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之前,*同志对劳动部所管的事业很关心很重视,认为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把国家建设搞好的重要条件。所以他曾经找我个别谈过两三次,为招工问题他亲自给我写过一封信,现在你们也知道这封信,比较长的一封信。他曾经亲自到过劳动部,找劳动部党组同志谈话。那时候中央负责人到下面视察工作,各地方跑的比较多,到中央部门去的很少,可是*同志亲自到劳动部找我询问情况、指示工作。

谈话的事离开现在很久了,主要内容记得不是很清楚。我记得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他认为劳动的问题、工资福利问题等等,管理必须集中统一,不能分散,不能各自为政,如果由各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的话必然要搞乱。在“大跃进”之前,全国职工有三千多万,可是“大跃进”期间,把财权、人权下放,搞大跃进,各地方、各部门就靠人海战术,靠人去搞,就是大量招工,三千多万人一下就冒到了五千几百万人了,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后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就进行精简职工了。这么多的职工,要多开几十亿的工资,还有吃粮,要吃掉八十亿到一百亿斤,那时候我们的财政困难,粮食也困难,所以不得不调整。“大跃进”以后,精简了两千万人,从1960年开始的,搞了三年。周总理直接领导,主要事情是劳动部办的。

*同志认为,一定要精简,一年要精简一千万,后来又精简一千万。*同志问我办得到吗,我说第二个一千万困难,原来是定三级技术工人不能精简,如果说要精简第二个一千万,就要精简一部分的三级工人。*同志说,就精简一些,比如说鞍钢,大炼钢铁十几万的工人,就可以精简一部分。他们大部分是农村来的,将来生产需要的话,还可以招回来。他是在政治局开会的时候讲的,我忘了讨论什么问题,同时讨论了经济问题,这次会议我参加了。大约是1960年的时候,1960年开始搞精简的。1958年大招工,1959年还在招,1960年开始搞精简,搞了三年的时间,前后一共精简了两千万。我说的意思是*同志的观点,劳动问题、工资福利问题,必须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分散,不能权力下放。他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一下放就造成后来的局面。

第二个就是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他谈过几次,曾经让我写过文章。两种劳动制度,一种是老的,那时我们招工有固定工,有长期工,招进来了,就不能退了。他认为这种制度不行,要搞活。他说老的制度不好改了,已经固定了,以后招工就实行合同制度,订合同,可以订长期或者是短期合同。他跟我个别谈过,大概是1957年的时候谈的。
他跟我个别谈过,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也说过。那个时候,是*同志分管劳动部工作,*同志也参加了。他到劳动部来过一次,来说这个问题,就说要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一种是固定的,一种是合同制度。他说,需要的时候,叫他们继续参加生产,如果不需要,他们可以回农村去搞农业劳动,不要搞死了。那时他是主席,他说我这个国家主席也不能固定,要选举产生。

那个时候,我们跟苏联的关系还好,还说要学习苏联老大哥。他说,可以看看苏联老大哥的劳动制度怎样,派人去考察考察。他说了之后,我就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各部门的劳动司长、劳动局长五六个,上面就是宋平,那个时候他是计委的劳动计划局长,由他带队专门到苏联考察了一番。考察回来,他们写了一个报告。苏联那个时候比我们搞得活一点,不用你的话,一个月前就提前通知你,一个月后你要离开工厂,工厂不需要你了,你另外找工作。工人本人不愿意干,也要提前两个礼拜或者一个月告诉工厂,说我要走,另外找人。工人可以根据他的需要,变动工作也可以提出来。他们不是合同制度,但是他们定这样的国家制度,带法令式的。

宋平考察回来,写了这样的报告。后来劳动部就开会,讨论劳动制度怎样搞,搞合同制度,合同要制定一个样式,可以订两年三年四年,最长的是五年。当时觉得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很必要,如何实行,就专门写了一个报告给中央,中央批准后就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度,那个时候就实行了,大概是在1958年后半年的时候就实行了。

1958年“大跃进”,一下招了两千几百万人。开始精简一千万是非常顺利的。为什么?就是因为订的合同,工人无话可说,困难不大,当然也有一定的困难。第二个一千万困难大,很多都是固定工,那个时候做了很多的工作,发补助费等等办法,做了艰苦的工作。精简一千万很顺利,说明合同制度很好,*同志的提法很正确。

再一个要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同志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是老一套,跟旧的教育制度一样的,还是历遗留下来的教育制度。我们要讲一些马列主义的新东西,可是制度还是老制度。他赞成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老的,不好改了,一种是新的,可以发展高中、大学,可以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学生又是工人,高中以上的,包括大学。这样子,就是一种改革了,使得学生既学习到书本的知识,又学到实际的操作本领,将来学出来之后,他既有文化知识,同时有实际的经验,可以是有用的人才。不然的话,他只学到书本的知识,实际的工作经验没有。这样也可以使工厂少招人。

这个主张没有完全实行。我曾写文章谈到这个问题,我当时很赞成他的主张。当时的教育部长是蒋南翔,他也很赞成。不过这只是一种战略的思想,不是说实行就能实行的。到现在还是老制度,教育跟旧制度一样,没有什么改变的。我是赞成*同志的主张的。

当时办了技工学校。技工学校,一面是学文化知识,一面就是到工厂去实习,去学习实际的操作,到机床上。出来的学生,文化知识也有,到工厂很快就可以做技术工人了。证明*同志的主张是正确的。

相关推荐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