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0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集锦11篇)。

编辑为您细心筛选编辑出的高质量“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资讯,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1】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3】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1、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 。 2、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清晰,自然。 3、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 4、注重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5、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强。学生能够从教师提供的素材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6、合作学习交流评价充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营造了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学会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2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对于口诀的编织过程和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运用以前的方法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把学习的难点放在识记口诀上,本节课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时,我从学生猜谜语入手,引出螃蟹,然后让学生观察螃蟹提出问题,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过度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根据信息独立填表格,并且思考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让学生初步感悟几个八是多少,为编口诀扫除障碍,分散教学中的识记难点。根据表格中的数写出乘法算式,进而让学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同时,我还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口诀的目的。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发现规律。在解读品味,感悟口诀中,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口诀发现口诀存在的规律,以便学生更容易识记,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句的口诀,来推导出自己忘记的口诀。没有让学生说说8的乘法口诀与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的相同点。让学生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并且最好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教学语言缺乏准确、精练。数学科的特点是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要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巩固训练,而我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却一直在唠叨,教学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精练,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又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不够,无法进行知识扩展。 3、练习的设计过于普通化,没有层次性,思考性较差,不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在巩固训练中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4、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会烦锁地进行碎问,而且技巧不高,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没能通过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不能有效地促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5、不能很好地进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不能用多种手段来变化评价,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这些缺点都有待于自己今后教学中不断去改进和提高,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和教学能力。     《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由于前一节课学生学会8的乘法口诀,掌握相邻每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在理解口诀的基础上记住了8的乘法口诀,懂得了记住各种口诀的方法,这些给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会用1~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因此今天学习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队学生来说比较容易。通过今天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建立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首先,要营造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课堂中教师不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之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总之,教师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反思《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的内容,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已多次经历了编写口诀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激活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认知起点   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如何找准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实行认知的“正迁移”,是整节课的重要环节。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过1-8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对于9的乘法口诀,虽然是教学的新内容,但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或者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中,或多或少会“知道”“了解”有关9的乘法口诀。根据这一学情,我在引导学生根据星星图填完表格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九的乘法口诀。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编出了九的乘法口诀,而且正确率非常高。同样的,在后面让学生说说若突然忘记了其中一句九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如何来回忆时,学生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如利用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相差9这个规律来算得数;利用加法来算得数等等。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这都得益于前面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这里老师并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学生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能自主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提供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培养探究能力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所以,教学时我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例题时,我动态地演示星星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星星地个数与几个9的关系,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提问3行星星一共有几颗时?学生回答是27颗。此时,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追问:这个27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是用3个9相加得出27;有的是在前一个数18的基础上加上一个9得出27;还有的是根据星星图,和方格去比较用30-3算出27的。总之学生的想法是多样化的,思维是活跃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再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发现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几个九比几十少几”时,我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前面1个9比10少1,是9和2个9比20少2是18这两个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填写表格。填完以后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比较中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9的乘法口诀比较特殊,有着许多规律,所以在记忆口诀时,允许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口诀,照顾学生的不同差异。特别是,老师后来介绍的“手指记忆法”,学生很感兴趣。我先请一位同学上台在投影仪上边背9的乘法口诀边演示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带领学生一起伸出10个手指头,自己边动边记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效果很好。提供多种巧记口诀的方法,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利用抽象的规律来记忆口诀,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用手指记忆口诀,让不同层次的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以情促学  对于乘法口诀这种纯数学的内容教学起来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前播放了儿歌《九九歌》,让学生边念儿歌边发现和今天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字9。课的最后再次回到儿歌,让学生找出儿歌中的9 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9的乘法口诀并没有那么枯燥,连有趣的儿歌里都隐含着9 的口诀呢。还有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记忆口诀,以及到“9元超市”买东西等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双手可以帮助记忆9 的口诀,原来我们买东西时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4】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5】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个物体或图形的排列,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听课老师的记录,在这节课中我共提出了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性管理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评判性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能注意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我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与这节课的课型要求有所背离。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认知、探究、交流、决策的过程,同时还体现了一个交互与审美的过程。

三、让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根据听课老师的记摘,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了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一个现象,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中共举了两次手,未被老师关注,之后再没举过手,后来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已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几点建议:

1、规律已有些许经验,教材从联欢图找规律入手,而后面的练习又设计了摆一摆,意味着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例1时是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此环节与例3中让学生观察图形后涂一涂的内容相类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将它们安排在衔接的两个环节中是不是更理想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

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八)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7】

1、对开放性探索材料运用的思考

由于找规律在前3册教材中都有出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丧失学习的激情,从而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了3册的规律知识后,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找规律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相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本节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整合。由一道具有开放性的填空题引入,通过学生的解答,延生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展开教学。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创造的规律有许多是老师事先也没想到的。学生在此活动中,主动活跃地参与其中,积极动脑,开拓了思维,效果也不错。当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时候,或这件事是他们愿意做的话,学习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课标》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这道开放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一条规律,哪怕是最简单的,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后进生。同时,有能力学生所创造的规律也是对大家的一种激励,一种触动和挑战。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斗志。这一点从学生在相互辩论第⑤、⑥种是不是规律时,从刚开始的谁也不认输,到后来的心服口服,我们可以感受得到。

2、关于预设和生成的思考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我们的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成功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正确把握,尤其是随堂课,学生每天的情况都在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天具体情况进行备课,这样更有助于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是到位的。课前教师预设出现的几种规律,学生都有出现,但学生比老师更厉害,也出现了几种老师没有想到规律。当学生为⑤⑥是不是规律而争辩,出现与原来预设不同的情况,我们就要改进预设。笔者通过让学生找证据说服反方,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根据原先教案,要求学生把图形转换为数字。学生在辩论、反馈中,教师在仔细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确认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抓住学生的回答,把图形转换为数字更方便这种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倾听、重复、确认,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为班内共享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

3、对如何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思考

这是一堂随堂课,事前没有经过试教,因此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时间方面掌控的不够好。由于担心时间问题,笔者在处理探究规律这个环节中,显得有些仓促。在巡视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规律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来得及画。在相互辩论中,也未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由于学生在探究规律中花了不少时间,最后的练习显得很匆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动态生成时,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时间强行将学生引入我们预定的轨道,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任其发言,又会拖延时间。那么如何把握度,如何因势利导。这些都需要笔者在今后多下苦功,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1、学生自学教材“分苹果”,认识竖式。

2、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呢?

(1)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2)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3)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b)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 “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例题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辩”字。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练习,在“辩” 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辩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在例6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就 “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孩子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觉得完成得比较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更高涨。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10】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a、创设情境活用教材

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设了观看乒乓球比赛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b、关注合作促进交流

以自主动手操作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在课堂上我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我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

我通过比较亲切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和学生交流,例如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使学生完全是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激励机制运用得少,致使学生没有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去一次很好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机会,情感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2、在教学为运动员编号码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才能编得不重复、不漏号的方法时,对于方法的有序性引导和强调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教学难点,致使在后面有四个搭配物的更深层次的搭配鲜花活动中有重配、漏配现象。

3、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训练学生要把话说完方面强调够,今后要注重在数学课当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篇11】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相关文章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二) 二年级上册数学《分糖果》教学反思“分糖果”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三个“分一分”活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并能准确地完成记录表的填写。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小棒”的情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
  • 「必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0篇 课件之家相关专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
    时间:04-30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 二年级数学教案1000字(精选12篇)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好的教案是教师的好帮手。教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考虑到你的需求,课件之家特意整理了“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时间:01-31 二年级数学教案    
  • 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范例 课件要随着课程的迭代而不停的优化,课件要符合教学过程将基于课本的知识以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怎么把课堂节奏和课件节奏同步?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题:用数学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例6、“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3、6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口述应用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篇四) 课件有助于教师正确书写内容和观点,课件要组织教材和考虑教学方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你有过写课件的经历吗?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