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6-16

[教案]《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教案编写,是教学中的必要一步。教案可以增强新手教师的信心,如何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教案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教案]《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这是一篇我们为您特意制作的“[教案]《减法的性质》教学设计”请您好好欣赏。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只要老师教案课件写得好,相信课堂教学情况也不差。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减法算式;会列减法算式并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看图列算式的能力,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意思,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伸出2个手指头,再伸出1个手指头,都伸好了吗?好,合起来有几个手指头呢?

师:你说的真好。下面,吴老师想考考大家是不是记忆小能手,谁能来说说5的分成有哪些?4的分成有哪些?

师:诶,看来你们都是记忆小神童问题?真厉害!下面更厉害的来了,听好了,老师做动作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老师所做的动作,先在心里默默地说,说好了再举手来说。好认真看。都想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真完整,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减号,知道了减法就是去掉的意思,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出示PPT)你看到了什么?gSm600.COm

生:原来有5把铲子,小男孩拿走了1把,还剩下4把铲子。

师:真棒!好,咱们接着看,谁来了?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的非常棒,现在奖励大家休息一会儿。

师:都休息好了吧,小松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见你们了呢。看,你看到了什么?

师:下面呀,我们就来玩当小老师的游戏,先老师示范,待会我请上课认真的小朋友上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看,老师这里有2朵花,我拿走一朵,还剩几朵?请你在列出算式。好,现在请小老师上来考大家了。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6的减法教案反思1000字通用


课件之家特意收集和整理了6的减法教案反思,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案就是上课的书面化表达。通过教案的基本构成要素来体现授课的详细实施步骤和主要内容。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7的减法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互换规律列出不同的减法。

教学目标:

1、在掌握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7的减法,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2、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3、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教具准备:

1、幼儿数学用书

2、-=,数字1~7,水果动物等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利用碰球游戏复习7的组成

例:老师说出数字1,嘿,嘿,我的1球碰你几球?幼儿嘿,嘿,你的1球碰我6球

二、学习7的减法

1、出示磁性教具7个苹果,提问:7个苹果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小朋友把7个苹果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个别回答,教师演示)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来的?(减法)请小朋友根据7的组成列出减法算式例:7-6=1、7-5=2、7-4=3、7-3=4、7-2=5、7-1=6(依次类推得出算式)提问:为什么7-6=1?(因为7可以分成6和1,所以7-6=1)

2、理解减法算式中的互换规律

(1)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小结7―1=6、7―6=1中三个数字相同,位置却不同,所以看到7―1=6,马上就想到7―6=1。为了我们好记忆,我们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这个环节可能有难度,或者这样问:你们找找看,哪两道题里的数字是一样的?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请孩子们找找规律,教师再总结。)

(2)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朋友题。如:教师说7-1=6,幼儿马上说出7-6=1或者男生说7-1=6,女生就要马上说出7-6=1等

三、幼儿操作

幼儿操作幼儿数学用书第8页学习7的减法进行练习

四、课后延伸

引导幼儿使用幼儿数学用书第9页复习7的减法,进一步巩固幼儿7以内的加减运算

活动反思: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首先通过游戏复习7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虽然大班的小朋友已经有了1-6的分成与计算初步感知,但要经历观察、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6、7岁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一节课呈现内容、形式太多,学生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所以我设计了课件演示、花片、闯关游戏等形式,幼儿园的孩子比较没接触过用课件上的数学课,所以会更吸引孩子。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阶段,大班为小学一年级做准备。小学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他们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幼儿园的课堂主要以育为主,以教为辅,注重的是玩中学,教学的形式是以游戏为主,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而小学的课堂,是以教为主,以育为辅,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知识的密度相应增大,课堂的规则也比较多,行为上存在一定的约束力。这种教学形式上的动静,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许多孩子存在着不适应。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2

设计思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解画面,并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学习编减法应用题,列减法算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积极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实物图(一棵大树,树上有7只鸟,一只大的、六只小的;两只白色的、五只黄色的;三只停在树上、四只刚起飞);算式题卡、粉笔、人手一套1-7的数字卡片,运算符号若干、毛毛虫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鸟来做客出示图片,今天鸟妈妈带着小鸟飞到我们班来做客,小朋友们为它们表演一个节目吧!

二、为鸟儿们表演节目

1、教师出示算式题卡(如5+2),幼儿快速从1-7的数字卡片中找出正确答案并举起。

2、游戏进行若干次。

三、鸟妈妈出难题小朋友真能干,现在鸟妈妈出难题要考考你们。

1、引导幼儿仔细看图,分解画面。

问:图上有谁?有几只?它们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导幼儿说出颜色、动态不一样)

2、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编减法应用题。

⑴、幼儿相互讨论小朋友都看见了树上有1只大鸟、6只小鸟;有2只白色的鸟、5只黄色的鸟;有3只停在树上、4只刚起飞;你能根据这些特征编出减法应用题吗?(幼儿讨论)

⑵、集中讨论

①、教师根据鸟大小不同编减法应用题:树上有7只鸟,有1只是大的,几只是小的呢?然后请幼儿列式计算,并说说各数表示什么。

②、谁能根据鸟颜色不同编减法应用题呢?(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编应用题,幼儿编出应用题后,集体列出算式,然后一起说说算式中各数及各符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③、用同样方法根据鸟的动态编减法应用题,为什么要问还剩下多少只?

幼儿讲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3、带领幼儿读7的6种减法算式。

四、与鸟儿们玩捉迷藏鸟妈妈对我们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它们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1、教师遮住若干只小鸟,让幼儿看图并列出减法算式。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列的算式题中各数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反思: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首先通过游戏复习7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虽然大班的小朋友已经有了1-6的分成与计算初步感知,但要经历观察、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6、7岁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一节课呈现内容、形式太多,学生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所以我设计了课件演示、花片、闯关游戏等形式,幼儿园的孩子比较没接触过用课件上的数学课,所以会更吸引孩子。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阶段,大班为小学一年级做准备。小学一年级是学校教育的开始,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他们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幼儿园的课堂主要以育为主,以教为辅,注重的是玩中学,教学的形式是以游戏为主,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而小学的课堂,是以教为主,以育为辅,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知识的密度相应增大,课堂的规则也比较多,行为上存在一定的约束力。这种教学形式上的动静,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许多孩子存在着不适应。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3

设计思路: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解画面,并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学习编减法应用题,列减法算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积极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实物图(一棵大树,树上有7只鸟,一只大的、六只小的;两只白色的、五只黄色的;三只停在树上、四只刚起飞);

算式题卡、粉笔、人手一套1-7的数字卡片,运算符号若干、毛毛虫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鸟来做客出示图片,今天鸟妈妈带着小鸟飞到我们班来做客,小朋友们为它们表演一个节目吧!

二、为鸟儿们表演节目

1、教师出示算式题卡(如5+2),幼儿快速从1-7的数字卡片中找出正确答案并举起。

2、游戏进行若干次。

三、鸟妈妈出难题小朋友真能干,现在鸟妈妈出难题要考考你们。

1、引导幼儿仔细看图,分解画面。

问:图上有谁?有几只?它们一样吗?;.来源教。案网;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颜色、动态不一样)

2、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编减法应用题。

⑴、幼儿相互讨论小朋友都看见了树上有1只大鸟、6只小鸟;有2只白色的鸟、5只黄色的鸟;有3只停在树上、4只刚起飞;你能根据这些特征编出减法应用题吗?(幼儿讨论)

⑵、集中讨论

①、教师根据鸟大小不同编减法应用题:树上有7只鸟,有1只是大的,几只是小的呢?然后请幼儿列式计算,并说说各数表示什么。

②、谁能根据鸟颜色不同编减法应用题呢?(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编应用题,幼儿编出应用题后,集体列出算式,然后一起说说算式中各数及各符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③、用同样方法根据鸟的动态编减法应用题,为什么要问还剩下多少只?

幼儿讲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3、带领幼儿读7的6种减法算式。

四、与鸟儿们玩捉迷藏鸟妈妈对我们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它们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1、教师遮住若干只小鸟,让幼儿看图并列出减法算式。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列的算式题中各数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反思:

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我上的是《8的减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根据老师所出示的图案写出8的减法算式,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并由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列算式,学习8的加减法。

2.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3.会口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复习8的组成

8只小鸟飞啊飞,1只小鸟飞在前面,后面跟着几只小鸟呢?(7只),你是怎么知道的?[教案来自:教案网.](8可分成1和7)8还可以分成几和几,以此类推说出8的组成。

2.组织幼儿学习8的减法

出示课件:

(1)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

幼儿说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8去掉1还剩7即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引导幼儿列出8-1=7并知道8,1,7代表什么,教师版书。

(2)草地上有8蝴蝶,飞走2只,草地上还剩多少只蝴蝶?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2=6,教师板书

(3)天上有8架飞机,飞走3架,还剩多少架飞机?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3=5,教师板书

(4)小红有8个气球,送给小花4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4=4,教师板书

3.让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引导让幼儿口述有关8的减法数学问题,如:姐姐有8颗糖,吃了5颗,还剩多少颗?河边有8条鱼,游走了6条,还剩多少条鱼?等等。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按照减数从1到7的规律说出8的减法算式:

8-1=7,8-2=6,8-3=5,8-4=4,8-5=3,8-6=2,8-7=1。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法中能正确对齐数位,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尝试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探究计算小数加减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方法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了,听说那的文具还挺便宜的,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指名说)可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你最想买什么?(指名说)算一算你得付多少钱?

学生尝试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打算买哪两样?一共要付多少钱?

(二)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从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减法的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集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小数加法问题

(1)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

(2)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Net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4)反馈练习:列出2.8+2.1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解决小数减法问题

(1)教师选择问题2。问: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2)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4)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6)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9)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板书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这不,快到“6。1”了,老师今天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可我这份礼物只送给聪明的孩子,你们想要吗?赶快完成97页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后报答案。教师出示礼物:两本书。

2、师:礼物你们都看到了,可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出示两本书的价格)老师给了收银台的阿姨2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呢?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减的?

师:祝贺你们,班里的图书角又增加了两本新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这节课由于课本上只有两个最为简单的例题,例3:0.8+0.6和例4:1.2-0.6,并没有概括小数加减法的所有类型,内容看似较少,但是实际上在课后练习《课堂作业本》中就出现了3.7+4.22,2.45+6,4-1.7等两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小数与整数相加减的各种情况。因此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采取了以学生手中的文具价格为契机,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解决方法,很自然的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形式穿插其中。通过请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请学生来举例说明。把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就像今天这节课一样,学生完全有能力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各种类型。那么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我们只需在旁边给以学生适当的帮助,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9746.html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一步巩固空间方位指示和对应的学习经验。

2、在空间对应的基础上加强对比较型减法的学习。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23页、ppt课件、小动物、西瓜等实物卡。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景。

孩子们,今天幼儿园要在这里举行数学小能手评选活动,你们想成为数学小能手吗?评委老师已经在等着我们了,向他们打个招呼吧!评委老师说,要想得到数学小能手的称号,必须闯过他们设置的三道关卡,你们有没有信心顺利过关?好,闯关活动现在开始!

二、布题。

第一关:复习空间方位辨识与计数。

1、小动物农场到了播种的季节。分别有四位小动物来管理这四块地,请你们先帮他们分一分,再请几个小朋友来帮助小动物们分别将西瓜种到四块地里,要求每块地里的西瓜的数量要不同。

2、这里有四张记录表,请你们分别将记录单中位置所对应的小动物图像和西瓜的数量填写在表格中。

第二关:空间对应与比较减法。

收获的季节到了,农场有两块片地里种满了大玉米,请你对照标记图,分别将它们对应位置的玉米数量记录到它下面的括号中,并分算出,圆地里的玉米比方地里的玉米多几个或少几个?把答案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第三关:幼儿书面练习课堂检测。

最后一关,考验你的细心和能力。(看屏幕,读题目)分组,孩子独立完成练习。

三、评价反馈。

1、幼儿认真自查、互查。

2、集体反馈,个别修改。

3、请评委老师,为小朋友们颁发数学小能手证书。

四、延伸活动。

请幼儿完成《亲子手册》中的对应练习。

教学后记:

各环节设计比较紧凑,配合课件进行闯关活动,更能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积极性,讲解过程中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强调,出错率明显降低。!.快思.教案网出处!以指导活动结束孩子们还沉浸在闯关的激动中。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在互相启迪、互动互学中促进幼儿不断思考,不断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善学。幼儿的兴趣被引发了,他们都争抢着参加各种游戏,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让幼儿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师也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去,师幼配合得很好,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通顺、流畅。热闹而不杂乱,当时听课的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叹这次活动很成功。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我上的是《8的减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根据老师所出示的图案写出8的减法算式,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并由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列算式,学习8的加减法。

2.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3.会口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课件《8的减法》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大班数学详案教案反思《8的减法》含PPT课件

幼儿说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8去掉1还剩7即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引导幼儿列出8-1=7并知道8,1,7代表什么,教师版书。

(2)草地上有8蝴蝶,飞走2只,草地上还剩多少只蝴蝶?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2=6,教师板书

(3)天上有8架飞机,飞走3架,还剩多少架飞机?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3=5,教师板书

(4)小红有8个气球,送给小花4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4=4,教师板书

3.让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引导让幼儿口述有关8的减法数学问题,如:姐姐有8颗糖,吃了5颗,还剩教.案来,源:qu,老,师教案.网多少颗?河边有8条鱼,游走了6条,还剩多少条鱼?等等。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按照减数从1到7的规律说出8的减法算式:

8-1=7,8-2=6,8-3=5,8-4=4,8-5=3,8-6=2,8-7=1。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看图列算式,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

2、熟悉理解又来了一共走了还剩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相互出应用题给同伴猜加法还是减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米老鼠手偶、1只小熊6只、背景图一张、幼儿用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铃(复习6以内的组成)

师:嘿嘿嘿我的小铃碰2下,你的小铃碰几下

幼:嘿嘿嘿你的小铃碰2下,我的小铃碰3下.、、、、、、

小结:刚才我们把6以内的组成都复习一遍了,我们小朋友都很棒,自己来鼓励一下。

二、学习6的加法减法

好我们来看看今天谁要和我们做朋友

1、1只小熊高高兴兴地来了,可是它一个人太没劲所以它又叫来5只小熊,现在一共有几只小熊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题上来编出另外一道加法题和两道减法题。(5+1=6)(6-1=5)(6-5=1)

小结:我们发现吗这四道题目都用到了数字1、5、6。(教案来自:教案网.)而且这两道加法题就像老师以前说过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所以只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得数不变。其实这就是三数四题。

3、接下来再来看看从小熊身上还可以编出那几道算术题。如有6只小熊2只熊弟弟戴着帽子,还剩下几只小熊没戴帽子

小结:嗯,我们小朋友真棒。我们知道6可以分成2和4,6-2=4、6-4=2。

4、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和傍边朋友一起来编算术题,看看哪一组本领最大,哪一组编的最好。

3只小熊头上戴着花,还有3只小熊头上没有花,一共有几只小熊

三、游戏:玩转盘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最最快,教师说出算术题孩子在转盘上转,看谁的动作最快答案又准确。活动延伸幼儿书写6的加减算术题。

活动反思:

在学习6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复习了6以内的组成,目的是为学习6的加减法做铺垫,利用拍手碰球的游戏把孩子们很快引入学习中来。我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活动场面。由小熊来班中做客的画面,引出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认真观察图画,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首先让孩子们把小熊分成两组来观察,问一共有多少只小熊

活动点评:

孩子们能认真观察图画,理解一图两式,孩子们在把小熊分成两组来观察时,有的孩子观察的较仔细,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时个别幼儿较好。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有一部分孩子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方法单一简单。教师应该在孩子解决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到事实就是一种摆法而已,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掌握,清楚的明白一图两式的由来。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加号、减号、等于号,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三幅图意,能看图列加减算式。学习2的加减。

3、在活动中能大胆讲述、积极参与。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有关的加减法图各三幅。

2、贴纸若干

3、幼儿用书、笔、橡皮。

查看课件:大班数学课件《2以内的加减》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大班组的老师都来了,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可要让老师们看看小朋友的本领哦﹗

二、游戏:开火车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组合)

小朋友,有一个城堡里的国王请我们到他的国家去做客,让我们快快乘上5次列车出发吧。呜呜呜,火车来喽﹗

师:我的火车1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幼:你的火车1点开,我的火车4点开。

三、学习2的加减法

1、学习2的加法

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好吃的食物让我们品尝,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看看好吗?

(1)瞧,国王给我们大四班的小朋友端上来了什么?(出示1只红苹果)

喔,原来国王给小朋友们端上了苹果。(.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请小朋友看看,他端上了几只红苹果?(一只)

(出示1只绿苹果)看看,还端来了几只绿苹果?(一只)

一共有几只苹果?(两只)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幼儿说出1和1合起来是2)

我们来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出示图3,一共有2只苹果)真棒﹗

那,你能把三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一听吗?(国王先端上了一只红苹果,又端上了一只绿苹果,现在一共有2只苹果)师先说一边,再请幼儿说。

小朋友真能干,那谁会把苹果的数量用数字记录下来?(请个别幼儿上来记录)

1只红苹果1只绿苹果2只苹果

112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1、2)

刚才是小朋友的记录,现在老师也有一种记录方法,请你们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教师记录:1+1=2)

看一看,多了什么呀?(+=)

+是加号,是增加的意思,多出来的意思。

=是等于号,是现在一共有的意思。

我们来读读写写。(手指游戏:+=)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算式(1+1=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幼儿说一说。(国王先端上了一只红苹果,又端上了一只绿苹果,现在一共有2只桃)

(2)巩固练习:出示一些加法图片,让小朋友列加法算式。

大班数学教案《2以内的加减》含PPT课件

2片西瓜1片西瓜皮一片西瓜

211

老师还想也用一种算式来记录:21=1

看,有出现了一个新的符号。

-是减号,是减少的意思,变少了的意思。

这里的=是现在还剩下的意思。

读读写写:21=1。

(2)巩固练习:出示减法图片,让幼儿列减法算式。

3、表演活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戴上头饰表演加法故事和减法故事。(机动)

4、操作活动:国王送礼物

(1)小朋友,国王还给我们留了一些礼物让我们带回去呢。获得这些礼物可都要付出劳动的,只要小朋友把工作做对了,才能到国王这里取礼物。你们想拿礼物吗?加油哦!

(2)出示操作材料,向幼儿介绍做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幼儿取礼物,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本着突出《纲要》精神: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本次活动主要从生活性,趣味性,过程性,科学性,开放性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出2的加减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并感知了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归纳概括10的组成,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联系,初步掌握10的第一、二组加减法。

2.提高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及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能积极探索新知,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重点难点:

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直接快速地凑10。

活动准备:

1.人手雪花片10个人手这样表格若干。

2.10个苹果卡片,10级台阶图 ,小狗、骨头卡片,喜羊羊手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谁来了?(出示手偶)大家猜一猜喜羊羊给我们带什么来了?(从桌下拿出一盘苹果)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羊羊一共带来了多少个苹果。(将盘里的苹果一个一个地摆在桌上)生:10个。

(将10个苹果卡片横排摆在黑板上)10个苹果我们就用10来表示。(板书:10)师:现在喜羊羊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可是又不知道怎样分。孩子们你们能帮喜羊羊分一分吗?

师:喜羊羊说,今天谁分得好,她就把苹果奖励给他。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1.动手操作培养幼儿数感。

(1)分一分师:现在请你们听清老师的要求,请每位幼儿把桌子右上角的10个雪花片放到桌子中间。

生:(放雪花片)师:我们用这10个雪花片代替10个苹果,分一分。看谁分得又快又好,开始。

(在幼儿动手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10个苹果卡片)(2)说一说师:请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把10分成了几和几。

2.幼儿汇报后整理凑10法师:现在我要请最勇敢的孩子,把他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是如何分的,方法和你一样吗?(抽1位幼儿上台分苹果)师:XX把10分成了1和9,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分法,笑笑的苹果奖励给你。

师:(指图形)从左往右看10可以分成1和9,从右往左看10还可以分成9和1,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我们记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来记,(填表格1、9)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9和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生: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9和1。

师:现在又听老师要求,请把这10个雪花片放在一起。

师:请你们动动脑筋,刚才我们已经把10分成了1和9,接着我们又可以怎样来分呢?分好后,把你的分法小声的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开始。

(生动手分,教师在黑板上贴10个苹果卡片)。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10分成了2和8。

师(分苹果,中间用一条虚线分开)师:从左看10分成了2和8,从右看10还分成了8和2,它们也是一对好朋友。(填表格2、8)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生: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8和2。

师:请你们又把这10个雪花片放在一起。想一想接着我们又可以怎样分呢?分好后,把你的分法小声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开始。

(生动手分,教师在黑板上贴10个苹果卡片)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又找到了哪两个好朋友?

(带着幼儿把剩下的几种分法一起分完,把表格完成。)师:你们真能干,帮喜羊羊把10个苹果分成了两堆,并且有这么多种分法。现在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你们的分法吧。

(三)整理算式。

师:刚才大家帮喜羊羊分苹果,她夸你们真聪明。现在,喜羊羊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你们把刚才分苹果的这几种分法用加减法算式表示出来,我们看谁最能干。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分法,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9个苹果,可以怎样来列加减法算式呢?

生:(1)1+9=10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1):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9个苹果,合起来就是10个苹果。

师:谁再来列另一个加法算式?

生(2):9+1=10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2):左边有9个苹果,右边有1个苹果,合起来就是10个苹果。

师:谁来列一个减法算式?

生(3)10-1=9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3):一共有10个苹果,去掉1个苹果,还剩下9个苹果?

师:谁再来列一个减法算式?

生(4)10-9=1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能看着图告诉我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3):一共有10个苹果,去掉9个苹果,还剩下1个苹果?

师:为了你们能更准确的计算10的加减法,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好朋友的方法来计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吧。

(师指表格,学生算)(四)应用拓展,寓学于嬉1.口算师:你们会了吗?好,老师来考考大家。现在,请大家看老师的卡片,很快的口算出答案,比一比谁算的最快最好。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2.小狗抢骨头师:(把台阶图贴上黑板)小朋友们今天的表现真好,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

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

教师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在本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把数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5以内的数字和数序,进一步理解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听清要求并按要求活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立体数字1-5,5以内数量的物体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叫醒数宝宝:

*数宝宝都睡着了,谁来叫醒它们?

*集体验证数字是否放正确,并认读数字。

2.帮数宝宝排队外出活动——复习数序。

3.和数宝宝玩游戏:《看数拍手》。

*学玩该游戏。

*能按要求活动。

4.给数宝宝送“玩具”——物体卡片。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儿歌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忆数字和量的关系,并全员参加手指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鲜艳的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动物吸引学生的眼光,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与我主动的配合,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

当然在这次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一是出示课题的幻灯片没有及时的打开。二是在检验环节没有打乱数字的顺序,减低了考验的难度。三是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引导的不是很充分,没有把学生的观察方向引入到学习环境中。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12

1、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根据实物及图片口编加减应用题,学习7的加减。

2、学习用清楚的语言讲述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1、背景图2幅,磁性教具兔子、小猫各7个,1--7的数字2组,算术符号+、-、=。

2、幼儿操作材料:纸、笔人手一份。

一、复习7以内的组成和加减。

1、游戏:我的火车几点开。

规则:教师出示不同的算术题(如:3+2=?)

问:我的火车几点开?幼儿回答:3+2=5,你的火车5点开。游戏反复进行几次。

2、出示数字7,复习7的组成。

请个别幼儿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说出7的组成。

二、口编应用题,学习7的加法和减法。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显示草地上有5只小兔在玩耍,。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这时教师又在图上贴上两只小兔,请幼儿根据图和老师刚才的操作,用三句话描述图意。

请幼儿用加法算术来表示图意(5+2=7)

幼儿认读算式题,鼓励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二,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显示游乐园里有7只小猫在游戏,这时老师从中拿走3只小猫,请幼儿看图并结合老师刚才的操作,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意,并列出算式(7-3=4)。

请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三、幼儿操作活动。

1、纸、笔人手一份,幼儿根据图意列出7的加减算式题。

2、检查幼儿作业,一起讲评。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精选


课件之家专题“比例基本性质教案课件”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CAI课件

学具:每小组两张合作学习内容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数学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们有没有兴趣试试呢?

二、复习准备

(一)师:先请你们解决两个问题

〔出示〕:

师:⑴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道理吗?

⑵还可以用别的形式表示吗?

师: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1.5:3=2.5:5

师:能用比来表示吗?也能用=连起来吗?

3、3月10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

8:5;120:75

师:老师也想用一个等号把它们连起来,行吗?为什么?

三、新授

(一)得出比例的意义

1.5:3=2.5:5

8:5=120:75

像这两个式子,我们都给它们一个新名字──比例。那么你认为什么是比例呢?

2、得出结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试一试

下面老师就请你来试一试

⑴请找出合适的比,组成比例

5:81.5:2.410:53:2

⑵10:5和3:2,为什么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⑶那么就请你想个办法给10:5找个朋友,组成比例。

⑷反馈:你能向大家都介绍一下用什么方法找到的吗?

师:〔问全体〕你们找的和他一样吗?

想一想:这样的朋友可以找几个?

你认为这无数个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师小结:所以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就是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⑴师:我们已经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它们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我们看看课本62页是怎样给他们取名的?

⑵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了吗?老师就请你介绍一下

在8:5=120:75,1.5:3=2.5:5中,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2、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直接告诉我:8:5=120:75,这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多少?两个内项的积是多少?结果怎么样?

3、从这个比例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4、查一查你写的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呢?

5、今天这些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查出来了吗?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6、师: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游戏

(一)1、师: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这样:

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不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二生报数)

师:你们知道我的秘诀在哪儿吗?

2、现在轮到我考你:

4,3,6,85,6,4,7

师:你是怎么知道4、3、6、8可以组成比例的?

3、请你独立用4、3、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方法推荐给大家。

4、既然5、9、3、7不能组成比例,你能想个办法找个新数来组成比例吗?

⑴反馈

你是怎样找到这个新数的?

⑵老师也有一种方法,不知道是否行得通?

假如我把3改成新数x,这时就可以写个比例9:7=5:x。

只要求出x的值,就知道新的数是几了,比例也就写出来了。

⑶利用这四个数的数,你还能写个比例吗?

9:7=5:x9:5=x:7

⑷想办法把x的值写出来,大家都试一试

①全体练②二生板演③校对:说说第一步根据是什么?

9:7=5:x9:5=x:79x=7597=5x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解比例,什么是解比例?课本63页已经告诉我们。

四、练习

师:老师讲个数学故事──不久前,马慧慧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马慧慧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慧慧姐,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马慧慧想了想,便跑回家拿了一根2米长的竹竿和一根卷尺,在地上量了起来。才一会儿,她就自信地告诉小明:铁塔有15米高!

铁塔高:?米影子长6米

竹竿长:2米影子长0.8米

1、同学们,如果你是马慧慧,你准备怎么办?小组交流讨论。2、马慧慧也确实先量出竹竿的影子长是0.8米,铁塔的影子长是6米,才算出铁塔的高度,同学们你知道马慧慧是怎么算的吗?

3、铁塔的高度是x米2:0.8=x:6

4、学生解比例,师问:这个塔是高15米吗?

师:看来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也不少的作用,马慧慧也正用了今天的新知识──比例意义和性质算出了这个塔的高度。

五、作业

1、用20的约数能写比例吗?2、用20的约数写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7∶45∶31∶5=0.8∶4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1.8和0.5: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5=18:30

内项

外项

6:4=3:24:6=2:34:2=6:33:6=2:4

34=62

a:b=c:d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

12:16:1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出示目标:1.理解2.判断)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自学法。引导发现发。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2:163/4:1/85、4:2、710:6(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师:接下来选取其中的两个比,求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那你能不能从中任选两个相同的比把它组成等式呢?”然后学生汇报。最后师生总结比例的意义: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板书)(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观察、求比值等方式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3.辨析比和比例师:1:2是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还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辨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新知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1:2是比例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主去辨析新知与旧知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问题的启动,使学生展开了更丰富的比例应用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师: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这一环节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自学课本41页,并汇报交流说出黑板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2、进行验证,确定性质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之积和内项之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动手计算。汇报交流: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另选几个比例验证一下。(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内项与内项、外项与外项分别用箭头连接,使学生形象的看到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中,如何计算两个内项及两个外项的积。)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师: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经过验证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是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算一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第2题是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地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学到这里,你已经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比较一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使学生畅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一步理解新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大方,体现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展示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3:518:30⑵0.4:0.21.8:0.9

⑶5/8:1/47.5:3⑷2:8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3:5

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0=56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21和6:9

1.4:2和5: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4组成比例。

①5:4②20:1

③1:20④5:1/4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

12:()=():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6】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学生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结合不同规格的国旗的典型事例,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3:5=24:40

这个式了表示两个比怎样?

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

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

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

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

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原来板书的比例下面板书。

1.2:3=2:5

内项

外项

让学生看着开始组成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外项和内项。

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口答结果。

提问:你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

3;8=1.5:4

5、教学试一试

出示3.6:1.8和。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2000字合集


课件之家专题“比例基本性质教案课件”推荐内容。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教案的使用也愈发频繁。教案的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是不是一写起教案就感觉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 篇1

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3:5和18:30⑵0.4:0.2和1.8:0.9

⑶5/8:1/4和7.5:3⑷2:8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3:5

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相乘。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五、作业

练习十3、4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12:0.5=12:()

0.3/4=()/327/9:()=1/2:3/5

()/12=3/18():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前几天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有关知识,然后和同桌交流。在参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流利地说出这些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当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话,问题更大了。

整个的练习过程中,我都让学生先思考每一题练习的要求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练习第4题按要求写比例时,我一再强调要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而在最后一题中,虽然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填空,但从每一题实际情况出发,其实有些题目从比例的意义来思考也比较简单,更有很多学生把分数形式的比例看做分数,然后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思考。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当然,本题的出发点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自学法。引导发现发。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2:163/4:1/85、4:2、710:6(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师:接下来选取其中的两个比,求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那你能不能从中任选两个相同的比把它组成等式呢?”然后学生汇报。最后师生总结比例的意义: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板书)(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观察、求比值等方式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3.辨析比和比例师:1:2是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还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辨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新知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1:2是比例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主去辨析新知与旧知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问题的启动,使学生展开了更丰富的比例应用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师: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这一环节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自学课本41页,并汇报交流说出黑板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设计意图: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2、进行验证,确定性质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之积和内项之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动手计算。汇报交流: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另选几个比例验证一下。(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内项与内项、外项与外项分别用箭头连接,使学生形象的看到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中,如何计算两个内项及两个外项的积。)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师: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经过验证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是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算一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巩固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第2题是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地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学到这里,你已经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比较一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使学生畅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一步理解新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大方,体现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展示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会组成比例.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观察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时有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规律,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媒体教学

运用微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再结合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内化.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和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和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或.

3、揭示意义:像=、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和②和

③和④和

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和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和(2)和

(3)和(4)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 篇5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教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说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制作有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p33的做一做)。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在这里的时候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揭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及时进行练习(p34的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4的比,并组成比例;写出两个比值是1/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6×16=8×123×40=8×15)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这个练习意图是让学生在有未知数的方程中学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明了的数学式子反应出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1)3:8=9:( ) 0.5:( )=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 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 ×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 基本练习。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 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参考]6的减法教案反思1500字4篇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带来的6的减法教案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师的行为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实际上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做出的具体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我上的是《8的减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根据老师所出示的图案写出8的减法算式,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并由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列算式,学习8的加减法。

2.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3.会口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复习8的组成

8只小鸟飞啊飞,1只小鸟飞在前面,后面跟着几只小鸟呢?(7只),你是怎么知道的?[教案来自:教案网.](8可分成1和7)8还可以分成几和几,以此类推说出8的组成。

2.组织幼儿学习8的减法

出示课件:

(1)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

幼儿说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8去掉1还剩7即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引导幼儿列出8-1=7并知道8,1,7代表什么,教师版书。

(2)草地上有8蝴蝶,飞走2只,草地上还剩多少只蝴蝶?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2=6,教师板书

(3)天上有8架飞机,飞走3架,还剩多少架飞机?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3=5,教师板书

(4)小红有8个气球,送给小花4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4=4,教师板书

3.让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引导让幼儿口述有关8的减法数学问题,如:姐姐有8颗糖,吃了5颗,还剩多少颗?河边有8条鱼,游走了6条,还剩多少条鱼?等等。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按照减数从1到7的规律说出8的减法算式:

8-1=7,8-2=6,8-3=5,8-4=4,8-5=3,8-6=2,8-7=1。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10的减法,感知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守恒关系。

2.尝试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并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已掌握10的组成。

物质材料:ppT,钥匙题卡,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看一看ppT,学习10的减法。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小白兔家的门终于开了。屈,老师.教,案,网咦!小白兔在家吗?(不在)看,桌上有一张纸条,原来啊是灰太狼留下的,它说小兔被它抓走了,想要救小兔,去狼村找!我们一起出发吧!

1.学习第一组算式10-1=9和10-9=1

(1)师:你们看前面有群小鸡,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这幅画的意思?(图上一共有10只小鸡,1只小鸡在小桥上,还剩下9只小鸡在草地上)

(2)师:谁能根据小鸡的不同位置,列出一道减法算式题?(10-1=9)

(3)师:10表示什么?(图上一共有10只小鸡)1表示什么?(1只小鸡在桥上)9表示什么?(9只小鸡在草地上)

(4)师:谁还能根据小鸡的不同位置列出另外一道减法算式题?(10-9=1)这里的10、9、1又表示什么?

(5)师:这两道题中有什么秘密呢?

小结:原来这两道算式都有数字10、1、9,最大数排在最前面,等号前后的数字交换了一下位置,算式仍然成立。

2.学习第二组算式10-2=8和10-8=2

(1)师:我们一起到前面去看看吧!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鸭子这幅图的意思?(图上一共有10只小鸭子,有2只蓝色的鸭子,还剩下8只黄色的鸭子)

(2)师:谁能根据鸭子颜色的不同列出一道减法算式?(10-2=8)

(3)师:谁能列出另外一道减法算式题?(10-8=2)

(4)小结:以后看到10、2、8就可以列出两道不一样的减法算式题。

3.学习第三组算式10-3=7和10-7=3

(1)师:走的好累呀,我们休息一会吧!看,好多鸟呀!谁能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2)师:谁能列一道减法算式来表示这幅图的意思?(10-3=7)

(3)师:看到10、3、7这三个数字,谁能列出另一道的减法算式题?(10-7=3)

4.学习第四组减法算式10-4=6和10-6=4

(1)师:前面到沙滩了,你们能用完整的话来表示沙滩上的乌龟吗?

(2)师:用一道减法算式来表示,谁来?(10-4=6)

(3)师:看到10、4、6还可以列出另外一道减法算式题,谁来试一试?(10-6=4)

5.学习第五组算式:10-5=5

(1)师:羊村到了,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草地上一共有10只懒羊羊,5只在吃东西,5只不在吃东西)

(2)师: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谁来?(10-5=5)

(3)师:10,5,5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前面一个5和后面一个5分别表示什么)

(4)师:这个算式等号前后的数字一样吗?那它还可以列出另外一道减法算式吗?

三、游戏活动:送数字宝宝回家

(1)师:看,是灰太狼,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呢?想要进去,先回答我的问题!我这儿有些数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请你们送他们回家!

(2)师:你们愿意接受灰太狼的挑战吗?

四、玩一玩游戏,复习10以内加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维吾尔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观图,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

2、在直观计算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重点、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准备的材料,用折一折、分一分、再画一画的方法,表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2、除了刚才的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

3、刚才找到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同分母)

二、自主探究。

1、看了图中的分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及时板书)

3、揭题。

4、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的两个例题。

2、看图列式计算。

3、直接计算。

四、延伸练习。

1、一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2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2、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3、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五、课堂检测。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后感)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来是分2课时进行教学的,加法一课,减法一课,因为难度不大,所以我尝试把两课合并成一节课。

这节课我分三大块来设计学习活动:

第一块,复习作业,通过学生动手做一个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从而复习分数的意义,并为后面学生能通过直观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作好铺垫作用。

第二块,自主探究作业。通过学生的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块作业的设计目标就在于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来自于学生、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也同样来自于学生,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第三块,练习作业。这一块作业又分为两小块:1、巩固训练型作业;2、效果反馈型作业。

在巩固训练型作业中,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巩固练习,第二层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逐个递进,这块作业的设计讲究了层次性。

在效果反馈型作业中,两不是很大,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分两层,必答题和选做题,兼顾了作业的设计的主体性和层次性。这个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而且满足了优等生突破难题的愿望,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作业时,感觉棒极了,但是上下来却偏离了重点,主要原因是活动设计不合理,在同一张纸里找分数,造成了=1的情况,这并不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在本节课中在基本题和=1的题目上都要花工夫,势必造成基本的没有抓好,加深的也没有真正弄懂,两头不着落,而且学生在活动时不知道自己活动的目的,就象一只小牛一样,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活动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本课可以这样设计:一开始就明确要学什么,出示题目给学生做,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要利用学习材料,就用材料折一折、分一分,如果能结合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计算,那也好,能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然后在交流过程中,分析、归纳总结,逐渐提炼、逐渐加快、逐渐加深,这样的活动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才是有目的,同时才是有效的。

6的减法教案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58.20-49.20=9.00

58.20

-49.20

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53.40+58.20=111.60

53.40

+58.20

111.60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49.80+49.20=99.00

49.80

+49.20

99.00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月度教案精选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思考之五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教案中得到体现,教案的内容观点要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写出有逻辑性的教案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月度教案精选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思考之五,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回顾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出发,再通过折纸探索平分一个角,提出遇到不能对折的木板或钢板类角时如何平分的问题,引出角平分仪,进而类比介绍角平分线的作法。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我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进行,先让学生通过折纸,提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作出猜想,然后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而展开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

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自己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显示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能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可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估计不足,前面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花时过多,造成后面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特别是验证猜想和归纳结论显得过于仓促。

小数减法教案(模板10篇)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怎样合理得安排教案里的内容呢?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小数减法教案,欢迎你的品鉴!

小数减法教案(篇1)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1、抓住算理本质,重组教材,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

本本节课,利用整数的加减法导入,让学生回忆和复习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重点是整数与整数的末尾(个位)对齐,这样个数位也就相应的对齐了。接着,我把书上的例题进行了重组,让学生首先解决:“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这一问题,算式:4.75+2.65,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的由整数加减法,过度到小数加减发的表象中来,在伺机教授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这样学生对小数加法有课一定感性的认识,这时在出示第二个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算式为:4.75-3.4,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板演,及时反馈,找出不一样的做法,提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学生变有了一定理性的认识。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全课因此始终围绕这一算理为主线。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法正确的计算方法,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有效互动。整节课我能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全力以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面向全体,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精心练习设计,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为了问题的呈现我也是我也是精心安排的。第一个练习是安排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直接让学生在竖式在填写结果,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只是一个感性的认知,还没有内化成方法和算理,老师应该适当的扶一扶。接着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改错,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题是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要求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最后是一道实际问题,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决。使学生顺利进行建构生成,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到达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目的。

小数减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58.20-49.20=9.00

58.20

-49.20

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53.40+58.20=111.60

53.40

+58.20

111.60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49.80+49.20=99.00

49.80

+49.20

99.00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减法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95至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5、教学预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程序

为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说说算理。

【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习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任务非常明确。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大家看,这是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课件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

+58.20

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

-49.80

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定。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3)总结算法,课件出示,全体学生读一遍。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置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①21.6+5.47=76.3②17.23+2.77=20.00③49.7-5.7=440

21.617.2349.7

+5.47+2.77-5.7

76.320.00440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看看哪组完成又快又对。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着亮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课件显示情境)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小数减法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理解在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能够准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2、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克隆技术吗?教师简介克隆技术。20xx年10月29日和31日“双双和康康”的自体繁殖后代,“键键”和“壮壮”在我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出生了。这是键键与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出示情景图和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针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2、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选择的板书问题

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3、解决问题:A。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师: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学过两个小数相加,该如何计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算法。

师: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想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生:整数加法。

师:在笔算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你能结合着整数加法的方法说一说小数加法的方法吗?

(板演的同学说怎样计算的这道小数加法。)

师:给他评价一下。

生:(评价)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小数加法怎样进行计算?

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点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4、解决问题:B。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学生独立列式并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评价。

师小结。

5、独立完成:1。3—1。25

师巡视,指名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方法。

师:3应该和2对齐还是和5对齐,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答)

6、小数加减法的演算。

师:我想要检验一下自己做的这道题是否正确,可以用什么方法?

赶快试一下吧!

学生演算,集体订正。

7、你能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数减法教案(篇5)

本课题教时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小数减法教案(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第71至7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习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后编排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并不陌生。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本课内容上来。

二、说教学目标

1、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掌握小数的加减法笔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养成合作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小数点的处理。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②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

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以下3个教学理念:

1、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说学情

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三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大部分同学已掌握了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作铺垫。从本册学习内容来说,本单元知识是四年级下册八个新授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而本课内容又是今后学习小数混合运算、小数运算定律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法、学用结合法、引导发现法等,主要突出以下的两种教学方法,即:

1、创设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对齐”的认知统一到“小数点对齐”,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法主要采用:主要采用发现与比较相结合,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出示:475+34=;475-34=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后,并选其一展示,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说说算理(强调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习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本71页情境图)

师:大家对奥运会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观察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教学例1:

(1)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在课堂情境创设中,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该项目奖牌榜以及中国队与加拿大队各轮动作得分总成绩统计表。通过观察照片进行计算,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小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小组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58.20=111.60

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②小数减法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53.40-49.80=3.6

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列竖式,最便于计算。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第三环节:集体交流、总结算法

教学例2:总结算法,出示课件。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2)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最后再点上小数点,得数能化简的都要化简(和或差末尾的零要去掉)全体学生读一遍。

编童谣: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向左计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上童谣,便于学生识记,有兴趣!

(4)验算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四环节:智慧闯关、巩固提升

巩固练习:智慧闯关游戏

第一关:填一填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上的数对齐,都要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点上()。计算结果要()。

第二关: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第三关: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2.98+0.56=12.53+4.67=5.64-1.78=7.2-6.45=

【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师: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体会?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说板书

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书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从低位算起①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分?②俄罗斯队第四轮比中国队少多少分?

八、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深化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是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

三是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有效生成,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参与。

小数减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例一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0.5+0.30.8+0.61.5-0.50.9-0.6

二、教学例1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讲义夹和笔记本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三、教学例1减法部分和试一试。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集体纠正。

五、全课小结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

请参加培训的老师认真阅读以上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围绕“有效课堂”这一主题,从校本实际出发,结合“研学案”的设计模式,以胡老师的这节课为中心,谈谈“如何把研学案的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

小数减法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购物单,复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列竖式计算几道吗?

课件出示:91-29 62+28 123-7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交流的学生说说的计算过程,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都买过什么东西?

引导:谁一次买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东西?怎么花的钱?(生自由谈)

过渡:同学们不但会花钱,而且还会算帐,你们真聪明,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商店逛一逛,你们愿意去吗?(愿意)那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画面,你能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吗?(生自由谈)

根据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看看你能不能把握了?

全班交流,师有选择地板书两个问题: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⑵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过别着急,其他问题我们一会再来交流。

2、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师评价: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数学头脑!

生:我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师:你能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板演:0.8+0.6=1.4(元) 1.2-0.6=0.6(元)

元 角 元 角

0 . 8 1 . 2

+ 0 . 6 - 0 . 6

1 . 4 0 . 6

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

师再出示问题:一个书包和一格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同时老师在黑板的一角板演:

根据学生的练习让其他学生交流想法。

3、归纳总结

师引导:像这种加减法,我们就叫做它小数加减法。(板书)

那么在小数加减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

为什么?既然小数计算对齐数位这么重要,那么你有什么对齐小数数位的好窍门吗

生:只要小数点对齐就行了。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发购物单)

教师: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两种学习用品填入购物单,并计算出一共多少钱?

(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练习,并自己说一说购物单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小结: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师:同学们,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处付款后,收银员阿姨会给你一张小票,对不对?这里有一张老师在超市购物的小票,(出示课件超市小票图)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永 辉 超 市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毛笔 2.5元 1 2.5元

书包 25.8元 1 25.8元

橡皮 0.5元 1 0.5元

墨水 3.5元 1 3.5元

总额:32.3元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那同学们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

(展示学生解答的结果,并自己说说所提的问题及解题方法。)

3、生活实践

老师带同学们去公园划船,有一大一小两种船,大船限载100千克,小船限载80千克,4人租用一大一小两只船行吗?该怎样乘船?(出示课件老师带学生去划船的情境)

小明:37.2千克 小林:33.6千克

小红:32.7千克 老师:57.2千克

小组讨论:有几种不同的乘船方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把小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2、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元 角 元 角

0 . 8 1 . 2

+ 0 . 6 -0 . 6

1 . 4 0 .6

小数减法教案(篇9)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编的题,那现在你认为我们的小数加减法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自己编的题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当中吧,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你们敢挑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下面有三颗智慧星,但要得到智慧星必须正确计算出下面的算式,你有信心闯关并摘取智慧星吗?

7.2–6.4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5–0.41=在列竖式的时候,5改写成5.00可以吗?那为什么不改写成5.0呢?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你们知道林浩当年的身高是多少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拓展:姚明的身高2.26米,林浩站在0.45米的凳子上还比姚明矮0.53米,林浩的身高是多少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是通过自己编的题来研究的,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数减法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超市吗?你们在文具超市买东西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没有?老师在文具里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文具盒:元彩色笔:元钢笔:10元订书机:元转笔刀:元一个文具盒比一盒彩色笔贵多少钱?师:能列出算式吗?一起说。生:-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于计算的知识——小数加减法。(1)试一试:请你试着算一算。(列出竖式)(2)想一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如何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师:咦,你们以前做过许许多多的加减法吧,无一例外的都是将末位对齐,怎么这次你没有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呢?是怎样对齐的呢?

生:小数点对齐。师生交流算理。

(2)你能提一个小数加法或小数减法的问题,并解决吗?试试看。师巡视后,提取不同情况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例如:钢笔比彩色笔贵多少钱?10-师: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整数减小数怎么办?学生自主计算后,和同桌交流。学生说想法。

师追问:10没有小数点怎么对齐的?计算这道题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生:退位。

(3)师提取出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指明要简化。(4)学生互查。(5)师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 = += +3=练习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什么?

[教案分享] 减法教案其一


教师说爱校、爱生是职责。现在的教师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编写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我们如何去编写优秀的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案分享] 减法教案其一》,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旧引新:

1、今天×××同学过生日,你准备怎么过?你想请哪些人来参加你的生日聚会?

2、请你分蛋糕,你怎么分?

3、这些分法都可行吗?如果都可行的话,怎样比较合理?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那种最合理?

5、计算,算式怎么列?

6、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7、我们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为什么?

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这些算式都是连加的,比较麻烦,我们先来研究两个分数相加的,根据黑板上这些数,可以有哪些算式供我们研究。

2、请你任选一个算式来进行研究。

3、请你先将你选中的两个分数用阴影表示在老师发给你的两个圆纸片上,然后把它们合起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和。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开始研究。

4、生汇报结果。

5、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操作过程向大家介绍一下。

6、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7、练习。

8、这几道题怎样进行验算?请大家试一试。

9、这几道题其实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减法,他们做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先通分?

10、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应用:

(四)、自学书本。

(五)、提高练习:口算

(六)、发展练习:找规律

(七)、课堂小结。

五、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上的教学材料是这样安排的: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1/2种黄瓜,1/4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1/2+1/4=

想: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一、教材的局限性:

1、教学材料过于呆板,远离学生的生活,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2、没有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学生无法进行主动探究。

二、改为现在的教学方案,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

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1000字模板9篇


栏目小编花时间为你编辑了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有备无患,是一名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设计的质量如何,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继续学习加减法算式。

2、理解加法题中用“一共”表示合起来,减法题中用“还剩下”表示少了的意思。

3、在书写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老鼠买面包圈。

1、师:小老鼠去给大老虎买面包圈当点心,我们看看它买了几个面包圈。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并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小老鼠买了1个面包圈;第2幅图——小老鼠又买了4个面包圈;第3幅图——小老鼠一共买了5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一共”表示把两次买的面包圈合起来的意思。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小老鼠买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加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与符号的意思,判断算式是否正确。

二、大老虎吃点心。

1、老师:大老虎可喜欢这个点心啦,瞧它吃得多开心。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大老虎有5个面包圈;第二幅图——大老虎吃了1个面包圈;第三幅图——大老虎还剩下4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还剩下”表示吃掉面包圈后少了的意思。

2、老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大老虎吃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减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和符号的意思。

三、小组操作活动。

1、看图列5的加减算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操作纸上三幅图的变化,并学习运用“一共”和“还剩下”的词语,大胆讲述3幅图的含义。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含义列出5的加减算式。

2、看图形记录图形特征。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3、看算式写得数。读一读算式,并用雪花片演示算式数量变化过程,写出得数。

活动反思:

要使幼儿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幼儿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表格、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观察发现、引出课题。

师:这些算式我们学过吗?

生:学过

师:都是什么算式?

生:都是9加几的算式

师:以前学习了哪些几加几的进位加法呢?

生1:学过8加几的进位加法。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生2:7、6、5加几的进位加法和……

二、整理知识、总结规律。

1、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9+2、9+6、9+9

生:一个加数都是9。

师:另一个加数有怎样的变化?你能说说算式是什么?

生:算式是:9+3、9+4、9+5……9+9

师:第2列算式分别是什么?生:8+4……8+9

师:观察这两列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加数相同,都是9或都是8,另一个加数又逐渐多1。

2、 师:它们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和也逐渐多)共同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表

1: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8+3= 8+4= 8+5= 8+6= 8+7= 8+8= 8+9= 7+4= 7+5= 7+6= 7+7= 7+8= 7+9=

3:6+5= 6+6= 6+7= 6+8= 6+9= 5+6= 5+7= 5+8= 5+9=

4:4+7= 4+8= 4+9= 3+8= 3+9= 2+9=

3、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教师小结。

三、幼儿操作。

1、教师分发蓝色计算本子,请有儿完成地17-18页20以内加法练习。

2、幼儿操作教室巡回指导,作业批改。

活动反思: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好的成效。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表象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并能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2、发展表象思维。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难点: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1—5的数字卡。加减法图意的图片卡。印章。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放置以上材料,让幼儿操作摆弄,进行探索和复习巩固活动。

设计思路

口头加减法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开始,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认识加减法的意义。教学中要避免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即题目中有"一共"就是加法,有"还剩"就是减法。设计时可以通过图示或直接演示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表述方法,如加法,一种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起来",另一种是在一个部分数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又如减法,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已知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减少的部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把合或分的心理运算活动与加减运算相结合,使幼儿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本活动的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表象思维。因为,表象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中介,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操作摆弄、运用表象进行计算。最后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字的计算。所以,设计时首先要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通过解答口头应用题促使幼儿运用表象进行运算。此外,要求幼儿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提高幼儿表象思维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开始时幼儿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活动流程

操作体验—讨论理解—复习巩固。

1、操作。

(1)实物操作。让幼儿用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进行加减运算,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计算结果。如计算三只小白兔与二只小灰兔合起来是几只小兔?

(2)看图计算。让幼儿根据图意进行加减运算。要求幼儿先讲述图意,然后再计算结果。

注意:提供的图意要有不同的加减法的表述方法。如加法,有的是计算两个盘子里的水果合起来是几个。有的是几个小孩在玩,又走来了几个……

2、讨论。

(1)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教师口编应用题,幼儿用表象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3)幼儿口头编应用题。

3、复习。

幼儿用动物、水果等印章制作加减法的'图片卡,并解答同伴制作的卡片上的加减题。

活动反思:

口头加减法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开始,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认识加减法的意义。教学中要避免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即题目中有“一共”就是加法,有“还剩”就是减法。设计时可以通过图示或直接演示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表述方法,如加法,一种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起来”,另一种是在一个部分数的基础上“增加几个”。

又如减法,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已知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减少的部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把合或分的心理运算活动与加减运算相结合,使幼儿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本活动的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表象思维。因为,表象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中介,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操作摆弄、运用表象进行计算。最后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字的计算。所以,设计时首先要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通过解答口头应用题促使幼儿运用表象进行运算。此外,要求幼儿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提高幼儿表象思维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开始时幼儿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成后将物品归还原处。

活动准备:

1、焦距准备:2个塑料篓子做“粮仓”、“粮袋”(上面写有10以内的算式)

2、学具准备:双色圆片10个(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算式卡片若干,飞行棋、汽水盖,塑料碗、扑克牌、红枣等。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游戏:拍手问答游戏。教师提问10以内的分解组成,幼儿回答。教师问到:“小朋友,我问你,10 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10可以分成1和9 、2和8、3和7……

二、游戏活动。

创设游戏情景:游戏连环套。游戏王国的国王知道小朋友门都喜欢做游戏,于是国王派使者送来了许多的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个够。

1、游戏“双色卡”。有那10个双色卡(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向上抛去,双色卡落地后,数一数红色的有多少片,蓝色的有多少片,红色的和蓝色的合起来有多少片?教师将幼儿说的答案用算式在黑板上列出来。

2、游戏“扣碗”5人一组,每组准备10个汽水瓶盖,一个塑料碗,一名幼儿左手向桌面上撒开瓶盖的同时右手持碗扣住部分瓶盖,大家一起数一数桌上剩下瓶盖,在一起算算碗中扣住了几个瓶盖,可以调整瓶盖的总数来复习10以内的减法。

3、游戏“抓抓抓”将小鞋盒挖个洞,里面放10个红枣,请幼儿将手伸进洞里抓出红枣,数一数抓了几个红枣,算算盒子里还有几个红枣。

4、游戏“小马运粮食”幼儿分成两队扮演小马运粮食,老师发出命令后,两队排头跑向“小河边”拿起一袋粮食,“粮食上贴有10以内加法和减法算式题目,幼儿将答案填在等于号的后面,跑向“粮仓”答案正确的才能将粮食袋放到粮仓,再将每队的第二名幼儿上来运粮食,依次进行,相同时间里哪队云的粮食多为胜利。

三、分组活动。

1、双色圆片游戏,幼儿操作双色圆片完成算式后,把得数填写在方框里。

2、扑克牌游戏,幼儿两人一组,扑克牌1到10,两人各自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大,用大数减去小的数,或者将两张牌合起来列加法算式。

3、下棋游戏。2到4人为一组玩飞行棋游戏,每人两次掷2次,显示的点数相加就是飞机要走的步数,最后谁先到达中点谁就是胜利。

4、交流小结: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游戏后的感受,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10的减法,感知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守恒关系。

2.尝试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并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3.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已掌握10的组成。

物质材料:PPT,钥匙题卡,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看一看PPT,学习10的减法。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小白兔家的门终于开了。咦!小白兔在家吗?(不在)看,桌上有一张纸条,原来啊是灰太狼留下的,它说小兔被它抓走了,想要救小兔,去狼村找!我们一起出发吧!

1.学习第一组算式10-1=9和10-9=1

4.学习第四组减法算式10-4=6和10-6=4

5.学习第五组算式:10-5=5

(4)师:这个算式等号前后的数字一样吗?那它还可以列出另外一道减法算式吗?

三、游戏活动:送数字宝宝回家

1.师:看,是灰太狼,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呢?想要进去,先回答我的问题!我这儿有些数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请你们送他们回家!

2.师:你们愿意接受灰太狼的挑战吗?

四、玩一玩游戏,复习10以内加减。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减法,理解每幅图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用掉”“还剩下”的含义。

2.学习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述的图意。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幼儿每人一套数字列式操作卡、贴有数字1~4的邮箱各一个,有一道5以内加法算式题的“信”若干。

活动过程:

1.做游戏“碰球”,复习5的组成。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来玩一玩“碰球”的游戏。

讲解游戏规则:幼儿说出的球的数量和老师的球的数量合起来是5个。如:教师说“我的一球碰几球?”幼儿回答“你的1球碰4球”。幼儿可集体回答,也可个别练习。

2.出示PPT,学习5的减法。

(1)桌子上有几个杯子?用数字宝宝几表示?用了几个?用数字宝宝几表示?还剩下几个?

(2)教师(出示减号“—”):这个符号表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减号”的含义。)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板书:5—1=4(大家一起读读这道算式。)

(4)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看图讲述算式的含义,并摆一摆算式。

3.与生活相结合。

(1)小猪家一共有5个杯子,家里来了3位客人,小猪给客人倒茶,现在还剩下几个空杯子?请你用算式来表示。

(2)小猴子看到小猪家有5根香蕉,就高兴的吃起来,小猪看看香蕉,只有2根了,小猴子吃了几根香蕉?

活动延伸:

数学区投放数字卡片和符号,摆出5的减法算式。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减法,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2、知道算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能用语言完整表达。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环境创设:

人手一张6以内的数字卡、汽车图。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习6的减法。

活动难点:

能正确表述算式中表示的数量关系。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球

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习6的减法

教师说明玩法:

幼儿当小司机、老师当警察,(.来源教案网)玩开汽车的游戏。要求幼儿根据警察出示的红绿灯进行开汽车。

先请6辆汽车上前,开走一辆,还剩几辆?要求幼儿列式,并引导幼儿说出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列式6-1=5

以此游戏让幼儿学习掌握6的减法。

教师出示6的减法题

6-1=56-2=46-3=36-=26-5=1

让幼儿完整读

三、游戏:开汽车

幼儿每人手中拿一张15的数字卡,看教师出示的题目如教师出示:6-1=,手中拿数字5的幼儿出来开汽车。

让幼儿互相交换手中的卡片后再次进行游戏。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3的减法,理解每幅图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走掉,还剩的含义。

2、引导幼儿学习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述的图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范例一(图一画好三只兔子,图二画好1只表示走了的一只,图三画好剩下的2只)

范例二(图一画好三只氢气球,图二画好2只氢气球,图三画个疑问号)

活动过程:

一、复习3的组成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碰球游戏,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要是3。

二、集体活动

一)1、(出示图一)这三幅图记的是一件事情,谁会把每幅图用一句话讲清楚?先讲第一幅。

想想第二幅怎样讲?(注意用走了,而不是又走了)把两幅图连起来说说看。

第三幅图应该怎样讲呢?还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的3只兔子,走掉了1只,没走的,现在还在这里的2只)

大家一起把这三幅图连起来完整地讲一遍吧!

2、个别幼儿进行算式书写:谁愿意用一道算式把这件事记下来,边讲边记。

集体检验操作结果:大家一起来看看他记的对不对?这些数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呢?=呢?

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道算式吧!

二)出示范例二

1、这三幅图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个疑问号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呢?第三幅图里可以是什么呢?(请幼儿开动脑筋,试图猜测图义,并作出合理的讲述)

2、重点讲解减法:谁会用一道算式边讲边记下这件事。(请一幼儿操作)

3、集体检验操作结果:他记得对吗?[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大家来读一读吧!(幼儿集体读算式)

4、谁来说说这道算式里每个数字和符号都表示图上的什么意思呢?

二、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讲解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好了学具盒,学具盒里有数字卡和符号卡,待会请小朋友仔细听题目。根据老师说的题目,摆出算式题。摆好后检查检查并说一说你摆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读一读算式。

2、教师报题目:如:老师手上有3本书,给了1本给小红,老师手里还剩下基本书,请小朋友摆出算式来表示这件事。(幼儿操作,摆好后,引导幼儿说说算式中各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收拾学具,结束本次活动。

6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篇9】

活动设计背景

5以内的加减法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学生由幼儿园学习的基础,计算除去个别学生有难度,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这个内容上面来。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 让幼儿掌握5的加减法。

3. 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分析 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分析 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孩子的兴趣。

2、复习5的组成

3、出示直观教具

4、引导幼儿口述5的加减法应用题

5、玩“谁最快”游戏

6、书写算式

7、教师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2、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3、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相关文章

  • 比例的性质教案课件集锦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可以说老师上课是离不开教案的辅助的,教案在教学工作建立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您知道怎样写好教案了吗?急你所急,课件之家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比例的性质教案课件”,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时间:01-19 比例性质教案课件    
  • [精]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在科技的时代里,为了提高效率文档往往离不开,范文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了。优秀的范文可以增加我们的写作思路。那么你都学习过哪些经典的范文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精选11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一、说教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
  • 比例的性质教学反思9篇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在授课前,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教学更有效率。一般好的教案常常能为老师在课堂上教课效率提高做出帮助,请看下面编辑为您搜集的有关“比例的性质教学反思”的资讯,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 物质的性质教学反思6篇 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物质的性质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鼓励和关爱,教师往往在教学前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时间:04-20 物质性质教学反思    
  • 等式的性质1教学反思精选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应当从写教案严格要求自己,教案就是将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如何编写一份属于自己的教案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等式的性质1教学反思,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时间:03-07 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复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列竖式计算几道吗?

课件出示:91-29 62+28 123-7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交流的学生说说的计算过程,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都买过什么东西?

引导:谁一次买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东西?怎么花的钱?(生自由谈)

过渡:同学们不但会花钱,而且还会算帐,你们真聪明,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商店逛一逛,你们愿意去吗?(愿意)那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画面,你能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吗?(生自由谈)

根据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看看你能不能把握了?

全班交流,师有选择地板书两个问题: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⑵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过别着急,其他问题我们一会再来交流。

2、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师评价: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数学头脑!

生:我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师:你能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板演:0.8+0.6=1.4(元) 1.2-0.6=0.6(元)

元 角 元 角

0 . 8 1 . 2

+ 0 . 6 - 0 . 6

1 . 4 0 . 6

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

师再出示问题:一个书包和一格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同时老师在黑板的一角板演:

根据学生的练习让其他学生交流想法。

3、归纳总结

师引导:像这种加减法,我们就叫做它小数加减法。(板书)

那么在小数加减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

为什么?既然小数计算对齐数位这么重要,那么你有什么对齐小数数位的好窍门吗

生:只要小数点对齐就行了。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发购物单)

教师: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两种学习用品填入购物单,并计算出一共多少钱?

(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练习,并自己说一说购物单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小结: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师:同学们,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处付款后,收银员阿姨会给你一张小票,对不对?这里有一张老师在超市购物的小票,(出示课件超市小票图)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永 辉 超 市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毛笔 2.5元 1 2.5元

书包 25.8元 1 25.8元

橡皮 0.5元 1 0.5元

墨水 3.5元 1 3.5元

总额:32.3元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那同学们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

(展示学生解答的结果,并自己说说所提的问题及解题方法。)

3、生活实践

老师带同学们去公园划船,有一大一小两种船,大船限载100千克,小船限载80千克,4人租用一大一小两只船行吗?该怎样乘船?(出示课件老师带学生去划船的情境)

小明:37.2千克 小林:33.6千克

小红:32.7千克 老师:57.2千克

小组讨论:有几种不同的乘船方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把小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2、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元 角 元 角

0 . 8 1 . 2

+ 0 . 6 -0 . 6

1 . 4 0 .6

小数减法教案(篇9)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编的题,那现在你认为我们的小数加减法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自己编的题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当中吧,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你们敢挑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下面有三颗智慧星,但要得到智慧星必须正确计算出下面的算式,你有信心闯关并摘取智慧星吗?

7.2–6.4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5–0.41=在列竖式的时候,5改写成5.00可以吗?那为什么不改写成5.0呢?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你们知道林浩当年的身高是多少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拓展:姚明的身高2.26米,林浩站在0.45米的凳子上还比姚明矮0.53米,林浩的身高是多少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是通过自己编的题来研究的,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数减法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超市吗?你们在文具超市买东西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没有?老师在文具里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文具盒:元彩色笔:元钢笔:10元订书机:元转笔刀:元一个文具盒比一盒彩色笔贵多少钱?师:能列出算式吗?一起说。生:-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于计算的知识——小数加减法。(1)试一试:请你试着算一算。(列出竖式)(2)想一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如何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师:咦,你们以前做过许许多多的加减法吧,无一例外的都是将末位对齐,怎么这次你没有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呢?是怎样对齐的呢?

生:小数点对齐。师生交流算理。

(2)你能提一个小数加法或小数减法的问题,并解决吗?试试看。师巡视后,提取不同情况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例如:钢笔比彩色笔贵多少钱?10-师:我们又遇到了新的情况,整数减小数怎么办?学生自主计算后,和同桌交流。学生说想法。

师追问:10没有小数点怎么对齐的?计算这道题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生:退位。

(3)师提取出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指明要简化。(4)学生互查。(5)师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 = += +3=练习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什么?

文章来源:http://www.gsm600.com/jiaoan/15998.html

上一篇:美术教学设计-课型:综合课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大班语言教学设计:温暖大家庭其三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