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小学课件 > 导航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18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先把教案提前写好。对老师而言,编写教案有助于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到底该怎么写出合理的教案呢?课件之家的编辑向您分享了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梦圆飞天》是一篇通讯报道,报道了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的经过,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从课题入手

一开始,我出示了敦煌飞天的壁画,引出了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来都有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当学生再次读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

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

首先,朗读教师得有激情,这样才能以激情激发激情。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应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有时同样的一句话,但是由于说话时的语气、语态的不同,所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课文中有好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我预先设计了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学生都说很紧张。我由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学生说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我又引导用比喻的方法,学生说我的心像一只兔子砰砰直跳。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教到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我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学生们都能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可惜时间不够,否则可以多采访几个。

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最后,我从激动、自豪、骄傲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不足:自己在教学时还没有完全地融入到文本中去,还没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在播放录像时,出现了声音非常响的情况,这都怪我事先没有试过。再急忙去调低,本来要范读的一段描写神州5号发射的文字,也没能朗读,甚是可惜。让学生背诵这段文字时,我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所以齐背起来还很不熟练。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听一位老师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有这样两个环节引起我的思考。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一节诗时,是这样说的:北海公园的景色可美了,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二是读三四行诗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补画的环节,让学生把白塔的倒影和四周的绿树红墙画出来。

第一个环节首先让我感觉到老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老师的理解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导的偏差。看得出来,学习第一节诗老师的着重点放在了感受北海公园的美景上。其实这节诗重点应是写孩子们在湖面荡舟的美好画面和轻松愉悦的心情。孩子们脑海中浮现的应是轻舟荡漾,碧波白浪,绿树红墙,凉风习习,歌声阵阵的一幅整体的画面,感受到的是红领巾愉快的心情。如果对课文有了这样的理解,那么就不会把这节诗割裂开了,拎出喜欢的句子来读,应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来感悟,也不会只引导学生去注意景美,而是从人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综合来读诗,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二个环节我们看到了老师试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感受语言,这种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设想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和想象。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行诗写得确实非常美,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让学生补画,意图是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美景,同时理解倒映和环绕。学生大多能把白塔的倒影画正确,这样的常识学生基本还是有的,再说书上有白塔的倒影。那么这个画倒影的作用就要打折扣了。书上的画一目了然,再画有点多余的感觉。学生没法画出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很正常,因为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从一个视角来画是不能把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给画出来的,只能画出一部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画还差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到四周环绕绿树红墙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圈的绿树红墙,边画边说这就是环绕,本来很美丽的一幅图突然间变得逼仄了,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了,小船仿佛被紧紧包围了。看似很好地理解了环绕,实则不然,随着黑板上那幅美丽的图被环绕后变得死板,环绕这个词教死了,这句诗也教得失去诗味了。红领巾在船上轻轻划着桨,船儿在水中荡漾,远远望去,绿树红墙,令人陶醉。本来能引起无限遐想的诗歌语言经这样一处理现在却变得呆板,了无生趣了。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是今天的月亮却是十七圆,昨天晚上你观察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

2、是呀,古今中外多少人被这月光深深吸引,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来到甲板上,好好赏赏这江上的月亮。出示课题:望月

3、来,一齐美美地读一读课题。(读不好,深情地读)

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1、2小节,看看作者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月亮很美。

师:那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月亮的美?

生:美在安详(指名读)

师:安详一般形容什么?(小孩静静地睡着,特别安详)(老人在阳光下闲适地坐着,给人的感觉特别安详,而这里,把月光比作可爱的小孩,比作慈祥的老人,这份安详,你能读出来吗?)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又感受到月亮就如同一位温柔、无私的母亲一样,把清辉洒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博爱,你能读出来吗?)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月亮的美?

(2)月光洒落在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的时候特别关注了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让我们感觉到了被月光照亮的江面,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的美感,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3)江两岸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你能把隐隐约约品一品吗?

师:是呀,月亮往往带给人朦朦胧胧的美感,这里有一个镀字吸引了王老师的眼球,你觉得这个镀字用在这妙在何处?(妙在这个镀字突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物体上而且还能闪闪反光)

师:是呀,月亮像装饰品一样,吐洒着它的清辉,为大地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让我们连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师:这里有个省略号,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省略了(被月光照射下的美景)

师:是呀作者用一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段文字带给我们这么多美的感受,谁能完整地把这段文字美美地读王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师:相信你的朗读让我们在座的各位仿佛身临其境,这么美的文字愿意把它记下来吗?我们一起来,师引读。

三、感受诗中的月景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去领略了作者眼中的月亮,让我们接下来读3-12小节,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中的月。(板书)

(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分角色读读对诗这一部分。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不错。可是文中是背诗呀,我们这两位同学是在背吗?

生:不是的。是在读诗。

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能不能把这六句诗背下来,进行对诗。

生试背。

师:可以了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自己?

师:两位同学能对诗了。可是文中是像我们这两位同学这样吗?比如说位置、表情、语气。谁再来。我给你们配上音乐。

师:对得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来对。

师:好,我们一起来吧。

师:是不是就这几句呢?(不是)从哪看出?(省略号)除了省略号还有哪一句话告诉我们,联系上下文。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那么此时此刻,你觉得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聪明好学)

师:是呀,同学们都像小外甥一样聪明好学。我们来接着对下去,男生做舅舅,女生做小外甥,有个要求注意对诗的语气。老师给大家配点音乐助兴。(放音乐《渔舟唱晚》)

师: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更能理解多如繁星这个词。课堂是有限的,课后利用班会继续比拼。

四、展开想象,感悟生活

1、过渡:如果说1、2小节是作者眼中月,这一部分就是(板书:诗中月)诗中有月,月中有诗,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引读)

师:眼中月使人陶醉,诗中月使人沉醉,其实小外甥心中也藏着一个月亮,板书:心中月他心中的月亮更是神奇。自由读13~19小节,划出写小外甥心中月的句子。

师: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1)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他怎么读的?(不假思索地读)不假思索什么意思?请你也来不假思索地读。

(2)师:那小外甥是怎么来说这双天的眼睛的呢?(他绘声绘色地说)

你能理解绘声绘色吗?(有感情,说得形象逼真)谁能绘声绘色地来说。(指名读)

师: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2、师: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被云层封锁了。你知道月光被云层封锁是怎么回事吗?

师:是呀,月亮没有了,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怎么了?

生: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师:月亮在小外甥的心中多么神奇啊,简直是一个童话故事。月亮很美,作者写得更美,刚才同学们朗读得也很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今天回去继续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王老师期待着。

教学反思:

为了上这堂课可谓是精心设计,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思路比较清晰,教师的过渡语言很美,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这一点。于是在学校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点下,重新设计。

在备课时正逢中秋节,而我要上的课文《望月》也是和月亮有关的。心想何不好好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条件呢。根据有关报导,今年的月亮并不像我们常说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是十七圆。于是布置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月亮,在上课一开始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月亮的样子,导入到所要教学的《望月》。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观赏美丽的月色图,以及回想观察到的月亮的样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资料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很强调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重感悟。这就造成一种不良的倾向:学生只是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句子还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往往造成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先说说初步感受到的,然后进行了层次分明的朗读、感悟。围绕学生感受的月亮很美,那么美在哪儿,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并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听出来了是抓住哪个关键词吗?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这就真正做到了重感悟、抓实效。

在教学诗中月这部分时,让学生去体会,去揣摩,去品昧,通过上台来呈现对人物、对诗句的理解,通过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让男女学生分角色对诗,将学生兴趣推向高潮。教师过渡:小外甥和舅舅对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文中一个长长的省略号就是很好的说明,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去找关于月亮的诗句,你们找得怎样了呢?让学生交流搜集月亮的诗句,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平时积累,能激活学生平时知识的贮藏,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储备,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在交流想中月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小外甥幻想的句子,读出他说话时的神态、语气,最后让学生放飞想象,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本以为学生需要引导才能体会,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我点击文字链接的图片,原来圆圆的月亮远看的确像眼睛,甚至还美美地读了小外甥的三处想象,真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啊。在讨论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学生思索片刻后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圆圆的月亮像大月饼,云层封锁月亮像被缺牙的老太太咬了一口

语文就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的,它连着生活的源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梦幻的,它让人遐想联翩,诗意的课堂是智慧的,它给以学生以力量。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和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另外,还需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我的实验课题是积极开展情境教学、培养创新能力,针对这一课题,我选择了《小珊迪》一课来汇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感与内容的统一。

语文课的教学总是和情感分不开的。这是要让老师用情绪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方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情感的正确处理与运用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小珊迪》一文反映了珊迪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珊迪的同情。因此,我在讲课时把基调订得较低缓,讲课时声情并茂,以达到情感与内容的和谐,对学生正确地体会文章主题有更大的帮助。

二、变序法教学设计直插中心,有助于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出总结句勾画出来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既抓住了学生,又使授课思路清晰。层层剖析,环环相扣,逻辑性强。

三、重视朗读,体会人物内心。

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有自由读、默读、齐读、指读等形式,还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思想。因为朗读时必须要投入,情感正确恰当的宣泄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四、自然过渡,小结升华。

我在每个教学环节处都精心地组织过渡语言,使得课堂结构更完整、流畅。最后予以总结升华,让每个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像小珊迪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如上所述,设计是挺好,但操作起来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学生的激励,对语言与朗读的训练,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我想: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励机制,而且在结束时也不忘记对学生的评价,只需很短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表现加以肯定,就可将他们的学习热情延续到下一堂课或今后的学习中了。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反思篇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反思篇3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的分母是(),表示();分子是(),表示()。

2、6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3)14个19是914()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