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反思

发表时间:2023-01-06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课件之家专题“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反思”推荐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正式教学前就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每学科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么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下面是编辑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材分析

《动物的休眠》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两个部分分别了介绍了蝙蝠和海参这两种动物的休眠原因、时间、和方式。

文章先通过设问句提出问题:冬天来临,蝙蝠“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入蝙蝠冬眠的介绍。紧接着,作者以“海参也有睡大觉的习惯哩!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这句过渡句自然引出对夏天休眠的动物——海参的介绍。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富有童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蝙蝠休眠醒来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形象地将有关动物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小读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9个;能积累“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静心阅读,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及蝙蝠和海参休眠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学文的基础上能用流畅的语言作介绍。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阅读芳草地1”课文哪部份写蝙蝠,哪部份写海参。

3、查找蝙蝠和海参的有关资料

4、根据“语言直播厅”,自由查找冬眠或夏眠动物的资料。

准备蝙蝠休眠的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导语导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看看。板书:动物

2.补齐课题:

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两种动物?

板书:蝙蝠、海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参”是多音字)

3、这两种动物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习性?(都需要睡眠,理解此处的“睡眠”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睡觉”,是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蝙蝠在冬天睡觉。板书:冬眠。读准“眠”说说眠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

4、引发兴趣:还有的动物要夏眠。板书:夏眠。

5、课文既介绍了蝙蝠的冬眠又介绍了海参的夏眠因此课文题目为“动物的休眠”。

补全课题。

说明:三年级仍旧要重视拼音教学。通过“蝙蝠”“海参”两个词语的拼音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同时也复习了多音字的知识。“眠”是三拼音,通过拼读适时地滚动复习三拼音的音节,巩固汉语拼音。“冬眠”是学生已较为熟知的知识,已经能自行掌握,就不用反复强调,点出即可。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夏眠”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新知”。而简单的板书也就已经将课文主干抓住。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板书读错的字词,纠正;读生字。

2、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用“//”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3、齐读课文,交流

说明: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要注意反馈预习情况。读课文,将课后“阅读芳草地”的练习内容穿插于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

三、深入研读课文,积累语言。

1、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

(1)认真自读课文,根据课后格表,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然后小组交流。

(2)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它们睡眠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说明: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读文,培养学生静心读文,边读边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在小组主动与他人交流,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交流:

(1)交流写蝙蝠休眠的部分。

蝙蝠冬眠的地方:山洞、屋檐……这些地方用文中概括的语言表达就是——(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注意“僻”与“避”字形)这里“……”还可以是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蝙蝠怎样冬眠: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通过媒体理解“成团成簇”,也即前文的“集体”一词的具体表现;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

朗读1—3节

(2)交流写海参休眠的部分

海参怎样冬眠:睡觉(自问自答句子分别师生问读。知道:自己问自己回答;感受:一问一答,读来顺畅。“蠕”读音是卷舌音,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

朗读4—6节

说明:在交流表格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例如在交流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省略号还省略了什么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方有共同特点——僻静、避风寒,结合区分两个生字的字形。在交流蝙蝠冬眠时的样子时引导抓住动词,了解蝙蝠休眠的特点。

(3)读读课文,参照表格,说说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

(4)读全文交流两种动物睡眠的共同原因。

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体会句子: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没有了。”

出示:“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

“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体会第2个设问句: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和燕子?这个问答说明什么?

(蝙蝠也会飞行;和其他会飞的动物比较,它对付绝粮的办法很特别。)

指导朗读,抓住“不”、“都”。

通过比较,体会句子“夏天,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

完成“词句活动室”2。朗读句子,读出语气语调。

3、总结:动物休眠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保持体能,便要休眠。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或者“夏眠”)?它们是怎样“冬眠”(或者“夏眠”)的?完成“语言直播厅”

五、布置作业:

1、辨形组词:拔()避()

跋()僻()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shēn()jiào()

海参睡觉

cān()jué()

3、造句:再也……

4、照样子写成语:

例:三五成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培养习惯

三年级学生喜欢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对于本课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展开,课前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学会做上记号,然后随着预习进一步深入,自己解决有些问题。如:生字查字典、部分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找近义词理解,还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课外拓展去解决。在课堂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习惯,总结预习方法。

阅读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选取信息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是用自己大脑中的储存(知识经验)与阅读材料加工,经过思考内化,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相当于认识一个丰富的大世界,教师的指导是帮助学生有重点的选择的过程,根据目的突出不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更多地吸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教师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缺少主体学习中的自主体验,一切灌输对于真正提高其能力都是收效甚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完成表格,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并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的不同处。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生生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地学习,在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动物的休眠》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说明文,语言活泼,表达生动。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朗读贯穿全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读理解课文,了解动物休眠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有趣。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领悟的过程。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先自读,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再由男女生分读,感知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在交流品读中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和活泼,以读促感,以感促读,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感悟、体验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促进学生将书上的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始至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三、创设情景,训练表达

按照教学设计,在最后一个环节课外延伸,训练表达时我发现学生能按要求将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由于课时已接近尾声,此时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消退,我发现说的过程似乎有些走过场,为表达而表达,学生的说话训练有些流于形式。课后,我进行了多次反思,思考其中的原因,探究改进策略。我想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关注学生的已有积累,障碍点,发展点,不要受教材的束缚,追求实际教学效果。

因此,我对最后环节重新进行了修改:请学生根据各自收集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种动物冬眠或夏眠,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加上肢体语言,自述动物的休眠特点。这样的设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这一情景创设符合此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他们一定很有兴致地假设自己是一种可爱的动物,配上肢体语言有形有色的地介绍。这样,学生的浓厚兴趣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2、关注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自述的方式是科普说明文,在表达上一种突出的特点,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科普读物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动物的休眠知识,将课程资源拓展和表达方式巧妙地整合起来,拓宽了学生视野。

3、关注学生的发展

用第一人称自述动物休眠的过程中学生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限制,需要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感知,体会。这一语言训练为将来学生在中高年级学习自述转为转述做好充分的准备。初步感知自述的表达方式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当然,这一修改设想也只仅限于书面,如果今后有机会再教这一课我一定尝试着去实践。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进一步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树立学生自信,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体验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并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体验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并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

老师这里有两张红桃,看看,一会我们玩游戏。我任意抽一张会是什么?谁来猜一猜?再看看。说说为什么?(都是红桃)

1、用两张红桃,感受抽出来的一定是红桃。不可能是黑桃

2、两张牌红桃及黑桃,得出可能是红桃也可能都是黑桃。为什么?板书:一定不可能可能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小

1、自己实验探索可能性的大小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转盘,小组合作,动手做转盘游戏。游戏规则:每人转一次,组长记录,红黄的次数。一种黄颜色多,一种红颜色少。说一说,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看各组结果。如果有失误就加全班。得出结论黄颜色的可能性大。让学生说说原因。

总结理由:占的面积多的可能性大,面积少的可能性小。

教师总结:看来,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书:大小

三、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1、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及原因。

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同学们玩的游戏转盘,帮助老师猜猜他们最有可能玩的是哪一个。(1)判断:根据占的面积大小来判断,最有可能玩的是1号,因为面积大。

老师连线(2)看课件连线,1个。(1)从笼子里跑出兔子。看看会出来什么颜色的。一定不是白的、一定是白的、可能性大、一样。让孩子们先自己判断。然后交流。

重点是说理由。

2、探索有几种可能性,可能性大小。联系实际4个课件

(1)掷骰子、参观门票、摸球、圆珠笔、扑克牌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事情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教师:(1)色子是六个面,每个面是表示数字的点。想想有几种可能?.指名回答。(2)关于门票联系实际,说说几种可能?(3)摸球题,自己先看清楚每个盒子里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球?然后判断,填空。说明理由:什么颜色的多?可能性就大。(4)笔筒类似,比较简单。(5)审题:花色?红桃、黑桃、梅花都有可能,所以三种。红桃张数多,所以可能性大,梅花张数少,所以可能性小。

四、深化学习,联系生活,并且试着改变大小。

老师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动画,想看看吗?那就要认真看,还要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能做到吗?

(1)动画:扑到那种可能性大?因为蓝蝴蝶很多,所以可能性大,黄蝴蝶只有一只,所以可能性小。演示。学生看,证实自己的答案。改变大小:怎样才能抓到更多的黄蝴蝶?多放几只。可能性就更大了。教师小结:想让谁的可能性大,就把谁多放进去一些。

现在同学们看看第四道题。你试着涂一涂。怎样才能符合要求。设计好了,再做。

(2)涂色;学生自己涂色,必须有三种颜色,而且红色必须最多。3个红色,2个黄色,2个绿色。4个红色,1个黄色,2个绿色,4个红色1个绿的,2个黄的。5个红色1个绿色,1个黄色。展示学生作品。

(3)设计转盘,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五、这道题比较难,看看谁最聪明。

(1)小组交流先说说怎样画,用铅笔把字写下了来,觉得合适了再画。看题目要求。

同学们,元旦快到了,班里准备搞一次抽奖活动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转盘。

要求:三等奖最多,用黄颜色表示。

二等奖其次,用蓝颜色表示

一等奖最少,用红颜色表示。

(2)集体交流,展示两种:1红2蓝5黄1红3蓝4黄

六、总结归纳

今天我们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还简单的接触到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进一步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可能性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大小,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我采用了抽牌游戏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复习了一定、不可能、同时引出了本节课要讲的可能行性。这样做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用孩子们经常玩的转盘游戏,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总结出转盘区域大,可能性就大,转盘所占区域小,可能性就小。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从笼子里跑兔子连线、掷骰子、抽门票等等,通过简单的有趣的情景,让孩子们体会可能性有几种,以及可能性的大小。并且重点说明理由。通过摸球、摸牌活动自己动脑,孩子们做的都不错。之后我通过创设动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可能性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多放一些黄蝴蝶,黄蝴蝶的可能性就大。孩子们初步感受了改变可能性大小。我又设计了一组涂色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答案是不唯一,孩子们通过思考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三、总之这节课比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

大部分孩子掌握了本节课知识要点。本节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在讲课时孩子们涂得红黄蓝颜色在试讲时看得很清楚,但是换了一个清楚的投影仪颜色反而不清楚了,这是老师考虑不够全面。再者教师的数学语言还要严谨。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北风的自以为很了不起,太得意了,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北风的自以为很了不起,太得意了,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朋友,出示小鱼和北风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新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略),步骤略。

(二)指导读好长句子

⒈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

⒉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

⒊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三)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

⒈指导学生认识北风

出示北风的图片,播放北风的声音,让学生边看边听。

指导认识北风的图香、声音。指导读北风的句子。

过渡。

⒉精读第一自然段。

⑴生读完,师引导梳理顺序。

引导从草地变化体会北风的厉害。指导朗读。

⑵师引导从梧桐树的变化体会北风的厉害。指导朗读

⑶师指导理解鸟儿的表现,领略北风的厉害。指导表演读。

⑷师指导说话练习:北风向吹一吹,。

⑸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

⒊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指导理解“得意”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

⒋精读第三自然段。

师理解小鱼不怕北风?

师:你觉得小鱼怎样?指名答。师小结。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

⒌精读第四自然段

⑴指导看插图感受,理解北风气急了。

指导朗读: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

⑵指导理解:鹅毛大雪。

⒍精读第五自然段

⑴生自由读。

⑵指导看插图理解为什么北风看不见小鱼。

⑶读到这儿,你觉得北风怎样?你想对北风说什么?指名答,师小结。

⒎指导读小鱼与北风较量的内容。(第三到五自然段)

(五)拓展

⒈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小鱼不怕北风,还有谁不怕北风?指名答。师分别出示菊花,梅花,松树,竹子的图片,随机介绍各自的特点,练习说话。(例如::小鱼不怕北风,在水底捉迷藏。)

⒉填一填(以上内容换成填空)

⒊它们和小鱼一样可以对北风说:“我们就不怕。”

《北风和小鱼》教学反思

《北风和小鱼》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大自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河水结冰,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感情读课文,并体会到北风的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以及小鱼面对强者毫不畏惧。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孩子们较欢迎。

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能,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令人钦佩的活力。而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与创造力,才使课堂教学连续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和新的经验。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学习篇幅较短的诗歌,现在一下子跳跃到学习篇幅较长的童话,就学生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心有所感而无法朗读到位的情况。因此我结合本文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紧紧围绕以读为主线,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出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读中感悟。

画面是引领儿童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在引领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调来描述这个画面。这样做是比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及心理特点的,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读书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文。例如为使孩子们体会到北风“气极了”,引导他们观察多媒体画面,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北风“气极了”。有的学生说:“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有的学生说:“他的脸都气得发青了。”有的学生说:“他吹的气更大了,把大雪吹来,河面都结冰了。”……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读起书来更倍加用情。

二、发挥评价作用,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给儿童提供平等、温馨的人文阅读环境,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可引领儿童走进一个自信的阅读空间。“你吹得这阵北风好厉害啊!”“敢和老师比一比谁读得好吗?”“我们看出了你这条小鱼真的是很勇敢。”……老师的爱心、激励和信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活跃着儿童的情绪,给予了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使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这节课上下来,从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来看基本上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与遗憾。比如说话训练,学生说得还不够完整具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的说话指导,多给他们提供练习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3.应用、提高性练习

(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3)出示练习二十三第八题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方法。)

4、出示练习二十三第十题

(让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的设计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综合练习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体现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1)出示问题B: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小红吃了,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教师质疑:上题中,若是去掉第一个问题,怎么来解决问题?

(2)秋天来了,地里的庄稼要收割了。爸爸在外打工没回家,妈妈收割了全部的,爷爷收割了全部的,奶奶身体不好,所以小强也帮忙收割了全部的。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吗?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差异性,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有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3)1、有几种填法:

2.评价完善

练习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教师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表现怎么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提示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的评价。)

布置课本有关分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理,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对本学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板书设计:

分数的加减计算和应用

+=-=1-=

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计算下列各题:

(1)2/7+3/7(2)9/11-3/11(3)8/15+4/15+2/15(4)11/17-5/17-1/17

做毕进行核对、校正。

2.提问:

(1)能否把第三题改成加减混合的计算题呢?

(2)计算修改后的加减混合题。

3.小结:说说计算加减混合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4、齐练:1-5/17-1/17(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选择正确答案,并用手势出示

(1)一只月饼,小丁丁吃了一些,还剩5/8,小丁丁吃了这只月饼的几分之几?()

A.1/8B.2/8C.3/8D.7/8

(2)一本书,小巧第一天看了它的2/7,第二天看了它的3/7,两天共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还剩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A.5/14B.5/7C.3/7D.2/7

(3)一张包书纸,小亚先剪下1/4包语文书,又剪下2/4包数学书。一共用去这张包书纸的几分之几?()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

A.1/4B.2/4C.3/4D.4/4

5、归纳小结:我们可以把一本书、一张纸、一块饼等看成一个整体。说说还可以把什么也能看成一个整体?

6、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式计算:

(1)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10,第二次用去2/10,______________?

(2)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10米,第二次用去2/10米,_____________?

7、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追问:为什么第二题不能补“还剩多少米?”

8、师生小结:当分数带上了单位,就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如果没有单位就表示一个份数。

灵活解答

1.判断:小巧和小亚都喜欢课外阅读。她们看了两本页数不同的书。小巧一天看了《哈利波特》的1/2,小亚一天看了《哆拉A梦》的1/2。两人一天共看了1/2+1/2。你认为对还是错?

2.讨论:这里的两个1/2能否把它们相加?为什么?

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注意的是什么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加减计算及应用练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精品]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精选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行动,都会深刻影响自己的学生。教案要组织教材和考虑教学方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写教案你有哪些心得?考虑到你的需要,课件之家特地编辑了“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教师每天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案必不可少。教案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知本节课的内容。如何写出教案中的细节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000字4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好的教案在教师上课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上课。通过撰写教案,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控,一篇好的教案包括哪些要素呢?由此,课件之家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时间:01-01 三年级上册教案    
  •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漫画作品,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 2.学习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能根据自己或同学的面部特征,或某一个主题画一些有趣的漫画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概括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以幽默的心态对待生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创作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 ...
  • 三年级《秋天雨》教学设计基础版 课件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怎么才能让课件写的更加全面呢?也许"三年级《秋天雨》教学设计基础版"就是你要找的,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教学目标:知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读懂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3、查阅资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