识,没有像前面讲毫米时学生就觉得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感觉分米就像是告诉学生,强求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课桌面的长。

2.学生在生活中找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和1分米的物体时,找到的物体太少,学生的思维太窄,平时不留心观察生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渗透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师语言不够准确,如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和1分米,自己少说了大约。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2】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3】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旨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 ),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

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 ),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学富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犹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在寻找分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选择的轻松与快乐,开拓了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又如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以及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大约多少张这样的纸厚1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此类的问题情境,渗透方法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中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关系得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学会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挑战者后的愉悦。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以及估一估身边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时都为学生更好地建构长度单位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随着新课程地深入,不禁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不断地被完善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流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构生机勃勃的课堂,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着并快乐着。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4】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在三年级(下册)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学习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公路、铁路及河流的长度,描述常见交通工具行驶的速度。可见,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拾,我和学生一起回忆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对原有经验的记忆。通过随意的谈话式问题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问:测量一支铅笔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好?再问:(手里拿一张纸条)如果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应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自然会说用厘米,这时我就让学生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当学生剪完后举起来给我看时,我就说:“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5】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课堂上未能准备充足的教具。学生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课堂一开始,让学生通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但在直尺上建立的1分米概念往往是不牢固的,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学生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在解决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等类型的题目,学生易混淆这几个长度单位,出现错误。在课堂教学环节,应该让学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借助身边的物体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某些物体是不是大约1分米。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从最基本的坐姿、举手发言等细节,将关注教学内容是否讲完转为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课堂中讲解过多,学生不听讲,效果较差。反思听讲前先强调上课纪律,表扬上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批评比较差的,规范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在课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坐姿,听讲状态。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6】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习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习。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7】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习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8】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吗?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9】

片断一、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数学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们头发丝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

片断二、

......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汇报:

生1:我发现1分米跟我的铅笔差不多长。

生2:我发现1分米就是1个大格,1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生3:因为1个小格你刚才说了是1毫米,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个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师:说得对极了!是个伟大的发现。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我发现这条直尺上共有10个大格。

师:那是多长?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为这条是米尺,就是1米长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师:真不错。这个发现也很重要。

......

六、教学反思

这节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同样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这种矛盾冲突能激发思想上的变革,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2、创造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测量的也比较认真,一些需要学生观察判断的题目,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思考,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交流。由于这节课学生动手操作的多,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恐惧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注重实践运用

课堂中注重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

4、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课中有两个环节安排了估测:一是在课始,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二是在练习环节,在学习了毫米分米后,在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10】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一个有趣的梦境为情境,呈现了小朋友甜甜在梦中和齐天大圣孙悟空比本领的画面。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创编数学故事,讲一讲小朋友甜甜在梦中发生的事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初步了解掌握学生的对本单元知识的预习情况,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指出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在认识毫米时,我首先以学生提的问题:1毫米到底有多长?引入。后让学生自己探究、交流,最后我再总结: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接着观察尺子上的一小格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并找一找你身边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有的同学说:尺子的厚大约是1毫米,有的说:铅笔袋的拉头厚大约1毫米。在讲解分米的认识,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本: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1分米=10厘米。接着让学生自己体会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量一量,在学生感知1分米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晚上老师也梦到齐天大圣了,他拔了一根毫毛,变出一张课桌,给老师出了一道题这个课桌高7()?老师不会了,那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学生很积极的思考并回答,有用米的,有用厘米的,有用千米的,回答非常热烈。之后,我带领学生一个一个的分析并用尺子和实例证明是否合适,最后这些都不行,只能用分米,从而引出重点。最后,让学生所有学过的长度单位排序,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换算单位做铺垫。

千米的认识是在第二课时学习的,它是最抽象的长度单位,平时不是很常用,而且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个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我给学生举了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外,还让他们问一问家长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公里),或者坐出租车时注意一下计程表,从而间接地了解1千米的长度。并让学生知道千米是现在所学的长度单位中最大的长度单位。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不难理解,只是在它们之间的换算中出错较多,反映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不是很牢固,要加强练习以巩固!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11】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篇12】

《毫米、分米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上,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硬币、硬卡和手机。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动中学,乐中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这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从学生量身高产生的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引出新知,到学生用厘米单位量课桌的长以及用分米单位量各种学习用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实际含义。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在这堂课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成为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4、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关于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系列6篇)


跟随一名优秀的老师,是众多学子的幸福,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只有备好教案,才能不断地研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怎样撰写优秀教案?以下是课件之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带给大家。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篇1)

《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是以理解“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从而加深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为目标的,重在让学生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强画图策略的运用。

在探讨水的体积和冰的体积问题中,学生自主分析,借助画图的形式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学生绘制的图形格式多样,学生在自由的思绪中构建框架,准确摸索解题思路,在无声的激情中体验数学乐趣。

此课我先复习了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然后以雪景为线导出课题,学生在美丽的雪景中兴趣得到了激发,十分活跃。我在课前做了两次水与冰体积对比试验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去比较。本次课我极力引导学生想画图、会画图、会读图,意在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此让学生在日后解决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等问题上能游刃有余。本课我还存在些许问题需要改进,如在解释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5立方厘米占谁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上停留过长,引导篇幅过长。日后我会在处理上再注意把控好每个环节的时长与说辞。

十分高兴能开这一堂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事的悉心指导让我在处理课堂的问题上更有把握,谢谢教研组的同仁们。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篇2)

有关“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利息)”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是个很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但从调查学生对银行储蓄的经历时,我班只有一个女同学表示她平时会将自己零花钱存在一张卡(银行卡),我便让她来介绍她是怎么进行存钱的,该同学表示她存钱是要以后上大学用的。

师:计划未来,储备未来,将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是一种理财方式。

师:那储蓄罐也可以存钱吧,它与银行的区别是什么?

生:较多的钱可以放在银行里,而储蓄罐(容量)有限;存银行有利息取,而储蓄罐没有。

师:原来同学们考虑得蛮细心的。那你们能说一说对于银行储蓄你了解多少?

自评:生成学生对话,引出什么是储蓄,储蓄的好处以及说明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税后利息等与储蓄有关的专有名词的意思。在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隐约感知到利息与本金、利率、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紧接着我又抛出本课问题:假设你们每人手上各有400元,将它存入银行,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息?相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更具思考性。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几个利率,分别计算按定期存五年、定期存三年、定期存一年所获得的利息分别为400×2.52%×1=10.08(元),400×3.6952%×3=44.28(元),400×4.14%×5=82.8(元),

学生一下子看出,定期时间长,利率比较高,利息也比较多。我没有满足于此,我继续抛出一个问题。同样400元,如果我想存五年(整存整取),有几种方式,所获得的利息又是多少?学生通过尝试计算研究发现:可以采取一年一年存,利息是10.08×5=50.4(元);也可以采取先定期存三年,再一年一年存,利息是44.28+10.08×2=64.84(元);第三种就是直接定期存五年,利息是82.8元;可见第三种方案获得的利息比较多。

计算过程中,有个同学将表格提供的利率(百分数)误认为是一个,算式书写为400×4.14×5=8280(元),结果结果比实际利息扩大100倍,远远超出本金。大家开玩笑地跟这位同学说:希望你快快长大工作,开银行,我们都把钱存在你的银行里。轻松的玩笑让同学们都不敢再疏忽大意了。

之后我们还折算了一下这部分利息应该纳多少税、扣除税收我们实际得到的是多少?学生俨然是一个理财专家,算得可认真了。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是一个单纯地只会用利息公式进行计算的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学会乐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者,教学,也只有把学生放在一个参与者、思考着、探索者的位置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篇3)

本单元教学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认识百分数这一单元的基础上开展的,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纳税、利息、折扣以及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在本单元的教学要注重“三抓”。

一、抓联系

因为本单元的例1是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而在六上已经学习了有关这种类型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故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抓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明确,解决这类的问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只是结果的呈现形式不一样。例2和例5及例6的教学基本思路和六上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路也是一致的,教师主要是注重引导学生说出思考问题的步骤及思路。

二、抓对比和变式

教学中,教师在练习训练中,不能仅仅依靠书中提供的练习,还要加强习题之间的对比,在对比练习中,才能让学生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安排两种类型的对比练习,第一种是基本条件一样,数的形式不一样的题组练习,主要是明确虽然数的形式不一致,但解题思路是一样的。第二种是基本条件一样,关键句中单位“1”是已知和未知的题组练习,主要是明确当单位“1”的量在已知与未知的'变化过程中,解题方法是怎样的。

教材中,给出的练习往往都是基本的练习,基本上两步就能求出所求的问题,教师在练习中,还要增加一些变式的练习,可以是三至四步以上的,可以结合教材中现有的题目,把所求的问题进行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具体的解题思路。

三、抓重点习题

第一次教六年级的老师往往在教学第6页第4题时会感到很困难,甚至有的时候连老师也对这一题不是很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困难,首先应该是教师举例在黑板上独立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学生学习的困难有两点,第一是学生不知道这道题要分开来计算税款,第二是学生不理解超过500元——20xx元的部分为什么是1500元。教师介于学生这两方面的困难,在第二点上要教细,教师可以结合条形的统计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从0元开始往上分段,从分段过程中明确各段的钱数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举几个实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在计算中的困难,然后结合困难,在班级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讲解后让学生再练习,反复几次,学生对此题的理解会更加到位,做题也会更加熟练。

六下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教后反思

六下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内容已经教完,虽然在课前已经对整个单元的教材分析、课后练习、学生可能起点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也是在这样的反思后,对整个教学,才有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解。

一个沟通

《百分数的应用》虽然作为独立的一个单元,但它与上学期的内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已经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后项是100的比,体验了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尤其是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也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还教学了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初步应用了百分数。同时,上学期还重点研究了分数问题,对分率句的分析,单位“1”的寻找,学生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所以许多东西,我们都没有必要让学生从头去学,从新开始。如,在学习“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时,例题出示放下去让学生思考时,方法就是多种多样。由于80%,学生对此百分数非常敏感,分率句“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有的同学把它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变成已经学过的分数问题;有的同学把它转化成“女生与男生的人数之比是4:5”,变成学过的比的问题;而直接运用百分数的方法来解决的反而相对较少,更别说用数量关系式或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理清关系了。收不到这样的资源,课堂如何继续?其实,想想这也是非常正常的。“80%”这个百分数转化成分数或比,非常简单,而转化后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困难,学生自然选择这样的方法,这也反映出平时我们在教学时对“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有所渗透,部分学生已经有将没有学过的内容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其实,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数问题完全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做好其中的沟通,反而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问题。适时的,我又将80%这个数据换成了72%,学生对这个百分数的敏感度明显降低,那么将这样的百分数一步一步转化成最简分数计算反而麻烦,所以百分数问题也有其特殊性,每次都转化成分数或比来解决,并不是一般方法。

两种方法

两种方法是画线段图和列数量关系式。其实,这是两种非常有效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关系。但是,我始终认为,这只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方法,如果自己理解能力足够的话,在脑子中就能画出线段图和列出数量关系式,完全没有必要把它们写出来。它们的作用只是帮助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问题时给与直观的提示。从学生的反应中也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是在读题后直接列出算式解答的,再去画线段图和数量关系式反而是多此一举,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需求。但万一碰到了不会解决的难题怎么办,会画线段图和会列数量关系式这种基本的能力怎样进行检测呢?我想了几个办法。

1、说明理由

会做也要会说。题目解决的过程,怎样跟同桌交流,怎样说得简洁明了?线段图和数量关系就是很好的理由。

2、改正错题

为什么会错?就是因为关系没有搞清楚。怎样最清楚?把线段图画出来,数量关系式写出来,改正错题的时候一起拿上来。

3、看图说意

考的就是你看得懂图吗?数量关系明确吗?

这样来操作,学生有了需求,两种方法也更有价值。

三个类型

1.三个一般

《百分数的应用》中其实涉及了三种类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不同中找相同,凸显题目本质特征,初步形成“类”意识。在整理与练习中,要帮助学生梳理各种类型,沟通联系。这也要求老师要有意识的学会整理,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一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数)

b a c% b÷a=c%

第二类: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单位“1”已知)

a c% b a×c%=b

第三类: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单位“1”未知)

c% b a b÷c%=a 或者用方程

从这三类中,学生能较为明显地发现三种类型之间的联系,了解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字母式子虽不是教材要求,但是直观明了,且对将来学生学习《代数》,做好前期的渗透。同时,也能从判断题目类型出发,来选择哪种解决的方法。所以,整理与练习中的解决问题,我都要求学生先对题目进行类别判断,然后在来解决,有效地降低了错误率。

2.三个特殊

本单元还涉及了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问题:纳税、利息、打折。许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是脱离开平时的思考方式。其实,这3个问题,只是上面三种类型的具体化,a、b、c%有了专有名词而已(如打折问题中的原价、折扣、现价等),老师又必要在整理时,帮助学生理清实质,进行“归一”。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篇4)

这一单元,我深知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又感叹它的难教。要想学生真正理解,会熟练解答,非下苦功夫不可。此类应用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题目变化的形式多,解题的思路宽,既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又有基本的解题思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有以下一些典型方法。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这里的数形是指画线段图能将题目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画线段图常常与其它解题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说,它是学生弄清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题意、分析其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

二、对应思想

量率对应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根本思想,量率对应是通过题中具体数量与抽象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量率对应常常和画线段图结合使用。)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解题过程都离不开转化。它是把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适当的变化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来进行思考、求解,从而实现从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转化。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常常含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四、变中求定的解题思想

百分数应用题中有许多数量前后发生变化的题型,一个数量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个数量的变化,但总存在着不变量。解题时要善于抓住不变量为单位“1”,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也就是抓住不变量求变量。

五、假设数字的思想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题,我们可以假设数字,用数字代入的方法求得其结果。

六、用方程解应用题思想

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特别是逆向思考的应用题,往往棘手,而这些的应用题用列方程解答则简单易行。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开始就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使它与已知量处于同等地位,同时运算,组成等式,然后解答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找出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 3 (2 )=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简短(篇6)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百分数的应用四》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百分数的应用四》教学反思利息的计算一课是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把它归入百分数的应用中。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试图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味。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通过生活实际引入利息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二)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在有关储蓄的知识方面自已都知道哪些,举例说明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引导学生理解利息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利息计算和数学模型。

(三)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而且还设计了拓展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幽默的话语,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掌握知识和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练习的设计不够多样化,可以适当的增加练习,让学生能充分的加以练习,巩固新知。

(二)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今天这节课,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尽可能考虑出现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上课过程的尴尬。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关于利息的知识巧妙地转化成让学生帮老师解决实际问题,让有关利息的知识在学生向师性的影响下,充满脉脉真情的师生间涌动,给知识加温;在学生独立性的支配下,学生不仅学会了解决有关利息的数学问题,而且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初步的合理理财,让知识增值。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简短800字集锦


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成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案的学习。通过教案的基本构成要素来体现授课的详细实施步骤和主要内容。您是不是不太清楚教案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课件之家编辑为大家整理的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简短,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简短 篇1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课堂效率低是我授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是打算当堂成诵和巩固练习的,但是课堂效率远不如预计的高。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简短 篇2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1、找准知识冲突激发探索愿望。

找准备知识中冲纷激发探索,在第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特征并对一些数据做出了判断而后我们“谁来猜测一下3的倍数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由于学生刚刚复习了2.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激发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

找准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这是一节课的出彩之处,而我从孩子们的学号为入重点,让孩子们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否是3的倍数,并再次探究3的倍数特征,并且发现3的倍数和数字排列顺序的有关系。但和这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有关。使之所探究的问题是渐渐完整而清晰,而后我又组织孩子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探究和验证,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法,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3、课后反思使之完美。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缺憾之处,最后点选了的倍数特征时,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而老练习题方面,也应形式面多样化,如用卡片练习判断,或通过打手势的方法或先听老师——这样效率更高,课堂氛围好,课堂不是同步,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这样才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当时我是这样引导的:2的倍数有哪些?学生说:有2、4、6、8、10都是双数,有无数个?我接着问:既然有无数个,能不能全找出来?学生说:不能全部找出来,接着我又问:5的倍数能不能全找出来。学生说:也不能全找出来。既然它们的倍数都找不全哪怎么去研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接着就有学生说:可以选择一个范围来研究。

这样学生就有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征,当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征的时候。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自然数中都使用?还需要验证。在这样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特征,通过共同的验证,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有了一定的范围意识,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大范围,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简短 篇4

“能被3整除数的数”一课,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确立了基本技能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仅重视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提出新的假设——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

2、理性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本节课重新设计例题,通过用“0——9”十个数字组成能被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探索特征,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时收集的数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课后“你再长几岁,这个岁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开放题富有情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本节课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教学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教学知识、感悟方法。如在课的第二阶段,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层通过学生猜测、举例、选数字组数,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第二层通过交换三位数数字的位置,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第三层次通过计算各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磨练了意志,同时也使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4、合理定位教师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只有摆正了师生关系,才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本节课学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一是从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上,二是从分层探究、有针对性的适当引导上。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始终处在民主、和谐之中,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探究方式,

相关文章

  • 整式加减的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系列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对每一节课负责,教师可能会根据课程提前准备教案,教案的内容明确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接受知识结构,编写好教案对教学具有哪些作用?我们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整式加减的教学反思简短,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时间:01-22 整式加减教学反思    
  • 《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系列 课件之家相关专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严而不苛,宽而不纵,用爱心、耐心、细心陪伴学生。优秀的教师授课前,都会备好教案。教学方案应该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不可照本宣科。您是否也在苦恼如何编写教案呢?你不妨看看《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01-09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 挤呀挤教案反思系列3篇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尽量充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离不开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于是,课件之家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挤呀挤教案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02-27 教案反思    
  • 《月迹》教学反思简短系列10篇 您的教诲催我风雨兼程,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我才没有迷失方向。教师要重视教案的编写工作。写教案的过程可以帮助自己形成上课的教学框架结构。我们该怎样去写蕴含教育理念的教案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月迹》教学反思简短,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时间:01-19 月迹教学反思    
  • 《猫》的教案教学反思1000字汇总 教学主题教学目的包含课时分配、教学类型、教学重点、难点和重点,老师们确保每堂课正常进行,就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准确的把握教学计划里的重点,帮助老师进行查漏补缺。是否一到下笔写教案时就感到迷茫呢?你不妨看看《猫》的教案教学反思,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时间:01-06 教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