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2-14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汇总7篇)。

通过自己书写的课件,教学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课件编写的方法。有哪些写好课件的技巧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汇总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篇1】

一、前端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本单元共包括三部分内容。是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和用数对确定位置。

2、学习者知识基础分析:本单元内容低年级已有一定的基础。

一年级: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的位置,《数学百花园》中提到了用第几行第几个表示一个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二年级: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所在的方向。

三年级:会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函数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3、思想与情感: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策略:

引导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通过提问呈现位置的表示方法即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巩固学生对位置表述的准确性。

通过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确定本组人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一.口算

二.谈话导入。

1、说一说你家大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2、在一幅地图上,在没有特别标明的情况下,怎样确定方向?

三.新授:

(一)例1主题图

3、在这幅图上,你看到哪些景物?

4、小组讨论:

(1)三元桥在天安门的什么方向?

(2)三元桥离天安门多远?

5、汇报讨论结果。

6、确定位置为什么要加上距离。不加好不好。

7、小结:

(1)在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

好以哪个景物为标准,再找出方向,并测量角度。一般情况下,习惯上先确定东西方向,再确定南北方向。

(2)计算实际距离时,要先测

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因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约2千米,4厘米也就是4个2千米,也就是8千米。

1、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在

天安门的什么位置吗?相距多少千米?

2、看到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

么问题?分小组讨论并解答。

3、汇报讨论结果。

二、实际应用。

1、说一说。(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约100米)

(1)小红家在广场偏

方向,距离约是米。

(2)蓝天小区在广场的什么方向?大约相距多少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下面合适的位置贴上图标(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约10米)

小小游乐园

(1)过山车在大门的西偏北方向60,约是60米的地方。

(2)急流勇进在大门正北方向约30米处。

(3)旋转木马在距大门50米,东偏北方向30。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出来吗?

2、用图标设计一幅我们的校园图。再说一说校园建筑物的位置与距离。(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约10米。)

大门

说一说:通过设计你有什么感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元桥在天安门的东偏北方向约50图上距离是4厘米实际距离是8千米。

分三步:(1)确定方向;(2)观察图上距离;(3)根据计算出实际距离

小红家在广场南偏东30距离约200米。

蓝天小区在广场东偏北20距离200米。电脑演示

五、教学总结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本单元共包括三部分内容。是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和用数对确定位置。本节课是第二部分。

2、学习者知识基础分析:本单元内容低年级已有一定的基础。

一年级: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的位置,《数学百花园》中提到了用第几行第几个表示一个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二年级: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所在的方向。

三年级:会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2、过程与方法: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3、思想与情感: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会描述行走路线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描述行走路线。

三、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方向和距离,标志物在描述路线中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上学,放学两者之间在描述时的相同和不同,感受参照点变化后,方向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一、复习引入.师:孩子们!谁来说说你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描述的是家到学校的大概位置,想知道如何更具体准确的描述行走路线吗?

师:那我们一起学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板书课题)

二、

1、出示例3平面图:

(1)、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从李伟家出发经过哪几个场所到达大港小学?

师:哪组同伴愿意与大家交流?

(2、前后对学,说一说下面这些场所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指出观测点。

超市在李伟家的()方向()米处。

大港小学在医院的()。

超市在医院的()偏()方向()米处。

医院在超市()()方向()米处。)

师:哪组同伴愿意与大家来交流分享?

2、合作体验,提升理解

(1)准确描述行走路线。

(3试着说出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早上7:00,李伟从家向(

)走180米到达(),再向()偏()()走(

)米到达医院,再向()走()米到达大港小学。

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分享描述的行走路线?

生:李伟先向东走180米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240米到医院,最后向北走150米到达学校;

生:是李伟先向东走180米到超市,再向北偏东60度方向走240米到医院,最后向北走150

米到达学校。

师:这两位同学行走路线图的描述,你愿意选哪一种?为什么?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观点。如何更具体准确描述行走路线:用方向(角度)和距离。

板书:用方向(角度)和距离

生:用方向(角度)和距离使描述行走路线更清楚、准确。

三、展示提升

在小组中说一说下午5:40,李伟放学了,你能描述一下他回家的行走路线吗?

师:请问你们大家在描述返回路线时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是的!描述返回路线时正如大家以上总结的:角度、距离不变,方向、途中

经过的标志物次序相反。(板书)

三、练习

49页1,2

三.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去时:用方向(角度)和距离

返回:角度、距离不变,方向、途中

经过的标志物次序相反。生:我家在学校东北方向。

生:从我家出发向北偏西方向大约走600多步就到学校了。

生:李伟从家出发经过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大港小学。

生:超市在李伟家的(正东)方向(180)米处。

李伟家是观测点。大港小学在医院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以医院为观测点。

生:超市在医院的(南偏西)(

60)方向(240)米处。

也是以医院为观测点。

生: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

方向(240米处。

生:我选第二种,因为第二种路线图的描述更准确清楚知道李伟上学路线。

生:选第二种,因为把方向、角度、距离的数据都用上了。

下午5:40

李伟放学了,他从大港小学向南走150米到达医院,再向南偏西

60度的方向240

米处到达超市,最后再向西走180米到李伟家。生:角度、距离不变,方向相反。经过的标志物次序也相反。电脑,投影

四、教学总结

一、学习者知识基础分析:学生在2年级学习了从正面、左面、右面、上面等不同的方向观察生活中的同一物体,已经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3年级时学生学会了辨别8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而现在学生要探索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到了6年级,学生会涉及到在方格图中确定整个图形平移后相应的每个点的位置。将来学生到了初2时会学习直角坐标系了。所以说数对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我发现确定位置虽然是很简单的内容,但却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而数对的理解借助坐标轴会比较容易,使学生头脑中有图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实现数型结合的模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锻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点: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

五、教学策略:

体验感悟

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再通过互动评价,认识到表示位置的方法不一样,产生用统一的规定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边说边用手势,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位置。

创设一种情景,让孩子直接感觉文字描述位置中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这个环节,孩子自然要思考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开动脑筋写出数对。统一数对的写法。

在突破难点下功夫。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确定自己的位置。因为老师是观察者,但观察者与自己是相反的方向,所以学生很容易糊涂。为了突破难点请学生站在我的旁边,感受从观察者的角度看班级里第一列在哪。通过观察者变换位置,第1列的位置也会发生变换,使学生直观感受观察者老师的重要性。

通过趣味练习深化对数对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对的意义。一、创设情境

学校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要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方法

(一)明确列和行的规则

1.出示班级座位图

小敏的班里要开家长会,这是小敏班级的座位图。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小敏的位置吗?(板书:列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方法都能表示小敏的位置,可是有人从左边开始数,有人从右边开始数都不一样,这就需要统一的一种方法,才能让大家都明白。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学确定位置中,我们要先说列再说行,列要从左往右数,行我们则是从前往后数。

(看情景图)列是从最左边开始数,从左往右依次是第2列第5列

(继续看情景图)这是第1行,从前往后依次是第2行第5行。

现在我们再看看小敏的位置?板书:第2列第3行

2、巩固

小青的位置怎样描述?小华和小红的位置怎样描述?

(二)学习数对的写法和读法

1、第1列第1行的同学是谁?第1列第2行的同学是谁?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拿出答题卡,从第1列第1行开始计录位置,(只写位置,不写座位上的学生姓名)。写完第1列再写第2列,一直写到小敏的位置,看谁能在30秒内写完。

2、有写完的吗?(学生的答题卡上可能写文字,可能有的学生发现规律开始写数字)看看你们写的,有什么共同点?(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写不完的)那有没有既能表示位置,又简洁的方法呢?快动动脑筋,怎样写呢?以小敏为例,写在答题卡上。写完后与同桌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教读法。读(2,3)

4、巩固小花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玲呢?

(三)探索数对中的规律

1、如果我把每个同学的位置看成一个点,就成了这样的图形,点子图。老师用横线和竖线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成了这样的图。以后我们到了中学还会见到,这是直角坐标系中的一部分。这个点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

这组数对有什么特点。

三、自己班级的位置

1、现在同学们已经能比较熟练的用数对表示位置了,那我问问你们,从老师的角度看,咱们班的第1列在哪?为什么?依次问问是第几列。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吗?要从老师的角度看,告诉同桌你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

完成小练习第1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老师变换位置,请学生找第1列,之后再指出其他的列

练习:51页1,2

4、数学史话:介绍笛卡尔和坐标的故事。

笛卡尔发明了数对,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奥秘,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对有哪些应用呢?

介绍经纬线的知识。

(课件显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

5、拓展题

某个小区的停车场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小力的车停在(6,5),她的车左侧和右侧的停车位数量相同,前面和后面的停车位数量也相同,你知道这个小区一共有多少个停车位吗?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第2列,第3行

(2,3)告诉家长自己是第几排第几行。

学生可能这样写:

23(容易和数字23混淆)需要在2和3之间用符号隔开

2.3(容易和数字2.3小数混淆)

203(容易和数字203混淆)

2-3(看成是减号)

2,42,5(如果不加上小括号数对就不那么明显了,几个数对不好区分开)

学生预设A:如果没有(2,3)这种形式的出现,我这样说:数学上我们规定先写列,再写行。所以先写2,再写3,中间用逗号隔开。写下第1列位置时发现数对容易混淆,所以要给数对加上括号。这样表示一组数。

学生预设B:如果学生只写着2,3就这样处理。照这个学生的写法,我来记录这两列的位置。1,11,21,31,41,51,62,12,22,32,42,52,6.你们看有什么问题?学生自己就会发现位置都混在一起不好区分。那想想办法。引导学生加上小括号。这样的一对数来表示某个位置,就是数对。

(2,3)

(五子棋、象棋、电影院的座位等)

五、教学总结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1)探索与实践

(2)评价与反思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统计这块安排的内容是:折线统计图。统计在实验教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教材的编写上总体来说步子很细。

1.实验教材整体编排

册数

统计

一上

实物条形

一下P93第九单元

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统计表

二上P94第七单元

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二下P106第八单元

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

复式统计表

三下P38第三单元

数据分析

平均数

四上P99第六单元

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下P108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五上P103第六单元

中位数

五下P122第六单元

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上P110第六单元

扇形统计图

六下P74第四单元

统计误导

第一学段关于统计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更着重要求学生能分析数据、对自己身边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本单元内容安排如下:

(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回答问题。

(2)完成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进行推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总体印象:

1、内容简单,学生基本能轻松掌握。

在前几册的统计教学的积累下,能较轻松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而且,调查他们喜欢不喜欢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都说喜欢:因为不用一格一格地涂、只用画点、连线就可以了,制图比较简单方便。

2、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不是为统计而统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思考

1、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展现数量的增减变化,除了观察折线统计图体会它的特点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感受、体会它的增减变化。

2、规范作图。

可以让学生按观察横轴、纵轴找出相应数据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画折线统计图,画时应在每个点上标上数据,以便观察比较。不同的连接应连接每个点的中心、线要直。力求做到美观大方!

3、回答问题要完整。

如,问题:哪个月平均气温最高?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两个字:八月。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完整。顺便提一下学生对变化趋势这个词不大懂。

4、把握教学目标。

教参的要求是: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篇4】

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

(2)10个0.1是()。10个0.01是()。

(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1.8502.9000.50600

0.09010.83012.000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102.020xx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0.3001.80005.00

(2)0.000412.00260.06500

(3)0.09012.000010.50605060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20.144.80050.001.60

5010.01016.04.0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35.305.350.300

50.3050350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策略一:

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

(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1、改变数字的顺序。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3.567356.7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

点右移68.32~683.2:扩大

点右移68.32~6832:扩大。

点左移68.32~6.832:缩小。

点左移68.32~0.6832:缩小。

(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小数点原数

缩小左移.右移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原数扩大、原数缩小、

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

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0.005米=(5)毫米

0.05米=(50)毫米

0.5米=(500)毫米

5米=(5000)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小数点原数

缩小左移.右移扩大

1/10一位10倍

1/100两位100倍

1/1000三位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

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38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1千克=()克

1米=()厘米1吨=()千克

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2.63千米=()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吨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分米=1.5米()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532厘米()5.3米

4、72页10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

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5874131200

50047398010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

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

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2、20xx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

(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

(2)填空。

0.1里面有()个0.01。10个0.001是()。

10个0.1是()。0.1里有()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16.01008.710014.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

4.213.12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

(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

0.10.0120.1020.120.021

(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

(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扩大1000倍是6.21。

(2)把()缩小100倍是0.021。()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

0.8342.7863.895

(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5210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67100209500

(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2、把6.9566.9656.6599.6655.669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万,保留一位小数是(

)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亿,保留一位小数是()亿。

4、在○里填、或=。

16.36○16.630.36万○3600

0.97○1.010.23亿○2100万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篇5】

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1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生活中有许多平行或垂直的现象,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教材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

(1)在生活情境中凸现数学内容。

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是路灯、运动场跑道和高压电线架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蓝色线勾画路灯的竖柱和横檩,用红色线勾画划分跑道的直线,用绿色线勾画高压电线架的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三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三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三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

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观察实物照片,根据照片画出两组相交的直线,研究这两组直线相交的特征。

(2)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第39页例题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平行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概念的两点内涵,理解数学意义的不相交是关键。通过相交体会不相交是教材设计的教学策略。

学生分辨例题中的三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时,对左边一组直线相交不会有疑义,看图即一目了然。判断中间一组直线不相交也不会有困难,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划分直跑道的线都是直的,线与线是不会相交的。判断右边一组直线时会有争议。图上仅画出了两条直线的一部分,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相交。从直线概念上想,它们都是无限长的,只要再延长一点就相交了。教材希望学生通过争议,不但得出这组直线相交的正确结论,而且对中间一组直线不相交有更深的理解,为建立平行线的概念建立基础。

第42页例题教学垂直概念,建立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体验上。学生发现两组直线都相交成直角是逐渐深入的过程,教材作了相应的预设。先看到同组的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再发现4个角都是直角。前者可凭观察发现,后者可以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如门、窗相邻的边框都相交成直角),还可以用三角尺或量角器在图上测量得出。

教材中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都有语言描述,这些描述都是学生的体验,是对具体现象的数学化思考,也是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可以从中学习规范地数学表述,但不是机械地接受定义。

(3)带着建立的数学概念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

第39页在学生初步理解平行线以后,问学生你能说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用图片列举了黑板的上下两条边、秋千的两根吊绳、五线谱的横线等实例给学生启发,让他们继续说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第42页在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以后,问学生你能说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并以镜框的长边和短边、砖墙上的横线和竖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等实例启发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例子。

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寻找类同的现象,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还能让学生感受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培养数学意识。

除了在生活中寻找平行现象和垂直现象,教材还让学生在几何图形和几何体上寻找垂线和平行线。如对折长方形纸,研究折痕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在平面图形中看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边;在字母中寻找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段;在长方体、正方体的各个面上寻找互相垂直的边等。这些活动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平行和垂直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某些特征,为以后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作铺垫。第41页第5题,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相对应的两条边都是一组互相平行的线段,能使学生对平移的含义有进一步的体会。

2鼓励学生动手画平行线和垂线。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1)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

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学生画的办法肯定是多样的,可以在方格纸上画以及用直尺或量角器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完成这些操作活动。还要认真组织学生交流,既要他们讲讲自己的方法和思考,还要相互通过观察、比试、用三角尺量等方法验证做出的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和一组垂线。这样,学生的活动就不会停留在画的层面上,而深入到平行、垂直的概念上。

(2)指导学生用工具规范地画。

教材里还安排了用直尺与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第40页和第43页的例题分别用连续的图示范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与步骤,还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边模仿边体会,逐渐掌握使用工具的要领。

想想做做里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在画平行线、垂线的过程中体会一些基本特性。

第44页例题从A点向一条已知直线画出了一些线段,其中有一条线段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他线段都不和已知直线垂直。让学生量一量画出的这些线段的长度,他们必定能发现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并体会到这个发现是合理的。教材适时告诉学生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并通过第45页第1题巩固这个知识。第3题通过测量身高和测量跳远成绩的照片,学生能体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的实例。第4题在人行横道线上的A点画出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第47页第7题设计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的方案,都给学生留出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的实践活动机会。

第45页第2题在两条平行线中间,画几条与平行线都垂直的线段,并量量画出的线段的长度。学生能从中发现,画出的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从而进一步体会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为什么永远不会相交,也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增添了新的操作方法。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篇6】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五部分内容: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角的概念,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画指定度数的角。在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1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教材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教学了直线。

以线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教版教材这种安排,曾经得到教材审定专家的充分肯定。

(3)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比较。

射线、直线、线段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也是不同的概念。以线段为参照认识射线和直线以后,及时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教材多次为学生创造比较的机会。如第16页通过射线、直线和线段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比较;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识别七个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第2题结合画线段、射线和直线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也在安排学生进行比较;第25页练习四第1题指出图形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一次安排了比较活动。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在反复的比较中逐渐清晰、逐渐巩固、逐步完善。

(4)教学与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第16页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经过两点画直线,在画直线的活动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17页第4题中A点与B点之间有一条折线、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比较这三条线的长度,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些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新增加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并认识,而不是硬加给他们的知识。教材重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但举了两个实例,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2通过画角建立角的概念,教学相应的符号标记。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直观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本单元在教学射线后,继续帮助学生建立有关角的初步概念。

作为平面图形,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第17页例题对学生说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理解对角的这种描述。教材要求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体会画的这个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顶点是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在角的图形里面一段红色的弧线,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角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部分,从而使角的概念更清楚。例题里还教学了表示角的符号,学生认识了表示角的符号,便于表示,便于交流,也便于阅读,在后面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表示角的符号。第17页第3题的三条射线有同一个端点,在这样的图中看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能使角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复习了对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也是对空间观念的一次培养机会。教学时要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个角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并用弧线表示看到的三个角。

3简要地讲解量角器的构造,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工具时的困难。

第18页例题中有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学生测量的结果和表达各不相同。这道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产生需要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教材第18页的下半部分教学计量角的单位和量角器的构造。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对着量角器的图着重讲解计量单位度,并在量角器上用红线表示出1度角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分别从右边起和从左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在找这些刻度线时,要让学生明白各是从量角器的哪边起的,刻度线上的刻度是多少,并在0刻度线和另一条刻度线组成的角上用手指画一段弧线,体会度数与相应的角的大小。

第19页的例题教学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先用图表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并让学生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再让学生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最后安排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要指出的是,教材没有直接呈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希望学生在操作和交流时,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安排。学生量想想做做第1题中这些角的度数不会有困难,因为容易摆正量角器的位置,而且刻度线是从右往左看的。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第4、5题中的量角要难一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摆到角的上面比较难,二是有些刻度线要从左往右看。针对学习难点,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台阶。第4题已经把量角器摆到角的上面,学生只要选准0刻度线就能说出角的度数。教学这一题时,还要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量角器应该怎样摆到角的上面去。第5题在要量的那些角上各加了一个涂色的半圆,让学生在这些半圆的帮助下摆好量角器。教学这一题时,仍然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把量角器摆到角的上面。第6题从左往右第一幅图没有把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第二幅图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第三幅图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学生找到并改正这些错误,对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会有更深切的体会,也是对这一段学习的一次小结。

第19~21页的想想做做里还有以下内容:(1)分别度量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知道了三角尺上的各个角的度数,能便于测量或估计其他角的度数。(2)角的大小是它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与画出的角边的长度没有关系。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对角的认识就准确了。(3)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各个角的大小分别相等,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图形的特点。(4)初步估计角的度数。让学生凭借头脑里90、60、45等角的大小,估计少先队队旗上一些角的度数,不要求他们估得很准确,但希望他们估计时的思考能有道理。

4在角的运动变化中教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让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二年级(下册)里,学生初步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那时的认识,处在直观、初步的层面上。本单元里继续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建立在这些角的度数(即量化刻画)层面上;而平角和周角,都是本单元教学的新知识。

教材选择的学具是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活动角不仅能引出各种大小的角,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

角还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在平面内旋转所形成的图形,这是从运动变化的视角对角的理解。教材利用活动角向学生渗透了这种运动变化的思想。

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又小于180,既是这三种角的大小关系,更是这三种角概念的内涵。学生对钝角大于90能够接受,对钝角小于180要适当给予强化。平角和周角都是第一次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在平角和周角的图形上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感受平角和周角都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平角的边是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周角的边是重合在一起的两条射线。然后用量角器量出平角的度数,通过推算得出周角的度数。

在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以后,教材安排学生研究它们间的大小关系。通过对大小关系的研究,一方面能整理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加强对这些角的理解。教材鼓励学生的研究方式多样化: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凭直觉说出相互关系,也可以通过18090、36090这些计算发现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大小的角,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在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认识的角;在钟面上观察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对折圆形的纸,折出直角,打开成平角和周角等。

5根据度数,选用适宜的工具画角。

第23页的例题要画一个60的角。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60,又认识了量角器,所以画角的时候必然会选用不同的工具。教材不规定用什么工具画,只要能画出60的角,使用什么工具都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画角和学生间的交流,他们能够明白在画30、45、60、90这些角时,用三角尺比较方便,画其他度数的角,用量角器比较好。第27页的第9题说出一副三角尺拼成的角的度数,设计这道题有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角的认识。两块三角尺拼起来,原来的两个较小的角拼成一个较大的角。较大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这些问题涉及的是角的概念。二是巩固三角尺上各个角度数的记忆。拼成的角是多少度不是用量角器量的,而是通过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计算的。三是让有条件的学生体会用三角尺不但能直接画出30、45、60、90的角,还能画出一些其他度数的角。一般说,度数是15或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用三角尺画出来。

学生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学习用量角器画角不会有多大困难。第23页例题鼓励学生先画一画,再交流画法。部分学生看了例题的图,也能懂得方法。试一试让学生画40、70、135的角,巩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第27页第8题量出方向板上任意两个方向间的夹角,既练习了量角的方法,又进一步体会了各方向之间的关系。

6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修正自己的猜想。

圆柱形的物体在斜坡上会向下滚动,到达斜坡底部时还会沿着地面继续滚动一段距离,这些都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多数学生还有这种猜想:斜坡越陡(即斜坡与地面的夹角越大),物体到达斜坡底部后沿着地面滚动得越远。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与斜坡的坡度有什么关系?教材安排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修正原来的猜想并进行探究。

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四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斜坡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45、60以及学生自选的度数。记录各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再比较各次实验中物体滚动的平均距离,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这次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地对待问题的态度,纠正对一件熟悉事情的不正确猜想;二是提高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在学生实验时,要提醒他们把圆柱形物体放在斜坡的顶部,不能一会儿摆得高、一会儿摆得矮;要让物体自动地滚下去,不能用手推,也不能用手挡;要体会每次实验为什么求出三次滚动距离的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篇7】

练习目标:

1、继续检测学生除数是两位数、一位数除法等的口算,以及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2、检测学生能否根据具体的情景、画面,找出一般的规律,发现间隔排列的物体,若两端的物体相同,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数量少一。

3、检测学生在离开具体情景或画面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内容:

一、口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二、比一比,算一算。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填空:共六题,前四题均是根据具体的情景和图画让学生比较直观的可以通过数一数的方法直接填写,然后进行发散开来,让学生进行想象迁移。最后两体填空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学生排队和上楼梯问题。

四、选择:共四题,与前面的填空相比要难一些,学生完全要靠自己的想象和对题意的理解。

五、解决问题

1、从一条线段的一端到另一端,每隔2厘米画一个点,一共画了10个点。这条线段全长多少厘米?

2、有一根钢管,要锯成16段,每锯开一处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一共要多少分?

3、两棵大树相距20米,要在这两棵大树之间每隔4米栽一棵月季花,一共要栽多少棵月季花?

4、小英每天放学回家一共要爬78级台阶。

(1)如果她家住的楼房每两层之间都有13级台阶,你知道她家住几楼吗?

(2)小英从家往下走52级台阶到好朋友小红家去玩,你知道小红家住几楼/

5、学校有三块不同形状的草坪。要在爱每块草坪的四周边线上每隔2米放一盆花,你知道每块草坪四周各要放多少盆花吗?(图略)

考前思考:

1:这一单元我感觉学生学的不是很好,具体表现在:间隔中的谁在两头,谁在中间学生无法搞清;摆花时:什么时候摆两头该怎样考虑,摆一头怎样考虑,两头都不摆又是怎样考虑的。学生想不周到。

2:一一间隔扩展到求间隔中的长度,学生对一直排列的和一圈围起来的很难区分;

3:总体感觉缺少生活经验,很多的事例不够了解,缺少想象。不理解的同学好想很难教会。

一、整体情况

这次的检测好的学生满分,差的同学不及格。好的同学是学奥数的。因此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四5班有2人不合格,四1班有3人不合格。5班有18人优秀,五人满分,1班只有3人优秀大部分学生都在70---80之间。两个班级的差距太大了。

二、情况分析

1、口算、四则混合运算、填空错误比较少。

2、选择题中,学生对花的摆放方法还是不太明白,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题目意思。还有选择题的第4小题,考虑不够全面,要算两面。大多数只算了一面。

3、上下楼梯的习题已出现过好几次,但这次的练习有所区别,要让学生在上楼以后再往下走,再计算楼层,很多学生不明白题目的意思了。

4、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上放花,学生对这样的练习与以前出现过的角上(顶点)上的重复计算题混淆了。而且不会画图,个别学生画的不够标准。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在后面的学习中加强对这单元内容的复习。

2、让学生学习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题目的意思。

3、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辅导。

四、学生订正前,要抽空讲一下,学生订正后,教师第二次批改。

一、整体情况

本次单元练习学生两极分化严重。3班有7人优秀,3人不及格;4班有7人优秀,3人不及格。大部分学生都在七八十分左右,成绩相对好的同学大多在学奥数。

二、情况分析

1、楼梯问题两个班都有许多学生错了,原因之一是自己在新授课时并未提到楼梯问题,而且本次练习有一题还要让学生在上楼以后再往下走,再计算楼层,大多数学生连题目都看不不明白。

2、口算、四则混合运算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计算正确率不高。

3、4道选择题中,学生对于两端放,两端不放,只放一端,这样的放花问题还是不太清楚,很多学生会错。

4、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上放花,学生计算正确了,但不会画图,个别学生画的不够标准。

三、改进措施

1、一方面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防止学生因有进步而自我满足,产生骄傲情绪。

2、利用自习适当补充计算习题,提高计算能力。

3、加大个别辅导的力度,努力使每个学生不掉队。

一、基本情况:

本次单元练习情况十分不理想,正如上述两位老师所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满分的学生有5位,但是不合格的学生也有六七位,而且分数很低,绝大多数学生分数在80分左右.

二、情况分析:

1、本次练习的口算题学生正确率较高,混合运算部分学生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也比较细心,所以正确率也较高。

2、填空部分,前几个有具体的情景,画面为基础,学生看图解答填空,正确率较高。但是最后两题填空情况也不是很好。

3、选择题都是有关植树问题的类型,学生对于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的区别基本能懂,但在审题方面还存在问题。例如是路的两边学生看成是一边。

4、解决问题:离开了具体的情景,学生单纯地读题,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图象,理解题目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学生多数在这部分出现问题。

三、改进措施:

1、从源头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弄清学生错误原因并及时补救。

2、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让一些还没有掌握解题方法的学生尽快弄懂。

3、加大培优补差的力度,争取不让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出现盲点。

相关文章

  •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2500字系列 作为一名优秀负责任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就要认真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究竟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你可以读一下编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时间:01-27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 根据课件的节奏,老师也可以轻松掌管课堂的节奏,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课件。你知道课件的写作模板吗?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00字精选》,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 成功偏爱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每位老师来说,写好教授科目的教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 「必备」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通用 没有一个孩子是愚蠢的,但是不是所有老师都可以看到闪光面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可以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必备」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通用”,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维生素C的知识。2、通过活动,培...
  •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在教学方案的设定上,要做好学生们引导,常需要做到温故知新。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格式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